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2024-09-04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精选8篇)

1.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一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是课

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

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四、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初中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3、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4、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对于中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变积极态度。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王阳

2.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二

一、写作是阅读的延续

作文审题的过程, 也就是一种短时阅读的过程, 因为现行的作文命题多是以材料形式出现。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材料, 或是图表数字材料, 无论材料的内容或多或少, 都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解读出材料的主旨或寓意, 要观察出数字的特点或规律, 这样在立意时方可有的放矢, 少做无用功, 字字句句围绕中心, 方可分析得条理透彻, 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2005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材料是一段文字:

工厂的角落里, 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 现代化建设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 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它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要求根据这段文字,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是一段寓言性的文字, 我们要读出其中的道理, 才能抓住材料的中心。通过阅读我们觉察到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首先要根据材料理解“位置”和“价值”两个词;其次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材料上看, 任何事物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有了位置才有价值, 可见位置是价值体现的前提和基础;不是有什么样的位置才有什么样的价值, 也不是想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就非得去寻找什么样的位置, 位置不能决定价值, 任何事物必须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写文章的时候就有了抓手。

2007年全国卷Ⅰ作文是一则图画材料题, 用图画展现主旨。只有认真观察, 中心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孩子摔倒后学校、家庭和社会送给孩子的是批评和奚落, 那么西瓜皮随便抛在路面上是谁的责任?“事后诸葛亮”是否是明智之举?这样图片的寓意就不再朦胧了, 题目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孩子要有是非之心和安全意识, 这样可以少受伤害;家长和学校要有责任意识, 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共同维护, 而成年人和一些单位群体的责任尤为重要, 要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社会是承受者, 你装入怎样的东西它就呈现怎样的颜色散发怎样的气味, 要有主人公意识。

二、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一则材料可以有诸多的寓意或暗示,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我们写作的要求往往是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后, 在其暗示或表现内容中选取一条我们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寓意, 或者是分析过后最有感触的观点, 作为文章的中心, 然后试图从不同的角度, 选取不同的材料, 借用艺术的构思和个性的语言去完成作文。

通过细致而清晰的分析, 有条理而又深刻的表述, 让读者在我们的表达中通晓点什么或领悟点什么, 做到“言之有物”“文以载道”, 怎能说不是对阅读的升华呢?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佳作《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 (河北考生) , 旁征博引, 借用西方哲人的话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齿轮”说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又用他的后半句“我们却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它”说明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必要性, 还借用扎西莫多和拿破仑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必须要有一个认识与超越的过程。文章以上述思路分为“认识篇”“超越篇”和“综合篇”三个章节。严谨的构思, 精湛的论证, 恰切的取例, 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气和学识。

三、阅读可以提供优秀作品的标准

一篇文章打动人心有各种原因, 那么在阅读后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总结, 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自己写作的标准和要求。“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也许要求过高, 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打动读者总该是我们应做的吧。高考三十人一个考场, 那么一本试卷也只有三十份, 争取做三十份中最优秀的, 应当不是太难。那么怎样在这三十份中脱颖而出呢?作文的发展等级是这样要求的:

(1)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有启发作用)

(2) 丰富 (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3) 有文采 (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

(4) 有创新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精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那么高考试题中的文学作品是否符合这样的要求呢?比如2006年重庆卷中阎连科的《说村落》, 清晰而又形象地道出村落的内涵:“对外人的诗意与温馨”, “农民的愁苦、艰辛、麻木和忍耐”, 进而提醒人们关注农民、农村。文章的确是深刻的, 在创建和谐社会时出现这样的文章, 当然也有其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采和创新在2007年辽宁卷臧克家的《炉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至今我们仍然记得“炉火不仅给人温暖”, 同时给人们以“生命的活力”和“生存的希望和勇气”的观点, 文章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拓一窗以窥天, 无论构思还是立意都是新颖而独到的。

在这里我想把这些标准说得更明确些, 希望对学子们有点帮助。

有些文章主要靠文采取胜, 语言如锦似绣, 可以称之为“文胜”;有些文章主要靠严谨的构思和深刻的思想取胜, 可以称之为“智胜”;有些文章靠丰富恰切的材料来论证说明, 可以称之为“例胜”;有些文章靠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成就自我, 质地独特所以称之为“质胜”;有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可以称之为“境胜”。

