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基础(8篇)
1.微生物学实验基础 篇一
我国微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及展望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来对微生物学科的资助情况,并对微生物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微生物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作 者:闫章才 温明章 李艳 章初龙 作者单位:闫章才,温明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100085)
李艳(江南大学,无锡,214036)
章初龙(浙江大学,杭州,310029)
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年,卷(期):19(1)分类号:N1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微生物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2.微生物学实验基础 篇二
一、理论课特点及对实验技能的要求
中医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理论课交叉中医类课程与部分西医类课程, 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面相对宽泛,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这门课程是中医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开设的一门西医类课程, 其特点是既有部分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也有部分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还有部分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 因此, 课程内容知识点繁多, 要求设置好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程, 以巩固理论课知识, 并为以后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二、实验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实验课课时明显不足
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要求学生既掌握中医基础知识, 同时又掌握部分西医基础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理论课设置也本着这一原则, 涵盖内容相对广泛, 这要求实验课设置也基本与理论课配套, 但实际情况是实验课课时设置明显不足, 不能很好地起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目的。在总课时72个课时中, 实验课仅占15个课时, 这对临床实践操作要求比较强的医学生来说明显不够。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 在实验内容的配置上, 目前只开设了6次实验:免疫学实验1次, 细菌学3次, 病毒学1次, 寄生虫1次。在实验课时的分配上, 其中两次细菌学实验是综合性实验, 各3个课时, 其余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 各2个课时, 这6次实验的课时分配对学生通过基本实验操作加强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不够的, 因此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量。
2. 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首先是各实验内容课时分配欠妥当。实验课程共设置6次实验, 4次验证性实验, 2次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次数偏少。第一次是免疫学实验, 一次验证性免疫学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第二次革兰染色实验, 是细菌染色鉴定中的必做基础性实验, 但实验操作偏简单;第三次细菌总论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细菌培养基介绍, 细菌在环境与人体中的分布, 消毒、灭菌、细菌生理生化和药敏实验, 这是一次综合性实验, 但实验内容比较庞杂, 老师讲解的内容很多, 学生动手的时间显得非常有限;第四次细菌各论实验, 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实验, 也是一次比较大的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偏多, 老师讲解太多而学生动手太少;第五次抗酸染色与真菌实验与第二次革兰染色实验稍显重复;最后一次寄生虫学实验, 包括各种常见寄生虫与虫卵观察认识和常见寄生虫生活史介绍。
其次是实验课内容设置欠妥当, 没有兼顾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内容设置以西医为主, 中医内容在实验课中体现相对较少, 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特点, 建议即使是西医类课程, 也要尽可能地兼顾并适当增加中医类内容。
3. 实验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理论课程内容比较庞杂, 因此每次实验课内容也相对较多, 从而导致实验课时老师讲授原理、过程以及演示实验结果的时间过长, 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 实验课有理论课化的趋势。比如第一次免疫学实验, 由于总实验课时的限制, 免疫学实验只安排一次共2个课时的验证性实验, 结果老师讲解的时间过长, 学生仅剩较少的时间来完成玻片法直接凝聚反应实验, 这导致学生不能通过具体动手操作来理解运用免疫学知识, 违背了实验操作课的初衷和目的,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实验课中。
三、对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1. 建议适当增加实验课教学课时
在课程总课时不能调整的情况下, 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 适当增加实验课课时数,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为最终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打下基础。针对总课时72课时, 建议把实验课课时从15课时增加到20课时, 实验课内容安排调整为验证性实验3次, 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增加到5次, 验证性实验每次2个课时, 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每次2~3个课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分析性实验的次数, 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外,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创新性和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服务。
2. 调整实验课教学内容
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特点, 在实验课总课时增加为20课时的基础上, 实验课内容调整为3次验证性实验和5次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 第一次免疫学实验改为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 学生要做玻片直接凝聚反应实验, 老师示教间接凝聚实验和展示沉淀反应实验结果;学生还需要做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实验, 掌握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对结果进行判断分析这一医学检测手段。第二次革兰染色实验与第六次抗酸染色实验合并为一次验证性实验, 因为这两次实验的方法、性质类似, 实验人员分为两组, 一组做革兰染色实验, 另外一组做抗酸染色实验。第三次细菌总论实验, 包括细菌培养基、细菌分布、消毒、灭菌和药敏实验, 这是一次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繁多, 拆分为两次综合性实验, 这两次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自己配制培养基, 进行消毒灭菌, 并做体表和口腔细菌分布实验等内容, 第二天分析结果, 在药敏实验中考虑既做西药抗菌药物药敏实验, 又做中药抗菌药物药敏实验, 第二天分析结果。第四次细菌各论实验拆分为两次综合性实验, 分别为浓汁标本的分离鉴定实验和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实验, 并且安排两次实验在前后两天连续开展, 浓汁标本的分离即细菌的划线培养鉴定实验, 让学生动手划线培养老师准备好的混合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浓汁液培养细菌。第二天进行致病菌的初步鉴定,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单菌落挑选并鉴定;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和浓汁标本实验同时进行, 学生通过SS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 (EMB) 划线分离培养肠道杆菌, 第二天通过细菌的生物学形态和IMVC以及双糖铁实验、血清学肥达氏实验鉴定肠道致病菌;第六次抗酸染色与真菌实验改为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和真菌菌落形态观察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流感病毒血细胞凝聚实验, 进行病毒血清学鉴定。最后一次寄生虫实验观察寄生虫卵与寄生虫标本实验内容基本不变。在实验内容调整后, 第一、三、四、五次实验均改为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 通过调整安排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掌握课本基础理论知识, 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好了基础。
