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2024-08-16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精选11篇)

1.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一

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根据区教育局及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为切实做好我校学生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增强学校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防病能力,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各级会议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领导

学校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分工合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做好晨检检查工作。

各班班主任老师要每天检查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未到校上课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情况。认真做好学生的晨检检查,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情绪与身体状况;若发现有发烧症状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并带其到医院检查治疗。

三、加大防病的宣传力度,深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教育

1、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传达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宣读学校预防手足口病预防工作方案。

2、出版一期关于预防手足口病的黑板报,发放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资料。

3、通过发放告家长书、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家长和学生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发病症状,并配合学校做好预防工作。

四、加强学生的卫生教育,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班有专人负责,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教室内空气新鲜。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要勤洗澡、勤洗头,衣着整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先大队部和学校卫生室每天派值日生进行检查、评比。

3、学校定期进行全面大扫除,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排查隐患

1、领导小组要及时做好对疑似病人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加强实行晨检和零报告制度,并做好缺课情况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

3、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所用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2.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探究对象

选择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手足口病患者,包括这一期间按照三门峡市手足口病监测方案实施常规监测和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共计799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从2009—2011年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报告手足口病例共计799例,其中重症病例35例,无死亡病例。2009—2011年的发病例数依次为148例、223例、428例,分别占发病总人数的18.52%、27.91%、53.57%,由此可以看出手足口病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手足口病从3月份报告发病以来,发病率逐渐上升,4~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例数的70%,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全年均有散在病例发生,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后延,特别是2011年。见表1。

2.2.2 年龄分布

799例手足口病例中,0~3岁者679例,4~6岁者108例,7岁以上者12例,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84.99%、13.52%和1.51%。

2.2.3 地区分布

自2009—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799例患儿中, 外省市26例 (3.25%) , 本市区336例 (42.06%) , 本市其他县437 (54.69%)

2.2.4 实验室检测

共采集138份报告病例的肛拭子标本送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分离检测,结果32份(30.19%)EV71阳性,53份(50.00%)Cox-A16阳性,21份(19.82%)其它肠道病毒可疑阳性,阳性率76.82%。

3 讨论

从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结果显示,其流行特点如下:季节发病非常明显,4~7月份为发病高峰,与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4~6月份[3]相比略向后延。而且,2010年和2011年在10~11月份又出现了一次小流行。可能与这两年冬季本地区无雪无雨,气候干燥、温和有关,给肠道病毒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而儿童贪玩,乱抓乱摸,不注意卫生,很容易感染上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和全国其他城市发病年龄类似,主要是随年龄的增长使该年龄组儿童从母体带来的抗体逐渐减少,加之本身较差的抗病毒能力,因此也逐渐增大了发病可能性。低年龄组儿童手足口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机体缺乏保护性;城市和县区发病例数差异不大,县区略高于城市,可能与一些偏远县区卫生条件比较差有关;从实验室检测看,引起我市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毒是Cox-A16和EV71,和其他省市的检测结果基本相同。

4 防控措施

鉴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目前尚没有可预防疫苗及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因此,预防手足口病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疫情监测密切关注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设立儿科预检分诊台,使疑似患儿经绿色通道及时就诊,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这对县乡级医院很有借鉴性;手足口病是通过密切接触而感染的,而儿童喜欢成群玩耍,为此病有效的防控带来隐患[4]。分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其亲属做好健康宣教,特别是0~3岁的患儿家长,在此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婴幼儿到空气流通差、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医护人员的手、医院中的空气以及物体表面,均可导致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5]。因此,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为手足口病患儿设立单独的留观室,同时做好地面和房间的消毒很有必要;此外,在防治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儿童家长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帮助和教育儿童养成讲卫生、勤洗手的习惯,使其少接触他人,同时,做好家庭环境的卫生清洁,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Chong CY, Chan KP, Shah VA, et al.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a 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J].Acta Paediatr, 2003, 92 (10) :1163-1169.

[2]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3]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卫生部, 2009.

[4]祝太平, 汪群, 王卫强, 等.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8) :570-572.

