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2024-08-29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共12篇)

1.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一

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合作性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组合,以小组共同合作、共同研究、共同经历为特征的学习形式,在课以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上课时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4)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及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a、分组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涉及这几个问题:你最愿意与班上哪四个同学在一组;你的社交能力怎样;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怎样;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等。

b、把学生分到小组。首先确定每小组人数大致为4-5人。其次,按照上期物理期末考试成绩,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调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分组。每小组一名优生和一名后进生、两名中等生。把调查时最愿意分在一组的4人尽量分开,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较强的、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尽量分开。当然,分组要达到真正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尽量合理。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老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同时分设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以后每月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一个小组的同学两人配对,相邻进行合作学习,每学期对小组成员只作一些微调。实验表明:组员基本稳定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c、定期分别召开小组长、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会议,既培训交流又收集反馈信息,老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寻求改进的方法。会议可先密后疏的方式进行。

四、合作学习的运作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要让学生讨论学习,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以事实为据。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因此,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比如,我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我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有了方向,有了目的,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会加深许多。同时,也可以营造学生提问、盼望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2.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

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当、想、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能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3.各小组互相提问,讨论回答问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而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讨论探讨、回答,无疑会使学到的知识较全面的理解。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者由其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利于及时的强化,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这完全是自我才能的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4.练习、巩固

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学的木地不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而是会用知识,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2.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二

关键词:就近分组,选择性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重组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审视这些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这种合作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的再次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

一、为了方便,“就近分组”

在七年级刚入学时,老师对学生不很了解,也是为了方便,就采取了4人组,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时比较热烈,有的小组没有合作,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

二、选择性分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阶段性测试后,由老师选出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做学习组长,再由组长选择组员. 哪个组的成绩优异就有活动课的机会, 而失败的组就要打扫卫生.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可喜的是这种分组方式使我发现了合作学习中的骨干.

三、“同质分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数学上的骨干力量脱颖而出,学生主动要求重新分组. 于是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智力、性格等条件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组,形成“同质分组”. 就是将原来一个大组分成了7个小组, 每组4人. 数学骨干成为组长. 但是,经过实践,同质分组产生了许多弊端. 因为同质分组必然分出不同等级的学习小组,高等级组的学生和低等级组的学生将在思想上发生混乱. 高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很差, 明显产生骄傲情绪,不愿意帮助别人;低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强,愿意帮助别人,但却不愿和高等级组的学生接触交往,明显产生自卑心理,有的不求上进,潜力不能发挥. 但是这种分组使数学骨干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异质分组”

于是,我开始尝试异质分组: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前期培养的数学骨干自然被推举为小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 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异质分组产生了如下好处:优秀学生在小组里自觉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成为低成就学生学习的榜样;“兵教兵”得到了落实;伙伴关系得到了改善. 为了小组的荣誉,大家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谅解. 大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低成就的学生学习水平提升较快;优秀生由于帮助别人,在指导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更加优化,其学业成绩也就更加优异. 优秀生能够较好地控制组员的纪律,违反纪律的现象大大下降. 课堂上老师不必再为组织纪律而花费时间了,老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五、重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如下现象: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 针对这种现象,我没有去制止,也没有去限制,我会鼓励组员可以随意走动. 我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 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他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鼓励组员之间重组.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取何种分组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 的局面. 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 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 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 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分析;预期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及对其存在的普遍应用误区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及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也即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的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集体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青少年学生基于自身的天性和年龄特征,正处于善于发现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最佳时期,深入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律,科学合理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很多班级的学生结构都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全班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很容易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无形中削弱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而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则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是以进行科学实验为主的,实验的形式大多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合作来完成,这时,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首先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把握进行有效分组,使每个成员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并且,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评价的环节,注意根据整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还在于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快乐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收获,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在另一个层面上转移了学生间正常竞争的性质和对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随之不断增强。因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意义重大。

2.小组合作学习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着很多的优点,但如果应用不当,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的应用误区。

(1)小组合作缺乏明确的目标,讨论往往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盲目的讨论交流,而是需要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然而目前形势下,很多教师在对课堂中穿插小组交流的安排缺乏经验,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各个教学内容设定的时间安排。在本该进行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时候安排小组交流,或者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时候却组织小组探索。这样只会事倍功半。并且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讨论,并没有预先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室里很快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实际上是“活而无效”的,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其他的同学或许是由于性格的特点自然而然成了“看客”,只是一味地片面听取他人的言论而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很显然远远偏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乃至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

(2)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很多教师往往存在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讨论的现象,学生容易感到措手不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而当学生刚刚开始讨论就宣布停止,马上给出一个设定好的答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以至于在以后的讨论中马虎了事、敷衍对待,等候教师宣布所谓的正确答案。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根本谈不上小组合作的目标。

