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2024-07-3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共11篇)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一

浅论如何让一体机教学走进农村中学课堂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为了尽可能地体现教育公平,上级部门给我们农村中学配置了先进的一体机。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我们农村中学。一时间,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成了我们学校老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学校要求:公开课、优质课必须使用一体机教学,否则课上得再好,都是不合格。于是,一时间,全校教师都在使用一体机教学,形式一片大好,令领导欣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有使用的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也有白白让一体机牵着鼻子走,把课上得四不像的;更有甚者,费尽心血,还是摆弄不好,白白浪费一节课的……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在课堂教学中它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具体说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用形象生动的视听材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特点,因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巍巍中山陵》、《画山绣水》、《苏州园林》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时,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课件。上课时不失时机的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在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童话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在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蒹葭》这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由古诗改编的歌曲……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优美动听的音乐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上这样的课,学生再也没有上课睡觉的现象了。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教学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古文时,我都是首先在网上下载一些设计优美质量上乘的课件,然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如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下载并修改了一篇课件。课件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都用了不同的颜色标出,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都有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四、采用一体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

对于九年级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最缺少的莫过于时间了。面临中考,几多压力,几多期待,大家都恨不得一节课变成几节课来用。可是九年级科目多,语文课一周只有几节课,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课堂最大的效力呢?一体机教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都是先下载制作好需要的课件,比如在第二轮复习之前,我分别制作好了《记叙文复习》、《说明文复习》、《议论文复习》《散文复习》等课件,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都清清楚楚的做在课件上。在课堂上,打开一体机,进行专项复习,一张张点开幻灯片,一个个知识点都出来了,学生该记笔记的就可以记了,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一堂课可以加大许多的容量。

诚然,使用一体机教学有许多优势,但是我认为在使用之前老师们还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用一体机教学之前老师们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使用一体机的技能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再好的工具也只有用在会使用它的人手里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力。我们学校的一些老教师在初使用一体机时就曾闹出过这样的笑话:兴致勃勃地使用一体机教学了,可是由于操作不熟练,不是到不开文件就是找不到要用的课件,摆弄半天也没摆弄好,白白浪费了一节课。

二、要懂得一体机是一种教学媒体,它是辅助教学服务的,不该也不能代替整个教学过程。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在的形式,有了一体机,不论是否需要,只有一上课就使用一体机,看上去热热热闹,其实却是一堂糟。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时需要安静地独立思考,有时需要品读美文,有时需要熟读成诵……这些时候都不需要用一体机。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二

一、紧扣教学, 切记华而不实。

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 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中为了引起听评课教师的关注, 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 设置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等。但这些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它是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的, 教学内容是课件的主骨, 课件的表现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课件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 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有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明确主体, 切记过分依赖。

教师要把充分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要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教学。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内涵, 盲目的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 就是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起来, 过分依赖多媒体, 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员, 学生成了没有激情的观众。多媒体的作用达不到发挥。在常规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多媒体的“辅助”性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将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用简单的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设计教学, 不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和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

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多媒体教学只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特殊教学工具而已, 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常规教学中, 不能因茫无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 重视“双基”的教学, 强调学生基本功培养, 主张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反馈, 注重师生的交流, 教师的提问有针对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 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 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把多媒体教学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 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劣势凸显, 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也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因此,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之前, 要先弄明白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所选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还需要采用哪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配合教学。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扬长避短,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 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抽象的, 难以理解, 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仍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时利用多吗课件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感官上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教学的重难点创设的突破口。譬如《日月潭》, 这是一篇描写我国台湾省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的课文。在教学时,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潭美景, 让学生感知日月潭的神奇与魅力, 接着展示几组图片, 带着学生进行一次日月潭的想象旅游。借助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多媒体美丽的图景展示, 把学生的思绪带进日月潭神奇的美境之中, 再学生们揭示其日月潭的奥秘, 使学生感受到美丽的人间仙境, 令人神往。有如教《五彩池》一课时, 出示几组介绍黄龙、九寨沟、龙池等风景名胜的影片。这样, 运用多媒体技术, 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 把学生引入情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 填补个人技能的不足。

