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的意义(共9篇)
1.社区管理的意义 篇一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及其主要做法
【字体:大 中 小】
2013-10-22 09:39
【视力保护:■ ■ ■ ■ ■ ■ ■ 】
时昱
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是指把原有的社区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划分,从而在一个社区内形成多个“网格”,在“网格”内组建服务团队,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社区事务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2013年4月,我县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广德县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县办〔2013〕28号),为全县社区(村)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工作也成为我县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抓手。
社区网格化管理最早起源于上海市在抗击“非典”时所应用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后来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在2003年正式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概念。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实践,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管理纳入到更具体的空间地域范畴中,在空间维度上对管理进行划分和整合,是社区管理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网格化”也是一种配置体制和协作机制,是组织创新,其实质是资源的有机整合。它在不改变现行管理体制、不增加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管理、监督等环节,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来,要求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上去,是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社区在区域位置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化,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网格”,这是一个把社区化整为零的过程。我县按照“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以300户左右、约1000人为标准设置单位网格。从全国实践情况看,这一网格设置规模大体属于中等偏上标准。我县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不必拘泥于“300户左右”。
二是组建网格服务团队。在社区层面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网格层面成立“服务团队”,包括网格长、联络员,还包括本网格内热心公共事业的党员、干部、教师、医生、警察、科技人员、义工等,他们共同构成每个网格的“服务团队”。
三是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民意。熟悉网格内各方面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民意,是网格服务团队、特别是网格长的基础性工作。网格服务团队的最大优势是“从群众中来”,并且大部分是非官员身份或者是以“非官员身份”参与社区服务的,从而在与社区居民交流沟通时具有天然优势,有利于其与广大居民保持血肉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四是快速、高效处理问题。网格服务团队在其网格内属于“全能型”组织,网格长对网格内各项事务“全权负责”。网格服务团队对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都要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理想状态是实现全部事务网格内消化处理。
五是实施信息化管理。在社区层面,建立统一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各社区网格作为子系统,设立终端,实现社区日常事务在网格内网络化办理。这一网络信息平台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群体交流讨论等功能。
六是深化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过程。社区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势必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社区业主等组织和人群参与其中,这个过程也就成为社区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表达个人或群体利益诉求、共同治理社区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社区自治的过程。
2.社区管理的意义 篇二
物业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 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 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 为物业拥有者 (即业主) 提供方便, 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 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物业管理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过多年运转, 已日臻完善, 它作为一项具备完整体系和丰富内涵的服务项目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 对社区建设有重大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便进行阐述物业管理对社区的影响。
一、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
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把握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秩序, 从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气氛, 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途径。
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业管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客观上存在的对居住房屋及环境、设备的服务需求。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保安、保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正是社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基本的职能范畴。同时, 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中组织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 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 增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 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 社区功能完善, 居民素质提高, 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 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执行, 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 有助于矛盾和纠纷的减少, 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 在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 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 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 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辅助性工作, 客观上也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 从根本上说, 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 营造社区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物业管理在维护社区安全、开发就业岗位有综合性效应
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建设文明社区, 可以促进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的特征, 表现在居住同一地区人们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纪律、社会公德。通过文明社区建设, 在社区广泛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使社区成为培养居民正确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园地。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方便、安全文明、气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文明社区的创建, 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利于物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展示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使社区成为一个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沟通,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 人与文化融通的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社区居民树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观念, 创造一个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环境, 使社区成为安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场所。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普及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文明、安宁、祥和的家园氛围, 使业主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有明显而易见提高, 是现代物业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消费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物业管理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罗湖区向西村为例, 该社区地处罗湖商贸中心地带, 近年来, 伴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使社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2003年1月, 在区、街道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向西股份公司大胆改革创新, 开始推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管理, 有效整合了社区管理资源, 村内治安、环境逐步好转, 房屋出租率保持在98%以上, 特别是物业管理费收取率近100%。