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汇报

2024-07-11

粮食生产汇报(共10篇)

1.粮食生产汇报 篇一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也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秋粮生产,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物资配备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布置,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县秋粮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秋粮生产情况

为了解今年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县农业局于6月23-25日组织科技人员对我县10个乡镇区秋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今年县秋作物总面积为100万亩,其中秋粮60万亩,比去年减少3.5万亩,减幅4.7%;在种植的秋粮中,玉米40万亩,比上年减少4.5万亩,减幅5.3%;大豆和红薯与上年基本持平。在种植的经济物中,棉花8.0万亩,比上年减少8.3%;花生10万亩,比上年增加4.3%;蔬菜和瓜类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4%。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是:粮食作物面积略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具体分析:在秋粮内部,玉米面积略减,大豆、红薯略增;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因费工费时投入大,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加上今年价格回落面积减少。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红薯、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时,农民能外出打工多。三是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稳定。因近两年花生增产,价格上涨,而且国家实施了粮油陪增计划,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面积增加。蔬菜和瓜类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连年持续走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二、秋粮主导品种推广情况

根据种子管理站部门掌握的品种销售情况,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名称及面积分别是:郑单958种植面积20万亩,蠡玉16种植面积4万亩,先玉335种植面积4万亩。其它品种占12万亩。

三、秋粮生产与管理情况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造成秋作物播种较常年略偏晚,加上近期病虫危害和高温干旱等诸多因素,对秋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夏”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保证了“三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秋作物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夺取秋季丰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降雨持续偏少,致使部分秋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县干旱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杞县引导群众及时进行了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以及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切实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收获进度慢,杞县农民抓住时机,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浇水一块,人停机不停。截止目前,已累计中耕85.3万亩(次)、追肥55.1万亩(次),化学除草40.4万亩(次),浇水130.0万亩(次),防治病虫害30.5万亩(次)。现在秋粮大田整体长势较好。

(一)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县农业局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农业技术人员分成5个技术服务小组,分乡包村,解决农民在秋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抓好抗旱播种,及时查苗补种。秋作物播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秋作物缺苗断垄现象,我们及时宣传、组织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好秋苗补种工作。

2、适时定苗,确保合理密度。今年秋作物出苗后,我局分片包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调查,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民及时进行了催芽补种。对缺苗20%以下的地块,玉米在4-5叶定苗时,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大豆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带土移栽补缺;红薯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等应变措施,确保种植密度。

3、全面中耕,铲除田间杂草。我县秋作物大部分为铁茬播种,苗齐后普遍中耕了一遍,能有效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持土壤墒情、铲除田间杂草、培育壮苗。

4、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玉米各种病虫害的措施中,重点做好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由于上两年大蒜茬玉米大面积发生粗缩病,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到未雨绸缪,县农业局及时召集植保、农技、种子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20多人,召开了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今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宣传共识,形成了县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印发3万余份进行宣传。又在县电视台作了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讲座,要求农民选好种子和错期播种并密切注意灰飞虱迁灰规律和及时防治。

5、科学追肥,促进增产。我局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玉米施肥要分次科学施肥,严禁施肥“一炮轰”。在施好种肥和苗肥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大豆在定苗后,结合中耕,亩追施10-15公斤磷铵,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红薯苗期结合中耕,亩施磷铵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团棵期亩追尿素8-10公斤。花生在始花前,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提倡肥料深施,严禁在对作物施肥时进行丢施或撒施。

四、积极推广四大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技术

不同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肥特性,并且在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及养分配比都有不同。因此掌握土壤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营养供应量,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少或过多造成的养分失衡均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今年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化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万亩示范方进行重点取土化验,共化验土样余份,根据化验结果配方施肥,避免了施肥的盲目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

2、化除化控技术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工、高效的作用。化控能防止作物旺长,促使秋作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减少养分过分消耗。目前,全县大部分秋作物都进行了化除化控,化除化控面积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

3、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改变了过去农民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密度增加了,据调查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比去年增加550棵以上。“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

五、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好秋粮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确保抓出成效。为此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秋粮丰收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为秋粮丰产丰收作贡献。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大力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测预报,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抗灾夺丰收搞好服务。供销、石油、电力等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供应工作,保证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充足供应和用电需要。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事件,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六、问题与建议

