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2024-07-2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共10篇)

1.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一

第二单元

实验十一:空气占据空间

(1)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打气筒球针。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底部贴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里装入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以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④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观察杯子中有什么变化。

⑤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注入一些空气,观察杯中的现象。

(3)实验现象:

①将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纸团丌会湿。

②将杯底扎个小孔,杯中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杯中的空间。

③从小孔中打气,空气进入杯中,挤出杯中的水。

(4)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十二:空气可以压缩

(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

(2)实验步骤:

①用一个注射器抽进 10 毫升的空气,记下初始的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

②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直到活塞压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松手。

③用相同的方法向上拉活塞,直到活塞拉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④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抽进 10 毫升水的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⑤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对比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否相同。

⑥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

实验十三: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自制的简易天平、塑料小桶、充好气的皮球、豆子、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在天平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挂上塑料小桶,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②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 10 筒空气。

③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在装豆子的小桶里再放入若干豆子,让倾斜的天平重新达到平衡。

⑤继续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3)实验现象:充气前,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打入 10 筒空气后,天平向装皮球的小桶一端倾斜。

(4)实验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实验十四:大致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简易天平、皮球、小桶、回形针(戒绿豆)、乒乓球、空心塑料块、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使用上节课的方法,先将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戒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②将小桶中的皮球取出,打入 20 筒空气放回桶里。

③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下每种物品的数量。

④用打气筒给一个丌漏气的袋子打入 100 筒空气,扎紧口袋,然后分别用不这袋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进行比较。

(3)实验结论:当天平平衡时,空气的质量等于回形针戒绿豆等轻质物品的质量。用打气筒打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实验十五: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

(1)实验材料:大塑料袋、纸筒、蜡烛、火柴。

(2)实验步骤:

①在纸筒的底端剪一个“窗口”,供空气流通。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

②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③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④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用秒表测量一下,多久以后袋子会掉下来。

(3)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实验十六:做风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2)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②在纸盒的相邻两侧各打一个圆洞。

③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④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⑤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现象: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4)实验结论: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丌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2.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二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

实验器材: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

实验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实验结果: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食盐、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实验步骤:

1、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3、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形成颜色均匀、稳定的紫红色透明液体。(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2、观察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

(8)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烧杯2个、2克食盐20包、2克小苏打20包、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按照同样方法往另一个成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小苏打,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完成教材29页记录表。

实验现象:约溶解了7份食盐,2份小苏打。

实验结果: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10)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实验步骤:

1、轻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

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实验结果: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11)实验名称:哪一个溶解得快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1根、热水、冷水、相同克数的食盐4份.实验步骤:

1、将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2、将剩余的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实验现象:用搅拌棒搅拌的那杯比不搅拌的那杯溶解的快一些;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比放入冷水中的溶解的快一些。

实验结果:搅拌能加速物质的溶解,温度高也能加速物质的溶解。

(12)实验名称: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

实验器材:.筷子、方糖、冷水、热水、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A、搅拌能否加快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把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另一杯不搅拌。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B、切碎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取出一块切碎,另一块不切碎。3.把切碎和不切碎的2份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C、加热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100毫升冷水和100毫升热水。2.把2快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D、水量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倒入不同水量的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A.搅拌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B.切碎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C.热水中的方糖溶解的快。

D.水量多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

实验结果:搅拌、切碎、加热能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水量越多方糖溶解的越快。

(13)实验名称: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多大。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水、每份2克食盐20包、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记录一共放入了多少份食盐。3、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现象:100毫升水溶解了18份食盐,再加19份时食盐便沉到杯底不能溶解了。实验结果: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4)实验名称: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目的:比较大、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器材:大、小音叉各一个,音叉锤一个。实验步骤:

1、取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轻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低音;重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低音。轻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高音;重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高音。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弱。

(15)实验名称: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锣、鼓、钢尺、皮筋。实验步骤:

1、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声;轻轻击打却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4、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实验现象:用力按压锣、鼓,锣、鼓,物体不振动,发不出声音;轻轻击打锣、鼓,锣、鼓,物体振动了,发出了声音。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

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实验结果:鼓面、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

(16)实验名称:观察发声物体

实验目的:观察水面波纹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器材:水槽一个、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 什么变化。

2、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现象: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波纹出现。实验结果:水面的波纹是振动的音叉触及水面产生的。

(17)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实验步骤:

1、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用力要适度)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4、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18)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盛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声音的高低。

实验器材:盛有不同水量的相同烧杯4个且标有编号、筷子。实验步骤:

1、预测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的4个烧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烧杯口,记录它们发出的声音。(用力要均匀)

3、重复实验3次。

4、完成教材50页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1号杯子发出的声音低,2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低,3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高,4号杯子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结果:杯中的水量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杯中的水量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

(19)实验名称: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一把。实验步骤:

1、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

2、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部分的顶端。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听到的音高。

3、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4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高。尺子伸出桌面8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高。尺子伸出桌面12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低。尺子伸出桌面16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结果:尺子越短,发出的音高高;尺子越长,发出的音高低

(20)实验名称:振动物体与声波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

实验器材: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槽、水、土电话 实验步骤:

1、再仔细观察,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2、拉直土电话“电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听。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振动的音叉水面有圆形的波纹散开。

声音通过土电话的线从一端传向另一端。

实验结果: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水时,会使水产生振动。声音通过“电话线”,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

(21)实验名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器材:1米长的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音叉、音叉锤。实验步骤:

1、找一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一位同学在一端敲击抵住材料的音叉。

2、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现象:使用铝箔听不到音叉的声音,感受不到音叉的振动。使用木质米尺听到音叉的声音较小,感受到音叉轻微的振动。使用棉线听到音叉的声音较高,感受到音叉较强的振动。使用尼龙绳听到音叉的声音高,感受到音叉强烈的振动。

实验结果:声音在四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依次是:铝箔、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

(22)实验名称: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实验目的:探究鼓膜的振动

实验器材:塑料杯子、气球皮、扎线、音叉、小沙粒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子口上,用扎线平整的扎紧。

2、在模拟的“鼓膜”上,放几粒小沙粒。

3、用音叉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4、观察在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实验现象: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实验结果: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

(23)实验名称:控制物体发声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物体的发声。

实验器材:塑料罐、纸、毛巾、棉花、豆子。实验步骤:

1、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生装置—发声罐。

2、用手捂住罐口,声音有什么变化?

3、用纸、毛巾、棉花分别捂住罐口,声音各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用手用手、纸、毛巾、棉花捂住罐口,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小了。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来减小噪音

(24)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身体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人体基本结构图 实验步骤:

1、观察身体的外形。

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实验现象: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实验结果: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25)实验名称:观察上肢的运动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哑铃。实验步骤:

1、用左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一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2、反复做上述动作,并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实验现象:用力时,胳膊上的肌肉变硬了。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实验结果: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协调配合的。

(26)实验名称: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目的:探究安静与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秒表

实验步骤: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结果: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次;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次

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次左右,心跳在()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27)实验名称: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目的:探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步骤:

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过一会,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实验结果: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人体运动时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

(28)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目的:探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实验器材:洗耳球一个、水槽一个、水 实验步骤:

1、捏住洗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洗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洗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洗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三

(教材P29~3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电路出故障了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根据科学原理,通过改造简易电路能够制作出电路检测器。

2.初步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器元件的故障并排除故障。

难点: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1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路故障检测记录表”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连接包含有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简易电路,也知道了开关具有控制电路通与断的作用。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小灯泡熄灭。

2.提问:为什么闭合开关,小灯泡会亮,而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熄灭呢?(预设:闭合开关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和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所以小灯泡会发光。而断开开关时,电路不是闭合回路,没有电流经过小灯泡,所以小灯泡熄灭。)

3.活动:出示多组良好的和不同损坏情况的电路材料,组织学生组装。

4.提问:你们连接的电路能点亮小灯泡吗?(预设:能;不能。)为什么有的小灯泡不亮呢?(预设:可能是小灯泡坏了;可能是导线没有夹紧;……)

5.揭题: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路故障。(板书:电路出故障了)聚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本课进行

【设计意图】探索活动的支撑。同时告知学生小灯泡不亮一定是因为电路出故障了,避免学生不切实际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电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过渡:小灯泡不亮可能是因为电路出现了什么故障?这个故障可能是因为电路中的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排除这个故障呢?

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和检测方法,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3.小结:电路故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连接的问题,另一类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对应的检测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检查法,即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另一种是替换法,即用另外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探索二: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过渡:刚才大家讨论的检测方法都很实用,但需要反复拆卸与连接电路,有没有更简便的检测方法呢?

2.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方法和“提示”内容。

3.布置任务: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吧!

