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科利亚的木匣》

2024-09-04

26、《科利亚的木匣》(11篇)

1.26、《科利亚的木匣》 篇一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黄石完小 何娟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衔接新课

1.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也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科利亚

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可喜欢了,板书:木匣

2.回顾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埋木匣——挖木匣 ——受到启发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先埋木匣,再挖木匣,并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你认为木匣什么样?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认真读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请你用“ ”标上。(放、盖、踩、撒)

(2)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再读读,边读边想想。你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说一说。(数十步: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为了以后能挖木匣;用脚踩实是为了让土平整,就像没有挖过一样,这样敌人就不容易发现;撒上一层细沙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

追问:你从他的这个动作感受到科利亚做事怎么样?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多么聪明,做事多么细心,考虑很周到。)

(3)让我们把我们感受到的送到句子中吧。(齐读)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又一次感受到科利亚的聪明、认真。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

(4)学习第三节,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①自由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呢?(敌人打到他们的村子来了了;

他们一家人要到外地去躲避东西带不走;他看到妈妈把大箱子埋在了离家门口三十步的地方。)

②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一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的联系吗?

③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

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宝匣)

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认真、小心,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读埋木匣的句子)2.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⑴默读4—12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①出示:(第一次挖的句子)

A仔细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B从这五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焦急的心情)C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练习读——指名读。

过渡:师创情景领读此句。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

②科利亚在想什么?

A疏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数步法可能不管用。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课件演示)

B和同桌交流,科利亚是怎样排除前三种可能的? 创设情境,老师采访科利亚。

科利亚,你的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吧? 科利亚,算术不管用了吧? 科利亚,你到屋子后边挖吧?

过渡: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C 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课件出示示意图

3.明白道理

过渡: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①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高兴了,他更高兴的是什么?指名读13段。

②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

③想想,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变化?

④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却懂得了一个大道理。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用发展变化的头脑去思考!

板书设计:

26.科利亚的木匣

怎么埋 怎么挖 结果 妈 妈 从家门口向 从家门口向 挖到了 受

前走了30步 前走了10步 到

第一次 走了10步 没挖到 启 科利亚 从家门口向 发

前走了10步 第二次 走了5步 挖到了

2.26、《科利亚的木匣》 篇二

1.借助读图、语境, 识记、理解“匣”字的音、形、义;通过自主读文, 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学习伙伴互考互助, 基本能读通课文。

2.通过质疑、解疑, 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3. 精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体会文中人物的个性, 并尝试运用文本语言, 展开合理想象, 写写“妈妈埋木箱”的过程。

4. 小组合作评议小练笔, 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理念】

本课体现了课堂作业“随堂化”, 把传统、单一的书写作业逐渐引向实践体验的综合性学习, 使识字、书写、评价、体验、运用相融合。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以练代讲”,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以随堂练习的形式, 代替传统的课文讲读, 以课堂作业“随堂化”引发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实践,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实现语文课堂的“翻转”。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识物”, 正音识形

师:今天张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前苏联的小朋友, 我们一起写他的名字, (板书:科利亚) 和他打声招呼吧!

生:科利亚, 你好!

生:Hello!科利亚。

师:今天, 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东西, 你知道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主题图)

生:一个木匣。

生:可能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师:看来, 你很期待读这个故事。张老师告诉大家, 像这样的木头做的小盒子就叫作木匣。 (板书“木匣”并注音)

(生当小老师教读“匣”字)

师:用木头做的小盒子叫作木匣, 用铁做的小盒子叫作———

生:铁匣。

师:要是里面装的是饼干和玩具呢?

生:饼干匣、玩具匣。

师: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 他的嘴就像一个匣子, 你猜猜看, 这个匣子里装得是什么?

生:话。

师:我们把这个匣子叫话匣。

【教学意图:“匣”是形声字, 形旁为“匚”, 声旁为“甲”, 受先前所学“甲”的干扰, “匣”也极易被读成“jiǎ”, 所以在认读该字时需要反复认读以强化正确读音。“匣”是一个含有独立意义单位的字, 它在生活语言的运用中是活跃而有规律的。例如可以以匣子的质地是什么而构词为“什么匣”, 还可以以里面装的是什么而构词为“什么匣”, 而“话匣”是匣子的比喻运用。通过对话, 一方面教师继续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强化“匣”字的正确读音, 一方面教师从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发现“匣”字的构词规律,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词语。在“识物”中学“语”,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二、读题质疑, 自主解疑

师:读着课题, 看着插图, 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木匣里面有什么?

