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就综述

2024-09-12

发展成就综述(共7篇)

1.发展成就综述 篇一

行稳致远,驶向新航程(治国理政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31日 01 版)

2016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迎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回顾辉煌过往,更好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这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深谋远虑,大思路绘就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2015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

这是1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一年发布的第一个统计数据。“PMI虽然仍在临界点以下,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回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去年我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已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抓住关键时机,中国经济方能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事关全局。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引领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阶段,面临结构调整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支撑增长的需求乏力等因素,潜在增长速度下降。

面对“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党中央始终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保持战略定力主要表现为追求远大目标矢志不渝,应对复杂局势泰然自若,运筹利益全局胸有成竹,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这是一个国家、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速在放慢,但是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

明确发展大逻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了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我国发展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新的动力正在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转型升级,大目标引领新发展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先后有8家中央企业被批准实施4起重组,国资委直接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06家。

“作为央企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环,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打赢攻坚之役,中国经济方能蓄势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东部率先企稳向好到中西部爬坡过坎,结构调整棋局正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从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到服务业走势强劲,结构调整不断激发新动力、打造新引擎;从简政放权到商事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土壤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看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5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

“在传统增长点逐步褪色的当下,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大好的发展前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承压的情况下,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带动就业。

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开放融合,大格局赢得新空间

新年伊始,57国共同筹建、历经800余天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成立亚投行,是为了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持久繁荣的亚洲,将为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广阔市场,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

赢得战略机遇,中国经济方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6.5%,占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约13.2%,明显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预计达到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一铁路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这一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正在生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十二五”前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00余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随着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态度发生质变,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国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世界进入共赢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2.发展成就综述 篇二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 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标是获取成就, 因此会选择有些难度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以减少失败感。

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工具, 采用挪威奥斯陆大学T.jesme和N.ygard编制、上海师范大学叶仁敏1988年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AMS) 。

二、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1. 性别差异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 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男生在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明显高于女生, 但是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要低于女生。这种现象主要受中国国情影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当中, 男性往往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家庭当中, 身为一名丈夫或者父亲, 需要承担经济压力, 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在社会当中, 男性身为强势的一方, 在各方面都要勇于争先, 在危难关头要保护弱小。这是男性在中国的一个基本定位。而女性恰恰相反, 在家庭里给予丈夫默默的支持, 在社会中接受男性的帮助。所以, 男性迫于这些压力, 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女性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 比较趋向缓和, 会尽量使事情能够更加圆满, 女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就较为明显。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 经济收入的增加, 个性的完全独立, 男女在成就动机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当代中国, 女生和男生一起接受教育, 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求学的过程当中, 女生的独立思维、刻苦的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虽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女性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随着女性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 这种观念也会随之转变。

2. 家庭因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显著影响。在一个家庭氛围相对自由, 父母关怀适度的情况下, 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相对的, 如果子女生长在一个比较专制的或者溺爱的家庭当中, 他们对于学业和事业上成功的追求较低。父母对于孩子的过错进行严惩, 会使孩子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导致孩子避免失败的动机越来越高。在当今中国的现状下,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往往会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这种行为降低了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成就动机的养成, 对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发展有很大影响。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 应该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而成就动机较低的孩子一般会选择逃避, 这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是重大的。

在家庭的经济条件方面, 研究发现家庭的经济现状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没有影响。但是主观上对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满意, 在成就动机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 会对家庭经济状况不满意。但是有些家庭比较拮据的学生, 反而会对家庭经济状况感到满足。对现状不满意的学生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明显较高。现在, 国家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的较为完善, 基本上能够保证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有些压力是无形的, 同学之间会存在攀比的行为, 会对自尊心造成影响。但是响应的, 也能够提升困难生的成就动机。

大学生生源地的不同, 也会影响成就动机。一般来说, 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学生, 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他们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的经济发达地区, 在逐渐适应生活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定下目标, 一般是以留在发达地区为主。而本地生源或者来自一线城市的学生, 成就动机较低。

3. 专业认同感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天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理想和憧憬;2、理想与现实不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学生会对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发现专业和想象的不同;3、角色识别阶段, 学生通过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观察, 调整心态重新寻求专业偶像;4、角色模仿阶段, 在进入实习期之后, 大学生会感受的现实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 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一个重新定位。

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但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 专业认同感较高的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成就动机。相对的, 成就动机较高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较高。当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 有较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本专业的表现上要更加出色。

三、如果影响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在性别差异上显著,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加以影响。比如, 定期开展女性知识讲座, 让女生能够更加美丽、更加自信, 使她们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女生要从大学开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倡导女性独立自主, 自理自强的品格。针对学生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在学生当中倡导勤俭节约、互帮互助的精神。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帮助树立远大理想。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上, 专业课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 给学生合理的职业定位, 并且树立职业偶像, 帮助学生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彦军.143名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 (22) .

