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2024-10-05

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精选14篇)

1.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一

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具体来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要根据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使党组织建到“楼门院”、建到“胡同”,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结合当前形势变化,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党组织在业主委员会中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理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档公寓、危改小区党组织的建设,大胆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向纵深发展。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民主自治为方向,推进社区居民自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发展中介组织,壮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凡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协商会、公开征询、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居民群众,了解、分析社情民意,注意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事调解,协调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稳定。利用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反映居民群众对环境、物业管理、社会问题等的意见,畅通社区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技防、物防、人防等手段,加强社区治安。

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和谐社区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育、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人文精神是和谐社区的灵魂。我们认为,社区人文体系主要应包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共同理想基础;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区氛围和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注重以人为本,合理的利益诉求保障;健全、周到、方便的社区服务;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稳定、和谐的社区安全环境、良好的法律意识、较强的法治观念和各种矛盾的及时化解、民事纠纷的有效调解;党领导下的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社区群众民主自治;整洁、恬静的生活环境和舒适、欢乐的人文感受;高水平的社区文明程度和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学习型组织。良好的社区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精神支撑。而构筑和强化这个支撑,需要通过有形的抓手才能落到实处。培育和发展各种学习型组织,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做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成效,可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要积极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办“市民学校”、“家政学校”等,提供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老年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等社区教育活动。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党和政府的主张与社区民声统一起来,传承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居民和睦相处,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社区成员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服务的重点要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做好社区居民尤其是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继续广泛、深入开展以“五扶”(生活上扶贫、身体上扶康、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就业上扶技)为主要内容的“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区委、区政府各委、办、局、部门带头与街道、社区结成对子,社区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并引导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公益性

服务项目,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发展文化、健身、养老等专项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充实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居民生活,凝聚人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各项运行机制。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建立适应居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系列服务。建立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办公用房、服务设施、居民活动场地和办公经费,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财力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区、街、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党领导和谐社区建设的能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格局。全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能,落实好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任务;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结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工青妇组织要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合力。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实行政府职能部门、街道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

2.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二

近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但却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 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重构社会结构,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过党的多年来理论探索, “社会和谐”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古代和谐文化思想的意蕴, 而且顺应社会发展, 提出新的和谐理念。现阶段党和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落脚点, 推动社会建设,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以和谐促发展,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十七大的最强音。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是关键。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

所谓社区, 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 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会力量, 利用社会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面向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社区建设对于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社区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完全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也是“三大和谐”思想内涵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必须重构社会结构,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路

(一) 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促进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道德是调整三大关系 (人的身与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符合三大规律 (生命运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 达到三大和谐 (人之身与心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的一切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需求量放大, 而且呈现多元化。加强政治思想和道德文明教育是提高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1.强化社区党组织作用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高尚情操。积极宣传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 把先进的和谐文化理念带进社区, 使之深入人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防止政治思想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示范作用, 增强党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 践行我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大力宣传雷锋精神, 学习他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尚精神,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鼓励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社区和谐建设中来。

2.提升共青团组织功能

提高青年人的政治素养和修为, 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也是我党政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树立同康同乐的人生观、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 宣传道德理念。以公民道德建设为重点, 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培育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宣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同康同乐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特色文化社区,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利用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学习, 利用各种活动日进行主题宣传。大力宣传社区文化, 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 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

3.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力量

社区建设要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向上的因素, 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共青团、残协、红十字、爱卫会、计划生育协会、义工协会等社团的基础作用, 为和谐社区建设增添活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提高社区干部素质, 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建立社区工作人才库, 促进人才与社区的有效长期对接。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团的作用不可小视, 而且在宣导和谐理念, 共建和谐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4.营造和谐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区建设要结合社会形势, 开展各类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的文化项目和评选活动。如评选“和谐家庭”、“五好家庭”、“学习型家庭”、“卫生之家”“节约型家庭”、“健康型家庭”、“孝星”等。开展普法教育,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防止家庭暴力。倡导家庭健康和谐, 知晓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孝敬父母、夫妻信任、优生优育、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 充分体现居民自身的家庭价值。营造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和谐气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灌输环保理念。邻里和睦, 互相帮助, 使人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法律援助进社区、政策宣讲进社区等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健康生活常识竞赛, 使卫生知识进家庭。身体健康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推行全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合理饮食结构、适量体育运动、心理平衡健康、力行戒烟限酒,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人的快乐与幸福。