探索三:检测故障电路

1.提问:你们会用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故障吗?如何检测?(预设: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个检测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此部分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此部分有故障。)

2.讲解: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时,应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并放在故障电路的电池盒中,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另外,一定不能用我们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用你们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组内交流后将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有利于完成制作和理解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电路故障可能是连接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检查法、替换法或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排除故障。

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我们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应该如何检测,比较一下和我们学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对电路研究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电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4电路出故障了

电路检测器:电池、小灯泡、导线(不能检测家电路)

常见故障:连接出现问题或某个部件出故障

检测步骤:合理猜测→检测故障→排除故障→小灯泡被点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和验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进行电路检测器的制作之前,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对故障原因进行合理猜测,并指导学生分析每个故障要如何进行检测和排除,帮助学生将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分析转变为可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制作和使用电路检测器,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检测手段能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先猜测—再检测—后排除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而深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4.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四

3.拱形的力量

首案编写者:崔xx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对实验现象会思考、分析,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重点】测试拱形的承重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承重的秘密。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实验、实验、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在桌子上放两本书,现在我们把这两本书看成是一条河的两岸,现在想从河岸的一边到另一边,怎么办呢?(搭一座桥),老师随手把一张卡纸放在两本书上面,用硬币来测试这座平桥的承受力,发现它能承受的压力很小。那我们有哪些办法可以增加桥面的承受力?

3.纸拱承受压力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预测能放几个硬币。教师演示

明确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纸拱形状变化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它不能再承重了?

最后如何计算纸拱承受了几个硬币?

4.以小组为单位做纸拱并测试纸拱最多可以承受几个硬币的重力。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在放硬币的过程中拱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纸拱受压时拱足向两边推开。压力大拱足向两边移动的距离更大了。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4.让学生用把一根小竹竿弯成拱形,体会拱形对两手的作用。然后在拱顶上用力。继续体会拱形对两手的作用。

小结: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四、长寿的石拱桥

.介绍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2.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一千多年,还如此牢固?

五、拓展延伸

拱形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不仅仅应用在桥梁建设上,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也随处可见,课后请大家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拱形,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3.拱形的力量

5.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单元 篇五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单元)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 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

6.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六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

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7.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七

第二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1、装水烧杯

4、搅拌棒

1、高锰酸钾

1、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生可以动手做做。

2.教师引导: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实验报告单。

8.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八

康川学校 马明德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康川学校 马明德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三、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9.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九

岩石和矿物

一、填空:

1、在自然界中,由石头构成的山有很多,这些自然界中的石头,在科学上叫做______,______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山上、地下和海底的______,严严实实的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是由大大小小的颗粒组成的,我们给岩石分类时可以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等来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岩石是我们常见的岩石。

4、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用______观察、相互______观察、在岩石上滴______观察等。稀盐酸有______,千万不要弄到皮肤上和眼睛里,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______洗干净。

5、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______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的。花岗岩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6、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______种。常见的矿物有石盐、煤、硫磺、方解石、赤铁矿、石墨等。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______,点豆腐用的______,做铅笔芯的______,中药用的______,做首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都是矿物。

7、很多矿物是以__________命名的,如赤铁矿是______的、褐铁矿是______的、黄铜矿是______的、白钨矿是______的。

8、矿物的硬度分为____级,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______,它广泛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工具中;硬度最小的是______,它是重要的__________,还用来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在建筑、珠宝、雕塑等行业中很有意义。

9、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______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______,把矿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0、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______,矿物的光泽分为______光泽、______光泽、______光泽。其中______光泽反光最强,______次之,最弱的______光泽。最弱的______光泽又可分为__________(玻璃)、__________(丝绸)、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泥土)等(由强到弱)。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______矿物。

11、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______和______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如:石头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______和______,因为它们是属于________资源。矿产资源属于______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采。

14、地球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地球内部有炽热的______,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15、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等。

16、______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又叫做火成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

17、______是地壳深处的岩浆,在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渗透,还未到达地表就已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

18、______是在水中形成的,是流水携带碎石、泥沙、动植物遗体,并把他们平缓的地方沉积下来,逐渐形成的岩石,(又叫做水成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沉积岩。

19、岩石受到一定的____________而发生变化,矿物会重新排列,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______。如石灰岩变质形成______,页岩变质形成______。

20、岩石和矿物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

21、观察岩石的方法很多,如:手____、____闻、轻轻敲打、用小刀刻或指甲、铜钥匙等____、滴____等。

22、在岩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______。

23、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______和______、检测矿物的_____等方法研究矿物。

24、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粗略地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

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较软

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较硬

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25、描述方解石:颜

色:__________________

条痕:__________________ 透明度:__________________

光泽:__________________ 硬

度:__________________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

26、几种矿物的条痕:

自然金---______

石墨---______

赤铁矿---______

方铅矿---______

石英---______ 黄铁矿、黄铜矿---______;

27、我国已发现各种矿产______种,其中稀有金属矿、钨矿、锡矿等____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用途?(至少4种)

2、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3、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给岩石分类?能按照大小来给岩石分类码?

