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精选8篇)
1.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电子竞赛促进我院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唐立国
(广西赛区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教务处 桂林 541004)
摘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其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模式,吸引广大师生的参与,并得到了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从多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参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我院自1997年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通过参加电子竞赛,紧密联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电子竞赛;成绩;实践教学;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和前电子工业部于1994年共同倡导主办的,全国先后举办了六届竞赛,至今已经步入第十个。它是四大学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竞赛之一,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竞赛内容紧扣当前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体现基础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的结合;也特别注意在新技术、新器件、新仪器上的应用。对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起积极的推进作用。正因为竞赛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从而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从1994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竞赛规模和影响力逐届扩大,参赛高校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加,竞赛质量持续提高。2003年第六届竞赛发展到24个赛区参赛,总计有426所高校、3039个代表队的9117名同学参赛,规模盛况空前。
我院于1997年首次派出9个代表队参赛,取得3个全国二等奖、3个赛区一等奖、4个赛区二等奖;1999年派出11个代表队参赛,取得了2个全国一等奖、4个赛区一等奖、1个赛区二等奖,实现了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在2001年第五届竞赛上,我院15个代表队在全国各高校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力挫群雄,获得竞赛最高奖“索尼杯”和3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6个赛区一等奖、2个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为广西赛区争光,为学院争得了荣誉,同时提高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的知名度;2003年第六届竞赛,我院代表队再接再厉,一举夺得5个全国一等奖、6个赛区一等奖、9个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我院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对路的,效果是好的,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改革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完成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目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大学生学科竞赛,反映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给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室建设工作起辅助和促进作用。我院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自从参加首届电子竞赛以来,特别注重及时的总结,包括召集指导教师、课程主讲教师、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领导、院竞赛专家组成员,共同探讨竞赛对学院目前教学内容改革影响。及时调整相关实验内容、实验室建设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实验环境。促进实验新平台的构建
(1)加快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是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保证,通过竞赛反映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因此学院把实验室建设作为重点建设来抓,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和改革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先后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4800万元和日元贷款1300万元,从2001年开始分四年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通过建设,保证了我院12000多名本专科学生在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1人1组、专业实验2人1组,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环境和物资保障。
(2)调整实验室设置,构建实验新平台
我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综合性的大学,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相同的基础课实验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学院对原工科基础课实验室进行调整合并,组建院级教学实践部,教学实践部由电路中心、计算机中心和金工实习中心组成,统一开设电路实验、计算机语言课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微机原理接口实验、电装电调实习和金工实习。从而打破了院系之间的界限,建立以学科群组建基础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大平台的模式。
通过建设,电路中心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达200多台套,达到基础课实验单人单组的要求,同时还对全院相同的基础实验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统一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实验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内容。学院对简单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开出一批题型新颖、难度适度的设计型、综合型和应用型实验项目。同时,增加单独设课的比例,把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学时>8学时)拿出来单独设课,根据各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把相同的基础课实验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分档次(如分为A、B、C档),并相应的提高实验的学时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这样,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如:我院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根据目前学科发展和电子竞赛内容的导向,发现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当前EDA技术在电子电路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电子电路课程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将先进的CAA、CAD手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和应用了PSPICE、PROTEL、Electronics WorkBench EDA等优秀EDA软件。并相应调整实验内容,把电子电路EDA手段运用到实验中,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利用EDA软件自行设计电路,使学生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设计电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又如:学院在拟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是时,原有老师提出建立以ARM处理器的实验平台,但2004年我院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竞赛内容都统一采用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基于XScale®架构PXA255处理器的Sitsang平台,平台性能更加出色,更适合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和其它无线互联网设备等应用。因此,在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设论证时,专家组要求教师结合目前科技发展,进一步论证,确定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及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新知识、新技术。
(2)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试管理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实验考核一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平时实验能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地学习,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另外电子竞赛也是一项检验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赛事,反映了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要求。
