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2024-07-19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8篇)

1.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篇一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引言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注目,正从旅游市场的边缘走向国内旅游市场这个大舞台的中心。从资源察赋和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贵州省具有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优势。由此,贵州省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把贵州农村建成中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是基于旅游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客观选择。

在乡村旅游产品逐渐被市场关注的同时,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轨迹、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能满足

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①。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了。2 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图。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乡村旅游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从最初的休闲度假到自然体验,再进一步发展到文化体验,自然体验和文化体验开始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基础内容。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与乡村旅游客源地—城市的最大差异之处,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乡村体验式旅游追求的是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种探索、一种感受、一种挑战、一种在心理上的彻底放松。

第二,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在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学习自然知识和当地文化、民俗知识、传统手工艺技术等,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从法国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们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和学习养蜂,到匈牙利的乡村旅游实践者们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学习型的活动内容正在逐步深人,已经成为吸引乡村旅游者们的一大兴奋点。

第三,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地域特色明显,自然生态保存较好,旅游者们在不同的乡村地区可以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学习自然生态常识,从而接受自然的环境教育,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会热衷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种活动,如观赏游鸟、植树、环境保洁、认领古树名木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游客对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从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看,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独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在这些地区,无论是环境旅游活动,如徒步、亲水活动、登山、研究植物或观赏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旅游活动,如文化观光、文化探秘、文化深度体验,都包含了以上三种内容。也就是说,从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来看,乡村地区无论是体验式的活动内容、学习型的活动内容,还

是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都表现出乡村旅游已经沿着与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就国际市场而言,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

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国际市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了追求具“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功能的复合型产品。目前,国外游客对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类型的偏爱,如云南丽江、贵州肇兴。从旅游目的来看,度假、考察、学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游客逗留的时间在逐年延长。游客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阶段的特征,已经形成了国际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启动晚,旅游需求正处在由观光向度假、专题的层次递进阶段,加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只有近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发展更处于初级阶段,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一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极大依托性,等等闭。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需求多极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旅游的最基本层次— 观光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仍占重要地位。但是,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度、优美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则要求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浓,对技术手段则要求原始、古老或高新、精尖;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感要求越来越强,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放松精神、休闲度假,休养疗养、回归自然,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温馨与浪漫将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5]0

可见,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国内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不仅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地区,也应包括中小城市。近10年来,我国大、中、小城市城郊观光农业、农家乐、民族村寨旅游等的蓬勃发展.就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前景。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

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少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闭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既可满足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自然环境的兴趣,又可满足部分游客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游客在这里可以进行“软探险”旅游,体验奇妙动人的民族文化,尽享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可以初步分为3大产品系列进行。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要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所谓农家乐,是指城市郊区的农民依托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场所,为城市居民创造农事活动的参与机会、提供餐饮服务和住宿服务等。多表现为城

市居民周末游— 休憩、娱乐、度假。此形式目前最为成熟,定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

依托农耕活动中经济作物生长特点,利用其花季举办各种赏花节,如油菜花节、梨花节等,也可归为此类。此类产品一般为周末一日游或二日游。该类产品具有消费群体比较固定、重游率高、市场营销周期短的特点。

目前,贵州省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与建设中,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设施条件差,本土文化特色不突出,存在迎合游客口味的“城市化”倾向,缺乏精品,大多数游客只能进行吃农家饭、棋牌、聊天等活动,缺乏娱乐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游客逗留时间短。

由此,贵州省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设计要深人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提高游客重游率、稳定都市消费群体

为目标,保持乡村环境的真实性,营造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和氛围,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增加参与性,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树立“打造精品”的理念。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依然是其发展的方向。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

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贵州省众多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常常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周围。如安顺的屯堡村寨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兴义的下坞屯布依村寨和万峰林风景名胜区,铜仁的云舍土家族村寨和梵净山风景名胜区等。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大趋势下,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山水风景中的田园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将吸引一批游客丰富其旅游活动。

开发建设此类产品,一般应分两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将此类产品纳人到大型景区的观光旅游产品中去,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大型景区的知名度,以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成为景区观光旅游的配角。二是发展阶段,进行区域联合,逐步以文化内涵和特色取胜,与所依托的景区平分秋色,或成为主角。具体而言,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通过深人挖掘地方特色、乡土文化,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水准,逐步以产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取代景区已经成熟的观光和自然体验型产品的主导地位,成为一定区域的、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主导产品。2001年9月,贵州天龙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以600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保留大明遗风的屯堡村寨为依托,举行“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首游式,屯堡乡村旅游正式启动。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东距贵阳市60公里,西距著名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群70余公里。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发展之初,屯堡人在市场开拓、产品建设、设施条件等方面白手起家,开始了半农半旅、半农半商的新生活,作为传统旅游产品(黄果树旅游线路)的补充和配角,通过与旅行社联手,天龙屯堡旅游产品走向了市场。随着产品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的积累,区域联合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2002年6月贵州新旅游联盟①成立,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与联盟内的其他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形成鲜明的产品互补关系,力量整合后的产品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大大增强,旅游区发展步人快车道,在贵州西线旅游中的地位日渐凸显。

从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看,此系列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产品建设要完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为主攻目标,文化和特色是其灵魂,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挖掘、乡村环境的真实性,是其关键所在。此类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要借环境旅游资源及其产品优势,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市场开拓方面,此类产品的营销难度不大,可以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加快打造此类产品的品牌。目前,此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处在增长阶段。

第三,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系列。要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精心设计旅游活动,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目前,随着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国内旅游者开始逐渐热衷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体验式旅游。贵州境内有很多可进入条件好的(民族)村寨及其群落,本土(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村寨周围环境宜人,如黔东南州的巴拉河流域、肇兴侗寨等,通过保护性利用,可吸引一批探秘、求知欲强的城市居民和境外游客开展乡村深度体验旅游。此类产品依托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往往首先吸引一批文化探秘的境外游客和研究性学者,占细分市场的很少部分。

就单体村寨而言,因规模较小,村寨空间容量有限,在单个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其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资源,很可能会严重毁于掠夺式的旅游开发或大量游客的涌人。而置身于优美田园风光、秀丽山水间的村寨群落因其活动空间扩展到整个村寨群落,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极大地扩展了区域旅游环境容量,有效克服了单个村寨的空间局限性,就具有了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在这些村寨群落中,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依托村寨田园风光的环境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在丰富旅游者乡村体验经历、提高旅游者心理满意度的同时,可以有效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精品。为了保护村寨及其群落的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通过向游客开放更多的村寨并制定管理旅游活动的规章制度,来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第一,要确保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村

寨因参观过于频繁或游客过多而受封破坏;第二,将游客分散到多个村寨中去,扩大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的范围川6〕0