多年来, 股份公司深入研究市场规律, 实施规范化管理, 总资产从1992年的7千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亿多元, 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和谐是一种气氛, 是事物按照规律协调运转达到的最佳状态。和谐社会、和谐社区, 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 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 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 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物业管理进社区是社区自治的必然要求, 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根本途径。物业管理在社区应进一步推进, 不断深入开展, 为共同促进市物业管理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业管理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业管理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社区管理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意义;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3—02
近年来,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升高,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与注重,正式提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工作方案也随着变得尤为重要[1]。对社区内的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与高病危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对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进一步开展,围绕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开展社区服务模式进行慢性病预防工作[2]。笔者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查社区建档居民,高血压患者1126例,其中Ⅰ级602例,Ⅱ级358例,Ⅲ级166例;糖尿病患者553例,其中Ⅰ级286例,Ⅱ级175例,Ⅲ级92例;冠心病患者198例,其中Ⅰ级109例,Ⅱ级54例,Ⅲ级35例;脑卒中患者87例,Ⅰ级33例,Ⅱ级30例,Ⅲ级24例;重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方法 慢性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要求责任医生所供给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首次管理慢性病患者的登记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等情况仔细进行询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的防治方案。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好相关信息,整理后完整归档。应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预防、控制疾病的宣传,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定期做体检等。若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症状出现,及时进行相关治疗与管理。
1.2.1 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第一次测量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除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预后约复查者),非同日三次血压高于正常值,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Ⅰ级管理:建议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非药物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Ⅱ级管理:建议每2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药物指导治疗,随访3个月,对患者的血压密切观察,若血压仍高于正常值,给予药物治疗;对Ⅲ级的高危人群或极高危人群,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规律性的降压治疗,同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指导。
1.2.2 社区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 由于糖尿病早期大部分无显著症状,临床存在大量隐性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发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建议每年空腹血糖测量与餐后2h测量≥1次。在筛查过程中,对糖调节受损的患者需加强管理治疗。理想控制:空腹血糖为4.4—6.1mmol/L,OGTT为4.4—8.0mmol/L;一般控制: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控制不良: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保持心理平衡可有效地预防Ⅰ级、Ⅱ级、Ⅲ级糖尿病的发生,及时发现糖尿病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避免或减缓病情严重,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指导健康的生活,也可有效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
1.2.3 社区冠心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所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为服务对象。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社区管理需治疗监测指标与改善预后用药较复杂,对社区责任医生自身临床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定期随访,对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力活动水平、治疗耐受程度、病情状况及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解,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及用药情况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社区脑卒中的筛查与管理 通过调查,询问方式,对居民的一般信息,如健康知识及状况、生活环境及方式、醫疗保障等进行了解。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门诊患者进行就诊,可获得患者的健康情况。通过筛查、分析、整理,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对社区的一般人群主要发放宣传及健康讲座等;对高危脑卒中人群要进行强化管理,主要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按照相关疾病社区综合防制管理手册进行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原发疾病与康复指导积极控制,对脑卒中可有效进行二级预防。定期随访,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年度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1.2.5 社区重性精神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诊断明确或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谨慎疾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双相障碍等均为服务对象。患者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后可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每年随访≥4次,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药物及家庭护理等,嘱患者用药时间与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避免复发,及时发现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转诊,及时紧急处理,使患者病情早日稳定、恢复,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社区建档居民1969例,随访1801例,随访率为91.47%,社区慢性病管理前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社区各种慢性病管理后控制率明显高于管理前控制率,各组相互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均有统一学意义。
3 讨 论
由于全国各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管理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上升[3]。所以,不断完善发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对有效地防治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4]。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发病后不易痊愈,且病程较长久,短期的医学治疗不易取得良好疗效,可造成终身携带疾病,严重者可致残[5]。提高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实践水平,实施社区慢性管理人员应是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过全科教育的全科医生。使综合知识很好的运用,对项目规划制定的目标、意义及各种综合干预措施进行了解[6]。可根据患者档案进行资料分析、社区诊断、建立信息库、不断反馈管理信息及提高管理质量。总之,个人、社区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完善、规范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有利于居民意识的提高,也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昱,刘嘉聪,岑雁翀,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9(2):15—17.
[2] 范纯武.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10,(4): 34—55.
[3] 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109—113.
[4] 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8):37.
[5] 姬海燕,李吴萍,宋琦如,等.参保职工门诊慢性病管理办法满意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137—139.
