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报告

2024-08-12

创新报告(共8篇)

1.创新报告 篇一

重庆港万州港区江南沱口集装箱作业区一期工程

创新报告及施工总结报告

万州港沱口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是国家、万州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万州区港口建设的一个大型深水良港,是渝东地区开发性拆迁、建设中转的货物集散地。该工程分为两个标段,第一个标段为陆域形成标段,包括护岸坡脚挡墙、护岸块石锥坡、护岸坡顶挡墙、土石方及地下排水部分。另外一个标段为水工标段,包括港池开挖、桩基、上部结构、引桥、码头设施等分部工程。

中交二航二公司取得该工程的总承包施工,2005年5月11日开工,历时3年,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程,已于2008年8月8日全部交工验收,经长江航务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进行验收评定,所有单位工程优良率100%。在施工过程中,交通部、重庆市领导经常视察工地,对我单位给于高度评价。

我单位根据陆域标的施工内容重点控制石料的砌筑和土石方回填。对于砌体部分的质量控制主要以原材料控制和结合施工规范制定相应的砌筑工艺手册,做到石料强度、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砌筑过程中控制错缝搭接,砂浆饱满,在高温季节严格控制砂浆的塌落度,砌筑石料洒水湿润,并加强砌筑后的洒水养护,避免了高温季节砌体中砂浆失水导致砂浆强度降低。

护岸开山石回填时整个陆域标重要的工程,施工中重点对原材料和施工参数的控制,分层厚度≦60cm控制,并通过试验段得到了期回填含水率、分层频率、压实度的最佳值,从而保证了回填质量。

另外还对各完工的各个部位进行连续的沉降位移观测,其中坡脚挡墙连续观测32次,护岸坡顶挡墙连续观测13次,从观测的数据来看整个护岸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整个陆域标段工程工程质量保证资料保证齐全,功能测试符合要求。各个分部为优良。万州沱口集装箱码头桩基共222根,桩基直径为Φ160cm,码头桩基陆上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水上部分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其中挖孔桩基共155根,钻孔灌注桩67根,本工程采取地面标高在141.00m以下的桩基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水上钻孔灌注桩位于码头下游侧。为了减少大型设备的投入;考虑施工工期的要求,以及后续施工码头框架结构及上部现浇轨道梁、面板系支架所需要的材料;为了尽可能的缩小水上钢平台,以减少投入。决定采用陆上填筑土平台与水上钢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因本工程所处地域河床部分位置几乎无覆盖层,河床岩石地质较多,我部在钢护筒及钢管桩底部堆填沙袋或袋装混凝土作为护脚,保证了钢护筒与钢管桩的稳定性。钢平台的搭设及钢护筒下沉采用振动锤(DZ60A)振动下沉,起重设备为25T浮吊。下沉时用两台经纬仪在岸上两个垂直的平面内监视护筒的平面位置及倾斜度,随时校正其倾斜度,钢护筒穿过覆盖层进入强风化岩层(以钻孔时护筒跟进的方式),施工中其倾斜度控制在1%以内。

根据施工工艺将桩基施工分为冲击钻钻孔成孔和人工挖孔成孔。冲击钻孔施工中对于泥浆的配制、冲击的行程、钻机的固定都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成孔质量;人工挖孔桩采用钻孔取蕊开凿工艺,沿桩边线用水磨钻成孔,形成上大下小的桩孔,将钻孔蕊取出后再用风稿人工凿孔,将桩蕊内的基岩取出并凿平,最终成孔。

桩基施工做为本工程的施工重点,尤其是平台的钻孔桩,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桩基施工,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施工机械设备。我部从保证桩基质量、保证施工进步入手,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桩身进入中风化岩面深度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确保桩身混凝土连续浇筑成孔,做到工程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并达到交通部部颁优良标准。通过桩基的破损检测证明我部采用的以上两种成孔工艺,不但保证了桩基的质量,而且做到了速战速决,为后期的立柱、横撑等构筑物抢出水面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码头平台纵横联系撑共四层,第四层底部标高146.00m,第三层底部标高154.00m,其中第四层146m标高处1-12节段部分位于水面上,采用二次支架法进行施工。模板采用精制钢模,模板接缝以双面胶补衬,防止漏浆;支撑体系采用钢抱箍,抱紧在立柱混凝土上,上面安装型钢和底模;立柱的模板立于桩帽上或置于纵横联系梁上,按框架层一次施工;靠船构件系采用钢支撑,最下层钢支撑置于下横撑上,其余钢支撑置于下层靠船构件系钢筋混凝土构件上;钢筋在钢筋车间照图下料加工,汽车运到现场绑扎成形,钢筋连接采用焊接连接,即用压力焊接头;模板、钢筋、施工型钢等采用塔吊吊装就位;混凝土由搅拌站供应,均采用泵送入仓。混凝土分层浇注,每层厚度30cm,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捣密实,混凝土初凝后覆盖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按设计要求。

平台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是本项目的一个难点,按常规要搭设大量的施工支架,本工程采用钢抱箍支架施工手段,把桥梁施工技术投入到码头工程施工中,使其在5.5个月的枯水期内施工完成,从而使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得到保证。通过对工序质量的控制使得平台的混凝土成型质量外观良好,各种指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平台面板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面板厚450mm,每一结构分段平台面板被轨道梁沿纵向分成三大块,平台面板分两次现浇,第一层现浇厚度300mm,沿长度方向设凹凸槽连接。面板第二次浇注部分为上部连续面板,采取整个结构段面层一次连续浇注。

架空平台面板施工模板采用精制钢模,支撑体系借助下横梁,上面安装型钢和底模;钢筋在钢筋车间照图下料加工,汽车运到现场绑扎成形,钢筋连接采用焊接,即用压力焊接头;混凝土由搅拌站供应,均采用泵送入仓。混凝土用平板式振捣器和振动梁联合振捣密实;平台面层混凝土振实、振平后,用真空吸水机吸掉表面自由水,然后采取抹面机抹平以及人工抹面收平;桥面混凝土初凝后要加强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养护期不少于7天。面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用混凝土刻纹机在混凝土表明刻出1~2mm深度的槽,以提高面层的抗滑性能。本工程的附属工程包括,橡胶护舷、系船柱、钢爬梯、钢栏杆制作、安装、门机轨道及水、电设施安装等项目。

橡胶护舷共有两种,一种为DA—A500H型(629各),长度1500mm,竖向布置;另一种型号为SA250H(252个),长度1500mm,横向布置,在钢筋混凝土靠船构件、系船梁和前边梁混凝土浇注前,测量放线埋置橡胶护舷预埋地角杆、预埋螺母。橡胶护舷用25t汽车吊配合安装,吊放就位后,加上垫片,拧紧螺帽。拧紧螺帽时采用专用工具,按设计要求对外露钢构件进行防腐保护。

