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小故事

2024-06-21

抗战时期小故事(16篇)

1.抗战时期小故事 篇一

抗战的小故事

母亲的娘家马回台,是全县最大的村子,有几千人。

母亲刚记事的时候,我的曾外祖父在村中央十字街口开着一间很大的杂货铺,家里又种着二百多亩地,在村里是富户。他家的砖房子在地势最高的十字街西南角连成一片。房子很高,房顶四周垒了半人高的垛口,如果碰到强盗发难,家里人和长工可以从房子里搭梯子上到房顶,躲在垛口后用火枪向下射击,或往下扔土制炸弹。

日本人占领华北后,到处设据点。马回台紧靠一条从北平通到河南去的大马路,日本人就在马路和村子之间修了炮楼。隔三差五的汉奸就带着日本兵到村里活动,和老百姓索要粮食财物。曾外祖父的杂货铺让日本人抢了几次,只好关门不干了。

有年夏天,傍黑的时候,五六个日本兵由汉奸领着闯进曾外祖父住的院子里,刺刀上挑着七八只鸡。汉奸让曾外祖父老两口在院子里支上锅把鸡炖了。老人心里害怕,赶紧张罗桌子板凳烟酒茶。鸡在大锅里炖着,日本兵坐在桌旁叽里咕噜说笑。突然,有个日本兵向两位老人哇哇乱叫起来,汉奸赶紧过来说,火太慢了,日本人等不及。这时候,那个日本兵径直往屋里走去,一会儿手里拎了两块柜板出来扔到地上,曾外祖父明白他的意思,赶紧找斧子把柜板劈了放进火里。过会儿,又有个日本兵往屋里走去,出来时手里抓着一把被子里的棉絮,径直去了茅厕。

鸡还没炖好,一个汉奸跑进院子,和日本兵嘀咕了几句,这些人马上紧张起来,赶紧戴起头盔背起枪,把鸡捞出来装进袋子,然后慌慌张张地往外跑去。

曾外祖父吓得大病一场。

那年腊月二十八,姥姥领着我的母亲和舅舅去赶年前的最后一个大集。集市就在村边上,天气很冷,人们都哈着长长的白气。集上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打招呼声,大人喊叫孩子声,好不热闹。

快到中午,姥姥买好年货准备带母亲和舅舅回家。刚走到集市边上,忽然象炸了营一样,集市中心的人们喊叫着,惊慌地向外涌。集边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随着冲出来的人流四下里奔窜。姥姥是小脚,等带着两个孩子跑回家,裹脚布都散开了,母亲跌破了手,舅舅鞋子掉了一只。到了下午,曾外祖父过来说,是刘村的刘四麻子被打死了,子弹打在脑袋上。

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十字街贴着张告示,说刘四麻子就是当汉奸的下场,云云。具名是:县武工大队。

又一年的秋天,中午时分,姥姥赶着牛车拉了一车高粱回家(这时候姥爷已去世几年,姥姥已分家单过),刚卸完车回到屋子里,忽然从十字街传来一阵“叭叭”“哒哒”的枪声,不一会儿,就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叽里哇啦的叫喊声,一伙日本兵冲进院子里,架上梯子爬到房上去,接着就听到屋顶上哒哒的机关枪响。姥姥吓得把母亲和舅舅搂在怀里趴在炕下边,听到子弹在风里嗖嗖地响。枪声一直响了好长时间,后来终于停下来,就又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终于静下来,姥姥搂着孩子坐在地上,这时候门帘一挑,进来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四下看了看,嘴里咕噜了几句扭头走了,姥姥几乎吓晕过去。又过了好长时间,姥姥战战兢兢地来到院子,发现梯子是邻居家的,上面有好多血,院子里也滴了不少血,房檐上有许多弹孔,流水瓦打碎了三片。

第二天邻居来搬梯子,和姥姥说:“昨天八路跟日本人开火了,把日本人打了。”

我的母亲,今年七十七岁,上边的故事都是她或她的亲人亲身经历的。

2.抗战时期小故事 篇二

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为《小消息》报提供了客观的外部环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 就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1922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 在上海创办《向导》周报, 这是中共中央第一张机关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 《向导》报被迫停刊。

在对中共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 国民党也十分重视对舆论工具的控制。1928年, 国民党当局就宣布, 所有报刊都必须绝对遵循国民党的主义与政策, 接受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党部的审查。在这种形势下, 中共无法公开在国统区出版发行报纸, 只能在中央苏区办报了。1931年12月11日, 中共在江西瑞金创办《红色中华》报, 这是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 是党的喉舌, 发行量最高时每期达4万份, 1934年长征开始后停刊。

抗战爆发后,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政府新闻检查和文化专制政策有所松动。在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 后迁往重庆。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 潘汉年任社长。《新华日报》主旨是宣传抗日。1939年5月17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 要求“从中央局一直到省委、区党委, 以至比较带有独立性的地委、中心县委止, 均应出版地方报纸”, 而且规定“党委与宣传部均应以编辑、出版、发行地方报纸为自己的中心任务”[1]403。根据中央这一指示精神, 在毛泽东“游击办报”的方针指引下, 各抗日根据地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小消息》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创办的。