(二)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民利益大于天, 群众利益无小事。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区建设要把服务居民, 使居民得到切身利益, 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放到首位。

1.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建立和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 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 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 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 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社区开放, 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社区服务保障体系, 居民可以享受到全面的社区服务项目。

2.提高服务水平

树立大社区大保障的概念, 关注民生, 开展扶贫济困, 对弱势群体和受困人群进行救助, 确保他们的生活稳定。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做好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工作, 将政府的住房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高度重视和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人性化服务,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老社区和有需求的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方便人们的出行。创办社区温馨家园和职业康复站, 就近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康复服务。

3.积极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

在硬件建设上, 多渠道筹集资金, 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位, 初步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联网”;在软件开发上, 采取市场运作方式, 立即着手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软件。建立起全市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4.创建特色新型社区

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面向特困群众开展社会救助服务和各项便民利民。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三个系统, 努力把社区建成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幸福家园。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 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 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三) 繁荣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建设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可以使社区成员就近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 满足广大社区成员的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社区文化, 使人们走出家门, 走进社区, 融入社会, 亲近自然。使人们与草木友好、与鸟类友好、与山水友好、与自然环境友好。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使社区成员享受安详和美的社区生活。

1.加强社区文化宣传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手段, 利用网络平台、语音通知、社区通讯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文化宣传, 将社区工作内容和好人好事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加强信息沟通, 使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高科技社区文化的魅力。社区文化建设, 需要软件建设, 更需要硬件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区成员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改善和优化社区文化语境, 让文化信息带给居民欢愉与舒畅。

2.完善社区公益性设施

本着与社区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设立文化教育长廊, 筑建居民的“精神家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展示最新主流报刊内容。对各种主题活动日进行宣传, 表彰好人好事。营造居民生活的环境空间的同时, 也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提升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

逐步形成包括舆论阵地、文化广场、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场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室等在内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网点,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趣味运动会。根据不同爱好, 成立各种活动小组, 如舞蹈队、合唱队、健身队、编织小组、书法绘画小组等, 在社区内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组织文艺汇演和展览评比。吸引各类人群居民广泛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 丰富居民生活, 扩大居民活动范围。使大家彼此友爱、团结互助、和睦共处, 亲如一家, 有效地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倾向的产生, 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的需要。

4.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和监督,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社区信访代理制度,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合理解决利益诉求,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有效影响和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选择, 并有效抑制由于社区居民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冲突, 纠正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差,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5.美化优化社区环境

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扩大公共绿地面积, 打造宜居社区。进行垃圾分类, 合理回收, 减少污染。文明养犬, 爱护家园。梳理社区交通秩序, 减少污染和噪音。科技创安, 确保社区治安。防止灾害产生, 建立应急机制, 维护社区生产安全。使人们生活在社区中感到安全和放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可根据社区的资源特点, 打造不同的精品社区类型。如创建“花园式社区”、“环保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健康型社区”、“安全型社区”等类型。充分发挥品牌社区的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广泛发动群众治理“脏、乱、差”, 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理想目标, 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党全社会不懈的努力。社区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关系到政策的落实, 关系到国计民生。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巩固与加强社区建设, 拓宽社区服务功能,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社会和谐水平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迅猛, 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社区建设的内容和实现途径很多, 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闫心贵, 张昌良, 杜英.毛泽东思想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177-180.

[2]于声.浅谈社区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05) .

3.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三

【关键词】 申论;基础;阅读

申论考试首先一个考验是阅读材料,如同在工作中的了解情况。因为在这类考试中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问题,落实工作,这样的文章要求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其前提保证就是准确、完整地阅读理解材料,或者说是准确地判断情况、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准备公考,应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练习读解材料,也就是要更注重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我们参加公考,使得申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而要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应该做到下面几点要求。

1.建立一种社会学视角,注意从国家、社会,从一个地区、行业、部门的角度去审读材料,建立一种职业、职位、职务主体的自居心理,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能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带着浓厚个人的感情选择、价值判断去理解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社会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写作构思。某种意义上说,申论考试就是一种模拟性的公务员工作,不论我们实际上有没有工作经验,一旦进入申论考试现场了,那么我们的身份已然不是学生,而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甚至是某一部门的负责人了。而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背景、论证问题的动机等,和一名大学生是有很多区别的。因而,我们在练习读解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这一个角色身份轉换的问题。