4.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 篇四
构建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区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需要对社区服务的概念和定义有明确的认识。国家民政部李学举部长2008年在《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一文中,指出:“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这就是说,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主体是居民,社区成员满意是衡量社区服务工作的唯一标准。这就是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
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社区服务是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服务的宗旨和工作目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做社区服务工作的同志,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传统和作风。
新时期的社区服务是广义社区服务,既包括无偿、低偿提供的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又包括低偿和有偿提供的社区便民利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开展社区服务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依托社区
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走社区服务社会化道路。其重要意义又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社区和谐氛围,建设和谐社会。社区服务利用自身的组织和人才优势,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社区各种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在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方面;在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方面所开展的活动对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居民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服务举办的各种活动,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进而为密切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氛围。同时会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和理解,提高社区的和谐程度。
(二)提高居民广泛参与程度,促进民主自治。社区服务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共决策与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在动员和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种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的氛围中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公共决策和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有利于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楼门院为基础的社区民主自治体制。社区服务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使民主权利、社会责任、志愿奉献观念对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居民感受社区魅力的同时,提高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畅通居民诉求途径,维护社会稳定。社区服务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多种渠道与合法性的表达方式,作为政府与社区居民联系的纽带,其公正的立场很容易被社区居民认同。社区服务能够通过组织的优势把分散的个人意见和利益诉求进行集中,通过合法理性的方式向政府及时反馈。我们要对社区服务在社区矫正、青少年帮教、司法调解、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防范等事关稳定的社区事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社区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5.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篇五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08年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制度体现出的发动整个社会力量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明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也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以人为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同等的人来看待。罪犯也是人,也有其人格的尊严,也追求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区
矫正制度的实施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社区矫正体现了一种社会宽容精神。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正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之上。社区矫正工作正是对实施了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国家和社会并不抛弃他们,而是宽容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为罪犯的矫正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矫正对象在宽容中感受社会关爱。
(二)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罪犯尽管危害了社会,被判罪服刑,但他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罪犯的需求和情感。一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渴望自由的需求。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是在社区环境中对罪犯进行监管和矫治,罪犯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二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的情感寄托。罪犯如果被判刑入狱,就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生活残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社区矫正使罪犯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全和婚姻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促使罪犯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将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和家庭稳定,减少家庭矛盾,并能在生活上兼顾到家庭,提高他们对家庭的亲和力,促使犯罪人安心服刑,从而加速罪犯的自我改造。
(三)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原则。我国刑罚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夺罪犯的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惩戒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所有的惩戒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使罪犯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犯
罪学理论表明,犯罪人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取代的改造力量。社区矫正的实施可以让罪犯继续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塑造罪犯的“社会人格”,可以避免监禁矫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监狱化”人格的出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Sykes指出监禁刑会给受刑人带来五大痛苦:自由之剥夺、物质与接受服务之剥夺、异性关系之剥夺、自主性之丧失和安全感之剥夺。这些痛苦对服刑犯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构成巨大的威胁,极易造成自律力萎缩、意志力丧失等“监狱化”人格现象。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还可能会使犯罪人放弃改过迁善的机会。因此,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与背弃的过程,对罪犯人格的塑造和重返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阻滞作用。而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会受到监狱环境的感染,健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就业,正常的休闲活动,加上适度的社会监督,可以较好地矫正罪犯的反社会人格,从而使罪犯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目标。
