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

2024-10-02

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精选8篇)

1.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 篇一

101网校学习五步学习法

第一步:复习回顾。放学回到家以后,根据当天课程,选择相对应的《名师面授》课程,听课20分钟,重点听上课时漏听、听不懂的地方。不好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听,一定听懂、弄明白,同时补充上课时记不上的笔记,一般先听数学。然后是英语、语文等。

第二步:听完课后开始写作业,合上书,计时开始,要求30分钟左右完成一个学科,不会的问题暂时留下,做完后,5分钟左右检查。然后上提问广场,通过查询或提问解决疑难问题。依次做完作业。

第三步:根据第二天课程表,先预习课本,然后看101预习课程,预习学案,记下预习笔记。

第四步:周总结周复习。周末的时候,利用101网校周复习,周总结。做101网校的同步课堂同步练习题目,做数学周周练,进行查缺补漏的复习。整理错题本,做上周的错题。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101网校的其他栏目扩展知识、专项课程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利用101中高考题库、状元班等课程拓展和提高。

这是针对普遍情况总结的,每个同学还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及时归纳及时总结。

2.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 篇二

一、反思课堂

反思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 主要存在“观念陈旧, 方式封闭;定理背诵, 缺乏理解;方法单一, 效率低下;处理教材, 舍本逐末”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问题探因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 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 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表面上看来教师也很满意, 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 这种过于统一、封闭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 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 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 那就是好的教学, 把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教学中教师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点”, 以致舍本逐末。

三、制定对策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 只有开放才有空间, 才有选择, 才有合作。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 学生能想到的让他们想, 能说的让他们说, 能做的让他们做, 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 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要放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自主建构的才是学生自己的,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 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 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还是需要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 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 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去提炼数学问题,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 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钱, 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 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我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3样东西, 并且不能超过15元, 你会选择哪3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 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兴趣。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 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 就会发现, 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 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再思考一下, 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 教师是什么角色, 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四、付诸实施

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 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子”。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学用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归纳出变化规律, 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包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 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 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既要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又要靠近课本, 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 理解新知, 掌握新知, 应用新知。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 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 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立体图形的感受, 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 并根据自己的想像, 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围绕问题情境,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 展示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 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如在“图形的全等”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 交流合作, 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 才会乐于学习。首先, 教师要放下架子, 带着微笑与学生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 对数学的爱;其次, 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与赏识。

五、理论总结

3.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 篇三

一、尽早地冲淡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首调概念

多年的中学音乐教学中,笔者在唱准七声自然音阶的同时唱好五个变化音,尽早地冲淡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的首调概念。但固定唱名法的难点之一就是变化音不容易唱准。为了使学生能区分并牢记五个变化音的音高位置,笔者强调大、小三和弦的模唱。当学生能区分大、小三和弦的三音变化时就详细讲解变化音。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第一,开始教学时,一个个稳步增加,在唱名上临时变化。如#C唱dū、bE唱lī、#F唱fāi,#G唱sōu、bB唱jī,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那些音的音高位置了。

第二,等到学生具有听辨变化音的能力时,就及时地讲解等音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音乐中有七个大哥哥,它们分别唱do,re,mi,fa,sol,la,si,每个哥哥都有一位升弟弟一位降妹妹,和邻居的妹妹弟弟住在一起的等音”。同时向学生提问“和#C弟弟住在一起的等音妹妹是谁?和bB妹妹住在一起的等音哥哥又是谁?”待学生理解后,指导学生用标准的固定唱名来唱变化音,通过反复的训练,逐步取代上述的五个临时唱名。之后老师便可以采用十二音音乐的四条音列来听辨及进行视唱练习。

第三,视唱练习时,先由学生把每个音唱成二分音符,教师紧跟着用钢琴在第二拍上弹出音高,帮助学生们及时纠正,然后教师把琴声的时值渐渐缩短,直到学生们不用钢琴辅助唱准为止。