2.积累思考的思想资源,要懂得基本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这样一种积累,根本说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累加。对于大多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因为都是在同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来自于实际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成为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有力支持。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不足,只能通过大量有效的读解材料练习。这里所谓的人情,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物理: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态: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状况;民心:是现在百姓的关注方向,等等。这表面看似不过常识而已,却是我们思考很多事情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我们很多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常识,你再很难和他(她)深入讨论问题了。

3.培养一种敏锐的文字读解力,起码是有对一种文字语言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大略浏览一下就能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又能敏锐地发现材料的细节,好像一些关键词语自己跳出来了一样,读懂材料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往往也就是问题实质所在。再复杂的材料,总有几个词语是关键、焦点、症结、矛盾所在,只要发现到这几个词语,作为理解掌握全部事实的线索,提纲挈领,所有的材料就可以捋顺了。

4.要有一些形式逻辑常识,懂得基本的思维技术。读解材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还应该掌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演绎等等。简单说,分析是把事物按其组成要素、部分、方面、环节等进行分解,然后对这些要素、部分、方面、环节分别进行认识和研究。比较是把事物分解之后,对分解所得的各种信息比较其异同,确定事物的变与不变、一般性与特殊性之所在。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一大类事物分解组合成若干小类,相异的分开,相同的归到一起以便于更概括地认识它们。归纳是从个别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特质、规律,是一种高级求同分类的过程。抽象就是对比较与分类的结果有选择地抽取与舍弃,从而抓住事物的共性或个性的单个方面来认识它。演绎就是由事物概括出的一般特质、规律出发,去分析、说明特殊的、个别的事物或现象。等等,这是一些理性思维最基本的方式方法,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阅读理解材料时肯定要用到的。那么,能自觉掌握它们一定会提高我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5.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审读材料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取干,由表及里地概述材料,即是用自己的语言更简练地讲述材料,却又准确不走样,不改变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这是考验是否理解掌握了材料的标识。做到了这一点,也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到我们写论说文时,对材料必然要有所选择、概括,不可能把材料原样不动地用到文章里去。

6.刚开始练习阅读材料在时间上不要吝啬,最好分三步:泛读,把握资料的总体情况并将其分类,找出重点段落,次重点段落,排除干扰性材料;细读,集中精力读重点段落与次重点段落,归纳出段意,标出关键词句;精读,对自己划定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进一步整理组合,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归纳出主要问题。

可以先建立起下面这样的纲目:问题、原因、背景、性质、后果、意义,对策等。然后将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做到这一步了,也就表明我们理解掌握材料了。具体说所谓问题,是归纳主要事实情况;性质是归类后的异同比较;意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权衡;原因是向前追溯事实情况;背景是当下的社会主流;影响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的推导;对策是对我们可能行动的推导。

7.审读材料的最终目标是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自己在文章中针对什么性质、范畴的事情表达什么见解、主张。前面读解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构思主题的过程。如果读解材料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话,那么,主题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过前面分析、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之后,我们应能抓住事情的主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然后,把它放到当下社会状况的大背景下,并将它与类似情况、事实比较异同,由此比衬出的问题实质,联系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民众心声,也就应该能确定下来,我们要对什么问题表达怎样的意见、主张了。

4.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四

2015陕西大学生村官考试专业知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今天,陕西人事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的是村官专业知识中的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相关知识点,希望考生们能够好好掌握,做好大学生村官备考工作。

首先,乡镇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组织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其次,充分发挥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认真分析农村社会治安的形势,有针对性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部门参与创建工作。最后,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完善新形势下农村群防群治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组织村民参与治安防范。引导广大村民制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居民守则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各地可以把群防群治工作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组建多种形式的专职群防群治队伍,为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5.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五

社区工作者:2014年社区工作者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

北京人事考试网:

社区工作者:

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中会出现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很多考生对此一筹莫展,接下来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律》,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意义:(1)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2)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社区工作者考试知识点:

发展过程 反复性和无限性

更多社区工作者考试信息,欢迎访问北京人事考试网

【考生互动平台】

2014年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辅导课程

欢迎加入社区工作者考试交流群:242637165

相关推荐:

【咨询】专业公考互动交流平台|北京选调生考试交流群: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42637165

【辅导】社区工作者面授课程|社区工作者网络课程|一对一课程|社区工作者考试用书|YY公开课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6.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六

生对此一筹莫展,接下来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

了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知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报告的分

类》,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报告的分类

报告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将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性质,可

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和呈送报告。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专业部门

或 个人使用的报告,如“审计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虽然标题也有

报告二字,但其概念、写作要求与行政公文中的报告不同,不属于通用公文范 畴。

1.工作报告

是向上级机关汇报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情况的报告。主要用于总结工作,反

映某一阶段、某个方面贯彻落实政策、法令、批示的情况。有时是全面报告工作

情况,有时就某件事或某项工作做专题汇报。

2.情况报告

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特别是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特殊情况、重要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报告。这种报告便于上级机关根据

下级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指导工作。

3.答复报告

是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询问作出回答的报告。

4.呈送报告

7.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七

一、充分开发多种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为了推进社区教育, 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整合社区已有文化、科技、教育等资源, 开发新教育资源, 实现纵横联合与沟通, 不断拓宽社区教育渠道, 实现资源共享, 给居民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第一、开放学校教育资源, 强化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与交流, 共享教育资源, 让更多居民群众走入校园, 参与培训, 提高文化素养。如向社区教育开放阅览室、操场等。第二、不断建设社区教育基地, 改善与提高社区教育学习与活动条件。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生活水平不断上升, 城市设施不断完善, 这些都给社区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 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联系各部门, 建设与开放有关设施与基地, 如展览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科技教育基地等, 让更多居民群众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公益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三、不断开发新教育资源。如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构建网络教育设施, 建设信息刊物, 再借助社区教育专刊或者社区教育网站等媒介, 让广大居民多渠道选择学习内容, 获取所需信息, 接受社区教育, 提高文化素养, 实现教育网络化, 构建数字化社区, 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如为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古里镇注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将党校、辖区内中小学、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文化站、教育站、计生等多种教育资源与有关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同时, 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其中, 教育中心融合了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成人教育中心、农村妇女劳动力职业培训基地等, 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培训功能, 更好的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如与老年大学联手, 组织时事政策、老年养生健康讲座;联手镇计生办, 组织妈咪知识讲座、科学育儿知识讲座等;联手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组织水稻增产高效、渔业科技入户等培训等。另外, 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特色资源, 增强社区教育覆盖面, 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比如开发了《古里仁风》等社区教育读本, 既促进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 也给社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脚本;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红豆山庄、白茆山歌馆等, 以及主题广场——淼泉休闲广场、古里法制文化广场等, 给居民群众提供学习场地;一些学校文化体育设施也可在双休日等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同时, 还构建了“古里镇社区教育网站”, 创办了《古里镇社区教育》杂志与《新农村》小报, 设立了主题展板与橱窗, 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 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 生动绘就了学习型古里,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二、完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 提供组织保障, 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但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要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 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则需要注重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由党政统筹领导, 有关教育部门主管, 民政、工会、企业、学校等部门配合, 并获得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 多管齐下, 保证社区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如江苏常熟古里镇, 为推动社区教育有序开展, 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 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强化政府与党委领导, 有关部门协助协调配合, 办事处切实实施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建设。建立与完善了社区教育检查评比制度、社区教育站组织机构学习会议制度、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办事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图书阅览制度等。这样, 由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社区教育有了参与高、覆盖广、实效高的局面。

其次, 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文化素养,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 为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 则需要加大经费来源渠道。如在社区建设整体规划中, 需要关注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将其经费列入有关财政开支中。或者采取社会捐助或“共驻共建”投入法, 实现多元化经费来源。或者试着以市场化运作形式对社区经费进行筹集。如杭州市下城区居民社团就主动联系商家, 代理其产品, 或提供其他适宜的商业服务, 比如舞蹈队进行展台宣传活动等。

8.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八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社会工作者;专业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中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由于计划生育的广泛实施,当今城市普遍为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生有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更加重了子女的养老负担。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老人对照料的连续性、即时性要求,完善社区养老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的必趋之势。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农村和城镇发展现状相差较大,因此相对应的养老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养老展开研究讨论。

