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2024-09-24

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共11篇)

1.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篇一

1、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

2、春天栽树要早,夏天灭虫要了。

3、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

4、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

5、种好管好,丰收牢靠;只种不管,打破金碗。

6、一雪虫虫无踪,二雪来年大丰。

7、拿到场里算庄稼,收到家里算粮食。

8、一场雪,一场雨,雪大雨大。

9、一年劳动在于收,谷不到家不算收。

10、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11、书要精读,田要细管。

12、寒时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13、人不勤,地不灵。

14、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

15、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16、若要庄稼好,天天起个早。

17、苗要好,除虫早。

18、灌水有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

19、雪花六出,先兆丰年。

20、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21、江南三尺雪,米稻十年丰。

22、麦黄不收,有粮也丢。

23、田间管理如绣花,一针一线不能差。

24、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25、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26、有收无收在于种,多收少收在于管。

27、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28、顶风扬场,顺风簸簸箕。

29、大落大满,小落小满。

30、小枣要晒,大枣要晾。

2.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篇二

大庆市图书馆、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于2006年合并整合,新馆是与石油学院图书馆共建。馆舍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阅览坐席3000余个,设备、图书、家具总资产超过4000万元。馆内设有采编、流通、期刊、阅览、信息、技术、教研等部门。

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204万件(册),其中印刷型文献164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引进数据资源15种,自建数据3种,中外文现刊1918种,报纸122种。目前已形成了与大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大学各学科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多文种、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通过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大庆地区图书馆事业和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 整合后的优势

2.1 设备资源共享。

整合后图书馆与学校网络中心用万兆光纤连接,拥有联网终端500余台。目前我馆使用GLIS (8.0)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图书采访、编目、典藏、查询、借阅的全部自动化管理,并能通过CALIS进行连机编目,具有快捷、高效的公共查询功能,可实现读者网上预约和续借图书。图书馆配备有高性能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采用国际先进存储系统EMC,存储容量为16TB。

2.2 人力资源共享。

图书馆现有人员111人,其中研究馆员5人,副研究馆员15人,馆员35人。原大庆市图书馆为大庆地区办专业课辅导班和业务讲座,只有辅导部一个部门,而现在又增加教研部,教研部除为上述各专业讲座授课外,还承担大学研究生课程“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本科生课程“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的授课,这两门课程是配合学校旨在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而开设的。教师除授课外,还自编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数字信息检索技术》等教材,满足了在读学生在检索课中的需求。

2.3 服务优势。

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在传统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查新、定题检索、文献传递等服务。图书馆开馆时间为7:00~22:00,每天开馆15小时,读者日到馆人次约一万五千人,是原大庆市图书馆读者到馆率的20倍。图书馆网上电子资源和公共书目查询系统实现了全年每天24小时开放,读者在校园网的任何—个终端,都可以进行数据库检索和利用。

3 问题及整改措施

3.1 馆员综合素质。

二馆合并整合后,馆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高高低低。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当今社会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已进入各个层面,而我馆有个别工作人员还不会使用电脑,更不用说办公自动化。尤其是后勤人员,他们多半是工人,文化、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业务技术能力不高,年龄老化,这样势必影响图书馆整体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3.2 攀比心理。

二馆人员合并在一起办公,存在相互攀比心理,岗位上的攀比、职称上的攀比、待遇上的攀比等等,尤其是工资、奖金等有关职工个人切身利益的诸多事宜。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广大职工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磨合,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就是一个馆,没有你馆我馆之分。另外,馆领导应该时刻关心职工的心理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 整改措施。

二馆虽然整合,但只是工作上的整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还是分开的,市政府一部分,石油学院一部分,这样势必给工作带来不便,工作中都愿意各找各的熟人为合作伙伴。为了尽快使二馆职工融合在一起,我馆首先打破界限实行聘任制,馆长聘任部主任,主任聘任馆员,逐级聘任,使每个部门都有两个馆的职工。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这一措施非常正确。现在全馆职工和谐相处,攀比心理逐渐削弱,服务热情逐步提升,不论是社会读者、学校读者还是外地读者,都给予热情服务,使每位读者都有到馆如到家的感觉。在馆员综合素质方面,我馆经常选派相关人员到全国各地图书馆学习、考察,回来后为馆员汇报学习体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另外还鼓励馆员参加各类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今年我馆在“黑龙江高校图书馆优秀成果”评奖中,就有13项成果获奖,这一成果的取得说明,整合后我馆馆员专业素质正在加强,全馆整体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3.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篇三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它不仅广泛地流传于我国的汉族中,而且也广泛地流传于我国的蒙古族中。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的谚语,都喜欢以动物入文,而其中之一又尤喜欢以牛入文。两个民族中,以牛入文的谚语在数量上都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都极其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本文通过汉蒙民族关于牛的谚语在意义和表达方式上的对比研究,从而窥视汉蒙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格心理特征,以期在意识形态上对两个民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汉族中与“牛”有关的谚语