3.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三

方法:分析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的效果。

结果:我市手足口病暴发期间,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痊愈102例、好转25例、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未发生患儿死亡。治疗期间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

结论: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9-02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病毒和EV71病毒等引起。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引起死亡等严重后果,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恐慌和关注。2010年我市也暴发手足口病,我院及时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男85例、女5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26±0.75)岁;体重7.5~26kg,平均体重为(12.05±2.68)kg;其中城镇儿童18例,农村儿童119例。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惊、颤抖、头痛、抽搐、嗜睡等临床表现,患儿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皮肤和黏膜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样损害。对患儿咽拭子和粪便进行检验分析后确诊。

1.2防控方法。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立即启动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抽调各科骨干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組,并召开全院动员会,及时传达疫情的动态。在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全院上下认真执行疫情监控,及时报告。针对部分人员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全院职工进行手足口病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强化培训,力争做到人人知晓,尤其对于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等进行重点培训[1]。

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在门诊部专门设置发热、出疹患儿就诊台。接诊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对手、足部位出疹、发热等高度疑似患儿做好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增加消毒频次。病区地面采用1g/L含氯消毒剂擦洗,2次/d;门把手、水龙头、护栏等采用0.5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室内空气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min/次,1次/d,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病房的清洁用具分开使用,使用后先采用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经清洗、晒干后备用[2]。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诊疗操作过程中佩戴口罩、手套等,接触患儿体液、血液或分泌物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并进行手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进行妥善处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非一次性用品专人专用,体温计使用后以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以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病区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垃圾处理,放入专用医疗垃圾袋并密封,贴上特殊标签,由专人进行焚烧处理。患儿被服送洗前贴上特殊标签,以0.5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洗涤。患儿餐具清洗后煮沸30min备用[3]。

对患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抱宝宝前洗手,保持口腔卫生。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告知家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使其参与到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中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

1.3判断标准。痊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消退,无其他伴随症状;好转: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干结,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恶化: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短期内转为重症。

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全部患儿中痊愈102例,占74.45%;好转25例,占18.25%;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占7.30%。未发生患儿死亡,死亡率为0.00%。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院内感染。

3讨论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易于增殖和传播,对高温、紫外线、氯化物、氧化剂、甲醛、碘伏等均较敏感。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和暴发,给疫情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农村患儿卫生习惯不良;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多次侵袭性诊疗操作等因素决定了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临床防治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应从就诊前、就诊时、住院后和出院前等阶段进行防控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促进患儿康复。

本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丽敏.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76

[2]孙德宏,徐书珍,车芬芳,等.手足口病病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73~274

[3]孙丽红,黄丽群.暴发手足口病疫情的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J].右江医学,2010,38(6):771~772

4.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四

儿童与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学校与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

一、健康教育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根据学校与托幼机构的自身特点,指导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家长、学生(托幼)和校医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发生。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注意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3.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

5.学校和家长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二、晨检与缺勤监测

为及早发现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内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晨检与缺勤监测工作。

(一)晨检要求

学校与托幼机构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和相关报告制度;落实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掌握学校学生健康状况。

(二)晨检时间

由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老师在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晨检,或指定专门人员每天入学前在校门口组织晨检。

(三)晨检内容

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晨检工作的内容应包括:①发热;②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③因病缺勤情况。对精神萎靡、嗜睡等可疑患病的学生,需要请学校校医作进一步检查,确保做到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四)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及时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并及时报告给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

三、消毒措施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通风与预防性消毒工作,具体如下:

(一)通风与空气消毒

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寝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二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无法充分通风换气的,可通过安装换气扇、电风扇等实施机械通风;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用紫外线灯悬吊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有条件的可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臭氧除外),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二)环境与用品消毒

1.托幼机构的玩具应每天消毒:耐热的木制玩具,可在开水中煮沸15分钟;塑料和橡胶玩具,可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怕湿怕烫的毛类玩具,最好在阳光下曝晒4小时以上;高档电动、电子玩具,可用1:100万洁消毒液擦拭孩子经常抚摸的部分,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2.幼儿毛巾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幼儿被褥、床垫每周曝晒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

3.寄宿制园所儿童脸盆应个人专用,用后清洗干净,保持清洁,每周浸泡消毒一次;浴盆(池)用后清洗、消毒一次,并保持干燥;洗手池每天清洗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擦拭15分钟。

4.便器用后随时冲洗干净,并保持干燥,保持内外清洁,无积粪、尿垢,无异味;便盆、尿壶用毕随时倒掉粪尿,并清洗干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不提倡使用座便式便器,如使用,每次用后要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6.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消毒方法首选煮沸、蒸汽消毒,也可采用远红外食具消毒柜或化学消毒剂浸泡。煮沸消毒餐具要完全浸没于水中,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保持15 分钟。100℃流通蒸汽消毒需要20分钟。化学消毒采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