近年来围绕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个目标,国内许多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实践环节的考试考核,不断探索实验等实践教学的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然而,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实验考试、考核制度,实验考试实施范围有限。实验成绩仍较多根据平时成绩来综合评定,缺乏科学严格的实验考试制度和成绩评定办法,难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科学探索精神,不利于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我院一贯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从80年代末开始,学院就着手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的考试方法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明确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后,学院进一步深化了对实验、实践教学的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2000年教务处申请并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又称“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的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高等学校实验考核,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规范实验考核,提高考核质量;改进和优化实验考试制度,实行全程性考核;改革实验考试方法,探索不同层次的多样式实验考试模式;在实验单独设课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单独考核;规范实验成绩评定标准,推行以量化评分为主、等级评分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建立实验考核的监控及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实验考核体系;建立实验考试试题库,增强实验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考试系统,提高实验考核的效率与效果;探索和研究开放实验室进行开放式实验考核的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影响实验考核实施的各种具体问题,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2001年上半年,学院对本科所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根据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修定实践教学大纲,出版了新的《实践教学大纲汇编》,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学院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实施细则》,并逐步建立实验考核试题库,做到实践教学有章可循,规范管理。每学期学院共有130多门实验课进行了考核。促进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起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建立健全的学生科技创新机制,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出台多项管理、激励政策,2000年7月制订颁发了《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创新学分及成绩评定办法》,设立创新学分,允许把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科技成果折算成相应学分,免修相关课程;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院逐步施行导师制,加大本科生培养力度,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加强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学院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学院除了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外。为了配合各类竞赛的开展,学院还每年举办电脑节、科技文化节、创新大赛、院级电子设计竞赛等,在校园中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主要做法如下:
(l)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除学院投资建成各类综合实验室、实践场所,学院还投入资金建设数学建模实验室、各系科技制作协会和大学生创新基地,并且学院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无条件地向参加各类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为学生科技和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梯队的培养。我院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队员,全部来自各系学生科协。
(2)学院各种创新基金则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科研和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等竞赛和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项经费。1999年以来,累计投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经费70多万元。
(3)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条件,为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中,学院专门组织师资力量辅导学生,同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就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截止2003年有280名学生共计32834小时参加老师的科研,如2001年获得“索尼杯”的三位参赛选手,均选择参加了《信号系统》、《模拟电子技术》、《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改革。尤其是《通信原理》实验系统开发,涉及到信号的产生、调制、解调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系统,学生通过参加该实验改革,对通信电路有了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电路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参加竞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学院从98年开始非竞赛年定期(两年一次)举行“院电子设计竞赛”,竞赛完全仿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专门组织专家出题和进行评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电子设计竞赛,推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做准备。
(5)学院制定的《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创新学分及成绩评定办法》、《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生各类比赛奖励金额等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给获奖学生认定创新学分。结束语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多方面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的好成绩,得益于我院几年来重视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果,为学院在西部大开发、入世的机遇中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二
(一) 将科研新方法及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中
始终将自己研究用到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实验教学中, 保持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更新。通过设置探索性实验项目来模拟科研全过程, 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新技术、新方法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博士阶段严格的科研训练, 能熟练操作在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所用到的现代HPLC-MS、GC-MS、IR、原子吸收光谱等大型精密仪器, 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发表了四篇国外SCI论文。因此, 在化学成分鉴定等相关实验中, 向学生介绍一些这些国内外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方面所要用到的新技术和手段, 同时还介绍近几年来临床上应用的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在很大比例都是从植物中获得的, 例如, 新型抗肿瘤药物紫杉醇主要从红豆杉属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的, 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 知识面有所扩展和延伸, 而且激发学生从天然植物中创制更多新药的热情, 为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除了论证和应用理论知识外, 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 如按实验指导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但总是有的同学做不出结果。如果要求学生不要轻易放弃, 把实验继续做下去并得到预期结果, 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经验积累指导学生实验才能达到。实验成功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包括实验药品用量及实验操作等方面, 其次是解决问题的其它方法。在实验中, 对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结果, 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 或者用书上的现成结论去加以修正,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寻找合理解释,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探索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训练他们主动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将相关科研内容融入实验教学内容