依托村寨群落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应当依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根据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层次性十分鲜明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大批中高端市场的旅游者,而且也可以吸引中低端市场的游客,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发展旅游而惠及整个村寨群落。从单一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品,走向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紧密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强调的是,在这些文化遗产保留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必须遵循环境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的原则、制订的规划和设计的标准。

贵州省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的众多民族村寨中,郎德上寨是文化部授予的、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自1985年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以来,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中外游客70多万人。近20年来,郎德上寨被组合进黔东南区域旅游线路中,只是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点,以文化观光为主的游客在郎德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少,旅游产品长期以苗族歌舞、服饰、传统文化习俗展示为核心内容,只吸引了少量文化观光游客和对文化探秘感兴趣的游客,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观光产品,而不是乡村旅游度假胜地。发展旅游对当地社区经济的推动作用小。同时,由于村寨空间狭小,游客环境容量有限,所以,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客源受到很大影响。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示范性规划中选定巴拉河流域村寨群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示范项目,设计了包括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在内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将郎德上寨的旅游活动扩展到流域的其他村寨中去,有效地解决了单体村寨空间有限、传统文化观光产品的提升等难题。就市场需求和资源察赋来看,开发建设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树立起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紧密结合是其根本所在。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而独特,村寨景色秀丽而迷人。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保持较好的原生状态的自然与文化,使得贵州具有创造与众不同的、能够给游客提供一种全新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使得贵州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旅游市场空间潜力,所有这些都为贵州开发世界性乡村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无论是农家乐系列产品,或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产品系列,还是村寨及其群落的深度体验产品系列,都必须将文化旅游与环境旅游有机的融为一体,深化旅游文化内涵,沿着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牢固地树立“精品意识”。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才有希望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2.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篇二

贵州省的森林旅游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60—1991年, 其特点是规模小, 速度慢;第2阶段是1992—1998年, 以大连市召开的全国森林公园暨森林旅游工作会议为转折点, 建立2个国家森林公园 (竹海、百里杜娟) , 6个省级森林公园, 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第3阶段是1999年至今, 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3]。贵州省以独特的气候、丰富的森林资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的工艺品、土特产以及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其已经成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

1 贵州省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现状

贵州省共有林场87个, 建有森林公园66个, 规划总面积25万hm2, 其中国家级21个, 省级26个, 县级19个。基本上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创办的, 2009年接待游客844万人次, 直接旅游收入2.5亿元。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 改善了林场的经济状况, 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 走出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 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但还存在森林景观不丰富;统筹规划, 合理开发不足;森林产品资源较少;开发资金跟不上;森林旅游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经营水平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不足, 指导实践跟不上等问题。

2 发展森林旅游的、推动制约因素分析

2.1 发展森林旅游的优势

2.1.1 森林资源景观优势。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的森林景观是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4]。贵州省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近26.67万hm2, 植被种类丰富, 植被类型较多。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及灌丛草、沼泽植被及水生植被5类。针叶林以马尾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为主;阔叶林以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等为主。森林覆盖率大都在80%以上, 具有十分典型的谷地森林生态系统、峰林森林生态系统、中山草甸生态系统、喀斯特生态系统等。林海风光壮美, 古树名木奇异, 四季景象绚丽, 竹林青翠欲滴, 专类园圃多彩。

2.1.2 气候优势。

贵州省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 最冷月 (1月) 均温不低于5℃, 最热月 (7月) 均温不高于25℃。年降水量一般为1 100~1 400 mm。相对湿度常达80%, 无霜期长达270 d以上, 区域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较高, 浓度大都在5 000个/cm3以上。宜于人居, 宜于避暑, 宜于旅游。

2.1.3 国有林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生物种类繁多, 有野生植物资源3 800余种, 其中70余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红豆杉、银杉、珙桐等1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秃杉、连香树等5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资源1 000余种, 其中黔金丝猴、蟒、豹等14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穿山甲、猕猴等8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1.4 土地资源优势。

贵州省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近26.67万hm2, 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充裕, 开发潜力巨大。

2.1.5 后发优势。

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虽然起步较晚, 但可以吸取其他林场的经验教训, 结合自身条件开发符合当今潮流的旅游产品, 少走弯路, 后来居上。

2.2 发展森林旅游的劣势

2.2.1 国有林场大部分林区树种单一, 群落结构简单, 抗病虫能力较弱。

国有林场大部分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号召, 把一些交通不变、条件较差、放弃经营的“帽子山”、“杂柴山”接管过来, 以荒山绿化、木材生产为主要目的, 大多营造为松、杉纯林。大部分国有林区为人工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 树种单一, 处于次生演替初期阶段, 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多数只有乔木一个植被层, 同龄林较多, 林相单一, 色叶树种少, 季相色彩单调。林下枯枝密、落叶厚, 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都造成很大的困难, 森林抵御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明显较弱。

2.2.2 开发资金短缺。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大体要经过“高投入低产出, 中投入中产出, 低投入高产出”3个阶段[5]。森林旅游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 投资大, 见效慢, 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前期,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注入大量资金, 客源地的宣传、推销也需要费用。由于国有林场多年来肩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重任, 经济效益的产生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没有更多的自由资金投入到森林旅游的建设, 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这将是影响和制约公园建设的重要因素。

2.2.3 国有林场森林旅游业管理、经营人材缺乏。

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林场森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森林旅游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综合性强。由于国有林场职工多年来主要从事森林的培育、经营、管理工作, 缺乏必要的旅游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森林旅游市场培育、开发和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粗放, 服务水平不高。

2.3 发展森林旅游的机会

2.3.1 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给国有林场森林旅游的经营发展将带来机会。

作为世界最大的三大产业之一, 旅游业将成为新千年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发展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 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从旅游宏观竞争环境来看,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将对贵州省旅游业的大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的大量涌入会增加国有林场森林旅游发展的热度。

2.3.2 国家政策扶持。

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旅游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并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森林景观和人文资源,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发挥森林公园在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创建特色精品景区, 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 鼓励农户利用承包林地兴办森林游憩业, 充分开发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疗养功能”。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义》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 拓展非农业就业空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 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 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2.4 发展森林旅游的威胁

2.4.1 森林旅游同其他旅游行业竞争激烈。

自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后, 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 大力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 各地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 分割了原有的旅游市场。贵州省内旅游景区众多, 人文景观各具鲜明特色,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这就要求国有林场的旅游产品要有更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 更大的魅力, 更高的标准, 做出自己的特色, 以激发游客的出游力。