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技术, 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应具有朗诵、绘画表演等各方面的特殊技能。“金无赤足, 人无完人。”每个人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技能, 多媒体教学独有的特点, 正好填补教师在某方面技能的不足。比如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具有移情、激趣, 产生共鸣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指导朗读时, 在情感的调动、情境氛围的营造上很难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课文中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像材料, 把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灵中去, 使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 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影视资料, 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战斗的激烈场面, 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 学生仿佛走进了隆隆的炮火硝烟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对战斗英雄的尊敬和赞美之情。又如《小镇的早晨》一课,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娓娓动听的诵读, 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人流攒动的农村集市。以独有的魅力将整个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挥之不去。学生激情高涨, 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 教师因势利导, 以境入情, 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被小镇美所感染, 朗读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此外, 教师指导朗读时, 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 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 放大等技巧处理, 让学生反复品读, 从而提高课文的朗读能力, 弥补了教师朗读指导技能的缺陷。

3.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篇三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四

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让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总结,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就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谈些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正视现状,分析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水平低下,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制订一个翔实的计划,以便分阶段按步骤实施。这个计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据了解,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随意性更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了足数的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

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随意性,这种现象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式心态。

2、作文批改缺乏科学性

在作文批改中,一些老师死抠住标准不放,标准过于统一,呆板,对一些冒尖文则常常是一棍子打死。一些教师在批改时,完全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生的作文,批改标准过高,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无视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何况学生间的互批具有转换角色,诱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增加压力,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体验甘苦,培养学生为人办事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等作用?

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这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学生作文希望之花。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倍增,作文训练形成了良性循环,作文成绩自会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句话理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重视。

3、脱离生活,缺少实践指导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我们的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 1

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如是说。

(二)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分析

1、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文面不规范、不整洁: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如行款格式,标点符号,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的规定,直接影响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学生作文中,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字迹潦草难以卒读、乱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现象俯拾皆是。

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学生的养成习惯尚未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可是这并未引起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写作兴趣不浓: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痛”这句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口头禅形象地说明了部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这种状况既有学生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产生作文的灵感,这时写作主体产生了“我要写”的想法,其心理处于最佳势态,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写作主体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从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过功夫,同时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写日记、周记的兴趣,没有练笔本。一学期几篇课内作文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的生活,而日记则可以把生活与写作,作文与做人疏通。借助日记,可以学习观察,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砥砺思想,这都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这么多的学生和老师却忽视了,或者说重视不够。几篇课内作文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新奇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对大自然、社会等充满了兴趣,但我们的老师却把学生淹没在无休止的题海大战中。背诗词、诵名篇,品字画是与学生无缘的,学生又怎能萌发出写作兴趣呢?学校成了屠杀学生个性、兴趣的屠场。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深思吗?

2、“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谈得上语文能力,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能力。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语文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是想表明语文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复杂的语言成品(如一篇文章),还是简单的语言成品(如小孩子的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既包含思想,又包含情感,还包含着语言组合规则及语言运用方法等。许多作家并不钻研语言知识而照样熟练地运用语文写出好作品来,就是明证。

语言和思维的矛盾也是语言表述不清的原因。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清晰但语言贫乏、不丰富,造成了“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现象,有的同学却是思维不清晰以致不知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不管怎么说,语言和思维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学生中。我们老师如能在这两方面花些功夫,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写出语言通畅的作文。

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水平差,就找来一些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似乎这就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一 2

是语感的习得和积淀,而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至于写作能力,还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它与生活体验、认识水平、语言积累及写作经验有密切关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渔”是自学方法,而非单纯的写作技巧。

3、“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挺不错,但一旦走上社会,遇上生人,就显得木讷寡言,不知所措,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教师考虑写作教学时不是从“人”的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角度考虑,而是从应试或让少数学生出写作成果的角度考虑。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这个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就会令人咋舌了。目前的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即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大致相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在生活际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生活空间狭窄,仅局限于家庭──学校,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关心社会,视野不宽,思路单一,其作文文辞贫乏,内容干瘪。这种生活容易造成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友爱,他们心中的烈火般的激情也不能得到激发,其冷漠之情必然反映在他的习作里。“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试想,这种寡情之作还能感动人吗?还能提高其作文的品味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也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地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二、强化措施,走出困境

(一)、注重书写与字词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一文中说:“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要辨得明白,还要写的熟练。”只有写好了字,在作文中才能准确传达信息,正确表达情意。因而教师在思想上要动员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掌握汉字,要多认,多练,多积累,多运用,多查工具书。

(二)强化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农村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认为自己的生活远不及城市中学生那么丰富多彩,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怎样引导农村中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呢?