1、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秋粮作物管理粗放,如玉米、大豆不进行人工间苗;玉米施肥不科学,撒施肥料比重过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个别农户病虫防治不及时等。

2、乡级农技人员匮乏,县级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秋粮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个别农民对玉米品种稀植密种,密植稀种,造成减产或产量不高。

3、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与夏粮相比,相差甚远,包括农民对秋粮生产也存在误区,对秋粮重视不够。

4、目前干旱问题突出,井灌条件有限,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建议:秋粮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重视秋粮生产,改善农业技术部门服务手段,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大有希望。

2.粮食生产汇报 篇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11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收入的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会议指出,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2015年再获丰收, 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但也存在库存大幅增加、价格下降等问题。当前正值秋收冬种, 要多措并举,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一要抓好秋粮收购, 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投入, 加快在建粮库和维修改造进度, 按需追加跨省移库计划, 加大北粮南运, 抓紧出台鼓励加工企业入市购粮政策, 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 防止“卖粮难”。二要稳妥消化现有库存, 将符合条件的临储玉米划转为国家一次性储备。加强粮食仓储管理, 确保储粮安全。三要做好冬春农业生产, 加快灌排设施等水利建设, 加强农资保供。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 重点向主产区倾斜。四要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 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 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明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五要推动南方挂坡地退耕还林, 推进休耕及玉米与大豆轮作, 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 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3.粮食生产汇报 篇三

关键词:粮食安全;区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63-02

区域粮食生产,特别是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粮食生产条件、农业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学量度区域粮食生产,是科学划定区域粮食生产指标任务、建立区域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的前提所在。

1 我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研究概况

1.1 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研究的意义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热议,作为全国粮食安全保障源头的区域粮食生产也备受关注。做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不仅为科学评价区域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对健全我国区域粮食生产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前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的局限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粮食生产量度分析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引用了区域粮食安全的概念,并且套用了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等国家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部分学者利用耕地压力指数建立起了区域粮食安全量度模型[2],并结合区域粮食需求和供给,在综合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耕地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粮食安全系数为指标的区域粮食安全量度模型[3],从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但均未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从区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角度进行量度分析。

曾福生等提出了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度的问题,并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和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简单数据比较,但没有提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度的计算方法,也未针对某一省份进行计算分析[4]。马树庆等提出粮食调出省也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保证国家粮食供给是粮食主产省粮食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运用了粮食总产量、粮食稳产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贮藏系数、粮食商品率、粮食市场状况等国家粮食安全传统评价指标作为区域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吉林省的粮食安全评价[5]。王兆华等提出了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并列出了不同年份粮食主产省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数据,但没有明确阐述贡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算分析得知,山东省粮食调出量由1995年的891.4万t,下降为2012年的294.4万t,波动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粮食安全贡献度也由1995年的16.73%,下降为2012年的2.72%,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图1)。从以上量度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粮食产量虽逐年增长,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却在不断减小,正从粮食调出大省向粮食产销平衡省份过渡。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审视,山东省近年来的粮食生产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贡献度更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区域粮食生产状况,特别是区域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衡量区域粮食生产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较为科学的量度指标,也是建立国家层面上的区域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07(13):44-51.

[2]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3]刘丽丽,刘金萍,李建国,等. 区域粮食安全度量研究——以重庆市万盛区石林镇为例[J]. 中国农學通报,2010,26(6):348-354.

[4]曾福生,匡远配. 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662-666.

[5]马树庆,王 琪. 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4.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篇四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上级仅下达我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委厅【091号】文件转下达了项目投资计划,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04号】文件批复了实施方案。

一、建设地点

部分村、社。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高产稳产粮田亩,新建及整治田间排灌渠系22.9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430处,新建及整治蓄水池67口,新建及整治山坪塘40口,新建及改造提灌站4座,()新建及整治石河堰2座,新建田间作业便道5千米,新建及修复机耕道17千米,土地平整1200亩,地力建设20000亩。

2、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1个、监测点4个,购置仪器设备11台(套)(其中包括购置监测采样交通车1辆);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购置设施设备75台(套)。

三、投资计划

项目概算总投资1098万元,包括:

1、田间工程1000万元(工程费用92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46万元,预备费34万元)。

2、农技服务体系费用98万元,包括:①基层水利服务体系22万元(工程费用21万元、其它费用1万元),②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76万元【工程费用72万元、其它费用1万元、预备费3万元)】。