二、竹沟特殊的战略地位, 为《小消息》报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位于河南省南部的确山县竹沟镇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 是南方八省十四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 竹沟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 奉命开赴皖东, 并在竹沟设立了八团队留守处。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抗战工作的领导, 1938年2月, 党中央和毛泽东派彭雪枫同志到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 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 省委负责同志朱理治、陈少敏先后来此工作, 竹沟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1938年11月,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 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 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 任命刘少奇 (化名胡服) 为书记。刘少奇、李先念等从延安来到竹沟, 领导豫、鄂、皖、苏地区党的工作, 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1939年2月, 中原局为加强对中原各地党的领导, 决定撤销中共湖北、河南两个省委, 将河南省委改组为豫鄂边区党委。至此, 竹沟既是中共河南省委、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所在地, 也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为中原乃至华中各地培养和输送了数以千计的军队骨干, 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正是由于竹沟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和环境, 为《小消息》报提供了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土壤。随着竹沟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 《小消息》报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他们说《小消息》报是“非法刊物”, 要求国民党确山县党部封闭报社, 并严加查禁, 但由于中共的积极努力, 《小消息》报一直坚持发行, 直到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竹沟事变”后, 才被迫停刊。

三、中共河南省委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

1938年7月, 中共河南省委为尽快开创独立自主的抗战局面, 推动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 决定在竹沟创办省委机关报《消息》, 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王阑西具体负责。当时为了保密, 避免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报纸只叫《消息》而不叫《消息报》;公开发行, 但不注明出版机构和出版地址。《消息》报为蜡版刻写油印, 隔日一版或一日一版。每天由专人负责收听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 记录重要消息、党中央的指示和全国的形势等, 整理后定稿、刻印、发行。开始时发行量不足百份, 随着读者的快速增加, 发行量也增长到300多份, 仍满足不了需求。《消息》虽然只是一个油印小报, 而且创办时间不长, 却深受豫鄂边区党的干部和抗日群众所欢迎。当时, 看《消息》成了竹沟抗日军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2]。

中共河南省委改组为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后, 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 加强对所属各地委、特委、县委的领导, 宣传贯彻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新成立的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把《消息》报改为《小消息》报, 仍由已改任区党委宣传部长的王阑西负责。随着《小消息》报影响力的扩大, 报纸刊期由5日刊改为3日刊, 版面也由4开2版改为4开4版, 发行量也从最初的300多份逐渐增加到五六百份, 最后超过1000份。1939年8月, 王阑西调往豫皖苏根据地工作后, 由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新任宣传部长曹荻秋领导报社工作。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与豫鄂边区党委合署办公, 一套班子, 所以《小消息》报可以说既是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报, 也是豫鄂边区党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刘少奇到竹沟后, 非常重视党的宣传工作, 明确指出宣传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 敌人的重磅炸弹”。李先念同志曾将党领导的报刊形象地比喻为“无声的大炮”。在竹沟, 除《小消息》报外, 还有彭雪枫创办的《拂晓报》、中原局印刷厂翻印的《解放周刊》和新华社论等宣传材料, 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日前线。通过这种方式, 向广大战士和群众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办报人坚持科学求实的办报方针

《小消息》报的办报方针, 主要是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 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宣传党的独立自主主张, 传播抗日斗争消息, 鼓舞人们抗战的斗志。因而, 报纸主要围绕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发表社论和专题文章。如王阑西经常以“刘山”为笔名, 写了不少这样的文章。在编辑内容方面, 着重宣传党在全国和中原地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动态, 报道国内和中原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情况及救亡运动, 同时也选编新华社发表的综合消息, 转载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延安《解放》周刊和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的文章, 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小消息》报很重视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强调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报社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意见、关心的问题和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消息、言论、战争知识,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 提高他们对抗战的认识, 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还在读者中建立读报组和通讯网点, 开门办报, 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 通过吸纳读者建议来改进工作。在办报形式上, 报社工作人员不拘一格, 通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诸如通讯、特写、诗歌、漫画、连环画等, 丰富报纸内容, 活跃报纸版面, 增强《小消息》报的可读性。报纸还根据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党的重要工作, 出版套色的特刊。如1939年“五一”节, 《小消息》报刊载的历史学家范文澜 (笔名范伊) 的长篇纪念文章, 就在头版显著位置, 采用红、蓝套色印刷, 效果很好[3]。