作者长期从事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成分含量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主要研究涉及挥发油抗菌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的酚类物质。因此, 在设计有关植物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中, 积极将科研成果有机地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来, 只给出若干思路及实验室所要用到的先进实验设备, 由学生根据实验条件和研究目标, 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和步骤, 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书写实验报告。例如, 我们实验室过去单独开设了《水蒸汽蒸馏》这个实验, 用橙皮酊做实验材料, 这只是一个机械的验证实验。现在我以橙皮为实验材料, 要求学生从橙皮中提取、分离及鉴定橙皮中水果香味化学成分。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水蒸汽蒸馏、萃取、气相色谱等从挥发油中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活性成分的一系列操作, 而且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橙皮中水果香味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训练, 解决了身边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对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体验,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实验主动性,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三) 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首先,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并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供条件。在正常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 学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来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热情。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从选题、立项、撰写申请书、确定目标、内容和任务, 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 到完成科研项目,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证明, 这种训练方式既检验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和实际科研能力。其次, 吸收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 通过科研实践氛围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借助这些科研项目, 学生加深了对课本基础理论的理解, 在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 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 通过对本科生学位论文带教指导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一部分学生科研素质较差, 甚至还不知道如何查阅文献, 他们将毕业论文依赖于指导老师。因此, 在同学毕业实习前, 给他们开设科学研究有关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的内容可包括科研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如何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前期调研和收集资料,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然后, 大胆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独立创新的能力。同时鼓励和启发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精神和意识。因此, 本科生要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 需要带教教师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这些均来源于带教教师平时科研工作的积累。
总之, 实验教学与科研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学生无论是在查阅文献资料、基本操作技能、观察与判断, 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加强, 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亦有了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作者多年的科研实践, 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将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引入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3.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经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领域,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由于财经领域极为复杂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等学科背景,财经院校学生不可能像理工科学生那样用严谨的实验来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见解,也不容易像理工学生那样通过实践作出科学成果和科技发明。另一方面,基于经济与管理领域对定量数据的高度依赖,社会调查方法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方面的原因,它在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还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通过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财经院校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与意识,提高财经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使财经类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应用能力与途径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财经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有着广泛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对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展得较早,也较为深入。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从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角度看待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重视大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创造性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21世纪的日本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政策》中更明确地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求能力”。为实现科技创新立国和推进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品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与能力并能开拓新领域的人才,富于创业精神的人才以及富于创造性与独特性的优秀研究人员,将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如下方面就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一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来看,李其生(2007)认为应在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做好架構设计。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来看,孙庆祝(2000)等提出建立多维教学模式,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验。郭贵春(2001)等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把问题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结合起来。综合来看,各位学者对课程教学的一个共同看法是,变“重知识学习”为“重能力培养”,其中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二是关于实践能力的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社会实践从提出到实施,受到了大学生、高校管理部门、及社会的很好评价,这是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个共识,但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学者指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没能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由于社会实践的时间短,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连续性调查研究和分析乃至最终解决问题的措施。三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的研究。
从所发表的文章和所出版的书籍来看,学术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的必要性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美国科研创新与实践培养经验借鉴的研究尚不多。本研究认为只有了解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明确科研创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借鉴先进国家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财经类学生科研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是在近年来我国注重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这一宏观背景下进行的,以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以及科研创新理论等前沿理论为依据,结合财经院校对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经验展开分析与探讨。
1.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布鲁纳(Bruner)倡导的“发现学习”和施瓦布(Schwab)提出的“探究教学”的特点。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探究教学”,在学生体验学科结构、科学知识的灵活性的同时,形成探究的灵活性。这种探究的灵活性是“一种处理事物的作用以及事物本身的能力,是一种理解种种作用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3.科研创新理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资本、靠劳力、靠自然资源,而是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技术发明创造了一个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技术创新将技术发明付诸于实施,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从而使科学技术从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它通过技术创新促使理论知识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首先从科研创新项目的批设和经费资助方面来看,学校普遍向理工农类倾斜。一般认为财经类研究常常是仅停留在表面上,少量的经费支持就足够了;而理工类的创新研究还需要做实验、需要购买最基本的实验材料和试验器具等花费比较大。正是基于这种意识或偏见,使得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研究受财力限制而难以深入下去。受研究经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其次,从培养方案来看,财经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激发和训练,而经济管理类、财政金融类课程很少安排实验教学,也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师能力和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在学校大力倡导创新性教育但并没有对具体教学过程和结果建立相应考核制度的条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对此缺乏较深刻的认识或自身创新能力欠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对一所重点财经类学校的调查中,93.6%的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老师从未在课堂上介绍过自己的研究成果;75.7%的学生回答只有个别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满堂灌。当然,从教师的角度讲,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教学背景,即在学校不断压缩教学学时的制度安排下,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再挤出一部分课时安排学生的课堂讨论或采用其他启发性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传递出大量的知识信息,还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对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的一种考验。
