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2024-07-25

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共8篇)

1.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一

品管圈在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应用方法: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管理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4.44%升高至76.50%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增强护士对品管圈的认识及品管手法,提高护士的宣教及沟通能力.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规范了管路宣教的资料。规范了护士管理流程、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留置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缩写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本文探讨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办法以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星元医院普外科2015年2月-5月共留置管路 79 例子,其中留置胃管14例,腹腔引流管32例,留置营养管2例,胸腔闭式引流管3例,留置尿管25例,T管引流管3例,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4.44%。

方法

2014年1月引入品管圈管理理论,成立品管圈小组。设圈长1名、主持圈活动、圈员10名,2周1次讨论活动,品管圈整个过程由10个步骤组成,分别是:1.主题选定2.拟定活动计划书 3.现状把握4 目标设定5.解析6.对策拟定7.对策实施与检讨8.效果确认 9.标准化10.检讨与改进,具体如下:(1)现状调查。患者对管路健康知识掌握太少。(2)制定目标。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目标值=现况值+(最高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圈能力为59%(3)原因分析:①宣教资料少:口头宣教居多②宣教形式单一:只有口头讲解。③宣教不到位:工作忙,护士疏于宣教质量。(4)制定对策与实施:①内容:制作各种文字管路的健康教育宣传单、制作温馨提示牌、图文并茂的宣传教育卡。方法:首先进行口头宣教、过半小时询问,查看患者了解及掌握情况、不懂的当班护士对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发放文字形式的宣传单,对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发放图文结合的宣传单、对留置管路患者床头摆放温馨提示牌便于患者了解。②内容:制作各种管路的课件PPT、制作管路的视频。方法:列入日常管理中,按照新的流程执行,对照流程进行宣教。③对科室护士进行管路健康宣教知识培训、留置管路前后留置者向患者宣教,责任护士每天宣教三次、责任护士及组长反问式提问查看宣教效果。方法: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管路健康宣教知识及具体实施方法、晨间护理时责任护士进行相关管路健康知识宣教,宣教后半小时查看宣教效果、午间护理时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掌握情况再次进行,相关管路健康知识宣教、下午交接班时再次宣教,组长检查效果。

效果

3.1 有形成果:经过品管圈手法应用 2015年5月-7月留置管路52例,其中留置胃管11例,腹腔引流管19例,留置营养管3例,胸腔闭式引流管7例,留置尿管7例,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5%,达到预期效果.3.2 无形成果:通过对品管圈手法应用,参与人员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等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凝聚力,为品管圈在别的护理活动中运用积累经验并且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

品管圈在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方法,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的、全程的控制。针对发现的共性的、反复出现的难点问题,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改进措施,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护士贴近患者,直接与患者交流沟通,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各项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对存在的问题可进行及时的整改提高,也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整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逐步质量改进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梅伟乐,郑丽亚品管圈在ICU降低机械通气意外拔管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35期

[2]颜菲,赵静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应用体会临床合理用药 2015 年 8 月第 8 卷第 8 期中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Augu~ 2015,Vo1.8 Nn 8B ? l 19 ?

2.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 (2013年9—11月) 及实施后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通过问卷调查我院妇科病区住院患者136人, 了解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满意率=满意卷数/总问卷数×100%。实施前病人68人, 年龄为24~44岁, 平均 (28.18±6.43) 岁;实施后病人68人, 年龄23~45岁, 平均 (29.34±7.6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品管圈由本病区10名护士组成, 推举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组长, 负责整个小组的活动与组织。用品管圈成员组设计的《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从4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估。问卷内容包括:初到病房时对医护人员接待的满意程度;住院期间对责任护士的满意程度, 住院期间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的满意程度;住院期间对病房其他护士的满意程度, 每个条目10分。满分为40分, 总分大于等于35分为满意卷, 小于35分为不满意卷。护士长组织人员向住院患者发放, 问卷收回后对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核算每一项调查内容的满意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χ2检验, 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病人满意率是否有显著改善。

