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2024-08-04

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通用8篇)

1.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一

**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2019年6月19日)

**县地处关中西部、**市东北部,县城距西安160公里、**110公里,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04平方公里,辖7个镇、66个行政村、4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7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县和革命老区县。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追赶超越为主基调,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全力以赴抓产业、扩投资、稳增长、惠民生,县域经济保持了稳中快进、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6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7亿元,增长12.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536元、3061元,同比增长8.9%和9.7%。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绿化模范县、国家级PPP模式成效明显县、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2年,交通运输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脱贫攻坚工作,我县被列入六盘山片区县。多年来,在省交通厅和市交通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必修路”的理念,抢抓国家实施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超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三横五纵四支线”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镇、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构建,有力促进煤炭资源、农特产品外运、商贸物流、全域旅游发展,为整县脱贫摘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截止2018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379.06公里,其中省道2条117.22公里,县道7条161.87公里,乡道11条80.59公里,专用公路2条22.03公里,村道453条997.35公里。

一、规划引领,高点定位交通建设

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精神,突出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地位,聘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和陕西恒万达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编制《**县公路网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30)》和《**县综合交通运输规划(2018-2035)》两个规划,对“十三五”期间交通项目建设作出具体谋划,为全县交通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到2035年“三横五纵四支线”的主框架公路网全面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489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18公里。同时,积极争取省上支持,将麟法高速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建设强省新征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全省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重点项目三年安排意见(2018-2020年)》。

二、强化保障,全力推动交通建设

一是强化工作保障。成立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和发改、交通、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交通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实行交通重点项目“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责任部门牵头、一套专门班子推进、一个责任人联络”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旬凤高速、麟法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专班,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环境保障。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营造一切为交通建设让路,一切为交通建设服务,一切支持和保障交通建设的浓厚氛围,扎实做好交通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交通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强化资金保障。2016年以来,县财政累计在交通领域投资2.73亿元,每年列支交通专项配套资金5000万元以上,其中2016、2017、2018分别为5940万元、7820万元、976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安排3750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将交通项目建设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相结合,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每一条公路。一是高速公路实现新突破。旬凤高速公路**段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全线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麟法高速项目各项前期手续正在加快办理,计划年内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二是加快国省干线提升改造。306省道崔木至**县城公路及县城过境线、244国道陕甘界至凤翔公路**段、342国道**至蒲村公路**段建成通车;306省道崔木至麟永界公路改造已基本完成,计划6月底建成通车;306省道良舍至两亭公路改建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及项目改线段控制性桥隧工程正在加快实施,计划2020年7月建成通车。三是加快县乡公路网建设。完成崔木至西湾公路、崔木至河西公路、花两路至麻夫至麟凤界公路、招贤过境公路建设;县城至安舒庄林场公路、县城经北马坊至丈招路、丈招路至竹林村公路、园子沟至花两路改建工程正在加快实施,预计年内建成通车;竹林至天堂工业园区公路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前期手续办理,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四是积极实施通村水泥路工程。实施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项目283条381.4公里,对全县66个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落通村通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改造提升。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0条52公里。改善已建成农村道路通行能力,实施危桥改造及桥涵配套工程5座246.7延米;完成通村公路完善工程46条194.6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14.8公里,有力保障农村公路行车安全。五是道路运输业加快发展。制定《**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组建县公交公司,投放公交车10辆,开通**至铁炉沟等8条公交线路;投资900万元,组建两个出租车公司,投放营运出租车60辆,方便城乡群众出行。增加县内客运班车至62辆,全县7个镇55个行政村已通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83%,到2019年底,实现全县66个村全部通班车目标。六是道路养管水平不断提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县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助力脱贫攻坚“1+9”实施细则》,为各村落实专职护路人员,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县乡公路好路率达到70%以上,通村公路好路率达到50%以上。七是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在大力发展道路交通的同时,与陕西通用航空集团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设通用机场,目前选址报告和飞行程序设计分别通过民航西北管理局评审,军方手续已经中部战区、空军司令部审核通过,待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批复,计划年内动工建设。同时与省市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将宝麟铁路与宝汉巴南铁路相连,争取融入国家铁路网。八是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坚持把示范创建作为改进工作、提升水平的有力抓手,制定《**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办法和创建标准,持续加大资金、人员力量投入,在“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四方面继续下大工夫,切实改善农村出行条件。2018年我县申报1个“四好农村路”示范镇、7个示范村,待市级评审验收。今年全面启动“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力争2020年一举创建成功。九是绿化美化路域环境。投资2800多万元,对306省道、麟蒲路、崔西路等干线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建设景观节点8处,沿线种植观赏性油葵1万亩,打造乡村旅游环线。

虽然我们在交通建设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公路建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减税降费、融资等政策影响,财政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项目实施。二是由于我县群众居住偏远分散,行政村客车通车率没有达到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突出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地位,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大投入,创新举措,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建设,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一是抢抓各种机遇,拓宽融资渠道。抢抓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历史机遇,力争将扶贫开发路、旅游资源路、产业园区路列入国家政策扶持的范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争取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通达深度。进一步拓宽普通公路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交通发展专项债券,解决公路建设县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强化争先创优,开展示范引领。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和“经验突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原则,全面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作,完善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全县“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力争2020年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强化资金保障。建立稳定的建设养护管理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落实到位。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力争在“十四五”全面破解我县交通瓶颈。加大养护县级投资力度,巩固公路建设成果,延长公路服务年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2.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二

