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2024-08-14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精选6篇)

1.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篇一

新课标下语文教材的运用

河北武强文博中学 马勇钦 053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教材的相继使用,如何运用新的语文教材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

一、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主题,从不同人物分析也会得出不同的主题。新课标教材是不完整教材(以前的教材属于完整教材,没有教师发挥的余地,只是讲清了现成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即可),恰恰留给了我们充分分析的空间,也给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其实语文教材这方面是有例子的。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就有三种: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均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种正确答案。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其主题也是多元的。可以从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关系上分析为——这篇小说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可以从菲利普夫妇分析为——这篇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

鉴于此,有些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或者是指导学生分析。比如学习了《曹刿论战》可以提出“鲁庄公与曹刿相比确实目光短浅,但是在他的身上也有可取之处,你发现了吗?(鲁庄公知人善任,大胆启用能人,果断地把权力放给能人)”;学习了《范进中举》可以提出“范进是个醉心功名、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丑态人物,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他的身上找出闪光点,是不是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范进学习刻苦认真,坚毅顽强,不屈不挠,执着追求,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精神)”。学习了《论求知》可以提出“你认为还有哪些求知的方法?”等等。

二、运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人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清晰。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美,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教学朱自清《春》,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和勃勃微生机的春的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春的生机盎然吧!再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我先范读课文,当我用缓慢的而低沉的语调读出作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时,学生并没有理解,他们缺少欣赏能力。这样的背影为什么令作者感到难忘、使作者无比伤感?针对这种情况,我抓住课文“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亲的背影”这一写作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父亲的背影是怎样被引到我们读者眼前的?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父亲的背影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只好“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祖母的丧事,这时“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子二人为了谋事和读书寻找出路,不得不在车站依依惜别。临行时年迈的父亲怕儿子在路上口渴,不辞辛苦,不顾体态肥胖,步履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水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那胖胖的,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给作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用深沉迟缓的笔调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思念,经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他们理解了文章表达的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了课文深层次的美。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人文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工具性出发,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还要善于从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并挖掘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背影》可以归纳为“父子情深”,《我的老师》可以归纳为“师生情”《陈涉世家》可以归纳为“有志者事竟成”,《变色龙》可以归纳为“狗仗人势”,《散 步》可以归纳 为“尊老爱幼”,《金黄的大斗笠》可以归纳为“姐弟情”,《驿路梨花》可以归纳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等等。

利用归纳出的不同情感及思想意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想必学习语文的意义大大超出了课文本身。

四、运用教材去指导阅读

学习一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达到理解文章,弄懂文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一篇文章,就是要掌握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然后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去阅读同类文章或由此及彼去阅读其他类型的文章。

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中经典议论文的例证作用。像启凡的《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是典范的议论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论点、论据,分析其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及文章结构,全面把握议论文要素。这篇课文采用的论据主要是事实——“瓦特发明蒸气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孔子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那么,为何采用这四个事例呢?因为这四位均为世界名人,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广为人知。这四位名人囊括了古今中外,既有科学家,又有文学家;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覆盖范围非常广。用这么一组名人事例来证明论点使其论证既全面又有力,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再有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把握住议论文写作的特点,掌握住议论文的要领,给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校本教研总结 篇二

因此,为了使全校教师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方向,掌握最新的课程政策变化,有效的指导教学,提高我乡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乡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

在培训期间整体上秩序良好,大家能够遵守培训纪律。老师们都能够做到心如止水,虚心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每次培训教研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撰写讲稿,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互动研讨等各种形式组织实施。特别强调了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并将修订稿与实验稿进行对比说明,就新版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主要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观的变化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向参培教师做了细致的解读。参培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主动提问,积极交流,深入探讨,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中心校对校本培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参培教师将培训的相关材料拷贝带回学校,以便做好本学校的校本培训;要求全校所有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做好学习笔记,每人写一篇学习感悟,并为新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还要求各校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记录、考勤和总结工作,中心校将在下半年调研视导时,进行检查指导,做出全面总结,将纳入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小学新课程培训给了我们数学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小学教学中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知识的储存。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通过几次培训,我乡全体任课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理念、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能力,为今后提高践行新课标的综合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培训效果我乡于11月上旬举办了全乡教师参加的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经验交流会,通过全乡教师互听互评,交流学习,大家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惑,有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 篇三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为什么要说是探讨,因为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有法,而教无定法,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法的多元化,决定了备课的灵活性。今天我只是谈谈备课这个板块的一些思考,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阐述,因此,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使大家产生一点共鸣。因为我是长期教数学的,所以今天我的发言主要针对数学学科谈谈如何开展备课。虽然谈的是数学学科,但是与其他学科之间还是有些共性。因此,我希望同样给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带来一点点启示。今天我的发言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当前老师们的备课存在的几点问题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上好课,而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对于备课,目前各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备课就是“抄”教案。