7.值日生扫地应先洒水后扫地,保持内外环境卫生。

四、疫情处理

幼托机构若出现聚集发病(学校与幼托机构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则疫情波及班级应停课1~2周。中小学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可综合疫情流行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防控的人力物力负担以及相应的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停课及停课时间长短。

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退为止。若病人为学生或幼托儿童,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隔离一周后返校,返校凭社区责任医师证明,学校把好病人返校的关。

四、其他注意事项

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病例时,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带领其到医院排查诊治,排除诊断后方可回校。学校应跟踪观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诊断病人,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学校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保健老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就诊情况,作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同类病例明显增多,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5.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篇五

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严禁瞒报、漏报、错报。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在疫情网络浏览手足口病疫情,加强疫情研判,密切关注手足口疫情特别是躺倒病毒71型(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疫情的不安华趋势。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及粪便标本的采集工作。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根据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2、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工作。重症、死亡病例个案查率和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达到100%,其他采集标本的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率达100%,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卫生局及市疫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爆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差处理工作,提高聚集疫情流行

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及防控措施落实规范调查处置率,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要填写《手足口病爆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进行网络报告。每季度对辖区至少一起聚集性疫情开展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

3、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实验室监测等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采样、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4、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建立健全5岁以下儿童健康档案,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健康情况,要针对儿童监护人重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知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5.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要加强对托幼机构、社区和农村、小学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

6.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篇六

一、各环节主要防控措施

(一)行政部门

组织领导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向政府汇报疫情和工作情况,加强与综治办、教育、宣传、街道、社区等沟通,实行联防联控,打击无证幼儿园,强化露天厕所、粪便和污水等生石灰消毒措施的落实。

(二)疾控机构

1.制定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开展检查指导,业务培训和社会整体宣传,提出学校和托幼机构停班、停课建议。完成实验室月监测任务。

2.提出防控意见和建议。实行疫情日报告和周分析,密切衔接防控链条的各个环节,要通过对各个环节掌握的情况,通过督导检查发现的情况,组织专家及时、准确分析疫情和研判疫情发展趋势,站在全局角度,全面地向行政部门提出疫情防控的意见和建议。

3.流行病学调查。对聚集性、重症、死亡病例要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处臵,对所有病例全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托幼机构、学校及患者家庭开展技术指导。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增加督导频次,严防发

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卫生监督机构

1.对辖区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开展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2.负责学校、托幼机构采取关停和解除措施,要履行工作手续。

(四)定点医院

1.首诊负责,就地治疗。基层医院发现的病例要直接转运到当地定点医院治疗,除重症病例外各地不得向市级定点医院转诊。

2.疫情报告。当天确诊的病例当天进行网络直报,晚间确诊的病例次日上午报告,为及时流调争取时间,缩短患者暴露过程。

3.病原学监测。对所有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采样送检。对托幼机构及学校符合聚集性发病的病例均应采样送检。正常情况下,每月至少采集5份病例便样送检。4.协助开展流调。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调,落实疾控中心流调过程中提出的防控措施。

5.通报出院信息。在患者出院当天及时将患者出院及相关信息通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再分解给基层医院开展随访管理。

6.明确诊断。对所有病例全部实行院内专家会诊,每个

确诊病例要有会诊记录,确诊病例必须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有关要求,既不漏诊,也要避免“过度”诊断。

7.实验室检测。定点医院要开展EV71型和Cox A16型血清学检测,用于辅助诊断,并早期发现可能引起重症病例的病毒类型。

8.管理传染病源。确诊病例要动员住院治疗,医院按照肠道传染病治疗原则进行管理。尽量避免门诊治疗,门诊治疗要实行专室管理。门诊和住院治疗患者,要根据不同病毒感染类型分室收治,严防交叉感染。

9.严防院内感染。门诊及病房严格落实《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医院感染科人员要深入相关科室对医护人员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逐一查找并解决院感问题。

10.规范诊疗记录。门诊日志内容及项目填写齐全,出入院登记有详细家庭地址、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便于追踪患者。

11.开展健康教育。悬挂宣传板,发放宣传单。

(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管理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1)负责对居家治疗患儿开展随访,掌握患儿病情进展,发现异常立即送定点医院就诊,严防出现重症病例,严防与其他儿童接触。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