四、项目进展情况

5.县农业局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明确责任强化服务

大力发展我县粮食生产

——XX县农业局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XX县地处湘中丘陵地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是全国XXX基地县。全县辖X个乡镇,X个村,总人口X万,农业人口X万,现有耕地面积69.1万亩,其中水田56.7万亩,旱土12.4万亩。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温光资源丰富,无工业三废和有毒重金属等污染。粮食生产是XX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县粮食常年播种面积130万亩,总产稳定在60万吨以上。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稻谷产量和质量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近几年来,我县紧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能力,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取得了较大成效。XX年、XX年X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一、主要成效

1、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近几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持续获得稳产高产。200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6.8万亩,2005年137.5万亩,2006年141.8万亩;2004年粮食总产58.5万吨,2005年59.9万吨,2006年61.7万吨;2004年粮食单产427.6公斤/亩,2005年428.5公斤/亩,2006年435.1公斤/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逐年增加。目前,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量约740公斤,粮食商品量达到27万吨,商品率约44。

2、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我县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食生产的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1998年起,我县多次被确定为XX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基地县。自2004年以来,全县重点推广了湘晚籼5号、13号、天龙香106、湘早籼31号、中鉴100、金优207等30多个优质高产粮食品种。2006年全县优质稻面积达87.05万亩,比2005年增加20.2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1,高档优质稻12万亩,比2005年增加6.7万亩,优质稻总产达41.4万吨。为适应我县牲猪生产的发展,2006年我县又在发展杂交玉米上做文章,全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品种主要为临奥一号、澄海11号、联合3号、豫玉22号,玉米生产全部实行杂交化、优质化。

3、粮食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订单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县依托XX县XX大米厂、XX米业、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组织龙头企业与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其中高档优质稻全部订单化,每年订单收购稻谷数量10万吨以上。二是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全县现有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的企业2个,有加工能力5000吨左右的中、小型米厂31家。此外,还有小型粮果、饼干、粉丝等食品加工厂400余家,每年需粮食1万多吨。三是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为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2006年,由XX精制大米厂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优质稻米协会,并在各乡镇建立分会,现有协会会员2150个。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为抓好粮食生产,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局牵头抓好了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县委政府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级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等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制定粮食生产计划。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力度,我局每年都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将粮食生产面积、总产等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各乡镇、村,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及时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我局每年要组织各乡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技站长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对各阶段的粮食生产工作作出及时的安排部署。四是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我局规定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两个乡镇,负责各项政策的落实,督促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开展,同时,每个技术干部联系一个村,搞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2、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一是积极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我局在认识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干部职工,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中央的政策深入人心,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和宣传国家、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二是切实做好良种补贴工作。从2004年开始,中央对种粮农民实施良种补贴。2004年至2006年我县良种补贴面积309.93万亩,国家下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955.57万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户。通过对政策措施的宣传贯彻落

实,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县建立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县农业科技合作社、优质稻米协会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局每年要开展水稻、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

30多个,开展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近年主要推广了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覆盖免耕、天灯地鸭沼气肥生态优质稻开发等新技术,每年推广新技术面积达150万亩次。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我局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电视专题栏目,每周播放X次,每年制播X期;自行编印了农业》小报,每月1期,年发行量180万份;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班180期,培训农民2万余人;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长期驻村蹲点、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指导技术,每年办样板示范点20余个,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县农技推广中心设立“农技信息咨询服务大厅,各乡镇农技站建立了“农技110”和农业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全市第一,专家服务基地全市第一。四是办好示范基地。主要建立了高档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玉米高产示范基地、植保“四无”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基地、旱作节水农业基地等30多个基地,各基地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4、加强农资管理,维护农民合法利益。近几年来,我局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为主体,以农资管理和打假护农为工作重点,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一是加大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印发宣传单、开展电视讲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二是创新机制,规范农资市场体系。主要建立了农资可追溯制和农资经营诚信体系,特别是在种子经营方面,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发放《种子经营信誉卡》。三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贩假。建立农资经营市场准入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治理农资坑农害农案件的发生;取缔贩假、售假、无证经营等非法行为,杜绝一切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5、加强项目管理,提高粮食生产后劲。一是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近几年,为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生产日益重视的新形势,我局积极争取到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等一大批农业项目,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二是认真组织实施项目。我局对项目建设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阳光操作,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设立专项帐户,实行专帐管理;项目建设施工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项目建设物资仪器的采购按照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执行,没有私自购买行为;施工单位的确定实行公开竞争,择优选用;对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每个环节严格把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农业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我县粮食生产后劲。