当然, 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肯定有多方面原因, 以上所说的是文章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要多方着想, 细心编织, 有了科学的标准和明确的目标, 成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3.浅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篇三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的积累就是多读书,多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生动的字、词、句、段、篇在脑中留下印象。俗话说:“胸中有积蓄,才能倾吐出。”注意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样在作文时,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使写作内容丰富,觉得有啥可写,有话可说。而老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最好的语言环境中多读、爱读、自觉地读,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善于使学生通过阅读净化自己的心灵。好的文章都有独特的文体特色,通过阅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不同的感悟。学生只有认真仔细地、广泛地阅读优秀作品,才能从中掌握好的写作方法。我们只有积极地鼓励学生去读,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如果学生课文读得好,又能广泛的阅读课外书,我相信他们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一篇文章写得好坏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是在于它是否吸引读者。能吸引读者的方法之一,就是文章有创意,文章的创意是通过大量阅读知识积累融合升华的结果。

再次,教师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应及时指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特别是要记下典型的事例。这样坚持下去,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另外,在教学中应注重教育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读书,读好书,常言道:“记得旧句子,易成新文章”。所以,对好的篇章、段落、词句,做好摘录并熟记,是丰富词汇,学习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最后,对优秀作品进行精读。所谓优秀作品,即是或者能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范例;或者是富含哲理语言优美的句子,便于学生积累的文章;或者是能帮助学生明理的寓言,故事。多读未必都有益,关键得看你读什么。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什么”,是围绕培养写作能力来进行的。

最后,以学习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进行读后笔记、仿写、改写、扩写和缩写、续写等方面的训练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1、写读后笔记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分全仿和点仿。全仿即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所谓“点仿”就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点”很多,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

3、改写。改写就是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改造,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改变人称,可以改变叙述顺序,改变故事结局,也可以改变表达方式。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选择适当材料,进行改写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4、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5、续写。有的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给文章添上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体验。我们只有让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只要两者并重,肯定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4.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四

阅读与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不是分裂开来的,它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将二者分开,进行单一式的训练,其结果是:费了不少的力却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现就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感悟谈谈如何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内学技巧

初中语文课本按单元将不同文体的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系统编排,其中多是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各种文体的典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范文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阅读,从中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汲取其构文、行文、成文的方式和技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学得了写作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及时地利用练习或每周的写作时间有意识地进行作文训练,如学习了记叙文或小说中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可以用写片段或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他们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初一上学期学习了《绿色蝈蝈》,因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写作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弱,自我构思行文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最适合仿写,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此外,切记学生写好的作文不能放在一边弃之不理,要给他们搭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利用作文课让他们宣读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修改、教师评价鼓励等,在这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写作知识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箭多雕的好事。在评价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激励,例如:学生若把学过的佳句或名言巧妙地应用到写作中,教师就应毫不吝啬、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把表扬当做教学中的指挥棒,让学生在赞扬中尝到储备好句、应用好句的甜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一如既往自觉主动地储蓄美词佳句并有意识地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游刃有余,不会再愁无话可言,真可谓:读中练写,写中赏读,读读写写,相交相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外取精华

叶圣陶说:“劳阅读,逸写作。”可见要写好文章必须要经历一番苦读,由此看来,要想笔下飘香还需寒中历练。故此,学生仅凭课内的阅读量,不可能达到极致,必须向课外拓延。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做出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阐述了课程的新策略,它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更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科学地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一些好书,积累美词佳句、精思妙理,存其精华,为我所用。只要坚持不懈,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写作也定会有质的飞跃。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汲取,是间接地通过别人对生活的认知反映来了解生活、感悟生活、获得生活经验、形成情感价值,这是增加学生生活阅历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获得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就会产生反映生活的欲望,那就是写作,欲望一旦生成,随着情感的变化,学生就会破格再创造,那又是写作,随着阅历、情感和欲望的丰富与提升,就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写作局面,何愁学生再做“无米之炊”呢?