一、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养老的定义。“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一种养老模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陈元刚,谢金桃,王牧,2009)

(二)社区养老的意义。社区养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第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第三,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在发达国家,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5%左右。社区养老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并有心理上的认同,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可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识,发展较快,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仍旧存在着许多值得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少專业监督体系管理和专业性的严格要求。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等,许多老人不愿参与到社区机构活动中去,认为养老是自己家的事情。城市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项目时,资金使用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没有人对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负责任,而且还造成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大量的浪费现象。进行服务和活动的时候常常是为做而做,敷衍了事。社区里有专业知识的人,也会因为要听从政府或上级安排,不得不走形式主义。

(二)资金短缺障碍,社会工作者没有发挥协调性作用。虽然现在中国城市曾经有正式工作的老人们都能领到养老保险,但养老金是下放给个人的,政府给予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相对来说还是非常缺乏,社会工作者没有在政府或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搭建一个资金流通的桥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充分分析社区内外的资源,把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分配,并能够开展相关活动向社会组织或团体征集资金,以实现社区养老资金的补充。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这一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实现。

三、强化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性功能的措施

我国的社区是政府主导型社区,行政化的特点以及社区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使社区养老服务僵化,与老年人的真正需求脱轨,出现了社区养老服务停滞不前的状况。将一个老年社区视为一个组织,对其进行统筹管理。在老人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促进了政府和基层的沟通与合作。

(一)提高社工专业技能,发挥资源整合器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参与养老服务的优势首先就体现在专业化上。在谈话过程中时时把握老年人的情绪,帮助老人们排解出他们的困苦,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发达国家的社工体系中,社工对于国家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因为他们能够真实反映出基层群体的心声。我国也应该努力完善社工体系,使社会工作机构的统计数据和的研究成果能够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

(二)组建社交小组和互助小组。小组工作是重要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门槛较低,受惠面积大,能使有限的社工服务于尽最多的人。通过不同主题的小组吸引有不同需求或问题的老年人参与,可以不断增加他们的被支持感和自信心。在社交小组中,可以鼓励有共同爱好或者有共同话题的老人组成一个小组。在互助小组中,通过小组活动相互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法,增强联系,在危机时刻及时帮助,彼此间充分理解,更容易获得生活的力量,勇敢地去面对疾病。

(三)完善老年人的法律法规政策。现代社会转型,老年人的思想、面临的问题发生了急剧的转变,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对社会工作进行专业研究,促进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的发展与进步。要及时把相关的意见与问题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使老年人的法律法规政策更加完善,保障我国老年人合法权益。

小结: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随着时间的进步,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好纽带的作用,充分利用专业化的水平,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使得老人不仅能老有所养,而且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9.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九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公共行政的功能和原则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经济知识和科技常识、中

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及其他知识等。下面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成语“信笔涂

鸦”相关知识要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成语】

信笔涂鸦

【释义】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

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出自】

唐·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

10.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十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尔克斯和《百年

孤独》

一、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99年马尔克斯罹患淋巴癌,2012年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二、《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11.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社会治理理念,从社区教育管理进化到社区教育治理,推进了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和路径选择,也是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主流价值。

作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教育的社会载体与重要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研究社会组织,探索其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会组织

徐永祥认为,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不同于官办的社会组织(GONGO),也不同于社区文体活动团队类组织类型,更不同于以经济理性为宗旨的各种市场主体或市场要素(如经济类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教育、文化及体育等营利性机构),而是以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支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胡伶认为,一方面“教育社会组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公众让渡出教育管理空间时产生,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措施在微观层面得以贯彻。”由此提出了教育社会组织的概念。

另一方面,从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政局注册的,以枢纽型组织形式孵化社区文化团队,承接政府服务项目,进行文化养老、健康教育培训;另一种是社区文艺社团,例如书画社、舞蹈团等,带有较强的民间自发性质。

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事务类社会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类社会组织、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和适应居民服务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特指参与社区教育的,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各类正式注册的专业社会团体,称之为社区社会组织。