(师板书:有什么?)

生: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师板书:为什么?)

生: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板书:什么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意图:本文是一个故事, 按照文体特点来看, 属于叙事文。木匣是本文叙事的线索, 由读题而思考小匣子里装的是什么, 这是学生在自然状态阅读时特别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也是学生阅读的首要“视点”“, 为什么埋木匣”是故事的背景, “围绕木匣做了什么事”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读题读图, 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出的三个问题是对文本特点的正确把握。】

师:第一次学习这么长的课文, 你觉得要做哪些事情?

生:标出自然段,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习惯, 老师的要求跟你说得差不多。

(师课件出示独立学习要求:

1.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 把长句子读通;

2.读完后, 标出自然段序号;

3. 画出你觉得难读的句子, 练读两遍。)

(生自主学习5 分钟)

师:将你画出的句子考考同桌。同桌读的时候认真倾听, 要是他不会读了, 你可以教教他;要是他读得特别好, 你可以向他学一学。

(同桌互相练读, 师巡视并指导。)

师:通过考察的请举手, 请一组小朋友来交流。

生:我考察的是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 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

师:小老师, 你为什么考察这一自然段?

生:因为这段有生字, “喀山城”有些难读。

师:小老师做得有板有眼, 你带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还有同学也考察这一自然段吗? (一生再读句子, “法西斯”一词读得不流利。)

(小老师评价:感情很丰富, 但是打了一个“疙瘩”。)

师:我觉得可能是他对这个词 (板书:法西斯) 不理解吧!

(生点头)

师:碰到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

生:联系上下文。

师:好办法!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讲到了法西斯, 快速读一读, 你觉得法西斯是怎样的人?

生:侵略过其他国家的人。

生:就像日本人一样。

师:还有哪两个词告诉我们法西斯是侵略者?

生“:赶走“”抢走”。

师:联系上下文, 抓住关键词理解了“法西斯”, 真能干!相信理解后能读得更好。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你读懂了吗?这句话解决了刚才哪个问题?

生“:为什么?”

师:我来问, 你们答。科利亚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呢?

生: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只能躲到喀山城去, 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

师:这段话多有意思呀, 自己问自己答。

【教学意图:“法西斯”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陌生的词汇,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呢?一是模糊理解“, 法西斯”这个词汇让学生能意会即可;二是教给方法, 让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体会关键词语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具有递时性, 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学生只要意会,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 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即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大, 学生的理解水平会不断提高。】

生:我考察的是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生字很多。 (生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小老师评价:她把“小玩意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准。)

师:儿化音是朗读的难点, 我们跟着他俩学一学。

(师生齐读句子)

师:读着读着, 你读懂了吗?咱们又解决了哪个问题?

生:有什么?

师: (问一生) 小科利亚, 你的木匣里盛着什么东西呀?

生:我的木匣里, 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投入角色, 读得有声有色。)

师:听出来了, 你很喜欢自己的小玩意儿, 说起它们来真是如数家珍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科利亚木匣里的小玩意儿。 (课件出示)

1.科利亚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宝贝呢?快打开看一看吧!

(生完成随堂练习纸第一题, 师评价。)

【教学意图:这是课文中的一个长句, 因此生字较多, 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这个句子所呈现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识字的意义, 句子中“锯、鞋、斧”的认读识写是必须在本课完成的, “小玩意儿”的儿化音是南方的孩子在诵读时应该特别关注的;二是句子内容表达的特点, 虽然只是一句话, 却运用了总分结构方式来进行叙述, 先总说匣子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然后具体地说木匣子里都有些什么, 这是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掌握并学会运用的一个句子形式;三是这个句子为故事的合理发展埋下伏笔, 因为装着“好玩的东西”, 对于科利亚来讲那就是宝贝, 所以有了学妈妈的做法“埋木匣”, 有了四年后动脑筋“挖木匣”的情节。当学生真正读懂这个句子的时候, 也就悟到了这个句子背后还蕴含着一种感情。】