2.4.2 旅游市场变化迅捷, 替代产品多。

森林旅游市场的可变因素太多, 游客的需求、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在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森林旅游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换个角度看, 森林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产品, 并非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可替代的产品很多。因此, 森林旅游经营必须要有时尚头脑, 以变求新, 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4.3 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建设, 这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 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 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森林旅游开发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要尽量减少破坏性开发, 从而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 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森林的需求已从原来单一的木材供应, 上升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需求。国有林场结合自身特点, 利用林区生态环境资源等优势, 发展森林旅游, 已成为林场摆脱经济困境、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森林旅游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贵州省国有林场内外条件分析, 优势明显大于劣势, 机会大于威胁, 应发挥优势, 避免劣势, 充分利用机会, 从容应对威胁。

3.1 加强景观建设

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 加强景观建设是基础, 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马尾松、杉木等纯林区进行逐渐改造, 大量增加阔叶、色彩树种, 形成珍、阔混交林和四季突出、色彩鲜明的观光林带。利用林区空地加强观光果园和花卉生产建设。结合林业科普, 打造林业、园林艺术观赏产品。

3.2 开发特色项目

项目开发是森林旅游打造的关键, 坚持保护与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与多元化结合的原则。结合生态文明建设, 依照自己的优势, 从特色上打造项目。进一步打造森林食品植物和药用植物相关项目, 打造森林动物和鸟类项目, 打造林业、园艺艺术产品项目, 打造休闲游乐项目等。

3.3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是实现生态旅游的载体向生态旅游的内涵转化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6]。森林旅游新产品是指森林旅游企业从未生产和销售过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新产品是森林旅游企业发展的前提, 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7]。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的打造是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如进一步打造珍稀濒危动植物、观赏动植物、森林生态观光林和观光果园, 开展纪念林包括名人林、同心林、生日树、万人林和标本制作互动活动;打造林业、园林艺术产品如根雕、木拼画、盆景、奇石等;打造森林食品如野菜、野生菌和国家未禁止动物野味等;结合农用插花地打造农业观光产品如荷花园、莲花园等;打造森林野战、滑草、溜索、攀登、游泳、划船、钓鱼等运动娱乐产品;利用植物精气、负氧离子和森林浴等打造保健疗养产品;打造网球、赛车等运动产品。

3.4 加强森林公园经营管理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握好林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布局规划好科普示范区、休闲娱乐区和经营区;二是采取多种融资方式, 进行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开发。融资上不可等、靠、要或固步自封, 应本着“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 形成多元化投资,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促进旅游业壮大;三是搞好宣传促销, 及时培养人才。结合市场需求, 找准自已的位置, 精心策划,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促销活动, 激发人们参与森林旅游的兴趣, 使游客产生“走进自然, 认识自然, 享受自然”的热情。森林旅游涉及到林业、旅游、建设、管理、环保等多学科, 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经营、管理、建设和服务方面的人才, 并适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四是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处理好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的关系, 防止不可逆转的旅游资源建设性破坏。结合林场自身实力协调好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 采取能做的做好, 不能做则采用包或转等多种方式进行, 目的是做强、做大、做好。

参考文献

[1]陈红星, 章海英.对森林旅游区“不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12, 314.

[2]罗明忠.对贵州森林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 2001 (4) :55-57.

[3]罗明忠.贵州森林旅游经营管理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 2002 (6) :29-31.

[4]范高明.森林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闽江学院学报, 2003, 24 (4) :35-38.

[5]刘新照, 杨栋华.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之探讨[J].安徽林业, 2009 (5) :22-23.

[6]雷爱雪.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及其开发原则[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5) :34-35.

3.贵州六盘水市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开发措施

一、引言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所有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色;其次是具有本土民族特色;再次是具有民族内涵和底蕴。

二、六盘水市主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礼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苗族的敬牛角酒、彝族的“转转酒”,侗族迎客时的“拦路歌”等数不胜数。

(二)婚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多采取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三)节庆

六盘水少数民族拥有很多节庆,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了整理,见下表。

六盘水少数民族节庆(农历)

三、六盘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

(一)开发六盘水市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六盘水市的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决定的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的市(区),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37个,世居少数民族7个。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区,而且六盘水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

2.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为六盘水市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在贵州省以少数民族风俗为主的旅游线路悄然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全国55个少数民族,贵州境内就可以找到48个,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使贵州越来越成为游客们的“新宠”。

3.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1)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发展民俗旅游强大基础

六盘水民风淳朴,至今仍保存着灿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挪威援建的我国第一个人类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八担山片区孕育着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这些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坚实的基础。

(2)“夜郎古地”这一文化品牌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形象

六盘水拥有做大夜郎品牌的独特资源——夜郎古城(郎岱)和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等。这里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古夜郎的遗风。探索已经湮没了2000多年,但在华夏文明史上却留下过短暂辉煌的夜郎文明,这不仅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考古、探险和旅游爱好者神奇的向往。

(二)六盘水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俗商品缺乏特色

许多旅客都有这样的体会,想买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怎么看都与其他地方相似。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商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民俗旅游开发视野狭窄

目前,六盘水民俗开发中,将乡村旅游或是农业旅游产品也称之为民俗旅游,湾子布依风情,玉舍民俗村等,虽然称之为民俗村,但在开发上并无多少六盘水民族特色。

三、发展六盘水民俗旅游的几项措施

(一)突出民族特色,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同质化使旅游景区没有了特色,如果不解决同质化问题,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就会导致产品失去吸引力,六盘水市应以贵州省这一“文化千岛”为大背景,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六盘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

(三)全方位开发多种模式的民俗旅游

六盘水民俗旅游开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观赏参与型。二是开发购物饮食型。三是开发探奇考察型。四是开发深度文化体验型。

总之,我们要在对六盘水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六盘水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4.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篇四

2013年08月21日

——陈敏尔省长在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值此盛夏时节,我们相聚在凉都六盘水,举行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长期以来,贵州旅游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相关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和赵克志书记,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杜一力副局长做了很好很重要的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自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连续7年成功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形成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要一直坚持下去。本届大会承办地六盘水市通过筹备旅发大会,统筹谋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城市环境整治、功能性场馆配套等工作,“借会发力”,“借题发挥”,增强了旅游业发展后劲。下面,围绕“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这一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讲,阐述了旅游业对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作用,深刻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联系当前形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当下之需和长远之策。

第一,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贵州最大任务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业是最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最能吸引人气财气的重点产业,对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首先,这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旅游业能够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据研究统计,旅游业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不仅能为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注入活力,为电子商务、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辟空间,还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发展提升,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次,这是扩大开放、提升形象的需要。旅游业是形象经济,能够迅速形成人流、物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商务流,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走进贵州、投资贵州。台湾作家陈念萱在《神妙贵州》中写到“贵州大地,贵气十足”,还写到“贵州山间妇女的手上功夫与日常穿戴,像田野间的一道风景,虽手脚泥泞地忙碌,却无法扫去头顶玲珑的豪华耀眼妆点。”由此她认为在贵州“贵!是一种态度”,是贵州人尊重自然,尊重生活,尊重民族的一种态度。这本书有助于宣传贵州多彩而和谐的地方形象。所以旅游业搞得好,就是形象大使。再次,这是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的需要。我省千户苗寨因旅而兴、荔波景区因旅而旺、古城镇远因旅而活,都充分证明了旅游业“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百姓致富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惠民产业。