抄教案,教师首先买一本教案,每节课基本上把教案详抄一遍,特别是新教师更为突出。我认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抄教案也情有可原,但实际教学中一些老教师也是总是完整的,不假思索的抄教案,我想这是应付检查的原因,真正上课的时候,教案上的一些东西不一定用得着。这使我想起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现成的教案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二)备课过于简单

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未分析、教学具的准备不充分、板书设计几乎没有,教学内容处理过于简单化,没有真正去读懂学生,读懂课标,读懂教材,没有真正的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这样去上节课是忙乱的,手足无措的,效率低下的。像这样准备不充分的上课,你想小学1-4年级每周数学是4节课,语5-6年级每周是6节课,小学1-2年级每周语文8节课,3-4年级每周7节课,5-6年级每周6节课,你能完成任务吗?

(三)有无备课上课的现象

这主要集中在那些疏于教学管理的学校,是对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的教师的表现。这不是能容忍,如果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又不高,不备课上课那就是在误人子弟,从大的角度讲,那是害国害民。

(三)备课缺少集体思考

很多学校是教师个人独资备课,几乎没有年级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我认为,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我们学校在教学教研上提倡的理念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有集体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是我校老师外出参加比赛的课,我们都有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磨课。除此,我们学校在年级组内经常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某个章节,某个课题,怎么上课,大家集思广益。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一)备教法

为什么我要将备教法放到首要的位置呢?因为教法是教学思想的外衣,是教学理念的体现,好的教法就是好的思想,好的理念,教法的改革才是正的课改,所以我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讲。

当前,新课程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响亮口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对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关注课堂的生成,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学校正在在实施“立足常态,构建高效课堂”体现“三先三重”的教学改革:即先学生自学后调整教学,先互研后解疑释惑,先学生展评后整理拓展;在重视知识本身的同时,更重视方法的传授,重视思维的发展,重视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步骤分为三步:自学、互学、展学,这就是当前在全国推广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

1、自学——学习前提

为什么要先自学,然后才教呢?例举一位老师教他的学生做高斯曾经做过题目。他一走进教室,告诉同学们,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字叫高斯。小时候,高斯的老师出了一道……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能让学生想到最简单的方法呢?那就是先教的结果,先教学生往往思维被老师的方法所禁锢,一味的模仿和记忆导致学生创新的思维被逐渐扼杀。

最近的《人民教育》上有一个“尝试教学专辑”。里面有篇文章:《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这使我想到我家女儿,……弄得鱼不如大人弄得鱼好吃,但是她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她记忆很深,也很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夸奖她你弄的鱼真好吃,她特别开心。

“先教后学”

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我们为什么要先学后教,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

在自学前,教师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和导入,将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互学——学习的重心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互学。有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是美国学者发现并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课堂上靠耳朵听讲获得的知识(5%)靠眼睛去阅读获得的知识(10%),靠靠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20%),用示范演示的方法获得的知识(30%),但是靠分组讨论获得的知识(50%),靠练习操作及实践获得的知识(75%)如果是将获得的知识去教别人(即兵教兵)(90%)

美国学习专家提出凡是学习效果在30%及以下的学习都是个人学习或者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30%以上的学习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可见小组互学、组内交流、教别人的学习的重要性十分重要。

三、展学——学习的关键

“展学”是全班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互助”,方法是让学生大胆展示讲解,由此课堂进行了升级,把传统的“讲堂”升级为“学堂”,再将“学堂”升级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殿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互学和展学阶段,老师不是听之任之,不该讲的不讲,该讲的必须讲。什么不讲,三不讲,第一、学生自学能学懂的不讲,第二、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能解决的不讲;