三、再读知事, 梳理线索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哪些事? (生觉得为难) 我们降低一下难度, 在木匣前面加上一个动词, 就可以概括这件事了。

生:埋木匣, 挖木匣。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埋木匣、挖木匣。生学写“挖”字。师强调“挖”字最后一笔要写圆润。)

师:把这两个关键词也写在课本上, 这是批注的一种方式。

【教学意图:让学生以整体感知的方式走进文本。话题情境是“科利亚围绕木匣子做了些什么事”, 对话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对主要内容的把握, 在“知事”的内容理解中提升语文能力。但中段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 往往只能以片面、零碎的语言来以偏概全。而本文属于比较典型的叙事文体, 以“木匣”作为线索, 教师补充动词的梯度设计,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四、三读演练, 知人论事

师:请你默读课文第1、2 自然段, 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用横线画出来。

(师生交流:“科利亚先从家门口开始走, 数了十步, 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接着, 挖好了坑, 他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 他放好了木匣, 盖上土, 用脚踩实, 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 免得被人发现。”)

师:读着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科利亚?在便利贴上先写下自己的想法, 然后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讨论, 统整到随堂练习的第二题:完成下面的图表。 (课件出示)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呢?先写下自己的想法, 再和学习伙伴讨论, 完成下面的图表。

(小组代表反馈:我们组读出了科利亚很细心, 想问题很周到, 你们看他放好木匣还要撒上细沙来遮盖。

小组代表反馈:我们觉得他很会思考, 他是从仔细观察妈妈的行为开始的, 然后模仿妈妈来保护自己的小木匣, 也可以看出他很珍爱自己的小玩意儿。)

师:科利亚这聪明的主意是从妈妈身上学的, 咱们来写一写妈妈是怎样埋木箱的。也请同学们仔细思考, 木箱与木匣有什么不同。

生:木箱更大, 埋的一些动作也会发生变化。

生:木箱里的东西可能更珍贵, 妈妈会更小心。

师:让我们用上科利亚埋木匣的这些动词, 展开合理的想象, 写一写妈妈埋木箱的经过吧!完成随堂练习第三题。动笔之前先来看看这次小练笔的目标, 看你能得几颗星。 (课件出示)

3.小练笔:妈妈是怎么埋木箱的呢?用上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 展开合理的想象, 写写妈妈埋木箱的经过吧。

他从家门口向前走, 数了十步, 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 他放好木匣, 盖上土, 用脚踩实, 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 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 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她_____。小朋友, 写完后, 同桌读一读, 评一评, 看你能得几颗星。

能迁移运用动词; ()

能尝试改变动词; ()

能合理展开想象; ()

(反馈习作, 师生根据要求评议。)

【教学意图:科利亚埋木匣这一过程, 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表达得简洁明白, 语言具有层次性、逻辑性, 尤其是连续动词的组句是其语言特色, 既反映了文中人物的个性, 又是学生模仿的好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 并将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在课文情境中加以运用, 一则达成语用目标, 二则启发学生想象, 三则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1.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有没有遇到困难?怎么解决?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2.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 妈妈(四年前)埋(四年后)挖

4.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5.《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篇五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6.《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篇六

付欣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

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步子小

步子大

受到启发

7.《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篇七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8.读《科利亚的木匣》有感 篇八

坑挖好了,科利亚就把自己的一个木匣子放了进去。木匣里有各种各样的好玩的东西:冰鞋、小斧子、小手锯,还有其他的小玩意。放好木匣,他又在它上面盖好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原来,德国法西斯快要达到他们村子了,妈妈和奶奶想到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所以妈妈就决定要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埋到土里。因此,科利亚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挖好坑,把它们埋了进去。但是科利亚走了步,妈妈却走了三十步。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了喀山去了,他们在那里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差不多都能数到一百了。

后来,法西斯终于被赶走,妈妈和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的房子还在,房子里的东西却都被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些东西,都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埋在地下的东西。

