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15篇)
1.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篇一
附件:
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
2010年12月
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六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2.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篇二
目前状况下, 我国国家统计局所实行的工业统计制度从统计范围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规模以上类以及规模以下类。而对于报表来说, 它存在着多种分类方式, 最为常见的有两种, 其一, 按照报送时间进行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月报、季报以及年报;其二, 按照报送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综合报表以及基层报表。表1和表2分别显示的是工业统计制度分类以及具体情况与报表分类及其具体状况。
2 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运用工业统计方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做分别阐述。
2.1 挖掘市场潜力, 开辟销售市场。
当前状况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在这一体制之下, 企业要想获得利润, 必须要将生产的产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销售, 并且能够从销售额之中收回之前生产环节中所投资的垫支资金。因此, 其实销售对生产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在对产品销售进行统计之时, 需要仅仅抓住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覆盖率这两个指标, 因为它们能够对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反映。对于市场占有率来说, 它主要指的是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在市场之中的销售量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比重。一般情况下, 产品竞争力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呈正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 某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 相应的, 这种产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了也就越强。如果保证市场上的需求既定, 那么在这一条件之下, 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除此之外, 如果两家产品的质量相同, 而在价格上占优势的那家企业必然会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 企业要想对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有序的提高, 就必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之下, 想方设法对自身产品的质量进行提高, 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成本降到最低。而对于市场覆盖率来说, 它主要指的是某种产品的实际行销地区数占该产品全部行销地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对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及辐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映。通过对这一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企业能够从分析结果中了解自身产品的销售范围, 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进行进一步的扩大。
2.2 改进生产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取得主动地位, 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对于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来说, 它并不是由某一个因素或是某一个环节决定的, 而是生产过程当中各个环节所共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 对工业产品质量进行过评价, 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指标, 分别是产品技术性能以及企业生产工作质量。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有效的统计, 可以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调节以及产品质量好坏的分析。这样一来, 企业就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并有效的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并加强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3 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
3.1 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规模标准进行有效提高。
目前状况下, 我国存在着固定的入统工业企业标准, 标准主要为: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事实上, 这种入统的标准相对较低, 这样一来, 使得入统工业企业个数逐年增加, 并逐渐饱和甚至趋于拥挤。而且相关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 且这些机构人员往往工作负担大, 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专业。因此, 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必须适当的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只有对入统企业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其达到最优化, 才能有效的对基层统计部门工业报表负担进行解决。
3.2 实行会计软件与统计软件对接。
从学科角度来看, 会计与统计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关联。而目前状况下工业统计之中所使用的大多数指标也来自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因此, 相关统计部门应当将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可以设计一款统计软件, 在程序编辑时将工业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接。这样一来, 在生成报表之后, 统计软件就可以迅速、方便、有效的直接从其中进行取数, 这不仅对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的提高, 同时又对数据源头的质量进行一定程度的保证。
3.3 推行电子报表。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各种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 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同样应该抓住机遇, 引进新技术, 促进工业统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统计部门来说, 应该对原先采用邮寄、电话、传真等方式来传送报表的情况进行创新与改革, 并设计出一套统一的报表传送软件平台。依托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 推行电子报表, 实现无纸化办公。一旦实现, 必将大大的提高统计工作的高效性、及时性。除此之外, 还对统计信息化水平和上作质量进行了改善。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工业统计制度的相关状况,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 从对入统工业企业标准规模标准进行有效提高、实行会计软件与统计软件对接以及推行电子报表三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企业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 抓住机遇,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取得主动地位, 必须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近几年来, 工业统计制度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被广泛运用, 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然会对企业经济管理造成影响, 企业对此问题十分关注。本文就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统计制度,改革,企业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梁雁斯.现行工业统计制度的优缺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13) .
[2]杨耿业.对当前工业统计制度修正的设想[J].中国统计, 2009, (01) .
[3]管旭青.工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法[J].魅力中国, 2010, (14) .