第二,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基础扎实、前景广阔。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但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形势看好。一是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从自然资源讲,我们是一个“大公园”,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湖泊、花海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是一种自然之美。从文化角度讲,是一个“大观园”,49个民族特别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繁衍,和睦共处,建筑、服饰、节庆、习俗、歌舞等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是一种人文之美。从生态环境角度讲,是一个“大空调”,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左右,贵阳市连续多年被评为“避暑之都”,在“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生态城市”评选中,贵阳市名列榜首。今年全国到处热浪滚滚,唯贵州独凉,最近有很多短信描述贵阳“如何爽”,是怎样的“避暑胜地”。气候资源是贵州发展的重要资源,贵州的气候既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又有助于发展生物医药、山地农业。贵州既适宜于观光,也适宜于度假、体验,能够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个性化及差异性体验。二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过去五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4%、27.9%,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第二方阵。2012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5%。今年也是贵州旅游业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4月我们举行了2013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5月到台湾举办“多彩贵州”旅游推介会,在境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48亿元,同比增长27.7%;接待境内外游客13021.77万人次,同比增长25%。截至6月底,100个旅游景区投入资金117.52亿元,完成规划编制74个,21个示范景区全部开工建设,79个景区基本实现公司制管理,旅游综合收入158.96亿元。可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贵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贵州旅游业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旅游业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就是交通基础设施。近年来,全省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和支线航空建设步伐加快,“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逐步显现,快捷的空中旅游通道网络日渐形成,很快迎来“高铁时代”,长期困扰我们的交通瓶颈正在加速破解。今后三年,交通条件将发生更大变化,为旅游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最难得的契机。四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旅游法》,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等。扩大内需,最好最管用最生态的办法,就是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发展了,商贸、零售、公共事业都能得到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将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发展旅游业意识显著增强,都为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对贵州来说,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不是“可为”或“不可为”,也不是“可快”或“可慢”,而是形势所迫、任务所需。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贵州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的旅游业态。瑞士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各个环节,凭借处处湖光山色、纯洁冰川、青青草地、古朴城乡,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天堂。我们要借鉴瑞士经验,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绿色变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不能搞粗放、低水平建设,做到有机结合、有机融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二是全国各地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29个省(区、市)建立了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北京、海南、云南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广西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8000万元增加到4.2亿元。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中,怎样创造新局面,关键看能否提供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现在旅游产品供给很多,但高水平、个性化、体验式旅游产品太少。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要赢得市场必须赢得业态,创造新产品。三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差距,倒逼我们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环境方面,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还不便捷,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滞后,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厕所卫生等问题久治不愈。产业配套方面,我省旅游业产业要素配套不足,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弱,一些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的阶段,目前我省还没有上市的旅游企业,缺乏有市场号召力的国际著名度假酒店品牌。应该说贵州旅游商品比较丰富,“两赛一会”很有成效,但是销售量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好东西没有卖出好价钱。管理服务方面,部分旅游景区体制机制不畅、资源产权不清、管理模式粗放,多的多头管理,有的管理缺失,还有部分旅游企业经营运作不太规范。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有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

二、明确任务,抓住关键,全面推进贵州旅游转型升级

国发〔2012〕2号文件对我省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这是我们打造升级版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依据。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注意把握旅游业发展一般规律,以100个旅游景区为重点抓手,创新体制机制,使旅游、文化、创意相融合,设施、服务、管理相匹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旅游市场供给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强省。

第一,着力在理念上升级,用现代理念引领贵州旅游业发展。现代旅游业更加注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要自始至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理念。一是强化产业的理念。旅游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特征。旅游业与一产融合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与二产融合形成工业旅游,与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从而不断催生复合型新业态。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大产业来认识,把旅游业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山区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把工业、农业、城市资源都视为旅游资源,在产业融合中打造出一批观光工业、观光农业、观光城镇新业态,走出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二是强化生态的理念。良好生态是贵州的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是贵州旅游业的“基因库”、“维生素”。生态包括地理资源和气象资源,我们的地理、天文都是宝贝,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抢抓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贵州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把贵州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目的地。六盘水过去是“煤都”、“钢城”,现在打造“凉都”品牌,主题选得很好,值得肯定,旅游业能够让六盘水真正漂亮起来,实现华丽转型。三是强化文化的理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产品有文化内涵,才能让游客品味起来百转千回,才能让人持续有看头、能体验。贵州深厚的农耕文明、民族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都是高禀赋的旅游资源。很多游客来到贵州,就是为了品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旅游看起来是游山玩水,实际是一种生命体验,能够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应该怎样活着。因此,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四是强化创意的理念。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有没有创意,含金量大大不同。要将创意理念贯穿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动脑筋,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想出故事、想出名堂,以创意延伸旅游产业链,以创意优化产品设计、旅游功能、销售网络。在项目策划环节,要注重引入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互动性等新鲜元素,把潜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现有旅游产品价值倍增。近年来,很多地方结合自身旅游资源推出大型实景文娱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如杭州“宋城千古情”,贵州《多彩贵州风》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营销环节,要善于运用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兴模式,用好的创意为好的产品加分。2011、2012年,黔南州连续两年开展以探访徐霞客黔南足迹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活动,向全国征集自愿探秘者,形成了舆论热点,提升了黔南旅游品牌形象。在管理环节,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手段,通过制造概念、制造话题来吸引眼球,为旅游市场增长提供源源动力。五是强化全域的理念。全域化旅游要求我们不仅仅围绕单个旅游景区做文章,而是放眼于更广阔的板块,挖掘资源、整合要素、培育产业,形成“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众全民化”的发展格局。“域”的概念可大可小,如海南“国际旅游岛”、湖南张家界、浙江乌镇以及我省西江苗寨等,就是将一省、一市、一镇、一村作为一个大旅游区域来规划和打造,将所有资源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善于以全域观来规划布局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