关键词: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

1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管理人员

1.1.1 职级情况

公司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23%和75%。中层管理人员比例偏大, 不利于机构扁平化发展。

1.1.2 职称情况

截止2011年底, 公司40%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一定程度上表明经营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较高。公司还有34%的中层管理者未具备职称说明公司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知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1.3 年龄情况

公司31-50岁以下经营管理人员三年来增量明显, 截止2011年占到全部经营管理人员的79%, 表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总体处于年富力强阶段, 后备人才资源充足。

1.1.4 学历情况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方面近年来增量明显, 从2009年的55%, 增加到2011年的65%。但截止2011年高中及以下学历仍占到21%,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余地, 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1.2 专业技术队伍

1.2.1 技术职称情况

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形成“扫帚型”, 初级及其以下人员比例严重偏大, 缺乏搞科研的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公司专业技术队伍中高、中、初级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8%、20%和82%, 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比例出现一头独大的情况。

1.2.2 年龄情况

截止2011年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公司专业技术人员40岁以下占82%, 较之2009年的76%, 增加了6%, 表明公司专业技术队伍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但同时也反映了年龄段集中的问题, 这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传、帮、带”的阶段成长和技术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1.2.3 学历情况

截止2011年公司专业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到86%, 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百分比, 仅比2009年增加了5%, 与2010年持平, 这不利于公司钻井水平向“高、精、尖”领域发展。

1.3 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1.3.1 技能等级情况

操作技能人才队伍中缺乏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增反减。操作技能队伍初级工及未取证人员所占比例高达61%, 说明公司技能人才整体技能水平偏低。

1.3.2 高技能人才三线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操作技术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三线分布情况不尽合理, 钻井一线高技能人才54.7%, 辅助生产单位高技能人才35.7%, 后勤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9.6%, 一线高技能人才缺口严重。

1.3.3 年龄情况

操作技能人才队伍人员的年龄偏大。截止2011年, 50岁以上操作人员占28%, 相较于2010年的26%增加了2%, 技能操作人员年龄老化趋势在三类人才中最为明显。

1.3.4 学历情况

截止2011年末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54%, 比2009年的52%还增加了2%,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仅增加了1%。技能操作人员的学历水平低, 提升慢, 理论知识不足, 不利于公司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应对措施

2.1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2.1.1 加强后备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努力形成后备人才在一线发现、从一线选拔, 到一线培养的良性机制。对后备人才进行针对性锻炼, 解决后备人才尤其是年轻后备人才经历相对单一、业务面不宽的问题。

2.1.2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深度培养

举办专题研讨班、高级研修班等, 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培训;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主体专业班等, 对后备人才进行高强度培训;举办基层干部示范提高班, 对基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大规模普及式培训。

2.1.3 注重岗位激励

逐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及时将政治素质好、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管理人才选拔到上级管理岗位, 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2.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2.2.1 加强专业队伍人才梯队建设

着力构建技术人才梯队布局, 形成纵向上梯次分布、横向上相互贯通的矩阵式技术人才梯队格局, 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吸纳到技术人才梯队。

2.2.2 加强与石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

实行专家研修培训制度, 聘请相关科技界、培训界的高级专家、学者来企业讲学, 同时选派优秀的、有潜力的技术人才进行外培, 把引进智力培训与外培有机结合起来。

2.2.3 建立高层次福利支持机制, 重视精神激励

鉴于高层技术人才的独立性和差别性, 对其福利激励可采用菜单式, 即由企业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 并平衡好大概的费用, 然后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既增加选择余地和满意度, 同时也增加了福利的激励作用。

2.2.4 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攻关作用

对重点工程项目立项攻关课题, 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首席, 由专家带头开展科技攻关, 并负责技术把关。鼓励专家组织开展本领域或跨领域学术交流活动。

2.3 加强技能操作队伍建设方面

2.3.1 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加强技能操作人才培养

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 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高综合操作能力。增强培训的实战性, 强化实践操作, 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2.3.2 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师考评等活动, 选拔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带动更多职工进行学习和提高;成立技师协会, 加强高技能人才之间横向、跨专业的协作交流工作。

2.3.3 提高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

对聘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津贴;对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高技能人才, 按照效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为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带薪学习、高校进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在国家、集团公司比赛中获奖的选手给予重奖。

3.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三

关键词:县供电企业 人力资源工作

如何通过管理变革与创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县公司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要深入思考并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领导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公司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上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任务,知难而进,采取有效对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不竭的内在动力。

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上指出,公司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既面临总体有利的发展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县公司供电企业应审时度势正确判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思考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谋划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过程。

就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而言,目前正处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发展方向总结为: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中心工作,诊断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拓展人力资源集约化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效率效益为导向,以“三定(定编定岗定员)、三考(考勤考绩考核)”为抓手,建章立制,积极推进企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劳动用工制度、全员绩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加快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创建一流供电企业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1 积极推行“三集五大”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科学决策,作出了全面建成“三集五大”体系的战略部署。“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管理方式的一次全方位、根本性变革,是提升公司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进行资源整合、业务重组、人员优化和流程再造,将显著提高企业管理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突破多年来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和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个别单位执行力衰减、公转意识不强的问题,有效解决用工总量超员与生产营销一线缺员的矛盾,拓宽员工发展渠道,加速人才流动,增强队伍活力,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和效能,为公司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公司内部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严重影响了集团化运作的深入和运营效率的提高,国网公司提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就是按照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加快了推进劳动组织方式调整改革,打破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从条块分割向协同运作转变,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从管理粗放向精益运营转变,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 规范用工管理,避免用工风险

