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十单元总结(共8篇)
1.九年级化学十单元总结 篇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单元:单元,女,汉族,祖籍湖南汨罗,1954年5月出生于新疆哈密。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儿童文学》、《新诗鉴赏》等多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主要方向集中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及其代表作家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1982年1月毕业于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1988年在福建师大“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课程结业。1994年调往湖北咸宁学院工作,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访问学者。20xx年晋升为教授。20xx年6月起任教于嘉兴学院文法学院。代表性研究成果:著作《走进萧红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xx年7月版);论文《女性的困惑与宿命——萧红爱情悲剧溯源》(《中国文学研究》4期)、《 <白毛女>:文本隐伏内涵解析》(《中国文学研究》20xx年3期)、《童心映照的自 。。。 360搜索更多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2、酒精灯:酒精灯(alcoholburner)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广泛用于实验室,工厂,医疗,科研等。由于其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烟雾,因此也可以通过对器械的灼烧达到灭菌的目的。又因酒精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对其他实验材料加热。它的加热温度达到400—1000℃以上。且安全可靠。酒精灯又分为挂式酒精喷灯和坐式酒精喷灯以及本文所提到的常规酒精灯,实验室等一般以玻璃材质最多。结构:酒精灯是由灯体,棉灯绳(棉灯芯),瓷灯芯,灯帽和酒精五大部分所组成。容积:60ml,150ml,250ml和其他规格。火焰: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理论上一般认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释放最多,致使外焰温度高于内焰。金属的焰色反应在化学实验中常用酒精灯进行低温加热。但当做“木炭还原氧化。
3、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发光、放热、也有吸热现象等。按照原子碰撞理论,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是通过碰撞完成的,要完成碰撞发生反应的分子需满足两个条件:(1)具有足够的能量;(2)正确的取向。因为反应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垒,所以须具有较高的能量来克服分子能垒。两个相碰撞的分子须有正确的取向才能发生旧键断裂。化学变化(chemicalchange)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种类较多,可根据不同方面将其分类。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划分,可以把化学变化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
4、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还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外形和状态方面发生了变化)实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运动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很多同学会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混淆,其实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如铜生成铜绿的过程就是化学变化)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距离不变(化学键键长不变),物质形状大小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原子的结合方式不变。物质的基本三态变化,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NaOH等无机盐、碱的潮解,冰的融化,研碎胆矾等。如铁水铸成铁锅。
2.九年级化学十单元总结 篇二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淡水紧缺的原因:1、淡水占总水量的比例小; 2、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3、水体污染。
二、爱护水资源
1、措施:① 一方面节约用水;② 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①加强水质监测 ②工业三废要处理后排放;
③农业上合理农药和化肥 。 ④生活污水要处理后排放。
3、提高水的利用效益的方法
①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 ②农业上改漫灌为喷灌、滴灌。 ③工业上提倡对水的循环使用。
4、水污染的三个来源: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过滤操作要领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若有气泡,则影响过滤的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 烧杯紧靠玻璃棒;② 玻璃棒下端靠三层滤纸处;③ 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
注意:1、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时,玻璃棒不能搅拌。
2、两次过滤后仍然混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漏斗或烧杯不干净
二、净化水的方法:①沉淀、②过滤、③吸附、④蒸馏。
1、其中吸附和蒸馏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四种方法都能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
2 沉淀包括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
3 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4 净水过程中明矾的作用: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
净水时活性炭的作用: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三、硬水和软水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一定是纯水,但纯水是软水。
2 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若产生大量泡沫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甚至有浮渣的为硬水。
3 软化硬水的方法:煮沸或蒸馏。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
4 硬水的危害:(1)浪费肥皂,洗不净衣服;(2)锅炉用硬水,浪费燃料,甚至引起爆炸。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可燃性。燃烧方程式:2H2 + O2 2H2O(产生淡蓝色火焰)
注意: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二、电解水实验
1 现象:正负极都有气体产生,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2 结论: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 化学反应:2H2O2H2↑ + O2↑
注意:(1)、电解水实验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2)、在水中加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导电性。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Fe、Cu 、H2、He
纯净物 氧化物:如:H2O
酸
三、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碱
盐
混合物:如:空气、食醋、白酒、矿泉水等。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某种物质;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
微观意义:表示1个分子;表示1个分子的构成。
注意:若化学式前面有系数,只表示几个分子。
◆对比下列符号的意义:
H: ① 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 2H:2个氢原子。
H2: ①氢气。②表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③1个氢分子。④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2H2: 表示2个氢分子.