1、观察。要认真观察积累素材,对待问题要有感而发,坚决做到“我手写我口”。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搜集。“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例如种玉米,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何时播种,何时锄草,施肥,收获,形成记录,作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4、感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崭新宽敞的水泥路面,边干农活边打手机的农民,农业税的免除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教材的发放,农村“三村四化”建设„„这些都为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素材空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思考。例如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负面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代文明与农村生活思考等。

5、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育部推荐的18部中外名著,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时文杂志和教辅类读物。只有善于积累,作文时才会有“源头活水”。

(三)切实掌握三大文体的基本写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用一定的时间,有计划的进行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基本写法了然于心。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向学生传授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多描写抒情,前后照应,过渡衔接,情节的巧妙安排也很讲究;说明文以介绍事物特征为主,要讲究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顺序的巧妙安排;议论文以阐述道理为主,要讲究中心论点的提炼和论据、论证方法的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的应用文写作技巧。

(四)努力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1、教师“下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写作思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就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一方面,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通过续写、改写、扩写、情景想象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一个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现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采用这些形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创新批改方法,激发兴趣。“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多鼓励,少给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另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重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互改这种形式,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这实质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今天,我当老师”的尝试和实践过程。放手让学生批改,这是改变教师“包揽一切”的好举措,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压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用脑等诸方面的能力,真乃“一举多得”,百利无一害。

三、把握标准,健康发展

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五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美丽海边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六

作者姓名:赵磊

工作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 邮 编:830026 摘 要:针对聋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教师的示范动作及难点预先录制好,上课时,边播放分

解动作,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兴趣,同时也使聋生

对整套动作有了更直观、更形象、更完整的了解,从而提高

聋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生 多媒体 直观 完整 兴趣 效果 正 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电、光、图像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它 随着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迅速进入了聋校 的课堂教学中,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我校得到大力的开发和 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形式较以往灌输式更容易为聋生所接受,这是由聋生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聋生虽然存在着听觉障碍,但聋生的视觉优势是明显的,他们可以用眼睛感知正常学生用听觉感知的一些事物,对直观的、形象的、移动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易让他们接受,且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富有逻辑性,采取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才能适合聋生的教学需要与接受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体育课是无论如何也联 系不到一起的,而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让聋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上面,却忽视了向聋生传授一些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这一环节,且以往这些教学内容也是通过教师边讲边板书要点来完成的,缺乏直观、具体、形象的动作展示,无法引起聋生的兴趣,往往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那么,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来给聋生上体育理论课的效果又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尝试动手制做了一节体育室内课《滚翻组合练习》教学课件,在制作时,我首先叫来两名所教班级的聋生,反复训练他们,然后在摄像时由我带领他们将所学动作先一一分解再连贯操作,当我把这盘录像画面展示在聋生面前时,他们的学习热情是那么的高昂,纷纷表示要向那两位聋生一样学好这套动作,从而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运动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全班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套动作要领,圆满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得到了聋生的一致认可。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意识到体育课是完全能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很适合用于聋生教学课堂中,我认为应广泛在聋校体育教学中推广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聋生感兴趣? 首先,多媒体电脑教学的最大优点是能给聋生带来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聋生的是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视觉冲击,而这正与聋生的教学特征相吻合,从而迎合了聋生教学的要求,而以往传统的板书与口授的形式则以其抽象、呆板等缺点,很难引起聋生的兴趣,从而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可以就此问题展开一个比较:比如教师在给聋生介绍前滚翻的技 术动作时,首先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聋生往往理解掌握速度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很吃力,效果是不甚理想的。其二,在上课时,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因在视觉上不能给聋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所讲内容聋生未必能有所理解,聋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很难让聋生完全接受并掌握动作要领。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课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把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再加上教师在课堂的动作示范,这样,聋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了,更积极主动了,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了,掌握技术动作更快了,同时这也符合聋生对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更易受吸引、更具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