二、进行十二音的双音组合听辨

指导学生先易后难,也就是说听辨时音程应该先宽后密集。从C1-C2开始,逐步密集到C1-bd1,如此在十二音上循环类推,重点是大、小二度音程的听辨。只要学生们的第一步扎实走稳,双音听辨训练就会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三、指导学生进行大、小增减三和弦的听辨训练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练四种三和弦在各个音位上的音响。学习键盘音乐器的学生必须在键盘上做这四种和弦的移调练习,并且要掌握好等和弦方面的知识。其他学生也要用乐器进行分解演奏或模唱。在这里教师还要细讲重升、重降及#E=F、#B=C、bC=B、b F=E几个难解的等音关系。

四、指导学生进行七和弦和九和弦的辨认练习

七和弦与九和弦这两种和弦音多可以用琶音的方法过渡。掌握了以后学生就可以听辨传统和弦的转位和块成和弦。同时,教师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听辨时先按音名再唱唱名,这样有益于学生了解各调音阶的组成。

不能把在无定音的情况下,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听辨出大、小、增、减三和弦以及七、九、块成和弦时,就认定学生固定音高概念形成了。因为,笔者认为听辨能力的良好只是固定音高概念的基础,这之中还有乐律之间的矛盾,声乐演唱用的是纯律,而我们对学生的听辨训练是十二平均律,所以视唱训练是固定音高概念形成的关键。

五、视唱与教材选用

1.视唱

视唱前让学生们在无定音的情况下,准确地发出a1440Hz和各个变化音。

这要求学生们在发音前已想到读音的高度,这可能会使持有音调概念的同志感到吃惊,但是事实上只要学生们经过扎实的训练都可以做到。当然这样的训练必须要坚持不懈,长期努力,因为青少年学生接受固定音高概念的训练快,遗忘也快,而且他们是处在首调概念冲擊的包围中。

2.唱教材的选用

科学性、权威性的教材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来说也有不适之处。一是专业性太强、音域宽了些;二是民族性、趣味性不够(当然我们可以用改编的方法来选用)。笔者认为从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中,选用优秀的民歌,人们喜闻乐唱的革命歌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会更乐意接受。

固定唱名法的教学不是很难,关键是固定音高概念的形成是要一个较长的阶段训练,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否则学生们又会回到音调唱名上,甚至拿起简谱去“图方便”了。

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固定音高概念的形成使我们在音乐王国里获得更大的自由。但是在钢琴音不准时或在聆听音乐示范带时,录音机马达的转速和电压的正常与否都会影响这首音乐的标准调高,因此要求有较好的重放设备及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移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早讲解并训练用固定唱名法来分析乐曲的调性,特别是我国的民族调式。

要使废除简谱、淘汰首调唱名这个美好愿望早日实现,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打好中、小学、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4.中考数学冲刺五步学习法事半功倍 篇四

调动兴趣,讲究方法

初三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怎样才能成功地逾越数学学习障碍、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把数学看作是“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

首先要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快乐是一种能力,带着智慧出发的时候,也带上快乐,这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初三的数学学习也是这样。进入初三,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许多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要牢记,这时,同学们可以把数学看作是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抱着一种兴趣去学习,同学们就能愉快、有效地学好数学。

“五步学习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锻炼自己学数学的能力。

初三数学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要做大量的题,经历无数次考试。好的学习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晴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五步学习法”:

第一步:预习。

课前一定的预习很有必要。通过预习,让课本上所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确定听课要点,把握自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要找到暂时无法理解的问题,可将问题写在本子上或教科书上,待课后看看是否已经迎刃而解,否则,务必向老师质疑以求解决。预习还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预习时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可以采取措施及时补上。

第二步:听课。

学生在听课时应盯住老师,除在预习中已明确的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外,还要让自己的思维活动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课,如定理是如何发现或产生的,证明的思路是怎样想出来的,中间要攻破哪几个关键的地方,公式、定理是如何运用的等等。听课时,一方面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

第三步:改错。

面对无数次考试,做错题肯定也不会少,将这些题抄到一个错题本上,将考查重点、易错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反复思考、练习。这好比是一个数学学习的“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自己曾经犯错误的地方,往往是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仅有当时的订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