牛,在汉族的古代社会中,最初主要用于祭祀、食用和运输。据《周礼·牛人》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享其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奠牛。几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来耗傍,以载公任器。”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牛不但勤劳,而且力气巨大,所谓“九牛二虎之力”“牛有千斤之力”(全文为“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老黄牛有力量”(全文为“老黄牛有力量,烧熟肉可口香”),于是将牛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

我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对于一个视农业为“天下之大本”的农耕民族,牛作为生产工具用于农业生产以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建设,日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

牛每天跟随主人下田劳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例如:

牛耕田,马吃谷。

猛虎靠名声,老牛凭实干。

汉谚十分肯定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

肥牛骏马多了好,闲言碎语少了好。

若无太阳,宇宙黑暗;若无牛羊,草原空虚。

与其上香供佛,莫如侍弄牛犊。

别为吃肉宰耕牛,别为吃蛋杀母鸡。

不但如此,汉谚还将牛比喻为“农家宝”,例如:

牛是农家宝,必须喂养好。

汉谚在充分肯定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之后,又告诉人们喂养牛的方法,例如:

要想牛儿好,夜草不能少。

喝酒不要过量,使牛不要过度。

草场好了牛马肥,劳动好了身家高。

对于如何挑选牛谚语也作了说明,例如:

先看四条蹄,后买一张皮。

人们喜欢牛不仅因为牛勤劳,力气巨大,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还因为牛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象征着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人们往往将牛与人自身联系起来,或用牛的习性形容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或用牛直接打比方,告诫同类不要任意妄为,形象而生动。例如,牛是食草动物,本性温驯,与世无争,但并不等于可以任人摆布,随意欺侮,所以汉谚用“老牛不喝水,切莫强按头”,形容用强硬胁迫的手段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形容一个人倔强,往往用“好钻牛角尖”“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来表达;形容一个人胆子大,考虑问题不周全,冒失,往往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表达;比喻一个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中为人所支配,往往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来表达;告诫一个人不要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经常用“别为吃肉宰耕牛,别为吃蛋杀母鸡”来表达。

二、蒙古族中与“牛”有关的谚语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马背民族,其主体人群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亚地区广袤的草原上,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使蒙古族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蒙古族人迁居要用牛,饮食要用牛,娱乐要用牛,交易要用牛,蒙古族人与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牛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牲畜,而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历来对蒙古族人性格特点的评价是豪放、粗犷、不拘小节,其实,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心细、入微的一面。蒙古族人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牛就是其中之一。

蒙古族人通过对牛的点滴观察、体验,将牛的脾气、毛色、年龄、优劣、挑选方法,以及牛身体的各个部位,如牛角、牛头、牛尾、牛腿、牛蹄等,都凝结成文,创作了大量关于牛的生动、传神的谚语。

三九天三岁牛的犄角冻裂,四九天四岁牛的犄角冻裂。

没有犄角的牛,喜欢摇头晃脑;没有知识的人,喜欢装模作样。

安了一个犄角就是牛,系了一个尾巴就是驴。

第一个谚语既说明了牛角的坚硬,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第二个谚语将“没有犄角的牛”与“没有知识的人”作类比,说明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是不谦虚,越喜欢炫耀;第三个谚语比喻不听别人劝告、任意妄为的人。

除此以外,与牛角有关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

上了牛犄角的蚂蚁,高兴地认为上了“孙布尔山”。

兔子长牛角,小牛犊长犬齿。

不好的人好吵架,没角的牛好顶牛。

打一个牛的犄角,一千个牛犄角都觉疼。

以上所列举的与牛角有关的谚语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总之,与牛角有关的谚语数不胜数,这些谚语在简短的语句中都表现了蒙古族人的心理素质和他们观察、思考生活的独特方式,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汉族与蒙古族关于“牛”谚语的异同

汉谚中关于牛的谚语,与蒙谚中关于牛的谚语,有一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例如:

汉谚: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蒙谚:牛看不见自己的角弯,马看不见自己的脸长。

汉谚:九牛一毛。/蒙谚: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滴。

汉谚:打一个牛的角,千万个牛角都觉疼。/蒙谚:打一个牛的犄角,一千个牛犄角都觉疼。

汉谚:老牛不喝水,切莫强按头。/蒙谚:不喝水的牛强按头。

汉谚:初生牛犊不怕虎。/蒙谚:初生牛犊不怕虎。

汉谚:宁失肥牛,勿食己言。(食言不如丢牛。)/蒙谚:与其食言不如失牛。

汉谚:兔子长犄角,牛犊长獠牙。/蒙谚:兔子长牛角,小牛犊长犬齿。

汉谚:爬上牛角的蚂蚁,自以为登上了高山。/蒙谚:上了牛犄角的蚂蚁,高兴地认为上了“孙布尔山”。

汉谚:牛犊不叫,乳牛不发慈悲。/蒙谚:小牛犊不叫,母亲不疼。

汉谚:与其牛羊多,莫如朋友多。(与其集百头牛,不如交百个友。)/蒙谚:与其有牛不如有朋友。

第一组汉谚与蒙谚都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盲目地狂妄自大;第二组汉谚与蒙谚都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儿也无关紧要;第三组汉谚与蒙谚都说明了“杀鸡儆猴”的策略,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等,其它每组谚语的意思也都基本一样,只是其中的汉谚与蒙谚在表达方式上稍微不一样。

汉蒙民族中之所以会有许多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关于牛的谚语,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识而产生的。人们对于人、人生、社会、事物、环境、世界等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因人而异,同时,又由于人类有共同的感觉器官和思考能力而产生对同一现象的相同的理解。因此,无论是汉族人还是蒙古族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对某种现象的相似的认识。二是经过相互文化交流而产生的相似的谚语。两个民族交流时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汉蒙两个民族交流的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三是与牛自身的形象、特点、价值、象征意义有关。

各族人民常常通过谚语来总结、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谚语来认识自然,学习和掌握与自然作斗争的科学知识,谚语在世世代代口头流传的过程中,蕴含了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正所谓“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记多成学问”。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列宁也说:“(谚语)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人民的心理的非常必需而重要的材料。”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每个民族的谚语也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汉蒙两个民族关于牛的谚语,固然有一部分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系统。汉蒙两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其取象譬喻的方式也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是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他们住毡房、穿皮靴、食肉饮乳、烧牛粪、驾勒勒车,衣、食、住、行、用与牛须臾不可分离。可以说,在畜牧业生产条件下,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牛资源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着蒙古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牛是牧民生活中的资源财富,可以说,牛在蒙古族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蒙谚说“话少为好,牛多为好”“与其上香供佛,莫如侍弄牛犊”。在蒙古族中关于牛的谚语,牛既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蒙古族人的朋友。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处世哲学等的获得也都与牛密切相关,是蒙古族将与牛朝夕相处的经验和体会不断内化的结果。

而汉族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固定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了,于是,汉族人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牛在汉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动摇了,一些含有贬低、不屑一顾、无足轻重之意的关于牛的谚语产生了,例如“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比喻对手再强大也会有制伏的办法。

总之,谚语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已经深深内化于一个民族的血液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将不同民族的谚语对比考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蒙古族谚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尚延令,张祚羌.中国谚语选(下)[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刘雪飞.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对比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0,(SC).

〔4〕陈萍.“牛”的文化解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

4.关于学知识的谚语整合 篇四

2、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3、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

4、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5、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7、知识之于精神,一如健康之于肉体。

8、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9、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0、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11、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1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1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5、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

17、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18、经验是知识之父,记忆是知识之母。

19、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20、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 --约・贝勒斯

21、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22、为了求知识,代价虽高也值得。

23、知识胜过金银。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

2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7、若要求知识,须从勤苦得。

28、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29、经验是最好的教师。

30、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31、读书破万卷,下如有神。

3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34、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35、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38、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39、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4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1、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4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43、胸中有知识,胜于手中有钱。

44、学不可以已。

4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6、怀疑是知识之钥。

47、读一书,增一智。

48、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4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0、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5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5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53、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54、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5、浅学误人。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8、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59、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60、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62、知识只能循序渐进,不能跃进。

6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4、熟练来自经验。

6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6、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6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68、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6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0、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71、从旁人的愚行中学到聪明。

72、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73、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7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75、前车可鉴。

76、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7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78、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79、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80、温故而知新。

81、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8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83、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

5.丰收的谚语 篇五

1、小麦发了黄,秀女也下床。

2、三分在于种,七分在于管。

3、春天多一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

4、正月初九寒,早秧多满田。

5、别看蛤蟆这么丑,却是种田人的好帮手。

6、割稻要轻,打稻要稳,翻稻要勤。(广东)

7、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8、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

9、捕蛾一个,增产一箩。

10、苗要好,除虫早。

11、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河南)