Mg2+:①镁离子;②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Mg2+:2个镁离子。
H2O:①表示水。 ②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1个水分子.④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二、化合价
1、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之一。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电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标的位置不同,正负号与数字的顺序不同。 联系:数值相同,正负号一致。
3、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合价规律:
(1)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3)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化合价。
三、化学式的写法、读法
1、单质写法:除N2、H2、O2、F2、Cl2、Br2、I2外,其余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先排序(正价左,负价右);次注价;后约简;再交叉。
注意:原子团应作为整体,个数超过1时,应用括号。
“某化某”:不含酸根的化学式。
3 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往前读法
“某酸某”:含酸根的化学式。
四、根据化学式进行的计算。
1、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等于各元素的脚标比。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
注意:CuSO4·5H2O中的 “·”表示相加。
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 。
4、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30 分 )
1 .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 B . C . D .
2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 72 号元素铪和第 74 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 700 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
A .核内质子数目 B .核内中子数目 C .核外电子数目 D .相对原子质量
3.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 .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B .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C .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D .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
4. 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 不 正 确 的是( )
A .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 ,氯 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B . 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 . 氯化钠 是离子化合物 D .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 .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H 2 B.2H C.H D.H +
6 .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7.市售的“脑黄金”(DHA)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 36 H 51 COOH,则该物质属于( )。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8 .目前, 科学家打算合成一种“二重构造”的球形分子,方法是把足球型的 C 60 分子融进
足球型的 Si 60 分子中,使外面的 Si 原子与里面的 C 原子结合。下列与这种物质有关的一些
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B . 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400 D . Si 60 分子的体积比 C 60 分子大
9 .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
操作或现象 |
分子的特性 |
A |
给篮球充气 |
分子间有间隔 |
B |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
分子是有质量的 |
C |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
分子是运动的 |
D |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
|
|
|
10 . 在 年诺贝尔医学奖和 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药品“ L -多巴”,其化学式为 C 9 H 11 NO 4 。对 L -多巴叙述错误的是 ( )
A . L -多巴分子中含有 2 个氧气分子 B. L -多巴是由 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C .一个 L -多巴分子共含有 25 个原子 D. L -多巴中 H 、N 元素质量比为 11 : 14
11 . 下 图, 已 知“”、“ ’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2)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1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1 3 .走时新装修的房屋常有异味,利用有关分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最合理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的体积很小
1 4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水是常见 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15 . 底,东南亚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海啸灾害,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的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③净水;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 )。
A.③①②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5分)
16.用 数字和化学符号 表示:2个钠离子__________; 3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__;
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___;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______ _;
1 7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正确操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请填空:
(1)熄灭酒精 灯火焰时应 。
(2)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 。
(3)用漏斗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不应 。
(4)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应 。