企业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劳动用工,企业应牢固树立依法用工的理念,正确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把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抓紧抓好。

2.1 要对目前劳动用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检查。及时了解目前存在的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险等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和劳动纠纷处理预案,同时要加强劳动用工政策研究,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2 要加强日常用工管理,防范用工风险。做好主业支援企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完善借工等协议的签订工作。加强社会聘用人员和劳务派遣用工的过程管理,实现用工管理的在控、可控、能控。

2.3 要控制用工总量,严把用工数量即人员进口关。确定企业用工数量,避免用工的盲目性。各单位严格执行劳动用工的备案审批规定,杜绝随意招录、使用劳动者的行为。各种形式的新增、变更用工一律执行统一审批制度。

2.4 要建立农电员工优选、退出机制。结合非全日制用工灵活性特点,建立“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按照岗位性质分别制定相应的任职条件和考试、核准等录用方式。建立市场化的、与绩效考核体系紧密结合的农电人员退出机制,在岗位协议中明确用工退出条件,对于违反公司管理制度、损害公司形象、工作绩效差的员工,要坚决予以辞退。

3 深化考核考勤管理,全面提升企业业绩和员工绩效

全面推进业绩考核和全员绩效管理,是推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规章制度,每月编制绩效简报,分析和总结日常工作及指标完成情况,使“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建立重业绩、强激励、比贡献的全员绩效管理机制,本着公平、公正、客观、量化的原则,客观评价员工绩效,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员工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全面在班组推广包括各种用工形式员工的积分制考核,建立关键业绩指标及日常工作任务指标在内的班组量化考核制度。

强化考勤管理,加强作风建设。充分认识到加强员工劳动纪律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高效运营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公司《进一步加强考勤管理工作的意见》,健全考勤管理组织保障,完善考勤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全员常态考勤机制。深化考勤工作内涵,丰富考勤内容,将员工责任心、执行力、合作精神纳入考勤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完善考勤奖惩机制,将考勤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福利挂钩,充分激发员工潜能,持续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抓落实,解决有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

4 规范企业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性

企业用工中存在正式职工、集体工、农电工、外协外包施工等各类人员,其员工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生产、营销工作、经营各个环节的安全和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为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全面提高“各类人员”的总体素质。

出台《企业教育培训管理办法》。一是要建立与薪酬挂钩的技能水平全员常态培训考试机制,定期组织各类人员进行普调靠,促进和提升企业全员管理水平、技能水平。二是对于“各类人员”培训重点应放在生产技能一线员工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等,注重培训效果。三是加强对劳务派遣员工、外协施工队的培训管理,明确需达到的安全及技能水平后,方可参与工作。

企业培训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的培训方式,以技能培训作为“各类人员”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全力培养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精湛的一线施工技术骨干,大力开展现场培训、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全面实现员工队伍素质稳固提升。

5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统计工作

加强人力资源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SG—ERP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企业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之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形成集成的信息源。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等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效果和效益,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6 其他任务

为实现“三集五大”体系要求组织生产,亟需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和职能配置;提高供电所业务精益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推广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注重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投入效益。公司将以国网公司发展整体战略目标,积极拓展人力资源集约化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效率效益为导向,健全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统一规范、动态可控、高效有序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控体系。

人力资源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公司领导对企业管理的有关要求,勤于思考,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企业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注解:

两个转变: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

一强三优:电网坚强、服务优质、资产优良、业绩优秀。

4.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四

今年以来,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统计局的指导下,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三个规范化”要求继续提升基层统计规范化水平。县局以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乡镇、部门、企业全方位创建为任务目标,建立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制度体系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XX县首席(辅助)统计员管理制度》《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统计代理人员工作管理的通知》以及县统计局配套制定了《XX县首席(辅助)统计员考核细则》《XX县统计代理人员考核评分细则》《XX县“四上”企业统计员考核细则》等文件,组织召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各项政策和重点工作。二是加强目标考核。在2019年县委、县政府绩效考核单列统计工作考核分值0.5分的基础上,2020年目标考核中统计工作考核分值增加到1分,激励乡镇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统计规范化水平。三是落实奖励政策。根据管理、考核制度相关规定,落实统计人员奖励。2021年,明确落实了首席统计员200元/月、辅助统计员100元/月补助。建立政府购买统计服务专兼职统计人员机制,设置乡镇统计代理岗位,根据统计工作量给予600-2000元/月不等的补助。完善企业统计人员管理制度,出台相应考核细则,落实企业统计员100元/月补助。

(二)优化机构配置,配齐配强统计人员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县级统计机构班子。

我县对县级统计机构班子进行了调整优化,统计局党组成员调整了X名,新配备X名副局长、X名总统计师,进一步提升了县级统计机构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充实基层统计队伍。