系船柱共84个,由专业厂家生产,我公司在施工采用塔吊起吊安装系船柱,人工配合,安装时按设计方向将系船柱壳安装在预埋螺栓上戴上螺帽拧紧,柱壳内浇注混凝土并按设计要求对外露钢构件进行防腐保护。

钢爬梯、钢栏杆制作、门机轨道及水、电设施等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主要设备采用25t汽车吊及塔吊等。

港池开挖工程设计河底高程139.90m,在码头前沿以1:1的坡度顶伸向岸边原地面。港池开挖主要分布于码头平台上游地面。

土方开挖采取挖掘机进行挖方,配以自卸车作业;采取自上而下的进行,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施工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进行边坡开挖时,配以人工作业,一边开挖一边刷坡;施工中将影响边坡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排出到场区范围之外。

石方开挖钻孔机具采用凿岩机,人工装药填筑;采用塑料导爆管引爆新技术,毫秒微差分段起爆法,以浅眼松动小型爆破为主;开挖边坡实施光面爆破,然后人工修凿,使其平顺美观。

港池开挖要求一个枯水期完成,因此施工时间紧迫、质量安全风险大就成了港池开挖的特点。我公司在施工中尤其将爆破作业作为质量、安全重点进行控制,首先对技术方案进行彻底交底对质量的要求、安全的措施让班组、操作着心中有数,每周一次的工地会议,对已完成的工 程在质量、安全作全面地总结、分析,对下周的工作做出计划,对工程的难点、重点加强说明。出现质量、安全的苗头时,即使开专题会议,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源头,马上加以排除,不让问题扩大。在施工工期内,未发生一期质量、安全事故,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万州江南沱口码头是长江上游特别是蓄水以来所修建的比较有代表型的高桩码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始终以“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标准,规范质量安全体系、严格执行流程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全面实现了合同协议书的各项承诺。整个工程获得业主、监理、质检站的一至好评,给予较高评价。

2.创新报告 篇二

1.1 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 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 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 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 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 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 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 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 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 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 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 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 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 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 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 (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 实时揭示领域。

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 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 另一方面, 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 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 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 按照企业再造原理, 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 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 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1.2 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 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 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 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 , 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 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 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 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 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 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 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 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 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 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 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发布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 通过互联网发布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 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 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2 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2.1 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

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 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 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 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 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 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 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 各类非财务信息, 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2 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 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 但在网络经济时代, 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 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 对虚拟企业来说, 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 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 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2.3 对会计要素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会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预先明确会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的, 这种信息需求被标准化地固定在统一的会计报表中。为了能在经过一定的会计数据处理后最后形成会计报表数据, 会计报表的项目分类也就成了会计核算过程的项目分类。这种分类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确定的, 因此, 会计要素分类也是确定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建立在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基础上的, 预先明确数据分类及其处理程序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应地, 传统的会计要素划分也面临挑战。进一步划细要素项目, 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反映物质资产的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 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 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3.《纽约时报》的《创新报告》 篇三

“编辑部偏向印刷版”是这篇报告评议的重点:网络版发稿要延到印刷版截稿;大型制作要延到星期天见报,因为星期天的报纸可单独发行,读者最多,线上读者却最少;移动版仍用印刷版的结构;传统的报道方式仍作为雇用与升迁的标准;名字一旦出现在A1版,就被誉为金牌记者。从这些评议重点来看,《纽约时报》素来给人“数字优先”的印象,但事实正好相反。

编辑部筑有很高的“围墙”,甚至像蚕茧,完稿之后就抛出“墙外”,让设计与生产部门进行后续处理。制作一个资料库,一篇报道的相关链接,对读者行为的研究,都依靠设计部门,不属于编辑部的工作。相反,编辑部的人要找“墙外”的人帮忙,也要悄悄地不能声张,因为编辑部不允许外人踏进一步。

《纽约时报》制作过许多让人称道的高水准报道,但欠缺数字工具,使报道的追踪与连续落后于竞争对手。以BuzzFeed为例,编辑用多种数字互动工具,制作的报道也许不是顶级的,但有高度的重复性与连续性,这对读者才是最重要的。反观《纽约时报》,还没有使用已经成熟的标记(Tagging)分类技术,以致无法快速整理资料,不能自动出售图片,同时降低了搜索的功效,限制了根据地区进行的内容分类。

《创新报告》说,编辑部深信新闻本身就足以吸引读者,对报道鲜做即时推销,以致高品质的内容因拖延冲淡了价值。英国《卫报》、美国《赫芬顿邮报》、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都要亲自下标题,借鲜明的标题增加分享的机会。《赫芬顿邮报》更有严格的规定,一篇文稿除非至少附一张照片、含可搜索关键字的标题、一篇推文、一则Facebook贴文,否则不予发表。

缺乏创意、解决财务困境,是《创新报告》的另一个评议重点。《纽约时报》年营收来自印刷版的为14亿美元,来自网络版的仅有3亿2000万美元,印刷版占广告总营收的75%,占总发行营收的82%。當然,这个差距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怎么拉近,但不断扩大网络空间只会使广告点阅率下降。

著名实业家Mark Andreessen曾建议《纽约时报》扩大读者基础面,发展低价位的产品。这原是一个好的建议,但《创新报告》说已经太迟了,网络新秀Upworthy、Business Insider、Huffington Post早就在进行,超越了我们的“灰色老夫人”(Old Gray Lady)(《纽约时报》的多年昵称)。

上面不过是报告中的几段,但不难看出来问题症结是文化,也就是印刷编辑文化与数字新闻文化的差距。报告一再强调,传统的编辑优势正在萎缩。一篇报道一旦印到纸上,故事就结束了,但一篇报道被贴上网络,故事才刚刚开始。

至于《纽约时报》发行人(Arthur Sulzberger Jr.) 会不会听儿子 (A.G.Sulzberger) 的建议,业界认为首先可能要除掉心理障碍,因为《创新报告》把160多年的权威报纸与新兴的网络相提并论,确实让人难堪。其次,即使要认真推进报告里的建议,仍有多项挑战要一一克服。

4.创新实践报告 篇四

学生姓名:董敏超学号:XX0959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班级:测绘0405

指导老师:王银铃

XX年4月25日

(文秘范文整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一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创造和创新。如果人们创造不出新的知识,必然就会妨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就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地位。

因此,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创造力对我们国家又多么的重要。其重要行不言而喻。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就是创造学。

所以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拿出十分的激情去学习这们课程。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同时也是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负责,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负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科学研究表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对于这些不同的结果往往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其关键在于每一种认识的自身必须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只有这种自圆其说的系统认识,才可能形成知识或发展成学派。比如,在对于创造力的认识上,大多数学者都遵循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于1950年开创的“创造力多因素建构”理论,由此不断研究、不断深入从而形成了当前创造学界对创造力认识的主流。