3.大兴局队试行村级统计管理制度 篇三
制定农村财务统计人员选聘办法,限定人员条件。根据农村统计人员队伍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大兴局队率先迈开了加快农村统计队伍改革的步伐。统计所在镇组织部的指导下,与镇经管站一同制定农村财务统计人员的选聘办法,从岗位职责、报考条件、实际操作、工资待遇等方面积极稳妥地实现对村级统计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办法中注重操作能力,着重强调了对农村财务统计人员能力条件的限制,要求人员熟练掌握Word、Excel以及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以求达到村级统计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目的,逐步提升村级统计队伍工作水平。
建立并不断完善村级考核制度,把加强基层培训和考核放在首位。基层工作质量决定了整个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兴局队创新机制,以制度为抓手,制定了村级百分考核制度,从队伍建设、基层数据、定期报表、会议参会、分析信息、调查工作、企业入统督查七个方面对村级统计员进行百分考核。此项制度在瀛海、榆垡、礼贤、西红门、北臧村五镇率先试行,各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细化各项的评分标准,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成熟制度。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升级考核档次,各镇联合镇企业办、安全科出台了更完善的考核制度,将部门考核升级为镇对村全面考核中的一项,使统计工作不仅仅是村统计员自己的事情,而是成为全村工作成绩的一项标尺,大大提升了基层统计工作的地位。
4.统计管理制度 篇四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
第四条 公司实行厂部、车间两级统计管理体制和按业务部门归口负责的原则。人力资源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公司统计工作。
第五条 公司设置专职统计人员,编职在人力资源处,主要履行综合统计职能。各职能部门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以及统计业务的繁简程度,配备专兼职统计员,负责有关方面的统计工作。
第六条 公司内专职、兼职统计员必须认真做好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所需要的种类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登记工作。原始记录、内部报表和统计台账的记载必须真实、完整、连续、准确,要清晰端正,签字手续必须齐全。
第七条 凡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集团公司及上级部门要求的一切报表,由人力资源处根据公司内各职能职能的职责分工,确定编制责任部门。如报表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而又无适当部门负责时,则由人力资源处召集有关部门协商编制。1
第八条 为确保统计报表数字的正确可靠,各部门对外报送的统计报表,部门负责人应对上报报表进行认真审查,然后经人力资源处审核,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方能报出。
第九条 各部门编制的统计台帐和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损坏和遗失。对已经过时的统计资料,如认为确无保管价值,应申请公司分管领导核准,方可销毁。
第十条 统计资料发出后,如发现错误,必须立即订正,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订正,不得推诿拖延。
第十一条 统计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认真办妥交接手续,在未办妥以前,原任统计人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更不得因工作调动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二条 统计人员调离工作时,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将经办工作的情况全面地向接替人员交待清楚;
(2)培训接替人员的业务,使其能独立工作;
(3)所有统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统计手册、台帐、报表、文件、历史资料等)与统计用具(如计算机、书刊等),应一一造出清单移交。
第十三条 公司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准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
5.企业统计管理制度 篇五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公司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三、加强统计报表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对各种定期上报的统计报表按时上报,并做到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对各类报表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9)82号规定统一格式填报。
五、统计人员对生产经营数据要深入落实进行分析,为公司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六、统计资料专人负责,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损坏和遗失。
七、统计人员以报表为基础,以检查为重心,做好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统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准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
九、属于保密性质的统计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严防丢失,提供时应按公司保密制度的规定执行。
十、统计工作交接,统计人员调动必须认真办理交接手续,所有资料应造出清单移交。
6.红彦镇统计站统计资料管理制度 篇六
一、各类统计数据、报表在上报旗统计
局之前,须经镇主管领导把关,签字后方可上报。上报的各种年报、季报、月报和抽样调查报表均应做到报送手续齐全(有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有填表人签字,有上报时间)。
二、未经公布的统计数据不得向外提
供。
三、凡外单位来查阅抄录有关统计数
据,必须持单位介绍信,重要的统计数据经镇长批准同意后,方可抄录。
四、统计报表的保存期限:月度、季度的统计报表保存期限为5年;年度统计报表保存期限为长期。
五、统计报表(月报、季度、年报)及
基层调查单位报表应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资料装订完整,要有封面、封底及资料目录,同时要建立电子台账。
7.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篇七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狭义上的统计数据质量指的是统计数据的精确性, 主要衡量标准是在进行统计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多少来表示;广义上其内涵已经进行了外延和扩展, 其内容更加丰富, 但是由于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主要概况为统计数据质量要核心化, 数据形式质量化, 数据外延质量化。
二、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统计系统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探索, 通过改革创新, 无论是在指标构架、调查手段、统计指标、专业技术方法、数据整理传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各部门对其工作成果较为肯定, 统计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 统计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数据不真实。
统计对象由于涵盖范围广, 不同行业的统计手段、标准等存在很大区别;由于行业发展步伐不一致, 导致统计数据千差万别;在进行统计工作时的统计面的大小和依据的理论基础的差异大, 统计的核算时间和财会的核算时间不同步, 统计工作中各级管理层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缺乏制约性, 监督不到位, 无法实现数据的核查工作, 都是导致数据不真实的原因。
2. 数据与公众信息不对称。
统计数据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信息, 但是现实中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 统计工作所得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应现实信息, 导致人们对统计工作的不信任。
3. 数据缺乏时效性。
统计调查工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公布是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提供效性强的统计数据。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统计部门虽然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手段, 依旧不能让数据用户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得到满足。