5.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五

渗透人文主义,培养学生的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困惑。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从事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师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学精神的熏陶与滋养,致使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低、认识肤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能力呢?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仅仅指“文学素养”水平的高雅和低俗;也不是可以强求的文化气质,更不是刻意伪装华而不实,而是一个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以下是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对文学阅读已经失去了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完整的阅读一篇文学作品,不能感悟我国语言文字的精髓,从而影响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凡是要做成某件事就必须对这件事要由浓厚的兴趣、对其充满好奇心,只要这样从能激发对这件事的探索。阅读与写作也这样,要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如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三皇五帝”“五湖四海”“四书五经”等有趣的知识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教师应从此入手,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探索他们的由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刺激下,他们会自觉的去思考这些词语的来源。通过对知识的探求,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而且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二、培养阅读习惯,开阔视野

在语文学习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起,培养学生乐读、好读、研读。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每次阅读要做到勤于思考和勤于动手,读完作品写下自己的感受,记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同时,对学生所读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而且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应该在阅读范围之内。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推荐一篇文章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并模仿这些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流露自己的情感。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可以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三、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在生活中学会积累,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不仅仅要看其现象,更要反思其背后的本质;并把自己的所思记下来,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会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为学生的写作增加更多的思想性。

四、让学生能说话、会说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很多同学很难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外界。每当遇到写作时刚开始想的很多,但当提起笔时往往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由于平时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对学生的思想要多肯定少打击,多鼓励少打击。这样可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六

彭宁宁

(秦州区平南中心小学

甘肃

天水

741006)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明确识字与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二者的规律,使二者相得益彰,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371—1351(2006)08-0102-02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我们必须注重低年级识字教学,并且要下力气去研究它。那么,如何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如何把识字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笔者根据小学教学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对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问题作一些探究,供同行讨论。

一、根据课标确定两者的教学目标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1]

识字,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这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最基本的元素,就像组成我们身体的各种细胞一样,它不但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物质基础,它还担任着“造血功能”。汉字所造的血,当然不是我们身体里流淌的红色液体,而是通过大量的读、写而习得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等所有构成人的思想的东西。因此,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让它来“造血”,即阅读。

2.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的过程,也是“我思”的过程。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基本是以“识字与写字”为主线进行阅读教学。即“识字与写字”为“纲”,朗读能力培养、理解词句、了解内容等为“目”开展教学。[2]

二、把握两者的教学规律,实现有机地结合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探求识字与阅读规律的交叉部分,实现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1.汉字,汉文具有自己的特点,汉字既能学,又难学,说它难学是汉字本身复杂纷繁;说它不难学,是指在遵循汉字规律,汉文规律和儿童学汉字、汉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就会减少难度。

(1)汉字构字规律之一是常用字集中,汉字总量多,但常用字只3000左右,说明汉字中常用字有高度集中性;汉字构字规律之二是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合体字大多由独体字及偏旁部首组成;汉字构字规律之三是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有本质联系。凡教学效果好的识字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汉字构字规律指导下进行的。如学习常用字3000个左右:一般是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都重视了字的音形之间的联系。各种识字方法尽管对音形义的切入点不同,有的侧重字形,有的侧重字音,有的侧重字义,但都重视汉字的形声联系、声义联系、形义联系,以达到形声义的统一。

(2)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一音一义的字多,学汉字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读、写、记。识字相当于识词,识字多,掌握的词就多。同时,字能直接表意,有利于理解汉字表达的内容,表意文字的阅读是以掌握的汉字量为前提的,所以阅读前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3)遵循儿童学习汉字、汉文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孩子的记忆特点就是:善于记忆形象直观的内容,而不善记忆抽象的东西;习惯记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不易记也不乐于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

(4)语言规律的指导更是不可忽视。因为汉字是适应汉文的需要记录汉语的;汉文是用汉字表达的,学好汉字是为了学好汉语言,因此学习汉字必须和汉语言结合起来。

2.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词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文识字”。除了课本外,有好多适合低龄儿童识字的带拼音的童话、儿歌等,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阅读。学过拼音之后,有些学生就能够借助拼音阅读浅显的故事书了。学生阅读之初或许会很慢,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自己所吸纳的话外音、言外意,是老师读,学生听所不能取代的。用自己的眼睛看,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他要认清楚字形,还要思考字词表达的意思,遇到不认识的字,他还会思考如何去解决等。

(2)阅读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敢于独立思考,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并按自己的兴趣、情感选择读物。