后1周。

(2)负责辖区出院患儿居家隔离的管理。管理时限为出院次日起1周。

2.开展健康教育。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单位发放宣传单,留有发放记录,在乡镇、社区、村屯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广播等开展宣传。

3.落实专车运送患儿到定点医院诊治。对运送车辆彻底消毒。

4.指导患家对厕所、粪便等进行消毒、掩埋处理。

(六)工作衔接流程

1.住院患者的管理。患者住院期间由医院负责看管,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2.出院患者的管理。定点医院在患儿出院当天尽快将患儿出院信息通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及时将患者信息分派到患者所在基层医院。

基层医务人员当天与患儿监护人取得联系,督促监护人落实疾控中心在对患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发放给监护人“隔离告知书”中提出的要求,每天到患者家中随访,落实居家隔离措施,每次随访后填写“手足口病病例居家医学观察记录表”,随访时限为患儿出院次日起连续1周。隔离期满后方可解除隔离,解除后由基层医院随访医生给予开据“解除隔离证明”,学校或托幼机构凭此证明方可同意患者

复托或复学。基层医院随访结束当天要将“手足口病病例居家医学观察记录表”报疾控中心审核、备案。

3.居家治疗患者的管理。基层医院接到信息后,管理上与出院患者的管理方法相同。随访时限为患者症状消失后1周。

4.随访效果评价。疾控中心对基层医院的随访效果实施监督检查,5.关停学校和托幼机构。符合关停班或关停园及学校要求时,疾控、监督双方派人同步到达关停学校或托幼机构执行业务指导和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所定期对关停期间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关停期满后,被关停单位要向市卫生监督所提交“小学、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复课申请”,同时递交“隔离告知书送达记录表”和“随访记录表”,经审核后,卫生监督所通知疾控中心同步到达关停单位,现场检查合议合格后,卫生监督所出据相关证明后方可复课。

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要将关停园或关停班的指导意见和执法文书报卫生局,再通报教育局。

6.密切接触者的随访。学校或托幼机构对市疾控中心通知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遇有不适症状,立即督促和指引患者家长到定点医院就诊。随访效果由疾控中心实施监督检查。

二、共性防控措施

一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防控措施要进一步细化,专业机构要上下沟通,各地在总体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再具体安排,各个环节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人,措施明确后关键在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这三个疫情防控关键点,托幼机构易感人群密集,医疗机构交叉感染风险高,农村地区卫生环境差。

二要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要强化内部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疫情处臵和卫生监督质量,疾控中心进一步强化对各级医疗单位和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培训,医疗单位要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开展二步培训,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侧重培训内容,对托幼机构侧重培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各级医疗机构要对《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全员培训。

所有培训都要突出抓好培训质量,被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一个也不能少,确保培训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培训单位要针对性地制作培训考卷,培训后要进行考试,要让接受培训所有人员一一过关。

三要实行定点收治,严防交叉感染。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对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转送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诊断。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巡诊,用专车将发现的患者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对不典型患儿,要收入留观隔离病房,一旦病情变化较快或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转诊,没有车辆的单位转运工作由属地行政部门协调解决。除定点医院外,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单位不得收治。

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有关要求,重点加强急诊留观室、输液室、手足口病病区和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管理。强化医务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卫生意识,医护人员要告知陪护人员防控知识和注意事项。接诊医生要规范接诊行为,要一患一洗手,工作服和口罩要认真消毒或销毁,严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四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疾控机构牵头开展社会宣传,定点医院、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本单位,基层医院家庭宣传。

五要强化督导检查,严肃追究责任。要成立联合督导组,持续、巡回开展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追踪整改落实。要强化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属地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对发现的问题督导组要及时向督导单位领导反馈,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手足口病疫情扩散的要依据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责任。

7.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中2012—2014 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全部托幼机构内儿童手足口病确诊病例相关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下文简称“疾控中心”) 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研究于2015年5 月开始,采用SPSS 18. 0 软件对2012—2014 年沙坪坝区所有报送的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 χ2检验。同时,为了解沙坪坝区私立幼儿园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结构式访谈法,对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2 名相关专家,私立幼儿园3名管理部门代表进行了专题访谈。

2 结果

2.1发病情况

2012—2014 年沙坪坝区托幼机构分别发生手足口病病例792,708,1 119 例,共计2 619例。虽无重症患者和死亡病例报告,但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