4. 数据缺乏可比性。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统计系统也相应的进行了革新, 期间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而失去了可比性;统计数据中的关联数据对比结果不被认同;统计数据的调整导致统计数据不可比性严重。现实中的统计数据会根据统计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进行数据使用时, 人们会采用最新的调整数据, 这样就导致数据前后缺乏可比性, 给人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三、造成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
1. 统计制度的影响
从狭义上来看, 统计制度对数据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这里所占的统计制度指的是统计的方式方法, 包括对参照样本的挑选, 各种指标的制定等, 参照样本选择恰当与否, 关系到最后得到的统计数据是不是能代表整体特性。
从广义上来看, 统计制度包括各级统计部门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设立的各种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统计体制进行分析得出, 其包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在这两种管理体系下, 制定的统计制度对执行中的统计制度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2. 人为因素
(1) 诚信缺失统计诚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各种瞒报、作假等现象经常出现。统计数据真实性缺失与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有很大关系;此外, 统计数据失真离不开各个企业的管理部门的纵容。
(2) 认识度不够。统计数据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体现, 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其服务功能不仅只限于对财务职能部门, 而且还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参与者;统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认识程度不强, 在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时, 不能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
四、解决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对策
1. 完善和创新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可以从两点出发, 首先是创新数据收集、整理等措施, 同时设置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 以使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 对统计体系进行改革, 提高统计系统工作的职能性。同时对企业统计组织采取鼓励的态度, 使得统计制度能够更好的发展。
2. 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首先, 对统计工作的内部环境进行优化, 加强统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教育, 对外部环境实行法制化建设, 对统计对象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 如果涉及违法, 统计部门可以给予其惩罚。加强企业里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管理, 提高统计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 提高员工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另外, 创新统计系统管理层的考核制度, 把工作重点倾向于统计工作质量上, 这样可以从体制上减少企业造假现象的发生。
五、结语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 才能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统计制度, 满足企业各部门对高质量统计数据的需求是整个统计系统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不仅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支持, 同时离不开统计工作者的努力。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充分体现了统计工作的特殊意义。统计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分方方面面, 通过统计工作所收集到的数据质量的高低, 是评判统计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当下, 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距离企业对统计工作的总体需求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应对企业发展对统计数据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国际化, 本文对企业统计制度下的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质量,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唐修亭, 韩鹏.试论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问题[J].统计与咨询, 2000 (6) .
8.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内容 篇八
年报
1. 增加《建筑业设计活动情况》(C102-9表)。
2.《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C102-1表)取消“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期末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一级建造师”、“现场施工工人”、“持证上岗人员”、“在境外完成的营业额”8个指标;将“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调整为“房屋施工面积”,“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调整为“房屋竣工面积”,“在外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调整为“在外省房屋施工面积”,“在外省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调整为“在外省房屋竣工面积”。
注意:所有人员情况指标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填报。
3.《建筑业总产值在外省完成情况》(C102-2表)调整《统计上使用的全国省级区划代码》目录。
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完成情况》(C102-4表)更名为《房屋竣工面积及价值》;调整房屋分类目录;将“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调整为“房屋竣工面积”,“竣工房屋价值”调整为“房屋竣工价值”。
注意:将房屋竣工面积、竣工价值按房屋用途分类,依照调整后的房屋分类目录填报,注意审核各类房屋的平均造价。
5.《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C102-5表)取消“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期末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施工工人”、“费用合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劳动、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1个指标;增加“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12个指标。
6.《建筑业财务状况》(C103表)取消“长期投资合计”、“长期债权投资”、“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小计”、“其他资产”、“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劳动、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3个指标;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应付账款”、“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完成的营业收入”12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负债合计”调整为“非流动负债合计”,“营业费用(经营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注意: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应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和其他费用的合计数。