又如,对于一些容易犯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并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课件中,形成一一对比,聋生认真观察比较,动脑思考,说出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使聋生对滚翻动作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从而激发聋生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低年级聋童认识水平很低,不知道自己该注意些什么,只是对一些新奇的、刺激强烈的、运动变化着的事 物产生注意,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往往很短,不到半节课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了,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聋生的动作时,聋生就容易转移注意力,精神也不集中,听起来就比较模糊。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动画或录像,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几小时他们都会兴致勃勃的,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也特别深。因此,在聋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动画、录像结合文字说明这一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新颖起来,让聋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认真听讲,达到了使聋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目的,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比如:我在给聋生上跳绳课时,可以把聋生练习跳绳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大屏幕的播放,聋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哪个小朋友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跳得最多、跳得最快,经过聋生们的比较和分析,结论一目了然。这种将动画与录像制成课件画面展现在聋生面前,对聋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并容易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练习也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其三,现在有些学生喜欢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明星的资料、图片。我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尝试将这些聋生喜欢的体育明星的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这些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课件中。这样,当我在向聋生们介绍这些体育明星时,既有图片资料,又有文字说明,就更易引起聋生的兴趣,也会让这堂课显得更加直观、生动了。如:我在高中跨栏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对跨栏动作起跑——跨栏——攻栏——途中跑——冲刺等技术动作分解,将其做成动画配以文 字说明的教学课件,并穿插进聋生们已熟悉的110米栏的世界冠军刘翔的比赛录像,使聋生对这堂跨栏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向刘翔哥哥学习,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这样做使聋生对学习跨栏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聋生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提高。

当然,多媒体手段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教师若掌握好在课堂上“看什么”、“练什么”和“怎么看”的关系和尺度,引导聋生学习运动技术理论和开拓知识面,将对聋生今后进行专业系统的锻炼和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书目: ①《聋童心理学》 ②《聋童教育学》

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聋校体育课堂的尝试

乌市聋人学校 赵磊

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七

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都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九寨沟》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在教学《春联》后,春节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在学写建议后,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等。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总之,只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情趣盎然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即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后,我留下了一项作业:平日里,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在学了这课后,学生感触很深,都认识到平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并纷纷保证以后一定也会向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学习,做一个时时刻刻遵守规定的人。又如学习了《春联》后,我让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春联,写春联,体会人们用春联表达的心愿。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我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时效。

2. 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学科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综合包括语文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语文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综合;语文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语文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语文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技术、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声色俱全,形象逼真,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音响同步展示美丽的北大荒秋天的景象,再结合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学生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正走进一幅优美的图画中,里面有红红的高粱,成片的大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运用图画法

画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适时采用此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迸发灵感,诱发学生新奇、独到、富有创意的想象。如教学苏教版上册习作3时,我先让学生在未完成的图画当中画上自己喜爱的几种小动物,天上、地上、水中的都可以画,画完之后再将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没有想到原本枯燥的作文课还能画图画,兴致都很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提高了作文课的兴趣。

(3)运用故事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学生熟悉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课文续编小故事。这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参与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及对语文的理解,编出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演唱法

这里所说的演唱即演一演,唱一唱,因为模仿能力强是儿童的一大特点,语文中恰当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个好办法。如《三袋麦子》一文中的动作、语言较多,很适宜学生表演。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了人物不同的特点,加深了理解,课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孩子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续编故事、扮演角色体验、亲历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体验语文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1)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自走进身边的生活,观察生活。如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燕子》等课文后,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活动或生长规律,记录观察日记等,亲历实践与阅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张扬鲜明的个性。

(2)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材料,如实验、表演、调查、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说:“学生参加游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有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三顾茅庐》一课就很适合课本剧表演,在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诚恳邀请诸葛亮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刘备、诸葛亮见面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再上台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

2.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并创造条件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与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凸显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使学生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全面、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8.让音乐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篇八

【关键词】音乐 初中语文 学生 兴趣 文章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分别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语文感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将音乐引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其心理过程特点是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样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倾向和认识的水平。

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思想,甚至阅读时不同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单纯的朗读,是远远达不到最终效果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不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能利用音乐很快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借助音乐将其完美化,收到的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比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的气氛中,学生更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就看教师怎样调好“弦”,定好“调”,弹响学生心中的“情弦”。

例如教学何其芳《秋天》时运用节奏活泼的《少女的祈祷》音乐完成一个美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在美的沉醉中,用笔绘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美丽的图景。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音乐引入朗诵环节,营造良好氛围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将音乐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四、利用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8,1.

