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7-14

美国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8篇)

1.美国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一

美国空间监视系统最新发展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美军为增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大力发展空间监视系统,发展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空间监视网进行改进,二是研制和部署新的天基和地基空间监视系统.文章介绍了美国空间监视系统最新发展计划,总结了各计划的进展情况,研究了未来新系统的能力,并分析了美国空间监视系统总体发展趋势.

作 者:李焱 康开华 LI Yan KANG Kaihua 作者单位:北京航天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76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17(2)分类号:V4关键词:天基空间监视系统 微卫星 空间态势感知

2.美国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二

1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并率先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起来[1]。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配套的研究设施和工具也较为完善。当代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

1.1 研究量表多样化

目前,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并且研究工具较为完善,在量表的编制和使用上较为科学和规范,量表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例如,对同一性质问题的研究中,采用了多种量表。如在关于家庭因素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维度采用了不同的量表。在《一项关于丧亲大学生的纵向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投射法,从三个方面选择卡片,这些卡片均选自统觉测验(TAT)[2]。在《家庭出身对大学生心理阻抗的预测研究》中,研究者考察了大学生的家庭出身与心理阻抗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治疗阻抗量表(TRC)和家庭环境量表(FEC),得出五个家庭因子能够很好地预测大学生心理阻抗的结果[3]。在《患有社交焦虑的大一学生的思乡病研究》中,研究者除采用自编问卷外,还运用了敦提转换量表(DRI)来测量大一新生的思乡强度,成人社交焦虑量表(SASA)来评定其焦虑程度以及儿童和成人社会支持量表(SSSCA)来评定其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即在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中所获得的支持,得出社交焦虑因子是一个比社会支持因子更好、并且也是唯一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4]。在《压力向大学校园蔓延:一项关于心理障碍、注意涣散以及思乡病易感性的纵向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认知失败问卷(CFQ1)、米德尔塞克斯郡住院问卷(MHQ1)以及大学适应问卷(CAQ),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上大学这种转变对高中时期住校生与非住校生的影响没有差异,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报告想家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认知失败水平更高[5]。在不同性质的问题研究中,同样采用了多种量表。总而言之,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相应的规模,在量表的编制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且能根据相同性质与不同性质的研究问题编制出相应的量表。

1.2 研究内容多维化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学习方面,有的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延迟、自我效能感以及焦虑在性别与年龄维度上的关系。研究要求被试思考一个重要的计划并且就完成该计划所需要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6]。有的研究运用三个实验考察了大学生的血压水平,探索大学生当中存在的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压力问题以及这种压力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7]。有的研究探讨了考试与学习焦虑和情绪性对大学生所报告的导致饮酒行为的原因的影响,而这种饮酒行为是为了降低自身的压力,最终得出发展减少考试和学习焦虑的策略有可能降低酒精消费的结论[8]。在情绪方面,有的研究重新检验了“亚裔美国大学生在忧伤条目上的得分要高于美国白种大学生”的结论。研究采用了诊断会谈技术,消除了某些差异,最终得出提高的BDI得分高估了亚裔大学生情绪失调比例的结论[9]。此外,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还涉及大学生心理压力、自杀、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理解、依恋、态度、自我同一性、种族同一性、深思、迷信行为、社交焦虑、主观孤独感、职业发展等方面内容,另外,在相同研究内容上,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呈现出多维化。

1.3 研究范式实证化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内容呈现多维化,但是,就研究范式来说,实证化倾向明显。多数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较少。如有关大学生的情绪研究中,有关于大学生延迟、自我效能感以及焦虑在性别和年龄维度上的关系[6];亚裔美国大学生和美国白种大学生情绪失调的病例鉴定研究[9];消极情绪引发的挑战对态度失调、解释风格及弹性的影响研究[12]。但是,关于情绪的理论研究较少。另外,许多实证研究报告仅仅使用问卷或量表,并且采用教育与心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实证研究的目的不是描述基本事实,更不是统计数据的罗列,而是要发展理论以解释社会事物的规律。因此,实证研究的后续工作是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运用于对实践的指导。

2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趋势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

2.1 注重研究文化的多元化取向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在美国大学接受深造。因此,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注重文化的多元化。除研究北美洲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外,研究还涉及到非洲、欧洲、亚洲的大学生。其中,亚洲涉及到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叙利亚、印度等;欧洲涉及到的国家包括英国、挪威、比利时等;非洲涉及到的国家包括苏丹、津巴布韦等;有些研究还涉及到横跨超过一个洲的国家,例如土耳其等。