2021年新招入职乡镇统计站人员X人,连续三年新招入职人员达XX人,凡是乡镇统计站缺编人员均进行及时招聘补充,确保每个乡镇有2名全额拨付事业编人员一是增加工作力量。

(三)加强培训指导,全面提升统计业务能力

一是面向基层培训。

今年先后举办了全县新进统计人员和新纳统企业统计人员培训和乡镇分管领导和首席统计员培训,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统计法治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突出线上线下联动培训。

利用国家统计网络在线教育、“统统知道”问答平台加强在线培训。线下举办统计综合业务培训班,编印培训教材,强化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

县统计部门按照“走出办公室、服务在基层”理念,在培训之前深入各乡镇、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次、分批次针对基层人员的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开展精准化培训。采取召开年报会、季度例会、专门培训会“请进来”与利用调研机会“走出去”送课下基层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企业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统计基本理论及数据分析研究方法。

(四)规范数据管控,有效有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全方位加大法规宣传。

1.宣传日宣传。充分利用“9·20”中国统计开放日、“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以及统计调查宣传活动进行集中宣传,全年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份、宣传手册500余份,宣传袋1000多个。2.统计会议宣传。充分利用统计调查、业务培训、法治培训开展宣传。今年举办了新进统计人员培训、乡镇分管领导和首席统计员培训、工业、商贸、农业、劳动工资、投资等专业培训以及人口抽样调查培训,深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3.“四送一服”宣传。今年共召开服务推进会2次,收集整理20家统计服务千企台账,发放统计法律法规、各专业统计应知应会等宣传资料200余册,实地开展数据核查22家,对47家准规模企业进行摸排,现场宣传服务17家,帮助企业规范统计工作,讲解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优惠扶持政策。4.统计执法宣传。利用统计执法和“双随机”检查,在检查数据质量的同时开展普法宣传。

二是全流程严把数据质量。

1.入库关。按照省、市开展“企业入库现场指导”活动要求,我县入库均进行现场指导,实现新申报企业和固投项目现场指导全覆盖,做到入前指导、入中审核、入后送法。2.现场核查关。加强数据现场核查,如实反馈核查情况,今年共核查企业36次。3.查询关。按照国家和省、市统计局数据查询要求如实反馈核实情况,同时根据查询情况主动开展数据质量核查,今年共开展统计疑似问题查询80余次。投资项目在上报数据同时,全部上报支撑材料。4.审核关。加大四上企业数据审核力度,已不符合四上标准的企业及时申报退库,今年申报退库X家(服务业X家、批零X家、工业X家)。5.协调联动关。加强与经信、发改、住建、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企业指导与服务工作。6.数据自查自纠关。开展全县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活动,对全县所有“四上”企业统计基础和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自查自纠。通过自查发现,全县大部分“四上”企业均健立较为完善的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多数企业能按要求上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资料、数出有据。对支撑材料不齐全、证据链不完整闭合的,现场要求整改。对当月上报数据与支撑材料不一致的,现场进行了修正。7.统计服务关。开展“统计服务千企”活动,聚焦对十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帮扶,聚焦对新入库调查单位的辅导服务,聚焦帮助企业规范建立电子统计台账,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的统计帮扶。截止目前,我局开展统计服务企业99家。其中:规上企业49家,准规模企业4家,现场指导申报入库企业及投资单位46家。

三是严格“双随机”统计执法检查。

1.按照统计执法工作要求,县统计局于6月28日至7月7日对全县“四上”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双随机执法检查。共抽取12家,没有发现较大的统计违法行为。2.开展“双随机”联合执法。11月26日与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一次“双随机”联合执法工作,共抽取全县6家“四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3家,限上商贸流通企业3家)。通过检查指出企业统计台账和基础资料的问题加以整改,统计规范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依然薄弱。

乡镇统计人员岗位变动频繁,身兼数职,精力比较分散,统计人员流动大、兼职多对当前统计数据质量有一定影响。

二是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企业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多为兼职,对统计业务理解不深入。乡镇统计人员统计专业毕业的不到50%,业务知识掌握不多,对统计数据的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不够。统计人员的培训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性学习不够,操作性不强。

三是重视统计工作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一些企业、单位对统计工作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基础资料不健全,原始记录不完整。一些群众认为统计工作与自身无关,对统计工作缺乏理解支持与配合。一些基层领导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统计工作保障还不够有力,对统计数据质量缺乏足够重视。部分统计业务人员法制意识不够,对依法统计依法治统认识不清。

三、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统计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基层统计工作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人员配备、业务经费、数据管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和保障。继续完善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部门、乡镇的监督考评。

二是充实和加强统计工作力量,进一步夯实基层统计组织体系。

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设置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配齐专、兼职统计人员。创新基层统计层级管理模式,积极应用新技术手段,层层推进乡镇、村(社区)和企业、单位统计工作网格化管理。加强村(社区)统计网络建设,明确村(社区)统计人员。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分级分层精准培训,做到综合能力培训、网络在线培训、专项业务培训、新任入门培训相结合,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5.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五

2019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一)打造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布局。

在局里的统一部署下,利用维修苏区不可移动文物场所、不同类型的礼堂(祠堂)或村委会改(扩)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全县27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占比达100%。同时围绕“全域旅游”特性,优先选择居民聚集、群众积极性高、特色旅游点、新农村建设点、县领导挂点村进行重点打造。坚持主体建设村组负责文化设施文广新旅局负责的原则,打造成集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文化展示等“三位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完成XX个点改造提升。