12、一年劳动在于收,谷不到家不算收。

13、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青海)

14、田塍三面光,害虫无处藏。

15、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

16、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

17、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湖南)

18、光栽不护,白搭工夫。(陕北)

19、田里一天走三次不算多,亲戚三年走一次不为疏。

20、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

21、春旱不算早,秋田旱一半。

22、拿到场里算庄稼,收到家里算粮食。

23、烟叶肥皂,治虫良药。

24、秀才要念书,种田要养猪。

25、麦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半中腰。

26、密植好,密植强,合理密植多打粮。

27、谷子老了吃米,高不梁老了吃糠。(山东)

28、田有四只角,全靠人来作。

29、行船防滩,作田防旱。

30、一人一把火,螟虫无处躲。

31、割稻不轻手,稻粒都要走。

32、间苗要早,定苗要小。

33、甘薯马铃薯,同类不同储。

34、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35、蒜见蒜,粒一半。

36、开春杀一虫,强于秋后杀百虫。

37、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38、治虫没巧,治早,治少,治了。

39、年年防灾,时时防虫。 种前防虫,种后治虫。(湖南)

40、涝助田,旱锄田。

41、收麦有五忙:割、拉、碾、晒、藏。

42、种好管好,丰收牢靠;只种不管,打破金碗。

43、麦锄三遍面满斗。

44、一亩不治,百亩遭秧。

45、谷宜稀,麦宜稠,高梁地里卧下牛。

46、有收无收在于种,多收少收在于管。

47、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48、犁上一层粪。

49、麦上场,快快扬。

50、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

51、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铲尽田边草。

52、螟虫灭光,谷米满仓。

53、种也在人,收也在人。(河南)

54、宁荒一条,不荒一块。

55、锄下三分水。

56、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

57、若要庄稼好,天天起个早。

58、锄头底下三分水。

59、过锄无荒田。

60、精打细收,颗粒不丢。

61、锄头底下减旱情,锄头口上出黄金。

62、顶风扬场,顺风簸簸箕。

63、灌水有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

64、春天栽树要早,夏天灭虫要了。

65、田间管理如绣花,一针一线不能差。

66、麦黄不收,有粮也丢。

67、合理密植真正好,光长禾苗不长草。

68、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69、割到地里不算,拉进场里一半。

70、秋菊春桃,物各有时。(英国)

71、小枣要晒,大枣要晾。

72、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73、一粒粮食一粒金,颗粒还家要当心。

74、春荒不要懒,防荒多生产。

75、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76、庄稼上了场,孩子老婆一齐忙。

77、书要精读,田要细管。

78、瑞雪兆丰年。

79、秋耕深,春耕浅。

80、孩儿不教不成人,庄稼不管无收成。

81、耕地过冬,虫死土松。

82、收麦如救火。

83、栽秧栽到手僵,割谷割到心慌。

84、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

85、人不勤,地不灵。

86、想要苞米结,除非叶搭叶。

6.关于诗词教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重新梳理课标诗词板块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 充分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上达到的水平、面临的困惑以及兴趣需求所在, 寻找与学生现实状况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3) 对初中三年教材中的诗歌部分重新整理, 分解承担《课标》的教学目标, 以使教材适应学生, 切实可用。

2 研究的主要过程

2.1 制定研究方案

我们根据本组课题方案,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 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课题研究的难点, 了解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寻找与学生现状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并以此为依据对初中三年的教材进行整合, 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教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了活动的常规制度, 保证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 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

2.2 明确教材核心内容

整合教材是为了提高教材的实效, 无论如何改动, 教材都应当保持与国家纲要在整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因此, 在动手整合教材之前, 我们查阅了《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 以及现行的河大版、语文版、人教版三套教材中的诗歌单元, 对学生通过学习本套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有了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 确定了基本教学内容。

2.3 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明确了最终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切入, 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分解这些目标。为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困难、需要和思维规律, 我们先后做了三项工作: (1) 摸底调查。我们对部分九年级新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试卷由两道题构成;第一道, 文史排序;第二道, 诗歌鉴赏中考原题。结果为及格率3%, 优秀率1%。测试结果证明, 小学至中学, 大多学生唯一学会的就是要背诵及默写。初中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比较低, 相关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积累过少, 鉴赏常识缺口很大。 (2) 问卷调查。我们还对某校九年级的324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对古诗词的兴趣、诵读原因、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方式、诵读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 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文。大部分学生选择易于背诵的诗词曲等古诗词, 接近一半的学生不能获得情感体验, 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 (3) 锁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提炼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a没有读诗的习惯, 缺乏解诗的思维训练。b文学常识积累较少, 没有整体认识。c诗歌鉴赏常识认识模糊, 运用起来非常生疏。d学生对诗歌活学活用的意识也极为淡薄, 缺少在做中学的习惯。

