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2024-08-23

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2篇)

1.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2.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小学,生活化,音乐教学,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 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重视。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主要重视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 并通过感悟生活来解决音乐学习中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为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 实现音乐生活化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系统, 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进行学习,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 通过语言和多媒体技术将音乐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例如, 《苗岭的早晨》展示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美丽风光, 《神奇的九寨》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九寨沟景色, 《我的家在日喀则》描绘了日喀则独一无二的美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获得心灵的满足。

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如《草原小姐妹》《共同拥有一个家》《感恩的心》等。无论是蒙古小姐妹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 孩子关爱被遗弃“布娃娃”的故事, 还是失语失聪的小女孩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故事, 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歌曲触动了学生的灵魂, 使他们深受感动。音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乐曲背后的故事, 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音乐的深刻内涵。情境的创设还要与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由生活联想到音乐。只要学生留心,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音乐也会反作用于生活,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者相辅相成。

二、借助平凡, 开启大众音乐模式

音乐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教师发现, 那些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音乐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 《吉祥三宝》原本只是一首家庭自娱自乐的歌曲, 在中央电视台2006 年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迅速流传开来, 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歌曲的创作灵感源于女儿天真的问话, 问答式的歌词简单精巧、朗朗上口, 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父亲、母亲和女儿三人对唱与重唱的表演形式新颖别致。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 兴趣十足, 演唱时特别投入。大部分音乐都是面向普通群众的, 因此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不要太难、太专业, 要贴近生活, 如果学生无法欣赏, 肯定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的电影插曲《左手右手》, 这首歌曲轻松活泼、励志而有生机。歌曲通过动感的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歌词、演唱者们自信甜美的嗓音, 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珍贵的友谊。

音乐教学生活化, 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内涵, 而且增长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取得了双赢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因此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教师推崇。

三、设计游戏, 联系实际生活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游戏与音乐相结合, 不但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 而且还能体验生活中的乐趣。游戏教学法是音乐教学的一种创新, 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游戏教学具有灵活性、高参与度的优势, 教师授课时可以设计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游戏、联系生活的游戏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发声练习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 而传统的音乐发声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单纯讲解、学生模仿的方式, 这样的发声练习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致也不高。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如发声练习中学习渐强、渐弱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将玩具熊藏在某位学生的身后, 然后让另一位学生寻找, 其他学生会根据玩具熊的远近距离来给学生做出提示, 如果离得比较近则发出小的声音, 如果离得比较远则发出大的声音。游戏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告诉学生刚才游戏中发出的声音, 就是声音的渐强和渐弱, 学生只要勤加练习, 就可以很快掌握发声的诀窍。这样的小游戏还有很多, 并且简单容易操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小游戏,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四、结束语

音乐学习可以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水平和品质,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抽象的音乐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联系生活,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进而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

参考文献

[1]陆鹰.让小学音乐课趣味迭出[J].江西教育, 2015 (09) .

3.浅谈音乐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 音乐 有效教学 优美乐曲 学习热情 意境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46-01

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我们与母语的联系,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首诗,内心涌起无以名状的感动,于是便决定写些什么了。

——引子

以下是蒙古诗人达·纳察格道尔济的长诗《我的祖国》中的最后一段,它在一切诗集中都被删除。但每个蒙古人都能背诵:

“蒙古”这个名字久为众人所仰望。

“为了蒙古”是将我们紧紧相连的思想。

从小学会母语是文化命脉绝不可以忘记,

最后要安息于此的生身故土绝不离异,

这就是生我育我的国土啊,美哉蒙古。

我想,在这一刻,母语所激起的感情波涛,应该生生不息,冲撞在心间。但是,今天的许多中国孩子对学习语文却没有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我们的母语人人青睐,使我们的语文有效教学更具有新鲜的活力,笔者认为:将音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独特而伟大的艺术。它或慷慨激昂,使人豪情万丈;或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使人顿生同情心;或轻快明丽,如行云流水般,使人通畅爽洁……

总之,它完全可以慷而慨之地走进语文课堂。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适当的优美乐曲和文章的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气氛,给学生一种新的兴奋和刺激,让学生形成一个准确的印象,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在和谐动人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联系的飞跃,让其去想象,去感受,去编织,去思维。无疑,这种气氛会促使大脑兴奋,思维也就更积极,学习兴趣更浓厚,自觉地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