第一章创造原理及技法

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一般可以合称为创造工程。把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系统地,全面地应用到人的创造活动中而形成的学科,即可称为创造活动。

创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并能够产生其他规律的规律。就是能够导出其他次一级或更次一级创造规律或创造方法的规律。

创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8种:聚合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美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

创造发明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

1、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在1939年创立的,主要分为准备和召开小型会议两步。

(1)在准备的阶段首先要告诉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并且要确定好所要功克的目标,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不会盲目的乱讨论,这样就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还又就是要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努力做到将大问题分解为过各小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提高工作效率。再就是要对主持人要求熟悉各种技法。所以,在准备的阶段时候,我们要谨慎行事。这一步对后面的讨论至关重要。

未来,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希望,也许更是绚丽的梦幻;对年青人而言,未来又是新生活的开始,一次生命的新的腾飞。当我们的设计师坐下来讨论未来之时,未来则充满着挑战,对我们原已十分熟悉的设计技术,方法的全新挑战。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之交时,未来对每一位设计师则意味着生命的冲击。这冲击来自于新科技带来的人类生活新概念对以往设计原则,思想的巨大震撼。尼葛洛庞帝在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所做的一切,标志着,新世纪的人类生活将在“数”的新技术影响下,发生革命性的彻底变革。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在此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我们的设计师们是否已体察到了,人类的新技术必将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由此将给我们的设计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正是取决于人类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日趋成熟的思维模式。从四大发明古国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产业革命直至19世纪中叶以来层出不穷的各种以技术命名的时代。如:蒸汽机时代、汽车时代、飞机时代甚至今天人类正在不断努力探求的宇航科技。这此科学技术的成功无一不对人类的生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人类生存必需空间之建筑也是在这种技术及人类不断发展的生活模式的作用下得到了飞速的前进。与建筑共生的室内空间的发展亦与建筑殊途回归。科技的高速发达,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但不幸的是伴随现代文明的成功,人类也向自身赖以生存的空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人际关系的淡漠,人口问题的突出……这一切,又使人类陷入了新的“危境”,以建筑而言。现代主义的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创造了著名的国际主义风格,由于代表了工业时代文明的先进,国际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滥世界,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言词。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逐步地意识到了现代文明的“无个性”“单调”“无人性”的冷漠。随之而来的后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新乡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等流派的涌现,表明了现代人类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本世纪末的今天,这种需求的反映更为迫切。刚刚召开的20届国际建协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循环关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把建筑与城市规划“纳入一个动态听生生不息的循环关系之中……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筑关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与建筑并存的室内设计也理应如此。相对于建筑,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密切相关。今天的社会,已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类生活模式的更加关怀。

1、属性列举:

(1)它不再是只住人,它还可以在家中养野生动物,人和动物能够和睦共处。(2)它的屋顶是玻璃做的。

(3)房屋的设备都采用太阳能。

(4)房屋里的设备都采用自动化技术。

(5)房屋的里面墙壁以及外面的墙壁都采用植物掩盖。

(6)房子的墙壁不再用砖砌,可以全部采用玻璃进行装饰。

(7)房子的家具全部采用纯自然的木料制作。

(8)房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拆卸,这样就可以使屋子不潮湿。

(9)同时屋子还可以随时叠起来。

(10)屋子可以随时搬动,在夏天的时候可以搬动到比较凉快的地方,而在冬天比较寒冷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搬动到比较温暖的地方。

(11)屋子不仅仅做生活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写字楼使用。

(12)屋子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仓库。

(13)屋子还可以根据地方的大小进行放大或者是缩小。

(14)屋子还可以根据主人的想法进行变形。

(15)房屋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变色。

2、缺点及希望列举法

我们未来的新型房屋还是存在一些缺点的,比如说我们不能将它搬动到月球上去,我们也不能将它搬动到水面上去。如果我们的房子在一天能够做到能够随便搬动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们未来真正的房子了。为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探索,一步一步的接近我们未来的房屋。

3、(1)既然能够住野生动物,那什么动物适合住入我们的新型房屋呢?有什么标准吗?难道不担心野生动物侵犯我们人类吗?它们真的就能够那样和我们人类和睦相处吗?

(2)既然屋顶用玻璃做,那么是不是什么样的玻璃都能够满足要求呢?是用什么颜色的呢?如果用透明的玻璃能够不能够遮挡住太阳光的照射呢?会不会对我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呢?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玻璃呢?是用钢化的玻璃还是用一般的呢?既然用玻璃做,那做成什么样的形状呢?

(3)所有的设备都采用太阳能工作,那么我们要使用什么样的能量转化设备呢?用一般的设备能够满足要求吗?是不是要再设计新的能量转化设备呢?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先将太阳能转化成其他什么形式的能量再转化成电能呢?还是直接使用太阳能工作呢?

(4)设备都采用自动化的话,那我们是不是要进一步研究新型的设备才能满足要求呢?一般的设备经过一些改进能够满足要求吗?

(5)是不是什么样的植物都能够用于墙壁的掩盖呢?他们是不是要又一些特殊的要求才能够选取呢?

(6)是不是所有的玻璃都能够充当墙壁的角色呢?一般的玻璃能够满足要求吗?

(7)房子是不是可以随时拆卸呢?能够保证拆卸之后就一定能够还原吗?

(8)变色的话是不是根据变色龙的原理呢?是不是要啊墙壁上涂上什么特殊的材料呢?

通过一系列比较,我觉得这些缺点都能够克服,再进行类比法:我们的房屋能够不能像宇宙飞船那样建造呢?能够不能像宇宙飞船那样可以在任何地方飞行呢?

移植法:能够不能将我们的房子建立到宇宙飞船上呢?这样我们就可以随着飞船到处遨游世界呢?