2.4 转变教师授课思想

为了应付考试, 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 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 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

2.5 形成学校特有的诗歌教学模式

有了前面的摸底、调查、分析和体验, 我们决定从初一开始着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教改的模式即导学卷来设计课堂教学, 并且在后来的教学中逐步推广, 形成了特有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

2.6 形成整合诗词的方法

首先我们确定了目标:学生的文学史知识和诗歌鉴赏常识应该得到有效补充, 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诗歌鉴赏表达能力得到初步训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确定的整合思路为“以文学史为经, 以学生朗读活动为纬”把初中生必背的60首古诗词按照朝代顺次排列, 使学生对诗歌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整体概念, 并树立知人论世的这一解诗基本理念。但当我们着手整合时, 发现这样做把初中三年的诗歌顺序打乱了, 每学期全县统考时, 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诗词没有讲过而影响了考试的正常进行。接着我们再进行反复的研讨, 发现以诗歌体裁分类, 以诗歌题材分类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最终, 我们决定按照题材, 以册为单位在小范围内整合, 补充上与此题材相同的名作名篇。每一课则以学生的“三读”为纲, 依次排布的内容促进学生三种诵读达到三种境界:读准、读顺、读出感情。而不是“背景与作者简介”出现在开头的构思, 当作品理解进入出现障碍时, 再引入作者的背景, 有力推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必要的章节中, 还可以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手法的基本常识。

例如, 讲解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 在具体解析诗歌时, 教师先给出重点字音、字形, 请学生30秒出声读一遍, 力求读准。再请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补充注释理解诗的字面含义, 3分钟出声速读, 力求读得流利。之后, 围绕“借何景抒何情”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并要求学生将理解到的感情诵读出来, 当学生的讨论在“愿无违是不违反自己的什么意愿”这一环节上逐渐僵住的时候, 教师讲解陶渊明的经历以及创作此诗的背景, 迅速推进了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当这一环节完成的时候, 学生对此诗的思想感情已有了深入体会, 对“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我们还力争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加深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理解, 强化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文艺节”展开诗歌朗诵比赛;在书法比赛中, 把古诗词的书写作为书写内容;与美术课相结合, 让学生创作“诗画组合”, 画出诗歌的意境;在学校组织的“大诵读”活动中, 我们搜集了唐诗宋词、国学经典诵读的名句、毛泽东诗词等, 让学生每天朗诵诗词;在作文课上, 做“套用诗境”的训练, 给学生读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 给出屠洪纲《精忠报国》套用岳飞《满江红》的例子, 请学生据此思路进行创作, 经组内轮批、组内推荐、班内研讨之后, 上交中优秀作品进行结集, 加以展示。这些活动, 消除了学生与诗歌的隔阂, 用更为灵活的方式, 推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 激发学生学诗、用诗、写诗的热情, 引领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诗歌世界, 使诗歌成为助其一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伙伴。

自本课题研究到现在, 学生身上所起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调查问卷显示:喜欢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4%上升至18%, 不排斥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7%上升至56%。学生的朗读水平、解诗水平在初中阶段得到了明显提高。本课题的实施在学生身上引发的变化使我们更加明确一点: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依靠学生的进步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关注了学生的水平、需求、困惑,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与学生对接, 学生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教师本身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 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 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所以今后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整合的思路还不是很完善, 比如在课外补充一环节, 需要选用的诗词还有待商榷, 还需要今后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发展, 逐步完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诗歌鉴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考中占一定的比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对诗词教材进行整合。本文通过阐述农村初中诗词教材整合研究的内容, 分析研究的过程, 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诗歌,教材整合,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张霞.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奇葩[J].快乐阅读, 2013 (05) .

[2]朱涛.人教版必修与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有效结合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04) .

7.农业丰收谚语 篇七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短语,多数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它多是口语形式通俗易懂短句或韵语。下面是农业丰收谚语大全,请参考!