(二)打造农耕文化展示馆(室)。

XX县是江西省十八个文明古县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传统农耕文化正在逐渐淡化、消失。为了留住对土地的记忆维系住悠悠乡愁,依据各乡镇(村)特色,着力打造一批农耕文化展示馆(室)。目前,全县已打造XX个,XX乡XX村、XX乡XX村、XX乡XX村等农耕文化展示馆(室)已对外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三)做好全县农家书屋更新、改造、提升工作。

按照省局工作计划,我县采取两年一个轮回对辖区内农家书屋补充更新。落实更新资金XX万元对全县XXX家农家书屋出版物进行更新,确保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资金不少于2000元,新增图书不少于120本。经过近几年的更新改造,我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已取得较大的提升,小书屋正在带来大变化。

(四)探索“农家书屋”建设。

2019年我局切实加强对“农家书屋”在建、管、用方面的提档升级,如:在实现全县“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及管理员职责;在对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还根据农民的阅读需求定期对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配送;定期检查书屋开放情况及借阅记录等,这些举措一方面规范了农家书屋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增长智慧,丰富精神生活的有效载体。同时创新服务模式,按照“按需制单、百姓点单”的模式,大力实施农家书屋“1+X”服务,在全县打造12个服务示范点,使基层农民在农家书屋就可以上网、阅读、借书、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享受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

(五)管理员队伍日益完善。

我县农家书屋自2013年实施选聘残疾人管理员,按照每年一聘的原则,2019年共选聘残疾人管理员224名,占全县农家书屋总数(258个)的86.8%。根据省局工作部署,我县采取乡镇站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局机关业务股室逐一核查的方式,对全县农家书屋聘请的残疾人管理员进行了全面核查,及时发现情况并落实整改措施,今年更换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43名。同时挖掘“新乡贤”和文化热心人士的文化能量,引导文化志愿者到农家书屋教、学、帮、带,做到全县每个行政村都配备1名文化专干,负责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及其他文化宣娱乐服务工作。

(六)做好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按照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工作部署,我局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XX县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在县广电网络分公司院内地面建设65米地面自立式铁塔,使用的频道频率分别是DS—45(中1等8套节目)DS—47(中7等4套节目),发射功率为1KW。目前铁塔建设、机房相关设备安装已全部到位,年底全面实施对外播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公众在闲暇之时有了休闲、娱乐、学习、聚会的场所,对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乡风文明有着显著的成效。但现实中也存在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建设预期的成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领导重视不够,基层群众文化倡导不力。

各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但工作效果还远远不够,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还明显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多数领导都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认为文化工作是一项“光用钱不找钱”的赔钱事,不上心,不重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就随便搭个架子,做做样子,往往出现挤占文化工作人、财、物的现象。

(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落后。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到2020年农村乡镇一级要建有集文化娱乐、书报刊借阅、电子信息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对建筑面积和相应的功能设施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目前我县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都没有达到这个建设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布局和标准功能大多都不适应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需求。随着农村基层对文化需求新的增长,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凸显。

(三)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还不够丰富和接地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开放程度的扩大,农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建设、交流的需求。但从现实情况看,闲暇时间农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跳广场舞等活动为主。真正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偏少、质量偏低。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点的覆盖也远远不够,往往只局限在正街中心地段和节假日,位置偏远的村子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尽管农村都普遍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但因内容、形式与农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相当部分文化惠民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变成一厢情愿。

(四)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不够大。

广大农村历史文化底蕴往往比较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没有财政保障,极大地制约了农村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一定程度的毁弃或流失。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重代表轻濒危和潜在”,除开发利用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民俗类项目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类型的非遗项目活化利用的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活化利用中保护的机制。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非遗项目在缺乏政府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正面临着消失。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源”和“文脉”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损害。

(五)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广大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严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在质量、数量和能力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许多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人员配置多为兼职,同时缺乏专门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当前政府推广的购买公益文化岗位的措施,在广大农村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也大多集中于城区地段,基层农村文化资源服务普遍欠缺。

三、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

(一)健全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活跃文化氛围。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健全而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例如文化站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科技培训室、全民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小广场、娱乐休闲场及农村文艺宣传队等,这是必要的先决条件。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乡镇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经费仍旧不足,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虽然已建起,但成了形式上的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主导力量薄弱,群众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因此,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展开持续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落实完善,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此外,乡镇政府不仅扮演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角色,还要主动引导、号召、监督农村各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次,着力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基层公共文化场所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免费向基层群众免费开放,在发挥传播文化功能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的带动影响作用。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基层文化站的带动、指引和带头。因此,农村基层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中心场所,尤其要发挥好带动影响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村基层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养。

一是各个村镇要以基层文化站为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好辐射影响作用,成为展现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模范窗口。

因此,农村基层文化站要紧随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各个重大节日期间举行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彰显出时代特征,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充满时代感。

二是加大基层文化站的宣传力度。

目前我县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可是很多人对文化站认知不足,参与文化活动热情也不高。因此,基层文化站要加强自身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多组织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活动。

