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2024-10-31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共4篇)

1.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篇一

心理学

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感知觉

1、感觉 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适应

从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么也看不到,相反则会被外面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眼----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色觉引起温度觉

(5)感觉的相互补充

由于某种感觉机能系统受损或丧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

(6)敏感化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使相应的感觉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家、画家

5、感觉种类

①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②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③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6、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相似的、接近的或相同的、具有良好意识形态(相似、连续、对称)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7、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板书、挂图、模型的大小,还是老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

(2)根据感知觉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知觉。因此,教学内容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停顿和间隔,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的排列顺序。(3)根据感知觉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清晰地印象。

(4)根据感知觉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与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5)根据感知觉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道具师,应尽量变静为动。

(6)根据感知觉的协同律,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器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大大的提高直观的效果。

8、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1)条理性。(2)创造性。(3)敏锐性。(4)精确性(5)理解性(6)复杂性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篇二

1.1 幼儿年龄特点与需求心理分析。

幼儿书籍应根据各个时期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对内容和设计形式确立准确性的定位。0-4岁的幼儿, 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起步阶段, 是认知发育的发展阶段, 也是思维、意识和智力发育的阶段。4-6岁幼儿是认知发展的成熟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思想、有目的, 对自己的行为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是教育为人处世最好的阶段。所以尤其看来。年龄的不同, 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特点也不相同。0-4岁的幼儿是以具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以事物的形象作为记忆的准侧, 将其运用到书籍设计中, 就是应该将插图和简单的图形作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幼儿书籍文字。

幼儿书籍设计的文字可分为故事内容和文字的设计这两个方面。虽然这个时期幼儿是无法阅读的, 但作为书籍, 首要的是故事性。在故事的带领下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学习书中的知识, 而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理解力偏低, 所以在文字上不易过复杂, 文字内容要有画面性, 多以对话为主。故事内容简单明了, 可以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出发。

在文字设计上, 就文字内容来说, 要多现则较为简单的语言和词汇, 以“主谓宾”为主, 可适当添加一个或两个修辞词语。修辞词语也要符合孩子的语气, 不可成人化, 不可太教条, 可以多运用孩子生活中常出现的词汇。这样的搭配在故事情节上, 简单易懂, 切近幼儿的生活。

1.3 幼儿书籍排版。

编排设计广义称书籍视觉表达内容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狭义称书籍排版的幼儿六个方面 (1) 书籍的选择和开本的大小 (2) 开本的大小与字号的选择 (3) 标题的级别与字号的选择 (4) 书籍的版式设计 (5) 书籍的设计要素 (6) 书籍排版的规范和禁忌。

1.4 幼儿书籍形态。

例如很多异形书一样, 如《豪华立体百科全书》和《趣味科普立体书》, 当你打开这本书, 精美的画面, 丰富的知识, 各种的小机关让孩子觉得这本书的奥秘无穷。通过盒子、旋转机关、立体装置让孩子和书籍能够互动。通过改变幼儿书籍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让书籍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看起来生动有趣。如《豪华立体百科全书动物篇》中最后一个动物全景展示生动了展现了动物的大集合, 其中书籍中动物的比例是按照真是动物比例而设计的, 让孩子们从画面中可以从知识的程度上了解动物们的世界, 栩栩如生的画面, 复杂、精细的结构设计令人感觉身临其境。

2 幼儿书籍设计的原则

2.1 阅读的愉悦性。

赫伯特·斯宾塞曾经在他的《斯宾塞快乐教育》书中指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经过数年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研究, 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有效的。”从《斯宾塞快乐教育》一书中使我们认识到愉快的阅读能够有效地学习, 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 用兴趣引导儿童快乐学习、阅读。快乐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给予孩子的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是锻炼创造力的推动力。

2.2 开发智力和潜能。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也就是创造力高的智力也会提高。”1899年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着手研究智障儿童, 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 意识到科学教育可以启迪幼儿的智力和潜能。蒙台梭利经过较为系统的实验和研究数据表明, 幼儿早期教育和开发对后期智力有显著提高。所以书籍中的益智性在幼儿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书籍智力游戏能多种形式让幼儿在书籍中开发智力, 发掘强能。感知世界、增长知识。书籍不仅要有趣味性, 还应该具备知识性。