通过慎重的比较我们可以建造上述15个属性的房子(第一次方案)

我们的设想既然是这样,那我们的屋顶该怎么建造呢?我觉得我们的屋顶可以用绿色的钢化玻璃进行建造。墙壁可以用结实的不透明的玻璃进行装饰。(第二次方案)

我们再利用焦点组合法:

第一步,确定我们的焦点物是房子。

第二步,另外我们选取宇宙飞船进行联想。

第三步,我们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宇宙飞船并将其与新型房屋进行强制联想组合。我们可以将新型房屋建立在宇宙飞船上。

第四步,飞船的空间比较宽,我们的房子里面的空间也会很宽的。飞船上面的设备全部使用太阳能,我们的房子也是全部采用太阳能。我们的房子和宇宙飞船的设备都是全自动化的。

第五步,因此我们的房子完全可以建立在飞船上面,这样的生活空间就是我们未来想要的生存空间。我们的房子完全可以由飞船控制。(第三次方案)

经过综合思考,以及改进前述的方案,我们确定第三次方案为我们的最终方案。由此我完成了对未来新型房屋的探索。

可行性分析:这样的房屋在目前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房屋会很快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会又很大的市场的。这样的房屋对我们的社会将产生无法估计的重大意义!它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现有的生存方式,对社会将会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就是要对新型房屋的各个部件进行分析,进行步步发展,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我们应该采取预见性的措施,进行发展。我估计这房屋的造价可能在前段时间内会很高,但是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房屋也会走向平民化,越来越受平民的欢迎!我估计这样的房屋开发速度在当今的条件下不会很快,主要是受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

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感想和建议:

创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一各名词,它无时无刻在我们的左右,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这样的或那样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就又必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创造和哪些问题息息相关,我们还应该了解在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创造技法,什么是创造原理等诸多问题。

随着20世纪的结束,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跨进了竞争更为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我过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华民族被卷入了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种特定的发展环境中,中华民族应该怎么样做呢?是坐以待毙呢,还是直面挑战?

中华历史源源五千年之久!在如此泱泱大国中,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些事实,无数事实表明,从本质上可以说,这场全球性大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们的创造力竞争!我们中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勇敢的应该挑战,将自身的创造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只又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强国林立的世界环境下取得良好的发展。

(文秘范文整理)

5.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篇五

201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结题报告

项 目名 称: 项目负责人: 所 在 院系: 2012年月 日

结题报告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组成员及分工

二、项目研究过程

三、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

五、推广及其应用情况

六、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七、其他材料

1、采用的方案、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公开播出的影视作品等(复印件或原件,复印件需要有刊物封面、目录、正文)

2、采用的管理制度

3、获奖作品及证书

4、其他

八、项目负责人签字及审核意见表 篇二: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宁夏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名称: 宁夏三种灌木叶片角质膜分离 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项目主持人: 马玲悦

指导教师:彭 励

填报日期: 2013 年 3月 28 日

教 务 处 制

一、项目结题简表

校级:?省级:□国家级: □

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结题报告书

--—以南京江宁高校为例

6.焊接创新实验报告 篇六

题 目:磁控MIG焊接熔滴过渡行为研究 学 院: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焊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王金兵 班级学号: 09030130 合 作 者: 吴益馨 许斌 愈鑫年 指导教师: 江淑园

二O一二年 十二月

磁控MIG焊接熔滴过渡行为研究研究

指导老师:江淑园 教授 学生姓名:王金兵

班级:090301

摘要: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焊接工艺不断涌现,在焊接过程中引入磁场控制已成为一种正在发展的先进焊接技术。本文采用外加直流纵向磁场下MIG焊,研究了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控技术显著影响熔滴过渡行为并进而对焊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焊接表面质量及焊接过程的稳定性,能够提高焊接质量。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熔滴过渡频率、形状及尺寸受磁场强度的影响,在稳定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为245A时,熔滴过渡频率呈现随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仍然较无外加磁场时偏小。熔滴形态逐渐从球形变为扁平型,外加磁场过大时,焊接效果开始恶化。在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为245A时,频率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而增大,熔滴从射滴过渡向射流过渡转变,在外加磁场过大时,焊接质量明显恶化。关键词: 外加直流纵向磁场,MIG焊,熔滴过渡,焊接质量

主要创新点

(1)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熔滴过渡,研究直流纵向磁场强度对MIG焊熔滴射流过渡的影响规律及原理;

(2)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熔滴过渡,研究直流纵向磁场强度对MIG焊熔滴射滴过渡的影响规律及原理;

录 引言 磁控技术及本实验简介.............................................................4 2 研究方法...............................................................................................................5 3 研究结果及分析................................................................................................6 3.1 实验设备...........................................................................................................6 3.2 实验方案..........................................................................................................8 3.3 实验结果..........................................................................................................9 4 研究结论.............................................................................................................15 5 参考文献.............................................................................................................15 引言 磁控技术及本实验简介

MIG焊(Metal Inert gas Welding)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用焊丝作熔化电极,惰性气体Ar或者Ar+He做为保护气体,几乎可以焊接所有的金属材料。目前,MIG焊广泛用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焊缝组织及外观质量都很好,故是重要结构的首选焊接方法。

外加磁场设备简单、响应迅速、经济效益高并能显著提高焊接质量,研究表明,外加磁场可以通过影响热源分布,对熔池进行电磁搅拌,稳定焊接过程,细化晶粒,提高焊接质量。目前对磁控技术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1]。

磁控技术一经发现便广泛应用,外加纵向磁场使电弧旋转,改变等离子流和电流密度的径向分布,影响母材的受热和焊缝成形。外加磁场能对熔滴过渡、熔池内金属流动、熔池结晶形核及结晶生长等进行控制,使焊缝金属组织细化,减小成分偏析,提高焊缝塑性和韧性,降气孔敏感性,提高焊缝性能,改善焊接接头的质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部门。

熔滴的过渡形态对焊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焊接表面质量及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恰当的熔滴形态和过渡方式、过渡频率能够提高焊接质量。本实验将对外加直流纵向磁场MIG焊熔滴过渡进行研究,探究其规律和机理,对磁控焊接技术之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2]研究方法

MIG焊熔滴过渡中,熔滴主要受到重力、电磁力、表面张力、斑点压力、等离子力以及金属蒸发反作用力等,这些力对于熔滴的尺寸和熔滴的形状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焊接工艺性能、电弧稳定性、熔池形态、焊缝成形、焊接质量、熔滴形态、飞溅的大小。课题通过在不同焊接参数下施加不同强度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借助高速摄影仪拍摄熔滴过渡过程,对比不同强度外加直流纵向磁场作用下MIG焊接熔滴尺寸、形态和过渡方式,研究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1、在不同的MIG焊焊接参数的情况下,加入不同强度的外加磁场对低碳钢板进行MIG焊接,利用高速摄影仪拍摄其熔滴过渡过程,对比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和不同强度外加磁场对MIG焊熔滴形态的影响。

2、在不同MIG焊焊接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磁控MIG焊接,利用高速摄影仪熔滴过渡的过程,得出各工艺参数下熔滴过渡形式,分析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形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实验设备 焊接电源

为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焊接电源需具备较好工艺性能,优良的焊接电源有助于较好实现磁场控制MIG焊。故,实验采用NB-350焊机作为焊接电源

NB-350焊接实物图:

图2.1 NB-350焊机 外加磁场

外加磁场由励磁电源、励磁线圈、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串联而成。励磁线圈固定在焊枪上,通过调节励磁电压及滑动电阻输出不同强度直流磁场,外加于焊枪并在低碳钢上的进行堆焊。