二、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观点一直认为政府和市场“两驾马车”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实践证明,仅有这两只手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凸显、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大的现阶段,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与社会携手合作,一方面创造条件培育社会组织,使之完善和发挥自身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合作机制确立其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了社区教育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社会管理”的表述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与融合、促进邻里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社会组织紧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开创了提高社区教育治理水平的实践途径,提升了社区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弥补了政府在社区教育治理中的短板。

(二)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社区教育所有的管理困境并提供具有回应性和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必须依靠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正好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缝隙。随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呈现常态化,為不同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发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日益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各级教委、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共同组成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三)提高了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

社区社会组织是各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保持对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灵活变通,从而提供各种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社会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社会发展和居民学习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障碍与困境

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但仍面临许多困难,既有源自主体内部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主要体现在:

(一)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认同度不够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创新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具体政策、配套措施,社会组织评估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有部分单位和个人尚未认识到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主体之一的重要性,依然将社区社会组织看作是非正规的团体,持不信任、不重视的态度,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开展社区教育时困难重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效力发挥。

此外,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差距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 60万家,虽然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较大突破,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

一是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成立时间不长的社会组织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虽已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社区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以及待遇等原因,因此很难吸引人才,不少社区社会组织的员工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与指导。这些都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

三是缺乏诚信透明和自律机制。由于受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信用度难以建立,加之许多社区社会组织又不重视机构自律,结果导致诚信危机。缺乏了诚信,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不足

一方面,当前的社区教育实践依然是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推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通过聚合社区各种教育力量,如学校系统、市民教育基地等,来实施各项社区教育活动。而社会组织由于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未建立,授权合作或互动合作不充分,有些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传统思维定势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的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社区社会组织这一主体不得其门而入。

另一方面,许多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社会捐助、政府补贴和服务收费,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数额不多。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再发展,而且就目前来说已经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此外,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而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也常处于缺位状态。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意识,没有自己的诉求表达途径,来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切磋服务经验与技能以及交流行业信息,无法将自己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也因为宣传不够而无法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政策选择中诉求表达的能力。

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做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挖掘和培育社区人才资源,依托地域优势,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基本制度的统筹建设之后,应该允许各地区有一定的自主性,鼓励各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发挥能动性。各地区从自己的独特性出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期规划,围绕规划有序发展。另外,有必要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支持。

一方面,建立地区性的统一的年终评比机制,设立若干奖项。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建立辅助性激励机制,以年终评比为主形成全面的激励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适当的监督和劝退机制,对表现持续不佳的社区社会组织应该有所监督或重新培训,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虽然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尚难以承担社区或街道乃至区一级的社区教育任务,但是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和引导好此类组织的发展方向。

合适的培训与指导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尤其是区级的培训,各区差异较大,区级培训一方面宣传教育本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特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社会宣传能够帮助居民更了解社会组织,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也是稳定现有工作人员的有效手段。

(三)打造区域社会组织品牌

根据本地区社区教育特点,着力打造特色社会组织。可首先建立梯队推进机制,即对成立早、群众基础好、对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引导提质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帮助其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市示范、全区领跑的特色品牌型社会组织,通过培育打造,规范发展,使之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名”为“有名”。

例如,江苏省南京市评选公布了2015年“十佳社区公益服务品牌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助老类社会组织和儿童教育类等。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由社会组织创新的“月文化”特色项目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品牌,在社区居民中知名度、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这些品牌社会组织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激励这些社会组织,进一步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四)开展交流展示,放大辐射效应

随着社区教育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特色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政府直接购买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为政府减负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科学、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活动。

总之,在社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这一问题上,要围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这一中心思想,积极培育,发挥其作为新生力量在社區教育中应用的作用,为社区教育开拓新的途径和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永祥,徐利文,徐选国.新社会组织:内涵、特征及发展原则[J].学习与实践,2015(7).

[2]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刘蓉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发展与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2).

[4]中国广播网,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网易财经[EB/O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

[5]北京社会建设网,首页——西城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EB/OL].http://www.bjshjs.gov. cn/1/2010/10/09/23@3455.htm, 2010-10-0913.