[2]冯祥斌.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及其强化.[J]当代经理人.2006 (14) .

[3]李杨映雪.国内大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2008 (6) .

[4]丁芳.大学生成就动机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2 (09) .

[5]赵辉.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成就动机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5) .

3.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低成就;判定方法;相关因素;干预

我国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研究起步较晚,明确提出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少之又少。McCall et al(2000年)首先在中国香港报告了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一些基本参数,然而这一结论能否代表大陆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特征,还需进一步讨论。探究我国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一些基本参数、研究他们学业低成就的稳定性特征及改善的措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一些研究的梳理,可以为我国关于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理论背景

国外对学业低成就的概念认识比较统一,大多同意“差距”这一操作性定义,即学生实际的成绩与其智力应达到的期望成绩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标准。如McCall(2000)认为实际分数标准差减去预测分数的标准差大于1,则被定义为低成就。而我国学者张凯郎(2010)认为,学业低成就一般是指学生在几门课程中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就水平。沈烈敏(2004)认为学习不良存在相对性和绝对性之分,学习不良的绝对性指其学业成绩未达到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所规定的及格标准,学习不良的相对性即学业低成就。

二、小学生数学低成就者的判定方法

1.简单区分法

即用能力测验标准分减去成就测验的标准分,差值超过一定范围的个体被判定为低成就者。彭纯子和龚耀先(2006)认为,这种方法可能高估能力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低成就者的数量,低估能力水平低于均值低成就者的数量。

2.定性提名法

这是学业低成就鉴别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人的印象和观察,对有潜力却成绩差的学生提名,提名后,通常会再结合个别测验或直接面谈对提名者进行详细鉴定。

3.问卷测量

McCoach与Siegle于2003年编制了由35道题组成的测量问卷,用以筛选质优学业低成就学生,经检验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它专一于学业低成就者的人格特征,同时它对于筛选一般学生学业低成就者是否适合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影响小学生学业低成就的相关因素

1.情绪因素

Atkinson(1974)与Gagne(1985)指出,情境特征如自我效能,对智力的信念和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在复杂的任务下,焦虑变得极有破坏性,并且导致了戏剧性的局面:学业低成就与自我毁灭。

2.家庭因素

许多研究者认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灾难等可视为学业低成就的潜在影响因素,在EPPE项目中Sylva等人(2004)指出,家庭学习环境质量对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情绪发展是最重要的,远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重要。

3.社会因素

(1)学校

很多研究报告指出,学校的某些特征和课堂氛围也会导致学业低成就的发生,如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包容、强烈的竞争氛围、强调外部评价、对错误和失败的过分注意以及课堂中缺乏奖赏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业低成就。

(2)教师

勤奋的成就者很容易从教师那里得到高分,而有创造力的个体也很容易得到低分,因为教师经常认为高创造力(或质优学生)是破坏的来源,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和不守常规,因而常被教师定义为有严重的行为问题,甚至是多动症。

(3)社会文化

Show等人(1965)认为,成就者认同与自己同一性别角色的父母,并且认为这种角色认同是成就者的特性,而不是学业低成就者的特性。关于性别角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Granluno等人(1969)在研究中得出,男生成就者比低成就者有更高的男子气分数,两者有显著的差异。

四、小学生数学低成就干预的形式

1.咨询干预

Alpert等人(1960)进行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课,以此来克服焦虑对学生低成就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Morisano(2010)研究了个体目标设置对质优低成就学生的作用,认为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个性目标能使学生认知显著受益。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Morrison(1969)在干预研究中指出,学校应该设立专门时间为青少年解决情绪问题,师生关系应该由教导转变为相互沟通,Datnow等人(1996)和Kuriloh等人(2003)在干预研究中建议学校应该帮助低成就学生公开讨论身份、成就和对班级、学校的态度,以此帮助学业低成就学生发展强大的自信,更有能力解决同伴和成就冲突。