图2-2 外加纵向磁场发生装置 高速摄影仪

焊接熔滴过渡渡频率极高,熔滴飞行速度极快,熔滴被高温、高亮度的电弧笼罩,通常还伴有大量的飞溅和烟尘。普通摄像设备难以捕捉熔滴过渡过程。高速摄影技术通过在短时间内拍摄极多量的照片能将一个高速的运动过程或高速瞬变过程记录下来,慢放时即可显示熔滴过渡过程[3-4]。

本课题用PHOTRON FASTCAM MC2、AT-X M100 PROD拍摄MIG焊熔滴过渡过程,研究不同外加纵向直流磁场下熔滴过渡行为。

图2-3 高速摄影仪

3.2 实验方案

焊丝末端加热融化形成熔滴后,在各种力的综合作用下脱离焊丝进入熔池,此过程称之为熔滴过渡。其形式及稳定性决定于电弧中各种力的综合影响,并直接关系到焊接过程的稳定性、焊缝成形、焊接飞溅,最终影响焊接质量。

根据外观形态、熔滴尺寸以及过渡频率可将熔滴过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过渡、接触过渡、渣壁过渡。自由过渡时熔滴脱离焊丝末端前不与熔池接触,它经电弧空间自由飞行进入熔池。弧压较高时熔滴以滴状过渡,根据焊接参数又可细分为粗滴过渡及细滴过渡。随电弧电压的进一步逐渐增大熔滴过渡经粗滴到细滴,超过一定极限电压时最终表现为射滴过渡,射流过渡。本实验重在研究射滴过渡与射流过渡。

3.3 实验结果

为研究不同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熔滴过渡,取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射滴过渡)及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射流过渡)两组,外加0A,0.2A,0.4A,0..6A,0.8A,1.2A,六组励磁电流进行焊接。通过高速摄影仪得到完整的熔滴过渡过程。

图2-4 不同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变化过程

(a)0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b)0.2A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c)0.4A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d)0.6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a1)0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b2)0.2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c2)0.4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d2)0.6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a)、(b)、(c)、(d)为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时,射流过渡时,逐渐加大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的演化过程。励磁电流为0.4A时,过渡形式开始向射流转化,随电流进一步加大,熔滴呈线状,由于熔滴呈线状加之氙灯过亮,致使熔滴变得模糊不清,但图片放大后仍可看到近似于线状的熔滴,旋转也逐渐加剧。

(a1)、(b1)、(c1)、(d1)为电弧电压为31V,焊接电流为245A,射滴过渡时,逐渐加大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的演化过程。从图可以看出,随电流的加大,脱落后的熔滴由尺寸接近于焊丝直径的球形向扁平状演化,电流进一步加大后,开始出现旋转运动。

3.4实验结果分析

不加直流纵向磁场焊接下,熔滴所受各力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主要有表面张力、重力、电磁收缩力、斑点压力、等离子流力的作用。焊接过程中,随着焊丝端部的不断熔化,熔滴尺寸逐渐增大,在电磁收缩力及等离子流力的作用下,熔滴产生缩颈进而呈球形脱落,并近似于直线落入熔池。而在外加纵向磁场作用下,当为射滴过渡时,电弧中带电粒子在外加磁场中受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运动。并带动电弧的旋转,进而使熔滴发生旋转。熔滴在环形运动中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而呈扁平状:当为射流过渡时,熔滴呈线状,同样由于洛仑兹力的作用旋转下落,最终形成螺线形下落轨迹。研究结论

本实验主要借助控制励磁电流大小来研究不同强度外加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渡形态的影响。在改变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情况下,通过对高速摄影仪拍摄到熔滴过渡过程进行分析,我们认为:

不加磁场MIG焊,熔滴近于球形。而在外加纵向磁场作用下,磁场通过洛仑兹力影响熔滴形态,使射滴过渡的熔滴转变为扁平状,随着磁场的增大,焊接电流的增大,熔滴形状逐渐被拉长,边下落边做环绕电弧轴线的环形运动,最终变成射流过渡呈现螺形下落轨迹。参考文献

[1] 张忠典,李冬青,赵红运.外加磁场对焊接过程的影响[J].焊接,2002,(3): 10-14 [2] 唐非,鹿安理,方慧珍.一种降低残余应力的新方法—脉冲磁处理法[J].焊接学报,1998,9(4):40-43 [3] 徐鲁宁.磁控高熔敷率MAG焊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论文,2000:2-77 [4] 周振丰,张文钺.焊接冶金与金属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创新能力综合训练

研 究 报 告 成 绩 评 定 和 评 语

班级: 090301 学号 : 09030130 姓名: 王金兵

Ⅰ.课题名称:

Ⅱ.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评语:

关于创新实践训练研究工作总结撰写和装订格式的说明

为了使我系创新实践训练研究工作总结规范统一,现在研究工作总结的撰写和装订格式作如下说明:

一、论文用纸

1、创新实践训练论文纸张规格使用A4纸单面打印、简单装订。

二、装订格式及要求

论文格式应规范,并按如下顺序装订成册:1)论文封面、2)任务书、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4)创新点、5)目录、6)研究报告主体部分、7)参考文献、8)指导教师评语和成绩评定。

三、关于“摘要” 和主要创新点

研究工作总结的摘要为200字左右,主要阐述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研究了哪些内容,得到了哪些结论。

主要创新点部分需要点出本报告的创新性工作,可以是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摘要格式附后。

四、创新实践训练(论文)的书写格式 1.摘要(内容摘要)

1.1 摘要的目的是使读者不必阅读全文,就能获得论文中主要信息。1.2 摘要的内容应包括主要工作项目、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及主要数据和结论。

1.3 摘要应是一篇可以独立使用或引用的完整的短文。1.4 外文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译出中文摘要。1.6 摘要一般不用图表、公式、化学结构等。1.7 摘要应排除本学科已成常识的内容。1.8 摘要应用第三人称书写。

1.9 不得引用他人的著作。1.10 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1.11 缩略语、略称、代号尽量少用。1.12 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2.关键词

2.1 一般选3~5个词,外文关键词应与此对应。2.2 反映文章特色和主题内容。3.研究报告主体部分 3.1 编写格式:

外文必须打印天头、订口留边25毫米以上,地脚、切口留边20毫米以上。

3.2 篇幅

研究报告主体部分内容不少于10个页面,不得写成综述性文章、因此引言部分不得超过3页。

3.3 章、条、款、项

1.引言2.12.12.3.12.正文2.3.2.3.2.12.3.2 主体部分2.3.1.2图(或图12.1,.....)12,1).....,表2.....表(或表3.结论4.参考文献3.4引言(序言、绪论、前言、导言)