一、将音乐渗透到课文教学中

1. 以音乐感染学生,创设情境。就课文来说,音乐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引起共鸣。我们可依课文的感情基调来选择可利用的音乐作品。

2. 结合课文进行唱段欣赏,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播放有关的歌曲或戏曲唱段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的演唱比干巴巴的讲析肯定生动得多。

3. 学习古诗词时,可教学生“唱”,如《悯农》、《静夜思》、《山居秋暝》等,不但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将音乐渗入课文教学,由于产生艺术情境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深刻感受文章,深刻理解课文的精髓。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强了语文课的艺术性。艺术的感染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无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母语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二、将音乐渗透到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有效教学的一大难题。归结起来,学生写作文往往有一难一弊。一难是由于不会观察生活或者不能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但不等于没有生活),写起命题作文,无从下笔,不是苦思冥想地搜索,就是唉声叹气地摇头,有时半节课过去,竟挤不出一个字来;一弊是由于没有心境,又苦于不交作文不成,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几百字交差。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文章写了好几篇,水平却不见提高。

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试想,如果在作文课上反复放一个有标题,情绪有变化的曲目,必然会使学生的大脑细胞兴奋起来,动起情来。那乐句、那音符好象魔术师手中的金属棒,把大脑有关生活的记忆鲜活再现,供学生选择、发挥、构思,加上教师的辅导和启发,学生也能写出流畅感人的文章。

应该说好的乐曲是写作的催化剂,它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激起热情,产生灵感,完成作文。教师可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不同的音乐,或淳朴的民族乐曲,或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让学生迸发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音乐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完全可以走进语言课堂,使生动形象的优秀教材更闪光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有话可写,以达到不怕作文,渐渐喜欢作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音乐走进语文有效课堂,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的情趣和欣赏能力,甚至在老师的影响下,会不自觉地喜欢上音乐。

[ 参 考 文 献 ]

[1]张益航.《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情感培养》.

[2]张伟.《形式和实质——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4.浅谈微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微课教学

音乐课堂

教学效率 兴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电教设备,结合在同一个微课之中,操作简单易行,可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切换。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微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以下几点:

一、微课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运用

在平时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来辅助教学,但是有时候会弄巧成拙,没有达到到预定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音乐游戏规则讲解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理解不透,这样教学效果估计就会很一般。例如:学生在认识1、2、3、4、5 这五个音符时,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 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长“ 1”,在“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这时候有的学生不理解。这个时候如果穿插播放一个介绍音乐游戏的微课效果就事半功倍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享受了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二、微课在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问题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领域,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生的演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了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微课在节奏练习教学中的运用

借助微课,练习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他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需要单独摘出其中节奏单独练习,经过节奏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节奏,但是还有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从中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微课在课堂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兴趣。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美好人生打基础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乐器演奏的教学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音乐教学的面貌。乐器演奏的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乐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很到位,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就变成了对牛弹琴,而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型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用准确地演奏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学生信息的接受量,有效促进学生在理解歌曲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迅速提高。

音乐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也发展了审美想象,深化了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真正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

[1]《新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 [3] 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年

5.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它能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音乐的特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得到知识,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境。如在讲《两只小鸟》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小鸟清脆的叫声,同时,屏幕中出现了两只正在站在树枝上的小鸟。我于是借机问:“这两只小鸟在干什么呢,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听一首歌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融进歌曲中。又如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我在新授《柳树姑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用课件展示):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来了,飘逸的长裙播洒着滋润万物的雨露,枯黄的小草冒出了嫩芽,花儿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池塘里的冰融化了,干枯的柳树抽出了嫩枝,就像是春姑娘的一头秀发,在春风中飘动„„同时,播放出欢快的鸟叫声,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这首儿歌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动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春天的美好融入孩子们的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浓厚兴趣。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功能,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的直观具体,更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学唱歌谱,只要点击鼠标,学生就能轻声跟着电脑录音哼唱,学起来既快又准。部分难点节奏,点击鼠标,难点界面放大,重点进行训练。“休止符”及“换气符号”都事先用醒目的色彩标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平时被视为棘手的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有的放矢地的再现,由远及近,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领略音乐美。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例如: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假若由教师范唱,无论唱得有多好,也仅仅是独唱,怎么唱都唱不出合唱的效果。我播放了少儿合唱团演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大家欣赏。雄壮、有力的歌声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少先队员敬队礼等画面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国旗的神圣,队礼的庄严,少先队员的自豪,让歌曲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有直接的感知,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通过欣赏,再来演唱这首歌,学生的情绪、咬字吐字、节奏的把握等等,都令人满意。省去了很多老师讲了,学生也未必理解的尴尬,对歌曲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