18 .试依据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原子一般由原子核和 ____ 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 ____ 构成,上图中硫元素的核电荷数 Z=_______ ;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Y=_______ (填数值),则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________ 。( 2 )核电荷数为 12 的元素的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 __________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与 _______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某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如右图 ,则该离子带 ___ 个单位 ___ 电荷,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 __ 个电子。 ( 3 )上图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如:同一行中,从左到右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你还能找到哪些规律?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 。
19、现有 A 、B 、C 、D 四种元素, A 元素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 B 元素的单质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供给呼吸, C 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 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则: A 元素的名称为 , B 元素的单质为 , C 元素的符号为 , D 元素的离子符号是 。
20、已知无色溶液A与黑色固体B常温混合反应,生成无色气体C,另一无色气体D能在C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液体E。 请回答:
⑴ A的名称__________; B的化学式
⑵写出 D在C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_______ ,该反应进行前先要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计 30 分)
21. 两瓶水样,分别为纯水和硬 水,请你参与小雯同学对水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净化水,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2) 小雯采用区别纯水和硬水的方法是:分别取样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析出的是硬水。 请你设计另一种方法 (简述步骤、现象和结论): ;(3)小雯在做实验时,发现硬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少量气体。 [ 提出猜想 ] 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 设计实验 ] ①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中,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 反馈与应用 ] 通过上述实验得到启发,在家里可用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22.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实验室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 发 生 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___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并且收集得较纯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
(3)实验室用氯化铵与熟石灰两种固体加热制取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推断: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收集装置为____。
(4) 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底部有小孔的试管组成制取氧气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该装置 A 应盛放 , B 处应放进 ,
C 是用带小孔的塑料片。放置 C 以后使该装置具有
优点。
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操作 来实现,可看到的现象是 。
四.计算题( 15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16 S:32 K:39 P:31 N:14 Si:28
23.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都是空气污染物。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个 原子核,
个质子,它们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十个 三氧化硫分子与 十个 二氧化硫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
24.磷酸二氢钾(KH 2 PO 4 )大晶体应用于我国研制的巨型激光器“神光二号”中。试计算:
(1)磷酸二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
(2)多少千克的磷酸二氢钾与 43.5kg 硫酸钾(K 2 SO 4 ) 中含钾量相等。
答案 : 1B 2A 3D 4D 5A 6C 7C 8A 9B 10A 11B CD 12B 13A 14D 15C16 . 2Na + ; 3OH - ; N 2 ;
17 .用灯帽盖灭;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高于滤纸边缘;对着有人的方向。
18 .电子;中子; 16 ; 7 ; F ; Mg 2+ ; Ne ; 1 ;负 ; 9 ;同一横行,电子层数相等。
19 . 0.24 ; 1.44 ;含; 0.48 。
20 . 1 : 1 ; 92.3 %。
21 .蒸馏;分别向两水样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振荡,若有丰富泡沫的是软水,无或少泡沫的是硬水;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热煮沸。
22 . A ; C 或 D ; B ; C ; A ; E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随时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关闭弹簧夹; B 中液体被压回 A 中,液体与 C 脱离接触,反应很快停止。
23 . 4 ; 40 ; +4 ; +6 ; 160 。
24 . 136 ; 68 。
九年级化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1、重视课堂学习。课上是获取初中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课上是决定学习的关键,所以初中生在课堂上面一定要认真听课,听课不仅仅是你人坐在椅子上面,一定是要眼睛、脑袋和耳朵并用,这样的课堂听课效率才能够提高。对于老师讲到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先仔细听,然后认真做笔记,老师多次强调的知识点也要记录下来。
2、重视化学实验。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对于初中化学的概念和一些定理其实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面得来的,所以初三学生想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重视实验,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化学仪器的名称牢记,掌握使用方法,教材上面的实验更要牢记于心。
3.九年级第十单元翻译 篇三
约翰:太棒了!我交了一些新朋友。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凯蒂:什么?
约翰:我遇见了一个日本男孩名叫佐藤,正当我伸出我的手时,他鞠了一个躬。凯蒂:那就是日本人向别人打招呼的方式。如果你不鞠躬,那就是不礼貌的。约翰:我不知道那个。所以我仅仅伸出我的手站在那里。最后,我向他鞠了个躬。
凯蒂:我记得当我去年第一次遇见玛丽亚的时候,我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我伸出我的手并且出乎意料的是,她亲吻了我的脸颊!约翰:我并不介意那样!
