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通用3篇)
1.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篇一
专题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师,帅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9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军事改革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利弊即可;第二小问,列举出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即可。
【答案】(1)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内外相制”。(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庞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困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9分)(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社会问题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得出特点;第二小问,根据特点进行问题的说明。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评价: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2)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
“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3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初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故此民间怨恨新法”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忘其旧学”“舍尧、舜”“讲五伯”“尚法令”“言财利”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4)问,从上述三则材料出发,成功的经验要肯定,不足的教训和反对的意见要汲取,综合进行论述,分点进行表达即可。
【答案】(1)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新政危害百姓。
(3)理由: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4)因素: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人得当等。
(言之有理即可)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
材料二 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帝谓安石曰:
“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治学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新学”的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即可。
【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夸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夸先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7分)(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8分)【解析】 第(1)问,结合王安石变法涉及的主要阶层分析矛盾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中与农业有关的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长处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即可。
【答案】(1)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募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或答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市易法。)(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正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和题干限制,列举相对应的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即可,并对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第(3)问,首先弄清楚材料三所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3)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此观点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2.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篇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商朝()A.外患不断,以致商王多次迁都 B.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 C.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 D.实行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是由内乱导致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从材料中只能看出内乱,看不出“外患不断”。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C.促进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C。
3.《全球通史》中载:“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下列属于秦汉时期实行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图①依据齐、鲁、宋、卫等分析可知其为西周时的分封制;图②依据长城和咸阳、九原郡等分析可知其为秦朝的郡县制;图③依据“济南郡”“高密国”等分析可知其为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图④依据“中书省”“大都”等分析可知其为元朝的行省制。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
4.《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村落相对稳定,为宗法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居。
6.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A.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答案:C 解析: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项与题意不符。
7.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董(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参对而议政事”“监察而董(督)是非”可知,宰相不仅要参与决策,而且要监督百官是否有效执行,故B项正确。A项夸大了宰相权力,C项忽视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D项“以备顾问”把宰相等同于秘书咨询官员。
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的。”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主要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中央通过各种措施控制地方,这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和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9.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答案:B 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
10.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而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C.明朝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衰落 答案:B 解析: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差别。前者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的专制集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丞相由设立到废除,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1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A.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封建君主专制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拥护 C.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 D.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 答案:A 解析: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丞相权力被大大削弱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答案:C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宰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据此可知答案为A。宋朝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明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均无封驳权,排除。
14.近年来,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若电视剧中出现下列剧情,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有()①《汉武大帝》中汉武帝亲自指挥平定“七国之乱”
②《隋唐英雄传》中,一个读书人以科举成名,官至礼部侍郎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①说法错误;内阁大学士出现于明朝,③错误;军机处由雍正帝设立,④错误,排除含有①③④的选项,本题选D。
1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传教士明恩溥的记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子坚持不懈参与科举考试的情况,而“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表明,明恩溥认为学子的目的不是为追求名利,而是他们天生的忍耐性,这反映了学子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C项正确;该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学子对考取科举的价值追求,并未体现学子的愚昧无知和对科举制人才失去选拔的功能,B、D两项错误。
16.一个王朝几百年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一方面需要最杰出和最有能力的君主,另一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君权至高无上
B.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君主立贤不以长
D.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A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项说法错误,D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B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
1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权力一步步集中到中央。故A项符合题意。秦汉至宋元,行政权始终掌握在君主手中,B项错误;元代后期宰相权力很大,C项错误;贵族政治在秦朝就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
18.“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答案:D 解析:“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显然不是指行省制度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而是指其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19.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下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②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 ③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 ④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①②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③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④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2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明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存在相权与君权的斗争,当时并不是集体决策,最高统治权和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错误。
21.据《历史大脉络》载:14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A.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 答案:A 解析:14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项正确。14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项说法错误;C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22.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类及鉴别能力。C项中,太尉是秦朝负责军事的最高官员,而军机处是清朝中央的办事机构,二者在职能上不属于一组。
23.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的“内阁”及拟文的语气可知,本题中的档案史料只能是接近皇帝的人以皇帝的名义撰拟的,军机大臣的职责与此相符。
24.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答案:A 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