2.2 注重研究内容的细微化取向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内容分类将越来越细致。在年级维度,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大一学生的思乡问题,最终得出在预测大学生思乡情结的各种因子中,社会焦虑因素的预测效果最好的结论[4]。在专业维度,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预测法律专业大学生调节能力的相关因子,提出法律专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学习的有关法律知识对大学生调节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一般研究并没有控制这个变量[14];有的研究者考察了哮喘大学生过度服用酒精与其沮丧情绪之间的关系[15];有的研究考察了某种运动(如太极拳)对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16];有的研究考察了家庭出身对大学生心理阻抗的预测作用[17]。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者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内容越来越具体化。另外,就研究内容的广度来说,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自杀研究、情绪研究、压力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学习方面的研究、态度研究、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物质依赖研究等等,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3 注重研究对象的综合化取向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公民身份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多元化。其研究不仅仅关注美国本土的大学生,还关注生活在美国的外国大学生。例如,有研究探讨了非洲裔美国男女大学生对于强奸的态度,最终得出了男生更能接受强奸的结论[18]。在压力研究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北美学习的外国大学生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研究探讨了外国大学生所面对的共同的紧张性刺激并且探讨了该研究对于心理咨询的建设性价值与意义[19]。另外,还有些研究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如对亚裔美国大学生和美国白种大学生情绪失调的病例鉴定;对中国大学生压力事件的测量;关于非洲裔美国大学生与白种大学生对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以及双性恋者的情感及态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关于大学生时代竞争、社会主张以及社交焦虑的研究,其中该研究涉及到非洲裔大学生、亚裔大学生、欧洲裔大学生以及墨西哥裔大学生;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沮丧的性别差异研究等等。就研究对象而言,既涉及到生活在美国并且具有美国国籍的外国大学生,又包括了不具有美国国籍的外国大学生。

3 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则更晚。另外,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借鉴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有益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完善研究的操作方法,努力推进研究本土化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操作方法如量表种类还比较有限。从内容上说,相对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而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分化不够细致,还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到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研究内容的局限性,致使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种类较少,且重复使用较多,例如对SCL-90的大量使用,导致研究成果的大量重复,从而阻碍了研究的创新,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裹足不前。另外,在量表的研发上,针对我国大学生自身特点研发的量表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者使用的量表及问卷大部分是外研究工具的修订,本土研究工具还有待开发。因此,应大力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另外,我国心理健康研究者要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的有益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本土化发展。

3.2 拓宽研究的视野范围,努力推进研究具体化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不够广阔。就内容来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内容的分类越来越细致化。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不同程度上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研究视野相对狭隘。很多研究只注重学校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问题,没有把大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即忽视了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因为很多心理问题不仅仅与学校有关,还与大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者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另外,很多研究忽视了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需要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将研究内容不断的细化,推进本土的具体化发展。

3.3 扩大研究的文化维度,努力推进研究国际化

3.物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Yuan Yua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Tibet University,Lhasa850012,China)

Abstract:Internet of Things is a network between objects, it is a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ts development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will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first, then describe in detail its development status,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et of thing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Information industry

物联网是从英文“The Internet of things”翻译而来,也称“全联网”。从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含义:首先,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是互联网在“物的世界”的延伸和扩展;其次,它的终端可以包括任何物体,目的是为了实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因此,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因此,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

物联网通过使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红外感应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二)特征

物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虽然它的核心依然是互联网,但是它依然有着自己一些独立的特征。第一,它大量应用了各类感知技术。物联网信息的获取源就是分布在网络末端的各种类型的传感设备,这些传感设备就是物联网的“耳”、“眼”、“鼻”。第二,物联网中的“物”通过各种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上,从而实现信息的上传或指令的下发,进而达到和互联网的融合。第三,物联网不仅通过传感设备交换各类信息,其本身对信息也具有处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可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控制。

因此,物联网技术其实就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结合。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物联网在我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提出要重视传感网的开发与利用;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目前在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环境等领域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浦东机场2009年率先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防入侵系统。在国际上,物联网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包括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欧洲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之路》、IBM的“智慧地球”项目。同时也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与韩国2006年开始相继实施U-Japan计划与U-Korea计划。这些项目和计划中,以IBM的“智慧地球”项目最具代表性,根据不同的应用,“智慧的地球”战略规划了六个行动方案,包括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应链以及银行,目前此项目已经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三、发展趋势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首先,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其次,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带动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提供动力;还有,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在物联网的世界里,每个物体都具有了一定的智能,可以自动完成一些以往需要人类干预才能完成的事情。

物联网虽好,但是要建立一个真正高效实用的物联网,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首先是规模性,就是说接入网络的物体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了规模,智能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例如,某个城市的道路上有上百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把其中的一万辆汽车接入到网络中,就不能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有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其次是流动性,物体通常处在运动中,要能保证物体在运动状态,甚至是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进行数据的交换,这就需要建立配套的信息高速公路,尤其是大容量移动互联通道。

EPOSS在《物联网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射频识别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目前,第一阶段的功能在国内外已经实现,正在向第二阶段的目标迈进。

四、结束语

4.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四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5.高铁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篇五

题目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班级2009级铁工本3班

姓名唐宗宋祖

学号200973XX

二〇一一年六月

摘要:

高速铁路一般是指运行速度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行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善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输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可分为动力分散式和动力集中式,按转向架布置和车辆间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铰链式。