二、效益价值突出
(一)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开展社区矫正,既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不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社区中实施社会化,还可以防止严重犯罪分子与其他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对所有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少行刑的成本。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用钱地方甚多,而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底线的刑罚执行,更是不可或缺的投
入点,所以更能应忽视刑罚执行的经济性,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控制、警示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监禁刑的执行成本要比非监禁刑高得多。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监狱共超押罪犯近30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也已突破7000元,仅这一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部开销。监狱超押严重,给监狱的管理、犯人的教育等都带来巨大的困难,致使有限的监狱经费入不敷出,包袱越背越重,远远不能满足监狱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正常需要,迫使部分监狱偏离自身的性质而过度地追求创收。这种现状既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降低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社区矫正则是将符合条件的部分罪犯放置在社区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将监管费用分散转嫁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正常周转补给,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缓解了监狱的压力,使对确需监禁矫正对象的资金增加,不仅是解决监狱超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监禁罪犯的改造质量。
(二)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经济困难。一般来说,监狱往往只注意安全和秩序,服刑人员在狱中能够学到的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有部分羁押、监管场所也提供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在刑罚强制的条件下被迫接受教育,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其效果通常是十分消极的。况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事物更新周期短,如果与外部社会隔离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由于监管制度的弊端,使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新事物的独立
动手能力乃至谋生能力变弱,这对其本人日后的生活和整个家庭都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甚至,可能会增大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报复社会或因为生活所迫重新犯罪的几率。实行社区矫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犯罪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果改造好了,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复归,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打好生活基础。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并获得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并且能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6.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探究 篇六
【摘 要】 目的:探究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妇7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产妇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社区产后访视,对照组则未进行社区产后访视,根据两组产妇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母乳的喂养情况、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等来评价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38例新生儿母乳的喂养率高达86.8%,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乳的喂养率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乳头皴裂、乳腺炎、恶露异常、伤口愈合不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42.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湿疹、红臀、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3.1%低于对照组的4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社区开展产后访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但能够提高母乳的喂养率,还能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母婴健康。
【关键词】 社区 产后访视 临床意义
作为围产期保健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后访视指的是母婴出院后医院访视医生上门进行的延续性工作,同时也是社区卫生的服务机构管理孕产妇的重要工作[1]。近年来,社区产后访视的开展在促进产妇的康复、提高母乳的喂养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绩。现将我院开展社区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体会报告如下,以期提供临床借鉴。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研究对象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妇76例(均为单胎),其中43例为经产妇,33例为初产妇。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产妇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社区产后访视,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6±2.5)岁;对照组则未进行社区产后访视,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为(27±2.1)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展社区访视之前成立一支社区产后访视小组,组员为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是助产士,学历在大专以上,进行访视前经过规范的培训。于产妇出院的第3、第14、第28d由社区产后访视小组组员亲自到家对产妇以及新生儿进行访视。访视内容有:①测量产妇的血压和体重,检查生命体征;了解产妇的饮食和睡眠状况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等,查看产妇休息环境是否通风;②检查产妇并发症情况。对产妇恶露的性状进行观察,查看产妇会阴部伤口及愈合的情况;检查产妇的乳头是否出现皴裂、乳房是否红肿,能否通畅的分泌乳汁,以及乳汁的分泌量;检查宫底高度、子宫硬度。③指导产妇哺乳方法,心情保持舒畅,进行科学、合理的母乳喂养。④测量婴儿体温和体重,并对面色、哭声和大小便情况以及吸吮能力等进行观察。⑤指导家属及时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加强臀部的护理,并示范按摩和抚触新生儿的正确方法;检查新生儿黄疸、黄疸的程度、以及消退时间,观察皮肤是否出现湿疹;协助家属做好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工作。
1.3 临床评价指标