3.教师与父母的合作

教师和父母关于学生需要的讨论会要有规律地举行,并建立目标,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学业低成就学生的学业成绩。Sanders(2002)指出当学校与教师愿意与父母建立双向的交流时,父母的教育水平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父母这种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学业低成就有显著的改善。

五、结论

纵观我国当前关于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对落后来展开的,由于对低成就的概念认识不统一,因而对学生学业低成就的研究比较混乱,导致结果不统一。再者,关于学业低成就的研究大多是学业低成就的相关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最后,关于数学学业低成就的研究是一片空白,所以针对小学生数学低成就者的研究,提供低成就的基本参数和发展的稳定性及改善的措施是当务之急。

小学生数学低成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未来研究要探究学生学业低成就的基本参数、稳定性及改善的措施,总结研究我国小学生数学低成就的模式,这样可以不断地丰富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而更好地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彭纯子,龚耀先.学业低成就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

[2]沈烈敏.学习不良的相对性涵义及测定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

[3]辛自强,喻国良.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J].心理学动态,1999(2).

[4]张恺郎.学习能力倾向性测验与多重成绩测验在学业低成就筛查中的联合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6).

[5]Alpert,R.,&Haber,R.N.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0(61):207-215.

4.发展成就综述 篇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

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70年非凡的光辉历程

70年风雨无阻,70年奋楫前行,谷城县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谷城县工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轨迹上看,大体分为起步加快发展、改革加速发展和转型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工业经济建设起步加快发展阶段(1949-1977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谷城工业经济恢复建设,生产开始起步,先后投资兴办了砖瓦厂、造纸厂、酒厂、粮油加工厂、工具厂和水电站等企业。

1949-1977年,工业企业数量由157家增加到419家,年平均增长9.1%。主要产品在最初的饮料酒、中小农具、铁锅等6种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电量、木材、粗铜水泥、磷肥氮肥、布、酒、日用陶瓷和食用植物油等产品,工业门类不断增加。

1953-1977年,是谷城县执行“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计划时期。

1966年是“文化革命”十年**时期开始,工业发展受到冲击。

1967-1968年,工业生产急剧回落,但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

1970年工业生产开始加速,到1977年,谷城县发电量、砖、粗铜和布等产品产量分别为28.81万度、2519万块、45.5吨和129.68万米,全县工业总产值24年间年平均增长32.15%,尤其是水力发电、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较快,为谷城县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改革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谷城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的发展方向,先后实施技改扩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1986-2000年,是谷城县执行“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时期。“九五”时期,谷城县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了对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加大了资产重组力度,将有效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仅1988年就有“石花大曲”等六种产品获得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自改革开放十年来,乡镇工业“五个轮子”并转,发展迅猛,1988年工业总产值21573万元。

工业经济转型协调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

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间,谷城县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

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工业,全县工业经济得到历史性跨越发展。

“十五”期末,谷城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41家,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5.5%、48.7%和35.8%。

“十一五”以来,谷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战略,积极大力招商引资,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业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65家;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5倍。

“十二五”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谷城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41%和70%。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谷城县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上下齐心,聚力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企业数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正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组组数据,承载着谷城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就。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工业发展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如春风化雨,沐浴着谷城县这块热土,使得工业各行业枝繁叶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谷城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70年瞩目的辉煌成就

七十年来,谷城县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70年的艰苦创业,谷城县工业在不断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中谋发展,在探索中求跨越,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从企业情况看,骨干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多年来,谷城县在汽车零部件、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工业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2018年,谷城县工业大型企业3家,分布在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个行业;

中型企业27家,分别分布在汽车制造、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尤其是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县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集团公司,年生产铅酸蓄电池产量全国占比11%。骨干龙头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工业在新旧动力转换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传统行业不景气对经济的冲击,成为支撑工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粗糙。“十五”以来,谷城县坚决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总体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工业绿色转型,工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一批工业企业相继被淘汰,行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绿色生态产业拉动作用逐年增强,产业升级效果显现。

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70年来,谷城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种类,努力打造“名、特、优”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品品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种产品增加到今天的涵盖三大门类11个小门类的工业行业产品体系。其中汽车制造、纺织业等重点行业,每个行业产品都极为丰富,多达几十个品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汽车前桥、后桥到转向节,从商用车铸造件到火车、飞机铸造件。