3.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繁多, 一次实验可能是几个连续实验的组合,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增加了实验课时, 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调整, 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 但鉴于总体实验课时的限制, 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一是让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先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 这样学生对当次实验课内容已先行了解, 老师只负责讲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难点, 从而节省出大部分的讲解时间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二是连续进行的实验安排在前后两天进行, 比如细菌总论实验, 第一天配培养基、灭菌、制平板, 第二天做口腔、体表细菌分布实验、药敏实验, 12小时后观察结果。
四、讨论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一门基础实验, 由于这门课程理论课内容相对庞杂, 因此实验课的合理恰当开设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出发, 需要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分析性实验。中医类院校的许多教学人员对病原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例如, 高劲松等通过设立基础验证性实验课群、综合性实验课群及设计拓展性实验课群,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本着通过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分析性实验的数量, 扩充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设置实验, 相信通过实验课的重新配置与设置, 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且能够理论应用于实际, 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下一阶段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申可佳, 谭周进, 李迎秋, 等.以技术为主线开设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综合实验[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
3.微生物学实验基础 篇三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亚专业之一,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快速诊断是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大纲,虽然经多年的研究和改进,检验的微量化和自动化已普及,自动鉴定检测项目已基本涵盖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测需要,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具体要在改进细菌检验的工作模式中解决,需重视原始标本的涂片、染色、药敏等基础检查,因此,为适应医院的发展,提高微生物实验课学生的基础技能很重要。
1 重视基础技能实验课
微生物学是一门临床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实验设计等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1]。实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有很深的体会,搞好实验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从事微生物学的相关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验证相关规律外,还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也就没有良好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M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一般由带教老师准备材料,并提供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认识不深。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式”实验,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带教老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实验教学里教师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可将整个操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明确告诉学生每个操作的“关键点”所在,强调实验要观察的重点,并且采用随时抽查学生进行考核,这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 结合实际,充实实验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与实验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增加实验内容,如饮用水的细菌学培养、常见化脓性细菌的检验等一些实验。同时,还应注意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结合实际,及时、准确地吸收最新的知识增长点,安排相关的实验,如引起非典流行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它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标本可经通过用细胞培养分离、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进行鉴别。介绍这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解决医学难题的迫切愿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很多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但若不认真准备,容易出现错误结果,因此,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可给出一份模拟标本,让学生自己依据已学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准备培养基开始,进行各项鉴定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每个实验步骤及结果,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学生收到标本后,按“培养基准备→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初步鉴定结果→分离纯细菌→鉴定细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报告结果”等临床常规步骤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各个项目。老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并随时提问题。学生在操作中若遇问题可讨论、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或与老师交流等,此时老师只能引导,不作解答。整个实验基本上在课内完成,但时间较有弹性。因为有时需要课前作些准备、课后看结果等。由于实验从准备到结束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均需自己设法解决,有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加深了对实验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