2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实行品管圈活动前, 调查了68例患者,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3.82%;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调查住院患者68例,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到96.68%, 经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 总满意率提高了12.86%, 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 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见表1。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护理单元,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护理模式,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大大地减少了护理工作中的遗漏, 使基础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据统计, 各医院部门中护理部实行品管圈最具绩效[3]。

例 (%)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品管圈实施后, 患者初到病房时对医护人员接待的满意程度提高了11.75% (P<0.01) , 患者住院期间对责任护士的满意程度提高了13.24% (P<0.01) , 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的满意程度提高了14.70% (P<0.01) , 住院期间对病房其他护士的满意程度提高了11.77% (P<0.01) 。上述结果提示,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改善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与其他的调查结果一致[4,5,6]。

品管圈活动的参加者均是本病区的护士, 对病区的条件及住院患者情况比较了解, 因此, 能够更准确地找出并确定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也能够增强护士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 激发了品管圈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增强了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从而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正如本调查结果所发现,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行之有效, 发挥了品管圈成员在该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中, 应积极采取品管圈活动, 达到提高护理工作水平的最终目的。

4 小结

本调查发现,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显著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此可见, 品管圈是解决住院患者需求, 持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东梅.品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50-151.

[2]付文焕, 王晓舜, 施孝金, 等.品管圈活动在药科制剂部门的应用与成效[J].中国药事, 2009, 23 (10) :91-94.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5.

[4]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 2011, 9 (4) :1089-1090.

[5]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4) :1103-1104.

3.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三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儿科住院患者,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50-01

一品管圈活动的内容

品管圈,是由外国创立的一种活动方式。总的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自发的组成一个小圈团体。当然,在各个团体中的人们的工作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一般来说,每个小圈的人数大概是6个人左右。这6个人组成一个小的集体,共同工作,想辦法,解决一些工作问题,团队合作,管理工作。

当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有哪些,甚至不知道主要的问题在哪里的时候,因此,就要分析以找出主要的问题。在品管圈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帮忙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参加者都可以在每次的品管圈会议中,在大众面前讲话,分析对住院患者病情的分析。这样,实质上就可以彼此之间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促进彼此之间愉悦的工作。同时,也更有利于团队个体之间的每一位都意识到本身工作的重要性与职责。品管圈活动,有利于个体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所获得的能力也可以应用到未来的其它生活中。

二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1.品管圈活动的步骤

在儿科中,医护人员进行品管圈活动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组圈。也就是说6个左右的护理人员进行组圈,之后,选出圈长。当然,这位圈长的选择,可以由本人自荐,或是由别人推举。重要的是,一定是责任心强的人员。由圈长主持圈会,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位记录员,以备记录在整个品管圈活动中对患者的护理工作的进程。其实,也主要是记录品管圈活动的会议内容。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以及圈徽。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

2.制定活动计划

在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品管圈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在此之中,要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结合住院患者的自身问题,从服务的品质,护理的成本,适当的周期,安全管理,以及护理效率方面,提出相关的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目标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计划,必须符合住院患者的自身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目标的设立既不能简单平庸,对护理工作无任何实质效果,同时也需要从实际出发,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必要的可行性。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品管圈会议中,制定好相关的品管圈活动计划后,就要开始逐步的按规则进行活动。

3.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如何实施品管圈活动

(1)严格实施活动

由于在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儿科的住院患者。首先,年龄太小,对于医院的治疗方面的可承受能力还比较弱。再者,儿科的住院患者不像成人患者那样,容易接受医护人员的所有的护理工作。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是存在的,并且相比较而言较大。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儿科的住院患者本身的自身身体状况较弱,因此,可能对品管圈的护理工作在身体方面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以上种种问题,都告诉我们,在儿科住院患者的品管圈活动,需要严格的执行,尽量减少失误与差错。

(2)对患者周围环境的管理

目前,儿科的住院患者都是年龄太小的未成年人,因此,呼吸的频率相对来说较成年人快,也因此对外界的呼吸源更加敏感。因此在儿科患者的患者进行护理期间,要分配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患者的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床边应该设置相应的安全护栏,患者上、下楼梯、外出散步以及室外活动时应该有医护人员的陪同。

