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2024-07-16

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精选8篇)

1.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一

【摘 要】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自己在初中的英语成绩非常好,而到了高中之后觉得英语的学习上没有那么地顺利,成绩也不很突出。其实,初中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不但需要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态度,还需要高中的英语教师做好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的衔接工作。本文就如何做好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高中应用 衔接教学

相信大多数的高中的英语教师在第一个学期就会发现学生的英语成绩跟他们初中毕业的英语考试成绩很不成正比,英语教师找不到原因。而学生自己也非常地不理解这样的现象,就会认为是高中的英语学习过于困难,就会打击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事实上,这样的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英语的学习的过渡没有调整好。对英语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中过渡过来。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应用学习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况的比较

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总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先是充满了一腔热情,然后是学得迷迷糊糊,最后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英语水平。初中英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初一的应用教师因为距离中考比较远,所以不会将考试最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会进行包容。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英语学习的轻松氛围。到了初二的时候,学生所面临的中考离得越来越近了,英语教师就会将考试的压力施加到学生的身上,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就是对单词、语法和句式的死记硬背。到了初三,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更加地迫在眉睫,英语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只是一味地做题。

到了高中之后,好多的学生都觉得初三的学习生活太累了,刚上高中离高考还远可以放松一下,还有的学生觉得高一、高二的学习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对知识的学习有轻视的态度,还有一些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觉得,高中的英语会更加难学,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最不好的一点就是,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题,口语和听力练习地再好也没什么用处,不会加分。这样就会失去了英语这一学科的设置的意义,违背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的对策

高一的学生在经历了初三的重压的学习之后,在进入高中之后都会有一些想要放松的思想,并且还会利用自己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来应对高中的英语学习,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初中与高中的英语教材的跨越程度很大,能力的要求也比较大、对于英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样的改变之下,学生会比较容易失去自信心。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思想上的错误。要让他们意识到高一英语学习的关键性和重要性。首先要从心理和思想上树立高中英语学习的正确态度;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只要方法正确,肯努力,英语就不难学的道理。

教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测试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然后根据不同的英语基础进行补充。教师需要监督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背诵和理解,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学习英语语法,语法是英语的学习和应用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所学的语法进行沟通,并且在一定的扎实的语法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稍微复杂的语法知识,并且要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记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或是课后的对话练习来锻炼学生对单词、语法的理解、记忆和发音等。只有将这些学习英语的基本性因素牢牢地掌握住,才能够更进一层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师的认真和仔细地组织是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的基本方式,打好基础是英语的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的因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则是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的目标。初高中的英语的衔接教学需要高中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成绩进行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英语的衔接教学不只需要教师的单方面的努力,只有师生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最好的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的效果。

[1] 丁促进. 浅论如何做好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J]. 疯狂英语(教师版),(2).

[2] 陈成旭. 实行有效衔接,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1).

[3] 杜冲.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 中学生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2).

[4] 高文龙. 浅谈如何做好英语教学的衔接[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 (9).

2.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二

关键词:主要问题,有效衔接与措施

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 进入高中学习以后, 感觉学习不像初中那么容易。尤其数学, 在初中学得很不错, 但到了高中后, 就感觉数学不是那么好学。原因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搞好衔接教学, 让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中能平稳过渡, 是我们高一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结合目前高中教学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 以期抛砖引玉。

1 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差异

1.1 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

(1)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很明显,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懂“门道”。 (2) 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 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不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 临近高考了, 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结果是事倍功半。 (4)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础知识、不去认真演算。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一新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

1.2 教材的差异

教材内容的形式不同。初中数学教材中, 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很贴近, 比较形象, 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学生一般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 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 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 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 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 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 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1.3 教法与学法的差异

教学方法不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要求较低, 因而进度较慢, 对某些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有充裕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 从而各个击破。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 让学生通过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 结果造成“重知识, 轻能力”、“重试卷 (复习资料) , 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而进入高中以后, 教材内涵丰富, 教学要求高, 进度快, 知识信息广泛,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 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疑,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 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算能力减弱, 解题不够规范, 思维不够严密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让学生参与, 提倡以表扬为主的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不少学生盲目自大, 轻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加上初中课标对计算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求也的确有所降低, 所以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原来有不少退步, 解题过程中在运算中容易出错。