参考文献
[1] 宋波,赵丹,蒋丽艳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2009,38(2):114-115
[2] 卜宁,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创建“微生物实验”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通报,2006,33 (1):169-170
[3] 祖美霞.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3:19-20
4.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篇四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原 理
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1.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
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
N.A=n×Sin(α/2)
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四、实验器材
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
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2、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
实验二 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 2.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 3.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1.革兰氏染色
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进行脱色时,G+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乙醇脱色使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胞内,经脱色处理时,初染剂保留而呈现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2.简单染色
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来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使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经染色
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灰色链霉菌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香柏油、碱性染料等。
四、方法和步骤 1.细菌简单染色
取菌(要求无菌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镜检(形状、大小、排列方式)2.放线菌菌落形态观察
(1)表面形状
大小、颜色、边缘、紧密程度等。(2)区别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气生菌丝、孢子丝的活体观察
将培养皿盖打开,选择菌丝和孢子丝生长较薄的部位,直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
4.气生菌丝、孢子丝的印片观察
载玻片——滴1滴美兰染液——盖玻片印片——印片面向下置于美兰中——吸去多余染液——镜检(用油镜观察)——维护还原显微镜。
五、作业
1、绘出所观察的几种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明名称和放大倍数。
2、放线菌菌落和细菌菌落有何不同之处?
3、放细菌的菌体为何不易挑取?
实验三 酵母菌和接合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酵母菌和接合菌菌落及个体主要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酵母菌和接合菌个体形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
1、菌种
啤酒酵母,黑根霉,高大毛霉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钩,酒精灯,无菌水,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 1.酵母菌菌落的观察
菌落颜色、光泽、质地、表面特征等。2.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水浸片法)
无菌水滴加于载玻片上——取菌——涂片——盖上盖玻片——镜检(10倍定位,40倍观察芽殖)。
注:亮的区域为液泡,看不到细胞核,核须染色才可见到。3.接合菌活体观察(1)肉眼观察
(2)显微镜观察
打开培养皿盖,将盖倒置,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假根和匍匐丝的结构,孢囊结构和孢囊孢子。4.接合菌制片观察:
载玻片——1滴乳酸苯酚——顺一个方向钩取少量菌丝——盖玻片剥离飘落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镜检 注意:乳酸酚不必加热,孢囊在制片时已大多被破坏。
区别孢囊与气泡在显微镜下的差别:气泡会吸附大量孢子,且中央亮,两边暗,而孢囊中间厚,整个区域都暗。
四、作业
1、画出供试菌典型结构(不是在一个视野可全部看到),并注明放大倍数和名称。
2、比较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的菌落特征。
实验四 青霉和曲霉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曲霉、青霉菌落和个体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曲霉、青霉的主要形态特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
1、实验菌种
灰绿曲霉,黑曲霉,黄曲霉、青霉等。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 1.菌落的活体观察
取培养皿用肉眼观察菌落的大小形态,正反面颜色、质地、饰纹边缘、颗粒物(闭囊壳、菌核等)。2.制片观察:
(1)制片:取干净载玻片——加1滴乳酸苯酚——在菌落中心与边缘之间钩出少量菌(带培养基)置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煮微沸——镜检.(2)观察: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菌丝的粗细、颜色、分生孢子头形态;曲霉顶囊大小、形态、可育面积、分生孢子梗粗细、颜色、表面特征,有无横隔,小梗着生情况、大小、层数,分生孢子形态,大小,表面特征。
四、作业
1、出供试菌的形态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比较青霉和曲霉属霉菌的个体形态特点。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准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的准备方法 2.学会高压蒸汽灭菌及干热灭菌方法
二、原理
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由于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加之实验和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使用的原料也各有差异。但从营养角度分析,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所需的C源、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水等。另外,培养基中一般含有适宜的pH值,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合适的渗透压。
任何一种培养基制成后应及时的灭菌,以备培养菌使用,一般培养基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三、实验器材
1、试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营养琼脂、淀粉等。
2、器皿:移液管(1ml)、培养皿、试管、三角瓶、搪瓷缸、量筒等。
3、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箱。
4、其他:牛皮纸、纱布、棉花、棉线绳。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PDA培养基的制备
马铃薯削皮——切块——称量——加水煮沸——过滤——往滤液中加葡萄糖、琼脂粉等——煮沸——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湿热)。
2、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称量45克营养琼脂,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后分装,加棉塞灭菌。
3.灭菌水的制备(稀释用)
取9ml蒸馏水于试管中,塞棉塞,包扎后灭菌。取225ml蒸馏水于500ml具塞三角瓶中,包扎后灭菌。4.常用器皿准备:
a.移液管的包装 b.培养皿的包装
五、作业
1.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各适用于哪些物品? 2.两种灭菌技术应注意哪些关键操作? 3.培养皿等干热灭菌前包扎的目的?