关键词:发展历史,经济效应,发展趋势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速铁路网分骨干网、重要的区域网、大城市之间的城际高铁等三种类型,骨干网就是指规划的四纵四横干线网(图1),“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 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四横”则是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 400公里的四条横向铁路客运专线: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 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按高铁建设等级分为无砟道床的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和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有砟道床的准高铁。中国高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和无砟道床技术,采用超大半径弯道,既消除平交道口和行人干扰,又保证路基的平顺,防止路基沉降。尤其是大量采用高速桥梁,使得一望无际的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高速桥梁屹立在广阔平原上,非常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2.1 推动都市圈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国土广大等特点都非常适合发展高速铁路,高铁让城市之间的距离消失,越来越多的距离500公里以上的两个城市因高铁的建成而同城化,人们的交流和旅游因高速铁路而变得快捷方便和舒适。高铁沿线,将串联成一个贯穿东部与中部的城市带,据预测,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均为高铁沿线城市,“四横四纵”高铁沿线城市人口占中国城市总人口近半。也就是说,预计到2030年,将有几亿人次会乘坐高铁出行。庞大客运量将极大推动“高铁 沿线都市圈”的早日成形。

2.2 形成交通圈

今后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将连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并将在区域内建设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由此,快速客运网建成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而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缩短了区域及城市之间地理空间上的时间距离,将对我国的产业地理格局及大城市圈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2.3 促进旅游业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旅游业将出现“井喷”式发展。京津城铁链接两大直辖市,也连通了商务、会展、旅游业协同发展。从2010年2月6日开行至7月,已运营半年的郑西高速铁路,成为推动陕西、河南两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高铁旅游“蛋糕”越做越大,直接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半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 299.06万人,旅游总收入445.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和30.3%。福厦铁路及温福铁路的开通,盘活了闽南和闽东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使福建省内形成了一个“周末城际铁路旅行圈”,福建和浙江东南等1 000公里以内的景区都将受益。

2.4 带动房地产商机

沪宁高铁开通为“长三角”房地产带来商机,万科、龙湖等中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沪宁高铁管委会接洽频繁,表明沪宁高铁开通后,品牌开发商认为高铁站点所在区域的未来价值将有大的提升。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济南西客站2010年投入使用,京沪高铁及济南站的建设对济南市西部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战略性影响,同时也将成为带动西部房地产业发展、提升项目规模档次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意味着未来的济南西部地产将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济南西部的房价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西部的房价2 000多块钱,现在新世界阳光花园均价6 000元以上。

2.5 驶出国外市场

当全世界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数年后,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而引发了全球高铁热潮。与此同时,中国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角逐,从沙特Haramain高铁二期,到美国佛罗里达的Tampa-Orlando高铁项目,处处可见南车、中铁建、北京铁路局、北车等中国企业投标的身影。打开出口市场对中国高铁企业自身的意义自不待言,从国家整体而言,集装备制造与工程承包于一体的高铁出口更可望为中国货物、服务和资本输出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趋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铁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使命,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加快我国铁路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就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专家学者仍然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付出了艰辛努力。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战略设想是:第一步,在近期内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小的投资,较短时间能实现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在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第二步,在21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50公里~30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共有CRH1、CRH2、CRH3、CRH5四种系列型号,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国铁路高速)的缩写,主要借鉴引进了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日本新干线、德国铁路ICE3、法国TGV以及美国GE等公司的先进技术。2009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 552公里,其中,新建时速250 公里~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3676营业公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 公里~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 876营业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高铁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建设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高铁项目。作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便是标志性工程之一。2010年我国投入7 000亿元到高速铁路的建设中来,计划新线投产4 613公里。“十一五”期间,中国投资12 500亿元人民币,建设17 000公里铁路新线(图2)。其中客运专线7 000公里。“十一五”期间,京沪高铁被列在了所有将建客运专线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铁路。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300公里。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最适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骨干运输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铁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供需矛盾,国家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以及“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铁路网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参考文献:

[1]刘转华 唐阳,动车组技术西南交通大学,2010

[2]吕长清 钱立新, 图解国外高速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张曙光 , 京沪高速铁路系统化研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贾俊芳,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5]韩宝明 李学伟, 高速铁路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曙光 ,CRH2型动车组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7]李向国 ,高速铁路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6.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作者:qbao112 来源:景观中国

近几年来,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动了绿化苗木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以及西部大开发,绿化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绿色银行”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苗木业在我国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露天苗圃栽培方式,大多品种单一,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苗木质量不稳定,苗木成活率低,产品供应季节短,生产周期长,生产率低,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水平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找出一条产量高、质量稳、生产周期短、可实现周年供应、产业化水平高及能出口创汇的现代化绿化苗木生产新途径,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良好基础。

一、对当前园林苗圃生产现状的认识

1、城市园林建设加快,拉动园林苗圃迅速膨胀

众所周知,园林苗圃生产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园林苗圃是城市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园林绿化的首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园林规划的滞后性,制约了园林苗圃的常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迅速膨胀。近两年苗木生产总面积翻了一番还多,产量增加了近2/3。