[6]彭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7]刘红燕.社区教育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8]蔡宜旦.“三元主体模式”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

[9]孙奇琦,陈光耀.社区教育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10]曹卉,汪火根.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与路径:基于社会组织的解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2.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文化建设探究 篇十二

1、社区服务意识淡薄, 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目前城镇社区服务水平来看, 社区服务意识还远远不够, 社区服务体系不很完善, 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居民不主动组织和参加社区公共服务活动, 很多社区直接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此, 很难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置相应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 从而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没有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 我市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现状并不能保障所有社区成员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工人等弱势群体充分享受社区服务。另外, 在人口流动、管理、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也存在着欠缺。据调查, 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应该是居委会的事, 与己无关。参与社区工作的基本上以老年居民特别是老年妇女为主, 中青年居民参与很少。这种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差的现象必然影响社区自治。

3、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实行自治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本应该是政府工作的监督者和居民事务的协调者, 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成为街道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 承担了相当的政府职能。甚至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考评都由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控制管理, 政府与社区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已经演变成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 严重影响了社区自治。

二、目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城镇社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存有一定的漏洞

目前, 许多社区的文化工作体制还没有理顺, 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不平衡。一般情况下, 新社区比老社区文化建设要完善一些。由于老社区文化管理缺少法规, 在文化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及群众的文化组织地位合法化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 从而造成了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城镇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和缺乏科学的管理

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现阶段社区文化宣传干部的待遇偏低, 工作任务繁杂, 使得人才队伍出现断层, 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 使社区文化工作缺少计划性和连续性, 不能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应起的作用。

3、城镇社区服务观念滞后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许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还未充分认识社区 (居民委员会) 服务的积极作用和巨大优势, 对社区服务重视不够, 投入不多, 力度不大, 扶持和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许多社区居民也对社区服务怀有偏见, 不愿意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在他们看来, 社区服务都是些“老弱病残”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从事的职业。

三、城镇社区建设的解决对策

1、实施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健全社区文化建设体制

社区文化发展要想能够更系统、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和连续性, 就必须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确定社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检查方案和考核措施, 使社区建设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发展目标、落实措施和评价标准。“社区文化是由民俗、文艺、教育、体育、精神文明、环境等文化成分共同组成的, 是需要社区内所有单位共同参与的文化。所以, 只有成立一个上下贯通的领导、协调、执行和管理机构, 才能使社区文化健康发展。”[2]由此可见, 有了领导机构还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 如资格、责任、权利、利益等具体条款, 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提高社区文化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 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工作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努力提高其专业能力。

3、优化社区文化建设格局,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在推进社区服务中的责任, 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社区建设应当‘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3]建立健全党委全面领导、政府统一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是当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 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加强社区卫生、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整合现有社区卫生和其他公共资源, 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居民提供优质、经济、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组织,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阵地。由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力度较小, 社区服务意识淡薄, 以及没有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致使社区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还不完善, 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对策

参考文献

[1][3]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05、178

13.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十三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分成四类:

一是公务员岗位系统,主要是指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的岗位。

二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社会福利院、儿童社会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光荣院、军休所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岗位。

三是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的相关岗位,包括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岗位。

使用社会工作者的民间组织主要是公益慈善类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基金会。民间组织主要通过聘用方式吸纳社会工作者。为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待遇,从长远看,应积极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机制,通过政府公共财政购买民间

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为社会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14.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篇十四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社区志愿者

社区实务和社区工作基础知识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必考点。而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陕西人事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社区基础知识大纲:社区志愿者,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指以社区为范围,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二、人员构成原先是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些年轻人,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事者从年轻人扩大到多个年龄段,可以是少年、中年等;二是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老弱病残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而现在志愿者从单纯的奉献阶段发展到了可利用有偿服务获取收益来支持无偿服务的阶段.三、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组织逐渐完善了组织制度、活动章程,开始有了例会,逐步走向正规。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据了解,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均参与率在10%,发达国家在30%到40%,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3%。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共建一支宏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支持和关心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五、社区志愿者申请

想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同志可以在任意时间到任意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申请,没有条件,只要有志愿服务的热情即可(但出于志愿服务的便利考虑,建议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居委会申请)。

申请程序很简单,只需要携带两张一寸照片,填写一张“社区志愿者注册申请表”(此表社区会给你)即可,上面包括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等等。如果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报名的社区办事快的话,当时就能给你进行网上注册,并发放给你“中国社区志愿者证”(此证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颁发)上面有你的编号以及个人信息以及志愿服务记录等。

上一篇:严以修身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美国运通及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