实验六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稀释分离和平板划线获得微生物纯种的方法
2、学会微生物接种技术
二、原理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三、实验器材
1、材料:土壤、粮食或者食品。
2、培养基:PDA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3、器皿:三角瓶、移液管、试管、培养皿、玻璃刮铲、酒精灯、接种环等。
4、仪器:电炉、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
1、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1)稀释涂布分离法:制平板—制菌悬液—涂布—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平板划线法:制平板—制菌悬液—划线—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微生物的接种(1)斜面接种
五步曲:a.接种环灭菌 b.拔棉塞及试管口灭菌 c.接种 d.塞棉塞 e.接种环灭菌
(2)培养皿接种:(霉菌形态观察及鉴定用)倒平板—接种(单/三点接)—接种环灭菌
五、作业题
1、为什么用稀释法和平板划线法能获得微生物纯种?
2、霉菌平板接种为什么要使平板倒置?
5.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考题 篇五
1.下列常用器皿中,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是B
A.试管B.平皿C.烧瓶D.烧杯
2.实验室培养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A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麦芽汁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查氏培养基
3.只能用高压灭菌才能杀死的是B
A.结核分支杆菌B.细菌的内生孢子C.霉菌孢子D.病毒
4.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稀释混菌倒平板法的缺点D
A.热敏感菌易被烫死B.严格好氧菌生长受影响C.环境温度低时不易操作D.菌落分布不均匀
5.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和时间是CA.63,15 minB.100,10minC.D.6.下列方法中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方法是D
A.比浊法B.显微镜直接计数C.干细胞重复测定D.平板菌落计数
7.保存冷冻食品的常用温度是A
A.4℃B.-20℃C.-70℃D.0℃
8.某细菌2h中繁殖了5代,该菌的代时是B
A.15minB.24minC.30minD.45min
9.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被称为D
A.耐冷菌B.嗜温菌C.耐热菌D.嗜冷菌
10.巴斯德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是A
A.63℃,15minB.100℃,10minC.121℃,20minD.160℃,2h
二、判断题
1.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和玻璃烧瓶都需采用棉塞或金属、塑料和硅胶冒塞口,并在使用前进行高温干热灭菌。错
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所有微生物是最重要的微生物实验技术。错
3.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对
4.暗视野显微镜和明视野显微镜的区别在于样品的制备。错
5.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出的细菌数多。对
6.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液氮保藏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重要的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对
7.霉菌、酵母菌均是没有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对
8.对光学显微镜观察效果影响最大的是目镜。错
9.直接挑取在平板上形成的单菌落培养,如此反复几次,可获得细菌的纯培养。对
10.培养基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错
三、问答题
1.细菌荚膜染色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VP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与结果观察
3.吲哚实验的原理及方法
4.甲基红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5.油镜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6.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板菌落计数法的操作步骤与结果计算
8.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步骤与注意事项
9.产H2S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6.新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 篇六
1.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
2.光学显微镜又称“复式显微镜”,由哪两部分组成?显微镜的什么最为关键?为什么?