之所以苗木产业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园林规划企业发展快,苗木需求量则大;种苗价格看好,苗木生产、经营者收益则高,于是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优良品种推广日趋加快,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园林苗木更具有观赏性、公益性,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农业生产不景气,粮、棉、油价格走势过低,也变相促使了苗木业的大发展。

2、非公有制苗圃发展之快,霎时成为苗木产业的主力。

几十年来,国有苗圃一直独领风骚,在苗木行业唱主角。但短暂的两年多的时间,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除了农户转向苗木生产经营的增多之外,其它行业、非农业人士加入种苗行列,从事苗木生产的已不计其数。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绿篱植物等10大类近10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黄杨类为主;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1995年鲜切花的总量达2147吨,占同年全国总量的40%,销售额达1.2亿元,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3、经营树种、品种越来越多。

经过近年来多渠道引进树种,科研部门育种、推广,还有乡土、稀有树种广泛应用,使种苗生产者经营的树种、品种越来越多。浙江萧山新街盈中园林苗圃是萧山园林绿化的专业 育苗基地,位于著名的花木之乡--新街镇。现有苗木生产 基地三个,总面积600余亩,乔木、灌木品种300余个。种 苗年繁殖产量在3000万株左右。2003年苗圃1500万株苗木成功出口德国,成为萧山首个苗木出口到欧洲的苗圃。中国花卉报、中国花卉园艺 等多家知名媒体曾作专题报道。出口的部分品种包括:日本红枫、金叶瓜子、红叶 女贞、红花继木、小叶黄杨、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龟甲 冬青、丰花月季、杜鹃、大叶黄杨、金叶女贞、小叶女 贞、红叶小檗、茶梅等22个灌木品种及少量乔木小苗。栽培树种、品种的增多,给广大育苗、经营者带来更多选择和调剂苗木的机会,跨地区、省际之间的种苗采购、调剂日趋增多。

4、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少地区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逐步走向正规,趋于科学、合理。在区域化生产方面,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平阴主产玫瑰、德州主产菊花、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四川的兰花、福建漳州的水仙、海南的观叶植物、贵州的高山杜鹃、江西大余的金边瑞香、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盆景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安徽、河南、新疆、宁夏、广东、上海等地。

5、种苗信息传播加快,人们的经营理念日趋成熟

随着全国林木种苗交易会、信息交流会的逐年增多,人们的信息、市场观念增强,经营理念日趋成熟。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名目的种苗交易、信息博览会频繁增多,各省、市也多次举办类似的会,也越来越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的9、10两个月份,全国就举办了数10场、次。这些会议的举办,大大促进了种苗生产、经营者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上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媒体的宣传、报道,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增多,在新品种的引进、种苗购置、苗木交易等方面都逐渐理智、成熟。

二、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探讨

1、发展规模不宜继续扩张,应着眼于种植结构的调整。

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的数字及有关方面的信息报道,现在全国苗木生产面积已具有较大规模,苗木存圃量大的惊人。特别是一、二年生的小规格苗木占总面积的近1/2,这些小苗木不仅在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还要移植、扩繁到3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上。大规格苗木虽然稍有空缺,但经过地区之间的调剂或降低一下使用规格,基本供需平衡。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苗木培育技术的提高,苗木生长迅速、产量增加很快,大约用三、五年的时间,常用的大规格苗木将基本供应充足,因此不应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回想起二十世纪末的山楂苹果、那种砍树、烧苗的现象历历在目,让人痛心,历史的悲剧不应重演。现阶段要着眼于对当前苗木种植结构的调整。压缩常规小苗木的生产,增加大规格苗木的扩繁,特别注重合格苗木的生产,减小密度、科学培植,尽快培育适合城乡、效区绿化的各种苗木。由于近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绿色通道工程将受一定局限。未必大小道路两侧都形成宽大的绿化带,每侧栽植并且管好一至两行高质量的行道树并非不好。因此,加快培育高质量、大规格的苗木更为迫切。

2、生产品种大同小异,苗圃场缺乏特色。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人家种啥,我种啥”、“什么赚钱我种什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首先,新品种热一阵风。两年前,杨树新品种热,家家户户育杨树苗。杨树苗过剩之后,又出现了金丝垂柳热、黄金槐热、美国红栌热等象闪电一样,新的品种一眨眼过去。其次,常规苗木随风倒。近两年法桐、白蜡大规格苗木由于需求量较大,于是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发展法桐、绒毛白蜡。眼下已到法桐、白蜡定植培养大苗的时候,结果很多小苗积压存圃、卖不动。再次,各苗圃生产品种雷同,缺乏特色。苗圃面积虽然大小不一,但经营品种别无他样,雪松、桧柏、杨、柳、法桐、国槐、冬青、红叶小檗等,你有我也有,比比皆是。