3.科研氛围不够浓厚。高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对于培养财经类科研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财经类学生要到外单位与外地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的机会就不可能多,若学习的知名度不高,也难以邀请到高水平的名师来学校作讲座,因此,种种因素导致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术氛围难以形成。
4.实践教学考核的单一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活动。然而大多数财经类高校没有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如果财经类学校无法对教师开展的实践教学进行公正的考核,或者老师对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美国斯坦福大学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借鉴
1.以科研和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斯坦福先生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即明确提出了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这些人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作好准备,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创造那些有益于社会的知识,促进社会福社”。斯坦福大学的管理者认为对于财经类高校,知识和技术转化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培养一流的学生,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训练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因此斯坦福大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上无不注重这四大能力的培养。
2.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斯坦福大学为师生营造了一种宽容失败、推崇创业、鼓励冒险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欲望。斯坦福大学的校内还成立了由学生管理的很多小公司,学校为他们提供水电、通讯、房屋等附属设施,提供法商咨询、投资者信息等,并开设《技术的企业化》等课程,其内容包括工程、科学、法律、商务等多学科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
3.以学生讨论为主的研讨班教学模式。斯坦福大学为财经类学生设有很多的讨论班或研讨班,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斯坦福研究入门(Stanford Introductory Studies简称SIS)”是学校重点投资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研讨项目之一。研讨的内容丰富,目的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修方向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研讨班,不同专业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不同的思想达到碰撞,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4.倡导首创行动。斯坦福大学积极倡导首倡行动,这极大地提高了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声誉与学术地位。例如兴起于1980年的人文中心,是该校历史较长的独立研究机构之一,它也是美国最早建立在校园基础上的人文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起初就明确了吸引不同学术背景、年龄的专家一起进行合作研究的目标,该中心的人员构成来源很广,他们通过演讲、论坛、异地访学等方式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二十年来它圆满完成了各类人文学科研究项目。在获得显著科研成就的同时,他们成为了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的对象,使斯坦福大学成为顶尖学者们的追求。
五、加强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1.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作为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大学机构,应当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克服目前教育过于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局面,改变各类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并在科学技术、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与渗透方面作出有里程碑性质的贡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新的创造,使得培养出的财经类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科学知识,这是我们的社会走向现代文明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可靠保障。
2.课程设置上使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在财经类学生科学教育课程时,应重视学科间相互渗透,实现不同教学内容的统整,强调财经类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性综合问题来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探索跨学科的主题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学习,面对当代主要的认知冲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学科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3.建设适合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在提倡科学和人文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进的今天,必然要求教师在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只有掌握先进的知识、广泛的信息,保持学术上的优势,才能拥有施教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财经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同时,在科技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教师还必须具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培养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使用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具,注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运用适当的教育技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此外,倡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努力进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科研上有所建树,成为“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人才。
4.构建浓郁的校园科研创新与实践的文化氛围。只有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中可以传授科学的每一个场所,它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提高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组织活动。在文、理、工等诸多学科搭建知识平台,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中体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互动,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个极为有利的知识空间。这样,能让大学生同时接受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与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提升,从而使他们的綜合素养得到迅速提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夏月.文科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J].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03,(2).
[3]李申申.整体优化:高校文科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基点[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5]王义高.创新人才理论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0,(1).
[6]刘大椿.文科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04-3-1.
[7]邓和平.斯坦福大学成功之路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
[8]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3).
[9]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5.
[10]Hazen,R.M.&Trefil,J.Science matters.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New York:Anchor Books Doubleday,1991,19.