五、有一个十分精干的编辑工作队伍

《小消息》报的成功创办, 与以王阑西、曹荻秋为代表的中共办报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报社的编辑部虽小, 但却聚集了一大批中共报刊编辑队伍中的精英。王阑西1934年留学日本, 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期间, 与他人创办《东流》文艺杂志, 参与组织新文化运动总同盟。1936年, 组织了世界编译社, 编辑《世界动向》杂志。1937年夏回国后, 他便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中担任文艺宣传的领导工作。曹荻秋1930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大学, 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秘书。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政治经济学家裴济华任《小消息》报的主编, 马焰、卢明远、陶扬负责刻版, 由延安来的甄兢甫 (又名劲虎) 、廖伟谦、易史担任采访编辑;原在豫东西华县办《大众报》豫东版、有着丰富办报经验的徐师梁 (又名马仪, 笔名老百姓) 任编辑兼刻版, 余海涵、李淦生负责印刷。1939年10月, 由于中原地区局势的变化, 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干部和部队撤离竹沟, 挺进敌后。《小消息》报社除留下少数几位同志继续办报外, 大部分同志随部队一起撤离竹沟, 这批同志后来成为创办《挺进报》等我党我军报刊的骨干力量。

当时, 报社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 报社的全部家当, 仅仅是一部小半导体收音机、一块活动钢板和一部简易油印机。他们每天要收听延安新华社广播, 记录重要消息、中央的指示和全国的形势等, 整理后定稿, 夜晚再刻写油印, 第二天一早即可分发。编辑人员十分辛苦, 人员最少时仅有两三个同志, 最多时也不超过十人, 所以加夜班是经常的事。由于报社和区党委宣传部一起办公, 有时工作忙不过来, 就由宣传部的同志来帮助。1939年“五一”劳动节, 编辑出版红蓝两色套印的特刊, 因为首次搞套色刻印, 编辑们为出版这个特刊, 忙碌了两天一夜, 都没有休息[4]。正是由于编辑们这种忘我的奋斗精神, 才保证了《小消息》报高质量地顺利发行。他们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 一手拿笔, 一手拿枪, 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报纸工作中,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有些人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的《小消息》报, 从创办到停刊, 虽然还不到两年的时间, 但它在中原抗战、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各级党的建设中, 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梁家禄.中国新闻业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2]韩祖和.抗战时期的《小消息》报[J].新闻爱好者, 2009 (22) .

[3]罗平均.《红色竹沟》之组织机构《小消息》报[EB/OL]http://lpj826.blog.sohu.com/38863565.html.

3.抗战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篇三

在上海,田汉组织并领导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开展了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聂耳、任光、安娥、张曙、吕骥、孙师毅等一批歌曲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专业的音乐家创作的革命歌曲,其代表作有《大路歌》(影片《大路》主题歌,孙瑜词,聂耳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田汉词,聂耳曲)、《义勇军进行曲》(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田汉词,聂耳曲)等。

1936年初,在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鼓舞下,一大批歌曲作家先后成立了词曲作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等进步组织,创作出了一批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的代表作有《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孙慎曲)、《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词,孟波曲)、《打回老家去》(前发词,任光曲)、《救国军歌》(塞克词,冼星海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等。

1937年“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抗战歌曲。代表作有《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露营之歌》(古曲,李兆麟、陈雷等填词)。

在党直接领导下的延安,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活跃、演唱活动频繁,《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传唱一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1938年11月3日抵达他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后,两年间创作了《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以及其他歌曲。

同时,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曲创作也得到了发展,涌现出了《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填词)、《解放区的天》(河北民歌,刘西林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吴肃曲)等一批名篇佳作。

在南方根据地,《新四军军歌》(陈毅词,何士德曲)唱出了新四军光荣的铁军精神。

抗战8年,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且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然而,这些歌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讲述几首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934年春,田汉将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交给夏衍,并附上该剧的主题歌词《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即现在的《义勇军进行曲》词)。电影的分镜头脚本还没有来得及写, 2月19日夜,田汉在和梅兰芳研究访苏演出剧目后回家时被捕。当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1935年,聂耳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似的,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飘洋过海,声名远扬。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1944年,马来西亚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一支由华侨和其他各民族青年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在“文革”中改定歌词的代国歌为国歌;1982年在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决定恢复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这首歌曲原是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的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二十九军原属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反蒋战争失败,西北军解体,张学良将其中的2.2万兵员改编成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西北军素有训练刻苦的传统,鉴于武器装备低劣,军长宋哲元提出了建立大刀队的设想。负责训练的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李尧臣结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剑等,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可作刀劈,又可当剑刺。套路简单易学,实战性强。

1933年春,东北军在热河战败,为顶住长城各关口防线,二十九军奉命防守喜峰口。从此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3月9日,汤玉麟部弃喜峰口而逃,二十九军提前仓促投入战斗,趁黑夜夺回两侧阵地。10日晨,鬼子大举反扑,二十九军用手榴弹和大刀冲杀,杀得鬼子尸横遍野。11日夜,二十九军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迂回夜袭,两个团从两侧插入敌后,拂晓前摸到敌特种兵营地,正在做着美梦的鬼子,多数死于大刀队的利刃下,一个炮兵大佐的脑袋也未幸免。这场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