3、管理粗放,苗木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加入种苗行业的新手增多,大多数不懂园林苗圃学,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不甚了解,他们只注重信息的获得和品种的选择,而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苗木,有的对苗圃地选择不当,土壤贫瘠、盐碱或涝洼,不适宜种植苗木,有的选择树种不当在沙土和壤土上栽植常绿树种,起苗时不能带土坨;有的栽植密度过大,苗木的生长空间太小加上肥水管理不及时,苗木生长比例失调,存在“欺苗”现象,致使合格苗出圃率低;有的不进行整形修剪、不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使苗木抗逆能力差,干形、冠形长势不良,商品苗档次低,优质苗出圃率低,直接影响了经济收入。

4、缺乏统一生产标准,营销误区太多

当今,全国苗木生产还没制定出统一、规范、适用的质量标准,尽管上世纪末制定了一些常规树种、荒山造林树种的苗木质量标准,但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没有采用。至于园林绿化树种,尤其是观赏乔木、灌木及藤本树种,一直没有制订可使用的苗木生产标准。这给苗木生产、销售、质量检收等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不良经营者投机、钻营留下了契机。例如不同规格树种的根幅、带土球直径的大小,调运期间根系的保护措施,验收苗木时直径测定的位置,干型、冠形的标准等等,误区、盲点太多。由于统一的苗木产销标准没有出台,在苗木生产、经营中,无法按照需要单位对苗木规格、质量的要求制订生产、管理计划。

新栽大树的养护管理技术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大树移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机械设备和资金,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较幼青年树明显减弱,难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树的养

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字:大树;养护;水分;移植;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大树移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机械设备和资金,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较幼青年树明显减弱,难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树的养

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新植大树的养护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

大树,特别是未经移植或断根处理的大树,在移植过程中,根系会受到较大的损伤,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树体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新植大树养护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地上部分保湿:

1.包干: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

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

2.喷水: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有人采取“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运用吊盐水的原理,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但喷水不够均匀,水量较难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树体,在抽

枝发叶后,仍需喷水保湿。

3.遮荫: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制荫棚遮荫,以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厘米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

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二)促发新根:

1.控水: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控制土壤浇水量。移植时第一次浇透水,以后应视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检查分析,谨慎浇水。同时要慎防喷水时过多水滴进入根系区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树池积水。种植时留下的浇水穴,在第一次浇透水后即应填平或略高于周围地面,以防下雨或浇水时积水。同时,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天能及时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米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处,要做网沟排水,汛期水位上涨时,可在根系外围挖深井,用水泵将地下水

排至场外,严防淹根。

2.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植大树进行生理活动的标志,是大树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树体地上部分的萌发,对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根系的萌发。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别是移植时进行重修剪的树体所萌发的芽要加以保护,让其抽枝发叶,待树体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时,在树体萌芽后,要特别加强喷水、遮荫、防病治虫等养护工作,保证嫩芽与嫩梢的正常生长。

3.土壤通气: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能有利于根系萌发。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结。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土壤通气设施(通气管或竹笼)。发现通气设施堵塞或积水的,要

及时清除,以经常保持良好的通气性能。

二、树体保护

新移植大树,抗性减弱,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人为的和禽畜危害,必须严加防范。

1.支撑:树大招风。大树种植后应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

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防病治虫:坚持以防为主,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

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个月左右一次。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至1%的肥液,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遇降雨应重喷一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伤根。

4.防冻: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第二,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

此外,在人流比较集中或其他易受人为、禽畜破坏的区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可设置竹

篱等加以保护。

新植大树的养护方法、养护重点,因其环境条件、季节、树体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时、因地、因树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住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

作者:孙新旺 来源:《园林》

笔者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后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

人类渴望自然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生,于是,野果丰富、动物活动频繁、取水方便,而且有利于抵抗猛兽攻击的地域,便成为人们选择的居住地。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麦、大米等农作物,所以选择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带居住,出现了许多村落;随着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向集镇、城市、城市带聚居,以获取便利的交通、生活设施和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服务。时至今日,人口增多、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笔者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后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规划设计现代的居住区,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良好生境的居住区,是生态型的居住区。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上海是一个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特大型城市,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其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贯彻系统规划的方法,即以住宅体系与生态(包含绿地系统)支持系统、交通系统、公建体系等综合交叉的近似网络结构的规划模式,立体的人行系统与广场、儿童游乐园、健身设施、人文景观、建筑景观、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赋予绿地空间景观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如让居住区入口广场绿化、引导绿化、中心生态主题花园、人文景观、水景、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连接在一起,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方面相得益彰。

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例如立地环境、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要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1.规划设计中的立地环境要素

①原生态土质的重要性。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塔底是孕育万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为微生物、昆虫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植物,塔顶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类。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住宅区本土是住宅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也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尽可能保留野生生物,顺着绿脉而得以生存繁衍。人作为城市和住宅区的生物主体也和其他生物一起共生共存。因此在住宅空间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水

土流失。

②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住宅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2.水景的生态设计原则

水是生命的起源,如果把植物比喻是“水塔”,那水就是其源泉和本底。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湿地系统也是孕育生命的生态系统。建设住宅的水景湿地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①水系利用原则: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

缓释和灌溉利用。

②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气温的功效;