[11]Barney Cx Glaser, Anselm L. Strauss of Dying.Library of Congress:2004058804 Printed in the U.S.A,2005.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2008年度项目“财经类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改革为例”研究成果之一
4.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一定要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作 者:黄斌 饶本强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实验 毕业设计(论文)
5.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五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方面。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零对接
一、在广告学专业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我国已进入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传统的“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型,这就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时期的自我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广告学专业涉及到的行业范围较广,能够有效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满足社会对人才定位的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与社会零对接,降低成本。所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既是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又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检验教学成果的需要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积累大量实战经验,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纽带。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检验实践教学形式可行性的标准。
我院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验室实习以及学生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
二、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较为自由的市场空间在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等方面迅速达到饱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综合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划分;二是对现有知识和当下新知识的结合与改造;三是对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本文基于广告学专业的设置,综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广告设计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创新能力是将现有知识和当下新知识加以结合与改造,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和现实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一)实践教学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主体对象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广告学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愿望,但这种愿望仅限于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没有对实践的整体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意识。同样,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缺乏敏锐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是未来对学生具备熟练运动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求。
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外美术欣赏、民俗学、经典广告作品赏析等能熏陶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以课堂讲授,课下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创意创新工业园等场所的结合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学时的制定上,将部分重叠的理论课程合并,增加实践课时。以理论教学灌输创新意识,实践操作反应创新意识。另外,将实习考察纳入实践教学中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广告行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考察,如上海、深圳等现代化都市,以及苏州、南京等将本土特色很好的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城市。教与学相长,知与行合一,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始终。
(二)实践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通过产学研教育的模式来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高校提升科研水平、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对于应用型广告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社会标准为导向,注重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才能主动积极的应对社会要求。因为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创新思维是一种思考习惯,在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教学培养之前,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保持着大众化的思维习惯,只有打破旧有、固化了的思维模式,才能重新建立具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形成的,通过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全国性的各种广告大赛,同类院校同时参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也使得他们的创新不仅体现自我价值,而且要在专业领域中具有的一定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实践教学对创新技能的培养
6.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
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
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7.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因此,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快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加强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更好掌握实验方法和设计方案, 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 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 依托科研课题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虽然国家和高校设立了科创项目、研究专项等来刺激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兴趣, 学校也通过加强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加大实践环节等工作来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同时对高校实践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在依托教师科研课题的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研究过程中,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自主执行能力以及很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了解与掌握, 激发了学生参于科研和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与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依托科研课题更新创新项目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来源较少现状, 瞄准本专业学科研究发展前沿, 凝练或提取部分教师科研课题, 对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根据学院实验室网站公示, 由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申报, 由教师合理安排选择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上, 不断根据教师科研课题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 把科研训练逐渐引入本科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开设创新性项目实验时, 既要注意把实验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又要注意把先进性、开放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新内容, 善于捕获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知识, 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而且实验内容要有弹性, 不仅要紧密与实验室进行的科研课题联系, 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而选定。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 主要以凝练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为主, 提高单方面知识水平;对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 主要以整合几门专业课程知识为主, 与新疆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水力学实验室根据现有的科研课题和横向生产课题, 开设有“消力池综合性实验”、“排沙漏斗设计性实验”、“引水枢纽引水排沙模型试验”、“高低坝枢纽建筑物泄洪消能试验”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大三、大四学生选做。通过选做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深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 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同时又可以掌握模型试验的制做方法、原理及试验量测仪器的使用和后期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建立科学的创新项目实践教学体系
在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以导为主,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前沿和研究的新动向、目前尚未解决的有关问题及相关的实验方法等。教师提供案例工程或试验, 采取录像、演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一些专业启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确定实验项目, 从验证性实验逐步到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是在老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研究, 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生的理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专业素质,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训练。
(三) 构建创新项目研究的考核办法
制订新的创新实验项目验收考核体系, 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均依托实验室的科研课题进行, 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过程。例如对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可以考查四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对实验课题相关研究文献查找情况, 从提问讨论中, 看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及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包括实验方案是否正确, 仪器使用是否规范, 能否按要求独立操作, 遇到问题能否判断处理, 测量数据是否正确, 能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内容, 是否能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三是考查学生实验报告, 查看是否符合实验报告要求的格式, 叙述是否清楚, 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数字、单位、作图等是否正确;四是考查实验讨论, 学生对实验原理、测量方法、误差来源、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诸方面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深入讨论。