7.《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C606表)更名为《信息化情况》;增加“拥有电子商务交易网站数”,网站1“名称”、“网址”、“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网站2“名称”、“网址”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7个指标。
定报
1.《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C202-1表)取消“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期末从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一级建造师”4个指标;将“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调整为“房屋施工面积”,“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调整为“房屋竣工面积”。
2.《建筑业总产值在外省完成情况》(C202-2表)调整《统计上使用的全国省级区划代码》目录。
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完成情况》(C202-4表)更名为《房屋竣工面积及价值》;调整房屋分类目录;将“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调整为“房屋竣工面积”,“竣工房屋价值”调整为“房屋竣工价值”。
4.《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C202-5表)取消“费用合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工资总额”、“劳动、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期末从业人员”、“现场施工工人”、“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个指标;增加“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装饰装修产值”、“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8个指标。
5.《建筑业财务状况》(C203表)取消“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劳动、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个指标;增加“营业成本”、“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3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营业费用(经营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9.统计资料管理制度 篇九
为确保统计资料的完整及连续性,加强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和有效利用,统计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
一、定期整理统计资料,加强统计资料管理。各种统计资料保存连续完整,及时按照归档要求整理、装订、编号、管理、移交;及时备份同期计算机统计资料、统计软件,并保证与纸介质资料一致,积极推行档案存储光盘化;能够将统计资料整理成册。
二、设立专门的档案橱,确保档案资料完好无损。
三、各种统计报表和分析资料、原始记录及有关统计工作的文件、材料做到及时整理,分类入楼,并对历史统计资料搞好搜集和整理。
四、统计人员调动或调整时,要分类别、按时间先后顺序搞好交接。交接的资料、材料要列出清单,并由交接双方签字。
五、各种统计资料要妥善保管,严格遵守《统计法》和《保密法》中有关统计资料保密工作的规定,不得乱翻阅,严格借阅手续,杜绝统计资料丢失现象的发生。
10.卫生信息统计报告管理制度 篇十
一、为加强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工作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卫生监督信息的作用,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依据《全国卫生统计工作制度》、《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管理规定》、《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工作手册》、《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和《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管理范围系指中国公共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其国家统计局批准实施的相关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卡。
2011年1月1日起通过网络上报信息,实现卫生监督个案信息的实时报告。
三、卫生监督信息统计报告工作由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四、卫生监督机构相关业务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专业范围内的卫生监督信息统计报告工作。
五、各科室应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信息统计资料的管理制度,推广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卫生监督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统计报告质量和服务能力。各业务科室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登记表、台帐和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确保统计数字数出有据,准确无误。
六、卫生监督信息网报实行一级审核,审核领导和统计人员要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虚报、瞒报、漏报、拒报、迟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
11.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篇十一
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继续执行2010年12月月报代替2010年年报制度。
12月月报数据即为全年年报数据。各单位要在填报前对本单位1~11月份的统计资料按项目进行核实,注意投资额的连续性和有关指标的前后衔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指标全、数据准。
定报
1.从2011年定报起,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50万元及以上提高到500万元及以上。
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的项目,自2011年起不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不得打捆上报,必须一个项目填报一套固定资产投资报表。
2.《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基本情况》(201-10表)增加“计划利用市级财政资金”和“计划利用区(县)级财政资金”2个指标。
12.我国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初探 篇十二
我国历来重视工业节水工作,“十一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节水的方针政策,各行业、各地方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工业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基础信息统计与工业节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我国工业节水管理的新形势要求。
我国目前已经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分别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局分别联合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每年定期发布《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地方、行业和企业均严格执行,基础数据信息完善,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在节能和环保领域均涉及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其统计制度中也相应纳入了部分工业用水的统计指标(见表1),为工业用水的统计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也为工业节水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支撑。