1937年7月7日夜,日寇制造借口,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驻军发动进攻。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仍以大刀显神威。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日军伤亡无数。”另据三十七师二一九团(首先开枪还击,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吉星文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回忆说,某排官兵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弹冲入敌阵,举刀砍杀,声震四野,一举消灭所有敌人。年仅19岁的士兵陈永就砍死鬼子13人,生擒一人。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原名孙默心)。他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这位年轻作曲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爱戴、崇敬之情,又写下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歌曲于7月完成。8月,作者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首歌的首次演出,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解放后,歌词第二句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和第七句“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并且删掉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大刀进行曲》背后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四军军歌

1939年3月,作曲家兼指挥家何士德奉命调到了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的负责人项英接待了他,让他组建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并担任队长。当时恰逢周恩来到新四军指导工作。在欢迎晚会上,有人提议请何士德为大家唱一支歌,何士德唱起了《歌八百壮士》。后来大家发现陈毅也坐在会场中,又热烈欢迎陈毅唱《马赛曲》。陈毅引吭高歌,博得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陈毅回到座位后,感慨地对周恩来说:“我们新四军应当有支歌为好!”周恩来含笑点头说:“好呀!你是诗人,你就写个歌词吧!”陈毅慨然应允。

1939年3月,陈毅将歌词提交新四军军部集体讨论,最后他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定稿,交给作曲家何士德谱曲。同年5月,这首歌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首次演唱,得到军部领导和陈毅的肯定,便作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发表在当时的《抗敌》杂志上。军政治部还正式发出通知,把军歌印发至全军,组织教唱,一时间军歌嘹亮。

《新四军军歌》是一首音调雄浑壮阔、节奏沉稳有力的进行曲,由四个不断展开的段落组成。首段旋律庄重浑厚,体现了正义之师的雄风;第二段旋律舒展激越,是对过去艰苦岁月、光荣征程的自豪的回顾;进入第三段旋律顿挫有力,并以逐句上行的模进,推向全曲第一个高潮,象征着新四军以坚实的步伐,向着新的目标挺进。结束段落以两个转折性的乐句推出“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连续反复三次,一次比一次高昂,具有“铁军真如铁”、“关山渡若飞”的气势。陈毅对此很为赞赏,说:“这样很好,有气魄,正是我写这个歌词想强调的地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支歌,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样一首具有坚强生命力的不朽之作,正是出自河北平山籍人民音乐家曹火星之手。 曹火星原来不叫火星,为表示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名字曹峙改为曹火星,立志要做一颗闪亮的红星,做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1938年4月,曹火星加入了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的宣传队——铁血剧社(后改名为群众剧社)。1943年秋天,群众剧社来到平西根据地。当时,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延安《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予以驳斥,指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也加入了对蒋介石批驳的阵营。曹火星回顾抗战以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情满怀,歌词与曲调油然而生。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支歌诞生了。很快,这支歌就传遍平西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

4.战国时期小故事 篇四

一天,齐宣王在富丽堂皇的雪宫里大设筵席,同亲近的大臣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宫女们翩翩起舞。正在高兴时,宫廷侍卫赶来禀报:“大王,大门外有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吵着要面见大王,说有要事报告,还要入宫侍候您呐。” 齐王听了很不高兴,但又好奇地想:“我后宫聪明活泼的美女多得数不清,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说有资格侍候我,这个丑陋的女人要么是神经病,要么真的有些本事吧?”想着,便传令丑女晋见。

齐宣王一见丑女,果然长得奇丑:前额宽宽的,眼窝深深的,背有点驼,身体粗胖,头发黄乱,肤色黝黑,穿戴破旧不堪。在场的宫女和大臣们没有不掩嘴暗笑的。

齐宣王冷冷地问道:“你这个丑女人,为什么要闯进来见我?” 丑女说:“我叫钟离春,今年已过了40岁,找了很多人家,没有一个男人肯要我。听说大王在雪宫里设宴作乐,特来要求大王收留我做侍妾。” 齐王哑然失笑道:“听着,钟离春!我宫里美丽的嫔妃有的是,你如此奇丑,乡下人都不要你,我怎么会要您?难道您有什么奇才吗?”

钟离春笑了笑,说:“我没有什么奇才、天才,只不过会表演各种动作,以它们来暗示和比拟国家大事。”

齐宣王惊奇道:“那你就试试吧,说得好,我收留你;说谎呢,立即推出宫门斩首!”

于是,钟离春睁圆眼睛,咬紧牙齿,挥动手臂,拍着膝盖大声喊道:“危险!危险!”停了一下,便问齐宣王:“您懂我表演的动作的意思吗?”

齐宣王莫名其妙,问问左右。他们也都摇摇头。他只好问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啊?”

钟离春回答道:“睁圆眼睛,就是要您提高警惕,消灭战祸;咬紧牙齿,就是望您忍痛接受忠臣清官的规劝批评;挥动手臂,就是把那班不干事专捣鬼的奸邪小人赶跑;拍膝盖,就是要您拆除供人游乐的雪宫!”

齐宣王听罢大发雷霆,说:“好大胆的乡下丑女,竟敢胡说八道!”命令侍卫将钟离春推出门外斩首。

钟离春大笑道:“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您不久也要死了”。

齐宣王大怒:“我怎么会死?!”