凯蒂:很有趣。之后我了解到了法国人应该亲吻当他们遇见对方的时候。
3a;
在我的家乡,我们对时间是非常随意的。我们不喜欢东奔西跑,因此如果有时人们迟到一会儿,我们也不会介意的。如果你告诉一位朋友你要去他们家吃饭,你稍晚一点到也没关系。我们喜欢慢慢地享受属于我们的时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珍惜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如有闲暇,我们会经常顺便走访一下朋友家。我们不需要为见面准备什么。当彼此见面时,礼貌的做法是,男孩们握握手,女孩们在彼此的脸颊上亲吻一下。我们经常就是在镇中心走一走,尽可能多的看看我们的朋友们!
在瑞士,守时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是钟表之都!如果有人邀请你在中午跟他或她见面,那么你应当中午到那里。即使你只迟到了15分钟,你的朋友也会生气。因此,当我与朋友见面时,我努力做到准时。我总是早早地出门以避免交通拥堵,因为我认为让别人等待是不礼貌的。而且,我们也不会不事先打电话就拜访朋友家。我们几乎总是提前计划去见朋友。我们经常计划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或者一起去某个地方。
2b;亲爱的露那
谢谢你的来信,的确在我的法国交换生项目中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我到这之前我有一点紧张,但没必要这样。我的寄宿家庭非常的好他们尽力让我感觉像在家一样奶奶知道我很想念中餐,所以他去学习做中餐。她有一个很善良跟我年纪也差不多的孙女,她经常帮我练习法语你应该不能想象因为那我的法语进步的有多快。我现在说法语十分流利。虽然我还是会犯错误,但我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我最大的难题就是学习餐桌礼仪,正如你想象的事情跟在我们哪里有很大不同。比如,你不能把面包放在你的盘子里,你必须把它放在桌子上刚开始时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还有就是你不能用手拿除了面包以外的东西,甚至是水果,你应该切开后用叉子吃另外一件不礼貌的就是说你饱了,你应该说:“那很美味。”另外,你不应该把你的胳膊放在桌子上我只能说我发现记住那些很难,但我已经开始适应了,我不再认为法国的风俗习惯难了。
我会尽快再给你写信说一说我在法国的事,希望你会有个好的学年。
4.九年级化学单元测试题 篇四
九年级化学单元测试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烂 B、轮胎爆炸C、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
A 造纸术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 建立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强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镁条减少D、有白色固体生成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量筒 B、集气瓶 C、试管 D、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
D、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放热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向着手心。
B、称量物体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D、取用固体药品时可以用手。
14、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D.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某同学用量筒取一定量水,平视读数为20ml,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2ml。则该同学实际 倒出水的体积是
A 8 ml B 大于8ml C 小于8 ml D 小于12ml16、实验桌上因打翻酒精灯而着火时, 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A.用手扑灭 B.用湿布盖灭C.赶紧逃跑 D.拨打电话119
17、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某种气体出现白色浑浊,该气体是 A、氧气B、水蒸气C、氮气D、二氧化碳
18、在擦玻璃时,人们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 有较多的A.二氧化碳B.氮气C.水蒸气 D.氧气
19、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A.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B.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5.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的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同时能正确解决与氧气和性质有关的问题。掌握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正确操作。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
讲述、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2)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4)加热前应先预热
(5)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回忆氧气的用途
明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制法和用途。同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该注意的问题。
物质的分类
我们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分别举例
回忆并回答: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空气、水泥砂浆、汽水等: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等
进一步明确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以及它们的概念和常见的例子。学会能正确的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化学反应类型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两种化学反应类型现在请大家回忆,并分别举例说明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反应类型:氧化反应
回忆并回答:
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铁和氧气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的分解。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6.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一单元教案 篇六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情境导入:
1、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插图、图1-9及图 l-10看图片思考
教师小结: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归纳总结: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变式训练: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拓展提高:
1、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2、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3、家庭小实验:(请每位同学回家都动手做一做)
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观察到的现象原因是因
为明鸡蛋壳中有物质。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情境导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师小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合作探究: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归纳小结: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变式训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拓展提高:
习题1、2、3、4、5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情境导入: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教师小结: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合作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总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拓展提高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
3.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5.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6.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收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7.在人工呼吸的时候是吸气还是呼气?请说明理由。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情境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物理或生理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合作探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预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 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