和听觉的感受力。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充分宣泄情感,例如,在学习《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农庄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的同学可爱的小鸡,有的同学扮演正在水中游泳的小鸭,有的同学边蹦边叫扮演正在吃草的小牛;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高,当利用电教手段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给学生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同的舞蹈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自由模仿,然后再利用学到的动作,自己根据歌曲进行动作的创编。将教学融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闪光的思想火花进行精彩的质疑提问,点拨引导,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状况。教者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

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6.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摘要: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而幼儿园音乐教学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欣赏、游戏、打击乐五大领域,尤其在一些欣赏乐和打击乐教学中,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就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旋律节奏,使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人们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演演奏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加之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欣赏乐和打击乐活动中,如果不借助一些形象的教学辅助材料,要理解和表现音乐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通过外部可见的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图谱的有效性

我认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有效的图谱首先是科学的,设计必须符合音乐材料的结构、内容和情绪,有一定的意义。比如:中班幼儿打击乐活动《土耳其进行曲》,许卓娅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对这首曲子的图谱设计得很合理,图谱将小熊改成了士兵,在第一段音乐结束时,放一个扛着枪神奇走路的士兵,幼儿很快就能理解乐曲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下去,在音乐完全结束时放一个敬礼的士兵,表明士兵停下来不走了,那么幼儿也能很快从前面推理出来乐曲的结束。

其次,有效的图谱必须是具体形象的,符合幼儿直觉行动的思维特点,能为幼儿理解。例如: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在音乐的开始部分,如果用语言符号法来说,可以说是小动物欢迎狮王的一段音乐,在音乐教材《我和音乐一起玩》中将这段音乐用粗细不同的竖线来表示,而且几声就用几条竖线,重音用粗线条,弱音用细线条表示,这样幼儿既不理解它表示什么意思,在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幼儿也不易看清楚有几条线,更谈不上说是几个乐句或者几小节了。在我们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听到音乐感觉像是钢琴声、喇叭声,这与音乐表现的情景也很接近,因此,我们就把图谱改成了钢琴琴键和大喇叭和小喇叭,这样幼儿很快就理解了乐曲表现的故事情节,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幼儿感受到了乐曲的统一性。

最后,图谱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必须对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起正作用。这点在上面的案例中已经有所证明。

二、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运用形式,在同一领域的同一活动中,呈现的时机也很重要,图谱还要能起到发挥幼儿主动性的作用等等,我们必须合理有效地运用图谱,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不同领域的有效运用

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比较适合采用图片和象征性的符号这一形式,这样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幼儿园欣赏乐中,图谱的设计应该能表现出来一定的情节,采取恰当的形象性符号。比如,在欣赏乐《狮王进行曲》中,狮王走路的音乐用狮王的脚印来表示,狮王大吼的音乐用弧形锯齿,幼儿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中,再加上图谱的帮助下就很容易联想到音乐表现的情景了。

在打击乐中,图谱的设计就比较复杂了。既要考虑图谱和音乐的匹配,又要考虑图谱和乐器的搭配等。例如:在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中,表示小铃的用“,”表示,而且还用疏密大小来表示音乐的快慢和强弱,表示串铃的用“﹏” 表示,并且用长短来表示乐句的长短,表示木鱼的用“·”表示,同时,这些不同的抽象符号也区分了音乐性质的不同。

2.图谱呈现的有效时机

在活动过程中,图谱呈现的时机不同,所发挥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在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中,第一位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让幼儿聆听、感受想象音乐,就把图谱呈现出来,幼儿没有根据地想象那些抽象符号,结果思维跑道与音乐相悖的方向,绕了一大圈才又绕回来。第二位教师上课时,先让幼儿聆听欣赏音乐,说说自己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再让幼儿结合音乐去想像图谱表现的情景,或者说结合图谱去理解音乐,结果幼儿竟然能够编成一段完整的故事片断,士兵走路、跑步、立正敬礼,同样的图谱,老师有效呈现和无效呈现却有着如此不同的效果,可见,有效呈现图谱的重要性。