第四步:分享。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众人的奉献与分享下,也会发挥出让我们为之惊奇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初三的数学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能仅靠老师教,还要在自己主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与同伴多多分享,把你的方法分享给别人的同时又学习了别人的经验,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要在交流与合作中多思考多质疑,在和同伴的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这种探究合作的学习会让大家都进步的。

第五步:反思。

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反思性的学习过程。要反思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有没有达到要求;要反思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要反思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像等,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基本问题;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定出改正的措施。在反思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归类。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可以做到举一反

三、熟练应用。

一、模拟训练关键是选好模拟试题,要按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要求,结合中考[微博]数学试卷的结构特点和命题趋势,选择真正具有模拟性的模拟试题。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都要符合中考要求。

二、模拟测试后,要及时对答案,趁热打铁,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复习效果明显提高。同事要对自己做的卷子评分,严格按照中考评分要求,以便掌握自身的复习水平。

三、留给自己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

5.小学科学五步学习法 篇五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程对语文识字教学明确指出“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的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教学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我们探索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校正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指导书写——总结提升。

一、校正字音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或几个读音。识字教学首先从读准字音开始,应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为整体阅读做好铺垫。而且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订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应扎扎实实的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可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预习时,让学生把生字、生词在文中圈出来,并把生字表中的拼音标在文中,以强化学生对生字读音的第一印象。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对于较难的课文,第一步一般可安排范读引路,而把自读作为第二步);

3、把生字连词用卡片、投影、电脑等手段单独突现出来,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自读、“乘火车”读、指名读、领读、同位间互读、齐读等等。

4、指名读课文或同位、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纠错改错。

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及时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的就是:面向全体,踏踏实实走好识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二、掌握字形

字形教学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教会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是字形教学的关键。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应根据儿童掌握字形的认知特点,按照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使学生变机械识字为意义识字,扎扎实实把好识字的第二关——字形关。

1、充分信任学生,指导小组合作识字 小组合作识字就是学生自主识字的充分体现。当然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首先确定合作小组的组长,他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在学习小组中能起领头作用;然后,小组内积极而有序地合作学习,发现生字规律和特点,把自己的发现所得汇报给小组同学,让人人说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学生在其乐融融中又快又准地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这种识字方法能让大面积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识字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有自主识字的能力,并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还孩子“学习主人”之位,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字形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形式:A、小组长一一点字,组员举手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B、组长将生字一一分给组员,组员就分给自己的字分析字形,组内交流,其他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举手发言。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将一篇课文中80%—90%的生字在组内掌握,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成为一个发现者,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那么积极、独立、热情,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

2、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再到“不教”,学生从“学” 到“学会”再到“会学”。“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换一换”、“分解法”、“组合法”、“形近字”、“编故事”、“猜谜语”、“找朋友”、“象形”、“会意”、“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等多种方法在学生中运用得轻车熟路。踏踏实实走好识字教学的第二关——字形关

三、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要将学文与识字两项任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随文理解字义。随文理解字义就是边学文,边识字,边指导学生朗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然流畅,并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把多种方法理解字义,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起来,既轻松有效,又连贯紧凑。

根据不同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学文思路,但要做到:

1、在语言环境中了解字义,一定要在学生明白字义的基础上进行扩词训练。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每个生字的学习侧重点要做到心中有数,2、读懂课文,明白课文的意思,重点词语,尤其是带有 生字的词语的意思,要让学生理解。

3、朗读课文,低年级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情、动作等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出来,4、语感、语言训练,根据课文中蕴涵的语言训练点进行如造句、仿写、续编等等的语言训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上面所说的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并不是把汉字的音、形、义割舍开来,这三个环节还是立足于整体识字,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四、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写字要一看二说三写,先观察后交流再动笔写,从而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获得写字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写字。具体操作如下:

1.看。学生仔细观察汉字,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情况,想一想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说。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尤其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规范表达汉字的相关名称,或肯定,或强调,或纠正,与学生一同发现汉字的特点,为写夯实基础。