3.油镜的放大倍数为多少?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间滴加什么?其什么作用?
4.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光源的波长、物镜的镜口角和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
5.油镜使用后应怎样处理?镜油擦拭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6.制造接种环、接种针的金属常用,原因是.7.培养皿的包装一般以多少套作一包比较合适?5~8套。
8.灭菌吸管的包装的注意事项:(1)吸管必须干燥;(2)处,塞一小段约1.5cm长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作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吸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
9.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若用湿热灭菌。则要多用几层报纸包扎,外面最好加一层牛皮纸或铝箔。
10.11.简单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其主要操作步骤是什么?固定的作用是什么?染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12.革兰氏染的原理及步骤是什么?革兰氏染色后的正确结果是什么颜色?
13.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1)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2)脱色,此环节最关键。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3)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会出现阴性反应。
14.酵母的死细胞和活细胞可通过哪些方式鉴别?
15.霉菌的直接制片观察法常用什么染色剂?此染液的优点是什么?
16.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
17.为什么霉菌菌落的中央与边远、正面与反面在外形、颜色、构造等方面常有明显的差别?放线菌、细菌和酵母菌呢?(理解)
18.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工具是什么?包括哪两部分?功能各是什么?
19.如何校正目镜测微尺刻度?计算公式?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活物镜时,是否需要重新校正?
20.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用途划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1.实验常用的凝固剂是哪一种?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加凝固剂琼脂的量为多少?琼脂在什么温度下溶化?什么温度下凝固?
22.配制培养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配制培养基时不可用铜锅或铁锅,原因是什么?调pH一般用什么试剂调?配制pH低的琼脂培养基时,应怎样配制?
23.培养基分装时,液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半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
24.培养基灭菌时外用牛皮纸包扎的目的是什么?
25.摆斜面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26.棉塞的作用是什么?正确的棉塞要求是什么?棉塞的长度多少在管口外,多少在管内为宜?作棉塞的棉花要求是什么?能否用脱脂棉?为什么?
27.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如何处理?
28.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马铃薯(PDA)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或豆芽汁培养基分别培养什么微生物?
29.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分析教材P98酵母菌富集培养基和Ashby无氮培养基的选择原理。
30.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31.蛋白胨称取时应怎样?为什么?溶解可溶性淀粉的正确方法是什么?高氏Ⅰ号培养基中0.001%FeSO4 7H2O配制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32.配制合成培养基加微量元素时最好用什么方法加入?天然培养基为什么不需要另加微量元素?
33.马丁氏培养基中孟加拉红、链霉素的作用是什么?链霉素应如何加入?
34.采用什么方法能分离到能分解并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的细菌纯培养?(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答:①从苯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②配制培养基,倒平板,一般仅以苯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③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④将平板置于温度适当的条件下(37℃)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⑤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可利用空气中的CO2的自养型微生物);⑥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⑦将初步确定的目标菌株转接至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发酵实验,利用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菌株分解苯的情况。
35.什么是灭菌?消毒?列表比较高温灭菌或消毒的各大方法的温度、时间、适用对象?
36.干热灭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高,时间长?
37.在干热灭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38.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压力上升之前需将锅内冷空气排尽)
39.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低“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免?
40.对含糖(如葡萄糖或乳糖等)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应采用大多压力、多长时间灭菌为宜?
41.对血清、噬菌体浓缩液、氨基酸溶液、维生素溶液、抗生素溶液能否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应采用何种方法除菌为宜?
42.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及适用对象是什么?
43.过滤除菌法的适用对象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44.微生物的平板分离纯化技术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德国人科赫
45.微生物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划线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平板法、选择培养基法
46.如果要从自然界中筛选能产高温蛋白酶的菌株,你将如何完成?写出简明的实验方案。
47.如果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一种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你认为该如何做?
48.稀释分离时,为什么要将已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冷却到45~50左右才能倾入到装有菌液的皿内?
49.在恒温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皿均需倒置?(①防止培养基水分蒸发②防止冷凝水的流动造成平板表面的“交叉感染”,影响单个菌落的形成③防止外物掉在培养基上.)