我县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资金投入有限,仍存在农业基础建设薄弱、科技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请求上级部门在政策上、农业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我县的支持力度。

6.粮食生产汇报 篇六

今年,我镇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头戏来抓,突出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科技含量,健全工作制度,强化保障措施,狠抓生产落实,粮食生产总体开局良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实现“五无”即:全镇无早晚稻直播、无一季稻插花连片50亩、无连片2亩以上抛荒稻田、无截留两补资金、无违法占用稻田建房。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

梅溪镇位于祁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镇域面积62平方公里,辖28个村(居委会)、360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8526人,耕地总面积20646亩,其中稻田17050亩,今年以来,我镇根据上级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扩面积,压单改双”这个目标,将粮食生产作为全镇工作重点来抓,努力克服了水利基础薄弱和去冬今春连续干旱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粮食生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镇共落实粮食种植面积22360亩,其中水稻15540亩,玉米1995亩,高粱1600多亩,大豆726亩,水稻双季稻种植比去年增加800多亩。现将我镇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主要做法

一、解难点,扩大种植面积

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是我镇粮食生产工作的难点。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连续干旱等条件的制约,我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由书记任政委,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相关部门和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发展粮食生产单项责任制,镇班子成员带头驻点劳动力少,水利条件差的重点村、难村,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的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宣传,全镇各级共召开发展粮食生产专题会32场次,出动宣传车15天,悬挂横幅40条,书写红纸标语800多张,大力宣传了发展粮食生产,制止耕地抛荒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树立了种好田就是对国家最大贡献的思想。

二、突重点,确保压单改双

“压单改双”是我镇今年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由于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再加上一些“拌泥田”、“冷浸田”不太适合种植双季,导致以往我镇“双改单”势头上升。为此,我镇一是组织农户以组或院落为单位成立互助组织,在农忙时节组织劳力互助,今年全镇成立了互助组织390个。二是对举家外出的采取一方面由镇村干部联系大户耕种,另一方面发展村干部成为种植大户,中荷村妇女主任李梅华、华兴村支书高金生分别种植了500亩、150亩稻田,三是对缺劳户、特困户,镇、村组织党员干部义务帮种帮收,同时,镇村垫资免费提供种子、翻耕板田。四是借全县两千干部下基层的东风,与县农机局来我镇的干部联系,争取了县农机局的支持,组织机械化翻耕了稻田350余亩,并促成了全县早稻抛秧、机械插秧在我镇办点示范。这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弥补了劳力的不足,从而有效促使“单改双”的落实。由于措施到位,方法得当,今年我镇种植双季稻面积达15540亩。

三、抓热点,严禁耕地抛荒

制止耕地抛荒是我镇发展粮食生产的热点。为此,我镇一是在今年3月份组织自查,并建立台帐,逐坵落实责任人,逐坵进行销号。二是与祁阳县隆平高科公司合作,发展规模经营,推广制种业,全镇在李家、秧塘、中荷、刘家、华兴村等村培育710亩优质种子基地。三是在“高岸田”和旱土种植经济作物,今年我们与贵州乡巴佬酒厂联系,建立了红高粱种植基地3个,面积达1600多亩。四是针对我镇山塘越来越浅,渠道越来越短,水利设施越来越闲的现状,2010年我镇水利设施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共对山塘清淤近1万余方,渠道清淤1.4万米,山塘防渗62口,渠道防渗4000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今年早稻缺水的问题.。五是以祁阳天龙米业企业为纽带,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成立了绍江、李家、谢阿、华兴等6个示范点,全镇共种植天龙1号3000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扶持种粮大户与企业挂靠,发展规模经营。

四、重督查,狠抓工作落实

为保障我镇提出的“扩面积,压单改双”目标的实现,镇成立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专门督导考核小组,对全镇各个阶段的粮食生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每年的五月份、八月份组织两次制止耕地抛