钟离春说道:“秦国商鞅变法后非常强盛,常派兵向东作战,现在齐国边防松弛,岂不是战祸吗?所以我要睁大眼睛。君主有忠臣,国家才平安,现在您一味沉醉于酒色,忠言听不进,难道不应硬着头皮广开言路吗?所以我要您咬紧牙齿听取逆耳的忠言。大王又被一班只会吹牛不干实事的小人包围,他们是要贻误国家大事的,所以我提醒您挥动手臂驱赶他们。您修建这么豪华奢侈的行宫,搞得国库空虚,百姓贫穷,这等于坐在火上啊,难道雪宫不应拆除吗?大王有以上四大过失,国家形势十分危险,自己还蒙在鼓里呢!这样下去,您不是迟早要给人杀头吗?我怀着一颗忠心来劝告您,您杀就杀,我死而无怨!”

5.抗战小故事 篇五

日军第二次湘北大战败退时,残部经岳阳大界窜马港。有个敌人牵着三匹马掉了队,给赵大邦看见。他即约同徐从虎、徐采芹等人尾追于后,等敌人走到一段柳树茂密的河边,他们几个人一哄而上,将敌人按倒在地上打死了。把三匹马牵着送到新十师。

1940年10月,有个日军背着步枪窜入下马港学堂屋。徐佛保伏在堤坊上瞄,看到这日军一进门把枪靠在大门口,就到厨房里烧得黑烟直滚弄吃的。他便溜进大门拿着这支步枪往塘里一丢,跑到后山躲藏起来。不一会,只看到日军大叫大喊,跳进跳出找枪。过了一刻,枪没有找到,便把这屋里的月爹推到塘里淹死后走了。徐佛保立刻将杨昭明与徐光保喊在一起,抄小路埋伏在坳上,等到日军从山坳过时,三个人一齐动手,将他打死,回来从塘里摸起步枪,交给了李惠畴。

6.隋朝时期的小故事 篇六

首先,每一个盛世王朝的出现最大的前提就是国家安稳无战乱,而隋朝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隋文帝的治理下,隋朝统一了全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国家大一统的朝代。在国家一统的状况下,民族的融合,物产的丰富,道路的便利等使得经济发展,民生安定。

其次,是政治的稳定和扶助。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了五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这让隋朝的政治清明廉洁,比以往由士族掌控的朝廷要公正的多。对于民生,隋文帝采取的也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并且清查无户籍人口,大范围地做到了人人有田可耕,有地可种。在经济上,隋文帝命人开垦漕渠,这也是后期京杭大运河开发的前身。隋文帝还改革了钱币,废除了私人制作的钱币,统一货币为五铢钱。

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于隋文帝本身的英明。隋文帝的诸多举措都成为了后世模仿的重大政治策略。尤其是唐朝的制度几乎就是隋朝制度的照搬照抄。开皇之治的出现让遭受了多年战乱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惜的是隋朝的强盛犹如烟花绽放,转瞬即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后,国家再次分崩离析,动荡不安。

7.小故事 篇七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 一进庙门, 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 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 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 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陀佛热情快乐, 总是乐呵呵的, 人称弥乐佛, 所以来拜佛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 丢三拉四, 不能好好地管理账目。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 但整天阴着脸, 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 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 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 由弥乐佛负责公关, 笑迎八方客, 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办事认真, 则让他负责财务, 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 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 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 摘花飞叶即可伤人, 关键看如何运用。

识才之道

一个人去买鹦鹉, 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明:此鹦鹉会讲两门语言, 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写道:此鹦鹉会讲四门语言, 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 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 拿不定主意。突然, 他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 毛色暗淡散乱, 标价八百元。

他赶紧将老板叫来问: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它又老又丑, 又没有能力, 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故故事事告告诉诉我我们们::真真正正的的领领导导人人不不一一定定自己能力有多强, 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 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 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8.抗战小英雄激励我前行 篇八

他们有的在后方宣传抗日、防范汉奸、传送情报,有的参军入伍上前线,直接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如共产党领导的“朱德儿童团”、东北抗日联军少年铁血队,国民党领导的忠义救国军抗日爱国儿童团。其中,王二小的原型王璞11岁就担任儿童团团长,抗联少年铁血队队员平均年龄不到16岁。忠义救国军抗日爱国儿童团成员年龄更小,大多在10岁至13岁之间。

他们虽然年龄小但能量大,如儿童团团长海娃赶羊送“鸡毛信”,儿童团团员雨来潜水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都能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任务,还顺便把敌人引诱进了伏击圈、地雷阵。八路军小侦察员张嘎的经历更富有传奇色彩,他利用被敌人抓进据点的机会,索性在里面放火制造混乱,配合外围的游击队救出了侦察连长钟亮,并替死于日军刺刀下的奶奶报了仇。

他们虽然学历低但境界高,如15岁就被评为“女劳动英雄”的米玉兰,通过写信说服了当伪军的哥哥带枪弃暗投明,回到家乡担任了民兵副队长。满城县沦陷区有个姓殷的学生拒绝接受奴化教育,堅决不唱日本歌,当着老师的面撕烂了美化敌人的教材。