(3)对患者情绪的护理

品管圈活动每期的会议中,都要专门的分析患者的目前的病情状况。并根据住院患者的现行情况,分配圈内的人员进行专职的护理工作。对于儿科的住院患者来说,未成年人的情绪本身就不够稳定,再加上病情的影响,势必会在治疗期间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儿科的住院患者的情绪波动,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所以,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注重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变化,不断改变相应的护理措施,或者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饮食上,应该配备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并且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卫生整洁,去除不良污染源。

三品管圈活动对儿科患者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影响

品管圈活动的进行,主要的目的,就是护理患者,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品管圈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把病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于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品管圈活动的集体行动下,及时的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为病人提供让其感到舒服的护理。在这种优质的护理工作下,无论是儿科的住院患者,还是患者的家属,都会对医院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增强。

小结:本文就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于目前的医疗条件来说,品管圈活动确实是一项适合护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对于优化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为医院赢得较好的信誉形象。

参考文献

[1]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垦医学;2011年05期

[2]黄惠根;陈瀚熙;李华;黄蝶卿;刘沛珍;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发生率[J];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06期

[3]黄华;龙兰兰;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感染科陪护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03期

[4]王利香;李旺君;浅议“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环节质量检查中的应用;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255-256

4.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四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儿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素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病房;QCC;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29-02

儿科疾病多起病迅速,病情发展快,患儿及家属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护理难度较大,发生医患纠纷机率较高。品管圈活动(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的人,通过运用各种改善方式激发个人潜能,并借助团队力量持续改善各种问题,使参与人员认识工作的意义与目的,提升参与感与成就感[1]。笔者将品管圈活动(QCC)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从自身出发,改善护理工作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儿科病房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5±3.92)岁;其中肠梗阻15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阑尾炎7例,其他4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3.85)岁;其中肠梗阻17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2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阑尾炎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及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体位,确保妥善安置患儿,保障患儿舒适、安全;②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④加强查房,并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协助其进行相关治疗与抢救。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再应用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组建QCC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6名高年资护士,其中年资最高、经验丰富者为圈长,通过无领导讨论等方式分析我科在护理态度、病房环境、医患沟通及护理水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针对缺陷部分制定改善方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②改善病房环境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及喜好,将病房布置得温馨、充满童趣,避免患儿对冷清严肃的传统病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③请经验丰富护士指导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方法,增加巡视次数,多陪伴患儿,可与患儿一起游戏及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对患儿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保持耐心、细致,及时安慰患儿及家属,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④设立护理工作奖励机制 设置患儿及家属意见箱和护理服务考核制度,对工作出色护士进行适度物质奖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及团队力量;⑤定期举行讨论学习会,就近期工作问题及缺陷各抒己见,并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提升护理能力及团队意识。

1.3效果评定[2]自拟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于品管圈活动(QCC)实施6月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每项得分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佳。自拟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时由家长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房环境以及沟通能力等4个方面,每个项目分值25分,总分100分,共分为3个等级,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QCC护理模式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方法一直是护理质控的重点内容。大量研究表明[3-4],护理质量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整体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退队意识等密切相关。品管圈活动(QCC)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儿科重症病房护理工作中,可加强圈内成员交流频率与质量,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是提升患儿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护理人员更加重视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症状变化,在协助患儿翻身、清洁身体及晚间护理等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更高。通过定期举行培训、问题讨论等活动,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该模式可以将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使每位成员的意见都可以体现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成员参与感更强,集体归属感更高,有利于工作积极性提高及团队意识养成。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素质,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