科利亚也拿起铲子,从家门口走十步挖起坑来,可是他挖呀挖,坑已经挖了很深了,他的木匣还是没有找到。

科利亚想了想,说,“应该是五步吧。”说完,他又在离门口走五步的地方重新挖了起来,这次果然找到了木匣。最终科利亚明白了,原来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在慢慢变大。

9.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课文重要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懂得作者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你童年成长的路上一定有很多你心爱的玩具陪伴你。说说它们是什么?(生答)你们真是些幸福的孩子,有了他们的陪伴,相信你的童年一定充满快乐!是呀,哪个孩子不爱玩具,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左琴科去认识一个苏联的小朋友,去感受他不一样的童年。

师板书名字:科里亚

师:他叫什么?一起喊喊。大声点,再喊一次。

师:科利亚有一个心爱的木匣(板:的木),木匣的“匣”怎么写呢?请来看老师怎么写。

(师板书“匣”):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甲”字,看老师怎么写。补充题号:26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6课 科里亚的木匣,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ppt)看,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练习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齐读。

师:另外,课文中还出现了两个多音字,(ppt)看,你们认识吗?它们分别读什么?

学生练习。

师:分别读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指生说读音,师ppt出示。师:你会给它们组个词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科里亚和木匣之间的什么事?(生读文,师巡视。)

交流:课文讲了科里亚和木匣之间的什么事?(引导学生说清楚,说通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相机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板书时指导“挖”的写法:“挖”是生字,注意看老师写。我们一起来书空“挖”。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1、研读埋木匣(1)师: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呢?现在老师请大家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读完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在课本上圈圈画画。(生自由读文、圈画、理解)

(2)指名回答: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

(ppt出示句子:他从家门口朝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师:看看他是怎么做的?(ppt)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理解。(他埋得很仔细。)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科里亚的仔细吗? 学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师:除了这里,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师:你觉得科里亚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细心。)

2、过渡:同学们,科里亚又回到了可爱的家乡,他又见到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他会想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想到了木匣、想挖木匣。)

师:他挖到木匣了吗?(挖到了)

师:是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内容。

3、研读挖木匣

(1)师: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6自然段,拿出笔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仔细理解。

(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把你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

(ppt出示句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她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挖)(ppt)

师:他挖了那么多次,挖到了吗?木匣“仍然” 没找到。仍然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还是没有找到的意思。就是和上次一样没有找着 师:没有找着木匣心情怎样?(很着急)

师: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

(3)师:他虽然挖的很仔细,但是木匣却没找到。这是为什么呢?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科利亚想呀想呀,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师怎么回事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ppt出示句子: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突然笑了,这个突然说明了什么?(科利亚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科利亚想的这个办法,你们明白了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师: 同学们,想想,四个年头,科里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位讨论、回答)

(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四年前、五岁、步子小、四年后、九岁、步子大。)师:是呀,四年的时间,科里亚不光长大了四岁,也长高了,他的步子肯定比原来大了。(师画步子。)他原来走十步,现在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师画步子。)科里亚发生了变化,他现在的五步与原来的十步是相等的。

师:科利亚突然想出办法,心情怎样?(很激动)师: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齐读。师:科里亚想出来好办法,我们都替他高兴,他想的这个办法对了吗?(对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随生回答,ppt出示这段话)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ppt)(科里亚想对了,木匣真找到了。)师:木匣找到了,你高兴吗?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生练习,指名读。)

(4)练习

师:刚才我们记住了三个词语“仍然、突然、果然”,分得清吗?(ppt出示句子)

试着填一填。

选词填空:仍然 突然 果然

1、不多一会儿,他()找到了木匣子。

2、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没找到。

3、()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指名学生填空。(5)明理

师:当科利亚举着心爱的木匣子,他会对伙伴们说什么?(指名)师:谁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ppt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师:这段话讲了什么,你明白吗?(明白)给大家讲讲。(指名)师:“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是什么意思?说一说。(指名: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你说的非常好,是的,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这个意思。师: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周围的事情都在变化,科利亚从这件事情明白什么道理?(指名)

师板书:道理: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法也要怎样──(生:方法也要变)

师:科利亚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师:那我们就一起读出最后一段。(齐读)

四、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好好想想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指导:想想我们学校有什么变化?(指班班通)看同学们,今年春天,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班班通,现在,我们上起课来多方便呀。