2.1.1地区分布

3 a间,该区全部手足口病病例涉及全区24 个乡镇、街道,其中渝碚路街道、覃家岗街道、陈家桥街道、天星桥街道和沙坪坝街道发病数位居前5 位,分别为266,240,224,198 和156 例。而发病数最少为中梁镇,仅有22 例。

2.1.2年龄分布

2 619 例总病例年龄分布在2 ~ 5岁,其中又以3 岁和4 岁组为主,分别占46. 47% 和25. 62% ; 2 岁和5 岁组分别占15. 39% 和12. 52% 。经 χ2检验,不同年龄组的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2. 537,P < 0. 01)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1.3公私幼儿园发病情况

2012—2014 年,该区每年报告的病例数中,私立幼儿园病例数均占80% 以上,为公立幼儿园病例数的4 倍之多。经 χ2检验,私立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公立幼儿园( χ2=7. 765,P < 0. 05) 。见表2。

2. 2 访谈结果

2.2.1硬件设施较差

专家分析,多数私立幼儿园规模小,疾病预防有关的硬件设施配置难以达标。甚至有一些私立幼儿园租用民房,活动场所有限,采光差,空气流通不畅,不利于儿童健康,加大了手足口病疫情暴发的风险。

注: ( ) 内数字为发病率/% 。

2.2.2人员配备不齐

传染病防控专家访谈结果显示,许多私立幼儿园缺少专业幼保人员。此外,私立幼儿园管理人员表示,由于群众对私立幼儿园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偏见,很多幼教专业毕业生不愿选择私立幼儿园就业,导致私立幼儿园教师普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且大部分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一旦出现疫情,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

2.2.3管理存在盲区

在访谈中,专家认为“私立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不同,后者通常有负责承办的机关和单位,制定有专门的规章制度。而有些私立幼儿园在利益驱动下,没有严格执行入园检查和晨检制度,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减少必要资源的投入,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教学条件恶化,传染病疫情多发”。

以上3 个方面相互影响,作用机制纷杂,为深入探寻导致私立幼儿园手足口病频发的根源所在,本研究将其分解为结构清晰的图形( 图1) 。私立幼儿园的“私立性质”和趋利动机,导致与公立幼儿园在外部监管、财政投资、社会吸引力等方面的差距,进而导致私立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病明显多于公立幼儿园。

3 讨论

作为儿童聚集的特殊场所,幼儿园空间有限,幼儿相互接触十分频繁。在手足口病高发季,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予以隔离,很容易会发生大规模暴发[4]。2012—2014 年病例资料分析结果提示,沙坪坝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有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该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初入托且免疫力较低的3 岁幼儿; 私立幼儿园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公立幼儿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究其原因,涉及到硬件设施较差、专业幼保人员和幼师缺乏、内部管理盲区3 个方面: ( 1) 私立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相比,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园区运转基本依靠学费,缺乏政府财政支持,因此难以保证各类硬件设施全部达标。( 2) 专业幼保人员不仅可以极大提升手足口病的首发病例发现率,还能在疫情暴发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蔓延[5]。另外,私立幼儿园本身的社会声誉和资金缺乏进一步阻碍了其专业幼保人员和幼师的配备,公立与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在工作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他们在执行相关疾病预防措施时的效果[6]。( 3) 目前大部分地方教育机构都未指定专门部门管理私立幼儿园和相关办园者。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附属于基础教育管理机构,私立幼儿园基本上属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盲区[7]。而行政监管乏力的后果便是私立幼儿园一味逐利,忽视入园检查和晨检等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为传染病暴发埋下隐患。

要切实解决私立幼儿园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上存在的诸多缺陷,政府必须要加大对私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和扶持,保证活动室和教室完全独立并拥有专门的保健室,该点对于手足口病防控尤为重要[8]。在提升园区教职工的素质方面,建议园内至少要有一名具有医学学历的专业人员从事幼儿保健工作。同时要对托幼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儿童及其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并积极听取防病建议,从而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9]; 园区医生和教师应当严格执行每日晨检,采取双检制,避免漏检[10]。另外还应当做到教室时常通风换气、公用物品( 玩具、图书) 定期消毒、不共用特殊物品( 水杯和毛巾等)[11]。幼儿园应当加强饮食卫生和日常生活卫生,在日常教育中系统地、科学地安排适当的健康知识科普[12],尤其是勤洗手和勤剪指甲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13]。园区要建立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预案,实行园长负责制。做到定期除“四害”每年接受防疫部门的消毒监测检查,对薄弱处予以及时改进,实行规范化管理[14]。而针对改良管理制度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设立专门的幼儿园及教职工资质审核和管理机构,加强对私立幼儿园办学资质和日常工作的监督[15]。其他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协作,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形成严格的托幼机构卫生保障制度体系。