实施QCC护理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为便利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关系,改善患儿临床疗效。研究组采用QCC护理模式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后,患儿及家属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QCC护理模式应用儿科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责任心及团队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患关系良好,有利于医院良好形象打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5.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五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在心肌梗死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将60例心肌梗死恢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面对疾病的自我效能感、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关键词:品管圈护理;心肌梗死;恢复期;自我效能;预后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on self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Zhou Qin Zhang Fenlan Ma Hongb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uangyuan City Hospital of 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nursing effect of QCC nursing recovery perio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Methods 60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as the cut-off poi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CC nursing,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health knowledge situation, self-efficacy of facing diseas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Results health knowledge of disease knowledge, medication knowledge, reasonable diet, timely review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at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lignant arrhyth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qua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QCC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disease, th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re;myocardial infarction;recovery;self efficacy;prognosis 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目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有效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此时间段内患者处理病情、情绪方面的能力,对于预防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活动,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持续不断地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品管圈被引入医院护理管理中,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改善[1]。为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我院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活动,现以30例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为例,将实施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处于恢复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谱改变及cTnT阳性;⑵患者及其家属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⑶75岁以下;⑷经药物治疗病情处于稳定期;⑸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可配合护理,并完成相关调查。排除肺标准:⑴动脉栓塞、脑卒中、感染性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等患者;⑵肝、肾功能受损;⑶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疾病;⑷急性期发作的患者;⑸精神障碍或合并有心理疾病。将该组患者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品管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7岁,平均52.3±12.5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1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0例,下后壁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0岁,平均53.2±14.2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3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8例,下后壁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 品管圈护理

1.2.1 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

我科室10名护士组成品管圈,所有组员均自愿参加,由护士长担任圈长,1名主管护师任辅导员。剩余8名护士在圈长的组织下开展品管圈的活动。确定圈名为质升圈,主题经圈员讨论确定为:“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每周二开一次会,每次1~2h,活动时间为2014年1月-3月。

1.2.2 科内现状及原因分析

采用心内科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发现主要的问题为护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的病人角色突出、自我护理能力差、心理负担较重。1.2.3 制定护理措施

⑴成立由护士长、圈长和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检查和完善制度、流程及管理等内容,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指引,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制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将科室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提高护士工作的责任心。⑵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措施:①病情管理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尿激酶等)的安全用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以及自我治疗和护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重点强调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和改变药物剂量,帮助患者制定手机闹钟按时服药)和按时复查的重要性(可采用短信、微信或电话等形式提醒患者按时复查)[2]。②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教会患者定时进行血压、体重、腿围的测量,讲解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活动、休息、睡眠等生活起居进行管理,嘱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备用。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压疮等护理事故及感冒、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3]。③饮食及运动指导:有目的的控制水和盐,增加食品种类及多样性,多食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嘱患者戒烟,少量饮葡萄酒、黄酒等酒精度数低的酒料以促进血液流动,但忌饮烈酒。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及病情状况制定不同的锻炼计划,如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室内走动或以呼吸锻炼为主,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患者可选择有氧运动。④情绪管理: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教会患者一些心理护理的方法(如:宣泄、倾诉、自我暗示等)[4],转移不良心境。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定期组织病友联谊会和座谈会,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抗病心得,减轻心理压力。1.2.4 完善阶段

在召开圈会时由圈内人员汇报品管圈的开展情况,并共同讨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的办法。同时在科室内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整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新的措施能够顺利推广和实行。1.3 观察指标

⑴心肌梗死健康知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心肌梗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包括心肌梗死的定义、诱发因素、危害、常见治疗及预防方法等)、合理饮食、用药知识(包括遵医嘱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运动、按时复查、不适随访六个方面,若患者或家属能对以上知识的>90%的内容能够进行复述,则视为达标;若只能复述上≤90%的内容,则视为不达标。⑵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价,该量表共10个项目,设计个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⑶预后: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来评价,患者出院后随访90d,记录此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症状性心衰。⑷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等6个领域,满分60分,较好为41~50分,良好的为51~60分。较好和良好记为改善。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t/χ

2P

健康知识达标率(%)

疾病知识

27(90.0)

20(66.7)4.81

<0.05

用药知识

28(93.3)

21(70.0)5.45

<0.05

合理饮食

25(83.3)

18(60.0)4.02

<0.05

合理运动

21(70.0)

13(43.3)4.34

<0.05

按时复查

28(93.3)

11(36.7)21.71

<0.05

不适随访

24(80.0)

12(40.0)