70年来,工业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突飞猛进。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统计目录中蓄电池、铸铁件、水泥、布、纱、食用植物油、瓶装矿泉水、人造板、塑料制品和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324万千瓦时,2万吨、127万吨、54676万米、135400吨、16042吨。

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0年来,谷城县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与1970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19倍、1.15倍和1.2倍。尤其是作为谷城县工业主力军的制造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质效双增的发展态势。2005-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9倍;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3倍;

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1.08倍。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生产规模都逐步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济成分多元齐全,经济结构稳步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仅有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后,谷城县按照国家国企改制精神加大力度对县域内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

如今谷城县工业已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为28家、9家、2家和128家,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03%、28.8%、0.88%、54.28%;

资产总计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0.85%、0.39%和49.62%;

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07%、0.76%和53.89%。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使得工业经济整体活力增强。

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成就。

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是谷城县工业的发展之路,是崛起之路。

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虽然谷城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替代产业支撑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历经岁月沉淀,谷城县工业未来发展基础坚固、充满希望。

回望来路,我们砥砺奋进、步履坚实;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梦想凝聚信心和力量。

5.发展成就综述 篇五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信访工作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魏武

30年为党分忧,30年为民解难

改革开放30年来,信访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认真地履行应有职责,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动信访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信访工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信访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为信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改革开放之初,信访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机构、制度,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1978年9月和1982年2月,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抓紧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好遗留问题和善后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原则方法。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1995年10月,第四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强调信访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并大量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中央对新时期信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中心,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实现信访工作新格局、新秩序、新机制和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总体工作思路。

各地各部门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在全国上下探索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各级信访部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较好地发挥了信访工作的职能作用。广大信访干部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推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信访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传统的信访渠道基本处在被动接访、办理来信方面,群众信访渠道还比较单一。30年来,随着群众信访诉求的日益增多和反映内容的日趋多元,各地各部门大力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

——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信访人的信访行为,推动了“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的形成。

——各地各部门普遍公布了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办法、接待时间和地点,改善接待场所和接待条件,对群众来访坚持文明接待,对群众来信认真负责办理。

——坚持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积极开展开门接访、联合接访、下访约访等,使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有效处理。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

——大力推广“市长专线”、“绿色邮政”等做法,建成了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推行“网上信访”,构建起了高效便捷的反映民意、受理民诉、纾解民困的新渠道、新平台。

——大力规范有权处理信访问题责任部门的工作行为,通过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接谈、受理、交(转)办、解决、回复群众信访事项的工作规则,用制度确保了信访事项及时进入程序,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主动排查解决信访苗头,集中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督办解决长期积累的信访问题,协调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初信初访问题,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30年来,各级信访部门从切实维护信访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事要解决”。

从县委书记大接访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下访督导,从首问、首办责任制到会诊会办……各级信访部门积极协调,综合调度,做到“桩桩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促进大量信访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妥善解决。

近年来,国家信访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重信重访事项专项治理。全国县以上信访部门在推动解决大量重复信访事项的同时,注重加大初信初访事项的解决力度,努力把当年新发生信访问题的积累率降到最低。

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为信访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30年来,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较为完整的新时期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助力我国信访制度的日臻完善。

——198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

——199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信访工作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信访工作迈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005年1月,国务院修订并颁布了新的《信访条例》。

——国家信访局制定下发了信访工作规则,各地也相继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和制度,绝大多数省份颁布实施了信访工作法规。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或单位修订出台了信访工作办法、规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200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对信访工作的指导,成为信访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

——2008年7月,中央纪委下发了《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年6月,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从制度层面强化了信访工作责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信访工作责任追究作出专门规定。

30年风雨兼程,30年硕果累累

短短一年多,接待群众来访384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六七人次……已故辽中县信访局长潘作良,是无数信访干部的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信访系统涌现出了以吴天祥、张云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信访干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信访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1977年,成立了中央办公厅信访局;1980年,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1986年,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合并,成立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2000年,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国家信访局。

各地各部门的信访工作机构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全国省级信访部门绝大多数成为正局级机构并增加了内设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职能更加强化,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断提高。信访工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各地各部门普遍加大了对信访工作的投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