(指名)

师:再想想,除了学校,你们村,你们家,还有你,都有些什么变化?(指名)

师:是呀,如果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我们处理起来,也要变化才行。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收获一起去逛逛作业超市:

(指名读)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

谢谢大家,下课!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画步子)(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画步子)

10.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十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的东西会长大的,不仅是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生物,都会生长的。我们要向科利亚好好的学习他聪明的头脑。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2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3

最近我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反复的阅读理解,感觉很有生活的教育意义,读后深受启发。

课文写到:因为德国的法西斯要到村子来了,科利亚在自家的院子走了十步挖了个坑,把盛着他心爱玩具的木匣埋了下去。然后科利亚和家人们一起离开村子去喀山躲避。过了四年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科利亚回到他的家乡,大人们挖出了掩埋的东西,科里亚也想找出自己的木匣。科利亚从门口走了十步,用铲子挖了起来,可是没挖着。科利亚在台阶上,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办法,在五步远的地方挖出了木匣。因为四年前他迈的十步远的距离,四年之后他只要迈五步就到了。这个故事说明: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所有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思想也必须变化,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拿我的家说吧: 原先我家住在河西租来的一间小平房,阴冷潮湿,冬天一个炉子升着全屋还冷得像冰窖。而现在我们住的是自家买的120多平的楼房,如今虽然已是隆冬,可屋里却温暖如春。我家住的这个花园小区原先叫老汽车站,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大院子,可现在却是六栋高楼林立,也很壮观呢!

世界真是每天都在变化着。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4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

由此想到: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终于,在解放后,我们自己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增强了国防保卫能力;在我的.家乡,还建成了世界第一的水电站——三峡工程,让长江不再泛滥,还发电造福人类;最近,我们的“嫦娥一号”飞向了太空,走近了月球,见证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现在,中国国富民强,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知识的更新加快。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并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去适应变化。

由《科利亚的木匣》我还想到身边的一件小事:奥数考试前,老师叫我们先复习,多看辅导书,因为上面有很多题目会考。开始考试了,考题中有一题跟辅导书上非常相似,全班大多数人都被骗过了,仅仅只有三个人检查出来,其中一个人就是我,得了满分。

《科利亚的木匣》告诉我们:要跟着事物的变化,灵活地改变看法。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5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法西斯的军队要打到村子里来了,科利亚和家人准备在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无法带走,所以他把自己重要的东西装在木匣子里,从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把木匣埋在了地下,使他的东西避免了被法西斯的军队抢走。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要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6

我有一个好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一个人。

尽管她白天工作很忙,但是她晚上还要辅导我学习,好像不知疲倦似的。有一次,爸爸回来很晚,只见她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头无力地靠在沙发上,半眯着眼,当她一看到我时,就问:这次的数学测试卷发了没有?发了,我只得了89分。我有点口吃地说。听了我的话,爸爸立即起身,把我叫到房里,拿着卷子,一点一滴地给我讲解,她讲得那么认真,连一个符号也不放过。好像刚才的疲劳已经跑到了九霄云外。

还有一次,我在客厅里看电视,爸爸一个人在房间里学电脑,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听见爸爸在房间里说:小玉,过来教我一下,怎样才能把我打的这篇档案存到我的文件夹里?我教爸爸时,爸爸看得很认真,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嘴里喃喃地念叨着,当她弄懂以后,她的脸上现出得意的神情,高兴得就像个孩子。我说:爸爸,您这么大了还要向我这个小学生请教,您不觉得脸红吗?爸爸说:不懂就问,才能学到新知识,能者为师嘛!听了爸爸的话,一种敬佩之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瞧,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相关文章:

1.《科利亚的木匣》课件

2.科利亚的木匣课件

3.《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4.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5.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学随笔

6.科利亚的木匣同步练习题

7.课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8.《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11.《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篇十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节课学生表现好,课堂效果好。本篇课文以学生为主,训练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入手,“说说现在的你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变化。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立刻出示课题,请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木匣里装什么?”请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老师立刻板书“埋木匣”,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解答,教师顺势引导出示“战争、法西斯”的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明白他们埋木匣的原因。“他们怎么埋木匣的?”这是一个平时爱溜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把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讲述的清楚明白。