3.写。学生首先试写

一、两个,再与其他(如教材、同桌写的字、老师范写的字)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还有不足;最后练写。教师要充分发挥范写的作用,范写应在学生“说”之后;范字的选择应典型,重点是难字和易错字;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关键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关注写字卫生,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优点,激发学生写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练写不求多但要精而有效。写字指导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五、总结提升

这一环节要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既起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

6.五步文献综述法 篇六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关的文献;二是分析不深入,找不到自己研究的“前人的肩膀”、出发点、研究的立足点、自己可能的突破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以,对于第4步主题3的综述,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能短”,而应当长。因为这个才是你需要精心分析综合比较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这也算是一种相对可以仿效的文献综述方法。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五、难点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頣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如何收集资料

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导论

开头段落

Δ简介主题;Δ主题的重要性;Δ理清首要问题;

Δ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不同或互补之处。

主文部分(3个示范)

1.1 分析A的观点

1.2 分析B的理论/观点

1.3 比较A与B的理论/观点

2.1 找出A与B的共性

2.2 找出A与B的差异性

2.3 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

议题1: 探讨A&B 议题2:探讨A&B 议题3:探讨A&B

结论

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理念与立场

7.五步读经法 篇七

学校每周都开设一节语文阅读活动课,我们班把这一阅读课专用于古诗文诵读。我选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作为主教材,并根据内容进行归类。如根据季节归类,描写春景的居多,就放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送别诗也占了一定比例,把它们作为一组来学习;谜语诗饶有趣味,让学生边猜谜边学,同时还选入少量古典格言警句供学生诵读。

这里的“读”是让学生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根据拼音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不认识、难读的字查字典,多读几遍,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选定一首诗,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就开始读!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

如果读到不懂的文句先含糊过去,连续几句都不懂也还是一一含糊过去,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地放声朗读,当学生读得文通字顺时,老师的第一步要求也就达到了。

古人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但经典诗文毕竟离我们现代生活年代久远,所以老师要作适度讲解。有时要讲解文中一些字的古代意义,如“一岁一枯荣”的“岁”就是“年”的意思,“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是“奔跑”的意思;有时对作品的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略作介绍;有时引导学生用读诗文来回答问题的形式促理解,如问:谁乘舟将欲行,学生答:“李白乘舟将欲行”;老师问:问渠哪得清如许?学生答:“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时可以把古诗文的今译义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一读,以便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诗文的意境。

当然,讲解也要适度,让学生受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教育(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提升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即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心领神会,便是模糊教学艺术的基础。例如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时,老师配乐朗读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李白和汪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说读了觉得很感动……可以说学生已基本心领神会了,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析。一句话,要重其读而轻其解析,让学生于其中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诵”不仅是背诵,还要美读吟诵。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是学古诗文根本之法。

1.背诵。这里我们引用于永正老师说的:“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是教学的落脚点。

2.配乐朗诵。

3.吟唱古诗。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给小朋友们歌唱。我让学生学唱《春晓》和《锄禾》两首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

1.循序渐进,抄读结合。现在有些学生摘抄时往往是看一字抄一字,这是不正确的。抄诗词或短文应该是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写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至看一篇,抄一篇。抄好以后,整篇连起来大声读一遍。要先读后抄,边读边抄,抄完再读。千万不要抄完一扔了事。

2.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我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抄读古诗文,自己也像批改书法作业那样,圈圈点点,评评等级。学生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既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提高了语文素养。

3.有条件的,提倡用毛笔抄写。毛笔书法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可以怡情养性。用毛笔抄写,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怡情养性。

当学生开始诵读经典时,不要忘记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秀一秀”自己。

1.诵读争星。鼓励孩子在课外诵读古诗文,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多,教师再根据约定篇数授予金星级、银星级和铜星级,根据用功程度授予勤奋星,根据进步大小授予进步星等。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渴望被人肯定。小朋友往往读得越好越喜欢读,老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读得好的,固然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读得差些的,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加以赞赏,让他也有成就感。

2.家校共“秀”。鼓励孩子把学会的古诗文读给长辈、亲戚听,家长一定要配合好(老师必须先跟家长达成协议):不管孩子读得怎样都要给予一定的赞赏,以激励孩子。若是家长和小孩一起学习古诗文,效果会更好。让家长和孩子你教我一首,我教你一篇,互相考试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其乐融融,岂不美哉?当学校举办古诗文背诵等相关活动时,家长和小孩如能一同登台演出,又是怎样一种激励啊!