2.3 幼儿书籍设计目的性

2.3.1 幼儿书籍设计的互动性。

幼儿书籍不仅要传递知识, 同时更多地关注应在书籍的内容和互动性上。要使幼儿从书籍的接受者变为主导者, 即从看书籍到与书籍的互动, 这是现代书籍设计上更深层次的要求。让幼儿读一本优美有趣味性的书籍, 直接的效果就是情感体验, 幼儿书籍设计的目标就是使幼儿对书籍有自主的学习能力, 对书籍有兴趣。书籍的互动性体现在书籍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着和孩子情感和形式交流的地方, 书籍在形态上的多变也还是互动的一种方法, 立体的书籍, 转盘的书籍, 异形的书籍等。

2.3.2 幼儿书籍设计的益智性。

早期通过教育培养, 可以提高人的智力, 玛利亚·蒙台梭利对智障儿童的科学教育方法让他意识到科学教育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从这个研究实验表明, 早期的幼儿教育对整个人生发展来看是至关重要的。益智类的书籍的首要功能锻炼左右脑的平衡, 激发智力发展。书籍不仅要体现有趣味性, 而且还应该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和教育性。通过阅读, 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 增长知识;通过阅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阅读, 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观念。

3 感知觉在儿童书籍的分析与应用

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载体, 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 把书籍拿在手上翻阅时, 书直接与读者接触, 随之带来视、触、听、嗅、味等多方面的感受, 此时书随着眼视、手触、心读、领受信息内涵, 品位个中意韵, 书可以成为打动心灵的生命体。”书籍中其他感官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根据前几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了解感知觉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依次对感知觉中的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在书籍运用中进行分析, 从而给幼儿带来更美妙的书籍。

参考文献

[1]朱喆, 尹悦.基于阅读认知心理的我国低幼童书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 2014 (14) .

3.儿童的智力开发包括感知觉的培养 篇三

【感知觉的培养】感知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孩子首先要通过感官获得对大千世界的感性认识,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必须经过多看、多听、多摸、多闻、多闯这一必备的阶段,经常带孩子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游戏,可以扩大其视野,开阔其眼界。

【语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语言训练是孩子以后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艺术创作的基础,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背诵诗歌、向孩子提问等方式丰富其词汇量,提高其语言运用和组织的能力。

【观察力的培养】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景色和自然现象,让孩子关注车辆、天气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关注它们的发展变化,以此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忆力的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他们对抽象性内容的记忆表现得比较迟钝,可以通过展示图画、卡片、实物、讲故事等,用重复的方式训练其记忆力,培养其记忆习惯。

【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的培养】儿童的思维更多地局限于形象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时,要注意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可以安排一些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如绘画、玩魔方、手工小创作、编故事、动手设计各种模型等,让儿童开动脑筋想办法,启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情商培养: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难以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其智商再高也难有成就。一个人的情商应从小开始培养。

【教育孩子认识和控制情绪】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家长要与孩子心灵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能够满足的,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的、不能满足的,则要向孩子说明其中道理。家长千万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痛痒,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压抑孩子的情感流露。相反,家长应让孩子的情感能得到合理流露,并要了解它的原因,需要解决的应及时加以控制。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1)要为孩子创造各种社交条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家长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

(2)要孩子抓住各种社交机会。家长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孩子去买车票。如果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当小主人,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当了小干部,父母要积极支持。

(3)要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生活、怎样相处、怎样玩耍。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依赖,彼此尊重。

4.知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特征;学会分析影响知觉 的因素。

教学重点:

知觉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识经验、知觉的角度影响知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授课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我手里有一个东西,同学看是什么?(同学答)同学们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呢?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知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知觉的内容。

一、知觉的概念

所谓知觉就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直接作用,再一个就是整体。此外,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又不是感觉机械的综合。

二、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同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刺很多,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刺激都进行反应,只能有选择的对一部分刺激进行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只选择对其中一部分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部分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刺激物就称为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对同一副图片,个人所知觉到的事物是不同的。

(二)整体性

当直接作用感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然保持完备的特性。(结合图片讲解)

(三)理解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特定的含义。(结合图片)

知觉的理解性受言语指导的影响,比如说斑点图,初看上去只是一些斑点,在老师言语指导下,同学们发现有一条狗在寻找食物。

(四)恒常性

所谓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改变,但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分别结合例子讲解)。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越完整。(结合水果菠萝蜜讲解)

2、知觉的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讨论:知觉是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知觉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知觉的角度;

兴趣、爱好;

情绪;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新异性;

知觉对象的活动性;

知觉对象的强度

四、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个体对事物的歪曲或错误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图形错觉包括:(分别结合错觉图片讲解。)

1、线条长短错觉;

2、面积大小的错觉;

3、形状错觉;

4、方向错觉;

5、螺旋错觉;

五、回顾总结

六、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上一篇:教师入职的培训方案下一篇:2015年山西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