第二,着力在产品上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依靠特色吸引、内涵积淀、环境优化,依靠配套设施、增值服务、多元消费,真正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一是做强特色。没有特色,是发展旅游业的大忌。贵州旅游资源天生丽质,到处是湖泊、溶洞、瀑布、峡谷、田园,首先是要保护好这种特质,然后才是利用好这种特质,不要丢掉特质去追求千篇一律,更不要在天生丽质上画蛇添足。返璞归真,是贵州旅游最大的特色。在开发过程中要道法自然,凸显自然之美、原生之美、和谐之美。二是做深内涵。旅游景区要有内涵,才能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品。当前我省一些自然景区的文化含义挖掘不够,人文景区的文化内涵做得不深,有的做得不巧妙。挖掘资源内涵,创造文化遗产,是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中之重。黔东南州充分挖掘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增强了“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的品牌吸引力。挖掘内涵要下功夫,慢工出细活,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要深度挖掘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自然风光,深度挖掘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度挖掘红色胜地的历史故事,深度挖掘白酒酿造等特色产业的独特工艺,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三是做优环境。一方面要做优自然人文环境。通过快捷畅通的交通连接,打造“快进慢游”深度旅游体验,让游客真正能够“慢”下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加快支线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建设,改造提升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的连接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央休闲休憩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旅游城市及城镇,让游客进得快、慢慢转、玩得好。要快进慢游,在慢游的过程中让钱留下来。旅游业赚钱只靠门票是不可持续的,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越低,旅游发展水平就越高。黔西南州大力推进交通、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化万峰林、晴隆史迪威公路“24道拐”抗战文化遗产园等高品位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业跨越发展。另一方面要做优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景区规划建设全过程,以保护、利用青山绿水为目标,尽量多利用、少开发,切忌把景区建成城区,搞过度商业开发,更要避免将房地产项目引入景区,让“多彩贵州”为“美丽中国”增光添色。

第三,着力在业态上升级,推动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随着我国旅游市场体系不断成熟,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贵州旅游要华丽转身,创新旅游业态是必由之路。一是推进业态融合。贵州冬暖夏凉,适宜于在户外旅游,户外体验。要依托各地资源特色,瞄准目标和预期市场,在巩固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积极开发温泉、漂流、探险、科考等体验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野外拓展、户外露营、山地运动等健身产品,不断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遵义市依托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等红色文化以及赤水丹霞等自然风光,发展“以红带绿、红绿共舞”的旅游模式;以茅台品牌为核心,谋划以参观酿造工艺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尝国酒为特色的体验、购物旅游;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乡村旅游,都是旅游多业态发展的典型例子。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同样的资源,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经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旅游管理部门、经营部门要树立“经营资源”的概念,不能局限于单个景区的“小账”,而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找到多方协同共赢的盈利模式。安顺天龙屯堡按照“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开发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有效地发挥各家所长,实现了利益合理分享。同时,要鼓励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字化经营。我们的淘宝贵州旅游馆,既是做宣传、搞营销,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业态。三是改进管理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经验。国内外很多旅游景区,资源本身并不突出,但管理非常好、服务非常好,所以舒适度高、满意度高,去的人很多。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积极引进和转化国际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比如云南丽江旅游部门成立了国内首创的“一卡通”旅游结算公司,对辖区内旅游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企业之间网络电子交易、账务实时清算以及全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四,着力在格局上升级,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格局。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贵州旅游业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少像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云南丽江这样的龙头景区、旗舰品牌。贵州有“一棵树、一栋楼、一瓶酒”,这“三个一”空间很大,差距也很大。黄果树蜚声国际,但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管理体制、营业模式等方面看,与全国一流景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尚有差距,要更加勇于担当贵州旅游业龙头的责任;从红色资源来讲,遵义是重量级的,但还需要好好打造;茅台是重量级旅游资源,未来非常看好。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最关键的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景区品牌,把一个个景点串成一条条线路、连成一片片区域,形成众星拱月的品牌引领效应。一是突出“点”的品牌。要突出抓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重中选重、优中择优,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重点地区、优势景区集中,开发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精品景区,力争到2017年创建一批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生态度假景区。先行建设的21个示范景区中,老景区要脱胎换骨、绽放生机,新景区要定位高远、后发制人,努力形成新亮点、新卖点,成为贵州旅游的“风景眼”。今后几年,要以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为时间节点,集中力量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高端游客。二是突出“线”的品牌。在线路设计上,要提供成龙配套的旅行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大力打造以体验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镇远古镇文化、铜仁梵净山宗教文化等为重点的东线生态文化之旅;以观赏安顺、黔西南、六盘水、毕节高原喀斯特自然风光为重点的西线喀斯特奇观之旅;还可以延伸线路构建贵川、贵滇、贵桂、贵湘、贵渝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贵广、贵昆高铁延伸打造泰国曼谷的跨境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三是突出“面”的品牌。以重点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打造黔中休闲度假游、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游、黔西南文化景观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把盆景变成园林,把点变成面,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整个贵州是大公园、大观园,处处皆景、处处可游。特别是要通过优势资源集中、土地集约、项目集聚的产业开发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四类集聚区:集文化传承、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集文化体验、遗产保护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高品质、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城市旅游综合体依托山水相依的生态基底,以智慧科技为支撑,打造集主题游乐、温泉养生、滨水休闲、文化体验、高尚人居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综合体和过夜旅游目的地,这一思路值得肯定。六盘水“中国凉都百车河”项目将旅游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起来,建设集酒店和会议中心、温泉公园区、田园风光体验区、特色城镇、亚高原生态体育运动公园区、住宅区为一体的集聚区,也是有益探索。

第五,着力在营销上升级,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要实现有效对接,交通是有形桥梁,营销是无形桥梁,好东西还要会吆喝。在宣传营销上,我们要有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将贵州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传推介出去,让投资者和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贵州加速发展的知名度、旅游业发展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两者有互动效应。投资者觉得贵州能赚钱,观光者觉得贵州能旅游。人气来了,财气也来了。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一是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方式,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其中,政府主要负责“形象营销”,通过投放品牌公益广告、举办旅游推介会、策划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媒体负责“内容营销”,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让大众熟知贵州有什么、玩什么,做贵州旅游形象的宣传者、传播者。企业负责“服务营销”,把产品做好,解决好如何来、怎样游、住哪里等问题。二是丰富营销手段。现在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据统计,新浪、腾讯微博的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10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1亿;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最近手机微信中编辑传播的“贵州有什么好牛的”、“炎炎夏日,我在多彩贵州等你”、“藏在深山中的梯田美景”等,图文并茂,宣传效果很好。要认真总结贵州旅游官方微博营销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特别要注重吸引年轻人,让下一代爱上贵州。三是开展目的地营销。要加强对客源地市场的调研,以客源地营销体系为突破口,针对各细分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要加强贵州旅游的“夏季攻势”,全方位、高强度地宣传贵州的气候优势、推广避暑产品。针对国内发达地区,可以主打高端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等产品,推出多种观光、体验组合的差异化旅游线路。在入境市场开拓上,可以按照梯次推进原则,依托地缘锁定港澳台近程市场,凭借山水风光巩固日、韩及东南亚市场,通过文化吸引拓展欧美远程市场等。要大力宣传贵州是一个专一目的地,不是附属目的地,我们不光有好的景点,交通设施、配套服务也很好。