3.4.1 简述国内、外本课题发展概况与目前的水平,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3.4.2 本课题的起缘、背景、目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分析。3.4.3 不与摘要雷同。

3.4.4 学科中的常识内容、科普内容不必赘述。3.5正文

3.5.1 此部分代表着全篇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5.2 水平与质量评定内容包括:思路开阔、论证透彻、有理论依据、采用方法得当、数据精确、可信度高、有新见解、新方法。语言精炼、字迹工整、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5.3 主要阐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分析。3.6结论

结果分析、比较、评价,多方案必须进行优选,以及方案验证。可以没有结论,但必须提出课题的启发、建议与预测等。

3.7参考文献

3.7.1

书写顺序:

引用教材:序号-——>主要作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年。

引用期刊:序号-——>主要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号(期号)——>页码。

3.7.2

作者或责任者不明时,注明“佚名”。

3.7.3

序号应与文内引用注释号相同。

3.7.4. 外国人姓名书写,如Cowan J C, Eissen H N, Yelland R L, 3.8插图

3.8.1

图要有自明性(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3.8.2

图号,图名,座标名,标距,单位,实验条件,注释齐全。3.8.3

图号及图名标注于图的下方。

3.8.4

引用图在图名右上角方括号注明文献号。3.9表

3.9.1表内不得用“同上”、“同下”、“同左”、“同右”、“//”等。3.9.2

“„”或“—”为未发现。3.9.3 “0”为测得具体数字为0。

3.9.4

表号,表题,应齐全,并标于表的上方。

7.创新报告 篇七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地方高校发展概述,从地方高校及其时空状态、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行基本的概述。第二,地方高校的治理结构,对地方高校的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行实证研究。第三,地方高校办学职能的实践探索,分别从地方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地方高校的管理创新,从地方高校规范化行政管理、地方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高校目标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五,独立学院的实践,从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办学能量积累策略、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办学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取了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1. 调查研究法

该课题对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具体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采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努力使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2. 比较研究法

该课题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外地方高校发展创新的模式进行全方位考察与比较分析。

3. 案例研究法

该课题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个案,进行案例分析,寻找地方高校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地方高校一般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和主管的高等学校。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两次重大转型。一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的“权力下放”,通过下放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加大省级政府发展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新高教管理体制。二是肇始于20世纪末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推动的大众化进程,使得地方高校在连续几年的扩招过程中在学校数量、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地方高校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部分和表现方式。

办学定位是每所高等学校的办学者希望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大学的一种宏观教育理念,是他们持有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关于所在学校办学方向选择、角色定位、特色体现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每一所高校要办好,首先要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发展方向,使学校获得理性的指引,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大都是教学研究型或者教学型高校,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国际知名高校”的目标显然不适用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准确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

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行动决策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准确定位。(1)分类定位原则。即地方高校根据学校的层次和类型,体现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自身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服务。(2)比较优势原则。即地方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基本目标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要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3)市场导向原则。即地方高校要通过内涵式发展积累实力,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竞争中的良性循环。(4)协同合作原则。即地方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校际合作、国际交流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交换生”等实现双赢。(5)特色强化原则。即地方高校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这些办学特色要注意总结和提炼,并且在进行发展定位时恰当强化,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在认真总结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客观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农大精神进行凝练,提出了“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同类型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围绕着学校定位,学校先后制订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学科专业、校园基本建设、人才队伍、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各方面的配套分规划,明确了各个时期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思路,凝聚了共识,成为学校办学行为的航向标。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选择

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牵涉到三个利益主体: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这三个利益主体都具有自己的动机和抱负,都是政策内生的参与人,政策制定的结果都是由这三个利益主体参与人策略互动决定的。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其所关注的目标和利益所在,是要通过理顺各级政府、中央业务部门和高校的关系,形成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保持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所关注的目标和利益所在,是通过发展本区域的高等教育为本地区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良性互动;通过获取和吸纳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办学资源,从而赢得最有利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如果说政府与高校中间的联系纽带是对资源的分配和占有,那么由于教育政策作为一种分配和调整教育利益的政治措施,“教育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变化最终会导致教育政策进行教育利益分配的行为范式和制度安排的变化”,因此,三个利益主体围绕着资源的分配和占有进行的多次博弈就形成了约束地方高校发展的某种行为范式,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困境可以在政策牵涉的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地方高校的发展在政策上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高等教育政策补偿机制,确保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相关利益。在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权力下放”。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权力下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中央政府应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承担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责任的战略,在鼓励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当制定更宽松、和谐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积极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当前,首要的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利益补偿和发展导向作用,向地方高等教育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助,有利于激发各级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在加强对地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中央政府应监督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对当地高等教育投入的责任。

其次,转换政府职能,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思维,逐步放手让高校自主经营和管理,积极扶持市场、培育市场和引导市场,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在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地方院校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学校与所在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和资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最后,明确和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界限。应该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明确规定哪些权力和责任应由中央政府行使、哪些由地方政府行使;明确规定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具体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各自权力的有效行使和责任的有效承担。

在目前我国转型时期,中央政府的较强调控能力和权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但在管理地方高等教育上,由于各地方的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教育传统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划分高教权力时,博弈规则无论是中央确定还是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协商确定,都不应该采取过去那种“一刀切”或“全国一盘棋” 的做法,而应针对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和有重点的区别对待,采取“照顾差异、激励后进、奖励先进” 的灵活政策,如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央在计划指标方面可以给予地方更大的空间,而对于比较落后的地方,中央应在物质资源或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给予地方更大的支持力度和灵活政策。

(三)地方高校的治理结构

大学治理是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大学治理结构总体上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大部分。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义务,包括大学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投资者、学生及学生家庭等。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是学校三大权力关系的建构,包括校长形成的行政权力、教授形成的学术权力和大学事务决策的民主权力。

在地方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包括五种权力类型:一是党派政治权力,二是政府行政权力,三是投资者的董事权力,四是专业行会权力,五是学术寡头权力。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1997年以后的变革,使我国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1)以法律法规为导向逐步规范政府职能;(2)以扩大办学自主权为导向规范政府与大学的权力关系;(3)以多样化办学为导向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新格局;(4)以成本分摊为导向确立利益相关者间的投资关系;(5)以自主择业为导向重构政府、学生和大学间的契约关系;(6)以面向世界为导向确立与世界教育的合作关系。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国家控制型向国家监督型转变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地方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思维,逐步放手让高校自主经营和管理,积极扶持市场、培育市场和引导市场,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同时,除行政手段外,还应利用规划、拨款、法律法规、服务等手段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调控,把一些教学和科研的评估权和监督权委托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让市场和社会共同监督和规范高校的运作。在目前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相关法律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保证各自权力的有效行使和责任的有效承担。