第三、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能解决的不讲。有的人认为学案导学模式要规定老师一堂课老师讲解不能超过多少分钟,这是很教条的。讲多讲少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当学生不懂的时候老师要讲,当学生讲的肤浅或者讲不清的时候,老师必须引导性的追问和关键性的提示讲解。

(二)备学生

备课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而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往往眼中就没有学生。如果在备课中忽视了备学生,一定程度上就会影教学,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活经验,采取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

1、了解解学生基本情况(这是做好老师的前提)

一个班级由许多同学组成,尤其老师接到一个新班级,必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认知水平、学业水平以及家庭环境有所了解,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做到与学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如果一个老师接到一个班级一两个月都不知道某某些学生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个性特征,那么这学生在心里琢磨,这个老师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在老师心中没有肯定没有地位,学习上就没有多大兴趣和动力。、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教学的起点,就是学习者对学科内容或对学习任务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等,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怎样把握教学起点呢?

(1)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已经掌握了,就不要再详细的讲解了。

比如:六年级下册,百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由于有了认知基础,因此老师在讲此题是放手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而不是由老师来详细的讲解了。

(2)

哪些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为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点,老师重点讲解或者可以让优生带动全体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一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对学习并没有多大困难,此课应该重点放在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和提高口算的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要会算。

3、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的要求

(1)问题设计分层

问题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础的问题必须是独立的思考解决,主要让给中下学生回答。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交给优等生来回答或者小组讨论解答。这样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习设计分层

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成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比如:六年级下册学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的一个练习

(一)基础巩固题

1、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

2、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从左往右看,图形()了,从右往左看,图形()了。

(二)综合应用题

图1

图2

从图1到图2,图形放大了()倍,从图2到图1,图形缩小了()倍或缩小到原来的()。你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研究题

画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把它缩小2倍。

整个练习有梯度,从对放大或缩小的感知认识——放大或缩小几倍的感知认识

——抽象的画出缩小的后图形。这实际就是从感知到抽象的一个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4、摸清学生认知障碍

学生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三点:

回生、遗忘现象

如百分数教学一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分数中分率的意义(分率是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学生遗忘了分率的意义,那么就直接影响百分数意义的建构。

混淆现象

在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概念比较多,如质数、合数与偶数、奇数在外延上有交叉的地方,容易混淆。质数中有偶数和奇数,合数中也有奇数和偶数。

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如0.42=0.8,23=8,4/7+2/5=6/12

在备课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将会在学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就能突破学生知识上的障碍。

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流程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备课,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三、备内容

(一)备课标

课标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南,教师们一定要把握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课程内容是是什么,搞清楚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只有深刻理解了课标精神,才能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近几年凡是城区招考老师都必须要考《课标》。

(二)备教材

1、把握每一册教科书内容。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现教材整合的思想,不是孤立的教学每一个章节内容,而是将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比如:小学可能性的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年级上册对事件发生的确定现象描述为一定或不可能,对不确定现象描述为可能、也可能、还可能。第二阶段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有大小,第三阶段可能性的大小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只有整合了教材来思考,才能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2、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1)

理清知识所涵盖的数学知识点,做到对知识点补遗漏,不增加。

如一年级6-10的认识

(2)明确教材编写思想和意图

如二年级笔算加减法整理复习。这个图意图①是引导学生归纳加减法计算法则,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总结。②淡化运算法则文字的叙述和记忆,注重对计算法则的实质的理解。关键是学生能掌握,会运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不一定一字不差的背出法则。③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学习,不需要老师进行灌输。④桌面上有大量的计算卡片,表明学生是在经过大量计算来总结的,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抽象的独立的去理解计算法则。

再如二上54页,图中呈现的是老师带领学生量桌子的长度,学生的桌子都一样大小,但由于测量的工具不一样(用铅笔的、用手的、用书的、用三角板的),同样的桌子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老师问:为什么不一样呢?(测量的工具即使用的测量单位不一样)。看来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为什么这样编写呢?这是改变传统的对厘米和米抽象的认识,把认识厘米和米放到具体的测量长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教材对重难点的处理方式