此外,水利部作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发布《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全国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和水资源一级区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库蓄水变量、浅层地下水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水平、河湖库水质、重要水事等,其中涉及工业用水节水指标的有工业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统计制度中,不论是《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还是《中国水资源公报》,其中有关工业用水的统计信息均不能满足工业节水管理对基础信息数据的需求,并且由于所采用的统计样本和统计方法不尽相同,得到的统计数据也难以一致,造成数据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节水的深入,工业节水方面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管理考核,以及用水效率分析和评估等均需要以大量规范的统计信息作为依据,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2 标准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工业企业的用水统计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行业企业的统计报表形式各异、统计项目千差万别、统计管理缺少规范,因此,给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很难获得基本的、准确的、较完整的水量资料。随着我国节水工作的大力开展,从标准化的角度来完善用水统计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6年,《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其中提出了一些在进行工业企业节水评价中使用的技术考核指标,具体见表2。
2011年4月,《企业用水统计通则》(GB/T26719-2011)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工业节水领域的重要基础标准,该标准专门针对工业企业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统计报表中体现的各项基础数据和综合指标,以及对统计管理的要求,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2.1 用水统计项目和指标
用水统计必须建立在水计量的基础上。根据《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24789-2009) 4.2条水计量器具配备原则,按照取水、用水和排水分别进行统计。为了反映企业的用水效率和效益还需要统计部分生产指标,包括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产品产量。此外,选取了“取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等13个能够反映企业用水节水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和公式(见表3)。
2.2 统计报表及管理要求
考虑到各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于统计报表,不作统一规范,标准中规定“企业宜根据本标准和实际用水状况自行编制统计报表”。
统计期一般为年报,有些企业还有季或月报,为此标准规定“统计期为年报、月(或季报)”。
根据《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对于企业用水统计报表需要相应的文字说明,对表中数据进行充分的解释。为此,规定“编制统计报表应附有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要做到:月报有文字说明,季报、年报有分析报告,根据统计报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反映的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后果”。
本标准主要针对企业在一定统计期内(如:月、季或年)的数据进行汇总记录,并不包括企业内次级用水单位及主要用水设备的原始数据记录和统计台账。为此,标准规定“企业可根据生产状况、用水特点自行编写原始数据记录表单和统计台账”。
考虑到与《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24789-2009)相匹配,并不是所有的统计数据都需要通过安装水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可以通过计算等间接方法统计。因此,规定“各项水量统计应采用水计量器具的数据,无法直接安装水计量器具检测数据可采用间接方法计量统计”。
对于用水统计的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等,主要从用水统计的制度、人员和数据管理3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 建议
用水统计制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相关管理法规和政策,对用水实施有效管理所指定的关于用水调查统计报告和分析评估的一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用水统计报表目录、表式、填表说明、分类目录和实施要求,以及用水分析考核的依据、原则、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等内容。
针对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用水统计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我国应建立工业用水统计管理制度,逐步推广并完善用水、排水即时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以便即时掌握工业企业取水、用水及排水状况,为节水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各行业协会及企业开展长期系统性的工业用水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工业用水统计数据库,对工业用水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工业用水统计年报,为工业节水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供数据基础,促进我国工业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统计与监督管理,实现我国工业领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工业用水统计的工作基础和标准化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工业用水统计制度进一步研究和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用水统计,标准
参考文献
[1]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S].
[2] GB/T21534-2008. 工业用水节水术语[S].
[3] GB24789-200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S].
13.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篇十三
一、机构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本辖区卫生统计直报管理工作,包括用户管理、数据收集、数据催报及审核等工作;组织开展本辖区直报工作考核和评估,开展统计分析并发布卫生信息。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本单位统计工作制度,规范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具体执行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包括数据录入、审核及上报。
二、直报单位及直报人员
直报单位:各医疗卫生单位、驻岐工厂职工医院。
直报人员: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人员。
三、直报内容
依据《陕西省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直报内容为: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
四、上报时限
直报分为季报、年报和实时报告三类。
季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季后5日内完成上报,县卫生局10日内完成上报。
年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次年1月10日前完成上报,县卫生局次年1月15日内完成上报。
实时报告:卫生机构发生变动(增加、注销、合并)后10日内完成上报,卫生机构增减人员和设备后1个月内上报。
五、直报程序
医疗卫生机构直报人员登陆直报系统上报本单位数据。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按属地管理原则按时向所辖乡镇(中心)卫生院报送电子或纸质数据,乡镇(中心)卫生院代报数据。
六、直报方式
在线填报:直报人员登陆直报系统填报数据。
离线录入、在线上报:直报人员利用直报系统提供的客户端软件(离线工具)录入数据,审核后通过网络上报。
七、质量控制
医疗卫生机构直报人员应对录入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并更正错项、漏项以及逻辑错误,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单位负责人审核后上报。
县卫生局在报告期内及时上网审核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数据,注明“审核通过”或“审核未通过”。
八、数据订正
医疗卫生机构直报人员发现上报数据有错,须在数据上传后2日内订正。