(三)不断增强活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运行。

要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载体,以文化活动带动文化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县级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以“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转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使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形成新常态。村文化活动中心要有计划地开展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外来人员文化等文化活动。村每年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体活动5次以上,努力做到周围有文体活动,并确保每个村每年电影放映不少于12场,理论教育、文化艺术、科普知识等培训不少于2期,做到阅报栏定期更换,宣传窗(或黑板报)定期刊出。同时,积极推进村落图书室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村图书室要确保每年新增图书100册以上。

6.县财源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县财源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07-02-02 21:53:56

加强财源建设,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县财源建设情况调查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搞好财源建设,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我们作为农业大县,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以后,如何尽快优化财源结构,提高工商税收比重,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更是财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对全县财源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财源建设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工强县、以农富民、市场带动、科教先行”的思路,实行“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大投入”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培植财源,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总体态势良好。2003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4963万元,较去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0%。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696万元,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5660万元,占地方收入的%,可比增长49%;农业四税6842万元,占地方收入%,增长%;企业收入671万元,占地方收入%,可比下降%;其他各项收入5523万元,占地方收入%,可比增长%。从收入级次看,县级地方财政收入9886万元,可比增长%,占全县地方收入的%;乡镇级8810万元,可

比增长%,占全县地方收入的%。今年1—3月份,地方财政收入2363万元,可比增长%,其中工商税收1110万元;农业四税完成560万元;企业收入完成156万元;其他各项收入537万元。我县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得益于近年来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四大重点工程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3年,全县民营经济总户数发展到万户,注册资金亿元,从业人员万人,同比分别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1个,全县各级各类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亿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

(二)重点企业税收逐步回升。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退民进步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逐步建立

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如金曼克电气集团、金贵酒业公司、金樱纺织有限公司三个重点企业预计今年比去年增收700万元,重点企业发展已走出低谷,对财政贡献率增长趋势逐步呈现。

(三)部分税种成为财政新的增长点。去年通过积极推行综合治税、加强地方税源控管,重点加强了对城市开发、恒温库、棉花加工厂、肥料厂、蒜干厂、集市税收、契税、耕地占用税等零散税源的监管和征收。2003年,全县恒温库税收1200万元,比上年增加1倍。契税和耕地占用税314万元,比上年增长%。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源建设的质量不优。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3年,我县不足5%,低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县经济总量不足和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看,2003年,全国是86%,全省是81%,全市是%,我县为71%。从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看,2003年,我县仅为%,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从税源结构上看,农业税收比重偏高,我县农业税收占地方收入的比重是37%,有的乡镇高达80%以上,全省平均为11%,全市16%。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2003年全县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

(二)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三年来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38%以上,而全县财政收入近三年来年平均增幅20%左右,投资的较高增长与财税的较低增幅不协调,培植财源的作用近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我县是农业大县,经过多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税收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业特产税又占了农业税收的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今年国家对农业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降低了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初步统计,全县农业税收收入比

去年减少6300万元。城市经济也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过程,如金曼克电气集团公司、金贵酒厂、金利纺织集团曾是我县三大支柱企业,1995年以来企业上缴税金逐年大幅增长,1999年,三个企业共上缴税金高达8600万元。但近年来,由于国内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资金、经营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呈大幅滑坡趋势,除金利纺织集团实施破产重组外,其他企业上缴税金比以前明显下降。2003年,金贵酒厂仅上缴税收107万元(上缴中央消费税103万元),金曼克集团公司上缴税金1026万元,比2002年少缴1000万元,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大降低。

(四)财源建设增长的亮点不多。在农业产业上,税收主要还是依赖粮食种植、大蒜种植等传统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产生的税收,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相当部分要兑现优惠政策予以减免或奖

补,企业改制有一个调整、启动和发展的过程,我县多数乡镇反映目前看不到多少财源增收的亮点。在第三产业上,如果没有新的重点项目上马,新的增长点也不多。在当前税源偏紧的情况下,完成财税任务大多采取加大征管手段的办法。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表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尽管县里三令五申要求把投资商看成“上帝”,努力为其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但由于部门利益化,服务不优化,以及“三乱”现象时有发生,投资商反映比较强烈,致使一些招来的商家也难以落脚,影响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根据“十一五”规

划和省、市、县委工作会议,要立足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今后5年,我县财政总收入平均增幅要达到20%以上,到2008年跨上3亿元台阶,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在以下五方面求财源:

(一)要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一是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的路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农业财政、工业财政、第三产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财政还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要快速完成这个过渡期,对于我县财源建设而言,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二是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当前,我县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了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只要引得进

来,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以致于一些引进来的企业对当地财政根本产生不了多大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地方财政得不到好处,花大力气引进的这些项目也达不到我们财源建设的目的。三是树立非均衡发展财源观念。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后续税源培植上也不可能“齐步走”。非均衡发展,就是集中优势区域建设财源,带动落后区域发展财源,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当前,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率先把××镇、胡集镇、吉术镇三个中心镇建设成我县三个经济强镇,形成我县的“板块财源”,5年内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重均达到40%以上。同时,积极扶持王丕镇、卜集镇、兴隆乡三个欠发达乡镇的财源建设,5年内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重也要达到20%。最终实现全县财源建设的均衡发展。