10.00

<0.05

自我效能感

29.9±71.36

20.75±2.12

10.92

<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χ2 P

预后(%)

症状性心衰

3(10.0)

7(23.3)7.20

<0.05

恶性心律失常

0

2(6.7)

心肌梗死

0

2(6.7)

心脏性猝死

0

1(3.3)

生活质量(%)改善

27(90.0)

17(56.7)8.52

<0.05

未改善

3(10.0)

13(43.3)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心功能衰竭、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等,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已经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的高度重视。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方案虽然在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患者的预后也起着积极作用。当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步入稳定期后,部分患者会由于过于乐观而不知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之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监督和约束力有所放松,患者的遵医行为下降,往往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与技能,使患者能够过上独立的生活,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目标。品管圈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是指相同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内容相关的人员,自动自觉自发地组合起来,利用集体智慧来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积极意义。自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推广到医院的管理方面,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肯定。品管圈活动通过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6]。申玉琴等人在普外科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发现,该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控制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提高圈员的护理素质[7]。陈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品管圈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护理的满意度[8]。李希玲采用品管圈控制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取得了较为满意度的效果[9],李栎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发现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我科室成立心内科质升圈,把握心内科护理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的原因,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发挥患者在自身疾病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自护能力和预后为最终目标,建立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由责任护士一对一的采用综合性的护理。结果显示,品管圈护理实施后,心肌梗死稳定期的患者健康知识、自我效能明显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护理过程健全了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对心内科护理工作实施质量监控,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综合护理的应用从认知、心理、护理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患者对病情的管理能力,有效改善了预后。综上所述,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6.品管圈专题 篇六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中文名

品管圈

外文名

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 领 域

质量控制

形 式

质量管理小组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日本人不只是训练工程师与主管阶层而已,而是有计划的大量提高生产力。品管部在美国是很大的部门,成员包括品管工程师、信度工程师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反观日本,广泛的教导各领域经理品管的方法后,可以缩减庞大的品管部门以及专门的工程师。

思考方向

当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有哪些,甚至不知道主要的问题在哪里的时候,因此,就要教如何分析以找出主要的问题。而且,要教如何列出主要问题可能的清单,在由中找出真正的问题。然后要帮忙找出解决的方法。最后,一定要教如何在掌握的现况中,保持成果。所有参加者都可以获得以下的好处:品管圈会议中可以有机会在大众面前讲话。彼此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助于营造工作场所愉快的气氛。更能意识到本身工作的重要性与职责,因而对自己的工作更感到自豪。改善了个性,与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品管圈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家庭生活上。

活动内容

组圈

(1)根据同一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关联、同一班次之原则,组成品管圈。(2)选出圈长。

(3)由圈长主持圈会,并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4)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圈徽。

(5)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

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

(1)每期品管圈活动,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进行,结合部门工作目标,从品质、成本、效率、周期、安全、服务、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个问题点,并列出问题点一览表。

(2)以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活动主题,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原则。

(3)提出选取理由,讨论并定案。

(4)制定活动计划及进度表,并决定适合每一个圈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5)主题决定后要呈报部门直接主管/经理审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

(6)活动计划表交QCC推行委员会备案存档。(7)本阶段推荐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甘特图。目标设定

(1)明确目标值并和主题一致,目标值尽量要量化。(2)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

(3)目标值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4)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1)根据上次的特性要因图(或围绕选定的主题,通过圈会),设计适合本圈现场需要的、易于数据收集、整理的查检表。

(2)决定收集数据的周期、收集时间、收集方式、记录方式及责任人。(3)圈会结束后,各责任人员即应依照圈会所决定的方式,开始收集数据。(4)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5)本阶段使用查检表。数据收集整理

(1)对上次圈会后收集数据过程中所发生的困难点,全员检讨,并提出解决方法。(2)检讨上次圈会后设计的查检表,如需要,加以补充或修改,使数据更能顺利收集,重新收集数据。