2.2 现有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不少知识缺漏

现在的高中数学教材实施新课标才几年, 所用教材与初中教材在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在初中教材中被弱化或删减的一些知识在高中教学中需要应用, 这就出现了知识上的缺漏。如:韦达定理、十字相乘、二次根式、射影定理等。这些知识的缺漏, 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这些知识大多数在高中经常要用到。

2.3 学生怕挫折, 性格比较脆弱

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娇生惯养的多, 很多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 同时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中, 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 或受到批评, 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这是整个教育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也是影响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做好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措施

(1)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高中与初中衔接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 逐步深入。力求通过教师的指导, 尽快达成学生从初中学生到高中学生的角色转变。

(2) 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不要在一开始就搞什么“一步到位”。如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既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时可分步进行。

(3) 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 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 让学生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喜欢数学。

(4) 加强辅导, 防止分化。在班级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困难生、人人愿意帮助困难生学习的良好风气。成立学习小组, 即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 又培养了他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建立“学困生”辅导班, 定期辅导, 开辟专题讲座, 指导阅读课外书籍等。

3.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 篇三

关键词:衔接;措施;学法指导;预习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大量的初中生将步入高中的学习。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

看法。

一、知识方面的衔接

初、高中由于各自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在知识上出现了一定的断层。有的知识初中讲的很少或者不讲,但高中要经常用到。现简单罗列如下:

1.因式分解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初中多用公式法和配方法。而在高中阶段,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基础,要求准确和速度,所以首先用的是十字相乘法,特别是含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次是配方法。

3.二次函数的顶点和对称轴,学生习惯于公式法,其实高中阶段配方法用的较多。

4.二元二次方程组及三元一次、三元二次方程组,主导思想是消元。

5.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6.三角形中,角平分线定理。

7.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特别是重心及其性质。

8.计算的差别,由于中考可以用计算器,而高考不允许,所以现在的初中生计算能力特别差。

采取的措施:

1.高一讲新课之前,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该补充的补充,该拔高的拔高。同时,在讲授新课时,对重点内容给予及时复习和巩固。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不允许用计算器开始,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逐渐由具体的数字到抽象的字母。

二、能力方面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1.教材的变化。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2.课时的变化。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面对这些变化,如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很难适应自己高中的学习。

采取的措施:

1.教师方面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同时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能力方面的衔接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学生方面

(1)做好预习工作。对看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以记号,这就是以后听课的重点。

(2)做好课堂笔记。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常见题型要记下来,便于以后的复习。

(3)及时归纳、总结。一节或一章学完以后,要逐步学会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归纳,主要方法和常见题型自己总结,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参考文献:

张元亮.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过渡工作[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9).

4.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篇四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蒸发与沸腾”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烧不着的纸盒”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课外小实验:“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象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真奇怪,棉布并没有烧焦。

当然,激发好奇心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从好奇心出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要逐步引导,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物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关键。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分析汽车起动时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际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会开遥控车,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车轮打转,但车子却在原地不动的情况?那么,当车轮转动向前行驶时,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答:见过,汽车陷在烂泥里,车轮光打转,车子不能向前行驶,这是因为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所以汽车行驶的动力应该是车轮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起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辆汽车提供动力的驱动轮是哪两个?那么当后轮转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互相讨论,意见不能统一)

教师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汽车没有向前运动。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起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识。

一辆遥控玩具车,一张白纸,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中考也是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初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 :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 时,我们启发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因素。设计出方案的个人和小组在课堂内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便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及时改进,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介和小结。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课后做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5.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五

(蔺玉荣 文法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二部)

步入大学校园,一切充满了新鲜和挑战。每个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憧憬。而当真正踏入这方殿堂,很多同学会感到真实的生活和想象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和状态,势必会对本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一阶段就像一个过渡板,成功地跨越这一步,将来才能跳得更高。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是今后英语学习的关键。

做好这一衔接,首要的问题就是英语学习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在高中,英语是高考科目,所以大家是为了高考的总成绩而学英语。学习方法也大多采用题海战术,将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模拟题反复地练习,有的学校甚至连课文都不讲,只做题。这种应试型的学习方法导致了大部分人英语学习的被动性、机械性。而到了大学,大家会发现,英语学习的好坏、水平提高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是否有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经常会遇到大一的新生问:为什么英语没有作业?不做练习题?这些都是在高中阶段比较刻苦的学生,一旦没有作业,他们反倒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去学。还有一部分不太喜欢学习英语的同学窃喜:终于没人逼我学英语了。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大学的英语课程设计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兼而有之,通过不同的课型加以强化。但大学英语课时相对较少,不像高中几乎每天都有。课上,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课下,要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考试才临阵磨枪(且不说这一“战术”对英语学习毫无意义而言)。一旦英语的自主学习变成了一种习惯,这一习惯又会转为兴趣,而不是负担。