荒大检查,镇干部每人拿出1000元作为责任押金,村干部拿出50%的工资与这项工作挂勾,每抛荒1亩扣减押金和工资100元。凡抛荒面积达到0.1%的村干部和驻村镇干部不得评先评优,达到0.5%的,镇干部通报批评,村支书予以诫勉谈话。今年以来我镇先后诫勉谈话6名村干部,通报批评镇干部2名。每年年初镇政府从抛荒少、双季稻比例高的村中评选种粮5个先进村,10名种粮大户,并给予重奖,以此确保每个阶段工作的落实。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前一阶段的粮食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效,但是按照上级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技术服务。以农技、农机部门为主,专业合作组织为辅,搞好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降低农户种田风险,解决好种植效益问题。二是对当前粮食生产表现出来的好坏典型进行很好地归纳总结和宣传通报,借此调动广大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水库、骨干山塘等水源管理,抓好蓄水、保水和管水工作,保证好农田用水需要。四是切实保护好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加强对本辖区内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塘养鱼种树造林,严肃耕地保护的法规。五是进一步加强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重点是对粮食直补等惠农

资金坚决做到不挤占、不截 留、不挪用,足额打卡到“谁种田,谁受益”的户主手中,以此树立政府威信,促进

落实到位。

祁阳县梅溪镇人民政府

2011年6月30日

7.粮食生产汇报 篇七

我国粮食生产是否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如何保障,是我们面临的紧要问题。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对粮食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描述的有力指标。小麦、水稻和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针对三大主粮的粮食生产率进行研究,不仅对我国整个粮食生产行业的效率提高有借鉴意义,而且三大主粮数据可得也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本文在全要素生产率测量方法中的确定性前沿生产面方法,即Malmquist指数法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为投入产出指标的科学选取提供理论和方法保障,重点对三大主粮( 水稻、小麦、玉米)指标选择进行说明和描述,以此来测算我国实施粮食生产补贴十年来主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变化状况,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2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回顾

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 是表示生产效率水平的一种指标,于20 世纪60 年代,由以索洛等为首的一些经济学者提出。具体指某项经济活动的所有生产要素( 如土地、劳动、资本等) 的投入量不变情况下,该经济活动的生产总量仍能增加的比例。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来衡量经济活动中所有投入有形的生产要素一定的条件下,完全是因为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生产率的增长。因此,该指标又被称为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是增长会计法; 另一类可称之为经济计量法。

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粮食又是重中之重,因此粮食的TFP近些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粮食生产过程通常包括了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些生产投入主要又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三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各类生产投入要素之间存在相互替代性,如果仅仅使用单要素生产率计算粮食生产的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动,那难以得到全面、准确的结果。TFP则充分考虑了粮食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投入生产要素,因此这个指标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表达较为全面而综合,计算结果能够涵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组织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创新和组织创新等进步水平等,从多个不同角度对粮食生产的效率进行描述。

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农业与粮食生产的TFP进行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中通常是以农业产业的全部子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选择的投入产出指标也是涵盖农业整个产业的数据。在以往总体的农业TFP的计算中,研究者们采用的产出要素一般都为农、林、牧、渔所有子行业的总产值,而生产投入要素中主要是采用了劳动力要素、土地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三大类。具体而言包括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使用这些指标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很容易获得,这些数据在国家统计年鉴上能够全部找到,但缺点是这些数据过于笼统,过于粗略,难以对粮食生产的真实投入进行准确反映。如马文杰( 2010) ,白林( 2012) 等。

多数学者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来测算粮食生产TFP。在测算过程中,绝大多数学者将粮食产量作为产出指标,而在投入指标选择上学者们有了不同的取舍。如周明华( 2013) 将具有完全替代或完全互补的投入指标进行归类,建立了综合投入指标。焦晋鹏、宋晓洪( 2011) 选取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五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由于指标选取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上有差异。以往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是广义的粮食投入与产出数量的指标,而不同的研究者对投入要素、产出要素的观察与界定的方法不同,以致不同研究者采用的宏观投入、产出的指标也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以往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计算结果在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量的方法不同也会造成测算结果的差别。