临床评价指标包括:产妇母乳喂养的方式;产妇产后抑郁、乳腺炎、恶露异常、乳头皴裂、伤口愈合情况等健康状况;新生儿脐部异常、湿疹、黄疸、红臀、便秘、腹泻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38例新生儿中有33例(86.8%)纯母乳方式喂养,5例(13.2%)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的喂养率高达86.8%;对照组38例新生儿中仅有24例(63.2%)纯母乳方式喂养,14例(36.8%)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的喂养率为63.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产妇并发症情况比较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产后访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临床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给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以及重要性,成功进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既科学又经济,能使婴儿得到全面的发展,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来调整的,能使婴儿的免疫力得到全面提高[2]。且母乳喂养能使产妇子宫较快恢复,也有利于体形的塑造,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母婴交流,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能指导产妇进行科学护理,例如新生儿的臀部和脐部护理。另一方面,产后访视能够指导产妇科学的坐月子,有利于提高产妇保健能力。由于大多数的产妇属于初产妇,经验匮乏,护理责任落到了中老人身上,使得传统习惯影响产褥期的生活质量。通过产后访视,能够较早发现产妇和新生儿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的能力,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此外,由于大多数产妇在产后情绪异常,易患抑郁症,产后访视能帮助产妇心理调适,使产褥期顺利度过。最后,产后访视能使护理人员自身得到提高,包括业务技能和沟通技巧等,社会效应良好。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产后访视,研究组38例新生儿母乳的喂养率86.8%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乳的喂养率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乳头皴裂、乳腺炎、恶露异常、伤口愈合不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42.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湿疹、红臀、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3.1%低于对照组的4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社区开展产后访视能降低母婴患病率,提高母乳的喂养率和产妇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婴儿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7.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 篇七
1对比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
1.1社区和全科医生充当了医疗保险“守门人 ”的角色
医疗保险作为一项保障公民身体健康, 发生重大疾病提供医疗费用保障的保险。德国医疗保险将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到报销范畴, 使患者在就医时会首先选取价格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而不是成本较高的医院服务, 这样既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又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既缓解了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又减少了政府在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
1.2深入社区, 严格的转轨机制, 更加方便患者接受治疗
在美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生为主, 当居民生病时会先去当地的社区医院进行初诊, 医生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 如果经过检查, 全科医生认为病人患重大疾病, 那么医生会为病人联系相应的高一级专科医院。这样既方便病人就近就医, 发挥社区医疗中心的作用, 也减轻了大医院就诊人数多的压力。在丹麦, 除一些疑难杂症等特殊情况外, 患者必须先和全科医生取得联系, 而不是直接找专科医生或去医院看病。只有在全科医生确诊认为有必要在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的情况下, 由其推荐, 患者才能接受专科医生诊疗或住院治疗。同时政府为了增加社区服务机构的竞争性, 激励全科医生提高服务质量, 允许居民在居所 10公里范围内自由选择全科医生, 并且可以在 6个月后自由更换全科医生。因而这种机制既缓解了大医院的看病难的压力又保障了病人的基本疾病治疗, 提高了看病效率。
1.3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于弱势人群
日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初步的诊疗服务同时为当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照料。日本社区为老年人组织各项娱乐活动, 对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功能锻炼、心理健康和生活护理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同时提供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 并享受全方位的照顾。这样既能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能缓解年轻人的心理压力, 能够全心全意的在外从事工作。
2通过对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研究来分析加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
2.1有效控制我国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
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其根本原则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 但如何行之有效的采取措施即使广大群众获得实效又能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前提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因此针对我国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现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培养全科医生和稳步发展基层社区建设, 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患者滥用医院服务和过量药品消费, 又能有效遏制了医疗保障公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引导病人合理就医, 保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因而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进行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着积极的作用。
2.2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作为基层医疗保障机构方便居民就近择医, 并且只向居民收取基础医疗服务费用, 因此相对于大医院医药费支出则大幅度的减少。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利医院建立严格的转轨机制,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各自的功能。对于居民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会诊, 当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进一步恶化时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同时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再次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疗养恢复。从而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 实现“小病进社区, 大病进医院”的合理格局。
2.3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的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轨机制方便了市民就近看医, 幷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重培养全科医生, 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 而专科医院则对从医人员订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要求其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 能够进行自主的钻研, 为患者解除疑难杂症。
2.4加强服务力度, 做的预防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是面向社区所有居民的, 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便民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使全民提高自身保健意识, 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定期为当地居民做定期的身体检查, 和健康教育, 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保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总之,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便民措施,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惠及亿万群众的大事, 意义重大, 各方应当竭尽全力, 发挥各自的能力和作用, 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社区卫生服务是省钱、省力、省心的便民利民服务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社区卫生服务是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知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agatay K.The Effects of Uncertainty on the Demandfor Health Insuran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Insurance, 2004, 71 (1) :41-611.