(二)要在本地资源优势上求财源。建设财源必须与本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我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元葱之乡和金谷之乡,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煤炭资源。因此。构筑我县新型工业框架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和煤炭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比较利益和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我县实际,今后财源建设方向是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七大主导产业。(1)以大蒜、果蔬、畜禽、粮食为资源,通过提升加工层次,新上精深加工项目,培植以金德果蔬、金贵酒业、宏泰公司、大连益康集团金路公司为骨干的食品加工产业。(2)充分利用我县机电工业的产品、市场和品牌优势,构筑以金曼克电气集

团为龙头,以变压器公司、电器制造公司为骨干的机械电气产业。(3)吸收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着重发展以华雨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4)开发生产高质棉纱、高精棉纺、出口服装等产品,形成以金樱集团为龙头,以冰川棉业、金山棉业为骨干的纺织服装产业。(5)大力发展煤炭生产、洗煤炼焦、热电联产、煤炭化工和精细化工,组建以花园煤矿、肖云煤矿、金桥煤矿、热电公司、××尿素厂为骨干的煤电化工产业。(6)利用我县农产品出口优势,积极发展包装业,组建以华盛彩印、金江彩印、安利木业等为骨干的包装印刷产业。(7)以发展环保、节能新型产品为方向,组建以金巨公司、日本富泰环保材料、辉煌塑业为骨干的新型建材产业。

(三)在市场运作上求财源。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多上一些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多上一些发挥我县资源优势、有发展潜力、创税较多、有利于扩大财源建设的项目。二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建设财源。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采取以地抵资的方式,引进客商对园区土地进行分期开发,实现园区开发和财源建设的“双赢”效果。三是采取市场运作的形式经营城市建设财源。加快城市建设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的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如县城区近几年通过经营城市土地筹集资金,不仅缓解了城市建设中资金“瓶颈”问题,还增加了土地收益和相关税收。四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建设财源。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改变过去的做法,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要在机制创新上求财源。一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实行县乡“分级分税分管”,增收全留,一定多年。对县经济主管部门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收支挂钩,权责利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各乡镇、部门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当前,要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要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实行为企业贷款贴息及其它投资补助,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

(五)要在创优环境上求财源。一是创优税费公平环境。调查发现,有些招商引资项目对财源建设的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各乡镇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有些税收应收未收。建议县政府出台一个全县税费优惠政策的指导性意

见,以规范各乡镇优惠政策。二是创优创业投资平等环境。启动民资创业增加财源,是当前我县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议县政府在考核机制和政策制定上明确内资创业与外商投资的平等待遇。民资创业活跃,财源建设也就兴旺。三是创优金融信贷环境。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企业本身和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外,可尝试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基金,或完全由民资组成股份制性质的担保中心等金融中介机构,以此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后续财源。

7.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篇七

关键词: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去年底,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共13394名, 其中公务员2268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631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495名。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620名, 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77名, 中级职称4144名, 初级职称4383名, 管理人才1011名;国有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35人, 其中高级以上职称4名, 中级职称41名, 初级职称190名。

全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此县根据有特长或有高于此类人员的特长、能力, 有一定范围及效益, 并于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基础前提实行了指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去年年底, 农村实用人才157843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48.6万人总量的32.48%;其中女性48931人, 从技术技能分布上看生产型人员人数58401人, 经营型人员人数6313人, 技能服务型人员人数13732人, 技能带动型人员人数67241人, 社会服务型人员人数11049人;从年龄分布上看, 35岁及以下人数48094人, 36-40岁人数30937, 41-45岁人数32720人, 46-50岁人数23834人, 51-54岁人数7986人, 55岁及以上人数14365人;从学历分布上看, 初中以下学历人数145768人,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2075;从技术水平上看, 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 的人数411人。

2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机关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1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老化严重, 后继乏人现象突出。各单位普遍反映, 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人员断层。2008年以来, 此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2015人, 新进1469人, 加上对外商调、 考调等因素, 每年减员数比新增数大, 酿成人才团队青黄不接。各路人才呈现出组织比例不协调, 部分单位因人员断层, 无法配齐中层干部, 山后乡镇机关、学校缺人现象尤为突出, 县属国有企业近年来基本未新进人员, 断层现象严重。

2.1.2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多数乡镇反映, 对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造成一般干部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强, 工作热情不够高, 乡镇工作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还有一部分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同一个岗位上, 在工作中存在赖惰性思想, 讲报酬多, 谈工作少, 对乡镇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1.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反映, 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较多, 其中部分老同志上班出勤不够硬, 在编不在岗问题较为突出, 影响了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 使单位正常的管理制度无法执行, 管理难以到位, 工作难以推进。

2.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2.1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上看, 生产能手较多, 特别是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占较大比重。大部分实用人才土生土长, 靠自学成才, 属实践型、经验型人才, 对当地情况了解, 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理论知识和基础薄弱, 视野不开阔, 难以适应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2.2.2作用发挥需要加强。受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埋头致富, 生怕露富, 不愿带富,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局限, 一般只在家庭劳作中得到运用, 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在“帮扶结对”活动中, 多数实用人才积极不高、主动不强, 虽然部分实用人才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 但也局限于 “亲帮亲”, 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 效果不够明显。