以往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将采用DEA - 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TFP进行测算,对其各种生产效率因素进行分解。值得说明的是,在选择具体测量指标时,考虑到使用全国的总量指标会像其他许多研究一样,面临主观性相对较强等问题,并且以往该领域对我国粮食生产的TFP计算的结果大多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本文选择全国主粮( 水稻、小麦和玉米) 平均每亩投入产出为计算单元。我国主粮平均亩产投入产出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这些记录见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为避免上述所言的可选择指标较多、差异大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粮食生产的函数,尽量选择明确而客观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生产投入和产出指标,产出的是每亩三大主粮的产量,投入指标主要是每亩三大主粮投入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3 指标选择与描述

本部分选择三大主粮( 水稻、玉米、小麦) 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产出指标只设一个,即全国主粮平均亩产;投入指标包括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二类共四个指标,劳动投入是亩均劳动用工数量,资本投入是亩均种子用量、亩均化肥施用折纯数量、农业机械投入( 即当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上述指标中均为投入产出的数量水平而不含价格因素,避免了各类投入产出要素受到价格上涨幅度不同导致的实际计量投入的误差,并且这四个指标也相对充分地表达了粮食生产主要投入的劳动与资本要素。这些数据除了当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指标来自于前文的相关统计外,其他数据均来自历年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以上数据( 2001—2013 年) 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到,从2001 年以来,我国农业主要粮食的亩均产量变化不大,中值为410. 8 公斤,标准差为35. 6公斤; 亩均种子用量、亩均化肥折纯用量变化也相对较小,一般都在均值的10% 范围内变动; 而亩均用工数量和亩均机械投入比例变化都非常大,最大值与最小值几乎都翻倍,图1 进一步对这二者进行描述说明。

图1 显示,亩均劳动用工数量从2001 年的近12 年呈递减趋势减少到了2013 年的6 人左右,而同时期的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从30% 左右呈递增趋势到2013 年增加到60% ,两类粮食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格局。

图2 进一步描述了粮食生产中的资本要素———亩均种子用量( 公斤) 、亩均化肥折纯用量( 公斤) 。

从图2 中可以看到,亩均化肥折纯用量近十多年来呈现不断缓步攀升的趋势,而亩均种子用量一直以来保持基本平稳。当然,种子虽然用量基本不变,但粮食种子中实际上蕴含着农业良种技术的科技发展,粮食种子中包含着良种科技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而同时期,我国主要粮食的亩产量也呈现出间歇性的上升,如图3 所示。

从图3 中看到,我国主要粮食的亩产量在2004 年有个较大幅度的上升,在2005 年有个小幅度下降,在之后继续缓慢攀升至2008 年的近450 公斤/亩,之后反复到2013 年的亩产量仍然在这个数值左右。

4 统计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Win DEAP软件对以上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2004—2013 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统计分析。得到TFP变化指数( TFA) 、技术进步变化指数( TE) 、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PE) 、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TP) 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SE) 。2004—2013 年我国农业主要粮食的TFP变化及其Malmquist指数分解见表2。

表2 中数值显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实施粮食生产补贴的十年中发生了较大的震荡与增长,十年间的总体增长率是26. 6% 。其中,在农业税试点改革以及开始实施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的2004 年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20. 6% ,当年的主粮生产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从当年TFP的计算数据中可以看到,当年的技术效率增加了12. 4% ,技术水平进步也达到了7. 3% ,说明当年初次试点的税收政策与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于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技术的提升在短期内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农业粮食生产的组织效率,促进了在粮食生产中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到2005 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个下降,TFP仅为0. 961,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指标都不到1,说明生产率在短期刺激下大幅提高之后的一个暂时回归,而在之后的数年中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着震荡状态,没有显著的趋势性变化。本文认为,其更大可能是由于当年进行农业税试点改革而在短期内激发出的巨大的、潜藏的农业生产能力的缘故。这从上表中列示的 “后九年变化率”中可以看到,2005—2013 年的九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的累计技术进步达到了0. 137,同时期技术效率累计下降0. 074,而全要素生产率累计增长0. 060,TFP增长平均每年近0. 6% 。