(4)“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过程。”[3]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应有较大的“弹性”,不能绝对精确和清晰。

3.识字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小学生是有阅读需要的,但识字量少了会存在阅读障碍,进而降低学生在阅读中识字的兴趣。所以识字和阅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是爱玩、好玩,具有天真、爱想象等心理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识字教学,尤其是要求会认识的字,不要过注重字形的分析,要适可而止。要求认识,不一定很精确的记忆,以后见到这个字能猜测出来也是可以的,更不要见字就组词,没完没了地拓展,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先易后难;重视在语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斯霞,1958),字、词、句、文一体化。

(2)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所以阅读文本的选取特别重要。新教材大都是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只要识字方法得当,效果相当不错;课外读物尽量带图片并与学生的识字阶段相配套,学生在已有识字量的基础上通过课外书籍,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有趣知识,认识了部分生字,又巩固学过的字。

因此,我们不能等到学生的识字数量达到固定的标准后才去阅读,这大可不必。一边识字,一边阅读,以阅读促进生字掌握,以生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识字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操作模式

1.创设情境,以境引字: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趣味、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伊生”。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要认的字,尽最大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力,努力使学生建立要认字的表象,形成初步认知。2.整体感知、自主识字: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合作、自主识字的学习氛围,深入学生学习圈子,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品词析句、深入感悟: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课中读、议、练、评。

4.感情诵读、积累语言: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再次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5.拓展资源,反馈巩固:教师要注意筛选拓展的阅读资源,拓展的阅读资源要与文本内容或思想相关联,并且尽可能的用到本课所学的字词。内容要浅显、简练,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找、圈划、汇报。

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小学低年级段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性质、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我们要认真研读它,准确把握标准倡导的先进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把握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2] 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课程研究所,2002,3.[3] 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3(15).[4] 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J].教育研究,1983,5 [5] 魏星,悟读: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J].小学语文设计,2005,9(4)[6] 谢雄龙.识字教学的四大追求[J].小学语文设计,2005,2(7)[7] 潘仲茗.戴汝潜.现代小学识字教育[J].科学化研究,1994.[8] 宋时娣.苏教版第三册《识字5》[J].小学语文设计,2005,(12)[9] 石中美.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11] 葛建华.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J].小心语文教学,2004,(6):18—19.《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道:“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就会发现这里的“图画”,不是日常我们所理解的静态的图片,而是指生活场景、美的环境、优雅的情境。只有在这样的“图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才是正确的识字方法。而我们现在所教的人教版的教材识字量大,孩子们每天大约都要学习十几个字!对于这十几个字,我日日担心!我们教师如何去给学生建构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呢?从这一章里让我读到了一些方法:

一、运用图画唤醒识字的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非常高,就能产生“其进自不能已”的效果!苏老的“甲虫”和“草地”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不强迫记住的东西,反而比较容易记住;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刚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图画进行教学,为的是让枯燥的拼音变成灵动的字母,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比如:学习“t”时,出示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孩子们说一说小鱼在干什么,形象地展示了鱼尾巴的方向,孩子们在书写的时候就不容易忘记了。

二、走进生活感受识字的乐趣 “学以致用”,我想脱离生活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所以在讲一些比较抽象的字的时候,我会把字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讲“出”“入”二字的时候,我就问孩子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有的孩子说在超市出口入口见了,有的孩子说在动物园门口见了,当孩子们回忆在哪见过这些字的时候,这些字的形象就在他的脑海中深刻了起来,也许他再去超市去动物园的时候他会和家长炫耀“妈妈,我认识这个字,这个字叫做‘入’,我还认识‘出’。”这时,孩子们会由衷地感叹:原来识字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自豪的事情啊!