(3)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教师都开始致力于素质教育理念,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然而为了不干涉学生的思考,很多教师在向学生宣布开始小组讨论之后就表现出不闻不问的态度,学生虽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的讨论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偏离讨论的主题。诚然,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这时需要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评价,所以在评价时会给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或小组予以肯定,而往往忽视了那些不太完美的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挫败感,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策略分析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形成积极竞争机制

合作学习关乎到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必须注意学生之间的搭配,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公平的分组,这样更有助于激励他们的积极合作。

2.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也不例外。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中间或是在小组实验中,教师都应当及时地发现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及时给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且,教师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有效吸取学生的优秀观点和

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样不仅有助于拉近师生

之间的距离,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形成督促激励机制

有效的课堂评价行为对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充分实现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应当注意在教学评价方面下工夫。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生之间形成一股互相监督、你追我赶的学习斗志。教师还应当及时对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分析,并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作为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认可和广泛推广应用,并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的单调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树立大局观念。

参考文献:

[1]陈建英.对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

[2]韦富义.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3]赵瑞祥.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4]李建鹏.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3).

4.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四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辅助学生促进生物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上,使生物教学到达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

一、科?W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思路,同时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独立与合作学习的平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二、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方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再次,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并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

此外,教师应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其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

三、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例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知识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生物实验(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并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五、结束语

5.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五

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便可以很好的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呢?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明确组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是小组,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条件,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更加可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分组则需要严格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品质、性格、能力等因素,每一个小组都需要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展。

二、营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只有创设出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畅所欲言,保持对历史的趣味感与好奇心。

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逐渐的掌握沟通、交流与协作技巧,将个人竞争转为小组竞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小学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紧贴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要想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班级聚集力。

此外,为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提出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与讨论过程之中。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却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有着一些叛逆心理,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合作兴趣,就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讲述小故事、填充唐诗拉力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参与竞争的意识,也可以将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入其中,在讲述教学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为学生营造出视听的双重感受,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控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视,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激发者、知道者、监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定期为组长举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明确任务的分配方式,小组管理方式等等。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不配合教学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单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仔细的倾听,在第一时间发现讨论中的问题与困难,予以学生相应的帮助,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升华。此外,还要加强对小学合作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给与学生适时的表扬,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而言之,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敏华。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16)[2]廖明全。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数字化用户,(10)

[3]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7)

6.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六

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如此以来,探究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取具有小组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

初中学生物理知识有限,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学习不应该成为该教法的首选,例如:密度、质量、功、能量、力、机械效率、电流、电压等概念的学习。而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物理规律学习是最佳的选择对象,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怎样使电动机持续转动下去等规律的学习,因为这些物理规律只是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做概括性总结,学生对这些现象已早有感知,而且学习这些规律通常以实验为基础的,而物理实验的学习恰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的。

二、用科学的分配方式对学生进行组织搭配、明确任务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凸显“合作”的精神,组内学生要有“协调性”即彼此要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善于思考者与善于动手者相结合,被动者与主动者相结合,善于表达者与善于动手者相结合,组织者与协作者相结合。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分配给他们“最擅长”的任务,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且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最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教师要做有效引导。

物理课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面对新的物理知识,缺乏正确的思考方向和目标。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的内容时,先让各小组成员用手在桌面和玻璃上滑动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在同一个面上滑动,再用大致相同的力分别在桌面和玻璃上滑动感知摩擦力的大小。这样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方向,然后再让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不可或缺,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对实验结果的评估等,只有这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偏离方向。

四、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展示交流,展示交流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听取其他组的观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不足,有利于自己查漏补缺,接收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对于物理课来说,这有利于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误差的分析,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时,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学生肯定会发现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很难做到的,所以就会寻求改进方案即,让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不动,让下面的平面运动即可,而且会诱发学生对接触面积是否影响摩擦力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另外,小组交流展示也会使学生对实验误差产生原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实验结果出现偏差,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偏差越大,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诱导,学生会发现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以及寻求减小误差的方法。

五、评价激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导向

7.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课堂小组合作,具体策略

一、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的意义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们都将其当作静态的知识去学习, 一味地记忆知识点、沿袭前人的研究思路进行操作, 这样虽然也可以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 但是和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学校的物理教学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1.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有效激发课堂活力, 让学生们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 然后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比如:在苏教版课本第八章《力》中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两组队, 然后用力推彼此感受一下;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带小球过来, 然后用两个小球互相撞击并观察它们的运动。这种方式肯定比干巴巴的说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对学科规律的理解

