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用12篇)
1.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学习方法的传授,还应重视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拓展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也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变化中做到全面适应。对此,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策略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而很多时候,教师也只能通过一系列提问,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具体理解、掌握程度,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在激发、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教学传统,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1]。对此,在初中政治教育各系发展中,其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之前,对学生本阶段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也以此来更好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提出“怎样才能够提升人际关系”这类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讲,经常会陷入茫然当中,不知所措,此时,就可以将其问题灵活的转化为“怎样在人际交往获得大家的欢迎”等类似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题意,也能够轻松、积极的投入到问题讨论中,也能够积极的将自己独特的想法、方法表达出来,进而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创新情境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才能够真正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例如,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时,就可以引用一些周围政治名人的具体事例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是讲解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轻松地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中[2]。例如:在进行“潜力”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讲解这样的故事来完成课堂导入:大概内容就是工人在下班途中调入墓穴后,怎样都无法逃离,而当醉汉调入其中时,却因为工人告诉其不用努力爬出没有用这句话,以为工人是鬼,惊吓过后奋力的爬出了墓穴。而通过以寓言、笑话等形式来表达相关知识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倾听中,对其中包含的政治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真正懂得采用不同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某项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3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先进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果,对此,初中政治教师应给予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以教学设备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来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政治教学内容,教师不要盲目的以传统板书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而是要结合实际授课需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更先进、适合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进而在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3]。在具体引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政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进行“意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意志相关的视频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能够增强意志的歌曲,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也可以在讲解后,让学生尝试围绕“意志”这一主题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也能够让其创新意识得到全面激发与发挥,并在设计、表演中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组织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还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采用更恰当的策略、手段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洪山.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166-166.
[2]叶银珍.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178-179.
[3]达娃卓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21):25-25.
作者:胡翠萍 单位:山东省宁阳英才学校
2.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 保证时间, 营造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 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二) 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多方面思考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 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 如果操军出来返攻, 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 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 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一种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 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 能说这不是创新吗?
(三) 开发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需要想象, 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由想象,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妈妈的同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 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 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 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 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 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 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 不得不开凿隧道, 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 坡度特别大, 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 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 (开凿隧道) , 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 。教师这样精心设计,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 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一、在良好探究氛围中激发创新热情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常常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法;一段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的涵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表达不同意思……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对文章理解的多重性。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表达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敢于对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应该给予尊重、鼓励,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能学生的谈论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违反规律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及时给予启迪,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加以重点指导。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参》,教师就加以否认、抹杀,甚至训斥,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被扼杀在“土壤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了总结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多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是蔺相如、廉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一位女同学却怯生生地说她欣赏的是秦王。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立即引来同学们的反对。这时,那位本就不够自信的女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捕捉到这一细节,便马上示意大家安静:耐心听完那位女同学的解释后再作定论。那女同学小声地说是因为课文中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她认为国家会最强,一定要国王领导有方才行,所以她欣赏能力强的秦王。我听后,先肯定了那位女同学读书细心,说话有根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这使她眼里闪现出一丝自信与自豪的光彩。我便顺势鼓励她课外搜集更多有关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果然,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那位女同学信心百倍,找到了许多令其他同学心服口服的材料。从此,她的学习欲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懂,或因怕学生启而不发,使教学时间不够,进而代替学生分析问题,把答案强加于学生,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这无异于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继而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
所以,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时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改良了教育这片土壤”,学生感受到学习上可以与老师平等地探讨问题,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能在无形中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孕育出创新之花的种子。
二、在参与求异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是多元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求异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具体的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一定的知识或实事求是得出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也可以设想出不同于传统的答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主张。求异探索不仅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表述,表达不同见解。
大家知道,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当需要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时,我常常用平和亲切、带着鼓励的语气,启发学生尽量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当学生发表意见后,又启发同学评论谁说得好,好在哪里?能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吗? 另外,还可以启迪学生站在反面的角度,寻找其弱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批驳。这样,在课堂上争一争是非,论一论长短,找一找弱点,久而久之,求异思维就会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在展开丰富想象中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教学,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策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象是人脑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前提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少年儿童具有奇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少年儿童这一特征,创造出一个激发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空间,有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有意提出: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她生活会怎么样呢?创造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在我们国家里,这位小女孩爸爸和妈妈一定会很疼爱她,会像我们一样能上学,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即使小女孩没有父母,我们社会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把她送到希望小学学习;有的说,也许这位小女孩在家里,常常会撒娇,吵着爸爸妈妈要买这要买那……一番番的发言,一种种的想象,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凭借某种事物,引导学生去描述事物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描述。一位学生就写这样一段话:望着老师在黑板画一个圆,这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工艺精湛的师傅手里团着面,正制作一个精美的月饼,那月饼似乎寄托着他的无限希望——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我仿佛又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霎时间,发出耀眼的光辉,啊,祖国的建设如这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