同时,我们从表2 中可以看到,在十年来生产率变化的总体指标中,技术进步的指标更接近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幅度,总体增长率为20. 6% ,而同期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为5% ,说明十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为农业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相对较小。其中,2004 年的技术效率提升达到了12. 4% ,而之后的九年间技术效率大部分在1. 0 以下,实际上之后九年技术效率累计是负值,说明技术效率在近些年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做出贡献。技术效率从理论上说,只是用来对投入产出的效果进行衡量的一个指标,也就是对于一定的投入,产出越高那么技术效率越高,反之则技术效率越低。而技术进步变化反映随着时间变化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一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总是在进步,从而会导致相同投入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出,本文中的技术变化不单是指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它也包括由于时间变化,其他农业相关产业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渗透和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且通常来说生产技术不具有可逆性,即生产技术一般是不会倒退的。因此,从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来看,我国在农业粮食的生产过程中,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在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增长。这个统计结果与郑京海等( 2005) 、方福前等( 2010)的研究相类似,他们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生产中技术效率改善的速度滞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推广存在问题( 例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应用与农村人力资本不匹配) 、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等。这个研究结果进一步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国这么多年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科技的投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5 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即使不考虑我国2003 年粮食大幅减产与2004 年开始农业税试点改革对生产效率影响的重要因素来源,我国近十年来农业主粮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极其缓慢,其中尤其是技术效率在2004 年当年有了不错的增长外( 而其原因在本文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进行的农业税试点改革而激发出的潜在生产力) ,近些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负增长,阻碍了农业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与我国粮食生产补贴的预期目标并不一致。我国粮食生产补贴的主要目标———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必须依赖于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那么,粮食生产补贴究竟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将是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在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方面,我国需促进农业土地流转、构建并不断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加快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确保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落实。在这个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如农业信贷制度、农业劳动力的培训机制以及粮食生产周边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文杰.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白林,万忠,罗其友,等.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及区域趋同性分析——基于1996—2010年Malmquist指数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

[3]周明华.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1978—2010[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2).

[4]焦晋鹏,宋晓洪.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1).

[5]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5(4).

8.重视粮食生产 夺取夏粮丰收 篇八

然而今年以来,我省的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际粮价飞涨和粮食储备直线下降等负面影响,给国内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二是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三是去冬今春,河南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小麦受旱面积达到七至八成。虽然抗旱浇麦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旱灾给夏粮生产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今年要完成夏粮600亿斤的目标任务艰巨。粮稳则民心稳。可以说确保今年粮食有个好收成,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社会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可等闲视之。

现在离夏粮收获期只有一个多月了,为使夏粮丰收。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应急灌溉工程建设的步伐,抓紧完成打井、清淤、疏挖渠道等建设项目,使其能尽快尽早地发挥作用,确保小麦在浇完拔节水后,还能浇上灌浆水。二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麦田,实施科学施肥、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为确保夏粮丰收打好基础,三是扎实开展“百厅(局)包县”、“麦田管理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活动,为实现夏粮丰收,提供强力支撑。四是围绕粮食生产,搞好优质服务活动。尤其是农业、水利、电力、科技、气象、农机、石油、供销、工商等涉农部门,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共同形成服务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的强大合力,

9.粮食联合执法情况汇报 篇九

情况汇报

(年 月 日)

近期,我县按照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部署,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单位分管同志为成员的“全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于6月15日召开了“全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动员会议”,之后从公安、交通、工商、地税、粮食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组成了联合执法队,明确了常设点和机动点,对辖区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国有、非国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夏粮收购现场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

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为粮食收购许可证办理情况、收购价格执行情况、入库粮食质量情况、库存粮食安全情况、统计数据报送情况、基础设施及检化验仪器情况等。

检查组深入夏粮收购现场,通过调查询问、查验台帐、农户随访等方式对辖区内各收购库(点)的收购资质、收购行为、收购服务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查。通过这次检查发现,全县粮食市场基本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粮食经营企业,特别是法人企业,能够持证经营,收购中较好地执行价格政策和质量标准,及时向县粮食局报送相关统计数据,储粮设施完善,检化验仪器齐全,运作规范。这次检查发现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粮食个体工商户:一是存有无证收购现象;二是个别收购点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收购质量标准,水份、杂质超标,不利于安全储存;三是仓容不足,部分个体粮食经营者所收粮食露天存放,缺乏防护设施,存有安全隐患。

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检查组现场采取了如下整改措施:

1、责令未办证的个体户立即停止粮食收购,将其违规收购情况移交工商部门,待其持证后方可进行粮食收购;

2、对露天储粮尽量移进仓库存放或抓紧销售,一时处理不完的,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

3、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标准,如有再犯,将取消其收购资格。

10.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篇十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上一篇: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材料下一篇:乡镇实施《科技进步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