第六,着力在服务上升级,增强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服务质量的竞争。一是服务设施要现代化。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围绕“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加快改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方面条件,推进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旅游者“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娱之快乐、购之丰富”。二是服务手段要信息化。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提供机(车)票、酒店、旅行社、旅游产品等网上查询、预售和结算服务。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推广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实现车辆调度、自动引导、安全监控等功能,以科技化、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产业的现代化。三是服务品质要人性化。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也是游客对某地的美好记忆。无论是体验还是记忆,其中都有情感和感受,讲求的是一种心情、心境,彻底的放松和发自内心的愉悦。所以说,“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为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把软件服务的提升看作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重头戏,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到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从业人员。这里我强调一下导游服务水平的问题。良好的导游服务技能、讲解水平,关系旅游景区对外形象。打造旅游升级版,导游也要有升级版。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实地带团、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方式,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要重视提升导游词创作水平,要组织开展100个旅游景区导游词创作大赛,切实把全省导游美文大赛和星级导游评选活动抓好抓出成效。

三、狠抓落实,形成合力,以务实举措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我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做好旅游工作的根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党政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像抓“三化”一样抓旅游业,把旅游抓在手上“弹钢琴”,形成群策群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条件成熟时拟成立我省旅游委员会,实行大部门、大部制,逐步往这方面努力,解决旅游业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旅游、新闻、文化、体育、农委、经信委等六个部门,要支持,要联手,形成联动机制。农委要支持农业观光旅游,经信委支持产业旅游,包括旅游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等。要按照《旅游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的要求,加强县级旅游机构建设,充实队伍、加强力量。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实现全省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增加旅游业发展指标比重,从明年起推行旅游强县建设,对进入旅游强县的县区,实行差别化考核。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目前,我省景区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按照《公司法》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分配制度、用工制度。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到了较好成效,值得总结借鉴。要把周边乡村统管起来,设立大景区管委会、委员会制度。对一些重量级的景区可以在干部配备上给予特别支持,享受产业园区的待遇。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管理的旅游景区,抓紧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设立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选择3-5个旅游发展基础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景区作为试点。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着力组建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重点要支持贵旅集团加快发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打造兼具投融资和经营载体功能的优强旅游企业。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要强化政策激励。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以改革开放为引领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若干意见》。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打出组合拳,在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等方面明确一整套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意见》内容要具体,含金量要高,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分解、可落实、可考核。《意见》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真正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

四要深化对外开放。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只有把丰富的资源与外部先进的理念、充足的资金、领先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强与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合作共赢。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努力促成娃哈哈、富士康等大集团大企业投资我省旅游业,推动悦榕庄、安曼、港中旅等境内外一线品牌尽快落户我省,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五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旅游项目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带动社会投资。政府资金重点投向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强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运作,鼓励规模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产权交易,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的良性发展。建立旅游项目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以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旅游项目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融资。铜仁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就值得充分肯定。

六要加快人才培养。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加快建立贵州文化旅游学院,依托100个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品牌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外来人才的带动加速我省旅游人才的成长。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从相关行业和企业引进现代经营管理人才。

同志们,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其力已聚、其势已成、其期已至。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服务业的高度重视,有

5.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 篇五

————对贵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如何让贵州秀美的山川和多彩的文化更加闪闪发光?面对记者的提问,在11月9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回答说:贵州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贵州作为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也通过招商引资、举办旅游活动盛会、召开旅游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贵州旅游知名度,建立贵州旅游形象,拉动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贵州的旅游经济与世界发达区域、国内的许多旅游省份的差距非常大,就是与西部地区的一些邻近省份(如云南)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什么贵州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旅游收入,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收获甚微呢?

一、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呈大幅增长趋势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其中2011年增幅达到43.5%,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省假日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统计表明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7.22万人次,同比增长55.52%,其中入境旅游者119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60.28%。

(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贵州境内,自然风光神秘雄奇,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悠远凝重,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旅游文化催人奋进。拥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大溶洞、马岭河峡谷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等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花溪等61个省级风景区,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三)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2011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1.5%;国内旅游人数21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6.1%;全省旅游创汇收入0.6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2.8%。国内游客主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77个城市;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四)旅游产品多元化

贵州省目前已形成了观光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其特点为: 红色旅游的发展迅速。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红色旅游继续升温的大红相识下,贵州省举办了贵州红色旅游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明显,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出游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改变单一随团队出游的旅游方式,开始日益追求休闲、舒适、轻松愉快的自助驾的旅游方式。此外,绿色自然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农村家居游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很大。

二、目前制约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要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贵州提出了以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口号,但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到位,没有将旅游产业视为经济产业对待,旅游业还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中无应有的地位。

第二,贵州一些地方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所以导致了地方政府虽然拥有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但却不具备资源开发规划、经济运作能力,只能进行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容易导致因缺乏规划,失去监控而引发的布局失衡和资源开发的无序状态等问题,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妨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思想不解放、开拓意识不强,还报着穷不死、也饿不着的官

僚思想,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开放会削弱地方政府权利,因此宁愿固守成规也不肯放手一搏。

第四,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联度高以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贵州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建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供给网络,旅游行业内部各单位协作意识不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租车公司等单位各自为阵,缺乏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合,这种公司行为个人化造成贵州旅游业整体质量不高。并且各旅游企业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率上升,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其次,各部门之间脱节。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交通、工商、城建、金融、林业等部门,旅游工作要做好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此外,贵州各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的意识淡薄,旅游宣传和营销都是分开进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

(二)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造成发展障碍

许多旅游专家都强调一个旅游地区门票收入的比例能显示出该地方旅游市场化的程度以及旅游产业的成熟度。通过对贵州旅游经济比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虽然近年来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呈上升势头,但单一的门票经济表明了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6.转型升级时期贵州旅游发展方向 篇六

陈鹏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趋势。目前,贵州旅游业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相关产业不发达、游客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旅游市场秩序较乱等问题。为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促进自身更大的发展,贵州旅游业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精品战略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旅游品牌的宣传、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国际化的标准的采纳等几个方面来促进本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业转型升级期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8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被视作是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达到46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全年累计为292.9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出游率达到89%;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150万,成为亚洲出境旅游大国。

[1]中国旅游市场从以入境旅游市场为中心,转向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并重发展”。与此

同时,国务院关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昆明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等决定表明,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

近些年来,贵州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红色旅游景点、喀斯特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贵州旅游。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进入“九五”,1996、1997、1998三年贵州的海外旅游者入境人数为42.66万人次,外汇收入1.31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次5530人次,收入73.77亿元,上缴税金1.22亿元。1998年与1980年相比,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上升为4.7%。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由9.2%上升为15.6%。旅游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2]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贵州的旅游还仍然处于高投入、低