农业丰收谚语大全

1、春雨贵如油,不让一滴流。

2、谷老米碎,人老体衰。

3、缺口不管好,有水也要跑。

4、土旺种棉花,旺罢种芝麻。

5、六天荞麦四天雨,荞麦沟里不积水。荞麦不怕连阴雨,小麦不怕火烧天。

6、棒子地里卧下狗,一亩多打好几斗。

7、豆麦轮流种,年九不空。

8、换茬不换土,一亩顶两亩。

9、要想吃蔬菜,浇水要勤快。

10、年茄子九年瓜,芝麻就怕种重茬。六月种芝麻,顶头三朵花。

11、挨着大树不长苗。

12、蓄水防旱,该打八斗打一石。天旱水如油,莫让它自流。救水如救命,保水如保金。

13、没有成苗,难得成收。

14、麦浇三叶胎,麦收三月雨。

15、勤填锅底勤掏灰,门前才有三大堆。

16、没有好种子,难得好收成。

17、有虫治,无虫防,丰收先保苗儿壮。

18、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19、犁得深,耙得烂,一斗子,打几石。

20、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21、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22、田底一寸肥,田面九寸穗。

23、苦瓜子结不出甜香瓜,不选种长不出好庄稼。若要出苗匀,种子先选纯。

24、小麦浇芽,油菜浇花。

25、谷倒满仓,麦倒精光。

26、栽得早,收得好;栽得迟,不当时。早播早种早收,迟播迟种要丢。

27、苗生三叶锄三,助苗生长又防旱。

28、一七打苞二七出,三七扬花四七谷。黄秧分昼夜,薅草隔时辰。

29、亩田一眼井,三年无雨收八成。

30、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菜当三分粮,因子当间仓。

31、春来多捉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百治不如一防。

32、深耕一寸,多打囤。

33、五黄六月不要困,三挑塘泥当挑粪。

34、适时收割适时种

35、麦子不锄一把草,豆子不锄结荚少。

36、坡开荒山露骨,山川良田冲得苦。

37、沟渠纵横水长流,百日无雨也丰收。

38、春天多捉一只蛾,秋后产量加一箩春风虫儿遍地走,防治虫害早手。要想来年虫少,冬天割去田边草。除虫如治病,不治丢命。

39、要想庄稼收成好,三犁三耙不可少。

40、地荒出草,地光出宝。

41、水库有三好:防旱、防涝、防水跑。

42、豌不要粪,只要灰来拼。

43、不是靠天吃饭,全靠双手动弹。

44、雨后要翻蔓,收时担一担。

45、要吃萝卜大,不过六月夏。

46、砌堰培地,当年得利。

47、深耕密植得珠宝,浅耕密植得稻草。稀植多草,密植多稻。

48、冬锄春苗好,春锄杂草少,不锄收成少。头道浅,二道深,三道把土壅到根。

49、地松好栽红苕。

50、地瓜要长好,养苗需要早。

51、栽秧要栽梅花秧,米满柜来谷满仓。不要问爹问娘,小麦出头好下秧。

52、牛不放不壮,秧不薅不长。

53、一粒粮食一滴汗,细收细打细凭算。一粒粮食一粒金,颗粒还家要当心。地不丢穗,场不丢粒。

54、要想多打粮,田间选种忙。

55、换地不如换种,换种犹如施肥。

56、冬耕耕得深,庄稼肯生根。

57、光锄不捡草,枉自费工劳。

58、豌豆不择地,瘦坡结好粒。

59、岗地挖河防天旱,湖地挖河防水灾。

60、插秧嫁女,不避风雨。

61、天天起得早,粪多庄稼好。

62、要想收成好,选种最重要。

63、白土地里看苗,黑土地里吃饭。碱土压沙土,保苗不用补。

64、六畜兴旺肥源广,五谷丰登粮满仓。

65、高粱开花,晴个火呱呱。

66、旱天多耙,出苗没差。

67、两行麦子两行豆,加点肥料双成收。

68、生根不压粪,长成蒿子棍。

69、羊吃麦苗将根烂,牛吃麦苗一大片。三分种,七分管,分收成才保险。只种不管,打破金碗。

70、棉花不害羞,连连续续长到秋。棉花立秋,大小一齐揪……

71、早霜伤苗,晚霜伤桃。

72、站牛谷,卧牛秫。

73、田不冬耕不肥,地不冬耕不收。冬耕深一寸,春天省堆粪。

74、田水保栽,塘水保苗。

75、锄草不锄根,留下祸害根。

76、今冬积下来年粪,莫等春耕忙一阵。

77、立秋,把头揪,一棵棉花摘一兜。

78、拔病株,留好苗,等距密植要记牢。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8.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篇八

一、以生物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应以生物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特点,从而实现有效的整合。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精神,强调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及重知识识记、轻探索体验的做法。我们应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探索生物奥妙、自主体验的平台,使师生更好地开展发现、探索、合作及问题解决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生物课程目标的完成。一句话,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整合于生物课程之中,最终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例如:在讲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些教师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编制成动画,上课时,首先播放一遍课件,然后定格播放每个时期,讲解各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记忆要点。在这里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体现不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分组协作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探究。