③人的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从飞机上看地球,绿色的山、弯曲的河和绵延的海滩常连在一起,人类聚居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海滨、河谷,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在菊园、天安花园、浦江花园、河滨豪园都用了水景。所以模拟自然的溪流、瀑布、人造湖泊,通过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湿地,从人类原本行为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④视觉上美感原则:创造水、绿景观交响曲,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可组成参与

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流连的场所。

⑤环境指示原则:在一些大型的住宅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不仅可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更重要是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例如天安花园就成功应用了水体并种植了水生植物,水中倒映着柳树,水面上盛开着粉红色的睡莲花。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可以调节气温,可以使周围空气新鲜、清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有了水就可以造就出更多供人们观赏的景观,有了水的景观能给人以空灵开阔、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21世纪生态住宅区应通过建设喷泉、瀑布、艺术水帘、溪流、垂钓池、戏水池及生态人工湖住宅区公园,以美丽的湖光水色,实现都市

人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3.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

①乔灌花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

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②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③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运用形态树种:翠竹、香樟、梧桐、广玉兰、柳树等;观花树种: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季相色叶植物:银杏、无患子、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紫露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蜡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4.将底层架空造绿是现代绿地景观生态型住宅区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人类密集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但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建设地面车库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者转向立体停车库,即使在绿地活动空间比较富余的别墅小区内也应这样做,既可减少噪音、降低污染、又可确保人类的交通安全,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绿化和户外活动场所是现代生态住宅区发展的方向。

5.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是住宅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之一

在住宅区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诸如会所的屋顶,大楼的顶层,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绿化得到延伸,使绿地长厚、长宽、长高,上海五大豪宅之一的河滨豪园绿化就是明显一例,其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及地面的绿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链,成了苏州河

边绿带的代表。

6.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积淀,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例如文化花园内有一株千年古银杏,2000年规划中特意保留了这株古活化石,并在其周围规划成了一个古银杏景观生态家园,让人感受到了文化气息、生态保护是一个地方高度文明的象征;另外巡逻的保安骑在马上,水车不停地转动,使人想到了远古时代的自然景象。文化名人的头像栩栩如生,草坪中随意的几块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

7.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的设计

我们将住宅区的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结合起来,把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尺度、和树木的尺度合理地量化,从空间、时间、自然、人文诸要素来规划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系统。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由自然园路相连的“植物园天地”、“亲子乐园”、“探险者之路”、“鸟类乐园”、戏水池、茶室平台等,在住宅小区中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生活、聚居8+8+8方式的形成是人类的向往:8小时室内、8小时工作、8小时户外娱乐活动,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容

量是在住宅规划中确立的。

住宅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根据该住宅区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识文化层次,合理区分聚集需要的硬质景观、生态需要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需要的视觉景观,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绿脉)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绿化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完)

浅谈绿化施工管理

作者: 来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绿化成为热门,绿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然而繁荣背后,也暴露诸多问题。

一、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至使一些绿化工程,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一方面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提高其房价,必须要绿化,同时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角度,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下。

二、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谁还不会,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至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人绿化施工行业,机构的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三、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至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绿化工程品位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因此加强绿化施工管理,规范绿化市场势在必行。

一、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

我们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必须出自有绿化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全市的的宏观调控。

二、实施绿化施工市场的准入制

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退出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三、实行绿化施工监理制

建立一支不仅有建筑、水电等工程师,而且必须有园林工程师组成的绿化施工

监理公

司,对绿化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实施控制。

(一)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绿化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便可,绿化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如何也

反映不出的。

(二)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1、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2、定点放线的处理 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又需灵活处理,如分车带中栽植乔木,遇路灯灯柱时,因有与灯柱保持2米距离的规范要求,放线时就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另还有行道树的定点,由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时常要适当作些

调整。

3、种植穴、槽的挖掘

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尤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4、把好苗木质量关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5、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6、浇定根水

栽植后24小时内必须浇定根水,且要浇透。

7、固定支撑

5厘米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固定物应整齐养观。

只有严格按施工工序操作,每道工序完工后,经监理检查认可签字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继续施工。逐道工序交接检查一环扣一环,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四、绿化工程先行建筑工程验收

为保证一些绿化作为建筑附属工程的绿化施工到位和绿化质量,绿化工程必须先建筑主体工程验收。由绿化主管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共同参与验收。防止建筑使用多年而留作绿化的用地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相信只要我们能从宏观上加强对绿化工程施工的调控,微观上加强施工管理,一定能保证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对人的关怀的高质

7.节能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七

节能可以缓解能源瓶颈制约,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节能管理是做好节能工作、实现节能目标的基础, 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能管理包括政府对各级节能监测中心、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节能产品认证中心及耗能企业的管理, 还包括耗能企业对企业自身节能工作的管理。节能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是运用管理、技术、经济等手段进行科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使有限资源得到经济、合理、有效的使用,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过去我国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节能工作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技术, 还是管理, 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节能管理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做好节能管理工作, 才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需要节能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管理方法。本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义。