一年级加减法混合运算

(4)明确教材提前孕伏的内容

如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整齐排列的图形,渗透了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再如一年级讲了10的组成后,7+()=10,这里是做加法想减法,为20以内退位减法提供了铺垫,分散了难点。

(5)读懂教材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提示。如六年级下册比例:在太阳底下测量竹竿的影子长度,提示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收集数据。在教学比列时,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表中的数据探究发现的,不是老师讲的。下面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概念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也不是让学生去猜,而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体现三种学习方式:①实验操作学习法②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③老师讲授式学习。

3、教材如何处理加工

(1)、教材的内容要情景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与老教材相比,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很浓的儿童情趣。像这种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静态的知识要动态化。

一般的教材不可能把新有的教学内容讲得十分祥尽。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静态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几和第几”这节课时,让学生做上台上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内容要生活化。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备课时,我们要使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应开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活动,走向社会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酒瓶上,衣服的吊牌上,饮料瓶上。有了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了解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很快而且很全面地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备教学反思。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教学后记。如成功的教学处理方法、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等,有了课后反思,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实践反复表明,这样作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的成长是非常用的。

4.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篇四

一、综合学习要以语文学习为基础

综合学习虽然注重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姓“语”,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如何让“语文”学习渗透于实践活动中,从而散发出强烈的语文气息呢?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要让学生能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探讨的过程中来,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形成认识,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的参与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尊重自己身边的文化生活,培养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热爱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学习中,得到“语文”学科美的享受,进而更热爱这一充满情趣和美感的学科。如我班开展的“走上辩论台”活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设置一些热点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后再要求学生点评,然后综合评价选出优胜者。这样以辩促看、促听,以讲促读、促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是主要特征

中学生主要的感情认识和经验是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调、访问、制作、表演等)中得来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体现。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

如我在处理“关注我们社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综合学习时,我组织学生走进我们社区去调查社区人口状况,考察社区环保状况,在社区活动站义务服务并为社区制定文明公约,在社区发表演讲。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积极活跃,人人参与,人人实践,从中得到锻炼,获益不少。让学生成为主体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要有效得多。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直接体验,无论是活动的设计、准备,还是实施、总结,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着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如我在处理“寻觅春天的踪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综合学习时,先布置学生在班上讨论如何展开活动来展示春天的美,确定活动程序。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去收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一结束,同学们编了一辑“自然日志”纪录下春天的足迹,以“春天的赞歌”为题出了一期墙报。选出一副副表现春天风物的画和照片,并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根据诗意配上一副画。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还写出了一篇篇关于春天的美文,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建立多元的活动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平时在组织学生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的是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如果活动内容单

一、平面,就会使活动质量偏低,活动的预设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实施活动中建立多元的活动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大胆地进行活动内容的改革,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中去,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勇于探索和实践。二是从学生角度来说,要把语文综合学习和语文学科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此强化、扩展活动内容。如“科海泛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生结合了多个学科开展活动,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学有所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篇五

摘要新课标教材,是语文改革的一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仍存在的问题,新课标倡导构建的“和谐课堂”,就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和谐课堂,是让老师与同学之间形成平等的学习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自主学习、思维活跃、互动性强的课堂,进而使“和谐”二字融入平常的语文课堂之中。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初中生的语文课堂,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对我国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课堂初中

一、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观念

(一)语文,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造就了语文极强的可变性和多重理解性。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能说得出的一种中国人思维习惯,可以说,语文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讲堂上灌输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只是按照讲义来照本宣科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自己讲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二)抛弃原来的“现教现学”,改用“先学再教”。

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述一系列的作品出处、作者生平、段落分析,然后交代学生背诵下来,之后的就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读书下注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硬件知识”,在这之前则几乎不会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而“先学再教”这个想法的深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先布置下去一些或重要或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自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前将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

(三)放弃“教师讲的就是对的”想法。

语文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学科,在读过一篇好文章或评述某件社会事件时,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去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才会是学生有兴趣有热情的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会对初中的教学课堂有所帮助。