4、矿物与岩石有什么不同?

5、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矿物?

6、为什么在鉴别矿物时,它们的条痕颜色比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7、请描述三种矿物的形状、透明度和光泽。

8、如果想要知道我们对于矿物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9、为什么要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0、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11、我们可以根据那些特点将岩石进行分类?

12、矿物与我们存在着那些广泛的联系?对于矿物的开采,我们要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

三、实验和操作

1、岩石的分类

实验材料:岩石标本(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放大镜、稀盐酸

实验目的:能借助放大镜、稀盐酸等材料,采用多种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实验结论:花岗岩是岩浆岩。砾岩、砂岩和页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

花岗岩-----花斑状

岩-----泡薄层状有化石

岩-----易分离成层敲有声音

岩-----混凝土状

石灰岩------青灰色、遇盐酸冒泡

大理岩-----有美丽花纹遇盐酸

2、几种常见岩石的用途:

铁矿石

做首饰

金刚石

点豆腐

划玻璃

3、把下列岩石和它们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由碎石或卵石组成,粗糙,硬

容易分离成层,颗粒细,硬,敲击有清脆的声音

石灰岩

有多种颜色,颗粒细,较软,薄层状,常有化石

大理岩

花斑状,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青灰色,颗粒细,较硬,遇盐酸冒泡 花岗岩

纯白色、黑色等,颗粒较粗,较软,遇盐酸冒泡

1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篇十

(2011-01-21 20:56:17)转载 标签:

杂谈

湾甸子中心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有关。

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时抗弯曲能力不同。

如把薄纸板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结构最稳固,不易变形。

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多用三角形结构。

六年科学第二单元练习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判断题。

1、框架铁塔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所以它不容易倒。()

2、拱形的龟壳,可以让乌龟更加耐压。()

3、六边形支架用料多,所以稳固。()

4、体育馆用拱形做屋顶是为了美观。()

5、脚手架上的斜梁是为了使脚手架稳固而添置的。()

6、拱桥的优点是承受力大且使用材料少。()

7、现代的斜拉桥由于是用钢材建造的,所以它牢固。()

8、造房子的时候把横梁平着放,这是因为平着放更加坚固。

()

9、球形从各个方向上看都是拱形,所以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

10、增加纸条的宽度和厚度都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

11、做纸包装箱时之所以用瓦楞纸板是因为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比一般的纸板要强。

()

12、桌椅都有四条腿,所以四边形比三角形更稳固。()

13、葱管状的叶子,使它又结实又轻巧。

()

14、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非常的厚,所以非常结实。()

15、建桥面使用材料越多,承受力越大。

()

16、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优点,又没有了拱受压时向外的推力。()

17、人的骨盆可以很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

18、改变纸的形状不可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19、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构造就是采用了框架结构。

()

20、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

二、选择题。

1、下面四种形状中不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B、C、D、2、拱形的赵州桥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是因为()。

A、拱形受到压力时,能将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B、拱形与其他形状相比,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C、建造拱形时选择了特殊的材料

3、下列哪个框架不易变形()。

A、B、C、4、增加材料的(),可以使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

A、宽度 B、厚度 C、长度

5、把同样厚度的材料制成一个箱体,采用()形状最坚固。

A、正方体

B、长方体 C、球体

6、安全帽承受压力强的特点是利用()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的原理。

A、长方形

B、圆顶形 C、制作材料

7、工程师在建造一个复杂的框架前,需要首先做好()工作。

A、设计框架造型

B、选择建造材料

C、美化加工框架 D、对设计模型进行测试验证

8、经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A、增强 B、没有改变

C、减弱

9、()使物体不容易倒。

A、上轻下重 B、地面平整宽大 C、上重下轻

10、鸡蛋握在手中不易损坏是因为()。

A、鸡蛋壳很厚

B、鸡蛋壳是圆顶形的C、鸡蛋壳内部是空心的

11、为了使正方体框架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我们至少需要加()根斜杆。

A、2 B、4 C、6 D、8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的第五单元测试卷下一篇:如何当好农村组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