二、重视学科资源建设,以资源开发建设为重点来支持有效整合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生物学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学科资源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丰富的学科资源支持,生物多媒体网络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使生物学科资源符合生物教学实际需要,从而有效支持生物学科的教与学呢?笔者认为,一是以生物教研组为单位组建学科资源建设团队,认真分析和研究生物教学的实际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根据生物课程改革教与学的特点来组织学科资源,将学校所购资源和教师搜集的生物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编目。二是建设生物专题学习网站。按照生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主题,积极鼓励学科教师和学生参与专题网站建设工作,将学生、教师、教学活动、教育资源等与学生主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资源进行重组和编创;此外,建立友好的反馈系统,不断地从教学者和学习者处得到反馈信息,适时补充、修改、完善生物资源的内容、结构,使资源建设更好地适应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表面上看来,教师的作用似乎已不再像传统教学那么重要,实际上教师的责任和作用非但没有减弱,而且必须加强。教师要充分备课,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并依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对生物学科资源进行重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和指导,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浏览生物网站。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然后,在自主探索中,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协作作用,帮助学生完成生命科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交流讨论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表达;在效果评价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生物现象、生命奥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应该说,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实践活动

9.有关农耕的谚语整合 篇九

2、常向天上望,不如地下挖个塘。

3、打井修渠能防旱,丰收靠人不靠天。

4、洪涝灾害轻与重,树多树少大不同。

5、人把地肥,地把人肥。

6、靠天吃饭饿断肠,脑勤手勤粮满仓。

7、荒山栽树,由穷变富。

8、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9、夏作秋,没得收。

10、枣芽发,种棉花。

11、先耕白塘土,后耕淤泥头。

12、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13、旱年收不收,全在井和沟。

14、宅旁栽上几棵杨,十年就能盖楼房。

15、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16、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17、身好谷穗大,母胖儿子肥。

18、栽树好,栽树强,又挡风沙又遮凉。

19、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20、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21、种稻靠埂,种麦靠沟。

22、来水不过三五天,错过机会河道干。

23、不栽树是荒山,栽上树是宝山。

24、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25、栽杨树、盖高楼;种核桃,吃上油。

26、春雷响,万物长。

27、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28、圩里干死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29、打井挖泉,取水灌田。

10.和秋天有关的谚语整合 篇十

2、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3、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4、要想棉花卖上价,拾花莫要揪疙瘩。

5、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6、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7、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8、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

9、饥无劲儿,饱无劲儿,不饥不饱才有劲儿。

10、宁拉十步远,不拉一步喘。

11、苹果果子为上果,乌冬李子更值钱。

12、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

13、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14、秋分无生田,处署动刀镰。

15、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16、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17、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18、膘要肥,体要壮,耕耙拉运才顶钱。

19、种棉不选种,必定减收成。

20、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2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22、拾时大掺,回来再捡。

23、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24、中喷花,大把抓,留种顶呱呱。

25、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26、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27、棉花要摘多,一棵挨一棵。

28、麦子不出芽,猛使砘子压。

29、一要质,二要量,田间选种不上当。

30、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

31、淤种秋分,沙种寒。

32、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33、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34、拾不完的棉花,抖不尽的芝麻。

11.关于丰收的谚语整合 篇十一

财务资源整合本身是一个系统, 是企业整合管理的组成部分。财务资源整合属于一种资源调整配置, 它不是通过实施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财务资源整合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它是不断进行的, 只是整合的程度存在差别而已;开放系统则预示着财务资源整合不是财务部门内部财务事项的封闭调整, 在整合过程中需要站在企业视角审视各项财务资源的整合问题, 从财务资源与其他资源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整合财务资源;站在企业价值链视角看待财务资源整合问题, 将企业财务资源不断与价值链上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整合;站在社会视角将各种社会资源对财务资源整合的影响全面考虑。事实上, 正是在这样一种全面递进的开放系统观认识下, 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才是积极的, 在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方面才能起积极作用。

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财务资源整合要素, 按照其内部运作逻辑联系在一起、不断与外界进行资源互动的一个有机开放系统。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的基本要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素是整合目标;第二层次要素包括整合主体、客体和整合机制;第三层次包括整合技术支持和整合人员配备。

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与企业其他资源、与价值链上企业的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的前提是它本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这种整体性体现在财务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地调整某一项资源的个别偶然行为, 而是把财务作为一个系统, 从资源视角对它的全面审视、整顿、协调,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财务能力进面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整体行动。同时, 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具有明确的运行目标。整合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层为提升企业财务竞争力;第三层为提高企业财务能力。三层目标层层分解, 引导企业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的方向。