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解决的是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在高校的权力结构中,主要有三种权力类型:以科层制管理体现的行政权力,以教授治学体现的学术权力,以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体现的民主权力。在中国大学组织中,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行政权力主导”的高校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学术权力弱化、民主权力不彰成为我国地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对的一个痼疾。因此,地方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应强化学术权力、彰显民主权力。教授治学应该成为学校的主体,学校行政应处于服务地位,这个关系一定要摆正。教授治学要依照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规律,而不是迎合行政的需要或者看领导脸色办事。教授治学是在学术共同体的学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实行的,为了形成良好的高校学术环境,必须组建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以维护教授治学的公平、公正和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应完善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通过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实现广大教职工的的利益诉求。

(四)地方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大学章程建设、基于教授治学的学术组织建设、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管理研究与实践、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 大学章程建设

依法制定章程,是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明确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保障,是举办者加强对学校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章程建设问题上,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没有制定学校章程,二是学校章程不规范,三是制定章程后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湖南农业大学在章程制定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使学校章程更加完备,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现代大学制定建设。

一是注重章程制定程序的规范性。为了使《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尽可能地周密完善,学校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先后经历了前期调研、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征求意见、通过核准五个阶段。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后,章程草案于2011年5月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6月经学校党委审定,10月报经湖南省教育厅核准并报教育部备案,11月学校发布,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首先是优化章程的内容设计。在学校章程的制定过程中,除了保证《高等教育法》规定的10个方面的内容外,我们还从明确治校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明确校长负责、推行教授治学、加强民主管理、完善决策制度、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等方面对章程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优化。其次是凸显章程的特色和个性。在制定学校章程的过程中,除了优化设计好章程的核心内容外,我们也一直在尝试能围绕学校的总体定位,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有所创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

三是处理好章程与学校内部和外部关系。首先是内部关系问题。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内部一些关系的处理,如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章程与上位法律规范的关系,章程与下位规章制度的关系等,也是章程必须要加以明确的。我们在制定章程时也对此内容有所涉及。其次是外部关系问题。我们在制定章程过程中,通过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把分散在各个法律文本中的高校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条款,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在章程文本中进行了尝试表达。

四是增强章程实施的实效性。首先是提高对大学章程的认识。学校加大了对外对内的宣传力度,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力求提高社会对学校章程的认识,提高学校内部机构和管理人员对章程的理解,让广大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真正用章程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用章程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用章程来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其次是完善学校的制度体系。学校章程正式实施以后,学校就启动了现有规章制度的清理和“废改立”工作,用章程来指导学校的制度体系建设。《湖南农业大学章程》自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学校紧接着启动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根据章程,对2010年以来学校出台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并结合实际情况,逐个对这些制度进行了审核,对该废止的制度进行了废止,对需要修订的制度要求限时进行修订,对没有的制度要求按照程序尽快制定。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学校共清理了468个制度,废止了182个已经过时、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制度,修订了59 个制度,新制定了14 个学校原来没有的制度,还有部分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为核心,基本制度为支撑,具体制度为基础的大学制度体系。最后是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学校在章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及督查室、督导团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各单位、各学院贯彻学校章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对各类制度的制定列出了具体时间表,按照时间约定提前进行督促,保证了制度体系按计划逐步出台和完善。

2. 基于教授治学的学术组织的设置与运行

为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实行教授治学,引领学术发展,推进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湖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实施教授治学。

3.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层学术组织重构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及其治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活动的基本单元,其重构对突破长期制约、影响大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下往上推动大学组织渐进式的整体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学术组织重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学与科研兼顾;二是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相统一;三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四是资源配置责权对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创新,要立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高度,遵循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作为“学者共同体”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理念,解除制约学术生产力提高的桎梏,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建立体现学术性、创新性、民主性的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管理体制。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探索跨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的拓展模式;明确基层学术组织的多元化职能。为了保障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需要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它的良性运行。一是管理重心要下移。为适应新型的大学组织结构,学校的职能应定位于落实国家大政,引导发展趋势,制订制度框架,规范管理程序,做好服务评估,对学术事务的管理以及适应不同基层学术组织特点的行政权力都应归还给基层学术组织。二是要建立民主的学术决策管理机制。在基层学术组织中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建立教授委员会。基层学术组织应以学术管理为核心,行政管理应服从学术管理的需要,学术事务范围以外的工作,则由行政系统决策,教授委员会审议。三是要建立弹性的人事管理制度。随着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上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在人事管理上应改变单位内部僵化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在编制和岗位的管理上,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多元化流动模式。同时,在统一标准和制度的约束下,建立健康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绩效考核上制定弹性考核制度。

(五)地方高校的管理创新

1. 地方高校规划化行政管理

地方高校的行政规范化管理是以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工作为目标,以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为运行手段,使学校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最大的发挥。高校的行政规范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服务的。

地方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职能分为校内事务和校外事务两大部分。校内事务主要是处理好四大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员工个人发展的关系、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的关系、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与其职能之间的关系等。校外事务主要包括协调好学校与上级领导机构的关系、学校与所属地区政府部门的关系、学校与相关业务单位的关系、学校与兄弟院校及校友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2. 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大学后勤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后勤要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市场经济体制,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机制,以建立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大学后勤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化,把原来属于事业型、福利化的高校后勤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具体包括: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分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之中;在资产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明确资产保值责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高校后勤除少数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以外,其他多数服务实体应直接由社会投资;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高校自己成立法人公司(后勤服务集团),采用企业化运作,为地方高校提供饮食、住宿、贸易、运输、物业管理、医疗服务、辅助教育(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高校虽然成立了公司,但并没有登记独立的企业法人,公司运作借鉴或引入了部分企业管理要素。三是仍然保持在学校后勤处或总务处领导下的“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模式。近几年来,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停滞期”,甚至有部分地方高校收回了食堂、超市、公寓等的管理权,回到了责任承包阶段,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一是进入高校服务市场的社会企业运营困难;二是高校内部分流的困境;三是企业法人的营利性与高校公益性的矛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是开放两个“市场”。

第一个“市场”是指校内市场。目前开放校内市场有不少实际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开放市场,高校内部后勤服务实体如何定位;开放市场,如何维护高校后勤服务公益性。维护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不在于由谁经营,关键在于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效机制。如,给予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企业免征税收的照顾;将国家、学校给予的政策支持,由暗补改为明补,直接补给高校内部消费者等,而高校后勤服务则完全按市场运作,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二个“市场”是指校外市场。首先,必须健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制度。其中又必须建立四个严格的制度: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选聘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进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要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优秀企业经营,争取最优惠的服务。三是要建立严格的契约管理制度。签订规范的合同,明确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严格奖惩,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其次,根据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不同类型分步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从与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关联程度看,可分为紧密型服务市场和次级服务市场。紧密型服务市场是指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关联程度高的服务市场。紧密型服务市场主要有水电保障、饮食、宿管、医疗等服务市场。次级服务市场是指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关系相对次一级的服务市场。次级服务市场主要有环卫、绿化、物业维修、商业等服务市场。再次,对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内部后勤服务市场的经营要作一定的限制。如对服务价格进行必要的限制,保持微利经营;对服务市场的规模进行限制;对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限制。