二、构建和谐课堂,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

(一)在课堂上,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却又很近的科目。因为在文章或者诗词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其中表达感情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这一特性,采用“联系”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仿照其中的知名段落去描写他们身边的景色,或者可以自行创作写景文章,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举办一个“说说我们的家乡”作文大赛。还有,像学习过那种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词之后,让班级内的同学去想一想假如自己以后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对父母朋友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办好了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有了这种和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有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而这点放在语文上而言,就更加合适不过了。你有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独特的想法,那么就说出来,说给别人听,再由对方提出附加方案或者反驳意见。因为灵感是不断碰撞出来的。在语文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见解不同。在课堂上设讨论环节,在一定陈度上,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展现思维的肯定,让处在中考压力下的孩子们有个思维拓展的延伸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在一种宽松自由随和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不失为一种调动班级气氛的良方。气氛好,和谐课堂的潜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初中教室里大多会有多媒体的存在,高科技存在于课堂上,那么就要好好加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是动感、声画结合的,比单一的讲述有趣生动得多。利用多媒体作课件,会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映许多课外延展的知识,比如:想过电影、音乐、文献资料等。

三、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时刻要带着问题学习。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在讲课的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在高速运转形式,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生以及老师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要主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问题,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的尾声,要学生谈感想。

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要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真的有学到东西。有机会的话,也可让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不署名,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无障碍。

(三)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辩论会或者谈心会。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语文也会教给学生好多好多,这其中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普通教学上可能没办法表现,但语文老师可以给同学一个表现的平台,举办辩论会或谈心会,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明智的人都说:“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课堂之上,用少半的课下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也是一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广大语文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课堂,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洪林,谈新课程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平台,(5)

【2】宋庆红,论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在于和谐[J],民主教学,2010

6.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 篇六

一、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观念

(一)语文,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造就了语文极强的可变性和多重理解性。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能说得出的一种中国人思维习惯,可以说,语文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讲堂上灌输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只是按照讲义来照本宣科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自己讲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二)抛弃原来的“现教现学”,改用“先学再教”。

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述一系列的作品出处、作者生平、段落分析,然后交代学生背诵下来,之后的就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读书下注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硬件知识”,在这之前则几乎不会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而“先学再教”这个想法的深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先布置下去一些或重要或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自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前将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

(三)放弃“教师讲的就是对的”想法。

语文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学科,在读过一篇好文章或评述某件社会事件时,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去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才会是学生有兴趣有热情的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会对初中的教学课堂有所帮助。

二、构建和谐课堂,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

(一)在课堂上,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却又很近的科目。因为在文章或者诗词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其中表达感情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这一特性,采用“联系”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仿照其中的知名段落去描写他们身边的景色,或者可以自行创作写景文章,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举办一个“说说我们的家乡”作文大赛。还有,像学习过那种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词之后,让班级内的同学去想一想假如自己以后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对父母朋友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办好了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有了这种和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有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而这点放在语文上而言,就更加合适不过了。你有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独特的想法,那么就说出来,说给别人听,再由对方提出附加方案或者反驳意见。因为灵感是不断碰撞出来的。在语文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见解不同。在课堂上设讨论环节,在一定陈度上,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展现思维的肯定,让处在中考压力下的孩子们有个思维拓展的延伸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在一种宽松自由随和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不失为一种调动班级气氛的良方。气氛好,和谐课堂的潜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初中教室里大多会有多媒体的存在,高科技存在于课堂上,那么就要好好加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是动感、声画结合的,比单一的讲述有趣生动得多。利用多媒体作课件,会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映许多课外延展的知识,比如:想过电影、音乐、文献资料等。

三、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时刻要带着问题学习。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在讲课的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在高速运转形式,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生以及老师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要主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问题,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的尾声,要学生谈感想。

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要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真的有学到东西。有机会的话,也可让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不署名,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无障碍。

(三)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辩论会或者谈心会。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语文也会教给学生好多好多,这其中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普通教学上可能没办法表现,但语文老师可以给同学一个表现的平台,举办辩论会或谈心会,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明智的人都说:“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课堂之上,用少半的课下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也是一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广大语文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课堂,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洪林,谈新课程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平台,2010(5)

【2】宋庆红,论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在于和谐[J],民主教学,2010

上一篇:关于成功的名人语录下一篇:彰显思品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