总之,幼儿园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关系到全国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育成长,涉及众多家长的切身利益,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需要各方认真负责,加强交流,团结协作,为做好私立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而共同努力。

摘要:<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1]。由于幼儿机体发育不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弱,在集体活动中密切接触,一旦发生该病,极易造成流行[2]。近年来,各类私立托幼机构发展迅速,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区的托幼机构中手足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缺

8.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八

【关键词】手足口病;晨检;托幼机构;消毒;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0-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0---5岁学龄前儿童,此龄儿童集中活动的场所以托幼机构为主,部分托幼机构环境卫生条件差,儿童所用的桌椅、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所玩的玩具、用品等表面均有可能沾染病毒而传染给儿童。所以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极易形成聚集性传播,而托幼患病儿童如果管理不善易成为散居儿童的主要传染源,容易发生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所以托幼机构的关闭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南(2010版)》规定,幼儿园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病例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病例所在的幼儿园停课10天。

德惠市托幼机构的防控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单位建立建全手足口防控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疫情报告制度、预检分诊制度、消毒制度等;成立防控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小组成部分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制定防控预案和方案,并严格落到实处。

二、认真落实托幼机构及学校晨检和因病缺追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控制、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在幼儿园暴发流行。

1、认真落实晨检工作,每所幼儿园都要设立晨检处,晨检处设在学生入园之前的适位址,晨检处要配备体温计、酒精棉、手电筒等物品。晨检人员要穿白大衣,戴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白大衣要经常更换、清洗。晨检时要做到一问、二看、三查,询问儿童离园(校)至来园(校)期间的一般健康情况,包括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情况,重点询问是否有发热、皮疹、呕吐、咳嗽、流涕等症状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色是否正常,有无流涕等症状。特别注意手掌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口腔是否有疱疹、溃疡等异常情况筛查小儿是否有发热,对可疑发热者应及时隔离测量体温,确定是否发热。

2、认真落实因病缺课追查工作,每日登记出勤学生,追查缺课学生缺课原因,如因病缺课一定要问清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疱疹等,以及是否就诊,医生诊断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以上在晨检和因病缺课追查中如发现有发热、出疹学生学校要立即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同时报告德惠市疾控中

3、 认真落实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通风消毒工作,对桌椅、床栏杆、地面、楼梯扶手、门把手、玩具、教具、口杯、餐具等学生用口和接触口要做好彻底消毒工作,同时学生和教师均要做好手消毒工作,教室每日要通风4次,每次30分钟,由疾控中心指导其消毒通风方法,发放消毒通风流程图,要求其做好消毒记录。

4、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及学生关于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利用班会、健康教育课、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手足口疫健康教育,通过给学生及家长 发放手足口病宣传单来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自我防病意识。

德惠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首发病例至7月1日

自4月16日德惠市报告首例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开始进入了紧张局势,至6月30日,病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托幼儿童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8.25%,对发生病例的托幼机构患者所在的班级和学校增加了消毒和通风的频次,由患者所在地的防保站进驻到学校指导晨检,对符合停课的班级和幼儿园停课和关闭,但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仍在增加。

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示,紧急召开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高度会,市卫生局建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求德惠市全市幼儿园关闭,开园时间依疫情发展情况而定。

2、7月1日至8月25日

自幼儿园关闭以来,我市报告的手足口病例中托幼儿童所占的比例明显降低,病例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由于续发感染的原因,疫情虽然有小的上升,但自8月初开始,手足口病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疫情进入了平稳状态。

3、8月25日至9月30日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决定8月26日起全市幼儿园暂时开园,开学前由疾控中心向所有幼儿园发放的手足口病防控指导意见,要求认真落实晨、午检和消毒通风工作,对幼儿园和班级做了全面的消毒,并要求幼儿园对到校的每一们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无任何异常的儿童方可入园上学。

幼儿园开园后,托幼儿童的发病比例又有了新的上升,全市个多个幼儿园出现了不止1例的手足口病例,手足口疫情又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到9月未,疫情达到了新的高峰。

4、10月至11月

由于全市多个幼儿园达到了关班关园的标准,幼儿园陆续关闭,由于两防工作的需要,德惠市决定全市中小学提前放寒假,幼儿园也都陆续放假,自10月份开始,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又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德惠市手足口病疫情重新出现了平稳状态。