25.据白新良教授考证,乾隆四年至十三年(1739~1748年),军机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二是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三 是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的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B.军机大臣已参与中枢军国要务的决策 C.军机处的职责进一步扩大 D.军政大权集中到军机处 答案:C 解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D两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可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其中26题19分,27题13分,28题1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鉴于秦朝之亡在于天子之“孤立”,汉初乃广建王、侯,分封大批功臣、宗室子弟,小者为侯,大者为王,共计二次。最初分封有异姓王,后则非刘不王,与郡同时存在。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政府尽收诸侯支郡,王国只能领一郡,王国地位下降,相当于郡。国王惟衣食租税而已,不与政事。
材料三 藩镇割据或半割据所造成的内轻外重,显然是对隋及唐前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否定。两宋一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以路转运、提刑、常平、安抚四监司为工具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 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斯对秦始皇提出的建议。并分析其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唐、宋对地方管理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何弊端?元朝是如何处理这些弊端的?(7分)答案:(1)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理由:随着诸侯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诸侯互相攻打,天子无力阻止;郡县制下的官员易于控制,有利于天下安定。
(2)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朝天子因“孤立”而亡国的教训。影响:实施初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的发展逐渐威胁了中央集权,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3)唐代地方权力过重,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宋代地方权力过轻,压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创造力,削弱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第(1)问,可根据史料提取答案,答题时注意概括,切忌摘抄文言文。第(2)问,“制度”“原因”根据材料即可回答;“影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特点”及“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由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些弊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一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材料二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即以欧洲的史实为例,提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依赖‘伟人’存在,这个伟人必须是大智大睿,无所失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协同于国家利益的”。然而具有这样品德和能力的人不仅“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到”,“相反,专制制度的本质却总是把平庸之辈最终送到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无知与愚昧又总是以个人喜恶为标准,把国家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5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汉代统治者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4分)(3)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是什么?你认为对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糟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时期?为什么?(4分)答案:(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措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拓疆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开拓了疆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封国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消除影响的措施:推行“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
(3)基本矛盾: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阶段:明清时期。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主将全国军政大权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
28.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材料二 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6分)答案:(1)监察机构由归属其他机构到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由设置固定的监察机关到中央不定期派遣官员进行监察,御史的职权不断加强。
(2)秦朝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以来,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宋代在地方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
(3)特点:比较重视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机构与监察机构 的相互制衡。
看法:有利于廉政肃贪,保证政治的清明;在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完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3.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篇三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消除了过分专横的寡头政体,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材料中的“他”指()A.伯里克利 B.克利斯提尼 C.柏拉图 D.梭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消除了过分专横的寡头政体”“解放平民”“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2.“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受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恩格斯在这里肯定的是梭伦改革()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 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 D.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说明新兴的平民势力崛起,“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受到排斥”说明旧贵族的力量遭到削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同的,这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政权的稳定,这是历史的进步。
3.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A.在梭伦执政期间率先实行 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C.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D.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公民大会,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雅典就大会发言所做的规定非常详细、具体,这些规定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4.“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代替它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以已经用诺克拉里试验过的只依居住地区来划分公民的办法为基础的。”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在()A.梭伦改革时期
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D.秦汉时期的中国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只依居住地区来划分公民”可知,这指的是克利斯提尼建立“地区部落”,故B项正确。5.在古希腊雅典城邦政治中,它剥夺了仅为嫌疑犯的公民的辩护权,使其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失去公民资格。纯粹的主观意识行为可能使真正拥有先进思想而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先驱惨遭不幸。材料评述的是()A.“解负令” B.抽签选举 C.轮流坐庄 D.陶片放逐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剥夺了仅为嫌疑犯的公民的辩护权”“纯粹的主观意识行为可能使真正拥有先进思想而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先驱惨遭不幸”可知,这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的弊端,故答案是D。
知识点二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6.伯里克利曾指出:“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当时,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当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故答案为A。7.下列机构中能反映出古代雅典政治是“公民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的是()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会议 ③陪审法庭 ④贵族会议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强调的是轮番而治。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的公民均可参加,不是“轮流”参加,排除①;贵族会议是贵族制下的机构,不实行轮番而治,排除④,故答案为A。
8.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讲道:“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下面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突出雅典的民主政治 B.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C.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力 D.巩固国家军事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根本没有事务”可知,伯里克利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其实质是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故答案是B。
知识点三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9.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A.主观随意 B.轮番而治 C.三权分立 D.依法治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看,陪审法庭的法官并未严格依照法律执法,这反映了雅典民主的主观随意。
10.“它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也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权利 和发展。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础上,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主要反映了()A.雅典小国寡民的特征 B.雅典公民范围的局限 C.雅典奴隶社会的性质 D.雅典阶级压迫的本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它”指的是雅典民主政治。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权利和发展”“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有限的,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故答案是B。
11.雅典人认为没有一个人生来就适合做官,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用钱势换取官职。他们以抽签的方式使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担任官职。这实际反映了()A.雅典人主张既当统治者又当被统治者 B.雅典民主制度实际上是男性的民主 C.雅典人以钱财多寡决定权力大小 D.雅典人唾弃绝对平等和极端的民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基本特征,A正确;B表述错误,应为“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且其在题干材料中并未反映;C的表述与“没有任何人能够用钱势换取官职”相悖;“以抽签的方式使每个公民有同等机会担任官职”体现了雅典人对绝对平等和极端民主的追求,而不是“唾弃”,D不正确。
12.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是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的手中。”而自公元前443年到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完全掌握国家政权。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的虚伪 B.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有名无实 D.“小国寡民”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权力是在第一公民的手中”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所谓“第一公民”代指的是奴隶主贵族。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故答案是B项。A项中的“虚伪”说法错误;C项中的“有名无实”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
——希罗多德《历史》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的诗歌
材料三 雅典完全是寡头政治,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梭伦才第一个成为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三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前的雅典社会状况是怎样的?(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原则是什么?这对当时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梭伦是雅典“第一个人民的领袖”?