县卫生局在报告期内可订正辖区内未通过审核的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但须向有关单位或人员核实;也可通知医疗卫生
机构2日内订正。
九、数据催报及补报
催报:报告期截止3日前,系统发出催报公告,公布尚未上报数据的医疗卫生机构名单。
补报:报告期截止后第1天,系统公布漏报的医疗卫生机构名单,通知辖区医疗卫生单位在报告期截止后2日内完成补报任务。
十、监控及考评
县卫生局将建立直报工作考核制度、直报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十一、数据与系统管理
县卫生局将建立健全统计信息数据库,加强统计分析与利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医疗救治系统提供动态的医疗救治机构、专家及医疗服务信息,为制定卫生政策、卫生规划和宏观管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十二、数据保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将上报过的电子或纸质数据分类装订保存,以备查阅;县卫生局对基层单位上报的电子或纸质数据保存3年。
十三、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统计分类标准,未经授权不得更改。
行政区划代码是系统权限分配和用户管理的依据,除省级系统管理员外,其他人员无权修改。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行政区划代码每年更新一次,即:用原代码完成上直报任务,下使用变动后的代码。
十四、系统安全
直报系统用户(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管理员)须报市、县卫生局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及联系电话。各单位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管理员要相对稳定,人员发生变动要及时向市、县区卫生局上报备案,更换人员无须更换帐号,可更换密码。操作人员不得泄露或转让用户帐号和密码,发现密码被盗用应立即更改密码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十五、保障措施
14.统计数据上报管理制度 篇十四
一、统计数据上报要建立逐级审核签字上报制度,明确责任。统计业务人员在报表报出时,要有必要的情况说明和评估报告,统计业务人员、科室队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俱全。
二、坚持上报前的审核制度。各专业科室队汇总的月报、季报统计资料及半年报和各种统计调查所取得的专项数据,必须执行统计报表审核把关制度,要对照填表说明、注意事项、各种目录及审核要点的规定进行认真审核,由各专业科室队负责人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定后,才能上报和对外提供。
三、全年预测和年报汇总中的主要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粮油产品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需由局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集中讨论研究,从方法、体制、横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审定后,方能正式上报和对外提供。
四、要求以纸介质上报的统计报表干净整洁、内容完整、签章齐全;以磁介质或网络传输、电子邮件上报的统计报表文件名规范、格式正确、无病毒。上报资料要按要求报送报表处
理及有关情况的说明,做到无逻辑性差错和漏填指标,计量单位正确,数据资料配套完整等。
五、各专业主要数据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必须按时上报,不许迟报、漏报、错报。
15.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 篇十五
无可否认, 从理论上讲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十分完美的, 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理论, 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理论的可行性。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是不适合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 以下拟从多方面解释这一观点。
一、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理论上的完美性
现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制度涵盖了审计者 (注册会计师) 、管理者与财产所有者 (股东) 三方。从理论上讲, 应该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公司股东的审计委托, 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审计, 再把审计的结果交给公司股东。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与管理层有任何利益上的接触, 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审计独立性。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 这种理论上的审计模式并不能实现。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 股东大会只能把审计委托的权力交给执行董事, 而执行董事恰恰是公司的管理者。这就形成了当今的状况——由公司的管理者作为审计的实际委托人, 挑选注册会计师对自己做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然后支付注册会计师的报酬。
在这一操作流程中, 公司股东的作用完全悬空, 管理者直接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利益的接触, 管理者完全可以挑选某些专业素质比较差的注册会计师, 更可以以报酬来左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使其更符合管理层的意愿。由此看来, 审计独立性根本得不到保障, 审计失败的案件也因此层出不穷。
从理论上讲,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直接接触问题, 进而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在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下, 上市公司直接就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向保险公司投保, 再由保险公司挑选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可以说, 保险公司行使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所失去的审计委托权。
对于广大的投资者而言, 他们的投入并没有增加, 但是得到了保险公司的保证, 在审计失败后可以得到更加确定的相应的补偿, 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转移, 无疑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扩大保险业务的范围, 只要审计业务不出差错, 保险公司的风险是十分低的, 而利润空间却十分巨大, 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将是最关心审计业务质量的相关者, 成为最好的审计业务质量监督者。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它们虽然增加了审计业务的支出, 但是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会向投资者传递良好的信息,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另外, 因为经营者不可能与注册会计师有直接的利益接触, 为了提高市场信誉以及减少投保金额, 会更注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 审计的委托者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转变为保险公司, 切断了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直接的利益瓜葛, 审计独立性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由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直接与保险公司的利益相关联, 因而注册会计师会更注重审计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险公司的利益, 从而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 等到更多的业务。从收入方面来讲, 由于报酬来自保险公司, 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报酬也不会受到上市公司的打压, 从而保护了注册会计师的权益。
由此看来,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一个从理论上来讲比较完美的制度, 在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的前提下, 在根本上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
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不可行性