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面临全面提升的压力。因此,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意义,促进贵州旅游“质”的飞跃是贵州旅游业发展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解读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3]由此看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个复杂过程,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不过,可以从核心目标和外在表现特征两个方面来把握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究其核心目标来说,满足旅游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是真正实现旅游转型的升级关键要素。究其外在表现特征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

1、游客旅游方式多样化。自旅游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获得不断发展壮大以来,由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就成为广大游客外出旅行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改善,旅游需求的变化,很多人希望更自由的旅游方式。于是,自驾车旅游、背包客等散客旅游方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让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旅游产品多元化。“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 1

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最核心的产品形式就是已经被开发出来的旅游地。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观光旅游曾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但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也必须以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

3、旅游发展方向国际化。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国际化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包括旅游客源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环境国际化、旅游企业经营国际化、旅游管理国际化和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本国人民的旅游需求,还要放眼全球,满足国外游客的旅游需求,这对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旅游环境的改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也是明显的。

二、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目前贵州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精品景区;有旅游星级酒店200多家;有旅行社20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

[5]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贵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游客结构、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亟待改进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和接待设施等方面。在交通方面,贵州加快了公路、机场建设,增加了国内航线和航班,增设了国际航班。但高速公路建设比较滞后,比如贵阳到织金洞、草海等知名景区的漫长路途一直是制约这些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瓶颈。铁路运输体系也较落后,无法起到快速、高效运送游客的目的。在景区设施方面,一些景点的停车场容量小,环境绿化较差,环卫设施不全,景区卫生较差,给游客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在接待设施方面,尤其是酒店业等接待设施建设,虽然贵阳市的高星级酒店增幅很快,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一些区县的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更是急需改善。

2、旅游的相关产业不发达。当前,贵州很多景区的收入主要是依靠门票,而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比如住宿、餐饮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开发、夜间文化活动等等方面需要加强。在某些景点,景色虽然很美丽,但游客除了游览该景点,没有任何其他项目或活动可以参与,吃住条件也不够好,没法让游客留下来。这样的旅游点不仅无法让游客满意,也无法起到明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游客结构问题。贵州游客中来自省外和国外的游客比例较小,林树森省长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就讲到,贵州旅游很大程度上是靠“贵州人游贵州”。按照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这两个考核

[6]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核心指标,贵州均列全国第28位,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仅占全国的1%,这些数

据都说明了省外到贵州旅游的人数是比较少的。贵州旅游要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需要吸引更多来自省外、国外的游客,这对贵州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众多,但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都有待加强。2006年全省考取导游资格的3715人中,高级导游员仅5名,中级导游员92名,分别占总数的0.13%

[7]和2.5%,取得外语导游资格的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7.53%。很显然,这样的导游群体很难应对未来旅游

发展的需求。此外,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没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在很多景点,景色虽很美丽,但售票人员、电瓶车管理人员、景区餐饮人员等的服务态度很差,更不要说主动为游客分忧解难。笔者曾去省内某一著名景点旅游时,对门票收费产生了疑问,可是收费人员不仅不解释,反而一边打着毛线一边不耐烦的说“钱就是这样收的,有什么问题找别人问,我不清楚”。不难想象,这样的从业人员对贵州旅游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5、旅游市场秩序问题。贵州的旅游行业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整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从贵州省旅游局的数据来看,自2007年以来,全省受理旅游投诉案件逐年大幅增加,其中对旅[4]

行社和景区的投诉都在65%以上。另外,城市公共服务的秩序也急需整顿。贵阳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旅游的集散地,尤其要注意窗口行业的服务形象。据了解,贵阳市的一些窗口行业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其中尤以出租车行业较为突出。出租车从业人员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在贵阳市的出租车行业,拒载、不按计价器收费、司机说话粗俗、开车抢道、超速等现象非常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贵州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旅游市场秩序不整顿,再美丽的景色、再诱人的食物也引不来再多的游客。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期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浅析

无论是对旅游企业还是对旅游管理的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要做大做强,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认清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找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在旅游建设的过程中立足更高的标准,放眼国际,为贵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本人认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

1、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游客。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即便是一栋房子的修建,一条路的拓展都要做好事先的规划与考虑。同时,政府的其他经济建设也要注意环保,避免污染环境的企业在贵州落户,对恶意排污的企业要大力查处,加大对城市的整脏治乱的工作力度。不过,贵州的欠发达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却使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目前,贵州的生态环境总体来看还不错,但是必须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利用好这个资源。总之,保护环境是贵州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但以往景区的开发水平低,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财力的浪费,不能凸显景区特色。旅游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在全面深入分析我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做合理的总体规划,确定优先开发的重点景区,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同时,随着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旅游体验需求的增加,在产品开发方面就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打造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当然,对旅游精品的打造除了注重对景区特色的凸显而外,更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由此带动贵州旅游整体水平的上升。

3、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深入开展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抓好导游服务监管和购物环境治理,要加强对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这就需要加强职业准入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要严厉打击各种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诚信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城市服务行业窗口的监管,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查处,主管单位也要对服务行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培训与引导,以尽量避免损害贵州旅游形象的事情发生。

4、抓住中国加入东盟十国的机会,加强对贵州的旅游宣传。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十七亿消费者、近两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贵州在地理位置上与“东盟”相邻,在努力搞好经贸合作的同时,旅游作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合作领域同样值得宣传和推广。贵州有关部门要把全省精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宣传推介的重点,同时将自然观光旅游、原生态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茶文化休闲旅游等作为一套组合产品对外宣传,打造“贵州旅游”的整体品牌,努力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在对贵州旅游宣传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思路,下大力气抓旅游营销,创建贵州旅游品牌,通过名称、标志、口号等进行有效宣传展示,从而形成的一整套贵州旅游识别系统。

5、注重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其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8]

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贵州旅游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队伍。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直接与游客打交道,为游客服务,是贵州旅游的窗口。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我省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随着境外和海外游客的不断增加,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导游人员。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加大对饭店等服务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培训,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另外,旅游服务行业普通岗位的专业壁垒不高,旅游行政部门可以和高校联合,对非旅游专业毕业但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短期培训后上岗,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快速培养了旅游行业服务人才,提升了旅游服务行业人才的总体综合素质。旅游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监管,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6、以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迎接未来的挑战。

贵州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要有长期、高起点的规划,对景区的开发应该具备国际水平。为此,在制定规划前,除了要了解自身的特色与实际情况而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了解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类似景区的建设情况,学习别人的方法、吸取别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此外,要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及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水平,让旅游服务适应国际化、网络化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的贵州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贵州旅游市场的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车玲.促进中国旅游业升级转型[J].发展研究,2008.(4):82

[2]田 红.贵州可持续旅游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7

[3]曾博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EB/OL].http://.cn , 2008-07-15

[6][8]林树森.贵州省长林树森坦言贵州旅游五大问题[EB/OL].http://,2006-3-22

The Analysis about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During the Period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en Pe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ourism Culture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City,550001)