三、借助想象增加识字的方法

想象是一种再创造,孩子们想象的时候也一定是思考的时候,比如讲到“休息”的 “休”的时候,孩子们就说一个人靠着大树就是休息的休,讲到 “鸟”这个字的时候,孩子们会说上面的“丿”就像鸟的羽毛,“横折钩”就像鸟的头,“ヽ”就像鸟的眼睛,“ㄅ”就像鸟的身体,还有“一”就像鸟的尾巴。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所学的字在孩子的脑海里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他们觉得汉字非常有趣!学起来也觉得简单容易了一些!正如程颐所说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四、抓住阅读扩大识字的范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阅读的越多,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是的,阅读和任何学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对于识字教学,这个学期一年级每个班级配备了《三字经》、《读写新思维》、《小学语文阅读读本》,除了每天给孩子们回家布置课外阅读30分钟外,我们还每天抽出五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我们像唱歌一样,有的时候打着节拍,有的时候加上动作,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沉浸在儿歌的快乐之中,就这样,学生们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和很多汉字交上了朋友。而识字能力较弱的孩子的家长则很担心,课本上的字都不认识,还怎么课外阅读呀,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苏老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坚信,阅读会带给孩子们更多的享受。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运用这些方法,孩子们觉得学习汉字很有趣,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快记住我们课堂上学习的词语并且牢牢不忘!我觉得孩子们很神奇!

所以,在我看来,苏霍姆林斯基诉说的儿童都喜欢游戏、听童话、听音乐、画画、爱幻想,喜欢创造。实质上就是重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儿童学习是主动的,积极地,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所以识字教学应该与图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识字,趣味先行。

我从儿子18个月开始教他识字。3岁进幼儿园的时候他已经认了许多字。字的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字的欲望。他对认字很感兴趣:走在路上,看到路边不认识的字就会问这是什么字?看到公园里的指示牌也会读一读;他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新字。到了小学,默写生词对他来说很轻松:我几乎从不帮他默写,除了老师布置的抄写,他也不多练习,而他的默写成绩一直很好。

这几天在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看到了有关识字教学的内容,突然发现我的观点、做法和他极其相似,不由心生感慨,教育是多么有意思啊,充满变化,充满规律,充满智力的激荡,在对孩子爱的推动下,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我不如总结一下自己的得失,与所有爱孩子的父母分享。大家或许能从中吸取教训,多份成功的喜悦。基本原则和方法:

1、“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识字应该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和他们当前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事物。在孩子感官活跃的同时,教一到两个字。当年,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water”这个字的时候就是把她的手放在水流里,让她感知水的流动,然后在她手上写下这个词。很多具体的名词都可以这么教。

儿子喜欢玩沙,我们几乎每周带他去公园玩。教“沙”字就很容易。晚上回家问他今天什么东西最好玩?沙子。在纸上写下“沙”字,一点一点又一点,都是沙粒啊,一次就记住了。对于学龄前儿童,哪怕是更大些的学生,生活和大自然都是重要的课堂,而我们现在的悲哀就是用教室和书本把孩子束缚住了。把生活和大自然还给学生们,是我最想做的事。而且我相信,这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是,有多少家长和教师能有这样的远见呢?因为这种方法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很少有家长会放弃报班上课,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当学习的压力降临的时候,最先慌了阵脚的是谁?——家长们!我们的慌乱和焦虑使学习变得压抑和了无生趣。这是题外话了。

2、“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孩子不喜欢画画。画画是孩子最初的表达思想的手段。把画笔给孩子,让他们随意涂鸦,让他们认识色彩、线条、形状、大小,在此基础上,就能让他们画他们看到的东西,并教相关的字了。画得是否像,根本无所谓,让孩子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画,是多么好的锻炼孩子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机会啊!

3、识字要循序渐进:听懂字义——会口头用该字——教具体的名词——教抽象的名词——具体动词——抽象动词。先教单音节字,再教词。

4、识字和用字结合=学习+复习。

用学过的字和新的字编故事;识字卡片贴在相关物品上;用识字卡做游戏,如:藏和找的游戏;猜一猜的游戏等。

有不少家长喜欢在读故事的时候让孩子复习学过的字,我觉得这不是个好方法。这样做会打断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使故事不再完整,孩子会把认字作为最终的目的,这是不妥当的。认字只是阅读的基础,要让他们感到会认字就能看懂故事,能表达想法,那才是最有意思的事。

5、每次教字数量要根据年龄控制,且一般2岁一次2个字;并且字形不能相似。

6、侧重教识字的方法,而不要过于强求识字的量。

有的字能通过画的方法记住,有的字在学的时候要和具体动作结合,有的字要分解成不同部分加以想象,有的字能编故事——总而言之,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让儿童愚笨”(苏霍姆林斯基)要让孩子体会思考然后记忆的成功感。