谈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阅读量。在高中阶段,大家做了大量的习题,特别是选择题。而篇章阅读可能只在做阅读理解时才进行,很少有人会进行课外的阅读。而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对个人而言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所以要结合自己的水平,找难易程度适中的文章,每天至少读一篇。文章的类型要多元化,可以是一则新闻报道,可以是一篇心灵感悟,也可以是一篇专业英语。通过阅读,你的词汇量自然会扩大并巩固,而不会再抱怨今天背的单词明天就忘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你会熟悉各种词汇、句法的具体应用。读的多了,语感好了,你自己在说与写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进行运用,而不是被单调的词汇和枯燥的语法所限制。大学只有大一和大二有公共英语课,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阅读习惯,等到没有英语课时,没有了考试的压力,英语学习也就完全处于“放羊”的状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到了大四毕业时感慨:英语水平还不如刚上大学的时候。

除了加大阅读量,每天坚持进行英语视听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毕竟,生活中我们周围英语的氛围不是很浓,必须自己努力去营造。其实,现在学英语的条件已经很方便,途径便捷,资料丰富。可以听一条英语新闻,或看一段原音电影,听听名人演说等等。每天花的时间不用很长,10到15分钟即可。每天听一听,耳朵越磨越灵;一学期听一次,耳朵磨破了也听不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的需要大家留心的地方,如阅读课做好课前预习,网上自主学习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利用好零散的时间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6.高中课改做好与高考衔接了吗 篇六

可以看出,这次新课改体现了人本教育发展先进理念,代表了当今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和民主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有可能将为整个宏观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微观支点或契机,因此大方向值得肯定。

但是,任何制度变迁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千头万绪的教育体制改革就更是如此。高中课改表面上是一个很微观、很具体的变动,但深究起来,它其实牵动着体制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宏观问题。其中最直接连带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高考。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神经”动感地带,高中课改本身能否改得动、改得成功还是流产失败,全赖于此。以前很多次课改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根子都在这个“动感地带”没动起来。

二是由高考问题和尚未改革的户籍制度引申出来的地域公平问题。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是一种局部的地方改革行为,据权威部门称“新课改将突出北京特点”,那么即使在北京地区内部解决了高考的配套改革问题,那么在区域“开放”的现如今,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以及打工子弟教育越来越成为“问题”的背景下,这种微观改革也会引出一系列横向协同的麻烦。

关于高考的配套改革问题,主管部门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考试模式不会有太大变化,考试内容将有变化。高中阶段是老师和家长“神经最紧张”的阶段,神经之所以“紧张”主要不就是“高考”给闹的吗?现在将高中的课程改了,而且改得还很“素质”,那么如果高考仍然“按部就班”不动,“应试”的形式一点没变,而只做一些“应试内容”的小调整,可以想见,这样的高中课改要么根本改不动,要么即使形式上改了但实质上一点“素质”不起来,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高中课改要真正有效,就必须在高考改革的配套上有“实质”改变。另外,要实质性地在高考改革上跟进,必须事先在总体部署、时间安排、阶段性策略等方面做好计划,万不可疏忽大意、摸索试错,输在操作细节上。

至于外来打工子弟教育的横向协同问题就更加复杂。

按照近年来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思路,即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实行包办式管理,对于“不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采取关闭而后将打工子弟并入公办学校的包办解决办法,而面对现行地区分割的高考制度他们又不能“好人做到底”,不能采取同样包办的方式保障这些打工子弟在北京参加高考,那么,这样的高中课改就会面临一个很大麻烦:对于纳入课改的打工子弟们,他们将来的高考怎么办?总不能在北京受完“高素质”的高中教育后再回原籍参加没有与课改接轨的“高考”吧?