小组合作一般是在实验操作时采用,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 有效提高他们对于实验现象以及物理规律的总结分析。同时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参与式、创造式的体验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内在规律。

3.小组合作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首先小组合作这种参与式的方式可以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时候会对学习更加投入, 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求助,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不自觉地就拉近了。其次, 在农村物理课堂在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21 世纪是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换代迅速,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充电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式的教学中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将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教学, 然后帮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高自己。

二、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具体策略

1.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要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 第一步就是要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组建小组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教师主导安排或者学生自主选组, 两种方式各有千秋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教师主导安排可以对全班情况进行统筹, 但是往往会忽视学生们自己的情绪进而影响小组协作;学生自主选组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够有效地根据全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 可能会导致一小部分学生被排斥。但是不论用这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小组合作不是一堆人随意在一起就好, 而应该是成员的有效组合。所谓组合就要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取长补短, 即小组中既有理论性强的学生又有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既有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又有思维严谨的同学等。第二, 分工明确。如文章第一部分中所述, 小组合作有很多优点, 但是小组合作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搭顺风车”, 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组建小组的时候一定要分工明确。

2.借助考核促进学习

小组合作不是聚一起闹一闹就过了的事情, 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率, 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应该适当借助考核来辅助, 确保教学质量。考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这两种方式:第一, 课外考核。课外考核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结束后抽空进行考核, 这种方式可以很直观地掌握每一位学生对于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第二, 互相评价。这种方式是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这种方式虽然不如第一种直观, 但是可以反映出更多的信息。

3.注意小组合作时机的把握

小组合作有很多优势, 但是在农村物理课程的开展中也不可能什么时候都使用。首先是教学任务必须完成, 小组合作比较费时;其次小组合作的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采用:

(1) 学生不能独立操作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实验部分是需要多人协作才可以完成的, 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

比如苏教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这一章的教学会采用实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但是速度的测量需要有人控制小木块、有人控制打点计时器, 显然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此时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2) 独立思考受到阻碍时

物理教学中一些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 学生们难以理解, 这种情况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便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 通过集体的智慧推进教学进展。

比如苏教版初二物理第八章《力》中探究摩擦力大小的这一节,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受思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手中不同球摩擦手指的感觉不一样而想到重力, 有的学生则会因为手中橡皮和粉笔摩擦手指的感觉不一样而想到粗糙程度, 但是可能大家都不能考虑周全, 此时集思广益便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8.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应用广泛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笔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此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一、把握时机、明确目标、积极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注意时机的选择

如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不恰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区分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场合。如,在进行动手实践或自主探究内容学习时,可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如对全班学生教学或探究问题时不适合用此方

式,也不宜在同一节课多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就起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就急于开展小组讨论,虽然讨论场面热烈,但不会有实际效果。

3.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在教师宣布开始小组学习后,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坐在一起,但在学习讨论中每个人并没有明确分工,学习秩序比较乱,交流讨论也是无序状态,表面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均匀,优秀学生讲得多,学困生很少讲,能力强的人参与积极,能力弱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受益。

二、深度合作、有效指导、积极评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一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就直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经常使学生感到措手不及,也使合作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只有让学生经过自主思考或深入学习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成效、有深度,才能真正让学生相互启发,使每个小组成员从中受益。

2.教师要加强有效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让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没有加强有效的指导,常会出现合作学习失去掌控的情况,或者教师不闻不问,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好像变成为局外人。因此,教师应加强有效指导,有效掌控合作学习的场面,使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这样才能保障合作学习交流的效果。

3.对小组合作学习要积极评价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物理学习效果,交流学习经验,只有每個小组成员进行积极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合作学习开展好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管理、科学分组、培养习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加强组织管理

在物理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加强合作学习中的组织管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规定好每个人的明确职责。

2.科学分组

学习小组人员结构及组成也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对学习小组的划分要科学、合理,一般情况下小组4~6人较为适宜,并且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成为一个综合的学习讨论交流小组。

3.培养良好习惯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要保证合作交流学习效果,就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问题可学、有问题可探究,就要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探究的合作学习习惯。例如,在讲“杠杆的应用”这节内容时,在复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运用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为什么这样说?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然后开始小组讨论,这样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我们应该看到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师中不断地训练培养,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春莲.初中物理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9.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九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特别是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屡见不鲜。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

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

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

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

课题界定: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①、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②、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的途径。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的个性,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级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美术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5、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师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

看过的理论著作有:《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美术教学论》、《美术及其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2篇,分别是:《反思中前进》、《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美术课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随笔》、《把爱给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条美术学习的新路》、《教育随笔——我的课堂我主宰》、《教育植根于爱,还得有法》、《“笨鸟”的学习》、《关爱转变学生》、《情感在美术中的重要性》、《一次成功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上千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组内举办教学模式探讨课,到市区及兄弟学校参

观交流,到外地市参观学习,邀请市美术中心教研组老师就参研老师的课进行听评课,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研讨等。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黄芳老师撰写论文《浅谈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习》并积极投稿。(见附件)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2、实践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实际案例、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开展一系列展示、座谈等研究活动,并进行大面积课题延伸、推广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学生性格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操作,使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更有效?