德惠市手足口病自7月份托幼机构放假至11月发病情况如下图: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托幼机构的关闭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托幼机构各项防控措施都已落实,但由于手足口病病原携带者也具有传染性的特点,无症状感染的托幼儿童成为了主要的传染源,他们不仅把病毒传给同班或同园的学生,也可以传给家中和自己有过接触的儿童,至使防控更加困难,所以出现病例的幼儿园关闭是防控手足口病的关键。参考文献

[1]《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10版)》

[2]侯祥、杜占森、陈庭华主编的《常见及新发传染病防治》

9.手足口病疫情及防控 篇九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传播渠道(全方位传播)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2.患者分泌物(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播)。3.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4.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以散居儿童发病占多数,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大多数肠道病毒71型(EV 71),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粘膜、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重疹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系列症状---重症手足口

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肺等重要器官

1、病毒性心肌炎 :四肢发凉,指发绀、心率增快,脉弱,血压下降。

2、无菌性脑膜炎 :嗜睡、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3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诊疗

一般病例(仅有皮疹或发热症状),对症处理,返家隔离休息,社区医生定期访视。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死亡及重症病例(高热不退,出现肺炎、脑炎、心衰、呼吸衰竭等症状),及时报告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同时做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时采集标本送检。

预防原则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妥善处理粪便,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10.预防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篇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之一,幼儿园是幼儿集中易发群体,为确保幼儿的生病安全和身心健康,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国静 副组长:刘艳华

成 员:郝君伟 胡 艳 侯长伟 朱凤兰 雷 婷

郑 旭 于 童 付 依 侯语涵 王桂梅

1、总负责:园长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本园卫生工作。

2、副园长:负责落实督查全员防止“手足口病”工作,督促和指导全员教师做好各班环境、消毒工作,并指导教师科学地认识“手足口病”。严格认真做好幼儿园的晨检工作,并负责教师与家长防治“手足口病”知识的普及宣传。

二、防治措施:

1、宣传教育

①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防“手足口病”知识。②开展防“手足口病”活动,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③通过宣传单、宣传画、儿歌等形式宣传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

2、做好幼儿园的晨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和家长带幼儿到医院检查治疗。

3、做好缺勤幼儿原因调查并做好结果记录,排除“手足口病”疫情。

4、做好室内通风,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5、做好日常用品、玩具的卫生消毒。

6、个人防护:

①全园工作人员及幼儿要勤洗手,衣服及时消毒更换。②尽量减少外出。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手、多喝水。

三、疫情报告及处置

1、一旦发现疑似病幼儿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家长,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

2、幼儿园立即对幼儿、发病幼儿班级进行隔离,(用餐、户外活动、游戏活动均到指定地方,传染病班级幼儿的毛巾被子等各类物品均单独消毒使用)。

3、召开会议,思想上加强重视,每天正确掌握本园的出勤人数,了解各班缺勤情况。做好宣传工作,对家长、对幼儿、对教职工开展各种有关手足口病宣传,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指导。

4、要求各班教室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1小时,木制玩具500mg/l消毒液擦拭,书本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毛绒玩具不玩:毛巾: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蒸汽消毒1小时(抖松):杯子: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蒸汽水开1小时:幼儿被褥:每周带回清洗暴晒。

11.学校手足口病防控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7例, 女43例, 年龄在2~10岁之间, 平均年龄4.5岁, 体温在38.5~40℃。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 在手掌、臀部或者是足底发现疱疹、丘疹, 并且在疱疹的附近存在炎性红晕, 另外有个别患者存在食欲不振、咳嗽。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 观察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在2~8岁之间, 平均年龄4.2岁, 体温在37.5~40℃。对照组男27例, 女33例, 年龄在2~10岁之间, 平均年龄4.6岁, 体温在38.6~4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性的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 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应宽大、柔软, 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 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 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 如体温超过38.5℃,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 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 具体的护理措施为:

1.2.1个性化护理

(1)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 护理人员应当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儿交流, 关心、关怀患者, 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 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快的适应医院环境, 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2) 口腔与饮食护理: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 在饭前与饭后, 护理人员可以用温开水 (淡盐水) 漱口, 对于疼痛感极为明显、有较多口腔疱疹或者是不会漱口的患者, 可以给予康复新液, 口含, 3次/d, 这样能够降低疼痛感, 并且加速口腔黏膜创面的愈合[2]。对于手足口病患者, 应当多食用容易消化、含有高蛋白且较为清淡的食物, 且少量多餐, 禁止食用容易过敏的食物, 例如海鲜等。 (3) 发热护理:一般情况下, 患者多是中等及其以下热度, 所以应当要求患者多喝水。通常不需要对患者进行特殊处理, 定时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 温度在38.5℃以上时, 应当依据医生的叮嘱给予羚羊角口服液 (国药准字Z33020503, 规格:每支装5 m L) 治疗, 口服, 5 m L/次, 2次/d。亦或者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

1.2.2健康教育

(1) 采取发送宣传册或者是一对一健康教育的方式, 向患者家长详细说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机制以及防控对策等知识。 (2) 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家长手足口病并非是终身性的免疫性传染病, 可能会感染进而再次发病, 手足口病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速度极快, 且潜伏期比较短, 一般是通过密切的接触而传播, 因此, 家长应当引起重视。一旦和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后, 出现哭闹不安、头痛以及发热等情况, 那么就应当及时送医。 (3) 应当告知家长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 并且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患者在打喷嚏与咳嗽时, 应当教导其用手掩盖住口鼻[3]。另外, 应当保持室内通风, 确保患者有充分的睡眠时间, 同时强化患者的营养, 以便有效提升患者机体的抵抗力。

1.3 评价标准

将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间与疾病痊愈时间作为评价的指标[4]。其中, 痊愈:连续3 d体温测量显示为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连续3 d的体温测量趋于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体温异常, 且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情况分析:见表1,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两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与痊愈时间情况分析:见表2, 由表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皮疹消退时间与疾病痊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足口疾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且有极强的传染性, 尤其是在5周岁以下的儿童。儿童一旦患者手足口疾病, 且没有及时送医就诊, 致使病情加剧, 将造成患者中枢系统病变, 且引发各种并发症, 例如呼吸衰竭[2]。因此, 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与护理, 极为关键。由于口腔和咽部也有疹子, 孩子会感到口腔和嗓子疼痛, 特别是皮疹破溃后, 口腔黏膜和咽部会形成很多小溃疡, 因此孩子开始拒绝喝水、吃饭。在得病期间, 少吃些饭, 问题并不大;可是少喝了水, 就影响了退烧的效果。孩子拒绝喝水, 口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清理。口腔内的细菌就会在溃疡面上附着、生长, 出现继发性细菌性口咽感染[3]。

刘庭英等[4]调查显示, 大多数儿童家长能知晓手足口病的一般知识, 但对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症状, 治疗等缺乏了解。本次调查有67.86%不知道手足口病的传染源;63.57%不知道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42.14%知道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仅有25%误认为手足口病有特殊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 干预组人群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率显著上升, 知晓本病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非终身免疫, 可多次感染[5,6]。能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一旦发现感染上手足口病者应将患儿隔离, 以免传染他人引起该病流行蔓延。预防本病的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 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洁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7]。加强对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宣传教育[8], 因此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形式主要选用大多数儿童家长乐于接受的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的疾病防治知识及医护一对一的讲解, 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症状, 治疗及预防等, 特别是针对儿童自身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 向各位家长强调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该病的基本保证, 希望在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的同时, 能够对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 笔者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结合健康教育的措施,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皮疹消退时间为 (3.3±1.6) d与疾病痊愈时间为 (7.3±1.2) d, 而对照组为 (5.8±2.6) d、 (11.8±2.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8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 且加强健康教育, 对降低手足口疾病的发病率, 缩短治疗的时间极为有利,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艳清, 杨阳.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15 (2) :252-253.

[2]费玉丽.小儿手足口病68例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 2013, 34 (36) :7739.

[3]郝兴梅, 郝雪梅, 郝阳生, 等.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策略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 :248-249.

[4]刘庭英.35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6) :252-253.

[5]Stamm berger HR, Kenney 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 ture[J].Ann O to Rhinol Laryngol, 2011, 167 (suppl) :7-16.

[6]Worm ald PJ.Theaggernasicell:the keyto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of the frontalrecess[J].O to 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1, 129:497-507.

[7]Choibi, Leeh J, Hanjk, et al.Detectionofhy pervascularnodular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oftriphasichelicalCT compared withiodizedoil CT[J].AJR, 2010, 157 (2) :219-224.

上一篇:校长开学寄语下一篇:考证笔试和考编笔试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