50.请设计分离筛选下列微生物菌种的试验方案(提示:包括采样、稀释液制备、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分离纯化方法等)
(1)土壤中链霉素产生菌的分离、纯化
(2)啤酒泥或酒曲发酵窖泥中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3)甜酒药曲或酿酒种曲中霉菌的分离、纯化
51.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哪些?有何优缺点?
52.ATCC采用菌种保藏的方法是什么?
53.常用于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哪些?
54.什么是显微直接计数法?工具是什么?此方法的优缺点?缺点怎样克服?
55.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如何计数?计算公式?
56.简述测定化学消毒剂的杀(抑)菌作用的滤纸片法。
57.某公司推出一种新型饮料,并声称是100%的纯天然产品,不含防腐剂,利用你所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初步判断此饮料是否含防腐剂。
58.根据深层琼脂培养的特征来判断好氧菌、微好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P103
59.什么是IMViC试验?硫化氢试验?作用是什么?各试验的原理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60.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什么?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培养24h)。
61.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值各反映了什么?
62.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的方法是什么?(平板菌落计数法)自来水、湖水采集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63.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多管发酵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哪3个部分?阳性和阴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德汉氏小管起什么作用?溴甲酚紫起什么作用?
64.EMB培养基的鉴别大肠菌群原理是什么?EMB培养基含哪几种主要成分?在检查大肠菌群时,各起什么作用?(乳糖是碳源起选择作用,大肠菌群能利用,而很多其他细菌不能利用;蛋白胨是氮源;NaCl是无机盐;伊红和美蓝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在EMB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特征是什么?
65.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柠檬酸细菌属(Citrobacter)和克雷伯氏属(Klebsiella)。
6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7.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培养的温度一般为多少?培养时间?
68.名词解释:无菌技术/操作、分辨率、菌落、菌苔、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消毒、灭菌、纯培养、石炭酸系数、大肠菌群
革兰氏染色法:丹麦医生Gram于1884年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基本步骤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复染剂复染。染色结果为蓝紫色的细菌为G+,红色的细菌为G-。
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7.微生物学实验基础 篇七
1、认真做好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场所, 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 做好实验室的管理,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
1.1 实验仪器的维护
实验仪器的工作的状态,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仪器的日常维护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掌握简单的仪器维修技术, 能及时排除常见故障。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养护方法、运行状态, 是实验室管理者的日常工作,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显微镜是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仪器之一, 由于学生对油镜的使用不当和脱油不及时, 严重影响学生对镜下菌体的认识和掌握, 所以做好显微镜的日常养护, 是完成实验准备前提。
1.2 菌种的保管和养护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菌种绝大多数是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 实验菌种也在不断变化, 掌握每株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保存方法。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变异功能,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一贯性和标准性, 在菌种传代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和标准菌株的筛选, 确保实验教学的菌种具有标准的生物学特性。
1.3 其他教学工具
包括检查接种工具, 载玻片, 消毒缸, 酒精灯, 染色液, 香柏油, 脱油剂, 擦镜纸, 由于微生物的特殊性, 每次课要给学生准备消毒液, 用于实验完成后浸泡手, 肥皂、毛巾等是否齐备。
1.4 保持好实验室干净、整洁
清新、整洁的实验室, 让学生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里学习。要时时保持实验室的通风、透光、整齐、干净, 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搞实验室的卫生, 同时保证每次实验课后打开紫外灯进行空气杀菌消毒。
2、熟悉实验教学内容
熟悉实验教学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前提。首先, 理解教学大纲, 熟悉教案, 积极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确定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明确实验教学重点和熟练掌握了解部分。在准备实验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前做好预试, 把课堂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要预试一下, 在预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精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符合教学内容的标准实验和示教, 以确保实验课上能顺利准确的达到预期结果完成教学任务。第二, 向任课老师请教, 了解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维和安排, 教辅人员要根据带教老师的上课习惯, 灵活地做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以便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授业解惑。第三,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 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或建议, 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真正让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