(3)如无前两点困难,则圈长落实责任人及时收集数据,使用QC手法,从各个角度去层别,作成柏拉图形式直观反映,找出影响问题点的关键项目。

(4)本阶段可根据需要使用适当之QC手法,如柏拉图、直方图等。原因分析

(1)在圈会上确认每一关键项目。

(2)针对选定的每一关键项目,运用脑力激荡法展开特性要因分析。(3)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体、明确、且便于制定改善对策。(4)会后落实责任人对主要因素进行验证、确认。

(5)对于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决定各圈员负责研究、观察、分析,提出对策构想并于下次圈会时提出报告。

(6)本阶段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特性要因法。对策制定及审批

(1)根据上次圈会把握重要原因和实际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按分工的方式,将所得之对策一一提出讨论,除了责任人的方案构想外,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见。

(2)根据上述的讨论获得对策方案后,让圈员分工整理成详细具体的方案。(3)对所制定的具体对策方案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计划,并在圈会上讨论,交换意见,定出具体的步骤、目标、日程和负责人,注明提案人。

(4)圈长要求圈员根据讨论结果,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具体的改善构想。(5)圈长将对策实施计划及合理化建议报部门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不参加合理化建议奖的评选,而直接参加品管圈成果评奖)。

(6)如对策需涉及圈外人员,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此次圈会,共同商量对策方法和实施进度。

(7)本阶段使用愚巧法、脑力激荡法、系统图法。对策实施及检讨

(1)对所实施的对策,由各圈员就本身负责工作作出报告,顺利者给予奖励,有困难者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修改计划。

(2)对前几次圈会做整体性的自主查检,尤其对数据收集、实施对策、圈员向心力、热心度等,必须全盘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

(3)各圈员对所提出对策的改善进度进行反馈,并收集改善后的数据。效果确认

(1)效果确认分为总体效果及单独效果。

(2)每一个对策实施的单独效果,通过合理化建议管理程序验证,由圈长最后总结编制成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报告书,进行效果确认。

(3)对无效的对策需开会研讨决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对策。

(4)总体效果将根据已实施改善对策的数据,使用QCC工具(总推移图及层别推移图)用统计数据来判断。改善的经济价值尽量以每年为单位,换算成具体的数值。

(5)圈会后应把所绘制的总推移图张贴到现场,并把每天的实绩打点到推移图上。(6)本阶段可使用检查表、推移图、层别图、柏拉图等。标准化

(1)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标准化是品管圈改善历程的重要步骤。(2)把品管圈有效对策纳入公司或部门标准化体系中。成果资料整理(成果比较)

(1)计算各种有形成果,并换算成金额表示。(2)制作成果比较的图表,主要以柏拉图金额差表示。(3)列出各圈员这几次圈会以来所获得的无形成果,并做改善前、改善后的比较,可能的话,以雷达图方式表示。

(4)将本期活动成果资料整理编制成“品管圈活动成果报告书”。(5)本阶段可使用柏拉图、雷达图等。活动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总还存在不足之处,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2)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所以问题改善没有终点。

(3)按PDCA循环,品质需要持续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环后,就应考虑下一步计划,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DCA改善循环。

成果发表

(1)对本圈的“成果报告书”再做一次总检讨,有全体圈员提出应补充或强调部分,并最后定案。

7.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七

1 方法

1.1 主题选定

QCC由脊柱外科11名护士组成,设立圈长1名,另设辅导员1名。将护士的提案共10个依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全能力4个方面,使用“优先次序矩阵法”进行评价,每个方面以“1、3、5”进行评分,最终得分相加,以最高分“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落实率”,作为本次品管小组活动的主题。

1.2 圈名与圈徽

通过强制投票法选得本次活动的圈名为“守护圈”,寓意希望病人在护理人员的全心守护下,能够缓解痛苦、治愈疾病,护患相处融洽,共创和谐科室环境!圈徽为一柄粉色底的守护伞,伞面图案由11色彩圈组成,代表圈内11位圈员,伞的支撑架与伞柄如同大写字母J和Z,代表着脊柱专科,寓意脊柱外科的11名圈员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共同为每一位患者撑起生命的守护伞。