3、对课堂中学生合作过程的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4、由于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有限,使得本课题研究缺乏创新性。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6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10.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十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

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

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

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现状 由于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教学研究正在尝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教师的困惑 目前我们几位教师商量后,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③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为有效呢?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呢?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一(分组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分组时有时为了方便,考虑了“就近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①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合作时比较热列,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地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了更有效地分组,于是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

初中生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 ①优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

①听老师讲解 ②自己独立思考 ③与同学讨论

3、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5、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①经常 ②有时有 ③几乎没有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何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为一些优秀学生控制,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如下现象: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有效性,更倡导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于分组的观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发现学生几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

问题情景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对回答为什么时遇到了困难。

问题情景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发现大都数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问题情景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和几条棱?五棱柱呢?六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在问题情景二中,这道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回答。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

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问题情景一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问题情景三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强探索性。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展开于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⑵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开展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方式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得特点?

我们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

⑴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⑵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很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展开。

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下现象: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重组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吗?在合作学习中其它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是否需要限制呢?

情景分析:我们认为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自发重组进行活动,是符合学生研究问题的特点的: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协调地开展活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不立即开展讨论,这是因为还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们需要先独立思考。

行动策略: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它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总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 分组合作 群体交流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2、自主探索 群体交流 个人总结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行动策略的检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水位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 的其它数据可以记作什么?(图略,最高水位:35.3 警戒水位:33.4平均水位:22.6 最低水位:11.5)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0 +0.81-0.35 +0.03 +0.28-0.36-0.01

⑴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⑵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11.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十一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分组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男女比例、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各个小组在综合能力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以便于组际间进行竞争和评价。我在组建小组时6人为一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合作和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场景,教师设计的主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隨便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不能轻易地让学生服从自己的答案。各个小组明确任务后进行对话、短剧的编排,或者就问题进行讨论,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形成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也不能放松自己,要参与到小组中,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提高合作的技巧,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总结的问题教师绝不讲解,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归纳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纠正补充。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应该忽略自己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没有教师的合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偏离方向,只是流于形式。

有效地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交流后,教师应该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在评价时为学困生和沉默少语的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还应该对小组的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于合作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要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达到有效,教师就应该创设可操作性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互动的运用语言氛围,重视语言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朱春艳.在初中英语课堂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2011.

12.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 篇十二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其异质性。 每小组由4-6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 不定期地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二、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活动中, 每人要各司其职, 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 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

一般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负责组织全组的合作活动, 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成绩中上的学生担任发言人, 将该组的学习情况代表全组向老师汇报;成绩中下的学生可担任记录员, 记录讨论和交流的结果;监督员可由成绩较差的学生担任, 负责监督组员是否用英语表达, 是否参与到活动的讨论交流中。 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从而体验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 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主转为导, 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深入到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恰当地点拨学生的“盲点”;要根据合作内容上的差异, 改变小组的组成形式, 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地位, 是活动的参与者, 是主角, 甚至有时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教师在活动中起着“协调———激发———参与———监控———反馈”的作用。 当小组成员不足以实现目标时, 教师应给予点拨, 观察倾听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具有成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民主、和谐的, 这有利于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进行有效的互动,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合作前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需要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才能解决的, 所以老师在选材上要注意是否与学生的能力、活动的时间相符;能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进入活动前, 要提出细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和目的。

3.合作过程的指导。 在小组活动前,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相关的背景资料、词汇和句型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 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示范。 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 及时发现活动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并实时为他们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 在小组活动后, 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反馈小组活动的成果, 学生对活动的成果做好展示或汇报, 教师做好评价和总结。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 因此,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一是要把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不可偏废。 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应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 否则, 在评价过程中极易挫伤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也应把竞争机制运用在小组间, 即小组互评。 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 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集体, 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学习。 同时, 组员对自己参与情况的了解, 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成效性。 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也可是学生转化的动力。 因此, 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

五、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 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可在准备阶段进行, 也能在活动之间运用, 也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 总之, 其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一篇:公司各部门及监理部岗位人员任职要求下一篇:医药市场活动执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