这样,以静为动,以物引想,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太空中遨游,这不正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向创新之园的大门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4.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摘要:
创新是历史教学中被热切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历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的意义体现的日益明显。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历史教学也要基于这一目标开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创新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真正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推动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实现民族兴旺,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
关键词:
5.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五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创新意识是一种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的物、人、事,这些物、人、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感召力。如: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适应变化的新型玻璃,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等;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做风车的牛顿,弹钢琴的贝多芬等;事——如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赢?毕升的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乌鸦又是怎么喝到水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意识熏陶的好内容。如创造性转换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某些结构相似、相对匀称,能显示语言和谐统一美的句子,首先理解句子意思,领悟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律,之后进行模仿性的转换练习。
在《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领悟了对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每分句用“啊”来表达情不自禁的赞叹,春游公园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进公园我们就好像来到了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香啊,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阳光下花儿争奇斗艳,彩蝶飞舞,蜜蜂歌唱!”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有可能积极思考,进而创造性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实地经历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说写训练和自我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和A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她当大青蛙。(学生读)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得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里来?”没有读出大青蛙的疑问的语气。
生:我想请B同学读小鸟,请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B同学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天无边无际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尤其是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再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能留出更多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主人。
三、引导生疑,诱导质疑,善导释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1)引导生疑。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经过努力做完一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再通过读抓住“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呼了一气”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罗丹做完工作后的殿堂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生疑:“对罗丹的这些异常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2)诱导质疑。如教学《中彩那天》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显然价值不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恍然大悟,他们提出:“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3)善导释疑。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这段时,教师归纳后可以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很快就弄明白了。二是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学生通过思考,经过教师点拨,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再深一层。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于成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者还要做到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如教学《航天飞机》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航天飞机的功能其实远不止这里提到的一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你们可以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寻找,把找到的资料拿到班上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知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信息。
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乐于接受。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点水?”教师从容不迫地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尖或翼尖点水是因为它在吃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到水里去。”教师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也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它在水面飞行时,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文章的主旨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否则会损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总是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之类的语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能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吗?况且这种认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显得陈旧僵 化了。对大多数文学作品,最好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开阔视野和积累语言的目的。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必“高度统一”,不妨让学生见仁见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给他们自由,让其各持己见,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给学生留些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切忌直陈其事、灌输结论、一听无余。只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未穷”思之得之,才能使学生回味无穷,方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经过实践,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泽民曾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要迅速从传统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实践,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理论设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把握时机,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 实践过程
1、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认识
研究组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
创新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好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研究方案
四、实践的做法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
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级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年级教师常用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高年级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案设计 大化县第三小学
覃翠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表演魔术[魔术盒](实物:红花——黄花)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吗?现在老师表演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一看,你们注意观察,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 师:你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快,这么准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它都是按照红花——黄花的顺序出现的。
2、像红花——黄花这样,一组事物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3次或3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把这串花贴在黑板上,并标出一组红花——黄花,第二组是依次重复出 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六一”节,小朋友们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师: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颜色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旗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3、课件出示灯笼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灯笼是按紫、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回答得真好,表扬他(她)]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小朋友的队列,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先跟你的同桌讨论)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男孩的后面是女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表扬他)[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生2: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4、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红”的颜色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
师:猜一猜下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下一朵花是绿色的。[师点击鼠标](小朋友们真聪明!)
5、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列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就说,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板书)
三、动手操作,巩固拓展
1、涂一涂。
打开数学课本89页,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涂,教师巡视)实物投影教材89页。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的作品?评议颜色(点击)[回答得真好!]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题,你能告诉老师这个应涂什么颜色吗?
2、摆一摆,猜一猜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
1、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
2、先选出一组,再按第一组的图形或颜色、图案顺序摆出来。
3、要求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三次。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了我们全班表扬他(她)。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摆学具,指名上台摆)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这位小朋友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谁来试一试?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说说身边的规律
师:我们只用两三种学具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一说?(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我家的地板砖是有规律的,马路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窗帘布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图片)
3、创造规律 师:“六一”节准备到了,老师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设计学习园地的花边,课后交给
我,看谁设计的又有规律又漂亮,我们就用它来做学习园地的花边,好不好?