1 中国节能管理现状

1.1 节能管理的目标

国家通过制定节能法律、政策和标准体系, 实施必要的管理行为和节能措施, 而用能单位注重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 节能管理目标就是杜绝各行各业中存在的能源管理无制度、能源使用无计量、能源消耗无定额、能源节约奖励制度不落实的现象, 从管理方面做好节能工作, 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就将节能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 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方针, 为保证节能工作取得成效, 建立了节能管理体系, 提供节能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节能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表1是中国1980~2008年单位GDP能耗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位GDP能耗, 从1980年的4.29t标准煤/万元, 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1.10t标准煤/万元。

1.2 中国节能管理方法

中国节能管理主要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 由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和政府向企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节能目标, 企业内部也是采用这种命令式的管理, 所以节能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计划体制下的做法, 虽然体制改革后, 节能管理从微观的具体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宏观管理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但目前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中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一些节能管理的新方法不断的被提出、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 国外普遍采用了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这些新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 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 (EMC) 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较多, 发展很快。

1.2.1 需求侧管理 (DSM)

需求侧管理是电力管理节能的一种方法, 是通过对用户用电负荷的合理分配、协调管理从而减小了最大负荷的电力, 以同等的电力供应满足更大的电力需求, 进而减少了电力设施的投入, 达到节能的目的。需求侧管理在我国的初步应用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政府的倡导下, 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及电力用户的积极参与下, 有许多需求侧管理的项目得到应用与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缓解了高峰电力负荷的压力, 也减少了排污, 为改善环境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各级政府与电力企业、制造企业和用户均意识到了开展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社会追求提高供用电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良好氛围正在日益形成, 为进一步全面推广需求侧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实践表明, 我国已具备了实施需求侧管理计划的基本条件, 需求侧管理是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2.2 合同能源管理 (EMC)

合同能源管理是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 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 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EMC公司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 并且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 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 合同到期后可以获得EMC公司提供的设备, EMC项目具有节能效率高、客户零投资、节能有保证、节能更专业、技术更先进等特点。

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 发展很快, 如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EMCA) 会员单位中最初参与世行项目只有北京、辽宁、山东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 (EMCO) , 2005年发展到158家, 2006年发展到212家。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到2006年底, 北京、辽宁、山东的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和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EPC) 1426个, EPC投资42.6亿元, 形成年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 减排CO2181万吨, 同时拉动节能市场投资84.05亿元。

1.3 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节能管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如下:

1.3.1 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 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 供应紧张时重视节能, 供应缓和时放松节能, 片面认为节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宏观政策的各个方面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充分体现, 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1.3.2 国家制定指导节能的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多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推进节能管理规范化、促进节能技术进步, 但这些政策、法规落实还有待加强, 只有这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技术进步和节能目标的实现。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多起违反国家节能政策、法规的案例, 如一些不符合节能法的高耗能、效率低、污染重项目违法开工建设, 本应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还在使用, 等等。

1.3.3 政府和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长期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改革开放后, 节能工作有了巨大发展, 但管理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管理是计划、组织、管理、控制能源消耗过程, 可以有多种方法, 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里学方法等。

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培养节能管理方面的专家, 节能管理需要懂得技术的人才, 这样制定的政策、法规、计划才可能不脱离实际, 具有可行性。企业要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要配备完全, 能源管理人员要持证上岗,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能源管理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

1.3.4 用能企业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中国主要耗能大户大多是国企, 1998年以前还没有实行政企分开的市场化管理新体制, 加之能源价格较低, 国企对节能工作普遍不太重视。一些中小耗能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 对节能工作重视程度更低, 大多没有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节能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外普遍采用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在我国还没有广泛推行, 有的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节能就意味着产品能耗降低, 产品成本降低, 产品也就更有竞争力, 认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

1.3.5 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缺少有效的平台

随着国家的空前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节能产业这几年获得了大发展, 许多的科研人员、企业投入到节能行业中来, 开发出了许多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任何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如果不去实施, 都无法产生节能效果, 但目前许多节能新技术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平台, 加之推广成本高昂等原因, 还只停留在图纸上或试验室里, 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节能项目上给予扶持, 建立节能激励机制, 为节能技术开发企业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技术推广支持等, 为节能技术应用企业提供筹措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支持、节能技术推荐等支持, 特别要为节能新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推广平台, 让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尽快走向市场, 服务于广大企业, 实现节能降耗。

2 节能管理发展趋势

节能管理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节能工作开展,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节能管理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 变化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2.1 由命令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命令式节能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绩, 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不论是机构调整整合, 还是部门职责界定, 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对节能管理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节能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

2.2 由行政不规范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节约能源法》已经通过并正式实施, 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标准正在抓紧制定, 目的是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强化依法管理促进节能, 所以说中国的节能管理正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2.3 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过去行政手段管理节能的方法, 管理手段粗放、单一、落后, 效果差, 虽然这种节能管理方法为节能工作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目前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和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 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正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精细化的管理可以使各级节能管理部门明确任务、职责, 提高办事效率, 用能单位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 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各项损失和浪费。如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节能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一个实例, 对高耗能行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 (章) 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能源效率标准的制定也是规范节能产品市场的节能精细化管理方法。节能激励机制和节能责任制是促进节能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的细化, 不但可以为节能工作的进步提供保障, 还可以促进节能工作的发展。