30年来,信访工作的丰富实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客观要求,是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发生的迫切需要。

30年风雨砥砺,我国信访工作的方向更加清晰:

——必须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创造业绩。

——必须始终坚持以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着力推进“事要解决”。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正视矛盾、敢于攻坚克难。

——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锲而不舍地抓班子带队伍。

6.发展成就综述 篇六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无疑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战役。3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日益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本报记者 柴葳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名副其实的奠基者。如何建设好这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至今的30年间,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始终发挥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和根本要求。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无疑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战役。3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日益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夯实根基,铸牢教师队伍“大本营”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清晰地记得,1985年9月10日,中央有关领导参加的开学典礼正在北师大操场上举行。“当天,我们教育系84级(1)班的4名同学,打出了‘教师万岁’四个大字,表达对教师的敬仰和向全社会呼唤尊重教师职业的心声。”吴霓说,当时他们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尊师重教的传统,随着教师节的设立又回来了。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改革和加强各级师范教育,普遍推行提前招生、定向招生和培养制度。“教师节的设立具有极明显和重要的象征与导向意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地位,更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

在教师节设立10年后,教师教育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个发力点。1996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把师范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优先发展,适度超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

此后10年,我国的教师教育经历了从结构调整开始的飓风式发展变革,直至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初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教育体系更加开放,更加趋向一体化。在从中师、大专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过程中,从1999年到2013年,我国本科师范院校由87所增加到113所,专科师范院校由140所减少到55所,中等师范学校由815所减少到110所,高师毕业生和中师毕业生之比从1999年的38.4∶61.6提高到2013年的89.7∶10.3,师范毕业生学历层次显著提高,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院校积极参与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教师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科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保障教师质量持续提升的作用。”吴霓认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顺应了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葛明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文件将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点推进内容,不仅提供指导思想,还列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这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是不多见的。”

事实印证了葛明贵的判断。同年11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等6个配套文件,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教师队伍建设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两条腿”走路,是3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明确思路。每年教师节,全国上下对优秀教师的集中表彰正是师德建设成果的彰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4次颁布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实现师德建设政策体系全覆盖。近年来,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更是不断完善。

补齐短板,提振农村教育“精气神”

一直被生源减少、师资老化困扰的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中心中学校长汪国,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笑容。2012年3月,湖北省省级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补充新机制正式启动,政府给钱配教师,农村校只管使用,让不少农村校长精神为之一振。

其实,像湖北这样着力补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可以说是3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80%的教师在农村,针对农村师资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等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难题,国家确立了着力破解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设立教师节后的10年里,补短板的努力更多体现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上。1985年的改革,明确中小学教师加发教龄津贴,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1993年的改革,设立课时津贴,大力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1990年,苏州振华中学副校长袁卫星曾在农村中学任教。“当年我和我夫人两个教师,一年工资买不上一台彩电。因为待遇低,不少教师辞职下海了,我也曾动摇过。后来教师的地位待遇得到了保证。”袁卫星说。

正如袁卫星所经历的那样,以提升教师待遇来改善农村教师发展环境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已经覆盖了在职人员1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

30年来,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增长了43倍。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多年来首次高于国家机关,总体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2011年启动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2013年实施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更是锦上添花。

“现在农村教师待遇比城里教师还高,学校条件也好,大家都不愿调入城里!”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校长万国华说。在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下,如何弥合城乡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真正让农村教师“引得来、留得下”?党中央、国务院想得更多,做得也更多——

2004年实施的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吸引了8881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四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已累计招聘特岗教师43.2万人,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

2007年—2013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共招收7.2万名免费师范生,其中4.5万名毕业生中有90.8%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全国22个省份开展的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每年约有3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010年启动实施“国培计划”,重点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3年,累计培训教师493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9%;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的试点省份已达14个,共在63个县设置支教点3521个,累计招募志愿者7081人次;

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锐意改革,规划教师队伍成长“阶梯”

“我有幸在41岁的时候成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职称制度,我的专业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远。”袁卫星认为,职称制度改革实质是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评定。

纵观3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进程,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专业标准越来越细化。