[2] 韩筱燕.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8.

9.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篇九

翻开一些学生的作业本:字迹潦草,格式混乱;错别字层出不穷,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也不清楚。许多学生对写字好坏满不在乎,写字姿势也不注重:有的腰扭成了麻花,有的背伏成了拐杖,有的手掌根部前置手弯如钩,有的干脆以指关节作腕枕纸,不一而足。当今考试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对学生书写自然要求严格,倘若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书写习惯,陋习一旦形成,考前一下子是难以改正的,考试中你会为书写不规范付出一定代价的。不仅如此,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具体要求是:字体规范,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因此,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教学,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书法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环境、氛围是隐形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旦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应运而生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书法的动力,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等地悬挂一些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忘返。也可以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短文,使他们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像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通过比赛展出学生书法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字迹端正、点书遒劲、间架稳妥、笔势自然、黑色匀称、神气完足的作品,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坚持练习、提高书法水平的内驱力。

(二)发挥语文教师魅力,提高学生书法水平

中国教育有一句古训叫“亲其师,信其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亲近某位教师而极力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才会出现某某学生的字像语文教师的字,某某同学的字像数学老师的字这类现象。书法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板书是师生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加上结构清晰的框架,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好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书法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书法的艺术规律,增加一些书法的艺术修养。比如,真草隶篆书体的不同变化,章法与布间的安排,行文与行气的内在规律把握,书法内容的不同选择等等。而这些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很好地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字随文教,文从字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又能让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两全其美。

(三)提高写字教学地位,为书法教学铺路。

语文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就是最基本的书法教育。总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汉字,能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能用铅笔、钢笔和毛笔,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艺术遗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这既是写字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了写字教学这个基础环节,就谈不上传承书法艺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1.是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写字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保障每天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每天安排十五分钟书法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外,还应针对学生书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开设第二课堂,由有书法特长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

2.是明确不同年级的写字要求,初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初二年级开始,过滤到硬笔软笔兼学。初三,毛笔书写是书法教学的重点。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是规范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的执笔姿势应是:右手执笔,手离笔尖约一寸左右,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掌心能握一个乒乓球,笔杆与纸面大致呈45°角。姿势正确了,不仅对写好字有所促进,还能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对书写姿势的指导应贯穿写字训练的始终。

(四)多渠道培养书法艺术修养。

让书法教学走进课堂,还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修养。定期举办书法讲座报告会。用报告会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故事,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聘请社会上知名书法家到学校演讲及即兴书法表演,定期开展书法比赛等。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10.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 篇十

——我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理解

新湾镇中学

许帅

随着课改春风的到来,各地区教材焕然一新,我们所在的益阳地区初中语文课程从2010年开始改用北师大版教材,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使用该教材的地区。该教材编排无论从主题上、课型上都有鲜明的特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今已过三年。

今年中考刚刚结束(2013年6 月23 日),红网百姓呼声益阳版上出现了一个热帖:《恳请益阳教育局退订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改为人 教版》。大意是楼主认为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高难生僻,希望益阳教育局能改回人教版。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纷纷跟帖,有支持也有反对,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平心而论,新北师大版在整体编排、单元设计、文体量化、深度广度高度上,较传统的人教版都有颠覆性的改变,这自然使用惯了旧版教材老师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是束手无策。但新教材真的是不好用或是不能用吗?有人曾戏谑:把北师大版教个来回,相当于中文研究生毕业。我作为益阳地区第一批完整使用改版教材的老师,研究生自是不敢当,但个中艰辛,却是比旁人能多体会几分,一些感悟或许也能与同行共勉。

北师大教材是运用比较探究这个原创性设计来安排的,比较探究贯穿整套教材的每一册的每一单元。这在人教版中是很少出现的。它打破了以往教材按文体编排单元的惯例,将题材相同、相近的数篇文章组成单元,按主题进行组合。编者选取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

同体裁的作品来表现相同的主题,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才显示经典文本的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纵向的可比性。一个单元中的几篇阅读课文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在一个单元里既可就“共性”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也就是在同类文章里发现其不同的东西;又可就“个性”进行比较,异中求同,也就是在不同的文章中发现其相同的东西。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时因为接触新版本的语文教师,大多数忽视了北师大版编者的“温馨提示”,把不同的教法统一化,都以主讲这一模式贯穿到底,忽略了比较探究在课堂上的运用,使教材完全失去了个性。