3、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实验准备工作是一个复杂繁琐又细腻的工作, 要想做好本职工作, 其先决条件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准备工作重要性, 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强化,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首先强化理论学习, 本人在原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的基础上参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硕士学历考试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经过3年学习, 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 拓宽了专业思维空间。为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利用实验空闲时间参加理论听课, 贴近教材,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最新进展。其三,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是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也是微生物专业从业人员的必修知识,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分子水平的不断发展, 学科领域的界限也随之模糊, 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随之提高, 要求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也随之整合延伸, 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提高综合知识水平,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其四, 相比以往教辅人员不求上进, 只是按照指导教师的吩咐干些简单的机械性地重复操作, 现代教育发展对教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水准、学历标准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 都有质的变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们端正工作态度, 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专业能力, 做好本职工作。
4、参加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 提高科研能力,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对教辅工作者的新要求。从科研实践中找到实验准备的切入点, 提高实验教学准备的效率和精确率, 经过科研实践, 锻炼思维开阔视野, 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和条件[2], 更好的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本年度为了配合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们将原有实验教学中采用的传染性较强的伤寒杆菌及福氏志贺菌, 更换为既保留了原有细菌的生物化学特征, 不影响教学要求, 又避免了学生的感染危险的鼠伤寒杆菌和普罗威登氏菌, 由于更换的菌种不是实验教学中常规菌种, 教材中对其生物学特性讲述极少,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 进行了无数次预实验, 从菌种的染色性、培养特性、到每一步的生化鉴定, 直到能熟练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及鉴定结果, 确保该项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5、深入临床学习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发展的结合
结合临床需要,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医学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要求与宗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 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 实验诊断的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出现, 诊断新项目不断增多。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理念和先进医学思维的合格人才, 需要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内容与临床的结合。教辅人员应利用教学闲置时间深入临床科室, 掌握临床检验的新动向, 新技术, 将实验课上学生接触不到的细菌、真菌等的生物学形态及检验方法制成示教片, 在实验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 使学生有感性认识, 对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 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 系统了解标本的检验流程, 学习怎样正确采集、保存、运送标本, 分析常见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专业老师地介绍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模式, 使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
6、做好实验保障工作同时, 参与指导学生实验教学
实验准备是教辅工者的本职工作, 要更好的完成教学准备工作, 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做好实验保障工作同时, 应参与指导学生实验教学工作, 由于微生物检验的经验性、无菌操作的要求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较强[3], 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就较高, 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操作, 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教辅人员深入课堂, 协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答疑解惑,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已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教辅人员, 根据具体情况, 可参与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工作,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实践, 参与学生实验教学指导, 有利于提高教辅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实验准备工作质量和效率, 使实验准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同时参加实验教学指导还能检验实验准备工作的疏漏与合适程度, 有利于准备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社会要发展, 教育是根本。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教育的根本发展。实验准备与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过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实验准备是顺利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实验教学的质量又是检验实验准备的途径和方法。让我们从实验准备的细节入手, 提高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韦莉, 刘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全科医学.2008, 6 (5) :494-495.
[2]孙文平, 柴英, 棊霞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医学教育.2006, 5, 75-76.