其实,从1986年中央职称领导小组首次将中小学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起,我国就开始了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从2009年国务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到2011年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31个省份104个地级市,一项改革牵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心,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命运。截至2013年,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9个地级市首次评出806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违规违法行为被媒体披露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加快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从源头杜绝这种现象,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曾作为主持者之一参加了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考试大纲》的研制与命题工作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惠中认为,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的准入制度。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我国教师队伍由数量补充向内涵提升转型,以往的教师资格制度存在教师资格认定学历要求偏低、认定标准和程序不严格、资格证书终身制等弊端逐渐凸显。

从上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相继出台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做了扎实的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和实践环境的准备。2011年至2012年,教育部在浙江、湖北等6个省组织开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试点,率先完成国家教改重点项目,2013年扩大到10个省份,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推广此项制度。

新一轮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提高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在10个试点省份组织的6次全国性教师资格考试中,笔试累计通过率仅为35.1%。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也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完善了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质量关系教育质量和育人质量,通过推行教师资格制度,把好教师职业入口关,是质量保障的前提。”吴霓认为,教育质量是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样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进行过程控制。2011年以来,教育部首次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已完成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2012年,教育部系统设计了由84个标准或规范组成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力促发展,建设教师发展“高速路”

一位来自山东德州的农村教师写下的远程研修感悟,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多少年了,我想从这个枯井里出来,看看外面的蓝天,但是喊了半天,却没有一个人来拉我一把!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程方平坦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每位教师都要在课程专业和教育教学两方面不断应对挑战、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似乎是没有终点的历史进程。

其实,早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便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专门成立了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据统计,20多年来,通过开展入职培训、提高培训、专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共有中小学校长18.1万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

细心梳理一下30年来我国教师培训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从“普及”到“专业”的显著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标志着教师培训进入到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新阶段,明确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实行每五年为一个周期的管理制度。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国培计划”,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模式,4年来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93万人,到2014年底将完成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在“国培计划”的示范带动下,软件建设上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高质量培训的情况得以扭转。

与此同时,职教“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日趋完善。2006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60多万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培训,基本形成专门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高校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相继出台,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逐渐在专业发展上崭露头角。

7.发展成就综述 篇七

2 0 1 5年, 世界在变, 中国在变, 人类社会和S然生态都在变。这种变, 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好或坏, 有收获和满足, 也有失落与遗憾。

时光总是与发展牵手疾行, 发展也从不辜负时光的热盼。春有耕耘, 秋有收获, 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 0 1 5年, 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风景这边独好'', 与过去的3 5年相比更为睿智、更为成熟、“更上一层楼"。在"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下,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已全面起动;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 惩治腐败, 遏制"四风”, 均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高度赞扬。我们的国家, 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靠近了一大步!

可以说, 过去一年, 中国的发展步伐扎实稳健, 铿锵有力。尤其是1 1月份, 党中央又制定并推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 用五个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 为明年乃至今后五年发展, 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总书记强调:"发展观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发展是根本, 发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不断发展、科学发展, 1 3亿人的"中国梦”才能早曰实现。

2 0 1 5年, 我们国家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发展中探讨并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手段,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民小康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 既是引导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性宏观发展战略, 也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局部性微观行动指南, 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指导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北方经贸杂志社是中国新闻出版行业中的一个普通媒体单位, 是整体中的个体, 是全局中的局部。《北方经贸》创刊3 2年, 截至本年末已出刊3 7 3期,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其中不乏创新、协调、绿色、幵放和共享等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

如果把北方经贸杂志社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那么2 0 0 7年6月之前可为第一阶段, 之后到现在可为第二阶段。在第二个发展阶段里, 杂志社的编辑队伍得到了加强, 刊物的装帧设计和栏目设置都有了全面改观, 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发行数量不断增长, 社会影响日趋扩大, 相继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全国优秀品牌报刊”称号。

八年来, 尤其是2 0 1 5年, 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 提高办刊质量, 瞄准理论前沿, 不断推出有份量、有影响的学术文章, 充分发挥了"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学术研究功能和宣传导向作用。

与此同时, 我们还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在模拟市场化运行中, 不断创出"两个效益同步提升”的好成绩。

缘于努力, 我们创出了成绩;缘于成绩, 我们实现了发展。在就要与2 0 1 5年挥手作别之际, 在2 0 1 5年第1 2期刊物面世之时, 我们不无自得, 不无g豪, 不无感慨。

感慨时光和时光带走的2015。

上一篇:小孩上台演出自我介绍下一篇:六年级上英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