8.五步快速作文练习法 篇八

其次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作文法指议论文写作。应试作文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文体没有限制,但从快速高效实用的角度看,议论文写作是首选。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观点明确,易于阅卷教师捕捉,而记叙类文章将主题隐藏于叙事之中,不容易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其他创新体裁,风险过大,不宜作为高考应试作文首选。要知道,应试作文不光要写的好,还要阅卷老师改的好。

所谓五步,图示如下:

□1-亮出观点

○2-材料证明 □3-点评材料 ○4-延伸材料 □5-点题结尾 1、3、5□为处为议论性文字。

2、4○处为叙述性文字。具体操作是这样的。第1处明确主题,亮出观点;第2处为了证明观点,进行叙述,以具体例子为证;到第3处结合上面的事情进行点评,以深化主题;第4处再叙述,以延伸话题,将说理引向深入;第5处评论上述事例的同时,点题收尾。

这里所说的五步,是五个步骤:先亮观点,再事实证明,然后对事实点评,接着再说事,最后总结性点题,呼应开头。五步不代表说每篇作文都只能是五个自然段完成。每个步骤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

应试作文评分是按照几个要素来量分的,权重也不尽相同。首要的就是主题确定要符合题目要求,其次才是材料选择,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切题与否决定着整篇作文的水准。所以说应试作文开篇亮出观点,明确自己要写什么比什么都重要。不要绕来绕去,开门见山最好。阅卷老师在较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应试作文的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与其说老师慢慢找,不如自己主动直接说出来。

现在不少学生的通病是,写议论文采用观点加材料的简单模式,缺乏逻辑思维品质,整个文章思辨色彩不强,说理的说服力欠缺。一般是开头提出观点之后,就一股脑列举几个事例,也不加分析,就到最后又说几句点一下题结束。

五步快速作文法强调的是叙议结合。叙事是为议论服务,议论是建立在叙事基础之上的,叙与议之间不是油水分离,而是水乳交融。

下面以安徽省2010年高考作文一篇题为《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的范文来看一看: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的节拍。

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息。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

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

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

本文九个自然段,叙议结合。整个框架也是按五步来构建的。第1步就是亮出观点,揭示出材料中的哲理。第2步用富士康的兄弟姐妹与马云为例加以证明。第3步上下兼顾,围绕主旨进行点评。

第4步再以许嵩与婚姻现象为例,延展话题,丰富文章内涵。第5步照应开头,总结主题。最后强调一点的是,不能机械地认为叙述处一句议论也不能有,议论处一句叙述也不行,可以相互渗透关联。只是基本框架是这样构建的。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构思,将整篇文章写下来。

“随手笔录”

朱昌元

不少语文老师都鼓励并指导学生写随笔,不少学生都备有一个两个随笔本。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叫随笔呢?我们笔下的文字都符合随笔的要求吗?

《辞海》对“随笔”是这样解释的:“散文的一种。随手写来,不拘一格。中国宋代以后,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语言洗练、意味隽永为其特色。”按“随手写来,不拘一格”的解释,我们的随笔本上所写的文章,可以说都符合随笔的要求。当然,是否具有随笔的那些特色则是另一回事了。

在中国,随笔这个名称大概产生于宋代。宋代洪迈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就叫《容斋随笔》,“容斋”是洪迈的书斋名。他用四十多年时间写了五集随笔,除了第一集“随笔”这个名称,其他几集分别以“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名之。洪迈在《容斋随笔》的卷首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意之所之,随即记录”,所以叫“随笔”。这恐怕是洪迈给随笔下的最为准确的定义了。南宋时期的诸多“笔记”“笔谈”“笔录”“杂记”之类的文章,实质都是“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的,故统称为“随笔”也应该是恰当的。但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这些文章都属于笔记。而且这些文章,在宋代以前和以后都有,只是没有像洪迈那样直接用“随笔”命名而已。