受小农影响的小思想, 理念最实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勤劳致富, 怕财富, 不会采取丰富的人才,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范围内, 通常只使用家庭劳力所得, 造成在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农村经济由大量的辐射场的“领头羊”少驱动。在“帮助结对帮扶”活动中, 最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但也有一些实用的技能, 参加结对丰富, 但也仅限于“帮亲家庭”, 其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广泛, 效果并不明显。

2.2.3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评价标准不够完善。选择、聘用农民技术员的条件和考评办法较为宏观、实践性不大;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全。

3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团队建设, 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根据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 把人才开发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 积极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团队全体修养, 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1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3.1.1完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办法。按《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和《达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细则 (试行) 》规定, 凡采取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笔试和专业面试的, 分值分别占40%、30%、30%;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只采取一种的, 分值各占50%。在执行省、市规定的同时, 积极反映用人单位呼声, 向省、市人社部门建议减小公共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 增大专业考试分值比例。

3.1.2健全乡镇一般干部交流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对轮岗交流工作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 对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服从大局和工作需要, 自觉接受组织安排, 以平常心态, 正确对待轮岗交流工作。二是有步骤地实行轮岗交流, 促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充分结合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实际, 采取个人申请和组织调配等方式, 加快乡镇干部交流力度, 重点加强一般干部交流, 特别是加强在原片区的乡镇之间的轮岗交流。三是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培养性交流措施, 加强对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多岗位锻炼, 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3.1.3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原则, 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 实施科学的“撤、并、留、转”, 对于职能明显萎缩、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减少或长期不运作、无正式人员的 “空壳机构”坚决予以撤并, 对规模过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理顺关系。

3.2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根据该县的现状选择实用型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对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完善选拔, 培训, 服务和管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实际发展, 增加总的实用型人才,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1完善选拔系统, 实现评选常态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的选择标准, 按照“实际, 实用, 实效” 的原则, 不断拓宽实用人才选拔的范围, 除了传统种植专家评选, 育种专家, 农业经营专家, 在外面打工的专家, 将扩大人才延伸到熟练劳动力, 文体艺术人才的范围。根据生产专家, 企业能人, 能工巧匠, 12小类人才等四大类, 并结合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 业务能力等因素, 划分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评选标准, 具体评选标准, 可操作性, 尽可能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农村地区。

3.2.2完善培养系统, 增强培训实效性。根据乡县情况, 为农业架构调整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定制年度培训方案的实行, 有选择, 有重点的建设实用技能培训架构, 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篇八

一、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交叉设置。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又造成重复浪费。有的同一个类型项目,由于资金安排渠道不同,由同一个部门的多个职能处(科)室交叉管理。如水利部门的项目要建桥、财政部门自主的小农水项目要建桥、农工办的“一事一议”项目要建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项目也要建桥。再比如,财政部门的基层处(科)有农桥建设,农业处(科)也有农桥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归农业处(科)负责,千亿斤粮食工程归经建处(科)负责,如此等等。由于部门间、同一部门的职能处(科)室间缺少实时信息共享,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重建设、轻管护。盐都区水利类项目3年来只安排过一次维护经费260万元,工程预算中又没有安排后期维护经费,只是明确根据项目大小实行镇、村分级管理,由于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从而使得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较大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寿命,使用绩效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欠账严重。近年来,盐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节水灌溉、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2013—2014年,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51865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加之区级财力有限,全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5万多亩农田、1175个匡口受路、桥通行限制,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项目配套比例过高,县(区)级财政难以承受。在所有农业项目中,水利项目盘子最大,基层配套比例最高,县(区)财政负担也最重。除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不需要县(区)财政配套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县区财政配套比例今年为7.5%(2014年以前为2.5%);水利项目县区配套比例下限为30%,2013年该区争取的横塘河项目资金总量为2971万元,要求区财政配套比例竟达60%。2013—2014年,区财政仅水利项目配套就达10003万元,远远超出了该区财政承受能力。

(五)投入与绩效存在较大反差,绩效评价未能跟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庞大,但投入的绩效如何,项目实施是否按项目规划或初始计划实施到位,项目建成后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些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未实施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规划意识,实行区域统筹推进。县(区)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打破利益桎梏,共享信息,通盘谋划,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原则,建立部门联席审批和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编制本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2至3年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建立年度项目库,规划与项目库须报省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备案,并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区)依据项目库再按部门职能向上申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结构调整,着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在省级层面,近两年来省级涉农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已有所动作。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整合的力度,根据“三农”工作的客观实际,简化资金类别与分项设置,整合资金办大事。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克服“小、散、乱”现象,便于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将各县区的支农资金整个切块给基层,基层根据县区发展计划、规划,结合上级的要求,统筹安排,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进一步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的重点应当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点领域。同时,尽可能增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桥、农村道路、村庄河塘整治、县乡河道清淤、机耕路修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适当考虑逐步缩小或取消对农民个人的小额补助,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从3个方面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一是增加省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对苏北县区实行倾斜。二是降低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区级配套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5%;或者实行区别对待,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直至免除配套。三是落实专项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经费,可以在项目预算中安排,或者是专项经费,以保障农业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进一步实施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工作。抓紧建立并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审制和绩效评价制,项目申报初期要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后要进行投入绩效评价。近年来,财政部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省财政及相关涉农部门抓紧做好设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稳定的评价队伍(目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实施评价)。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作为相关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重要依据,并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追回财政资金,直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问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与共产党下一篇:新保密法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