学生理解了埋木匣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是怎样找木匣的?”此刻我叫学生默读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做批注。学生行动很快找的准讲得很清楚,先找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句子体会,再找他没有挖到木匣的句子,最后找挖到木匣的句子。学生课堂很活跃,教师课堂更加投入。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写埋木匣和挖木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启示,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那句话。学生能举例说明道理。

本节课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因此任务完成好,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今后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2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让学生说说周围有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当时如果分小组讨论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3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执教完《科利亚的木匣》,心中有许多想法,要让学生明白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4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习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习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习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5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

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

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

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

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6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7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8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9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的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根据这三个部分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在体会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小孩时,我重点让学生找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从而让学生体会词语的妙用。同样是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在埋木匣与挖木匣时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词,可以看出科里亚对子的心爱的玩具是那样的细心,那样的喜爱。挖木匣时只有一个“挖”字,可以看出科里亚心理的着急。在学习科里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里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拓展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读写训练。

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0

1、抓住描写科利亚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

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到用词表情达意,进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1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导学活动: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助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助学提示: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又是怎样找到木匣的?用“———”画出来。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活动三: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从课堂中反应出学生过于机械化,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我自己说的太多,应该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说的时间,老师起引导作用。

从课后作业中反应出学生在写小练笔时无话可说,原来都是因为教材挖掘不透,导致课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这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2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木匣→()木匣→(),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3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课文重在体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道理。

这篇课文叙述清楚,层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不至于过于呆板,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兴趣,以此入手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本篇课文最感兴趣莫过于科利亚埋木匣这一段。于是我便从此段入手,引导学生想像,科利亚都会的木匣里都会有哪些东西?科利亚埋木匣的具体情景。甚至课堂上随机请同学表演这一情节,体会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二、探寻原因,找寻结果

在妈妈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亚第一次找木匣,却没有找到。这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和科利亚一起寻找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所在。

三、精读启发,深入理解

抓住描写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读。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悟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的深义,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学生去交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课堂上这些环节基本上得到实施,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又引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早已不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所以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本节课的课堂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还让请学生到讲台来表演,既是加强其理解,也是为了调动其自主体验的兴趣。自觉此环节收益不小,以后还应设计诸如此类的环节,多放手给学生。

2、教学环节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上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回想自己在讲述第二自然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儿还可能有哪些?学生们兴盎然地想像,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现在想来实在对课文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既然和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联系,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准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4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你们怎么做?

生:讲给小伙伴听。

生: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那谁愿意把《科利亚的木匣》这个小故事讲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就是你妈妈,你讲给我听,好妈?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打断学生):等一下,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我讲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不过妈妈一会儿还要去做饭,你只用一分钟,好吗?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他又回来挖。他得到了一个启示。

师:那我还不知道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他又是怎么挖的,得到了什么启示。儿子,你能不能再给妈妈讲一遍?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在家门口朝菜园方面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他回来了,从家门口走了十步怎么也找不到木匣。经过思考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科利亚从中明白了:时间在变,步子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看我儿子多棒,这么长的课文用几句话就讲清了。奶奶也想听一分钟故事,谁愿意讲给奶奶听?(找一名学生上前来讲)现在我就是你奶奶,奶奶我呀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了,你可要注意啊!

生:奶奶,我今天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科利亚的木匣》,我讲给你听听吧?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又回来挖他的木匣,可他走了十步之后,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经过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他明白了时间在变,人在变,步子也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把故事讲得这么好。

师:同学们,你们还不知道吧,刚才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难,只要我们先把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就可以了。

反思:

实践证明,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便通过语言叙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比较难,而且他们没有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及步步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给奶奶、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评:

我们学校在两年前便开始了“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两年的摸索时间内,我们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1、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从事他所喜欢、有兴趣的事,其效率就高。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学语文,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新异的刺激物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反之,课堂教学总是一个模式,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活力,学习干劲全无,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效了。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为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主要内容。

2、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从教材内容出发,巧妙地采取与课堂情境相协调的释疑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是思维活跃的现实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完全在于教师在课堂创设的佳境。如在为幼儿园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个情境中,学生便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5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上一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福建省安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