一个制度需要付诸实行, 必须结合市场的实际环境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而看似完美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市场环境, 因此在我国当前是不可行的。以下将从自愿原则下实行、强制实行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三方面讨论我国当前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不可行性。
(一) 基于自愿原则下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1. 上市公司不愿意购买这种财务报表保险。
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上存在两类上市公司, 一类是本身就存在财务问题的上市公司, 对于这类公司而言, 审计独立性更强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明显不是很好的选择。虽然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分散暴露财务舞弊之后的赔偿风险, 然而只要财务问题不暴露, 就不会发生赔偿问题。为了掩盖自身的财务问题, 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会选择当前的存在缺陷的审计制度, 可以更容易操纵审计结论。另一类是遵纪守法的上市公司, 这类公司则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不会去选择购买财务报表保险。毫无疑问, 购买财务报表保险的费用会高于当前所支付的审计费用, 因为除了要支付相当于当前的强制审计的成本之外, 还需要支付本公司与保险公司为签约所支付的人力、物力等的各项支出加上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溢价成本。而即使上市公司购买了财务报表保险, 所得到的仅仅是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和分担暴露财务舞弊之后的赔偿风险。结合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情况, 只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大部分投资者都极少去关注审计失败的风险问题。而对于遵纪守法的上市公司, 审计失败的风险是等于零的, 没必要为此增加额外的投资。换句话说, 对于遵纪守法的上市公司而言, 购买财务报表保险的支出大于收获,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他们不会去投保。
2. 保险公司设立财务报表保险的项目存在困难, 缺乏可供参考的依据。
根据当前保险法的定义, 保险是指用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的保险基金, 补偿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投保的主体对保险项目都存在主动规避的意愿, 并且投保项目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投保主体主观意愿的控制。保险公司也因此可以根据数据的分析比较精切地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 确定相应的投保金额。而对财务报表保险而言, 发生财务舞弊的投保主体并没有主动规避财务舞弊的意愿, 相反, 他们都是主动地去做出财务舞弊的行为, 财务舞弊行为带有主观性而不是随机性, 因此用数据的分析并不能确定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并且, 不同的投保公司的规模差距很大, 确定适合不同上市公司投保费率十分困难。由于不符合当前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以及投保费率难以确定, 纵然有保险公司愿意设立这一保险项目, 也难以真正实施。
综上所述, 基于自愿原则下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由于没有上市公司愿意投保, 而保险公司也难以把这一保险项目付诸实行, 因此是不可行的。
(二) 国家强制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强制保险, 又称法定保险, 指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 某些特殊的群体或行业, 不管当事人愿意与否, 都必须参加的保险。以强制保险的方式要求上市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 一方面遵纪守法的上市公司可以选择购买保险费率低的财务报表保险, 而存在财务问题的上市公司则购买保险费率比较高的财务报表保险, 并且会相应约束自身的财务舞弊行为以防审计失败;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在国家的支持下可以极大地分散发生财务舞弊后的赔偿风险, 不断调整出较为合理的保险费率。在强制保险的情况下,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行虽然得到不少改善, 但这一制度依然是不可行的, 原因如下:
1. 强制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行令审计行业受到不良冲击。
由保险公司派遣注册会计师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保险公司充当了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媒介。在强制保险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必须向保险公司投保, 注册会计师也必须经过保险公司的派遣, 这样保险公司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垄断的位置, 保险公司垄断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如果保险公司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的话, 那么审计成本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标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审计成本低, 审计质量就会相应地下降, 抵消了由于审计独立性提高所引起的审计质量的提升。另外, 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很容易引起审计行业的混乱。
而强制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 保险公司必定会发展属于自己公司的审计团队, 因为这一方式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无论是采用招标的方式又或者是直接聘请的方式, 都比不上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审计团队费用低。而在这一个发展过程中, 由于财务报表保险是强制的, 审计市场是完全被动, 保险公司处于垄断的状态, 没有保险公司的指派,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样的制度已经触及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根本, 会计师事务所要么消亡, 要么成为依附于保险公司的一个子公司。从我国当前的审计业务市场情况来看, 为一个还处于理论阶段的想法做出这么大的变动, 明显是不可行的。
2. 有资格为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表保险的保险公司很少, 容易发生收费不合理的现象。
上市公司一旦被揭露发生财务舞弊, 其赔偿金额数目必定很大, 因此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保险公司才有设立财务报表保险的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实际情况, 一旦强制性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出, 必定是由国家指派某几个有资质的保险公司负责, 作为试点企业, 这就形成了垄断。
垄断行业的收费一向都存在着问题, 比如我国移动行业的上网收费, 据全球移动通信协会 (GSMA) 2012年报告显示, 我国手机上网的速度在全球倒数第二, 而资费却较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高;再比如我国石油行业一直存在着“涨价与世界接轨, 降价依据国情”的现象。当实行强制性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之后, 保险公司如何可以保证合理收费?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实施的第一步需要依据投保公司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步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向投保公司提交投保建议书, 第三步需要由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决定投保金额, 第四步需要进行审计, 符合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才有可能依照第一次双方同意的协议签订保险协议。如果在风险评估后, 投保的上市公司不同意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协议, 那么风险评估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又或者在审计之后, 由于投保公司不符合审计的要求, 最后没有投保, 那么审计费用又由谁来承担?在存在极少数有保险资质的保险公司的资本市场上, 如何才能保证不会存在几所保险公司联合打压上市公司的行为?