他们虽然身体弱但意志坚,如儿童团员温三郁、组织委员张六子,宁死不向敌人泄密,一个身中4刀,被砍断了5根手指;一个身受火烧,被石头活活砸死。忠义救国军抗日爱国儿童团,300余名小战士一直打到全军覆没,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正因为当年有了千千万万少年英雄的自觉抗争、自我牺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龙脉才得以延续,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才得以建立,新时代小主人养尊处优的局面才得以开创。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我们必须永远感恩抗战英烈,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好好学习、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为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清溪中学初三(4)班学生) (责任编辑 李赞庭)

9.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篇九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着这首歌,听着听着,我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哼唱,任凭泪珠在脸颊滑落。

这首歌,这个故事,就是那个时候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来的。那个夜里,我和妈妈坐在头顶满是繁星的院子里,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发,在我耳畔轻轻诉说着这个让我不止一次为之泪流满面的故事。我感觉它像秋风一样凉。望着头顶的星光,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真实的那一幕:

那天,正值深秋。昏暗凄惨的风无情地吹刮着每一个角落。阴沉的天底下,王二小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碰巧这个时候,鬼子迷了路,他们发现了这个放牛郎。于是,他们要王二小带路。一看到鬼子那副令人讨厌的嘴脸,王二小心中就已经满腔怒火。但是,他按捺住内心的悲愤,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这才知道上了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鬼子把刺刀对准了他……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年仅13岁的他就这样倒在了怒号的秋风中!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我都会一次次被王二小的爱国精神所震撼。他用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乡亲们的安全,而他自己,却只能永眠于冰冷的山间!他的精神令我们难忘!他勇敢坚强,宁死不屈,哪怕面对着敌人寒光闪闪的刀枪也毫不畏惧,始终视死如归!这都是因为他心里永远装着祖国,装着人民。这种爱国精神是多么宝贵啊!

10.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篇十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知道了王二小是个勇敢聪明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害怕,勇敢的面对。第2篇

我学《王二小》的故事

我最喜欢看《王二小》的故事,他机智勇敢,小小年纪就为了抗日而流血牺牲了。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他在1942年的秋天,为了不让敌人把老百姓的粮食抢去。装成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跑到敌人的必经之路,冒着生命危险去侦探敌情。机智的把敌人带入了我们八路军的埋伏圈,穷途末路的敌人举起刺刀凶残的刺进了二小的胸膛。霎时,鲜血染红了二小的衣裳,倒在地上,笑着闭上了眼睛。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的牺牲了。他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抗日的歌曲……

11.我心目中的抗战小英雄 篇十一

白洋淀里的小英雄

——小兵张嘎

讲述人: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 吴义豪

我心目中的他:嘎子很厉害,他拿着一把假枪都敢去跟日本鬼子对战。嘎子追着一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打了嘎子一枪,忽然,嘎子跳进河里,把枪瞄准日本鬼子,说道:“把枪交出来!不然,我就枪毙了你。”日本鬼子就乖乖地把枪交了出来。日本鬼子害怕地说:“放过我吧。”嘎子说:“不行。”结果嘎子一枪就毙了那日本鬼子。嘎子高兴地说了句:“活该。”

嘎子哥,我想对你说:嘎子哥你真了不起!真厉害!我们要像你一样坚强、机智、勇敢,长大以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送鸡毛信的小英雄——海娃

讲述人:杭州濮家教育集团 费昕玥

我心目中的他:海娃的爸爸让海娃送一封信给石公山的张连长,这可是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紧急信。在送信的路上遇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信系在了那只最大的羊的尾巴下。敌人差点逮住那只最大的羊杀了烤了吃,在紧急关头小海娃又机智地劝说敌人羊太大了不好吃,才保住了鸡毛信。最后,海娃终于在关键时刻遇到了八路军的张连长,成功地把信交給了他。海娃几天没吃东西了,还受了伤,但他很勇敢。

海娃,我想对你说:当敌人要吃羊的时候,我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看到敌人终于被八路军消灭了,我紧张的心终于落地了。小海娃,你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太让我佩服了。看了你的英勇故事,我心潮澎湃,我想我以后会勇敢起来的,我也会更加努力的。

放牛郎抗战小英雄——王二小

讲述人: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 练语卿

我心目中的他:鬼子大扫荡又开始了,八路军吴队长带队伍去做包围圈等鬼子来钻。鬼子进山迷路了,王二小眼看着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为了迷惑鬼子,王二小故意唱起了歌。王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用刀威胁他,王二小装出十分害怕的样子迷惑鬼子,鬼子上当了,继续跟他走。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最后八路军消灭了鬼子,但是王二小却被杀害了。

王二小,我想对你说:读完你的故事,我很感动。你为了保护老乡而牺牲了自己,你很勇敢!我为你而感到自豪,你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小说里的抗战小英雄——雨来