7.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衔接 篇七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 高中数学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大提高.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教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相应对策:

1. 教师可通过讲解各种史料、素材、小故事,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高一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中, 概念、符号繁多, 内容抽象, 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是严峻的挑战; 而集合知识看似与初中数学没有多大联系, 为什么要学习它, 对高一新生来说觉得有些唐突, 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为此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迟到的主角’———集合论的产生”. 文中提到“是有理数多, 还是实数多? 是直线上的点多, 还是平面上的点多?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集合的概念, 了解一下十九世纪著名数学家康托在100年前完成的一些工作, 从中了解集合论发展的情况, 了解康托是如何回答上述问题的. ”如“布尔代数”“三角函数与欧拉”“对数发展史”, 笛卡尔与解析几何学, 杨辉与幻方, 多面体欧拉公式等. 通过学习, 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数学家探索, 创新的经历, 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这些数学史料就象调味品, 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2. 教师应该挖掘数学美,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数学内容看, 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 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 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 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如, 正弦定理: △ABC的外接圆半径R, 则a/sinA=b/sinB=c/sinC= 2R; 人造卫星、行星、彗星等由于运动的速度的不同, 它们的轨道可能是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 这几种曲线的定义如下:到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 当e< 1时, 形成的是椭圆. 当e > 1时, 形成的是双曲线. 当e = 1时, 形成的是抛物线.

3. 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 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规定“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 答案可以突破教师现成的结论”, 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 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 强调师生合作, 教学合一, 就一定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4.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加以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5. 加强辅导, 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学生易产生分化的章节多. 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函数值域的求法, 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 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有的内容是初中教材没有出现的, 有些学生涉及过, 有些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训练, 加强课后辅导.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保证, 它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摘要: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目前的高考模式也凸显了数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衔接

参考文献

8.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八

1.知识内容剧增。初中数学知识少、浅、易,知识面窄,而高中数学知识更加广泛,将初中知识进一步推广、引申。如,初中初步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简单的函数,了解了它们的图像性质等。到高中,我们对函数的概念进行了引申定义,又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研究复合函数、抽象函数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是对函数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是在选修系列的导数及其应用的学习,这是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2.思维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初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形象和感慨,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抽象和理性,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高中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在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时,我们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高中数学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数形结合、以简驭繁、正难则反、化生为熟、进退互用等。

有了对高中数学的崭新认识,我下面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具体的知识衔接方法。

一、进一步强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习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还会影响到潜力的发挥。有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那么,怎样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呢?首先要有不服输的精神,相信自己肯定行,课前要做好充分地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与好奇心,在听课过程中,就会强化自己的思维意识,达到与教师思维同步或提前教师一步,把教师对自己提问的评价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课后做好归纳总结,这就好比把一堆凌乱东西进行分类、打包,才便于携带与查找。随着所学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学新知识的同时忘旧知识,如果对所学知识经常进行反思、总结,会有利于对知识牢固掌握,并便于新旧衔接与实际应用。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学习的兴趣,但仅仅停留在表象和潜意识,并没有对数学知识的广阔内涵做到深刻理解。高中入学后,有必要给学生对高中数学做整体、深入地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奥秘和不止境,从而进一步强化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规律,环环相扣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学习实质上是听课、思考,练习巩固循环进行的几个步骤。首先是“听”,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特别重视新课的学习,课堂上要紧跟教师的思路,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时应该比教师的结果提前一步,比较出教师的思路与自己思路的不同之处,注意通性通法的应用。初中生往往习惯被动地“听”,缺乏自己的主动性。因而要注重引导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产生教师思路与自己认知的冲突。下一步是“思”,初中学生最最欠缺的就是这一步,往往是感觉都听明白了,课后急于做作业。高中数学学习,是要先把教师课上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哪些是重点、易错点,都要做到心里有数。再下一步是“练”,课下要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一气呵成。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做好反思、归纳总结,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把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知识连成线、形成面、织成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初中学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差,学生往往把学得知识呈块状认知,升入高中后,教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所学数学知识形成体系。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或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的体系中,学生应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并应用它来解决问题,就要努力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表层化,这符合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转化的思想、整体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内涵的各种思想则表现得更加具体和深刻。比如,初中涉及的函数话题,无论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其中内涵的数形结合思想只是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感悟。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就应该在前者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内化为方法,能够借助数形结合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从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四、有意识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种能力的重任。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环境中得到培养的。都需要通过在理解,训练,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比如空间想象能力,可以把空间中的实体位置、大小、形状等诸多元素抽象在大脑中,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形成对实体全面的理性认知,形成比较准确的空间观念,从而形成这一方面的相关能力。

五、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条件特征进行分类,从解题方法分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新生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全面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金融与法律专业的个人简历下一篇:二年级音乐上册 好朋友(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