当孩子通过一个阶段的识字能力练习,他们就能渐渐自觉地运用识字的方法,而认识新字就成了一个半自动的过程,你会惊奇地发现,咦,他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7、“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保护孩子认字的积极性,鼓励他认字、用字。关注孩子情绪,一旦抵触,立刻停止,切记不能让孩子对识字活动留下不愉快记忆。整个识字过程始终是愉快的、积极的,他们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记不住,认错了都没关系,他们不会产生任何恐惧和不安。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于幼小的孩子。

7.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七

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交流的过程, 是信息传播的手段之一。信息可以通过口语表达、文字语言、图形图像、肢体语言等手段传递信息、摄取信息、处理信息。文章写作在创造、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人类智力开发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 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始终离不开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实践这个语文基本活动。如何处理好“讲”和“读”、“记”和“写”的关系, 充分发挥读写的作用, 却是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聆听感悟, 清晰表达, 促进思维能力

新课标规定, 在小学阶段“听别人讲话要专心, 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 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听、说的途径来传授知识的, 学生听、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写作的能力。小学生只有在上课时听力集中, 才能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 然后通过口头的说, 来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在口头问答和即兴发言时, 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组织好语言, 这就促进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将会促进书面语言的更加通顺、丰富与生动。

从说话能力的训练来看: 低年级, 能用普通话说一段完整、连贯的的话, 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 能比较有条理地口述一件事, 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 能口述见闻, 能当众有条理地做简短的发言。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式, 有机的把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起来进行, 有时先说后写, 减少了写的难度;有时先写后说, 更减轻了说的难度。这样做, 以说促写, 以写来提炼说的内容, 巩固说的技能。但是, 一般不采用先写后说的做法。指导时注意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三、阅读与仿写的历程中领会写作规律

新课标规定“小学阅读教学, 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 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能给课文分段, 概括中心思想。阅读的任务是: 积累言语知识, 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 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阅读的目的 ( 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 和情境 ( 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 , 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 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 从事特殊的任务, 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 给人创造力。著名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 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教诲。”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 掌握技巧, 从而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使鉴赏活动成为他们的自觉修养过程。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 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 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 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 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 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等。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 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 从仿到创,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四、概括提炼能力是阅读与写作的核心

阅读者如何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 读短或者读薄是阅读领会的主旨, 理解主题的深邃, 思维看问题的提高, 再根据框架结构能够复述扩展内容, 是阅读概括提炼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要求学生认准关键词句, 把握其基本意义排除生词的障碍, 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 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 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去感知, 识记字词的过程中再造想象、引导启发学生的锤炼词语的把握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潜移默化到写作中去。文章是改出来的, 是扩充出来的, 也是浓缩加工的过程。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 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 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摘录好词好句, 或体会文章写法。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选择适当材料, 进行改写练习, 是很有意义的。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 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 基本结构, 顺序和体裁, 对长文章压缩, 使之成为短篇短段。加强扩句联系, 激发兴趣, 增强自我修改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 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 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五、丰富心理表象, 寻写作思维的起点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 对小学生来说, 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 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 就越利于加工, 思维就越活跃, 就越具有创造性, 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 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 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六、结语

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 又有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 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始终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实践这个语文基本活动中, 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 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模仿为桥梁, 以片段训练为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 以读促写, 只有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 学生读写脱节的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写作文不再是学生学语文的难题, 学生的读写水平一定会提高。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写作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 也是人们从事社会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 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正确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让阅读切实为写作服务, 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8.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阅读;写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50-01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然,阅读有多种目的,为了学习,为了积累知识,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有选择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越能辨真假,明优劣,去糟粕,存精华。文章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让写作写出精彩,写出新颖!

在多年的农村教学生涯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状: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感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尤其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甚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去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虽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一、丰富学生的读物

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而且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这些认识,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华,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打下基础。

二、学会在阅读中正确理解

而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老师和家长徜徉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授之学生读书方法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

三、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也开拓了视野。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即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即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所得,有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认识的理解,再诵读积累,这不仅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将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沃土上,培植创新意识之芽,孕育创新意识之花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阅读所得,有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认识的理解,再诵读积累,这不仅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将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沃土上,培植创新意识之芽,孕育创新意识之花(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上一篇: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下一篇:感谢有你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