2企业财务资源整合运行系统要素分解

财务资源整合是企业财务应对管理变革的积极行为, 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进一步将理论认识实践化。表1绘制了财务资源整合理论要素具体化为运行系统要素的过程和内容。

财务资源整合目标最终就是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传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 成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是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独特资源能力进行逻辑推导。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根本作用的是企业内三类独特资源、能力, 包括:独特技术资源能力、独特管理能力和企业独特文化, 将这些独资源能力分解到财务领域具体化为独特财务技术能力, 独特财务管理能力与独特理财文化。而这三类独特财务资源存在于拓展后的广义财务资源中, 拓展后的财务资源中, 具有或通过培育可能具有独特、稀缺、流动性弱、不易模仿特性的资源, 将能过有机整合培育成为企业独特财务资源能力, 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技术、财务管理和理财文化三项资源进行全面认识与细分, 进而找到企业的独特财务资源能力。企业财务技术资源具体包括财务活动技术、财务管理技术两大类。对于每一类内容, 还可以再继续细分, 可以得到更多的细类指标。财务活动技术细类资源指标包括:财务融资技术、财务投资技术、财务收益分配技术、财务营运资金管理技术。财务管理技术细类资源指标包括:财务预测管理技术、财务决策管理技术、财务组织管理技术、财务分析管理技术、财务控制管理技术、财务业绩评价管理技术。

面对财务技术资源中这样庞杂的细类资源, 需要企业进行有效梳理。针对企业经营实际, 判断哪些财务技术属于核心财务资源、哪些属于关键财务资源、哪些可以一般财务资源对待;再分析企业实际的弱势与强势资源, 找出现有独特财务资源加以保护强化, 确立进一步培育的独特财务资源, 在动态保护、加强与培育财务资源中逐渐形成与环境要求相宜的财务能力, 最终整合形成企业独特、稀缺、不易模仿、有价值的财务知识与能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面以财务活动技术中的四个指标为例, 运用重要度分值测试法举例说明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有效梳理的程序。

首先, 将准备测试的几个指标分别按照横向和纵向排列成表格, 并将技术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得出每项技术资源对于每个指标下的重要度分值。得分原则是:如果纵列的技术指标在它比横列技术指标相比时更重要, 那么在横向与纵列的交叉处得分“1”, 否则为“0”。每一项技术指标与自己无法比较, 得分为0。在比较重要性的时候, 如果是对企业目前各类技术指标重要度的描述, 则由企业内部财务主管与相关管理人员判断得出;如果是对企业未来准备培育财务技术指标的选择, 则应该采用专家法、集体调研法、中介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得出。最后, 将每一横向的得分值相加, 即可得到对应于横栏的某类技术指标的重要度分值 (如表2, 为某企业得出的财务活动技术指标重要度分值测试结果) 。

该表的重要度判断是建立在企业财务主要人员对企业实际财务技术运用基础上的。得分显示, 该企业这四类技术指标的重要度分另为3、2、0、1, 重要度指标越大, 表示该类技术在企业越重要, 运用也越成熟。显然, 该企业四类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财务融资技术、财务投资技术、财务营运资金管理技术和财务收益分配技术。由此重要度分值提示, 企业非常重视资金的筹集技术 (筹集渠道、筹集金额、筹集方式、筹集成本等) , 把筹集资金看作企业的最重要业务。

其次, 对投资技术给与一定关注, 最不重视的是收益分配。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开拓市场需要大量资金、收益不稳定、基本不存在收益或大多收益用于开发新项目。具有明显优势的筹资技术是否具有相对独特性与稳定性、不可模仿性如卓越的财务信誉、财务手段的结构配置等方面, 如果具有这样的特性, 可以作为企业继续加强运作的一种独特财务资源能力培育;相反, 就要从独特性方面塑造培育异质性财务资源, 为提升企业财务竞争力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对于财务资源中的每一类子资源, 都可以运用这样的分值测试表完成两类排序:企业实际的财务资源重要度, 企业希望的财务资源重要度。二者对比就可以得到企业未来进一步需要维护或培育的独特资源进而作出整合决策。

综上所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将通过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所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借助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而财务核心竞争力依赖于企业具有或培育的独特财务资源与能力。独特财务资源与能力是通过对企业拓展财务资源的整合运作实现的, 并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

参考文献

[1]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李显君.管理之本:结构与整合[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郑伟.企业财务资源整合探讨[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8 (09) .

上一篇: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下一篇:学长对新生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