现代作家中,也有不少人善于写随笔。像胡适、郁达夫、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等,都是写生活随笔的高手。当代作家张中行的几本随笔集,分别叫做《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可以说连命名方式也深受洪迈的影响。当然,他们的随笔内容也以生活中的所遇所感为主,大多“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但也“抒写自由,质朴自然”,“纵意而谈,涉笔成趣”。

西方的随笔以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的《随笔录》为标志,再由英国的培根引进英国并在英国发扬光大。蒙田认为思想是很难保留和捕捉的,蒙田用随笔的形式尽可能把思想写下来,目的在于记录自我内心的独白,哪怕这个独白违反正统的道德。因而,西方的随笔更注重思想的闪光,更强调自由的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因此,这些随笔闪耀着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光辉。以蒙田和培根为代表的西方随笔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精粹,写法随意;较少描写、叙述,而注重说理、议论,充满着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其主要功能不是娱乐、休闲,而是引人深思,启迪人的心智。我们看看蒙田的《热爱生命》(节选),就能体会到蒙田随笔的精粹、隽永: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时光。

坏日子,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是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不感到死之苦恼。

对于人们常说的“度日”这个词语,蒙田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议论,发掘出“热爱生命”的主题。这就是蒙田随笔的独特之处。我们都学过培根的《论读书》,同样可以看出西方随笔的上述特点。选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选自英国思想家罗素《罗素自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也是这样的优秀作品。这样的随笔,是“心灵的漫游”(〔英〕约翰逊)、是“我手写我心”(〔英〕乔治·奥威尔)。英国作家本森认为:“随笔是我们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像、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而作者在随笔中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想,那种心情,若用古歌谣中的词句来说,就是:‘我对我自己说道——我说。’”中国现代作家中写具有思想性随笔的,既有老一辈的梁启超、鲁迅等大家,也有新一代的作家,像王小波、李敖、董桥、朱学勤等。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随笔的基本特点,也能够懂得中西方随笔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差异。但不管是写中国式的还是西方式的,以下问题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重在一个“随”字。因为随笔应该是一种偶得,是偶然得到,随手记录,这或许是我们写随笔的一种常态。当心灵在生活中受到触发,一种想法从心头倏然闪过,你便感到一丝兴奋,此时便有了写作随笔的兴致和激情,随着情感的奔涌、思绪的流淌,一篇佳作就要诞生了。这和一般作文的写法不同,它不是运用常规思维进行演绎,也不需要根据要求来拼凑,更不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而是一种对瞬间发现的捕捉,是一种对鲜活思想的抒写。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随笔选《随遇而安》中的《夏天的昆虫》、《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四方食事》、《家乡的食物》、《肉食者不鄙》等篇,写法随意,娓娓道来,饶有情趣。有的寥寥数语就写出了某种物体的形态特征,简洁精粹之极。

其次,要有思想。我们常说,思想深刻才能写出好作品。这对于随笔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可以说思想是随笔的灵魂。所以随笔一般不宜于用来赞美,用来歌功颂德,用来写官样文章,因为思想总是严肃冷峻的,它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是一时的轻快愉悦,而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厚重深沉之感。广东的《随笔》杂志所刊载的大多就是这样的文章。

再次,要精心构思。“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并不是随便乱写。季羡林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散文随笔,看似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实际都是惨淡经营而来,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季羡林谈写作》)季先生自己写的随笔散文就是这样的。随笔的篇幅不能长,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不但要挤干水分,还要写得圆润玲珑,摇曳多姿。好的随笔总能把深刻独到的思想表现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像课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即使忽略文章中那些深刻透彻的说理、思辨,光是题目中这个前无古人的比喻,也会让千百年后的读者折服。

上一篇:小学教材教法复习资料下一篇:物流联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