8.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社区;医疗工作;卫生服务;意义及对策
一、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的意义
(一)适应医学模式根本转变的需要全科医疗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是以社区为范畴,以家庭为单位,对人群提供服务的形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效解决一般的就医问题,为社区居民带来方便、可靠、安全的卫生服务。
(二)适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医疗服务不断完善,新的服务形式也对服务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预防工作和职工医疗保险结合起来,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医疗保障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逐步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三)适应基层医院走出困境的需要医改后,出现了城市基层医院工作量下降,业务收入低,经济难以维持的情形,基层卫生保健也由于缺乏经费难以开展。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只有适当调整医院的服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改变传统的就医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扭转当前的局面,才能够改变重医轻防状况。
(四)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居民的患病率和就诊率下降,另外,实行合理的双向转诊,可以大大减少病人的住院费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为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减轻生活负担。
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资源不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医疗资源比较缺乏,我国城镇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大中型的公立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均衡、不合理配置,使得社区医院、卫生所在发展中艰难前行。
(二)服务功能尚待完善有研究统计显示,社区基层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功能开展不多,公共卫生监测与传染病控制功能开展了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一些服务项目未能开展。
(三)医疗人才极其缺乏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总体上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尤其明显,医生中大中专学历者不到一半,护理人员中中专及无学历者还有一部分。
(四)医疗设备使用不够部分社区医院有先进的设备,但没有技术过硬的人员操作,而有一部分没有先进的设备,妨碍了技术的发展,这种矛盾的情况需要解决。
(五)服务网络不够完善一些地区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空白点,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不足,使得居民无处看病。
三、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应统一规划,明确所在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功能。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配置标准。合理协调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
(二)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医学教育投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
(三)建立相应完善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项目纳入创建文明城区的规划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政府领导、街道办事处负责、卫生部门实施管理、居委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
(四)健全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城市各区卫生局要制定一系列规划、计划、措施,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方案,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运作程序有章可循,进一步健全和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体系。
(五)调整机构设置及强化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行政后勤等部门,要把上门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等形式的医疗服务送到家庭。
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
(一)具备一定的管理和自立能力要建立全科的团队形式,有共同的目标,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艰巨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建立的强势和绩效的管理团队积极地、创造性的开拓出新的服务模式。
(二)具备一定的宣教和语言能力在本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要求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教会人们自理的知识和技术,将是对护理人员的新的要求。护理人员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还要教育非正式的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护理技术。
(三)具备一定的学习和专业能力在社区工作服务的服务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护理中的问题。要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独立的解决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
(四)具备一定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要与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与教育对象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和人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对象。另外,护理人员与医师、居委会有关负责人及居民和其他健康保健人员的合作,也需要沟通。
9.诠释生命意义,服务社区百姓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工作者,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今天,怀着特别的心情,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走过了40个不一样的春夏秋冬之后,我对于生命的感悟和诠释,我演讲的题目就是《诠释生命意义,服务社区百姓》
朋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色,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刘胡兰,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写下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青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践行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诺言;而在今天,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名字被我们深深铭记,上至中央高层领导,下至基层普通党员,都在传诵他的“一辈子”精神,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那“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让我们在泪水中见证了一种“伟大”,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其实,善州精神并不陌生、善州行为并不遥远!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党员,他就是我们社区的李兴华同志。在他38年的工作历程中,不管是当工人还是担任车间工段长,对工作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把青春和力量奉献给了化工事业,多次受到工厂的表彰。到社区工作后,他不仅是我们社区的人民调解员,还是滇化小区义务的“水电工”。只要居民家中的水、电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只要群众有困难,他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会及时赶去帮忙处理。在不知不觉中,他成了下岗职工们各项事务的义务代办员。因为工厂破产,很多的下岗职工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办理都委托给他。明明知道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缴费流程是非常麻烦的,要在劳动保障局、银行、地税局之间来回的的跑,但李兴华同志却默默的接受着一家家的委托,又来来回回、忙忙碌碌地为他们办理,从没喊过苦、喊过累,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有时,我劝他歇歇,可他总是说,“小李啊,这些下岗职工不容易,工厂破产了,他们都到外面淘生活去了,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别让他们因为这些小事担搁了工作。”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李兴华同志就是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平凡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彰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凌晨一点多李兴华家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这是怎么了?原来是退休老工人叶荣打来的,他有严重的肺气肿,这会又犯病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就硬撑着把电话打给了他唯一熟记的号码。情况危急,李新华急忙拨打了120,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叶荣老人家,帮着120急救人员把叶荣送到了医院,他还把出门前特意带的500元钱为老人垫交了急诊费。当老人病情稳定下来,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街上一辆出租车都没有,他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步行了2公里回到了家。第二天一大早又赶着替叶荣联系家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有时间他就去医院探望老人,没时间就打电话去询问病情。出院后,他又亲自己去帮叶荣老人办理住院费用的报销手续。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年里经他的手处理的群众服务事项的20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50多起,急救危急病人12次,帮助病故家属料理后事38人次。
【社区管理的意义】推荐阅读:
社区护理学见习的意义11-03
社区治理意义11-16
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07-10
社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论文11-15
社区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化方案11-14
哮喘社区管理09-30
社区管理复习要点07-12
城市社区管理现状10-28
党建引领基层社区管理06-22
社区教师管理制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