就北师大版编者提出的比较探究法,我认为它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

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师可以故意改成“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敲”字的妙用。

当然,这种相似的比较,往往是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看似信手拈来的比较句,往往要花费教师的大量心血。

二、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

不同的题材表示不同的主题,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柳宗元的《江雪》又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污的蓑翁形象;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借景抒情,高唱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赞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三、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这种比较是北师大版教材的鲜明特征,编者通过每一单元的同一主题,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而正是这些文章,折射出本单元的主题。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斑斓春色”,编者就这一主题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散文《春》,古诗《江南春》、《游园不值》,科普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代诗《初春》等。

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启发。

四、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智叟进行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中有如此多的比较点,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同时,让比较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比较中分析,在探究中创新,这样使教学更有意义。

当然,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把比较探究课放在第二课时

因为比较探究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若学生不熟悉文本,又如何去比较,更谈不上探究了。

2、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

比较探究文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题材、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来确定最恰当的比较点。所以说课堂的预设很重要,寻找最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重难点。

3、大力倡导发现性学习方式

比较探究课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跃的,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过程。”因此,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

语文课堂要打破原有的老师问,学生答,如何突破问答方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

11.让辩论赛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篇十一

一、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明确,语文教学的作用日益显现。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入辩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授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挖掘辩题,在小组间、男女生间开展小型的辩论,辩题也可以从初一开始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身边到社会辐射,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式,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并且在辩论中,学生必须多方面调动知识积累,深层次地挖掘辩论主题的内涵,不断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论。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辩论赛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

二、环节明化,培养能力

1.了解辩论,明确流程。正规的辩论赛有严格的辩论流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时而动。如果是完整的比赛则有完整的流程:确立参赛辩手及正反方——确立辩题——备战(查阅资料)——开展辩论——主持人入题——正反方一辩陈述观点——攻辩——自由辩论——正反方四辩手总结陈词——评选优胜及最佳辩手——小结。

2.教授技巧,提高能力。辩论技巧如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順水推舟、釜底抽薪等,这是教师在辩手上场之前必须教授给学生的。这些技巧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的小型辩驳中适时点拨,教会学生基本的辩论技能既能优化辩手的辩论语言,又能强化学生的辩论思维。

3.观看辩论赛,模拟学习。国际大专辩论赛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整演绎了辩论赛的演进历程。辩手们的思路,你来我往,词锋凌厉;辩手的风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辩手的敏锐,沉着应战,唇枪舌剑。这些给观看的师生带来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是很大的。观看辩论赛的同时,引领学生掌握辩论技巧,所以观看既是欣赏又是学习更是促进。

三、辩论落实,强化创新力

1.确立正、反方,确立辩题。正、反方成员的选拔尊重学生的选择,一般不做太多要求,目的就在于激发更多的孩子参与,让辩论成为习惯,人人敢辩,人人能辩,人人会辩。确立辩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力、思辨力、表现力精心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选择中性的辩题,选择难度适宜的辩题,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选择学生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的辩题。例如班内的选拔赛用的是“家长接送孩子利弊”这个辩题,两个班级的决赛用的是“初中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辩题。这样的辩题切合生活,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可以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2.实战比拼,培养能力。开篇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比赛的辩题、比赛规则、参赛辩手、评委、点评嘉宾等等,参赛辩手展示自我风采。接着进入陈词阶段,顺序和时间依次为:正方一辩3分钟,反方一辩3分钟。在双方盘问阶段留有的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紧接着进入激烈的自由辩论阶段,自由辩论阶段一般设时8分钟,双方针锋相对轮流发言,期间可以插入嘉宾提问环节。最后进入总结陈词阶段,顺序和时间依次为:正方三辩3分,反方三辩3分钟。

3.揭晓胜负,嘉宾点评。每一场辩论都要有公平公正的评判,都要揭晓胜负,这既体现辩论活动的规范又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嘉宾的点评是辩论赛经验的小结,点评中有欣赏鼓励,点拨中有学习辩论的要点。

上一篇:离婚起诉状基本写法下一篇:在校学生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