讲述人: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阳溪中心小学 吴国桢

我心目中的他:一个特务在雨来身上打了一拳,还把雨来的军帽使劲往下一拉,而雨来却用手猛地把帽子往上一推,戴得端端正正,一声不响地挺直身子。他带着敌人在假地雷区和真地雷区绕圈子。在假地雷区,他故意让敌人看铁头、三钻等小伙伴们早已写好的话语,如“请皇军吃点心!”“这儿是中国的土地!”等,鬼子看了气得慌了神。他把日本鬼子带到真地雷区,自己故意一边走,一边说话,装作掉进水里,大声呼救,却机智地脱险了。

雨来,我想对你说:你不仅人小胆大,还有志向。你为了当上八路军,“死乞白赖”地围住区长,追到区长的家门口,追着不放。你真是执着!雨来,你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12.小木船的故事 篇十二

回到家, 见到妈妈也不理, 躲到自己的卧室里生闷气。妈妈过来追问, 我才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妈妈说:“朋友之间应宽容大度, 不能小肚鸡肠, 斤斤计较。”听了妈妈的话, 我感到自己做得不对了。

第二天上午到了学校, 我想要和陈明说话, 可是又不好意思说。他也看了看我, 也没和我说话, 下学也是各走各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想到原来我们一起回家时说说笑笑的情景, 觉得天空不再是那么明亮了, 花朵也没有了颜色。

下午, 我们上体育课时, 我不小心摔倒了, 脚疼得不敢站起来。这时几个同学围了过来, 第一个跑到我身边的是陈明, 他着急地说:“疼吗?我背你去医务室吧?”我说:“为什么要管我?”陈明说:“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哇!”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他心胸那么宽广, 而我却是那么......

后来, 我又做了一只小木船送给陈明。我说:“对不起, 那天是我不对。”说着, 我就从书包里拿出小木船给他, 他也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木船:“我也做了一个, 正要送给你呢!”然后, 我们俩开心地笑了, 两只小木船好像也开心地笑了。

衔接所给材料, 写出事情的原因。

妈妈的话点明了中心, 也让“我”明白自己错了。

想和陈明和解, 可是不好意思, 很真实。

“我”意 外受伤 , 陈明的关 心让“我”很感动。

13.抗战时期小故事 篇十三

我小时候学习的榜样就是潘东子,最崇拜的就是潘东子这个小英雄。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帅哥。他从小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红军。在白色恐怖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为党的地下工作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斗争中,他失去了母亲,但他没有被黑暗势力吓倒,一心向往革命,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小战士。内容大致如下: 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给东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东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在搞情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问,最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东子的父亲前来迎接。东子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他戴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中来。

14.抗战时期小故事 篇十四

1999年的某天深夜,我驾驶着10轮平板大卡车行驶在漫长、笔直的27号高速公路上,已经穿过了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运送我上车拖货,晚上时间是再好不过的了。装在长长的平板上的是250个蜂箱,里面挤满了蜜蜂。

我从14岁开始就从事养蜂工作,当时父亲从邻居家带了些蜂箱回来。养蜂对我来说即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爱好,而且它还有另外意义。在我眼里,不起眼的蜜蜂是上帝赋予我们地球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导航到给无数水果和鲜花授粉,蜜蜂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我喜欢和它们打交道,它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那天深夜,公路上特别空寂。如果一切正常,我将在清晨卸下这批蜜蜂,回家与妻子达伦和我们的小儿子朱斯丁共度假日。我低头看了一眼路面情况,只见一辆汽车迎面驶来。它突然驶进了我的车道,我竭力避免与之相撞,脚猛踩下刹车,并朝右方迅速打方向盘。

800万只毒蜂向我袭来

我的卡车来了个空翻,车顶撞了个粉碎,挡风玻璃爆裂开了,路面腾起的灰尘从玻璃的裂缝吹了进来。卡车终于停住时,我已经头朝下,身体被卡在座位上,周围是压扁的驾驶舱,将我封闭在了里面。车顶距我的脸只有几英寸,撞击将我的一条腿紧紧地夹住,方向盘死死地抵住我的胸腔。我能活动双臂,但于事无补。

15.哲理性小故事 篇十五

一个向他报告:“那个地方种的全是活不了的树, 溪流窄到几乎可让人一步跨过, 那儿的野草还有一人高哩!”

另一个人却评论说:“那片土地上的柴火, 够你烧一辈子;溪边有一处宽到足以挖个小游泳池;从野草的面积大小来看, 这是那地区中最丰饶, 最肥沃的土地。”

这位先生采纳了第二个报告, 开辟成令人喜悦的休闲农庄。

16.抗战时期小故事 篇十六

11本书几百个故事,件件打动人心事事感染读者

此时笔者恰巧看到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一套《中国纪念馆故事》首批11本图书,可谓是控诉日本侵略中国的活教材,更是庆贺抗战胜利的纪念册,也是提醒日本右翼勿再玩火的警告书!这套书由南京出版社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牵头组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十家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的革命纪念馆负责编撰。这套书分别将各纪念馆中故事性较强、意义较大的事情,分为建筑、文物、人物、事件等元素抽出,再改写成一个个通俗易懂、激励人心的小故事,并配上大量真实的照片,使没有去过的读者也能一目了然。