8.微生物学实验基础 篇八
【关键词】中职 微生物学 实验教材 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116-02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基础。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不例外。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往往是以很短的篇幅附在微生物学理论教材之中,这和当今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的要求不相协调。为了使老师能够很好地上好微生物学实验课,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技术,以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中职微生物学教材内容有必要重新进行调整。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调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采用案例,方便理解
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它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微生物学实验是以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为重点,通过实验和案例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知识和方法。以案例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实验中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如硫黄样颗粒的检查,可采用这样的案例。患者女,6岁,因“右侧舌背部无痛性包块7月余”就诊。检查发现,其右侧舌背近舌缘部有一肿块,稍隆起,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有轻度压痛,舌活动自如。经“右舌背部包块切除术”,切开包块,见包块内含黄色黏稠脓液。请问,该病人可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病原体最可能是什么?还需要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以确定诊断?最后案例提示,该病人可初步诊断为舌背黏膜放线菌病,病原体最有可能是放线菌。还需要做组织标本压片中的硫黄样颗粒的检查才能确定诊断。采用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二、删繁就简,分解内容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应一步一步来,层层递进。如果一下子要求太高,学生会产生退缩心里,到头来得不偿失。由于学生刚接触微生物学实验,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微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指导,如果实验操作的难度过大,会导致实验成功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如果实验内容太复杂,因时间紧等原因,学生在做实验时也来不及多想,只能进行流水性操作,容易产生水过鸭背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对做完的实验整体印象不深,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完实验后竟不知做了些什么,不知道这样操作有什么目的。
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认知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电脑的处理器,如果一下子开启太多的任务,电脑的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如果专注于一件事,一个成年人大约只能维持40分钟,对于未成年的或刚刚成年的中职生维持专注的时间相对更短。如果学生没有专注力,那么学生将不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因此,就要删繁就简,让实验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里要求,在其专注力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在实验内容调整上,把复杂的实验简单化。具体的做法是,一把不必要的繁杂的内容去掉,二把步骤较多的实验拆分成几个单独的实验来完成。这样调整的优点是,学生能专注且有信心完成好实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好。例如,细菌的形态观察,要求学生掌握无菌操作、细菌的涂片、染色技术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学生要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技术,显然有点难度。如果把这个实验分成三个独立的实验,即细菌涂片的制作、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攻破各项技术。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取得了成就感,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比起囫囵吞枣来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层次分明,逐渐推进
一门课程的内容大体上都是互相有联系的,微生物学实验也不例外。我们在调整教材内容时,要以这个思想为指导,做到层次分明,逐渐推进,承上启下。这样使老师和学生在准备实验时思路清晰,做实验时目标明确。同时,由于实验内容顺序安排得当,从而不会因为为了和微生物学理论课同步而使实验内容顺序的安排有所重复,造成一些实验材料的浪费,如培养基等。
经过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实验内容开设顺序上,调整为:(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上一届学生做过的标本进行实验,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标本是合格的,制作标本的成功与否与什么有关系。(2)培养基的配制。要求学生为后面的实验配制相应的培养基。(3)灭菌。对前面配制的培养基进行灭菌,为下一个实验做好准备。(4)物体表面细菌的检查。涂擦接种并进行培养。(5)细菌涂片的制作。让学生知道涂片的好坏会影响到对细菌的观察,与实验一遥相呼应。(6)细菌的简单染色法。(7)硫黄样颗粒的检查。(8)霉菌的形态观察。后面两个实验可选择性地开设。经过调整后,整个实验教学思路明朗,各实验之间衔接紧密,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影响到下一个实验的进行,迫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创新实验,培养积极心态
在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力有个著名的“鸡尾酒效应”,就是选择性注意。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的事情呢?假设你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正穿梭在其中,周围的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突然你好像听到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但除了名字,你什么都没听清。这就是典型的“选择性注意”。你为什么只对你的名字敏感?因为你非常熟悉自己的名字,注意力倾向于捕捉那些我们熟悉的信息。而且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人对于和自己相關的信息比较敏感。同样的,如果我们让学生做一些与自己有关的创新型实验,那么效果会如何呢?如物体表面细菌的检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桌面、钱币、手机等表面上进行涂擦接种,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表面位置上进行涂擦接种。这样的做法有两点好处:一是实验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完成,符合“鸡尾酒效应”,会引起学生特别关注,做实验时就会格外认真和小心仔细;二是实验的结果会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下一次实验的期待。教师由于选择了创新型实验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最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在实验教材中多增加类似的创新型实验,教师何愁学生不积极动手做实验呢?
【参考文献】
[1]潘永辉.关于中职微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学导报,2013(14)
[2]韩秋霞.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9)
[3]江滟,王和.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装大雷.修复你的注意力[J].读者,2014(2)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后期研究成果,主持人:陈潇,项目编号:2012B24。
【微生物学实验基础】推荐阅读: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10-09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10-23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07-13
微生物药敏实验报告07-07
14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08-31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09-29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09-21
动物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常规方法简述10-19
宜春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10-08
微生物学试卷带答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