3 结 语

中国的节能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进步, 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正在被引进, 有的新方法已经在试点。节能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发展, 新形式下, 我国的节能管理正在发生着转变, 只有在节能管理上创新, 解决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管理新机制, 才能实现节能降耗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通过对中国节能管理现状研究, 分析了我国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对中国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所以, 本文研究对我国节能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节能管理,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7.3

[2].《化工节能技术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节能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3].方利国.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0

[4].王会平.浅谈企业节能管理[J].河北煤炭, 2007, (3)

[5].吴施勤.政府机构节能与合同能源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 (4)

[6].杨振宇, 赵剑锋, 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4, (6)

8.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一、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的现状

(一)2013-2014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引进统计分析

2013-2014年,我国大陆共引进版权数18167项,从台湾引进版权数1215项,占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6.69%,其中,图书为1100项,占大陆全部引进图书版权引进的比重为6.62%;录音制品为83项,占大陆全部版权的比重为21.96%;录像制品为1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0.19%;软件为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1.18%;电视节目为2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5.77%。详见表1。

表1 2013-2014年大陆从台湾地区版权引进比重分析表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有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数据。引自《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

从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大陆共引进版权总数18167项,其中图书引进版权数为16625项,图书占全体的比重为91.51%,而从台湾地区引进的版权数量为1215项,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图书版权数量为1100项,占全部引进台湾版权数量的90.53%,可以说,目前对台湾地区的版权引进主要是图书版权。

(二)2013-2014年大陆向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分析

2013-2014年,大陆共输出版权数10401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数1899项,占大陆全部输出版权的比重为18.26%,其中,图书为1714项,占大陆全部的比重为23.46%;电子出版物为53项,占全部的比重为8.20%;电视节目为132项,占全部输出版权的比重为6.81%。详见表2。

表2 2013-2014年大陆向台湾地区输出各类产品版权比重分析表

【注:同上】

表3 2013-2014年大陆向世界各地图书版权输出比重分析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3-2014年,大陆共输出版权总数10401项,其中图书版权输出数为7305项,输出图书版权占所有输出版权的比重为70.23%,而向台湾地区输出的版权数量为1899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的数量为1714项,占全部输出台湾地区版权数量的90.26%,可以说,目前对台湾地区的版权输出主要是图书版权。

二、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贸易分析

表4 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对比分析表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全国有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数据。引自《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5-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差额及输出引进比为计算所得。】

从表4可以看出,2005-2014年十年间,中国从台湾地区共引进版权18147项,共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0747项,差额为7400项。其中,2009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6106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603项,差额为5503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0,是十年来大陆与台湾版权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

从2010年起,两岸的输出引进贸易逆差逐渐减少,从1:2.13到2011年的1:1.25。其中2012年是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这一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第一次实现了贸易顺差,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497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656项,顺差额为159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90。

2012年以来,两岸版权贸易继续保持顺差,并且顺差比例不断加大,2013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558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796项,顺差额为238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87。2014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1215项,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1899项,顺差额为684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64。

表5 2005-2014年十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

图书版权输出引进对比分析表

【注:同上。】

2005年9月26日,台湾“陆委会”放宽了大陆出版物去台展览申请时间,由过去的提前2个月改为1个月,及大陆出版物去台展览时经允许可进行著作权交易。大陆新闻出版总署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认为此举简化程序有利于两岸出版物交流,呼吁台湾方面解除更多关于版权贸易方面的实质性限制,新规定出台必将更有利于以这种途径开展的两岸出版物交流,并促进两岸的思想文化交流。

从表5可以看出,从2005—2014十年间,大陆从台湾地区共引进图书版权16615项,共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0318项,差额为629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61。其中,2009年是大陆与台湾输出与引进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6040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603项,逆差额为543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10.02。从2010年起,大陆与台湾的图书输出引进比逐年加大,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减少,在2012年达到图书版权贸易顺差,并一直保持顺差的状态。

2012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295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644项,差额为349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79。2013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424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718项,顺差额为357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80。2014年从台湾地区引进图书版权1100项,向台湾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714项 顺差额为614项,大陆和台湾地区版权输出引进比为1:0.64。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最大版权输出目的地,大陆向台湾地区输出版权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华文化是大陆出版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以向台湾乃至全世界提供资源,大陆是世界出版第一大国,出版物品种、数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陆出版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健康持续地快速发展,不仅出版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数字出版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按照2002年的旧规定,台湾地区对大陆出版物的一般版权贸易允许范围仅限于“大专用书”,而这一方面的限制尚未得到实质性的解除,如果此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松,两岸的版权贸易乃至于思想文化交流必然还将有一个更蓬勃的发展。

上一篇:《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下一篇:计算机系2011届毕业生德育答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