综上所述, 在实施强制性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之后, 保险公司处于对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双重垄断的状态之下, 这样的制度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上市公司也没有好处, 因此在我国当前实行强制性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还是不可行的。
(三)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其他相关问题
1. 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条文, 投资者的赔偿得不到保障。
在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流程中, 投保公司为其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向保险公司投保, 只有投保的上市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该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协议, 暴露了财务舞弊之后, 投资者才能得到补偿。在这一整套流程中, 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是保险协议中的赔偿条款。
然而我国当前保险行业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由于长期以来的严格的等级观念的影响, 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之间“准官员化”现象十分严重, 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 风险防范意识能力并不强, 同时由于保险行业相关的法律条文并不完善, 造成保险公司与保险购买者之间地位并不平等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发生的保险业理赔事件中, 很多都因为保险公司所处的优势地位而使保险购买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财务报表保险作为一个新发展的保险项目, 其赔偿条款必定有各种漏洞可钻, 比如赔偿条款的制定、赔偿金额、领取赔偿的利益相关者的限定等, 再加上我国保险行业较严重的治理问题, 投资者的赔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行不能保证上市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合谋。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施确实是可以加强审计独立性, 但是忽视了对保险公司公正性的制约。回顾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对保险公司的制约是在暴露财务舞弊之后的对投资者的赔偿, 也仅仅只有这一个制约条件。一旦保险公司与上市公司合谋, 投资者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在保险公司的立场, 如果跟上市公司合谋可得到的利益比上市公司暴露财务舞弊之后赔偿给投资者的利益大, 那么保险公司就很有可能选择与上市公司合谋。
正如上文所说, 在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赔偿是得不到保障的。在得到上市公司的确定的利益与未来不确定的赔偿之间, 保险公司选择与上市公司合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当上市公司因为财务舞弊而存在财务危机, 保险公司还会因为不想赔款而帮助上市公司。如果给予上市公司资金使其渡过财务危机的费用低于暴露财务舞弊而赔偿给投资者的费用, 也很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帮助上市公司掩盖财务舞弊的状况。并且当保险公司帮上市公司掩盖过一次之后, 为了保险公司自身的信誉, 只能继续合谋掩盖舞弊, 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名存实亡。
在上市公司与保险公司合谋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一旦暴露, 舞弊行为的影响将比实施当前的上市公司审计制度深远得多。
3.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行, 不能保证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不存在合谋。
根据我国当前的审计制度, 一旦上市公司暴露财务舞弊, 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很有可能受到牵连, 只要不是与上市公司合谋、欺诈, 一般需要赔偿一定数额的罚款, 又或者注销注册会计师资格, 惩罚不会很重;如果欺诈的话, 则根据《刑法》的规定视情节大小判决。而根据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一旦上市公司暴露财务舞弊, 赔偿责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 注册会计师在这个制度中相当于保险公司的雇员, 审计失误基本不会受到很重的惩罚, 欺诈的惩罚力度与当前的审计制度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 对注册会计师而言, 审计制度的约束是没有增大的。
我国当前发生的重大的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案件, 绝大部分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受不住上市公司的诱惑, 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 不仅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素养揭露财务舞弊的情况, 还利用自己职业的便利为上市公司掩盖问题。那么就算换一种审计制度, 虽然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会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然而在面对上市公司给予不合理利益的时候, 经受不住诱惑的注册会计师依然会经受不住诱惑。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并不能减少注册会计师选择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 隐瞒财务舞弊的行为。
虽然一旦暴露出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 保险公司会对投资者有所赔偿,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意义也在于此, 但又怎么保证不会存在上述保险公司在衡量过包庇与赔偿之后所做出的包庇行为呢?又如何能保证保险公司做出合理的令投资者满意的赔偿呢?
三、总结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对当前审计委托代理制度深刻思考之后提出的改进建议, 以保险公司作为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媒介, 对于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都有很大的作用。然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基于自愿原则下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因为成本效益原则以及不诚实企业不愿购买的原因, 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基于强制原则下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负面的冲击以及保险公司的垄断导致众多不利的影响;其他因素譬如该制度不能防止保险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合谋, 也不能防止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合谋, 还有我国当前存在着保险公司内部结构“准官员化”严重,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法律的相关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 在我国当前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摘要: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提出旨在利用保险公司的介入, 切断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的利益直接接触, 以提高审计独立性。从理论角度看来,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一项十分完美的制度, 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然而, 根据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状况, 无论是基于自愿原则或者是强制原则,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实行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且该制度并不能解决上市公司与保险公司或者注册会计师合谋的问题, 因此在我国当前实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关键词: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审计独立性,不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利, 张中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中风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1
【环境管理统计报表制度】推荐阅读:
规范统计工作管理制度06-23
统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09-05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制度11-04
作业环境管理制度06-19
环境管理制度内容08-09
产能建设项目组报表管理制度11-09
某污水处理厂运行报表管理制度07-19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08-28
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07-07
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