7.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教师意识的创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就应该有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是一种引导的工作, 可以通过各种情景, 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形成创新思维.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去解决问题, 而发现和解决问题都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 对待问题时懂得怎么去思考, 并去探究问题, 这样就形成了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在问题上添加创新的东西, 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遇到难点问题时, 教师就要引导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考问题, 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并纳为己有.在课前, 教师要对所讲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这就是备课阶段.备课时, 教师肯定会把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 作为该内容的重中之重来讲, 但是, 这里所谓的讲解, 通常是把解题步骤告知学生, 在这些问题上, 师生间缺少互动, 教师只是讲解解题步骤, 解题思路自然就是顺着步骤按部就班.而学生也只是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 而这个答案并不是他们所想出来的, 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会了也就是会了, 不会的就是把答案生硬地背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根本不会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去思考.教师在备课时, 就要对这些问题的背景有所研究, 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 联系实际, 教师应该找出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背景信息, 整理成一份新的材料, 在授课时, 教师引入知识点, 要将其巧妙的设置成情景问题, 学生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的求知欲.以它为前提, 讲解出知识点的精髓, 这样就帮助学生理清了生活背景材料到知识点之间的思维发展过程, 这种生活中的问题会让学生更觉得贴切, 也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真实答案.这种情景更有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 帮助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 要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理解那些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不能强行灌输这些知识, 那样学生会显得很被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通过多做题来解决, 那样学生就会掉进“题海”里.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创新的意识向学生展示出基础知识的背景, 这些背景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画面,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以这个画面为中心, 思考这些问题.这就是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并抓住知识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是指引者,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进行交流互换, 以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引导学生将问题延伸到其他科目上, 在遇到同样问题时, 能够学有所用.
在课堂上, 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民主自由的教学方式上, 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的真实感情不能受到抑制, 教师不能以一种权威的姿态来管束学生的一举一动, 这样做就会压制学生活跃的思维.数学课堂不应该是一种沉闷的课堂, 这种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 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们沉浸在其中, 这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因为他们是极富独创性的主体,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 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让学生们有民主的感觉.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互相学习的过程, 并且相互影响着对方, 达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看到, 教师是在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是自由的, 并且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师要有耐心地去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心声.教师和学生要维持这种活跃的状态, 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二、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通过教育领悟学习中的问题, 因此, 学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 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 只要他捕捉到了机会, 他就会时刻发现一些属于自己的问题.而这些确是教师所未能捕捉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灵感, 善于发现问题才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 关键.在教学课堂上, 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并且乐于分享给其他的同学, 大家就会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讨并且解决它.学生有一种自主探究的精神, 集思广益, 大家就会有寻找到不同的方法, 这种知识的分享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思维, 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这样学生就有了发散性的思维, 用一种独创性的思维处理问题, 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数学课往往在课堂上的单调讲解会很乏味, 而学生有了这种创新的活跃思维, 自然就消除了对数学的乏味感,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一种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探索问题时, 他们要有耐心和勇气, 要有坚韧的毅力, 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创新意识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就会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原来同一个问题, 在学生的思想里会有不同的答案.学生不能害怕问题, 不能有畏惧的情绪, 大胆地提出心中所想, 这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要知道, 提出一个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个时候, 教师要懂得解答这些问题, 在学生鼓起勇气时, 适时去解答学生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教师如果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没有做到妥善的解答, 这样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的给予解答.但是, 教师要知道解答不是给出答案.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各种工具来研究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借用参考书, 通过查阅一些工具书, 还可以做一些实验, 自己亲手操作, 与同学间的探讨, 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方式.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要经常参与到这种讨论中, 这样学生之间才有互补的效用, 时间久了, 学生会主动有合作意识, 积极交流, 增强整体意识, 在学习中, 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才能.
在今后的课堂上, 学生会体会到学以致用,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学生们会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问题, 并将自己创造的问题解决, 转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来解决这些问题.