同时, 还规定创新项目研究完成后, 要发表1篇以上的科研论文或者在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以激励学生。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 研究成果的实施效果
针对以上形成的依托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研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自2008年10月开始先后对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本科生进行实践应用, 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奖项, 其中《垂向分层斜板水沙分离装置》2011年7月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另外还有完成和正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10多项, 涉及本科生40多人, 这些创新项目主要依托指导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 项目都有充分的立项依据和研究价值, 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通过创新项目的研究,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 可以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的兴趣, 同时提升我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实践证明, 依托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创新项目选题, 学生申请和参加创新项目的自主性增强, 通过创新项目的试验研究, 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达到了深化概念、验证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能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 初步具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为将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水利工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 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在水利工程专业中, 学生通过参加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凝练创新项目研究, 可以加深对水利工程相关专业和课程计算基本理论的理解, 了解水利工程枢纽布置型式的选择, 掌握引水枢纽的引水防沙原理, 能熟练使用仪器量测试验数据, 锻炼了对实测资料的分析、整理及计算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自身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其他专业学科创新实验的开设和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摘要: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 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来源较少和创新能力不高的现状, 瞄准专业学科研究发展前沿, 依托教师科研课题, 开放科研实验室, 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把科研训练逐渐引入本科教学环节, 构建科学的创新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和可行的考核办法,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该模式经过多届学生实施, 即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又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同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创新设计竞赛奖励, 激发了大批学生踊跃参加创新研究的兴趣, 为将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课题,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设计大赛
参考文献
[1]薛进军, 秦刚年, 方中斌, 等.本科生实践创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8) :992-995
[2]于兵川, 吴洪特, 童金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 :133-135
[3]赵明登, 曾玉红, 槐文信, 等.水力学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系统研究与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6) :115-117
[4]丁志群, 赵洪霞, 王金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2) :15-17
8.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实践课程;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农科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实践教学,但在此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严谨而又简单可行的科研试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实践课程的开展现状
改革开放来,农科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根据这一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理论探索,研究并实践了一大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和教改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李友勇等,2003)。目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基本理论与原理,再在教学实验室和田间演示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农艺操作技术和相关实验技能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对整个实践课程的学习(董桂春等,2010)。我校的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也是采用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独自完成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尽快地掌握实践技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是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师提前设定的任务。这对于刚刚接触专业知识学习的低年级本科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对于进行过一些课程实践的高年级本科生来说,只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相关的实践过程,其思考问题的自主性不高、实践技巧探究不够,缺乏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校长Neil Rudenstein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杨克巍等,2006)。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钟秉林,2000)。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积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优秀人才。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科研创新的可行性,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和科研创新运行机制(华正伟,2002)。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创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的亮点是加强科研实践,注重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张启昌等,2009)。这就证明,在高校教育和实践教学中,给本科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参与科研试验,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校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从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科技创新活动选拔的标准较高,能够参与的学生人数很少,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左右。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途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各高等学校都在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龚振平等,2009)。
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使学生在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农科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中,开展适宜难度的科研试验,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可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因此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其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传统实践课程只教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告诉了学生“怎么做”,很少给学生机会问“为什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设立若干严谨而又难度适宜的科研试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并为其后续毕业论文开展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全过程完成科研试验,让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5~6个具有一定科研价值、难度适宜、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5~6个小组,每一小组选定一个课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独立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指导老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保证试验的顺利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加强选题把关和实践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试验,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桂春,张彪,陈宗祥,等.“农学专业实践”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119,177.
[2]龚振平,马春梅,杨亮.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39,260.
[3]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4):75-77.
[4]李友勇,刘明久.高等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9-20.
[5]杨克巍,张少丁,李孟军,等.课堂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5-59.
[6]张启昌,刘盛,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5.
[7]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0055)
【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08-29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11-01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10-30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08-26
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09-09
研究生的科研小结10-04
施一公教你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10-05
科研创新07-12
科研论文:浅谈快乐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