1.3 活动计划

计划的拟定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问题解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分析、标准化、讨论改进等方面,使用甘特图绘制出各环节计划所需用时及圈会议时间安排,本次圈活动拟自2015年5月至2015年8月,历时3.5个月时间。

1.4 现状调查

1.4.1 设计、使用查检表

根据患者接受健康宣教后功能锻炼知晓情况和落实情况,对2015年5月术后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患者的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各占50%,意识方面:护士宣教3次以下、能主动配合、知晓锻炼的意义者得50分,宣教3次以上后能配合、部分知晓锻炼意义者得25分,不能配合、不知晓者得0分;行为方面:能按量化指标完成功能锻炼者得50分,部分完成者得25分,不能完成者得0分。将每位患者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得分相加,得出百分比。以上调查,均要求患者处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活动型出血、肌力3级或以上的状态下参与评估,排除多方面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宣教内容按骨科护士必备理论知识进行。

1.4.2 数据分析

共调查患者162例,平均为术后4.8 d。进行现状调查统计,活动前患者功能锻炼的落实率为57%,对数据进行柏拉图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多见: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指导缺乏针对性,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对患者功能锻炼影响大,护士宣教后缺乏评价或宣教没有连续性。

1.5 目标设定

使用目标值计算公式设定目标。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57%×60%×0.8。圈能力是圈员就QCC运用手法、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责任荣誉、活动信心这6个方面,对比自身能力按1~5分进行打分,换算出圈能力的百分比。改善重点是现状把握中需要改善的特性的累积影响度,数值可根据柏拉图得到。

1.6 问题解析

1.6.1 原因分析

本次通过人(人员)、料(材料)、机(设备)和环(环节)四大要因进行分析,结合分组讨论得出中要因和小要因,将影响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纳总结。

1.6.2 寻找真因

本次QCC利用绘制柏拉图,通过“80/20”法则,找出对问题影响较大的、关键的20%因素并加以解决。

1.7 制定对策及实施

(1)针对护士对患者指导不全面、指导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制定“专科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应用[3]。CNP的实施对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限制医疗费用增长、规范诊疗护理手段、加强医护合作、提高病人满意度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4]。脊柱外科疾病种类相对集中,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具有一定规率性,因此,组员查找文献并结合临床,制定出一套脊柱专科疾病患者的CNP,其中对功能锻炼的时间、频率、幅度均进行量化,图文并茂,便于护士掌握,可操作性强,同时科室对路径组织学习和考核,保证护士人人过关。

(2)针对护士缺乏对患者功能锻炼的评价、指导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制作“功能锻炼评估记录单”。记录单完整地记录患者的手术天数、手术方式,护士每日功能锻炼指导的内容、要求,以及患者执行的程度,特殊情况做好记录,每日白班责任护士填写、查看。促使护士每日除健康指导外,坚持对患者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纠正和干预。该措施与CNP相结合,使得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通过每天反复的临床实践,更快更好地掌握,提高她们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实际指导能力[5]。另外,护士对患者锻炼的情况全程把握,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更加全面,达到无缝对接。

(3)针对年轻护士对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不了解、护士责任心欠缺的问题,科内组织专科培训,提供交流平台。专科护士和高年资护士对年轻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促进掌握专业知识,举例说明术后因功能锻炼缺失导致并发症的案例,提高年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明确功能锻炼指导的重要性,指导护士健康教育的沟通技巧。

(4)针对宣传途径、形式简单的问题,开设脊柱外科功能锻炼康指导宣传专栏。专人负责,每月更换,紧扣主题,采用图谱与语言交流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帮助患者增加康复知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掌握功能锻炼方法,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坚持功能锻炼[6]。

2 结果与分析

QCC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分为有形效果与无形效果。有形效果是指与患者直接相关的成果[1]。本次效果评价仍使用现状把握的查检表,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意识及行为两方面进行评分,于2014年7月在住院术后患者中进行随机抽样评价,患者入选标准同前。经调查,162位患者功能锻炼落实率达到89.4%,带入公式:改善值=改善后-改善前=89.4%-57%=32.4%,超过预期目标4.9%。无形效果方面,通过护士的共同努力,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圈员QCC手法运用的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工作积极性,护患关系得到巩固,护理工作与患者康复得到双赢。