答案:(1)社会状况:财产贫富不均严重,贵族垄断一切大权;平民大量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原则:实行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的中立政策。影响:决定了民主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3)理解:颁布“解负令”,按照收入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 法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有利于保障平民的利益。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三中“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等信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中的“原则”需要结合材料二中“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等信息进行归纳,“影响”可从改革的彻底性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应结合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着重说明其进步性和积极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1)材料一、二的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积极意义的理解。答案:(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3)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铸就了雅典人乐于探索、渴求知识的性格,造就了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划分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该措施的积极作用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C.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D.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利斯提尼”“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可知,克利斯提尼以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这样就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雅典当时处于奴隶社会;B项是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排除;C项是梭伦改革的意义,排除。
2.“梭伦的金权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
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金权政治”“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及“债务奴役”等信息,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3.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 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A.组成“四百人会议” B.发放公职津贴 C.颁布“解负令”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四百人议事会的成员都是根据财产多少而划分等级参加的,议员无财产资格的限制,这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4.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A、B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伯里克利改革有关。
5.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且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这表明()A.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 B.奴隶主贵族不再拥有任何权力 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可知,阿里斯泰德的行为已经危及雅典的民主政治,而雅典公民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说明陶片放逐法有利于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政治,而约公元前487年陶片放逐法首次付诸实施,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6.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体现了应当对集权政治提前预防,而不能只是事后补救,故B项符合题意。
7.伯里克利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而治原则的是()①十将军委员会 ②公民大会 ③五百人会议 ④陪审法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伯里克利改革中十将 军委员会不向公民开放;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不存在轮番而治的情况。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均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轮流执政。
8.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简单的分析能力。任期制、轮换制等民主运作方式是为了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推行。
9.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除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人人平等 D.机会至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就是一种直接民主。
10.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雅典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征 B.雅典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奴隶社会经济的制约 D.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若与材料中所述的女子结婚,那么他的后代就不能成为雅典公民了,因为成为雅典公民的条件之一是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故答案是B。
11.伯里克利在演讲时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里克利宣扬了()A.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D.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答案:D 解析:“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广泛性,而不是公民的升迁问题,故C项错误;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伯里克利为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因此他说“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故D项正确。
12.“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实为专制制度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的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被淹没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后世民主政治的源泉,故A项错误;材料 的后半部分认为古希腊民主政体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即认为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与法律保障无关,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古希腊民主政体的缺陷,D项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治“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应克复、金太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
(1)说明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材料一中的“任何人”是指哪些人?
(2)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历了哪三次改革?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3)材料二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缺陷?(4)请你一分为二地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1)人民主权。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之外的居民。
(2)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特征: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唯才。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解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正确认识。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组织答案;第(4)问从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材料三 雅典人创立“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主权在民”在后期演化为“暴民政治”,德才之人遭排斥,这种制约“强人”的有力武器,也集中体现了原始民主制度的所有弊端。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政治导致集体平庸,把城邦推向了自我衰退的道路之中。
——《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性质是什么?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雅典推行怎样的参政方式?(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推行的参政方式给我们今天在决策上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案:(1)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2)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3)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容易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最终使雅典走向衰落。
(4)决策要以人为本;实行民主集中制;注意提高参政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加决策的科 学性等。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10-0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复习教案08-27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08-12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岳麓版)07-16
高一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11-10
2017-2018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08-23
南宁三中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