8.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课程 创新意识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创新意识产生的机会就越多。直觉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我们把活跃于显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知识块”,而把沉积于潜意识的知识经验称为“潜知”。“知识塊”积累越多,形成各种联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当面临某一情境时,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凭直觉识别。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能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具有质疑品质和问题意识。如《草船借箭》,别人想到的都是“造”箭,独诸葛亮想到用“借”的方式智取10万枝箭,成为千古绝唱。教授这篇课文时,不仅要启发学生学习他奇妙的创新之举,而且也要体会诸葛亮创新意识的直觉基础——知人心,晓天文,懂地理。这正是创新意识品质,同样是创新意识方法战胜了常态意识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意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有其深厚的知识积累。
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为创新直觉的培养提供物质前提。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声”反衬“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台上。” 用“光”反衬“暗”。这首诗中创新意识的运用使其寥寥数笔便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境界。别人写小动物总爱写其可爱的一面,老舍却从“性格古怪”入物,同中求异。《司马光》中别人想的都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的却是“让水离开人”。再如作文教学,如果我们再自欺欺人地布置《一件小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么我们只能生产出一批应试作文的机器。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教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教师应善于把握教材中的这些点滴契机,除了课本,教师应从不同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空间。
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灵感就没有创造。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是创造活动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思考的问题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的状态下,意识活动极为活跃,因此,新思路、新形象、新观念往往一下子就从头脑中冒了出来。灵感是直觉被激活的火花,是创造意识中出现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厚积而薄发”:厚积是直觉积累,薄发是灵感闪现。
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善于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享受到意识创造的快乐。灵感被激活,意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泻千里,畅快淋漓。在这样的训练中,语言和意识同时得到训练。又例如给水果拼盘起名字,开始学生起的名字都很普通:“百花齐放”、“一枝独秀”等,我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意识,换个角度看。例如站在“水果的一生”的角度看,可以起名:“最后的时刻”。受到启发,一个学生站在小蚂蚁的角度给果盘起了个名字:“迷宫”,还有个学生没带水果,他用别人不用的水果皮做了个拼盘,起名“果盘吃完以后”。对于灵感,要善于捕捉,要引导学生通过求异意识摆脱意识定势,打破按固定思路、习惯考虑问题的枷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听、说、读、写更富有创造力,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三、展开学生想象翅膀,教给学生创新钥匙
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联想,联想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意识训练的有利措施,特别是儿童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是最有创造潜力的。一次,我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核桃,人人都爱吃,可是要敲碎核桃壳取出完整的核桃仁却十分麻烦。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让农民伯伯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成熟时自动裂开。”有的说:“发明一种机器,专门去核桃壳。”还有的说:“老师,足球的气打得太足就会炸,如果往核桃里打气,让核桃也炸开行吗?”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而激动起来,集体的智慧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意识。有个小女孩突发奇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到处乱滚了。他爸爸受女儿的启发,将各种形状的玻璃容器套在刚长出的西瓜上,培育出了便于运输的方西瓜。可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有多重要。事实上,正是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最具发展前途的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大胆面对孩子的想象,不要把孩子的“异想天开”视作“怪癖”,挫伤他们,应加倍关注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美国和日本早在70年前就十分重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训练。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然而这种创造潜能犹如干柴,只有教师用不懈追求的热情才能点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学艺术,2008(3):62
9.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九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初级中学
10.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乌丹五中高会艳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精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何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一直伸向未知的心灵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意。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
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和温暖,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的说从他对中举前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则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他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
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凡答案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给120分。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事宜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止。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化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后脑勺,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所在。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吉利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是可以有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知识评价学生的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态度,交往态度,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利用评讲可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11.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能力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和标新立异的欲望。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多么可怕的后果!语文科目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被动,滋生依赖心理,而且严重扼杀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还课堂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地表现自己,张扬个性,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时,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掌控者,只有学生觉得教师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他们的情感才会从“怕”转变成为“敬”和“爱”,才能对老师敞开心扉;(2)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特感受,允许学生犯错。对于学生的言论,教师要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绝不能冷嘲热讽或者置之不理。
二、设置恰当、适合的教学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及时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整,而且还能及时警醒一些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半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甚至是教师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提出质疑和问题。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适合的教学问题之外,还要注重用这些问题来引发学生质疑。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教师应持有鼓励和引导的态度,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逐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问题难度适中,既不能太容易,学生不动脑就能随口答出,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和阅历范围,学生苦思不得其解。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创造热情;(2)问题语言灵活。直白的问题就像一杯白开水,了然无味,如果加以绘声绘色的语言修饰,则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提出的问题;(3)问题有开放性。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思考,放飞思维,展开想象,提高创造力。
三、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再加上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很多时候,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很容易造成文本与学生的脱节,影响学生对于本文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的韵意,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挖掘教材、课堂的精髓之处,培养创新能力
12.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欲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 如何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环境,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能保持自由的心理状态, 真实地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四鼓励三允许。
二、创设思维情境, 诱发创新意识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 根椐皮亚杰的理论, 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 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 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创造“愤”、“悱”意境
“愤悱意境”, 即所谓“欲知未知, 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不得, “悱”是想说清而不能。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 学习积极性最高, 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 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 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教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要构建学生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活动空间, 即思维场。思维场的出现, 需要教师去创设, 在创设思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例如:“一定摸到红球吗”一节, 让学生想一想, 回答下列问题:“向上抛一个物体时, 物体必然下落吗?人会长生不老吗?摸奖一定能中奖吗?”
2.导入要有趣味性,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导入要有启发性, 能诱发疑问和思考。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 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4.导入要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 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 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 使学生更容易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起创新欲望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 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 而只能由学生自身的发展来决定……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出于学生本身的自发性、主动性。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和信息, 而所提供的材料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关联, 努力使之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 自主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进行个体自学, 可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可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的形式, 让学生去研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感悟、发现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 满足于课外, 并伴随其终生。
四、鼓励质疑, 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更要敢于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2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8-08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11-10
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论文11-1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7-3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9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1-12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