3.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从大学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建立二级管理模式是大学组织继承自身办学传统的结果,同时也是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形式上来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关系建立的二级学院,有着其特殊的内在学术逻辑关系,必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来调配资源,从而呼唤相对独立的管理权;从内容上来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能够使学科之间以及教学、科研与行政之间乃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确保大学组织内部权力结构或者管理模式更趋于合理化。基于这一思路,地方高校实行二级管理时,大都按照学科群组建二级学院(或系),这种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实施宏观层面的管理;二是职能部门履行调控、协调、指导职能;三是二级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建设实体。

校院两级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学校实现从“具体指挥”到“宏观控制”的转变;学校职能部门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学院要实现从“被动行动”到“主动发展”的转变。为此,要根据学科性质组建二级学院,并合理调整校院二级管理的职能权,同时,建立健全校院二级管理的配套制度体系,如建立配套的校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人事分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

要建立一套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好二级管理中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校院二级管理能够健康、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

一是目标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其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情况进行有效的目标任务分解,形成一个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然后再将这些目标任务下达到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作为他们各项管理活动的目标指向,学校则以年度为单位考核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绩效,从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是权力制衡机制。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明确为“院长负责制”,即院长是学院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构建合理的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是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三是监督制约机制。既要有学校层面的监督制约机制,也要有学院层面的监督制约机制。

4. 地方高校的目标管理

地方高校的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引导管理部门、院系共同确定工作目标及体系,并以总目标为依据确定各单位的分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各单位在获得适当的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目标管理对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地方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不同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现状来看,并未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地方高校在改进目标管理上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管理体制。目标管理是基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管理模式改革,必须在相对完善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实施,明确学校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宏观控制;职能部门必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加强对二级学院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完成目标所必需的监督、指导和沟通协调;二级学院作为完成学校总目标的主体,必须在管理重心和权力下移的前提下运行,必须具有一定的人、财、物和事务管理权。二是强化中层干部的目标责任。强化中层干部的目标责任是目标管理理论的精髓之一。对于职能部门负责人而言,担负着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部门和二级单位发展目标的责任,在制定目标或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时,应切实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各二级单位实现目标的现实基础,防止制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对于二级学院而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具体目标都已落实到本单位,担负着完成本单位目标任务的重任,必须全面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实际绩效。三是重视教职工的自我控制和参与度。目标管理必须调整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构建“上下同欲”的组织氛围,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教职工的自我控制朝着学校的发展目标方向努力。同时,要充分重视所有员工的参与,无论是目标制定还是绩效考核,必须形成一种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员工都为实现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是完善基于绩效的目标考核。目标管理以年初目标制定为起点,以年终绩效考核为终点,形成一个年度周期,最终以年终奖惩作为激励机制。在这里,年终奖惩激励机制的强弱是一个重要因素,年初的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年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是否科学,都会影响着目标管理的成效,完善基于绩效的目标考核是广大地方高校管理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8.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经济理论的创新 篇八

比如说,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里人均GDP增长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是改变以往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强调GDP的增长,而十七大报告,则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繁荣主要是要表现在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即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如何让广大民众都能够来分享其成果上。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经济少不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是表现在广大民众对经济成果的分享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要义。

可以说,以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就得改变以往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为代价的。而且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尽管看上去是经济发展了,但实际上制造了整个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让人民群众根本无法来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中国许多产业发展方向、资源配置方向、外资进入行业的市场准入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体之间等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可能是其本身的禀赋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其本身禀赋之外的原因所导致的。譬如城乡之间差距,对于农民,由于其出生地在农村,是农业户口,由此丧失许多机会,即使出来打工,也受许多限制,这种境遇主要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仅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消除的。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改进来调整。还有,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是以往政府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因此,为了缩小这些差距,建立和谐社会,政府就得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报告也指出,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引导生产要素在跨地区合理流动,从而缩小地区之间差距。可以说,这些都是未来民生经济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肯定会不小。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无所不在,它可以是宏观的,也可能是微观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能的区域性的等。正因为,公共服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化的体系。而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则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应该表现为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说,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及财富拥有的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并非个人本身造成的,而且往往是制度、自然条件等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缩小与减少这种差异,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还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改变国内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倾向,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个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这是适应整个现代经济发展之潮流。比如个人住房消费需求、信用卡消费需求、汽车消费需求等,这些都是消费需求。可以说,对个人消费需求强调也表明政府行业政策导向。

还有,正如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在十七大报告中,不仅用人均GDP来确定中国小康社会的目标,用改进民生的各种方式来分享经济的成果,而且,明确指出,中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里特别有新意的地方是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说,尽管各要素按贡献参与进入财富分配,但是由于中国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不少要素的产权界定不清或国有,从而使得制度上的缺陷让劳动在参与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因此,十七大报告对此有清楚表述与强调。也就是说,政府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要素在财富分配中的比重,以往企业以低成本方式使用劳动力也得改进了。而这种制度规则改变会直接增加民众的收入水平。

在十七大报告中,不仅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而且把它看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国策。因此,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也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完全是建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以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繁荣为基础的。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又是以房价快速飙升为主导。这种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人的住房福利水平,但它是以最快速度把国内土地在短时间内消耗掉为代价的。

比如,根据目前深圳的情况,从2000-2006年深圳每年消耗土地36平方公里,如果這样一种土地消耗的速度,那么深圳剩下的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未来不到5年的时间里将消耗干净!但香港房地产发展150多年,土地开发仅占总量的22%,而中国不少城市都在叫已经没有土地开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仅发展不到10年啊!也就是说,以目前中国这样的房地产发展速度,土地消耗的速度,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否持续是十分令人质疑的。而且过高的房价也让那些住房消费的民众成为“房奴”为代价,房地产市场的财富则在短时间内聚集或转移到房地产开发商手上。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么人民要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繁荣、经济增长成果、经济增长模式一定要转到如何来增长全体民众的经济生活福利水平上来,一定要转变到着眼我们的子孙后代持续发展上来。如果目前这种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可能为少数人所掠夺,中国社会容易导致严重财富两极分化,中国土地资源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消耗掉。而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放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高度上。

上一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内容下一篇:学习《警示案例通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