QCC总结之际,我们对未能得到改善的患者再次进行了分析,发现仍有约15%的患者受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影响,功能锻炼的频次及动作幅度受到限制,同时这也为我们指引出下一个工作方向。

3 小结

QCC用于提高脊柱外科患者功能锻炼落实率切实可行。临床实践证实,患者的功能锻炼率得到了提高,其完整有序的活动步骤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方法,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对脊柱外科的患者,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椎体骨折复位及腰背肌功能的恢复,改局部血运,促进组织修复,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并发发生,增强手术效果[7]。虽然活动结果初现成效,但脊柱外科患者功能锻炼的落实,仍会受到疾病本身及手术效果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医护之间沟通协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提升康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2]钟伯利.阶段性功能锻炼督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杂志,2012,11(4):391-392.

[3]赵荣.国内临床护理路径新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41-43.

[4]刘彩栋.临床护理路径在进行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13-14.

[5]徐晓芳.骨科患者功能锻炼医嘱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4):159-160.

[6]程惠仙,蒋群花.脊柱术后图谱式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9):41-42.

8.提高患者满意度品管圈 篇八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腕带佩戴;规范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87-02

在同一个工作现场具有类似的工作性质进行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并且能够自发的完成品管理工作的集体称为品管圈?提升管理过程中的愉悦度,加强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的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管理的实际效率?我们在患者腕部佩戴腕带是为了形成一种标识,进而准确地识别患者的身份?由于腕带的差异性,让医护工作者能够通过腕带识别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

1 资料與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66例,随机将2014年6月23日至2014年7月13日住院患者361例分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前),并将2014年12月住院患者305例作为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带规范使用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我们于2014年的5月正式建立了品管圈,活动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小组一共12名成员?小组成立后,鼓励大家积极地参与圈员的竞选活动,设置圈长和辅导员,并定义为“爱带圈”并设置相应的标志物?该小组成立之后,做好全圈成员的各项分工,责任到人?通过品管圈活动来提高我们腕带佩戴的规范率?

1.2.2 主题选定:圈员应当积极的分析本科室存在的诸如降低住院患者的坠床率,降低患儿的腕带佩戴的缺陷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以及100%完成消毒洗手程序,并且对这四个主要问题进行投票,根据重要性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选取合适的主题?其中将“提高腕带佩戴规范率”定位本次活动的主题,理由如下:第一,患儿的病症识别度提升减少临床治疗的错误;第二,便于准确的落实核查制度;第三,有效的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提升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第四,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问题?

1.2.3 目标值设定:根据圈员的能力,累积的百分比以及现在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目标值?

1.2.4 对策与实施:第一,加强相关法律文献的学习,提升安全意识?护理人员提升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安全意识,明确了解腕带佩戴和医疗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腕带的佩戴加以重视,在进行腕带佩戴之前应当核实患者的姓名和床头卡,以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第二,对于因佩戴腕带而产生皮肤过敏或者破损的患者,应及时取下腕带,更换佩戴部位或者佩戴于衣袖外面;第三,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其了解腕带的重要性,进而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 结果

观察组的规范使用率81.72%(295/361)显著高于对照组62.1%(189/30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进行品管圈的护理方式,其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该方式崇尚的是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医院管理模式,是PDCA这种循环式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医院护理中得到的具体应用,减少了传统的护理方式所具有的缺陷,该方式重点在于培养护士的质量意识,提升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让护士有了更多自我管理的自由,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圈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为护理工作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该种护理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圈员的潜能,集合整个群体的智慧力,以团队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大家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基本目的,促进护理团队工作精神和文化建设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规范使用率81.72%(295/361)显著高于对照组62.1%(189/30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品管圈活动不仅规范了腕带的使用,提升护理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而且提高了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岑慧萍,章晓军,孙利洁.品管圈话动在儿童留置针规范留置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6):712-714.

上一篇:高二一雨惊醒梦中人作文下一篇:资质认定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