3.图谱要发挥幼儿自由探索的主体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

7.浅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利用信息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 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 不仅课堂容量大, 而且生动形象, 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例如在音乐创编课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编制MIDI文件, 能产生乐队演奏的逼真效果, 使学生一边创作一边听效果修改乐谱, 这不光效率高, 而且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音乐欣赏课上, 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 声像俱佳, 形象逼真, 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 备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电脑手段营造美的气氛

人类对信息的记忆保持能力与信息提供方式有关, 两个小时后的保持率为:谈话情况是70﹪、观看情况是72﹪、视听并重是85﹪。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教学, 其效果是显著而又可靠的。例如在欣赏教学中, 把音乐、诗词朗诵等同音乐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能够营造美的气氛, 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认为“音乐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 而抽象绘画也曾被人们称为“画音乐”。可见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只不过不同的艺术家所表达的方式及形式不同而已。绘画可以状物, 更可以抒情, 写实绘画通过对题材的表现和特定的技法, 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形与色的夸张也是借物抒怀, 通过画面构成, 传达作者的一种意念。绘画艺术的抽象化倾向, 更是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画面中被强化的点、线、形、色, 如同音乐中的音符, 而画面要素的构成也可以使人产生如音乐节奏、旋律相似的美感体验。美术作品可以将丰富但又不可言传的, 用语言文字所无法传达的情感转换成视觉的绘画语言, 或表现作者为特定景观感染后的印象, 或干脆只表现一种情绪, 一种心愿, 凭借人们的“通感”去体验作品的内涵, 或兴奋、或忧郁、或自由、或压抑, 有的像深情的咏叹调, 有的像舒缓的小夜曲, 有的则像一部雄浑的交响乐。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播放相应的曲调或诗词朗诵则可渲染气氛, 使学生在动用视觉的同时去刺激听觉, 去品味作品的内涵, 引起思维的通觉。以往我们在讲欣赏课时, 往往是以老师干巴巴地讲解, 学生被动讨论的形式为主, 学生很难从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形式。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 则可以创设一种艺术氛围, 使美术与音乐得到完美结合。

三、以媒体辅助, 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一个音乐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再强再好, 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的效果好。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 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视觉83﹪、听觉1l﹪、触觉3﹪、味觉2﹪、嗅觉1﹪, 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 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四、运用模拟法, 促进思维发展

模拟法是指在音乐教学中, 逼真模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画面和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 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审美规律, 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在准确把握歌曲、乐曲形象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体验与理解。

五、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8.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关爱和鼓励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自信心、意志力、情感、兴趣等方面,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音乐学困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遗传、环境等原因,学生在音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了学困生由于音乐的难学而变得怕学、厌学,进而弃学,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颗真诚的爱心关心和鼓励他们,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形成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让他们感到学习音乐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困生而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成功的基础和动力。

二、调查研究,有的放矢

“五音不全”学生,并不一定他们在音乐素质方面一无是处,他们有的音准较强而节奏感较差,有的节奏感较强但音准较差,有的能听出音高但无法唱准,有的是由于变声期而造成的音准偏差,还有的是由于错误的发声法造成的走音,其中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作为教师,应对这些学困生的情况,做到心知肚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力求成功

“五音不全”学生问题的解决,根本上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挖掘潜能的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⒈感性入手,欣赏领先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国内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并选择性地欣赏学生所熟悉、喜爱的影视歌曲、通俗音乐、优秀少儿音乐,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达,并优先让学困生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可以用语言、动作、打击乐器、图画等形式来进行,从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2.唱演结合,注重表演

对于一部分音准差、嗓音不好但活泼好动的学困生,进行律动、歌唱表演、音乐游戏等活动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演,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展示他们的才能,并通过表演,逐步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协调性。

3.唱奏结合,以奏为主

有些学困生音准差,嗓音也不好,又不善于表演,应在器乐方面培养他们。在全班共同学习乐器的基础上,单独给他们补课。这样,在课堂中由他们为全班的演唱进行伴奏,既可避免因演唱力不从心而破坏合唱的总体效果,又使他们在音乐的另一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时刻感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同时,长期进行器乐演奏,也提高了他们的音准概念。

4.参加活动,自我教育

鼓励学困生积极投入各种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参加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与同学一起排练节目、自行组织各种活动等,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体现自我价值。

音乐,是一门情感性、技巧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所造成的原因,教师是实施“成功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学困生,树立成功思想,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教学的艺术性,才能真正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取得真正的成功。