5、烧杯、量筒、集气瓶、蒸发皿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 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四)连接仪器装置
1. 玻璃导管插入塞子
2. 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
3. 塞子塞进容器口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三、物质的溶解
四、物质的加热
五、仪器的洗涤
拓展提高:
1. 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D、直接倒入
2.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7.九年级化学十单元总结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等。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尽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孕育新知
上课伊始,展示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硫酸、氯化钡溶液)并设问:“这四瓶无色液体都是水吗?”生若答不是,让其说出依据,若回答“是”,演示“变色”和“无中生有”,然后提问:“水有这个特点吗?”,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变化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通过上述情景,引导学生:“生活中你遇到过似水不是水的情况吗?”生答:喝过的糖水,又苦又咸的海水,点滴,汗水等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3.对比实验,获得新知
学生探究一:分别向盛有泥土、植物油、食盐的试管中加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让学生在做中产生疑惑,产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溶解的本质。如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食盐消失了,而泥土、植物油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生充分振荡后得到的食盐水)深入一步,上部的食盐水比下部的咸吗?(生答后,扩展)再进一步:如果将此食盐水密封,一年、三年……外界条件不变,食盐水中有食盐析出吗?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转变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成因,并以此提出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播放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4.实验再体验,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步骤1:学生探究二:教师提供:水、汽油、高锰酸钾、碘四种药品,让学生列表设计实验9-2。
让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
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
通过对比实验1和3,实验2和4得出结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1和2,实验3和4得出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除了水,原来还有很多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即溶剂)。步骤2: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教师演示实验乙醇溶于水
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溶质不但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或气体。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说出气体做溶质的例子,比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等等。
步骤3:在乙醇溶于水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说明:这样从实验得出的结论继续发问,引导学生自学教材28页表格下边的内容,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一般与特殊,开拓学生思维
设置问题:吃饭时,当油渍不小心滴到了你的衣服上,用水无法除去,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它?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巩固溶剂、溶解等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欲,从而带着好奇积极完成探索实验三即实验9-4。通过讨论、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注意事物一般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事物的特殊性解决问题。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得出溶液的用途,不仅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问题1:通过学习,你认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油污,他们的原理相同吗? 问题2: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铵、氢氧化钠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1,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变换形式,通过开放性强的问题2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必做:教材P33 1、2、5。选做: 教材P33 3、4。
拓展题: 在白板上布置作业时,老师误把记号笔当成了白板笔,请你借助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老师除去白板上记号笔的笔迹。
8.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篇八
命题落点
1.能从原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粒子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3.能用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4.从典型实例出发,确认原子的真实存在,去探究粒子的性质等,
5.计算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题2 元素
命题落点
1.利用元素这一宏观概念,去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成分,
2.考查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命题时往往给出元素周期表或部分内容,要求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去推测一些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或发现一些规律。
4.通常给出常见物质名称、俗名、图形或其他信息,根据组成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来判断物质所属的类别。
课题3 离子
命题落点
1.利用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去判断粒子种类,
2.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判断或推测元素相关的化学性质,
3.能从离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命题落点
1.命题时常给出化合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2.给出物质的化学式,要能知道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3.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寻找物质间的内在规律,
4.通常考查根据指定要求,用化学符号表示粒子、粒子的个数,以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5.根据给出化学式去求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九年级化学十单元总结】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09-26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07-1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09-13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08-14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上期06-28
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07-27
九年级化学教师年度思想总结-工作总结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