7.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篇七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千户苗寨, 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因为长期与世隔绝和开发时间短, 所以研究苗族文化的种子得以保存尚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 长期在这里生活的苗族人民还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如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民族歌舞, 将苗族文化搬上了国家大舞台;“吃新节”是适龄男女“游方”来定情;造型独具特色的苗族服装, 逢年过节苗族人民便会着盛装参加;制作工艺考究的民族工艺品, 工艺精美的银饰、苗族刺绣和蜡染等都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基础设施问题

西江现有的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内外部交通的路况不好和管理不善, 像雷山县到西江只是单行道, 道路曲折, 很多外来游客不习惯走盘山公路, 在到达雷山县后就打道回府了;在内部交通上, 一遇苗族赶集的日子古街便会变得拥挤不堪, 既影响了交通又影响游客观赏。吊脚楼的日常维护和保护不善。景区接待能力的不足, 当旅游高峰期来临的时候, 景区出现住房紧张, 甚至出现游客吃住在车上的现象。西江的夜景出现停电和夜景灯的坏掉会影响景区形象, 所以要对电力设施进行排查, 保证游客能够正常欣赏西江夜景。

(二) 民族旅游产品的问题

购物出现的问题是西江民族旅游商品具有雷同性, 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虽然西江旅游公司的综合收入一直呈上涨趋势, 但是就西江旅游公司旅游商品主要来源市场部显示, 2012年收入同比下降39.35%, 因此在旅游商品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发生重要作用。再者, 各商家看到民族旅游商品里面的巨大利益, 为了私利, 利用游客不会辨别, 欺骗游客。在西江, 游客可以在每天上午11:30和下午5:00免费观看苗族歌舞表演, 演出时长40分钟。上下午表演和每日表演的内容一致, 节目不丰富, 表演形式单一。

(三) 宣传方式以及旅游人才缺失的问题

在大范围尺度上, 省外游客对贵州旅游景区最希望去的更多的选择是黄果树、龙宫、遵义会址等早已熟知的旅游景区, 并不是西江不够好, 只是西江养在深闺人未识。西江地处偏远山区, 生活环境艰苦, 再加上跟大城市相比工资薪酬开的不高, 因此旅游人才很难在这里长期坚持下去。

三、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 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维护

目前, 外部交通方面, 西江景区北服务区到景区西大门的交通环线以及西江到雷山县的交通路况较差;内部交通上, 景区内部电瓶车致使古街拥堵等现象, 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改善外部两条线路的交通情况, 整改西江至雷山县的交通路况后, 一方面增加西江的入出性, 另一方面, 因为西江距离雷山县只有30公里的距离, 也就起到了缓解高峰期西江景区的住宿和餐饮压力, 拉动雷山县经济的发展, 在内部, 西江旅游公司将景区电瓶车原有的表演场—观景台运行线路段改为一号风雨桥停车场到观景台, 可以改变以前的拥堵现象, 增加景区内部流通性, 实现景区电瓶车更加有效的管理。此外, 西江公司应发动当地居民加强对房屋损坏程度的鉴别, 对损坏程度不大的进行修复和属于危房的进行拆除重建, 以及要求工程部对夜景灯做好排查和更换工作, 保证游客能有安全的住宿和不影响游客观景。

(二) 挖掘苗族文化精髓, 提升文化品位

民族旅游商品和民族歌舞表演分别是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展现形式,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灵魂的载体, 需要以丰富的形式展示给游客, 并不是内容单一、雷同的产品, 西江苗族文化如此深厚、丰富多彩, 因此要求我们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内涵, 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西江分公司除了挖掘苗族文化, 更多地考虑如何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 增加实用性, 才能更好地将旅游商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刺绣、蜡染或者银饰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来, 增加旅游互动性和体验性, 除实现经济收入的有效增长外, 更多的是靠大众将苗族独特的工艺传播和传承下去。

(三) 完善原有宣传方式, 改善员工福利待遇

现有的宣传效果应打开西北地区客户群, 可通过与全国各大航空公司、旅游网站、旅行社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加强合作, 由以前的景区独自宣传, 转变为发动各合作方来进行宣传, 增大知名度。此外, 西江必须加强景区文化品牌建设, 与贵阳、遵义、安顺的著名景点合作, 将游客带到西江旅游, 使得贵州旅游业均衡、和谐发展。西江旅游首先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增加福利待遇, 大力引进旅游管理人才, 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培养服务意识, 增强员工对西江旅游公司的归属感, 留住人才, 助推西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锦, 龙拥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8)

8.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 篇八

2015年8月10日至11日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超百名车手上演“速度与激情”;8月15日夏季国际马拉松,30多个国家和地区2.2万人同场竞技;2015洲际篮球争霸赛也在8月18日晚吹响开场哨……不到10天的时间,“贵州屋脊”六盘水就为世界奉献了一桌“体育盛筵”。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腹地、最高海拔2845米、夏天平均温度19.2摄氏度的六盘水,素有“中国凉都·贵州屋脊”之称。但长期以来,这座乌蒙山城却只有“江南煤都”这一个标签,其独特的山地优势和气候优势并不为外人所熟知,也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走出丰富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近年来六盘水市在完善交通、景区配套、酒店服务等基础上,主办或承办高规格赛事,借赛出山,以赛促游。2015年8月的这场“运动盛筵”就是“贵州屋脊”借赛出山的一个缩影。

“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六盘水的凉爽和热情。”中国田径名将王丽萍本次也来助阵六盘水马拉松赛,“六盘水凉爽的天气非常适合运动员的发挥,而且这里的接待服务、志愿者服务的水平都很高。希望六盘水以后能举办竞走类比赛。”

六盘水市钟山区区长王赟说,类似马拉松这样的高规格赛事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六盘水、感受六盘水,也让这座偏隅西南、身处乌蒙大山的城市赚足了来自外界的“眼球”。

据了解,2015年的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除了常规的42·195公里全程跑,还特意针对省内外的长跑爱好者和前来避暑的外地游客设置了迷你马拉松(4.2195公里)、爱情跑(3公里)、亲子跑(3公里)项目。

赛事带来了知名度,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2012年至2014年,六盘水游客接待人数分别为470万人次、700万人次、1032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32.88亿元、44.36亿元、57.27亿元,两项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

中国纬度最低、贵州唯一的滑雪场——六盘水玉舍森林公园滑雪场寒假、春节期间的受追捧程度,可以管窥六盘水体旅融合发展的成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6万多人到六盘水滑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的游客,甚至还有来自泰国的游客,旅游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

贵州省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贵州到2025年将建成以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休闲等健康运动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尝到甜头的六盘水2015年也提出要将“大健康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城市品牌。

上一篇:骨干教师走教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迎新春机关团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