9.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摘要: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生活与哲学》中的好多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有些又过于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目的;为此把人们比较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中,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关键词:俗语;哲学;教学;运用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 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 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 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4)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 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教学,只是我的一点尝试,归纳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钟雷主编.做事故事处事的哲学.万卷出版公司.9

[2] 中国俗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晨悟编.人生哲理 一日一提醒,中国档案出版社..12

[4] 孙立春,于红英编.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地图出版社

10.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3、《行知研究》2015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11.浅谈音乐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一、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可以引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中学生喜爱听歌、唱歌的特点,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新课,为传授新课创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可以选择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歌词,不禁让人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可以播放其中的《聪明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围绕此两句讲述与王熙凤生平有关的事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核。

二、借助歌曲,寓学于唱,背诵诗词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而背诵对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确实头疼。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利用许多诗词被谱曲演唱的歌曲,搜集这些磁带,教学生唱歌,歌唱完了,一首词也能背了。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歌词语言清新优美,曲调悠扬哀婉,这些都能很好地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三、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激发想象

大家都熟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个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配上钢琴曲《爱之梦》,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归去来兮辞》配以古筝《寒鸦戏水》,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学生就仿佛回到了当年陶潜诗人采菊隐身的南山之下。

12.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在音乐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诸多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促使音乐教学手段多元和有利于高效便捷的沟通三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在音乐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和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势, 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就是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之一。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 可以多功能的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课时, 每个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 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 想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 还要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 假如制作了相关课件, 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所有的西洋乐器, 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2. 促使音乐教学手段多元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能够促使音乐教学手段多元化。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凭借其自身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可以多方面展示音乐课程内容, 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虚化的音乐语言直观化, 便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音乐教学, 如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 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课程进行适时巧妙的演示, 可以促使音乐教学手段多元化。

3. 有利于高效便捷的沟通

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 有利于高效便捷的沟通。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通过视频投影仪直接将板书显示在大屏幕上,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使用粉笔在黑板上完成手工写谱, 不仅速度慢, 而且难以修改, 不易规范, 影响着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多媒体技术的背景下, 运用电脑软件和键盘操作可以使写谱的工作变得便捷, 不仅速度快, 而且较为规范, 便于师生之间高效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乐谱写作, 利用多媒体技术较容易修改。对音乐教学课堂而言, 在电脑音乐软件的支持下通过键盘演奏写谱可以达到乐思、写谱与音响的同步, 这样就使创作的乐思十分连贯。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可以达到优化音乐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的和声教学、视唱练耳教学、音乐鉴赏教学和钢琴教学中,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多媒体技术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课堂里, 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 粉笔和黑板是教师完成和声书写示范的主要工具, 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调号、谱号、拍号、音符、连线、和弦和调式的标记不够规范明确, 不仅造成谱面不雅,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某些错误理解,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在和声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变音乐教师书写是示范不规范的现状, 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利用其视觉的展示手段和优秀的五线谱打谱软件, 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另外, 与传统的和声教学相比,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多层次、及时地进行和声音响的认知和听辨。

2. 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 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视唱练耳是视唱和练耳两种音乐教学形式的总称, 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演唱音乐提供帮助。多媒体系统引入视唱练耳课堂, 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 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学内容空间得以扩展。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 视唱练耳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可以即时播放, 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即时改变速度、力度, 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另外,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 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

3.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现代教育手段,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课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其目的是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和音乐教材的各个部分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 可以使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综合信息再现演奏现场、展现相关的社会生活, 使学生最大限度轻松感受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4. 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表现力极丰富, 在钢琴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在钢琴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钢琴音乐感受难以用语言直接描述, 在钢琴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电教媒体能直观地表现音乐, 通过多媒体进行钢琴教学, 使原本不易表达的声音感受图像化、生动化, 使课堂色彩更加丰富化, 更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对钢琴教师而言,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钢琴教学, 可以使学生对钢琴结构以及键位操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进而深化钢琴相关知识, 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的良好途径。现代化的音乐教学, 要求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以期为音乐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杨秀丽.略论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3) .

[2]斯琴塔娜.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10) .

[3]郭平均.浅谈合理整合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J].成才之路.2011, (07) .

[4]龚文莉.浅析多媒体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08) .

[5]魏丹娇, 陈志敏.高校音乐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才智.2010, (30) .

上一篇:透视考研:考研精神 为考研者歌下一篇:班会方案:走进经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高二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