这套书按专题分篇,并加上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介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残忍烧杀奸淫以及国际爱好和平人士对中国难民的救助;中国军民的抵抗、抗日英雄的壮举;从外交九烈士到八百壮士、再到爱国华侨支援抗日;从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在抗战前线发出的战地家书,到邓小平政委细致关心百团大战的伤员。作者们通过一桩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一个个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生动地把当年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南京出版社总编办主任樊立文告诉笔者,南京出版社今后还将出版该丛书20册,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书,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完成总体出版任务。当然,这套丛书还有部分与国内革命战争相关纪念馆的介绍。就是在这部分书籍中,还有相关章节所介绍的内容与抗战有关。

“刀砍寇头十万颗”,日军军官向怒目而视的村民敬礼

这些与抗战相关的纪念馆笔者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新四军纪念馆外,其他还真是去得不多。看了这套书后,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人和事。通过这套书,笔者更加认识了侵华日军的残忍和凶恶。如果任由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妄想得以实现,那么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就将再次遭受被侵略的危险!

在即将出版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书中,台儿庄笔者倒是前几年陪同几位共和国老将军去参观过一次,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的台儿庄,经过70多个春夏秋冬,当年抗击日寇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被战火摧毁的断垣残壁也已被修新如旧的街景所取代。但在某些主要街巷,仍可见当年残酷战斗场面的照片被仔细地镶嵌在街畔或巷首明显的部位,好使游人一眼就能见到,让人们在观光今日美丽的古城时,不要忘记7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撕杀。

在关帝庙景区,将军们还参观了池峰城指挥所旧址。池峰城是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军三十一师师长,为了打好台儿庄大战的巷战,他将他的指挥所移驻在关帝庙内的部将祠中,以借关帝威名,激励将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夺取战斗的胜利!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到此参观时,赞叹之余,忍不住提笔挥毫为关帝庙写下了“忠义武圣”的题词。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老将军们观看了当年战地记者所拍摄的珍贵的纪录片和参战将士访谈录的镜头。观看了全国唯一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面积达3100平方米的大型画馆,这个画馆是以绘画、地面塑形、灯光、音响和解说有机结合的现代高科技画馆,使前来参观的老将军们有一种身临战场其境的、可以领略到浓烈战斗气氛的感受。

在台儿庄,老将军们还见到了一幅特殊的与台儿庄相关的珍贵墨迹。这幅由当年台儿庄前线50多位将士盖着血手印,上书“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而犹生”的墨迹十分珍贵,它体现了台儿庄大战之际中国军队誓死战胜日寇的民族气节。此时,李宗仁先生当年那首《台儿庄大胜》不由得在我耳畔吟响:“戍楼拂晓角声悲,誓杀倭奴去不回。刀砍寇头十万颗,台儿庄上祭军旗”!真是硝烟虽然已散,但民族精神却永存。

笔者近期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山东某个村庄,在侵华日军扫荡该村时,全村男女老少没有一个畏惧的,纷纷拿上农具与练武用的大刀与鬼子博斗,血洒村中,日寇在村民不要命的厮杀下,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其后,凡鬼子出外扫荡时均绕开这座村庄。确实无法绕开时,带队日军军官均要求部队停下,并对这座村庄以及怒目而视的村民立正敬礼!请读者诸君记住,这座村庄就是现属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的渊子崖村。笔者之所以提到这件事,就是要告诉日本右翼,不要以为中国人只有被杀戮的份,你日本鬼子也有怕的时候!如今这里不知有无建立纪念馆,如已建有纪念馆,我想不久后,读者朋友就会领略到真正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国人要永远纪念抗战胜利,二战成果不容践踏诋毁

笔者在这里还要多说两句。中国人纪念抗战胜利,中国人为了世界和平教育后人不要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并警告日本右翼分子不要再去参拜供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但日本右翼分子不是认为中国人对于历史老是喋喋不休,就是无耻反驳说他参拜的是自己国家的阵亡者,可以不必顾及邻国的感受。这种无耻的论调只有日本右翼分子才会讲得出来。你日本人天天喊着要当一个正常国家,可你一个二战战败国不思邻国对你的宽容,诋毁践踏二战成果,容不得邻国强盛,而认为别国的和平发展威胁到自己国家的安全,这种以强盗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理论真正是荒谬之极!对于日本右翼分子的这种心虚加无赖的嘴脸,我们要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要多讲。不但在中国讲,而且还要在世界上讲,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日本人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对亚洲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就是要大讲特讲中国的抗战胜利,要大讲特讲日本是战败国,而战败国就是要接受战胜国的制裁和安排!

对于这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图书,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政府新闻学》及《公共外交》的倡导者赵启正同志对丛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在为丛书所作的总序中指出:“出版这套丛书是一件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好事。我相信《中国纪念馆故事》的出版问世,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徐毅英认为“《中国纪念馆故事》是一部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主题出版物,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载体”。

上一篇:基层人民法院下一篇:二年级音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