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2024-07-28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精选10篇)

1.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一

三年级长度重量单位换算习题

1米-2分米=()分米

1厘米+19毫米=()厘米()毫米 2分米-18厘米=()厘米=()毫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600米+300米=()千米=()米

500厘米+300厘米=()厘米()分米 1600千克-600千克=()千克

1吨-400千克=()千克×6=()

5厘米×10=()

36吨÷6=()吨=()千克=()克 2小时15分+3小时=()小时()分 6小时-30分=()小时()分

23分米=()毫米

100厘米-30厘米=()厘米=()分米 7300米-300米=()米=()米

910米+290米-200米=()米=()千米 0.15千克=()克

3.001吨=()吨()千克 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5.80元=()元()角

()分米=1.5米()吨()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米16厘米=()米

3650克=()千克

3吨500千克=()千克 5千克700克=()千克

0.95米=()厘米

4700米=()千米

40.06吨=()千克

1.4米=()分米

7.05米=()米()厘米

5.45=()千克()克

3千米50米=()千米

3千克500克=()千克

0.25时=()分

4.2米=()米()厘米

1.2时=()时()分()时=2时45分

2.78吨=()吨()千克 504厘米=()米

10米7分米=()米

9千克750克=()千克

8.04吨=()吨()千克

6.24米=()分米

1元4角6分=()元

2米3厘米=()米

60毫米=()厘米

2吨=()千克

8米=()分米

5000克=()千克

7千米=()米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时=30分 3600千米=()千米()米

1吨-320千克=()千克

3千克=()克 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7008千克=()吨()千克 4米7厘米=()厘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170克=()克=()千克

60毫米=()厘米

2吨=()千克 8米=()分米

5000克=()千克

1吨-320千克=()千克

3千克=()克

7千米=()米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3600千米=()千米()米

10g=()kg 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7008千克=()吨()千克

4米7厘米=()厘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170克=()克=()千克

4.70元=()角

5000m—4km=()m

900cm=()m 9.6kg=()g

7650g=()kg

1m30cm=()cm

40dm=()m

3元零8分=()分

10kg=()g

0.88m=()cm

5.46km=()m

4.36dm=()cm

4360cm=()m

4.70元=()分

10dm=()m 9km8m=()km

85cm=()m

59mm=()cm

4.56角=()元 50g=()kg

10dm=()cm

0.08kg=()g

850m=()km 4.05km=()km()m

10.68m=()m()dm()cm 7.08kg()g

6.02kg=()kg()g

4.36kg=()kg()g

5.43m=()m()dm()cm

4.053kg=()kg()g 7.06元=()角=()分

5.43dm=()dm()cm()mm

8.03m=()cm=()mm 4000m-2km=()km 1.74m=()m()cm 2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叠起来厚()毫米.

每个曲别针长30毫米,粗1毫米.这样两个曲别针扣起来长()毫米.

2.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二

一、有“趣”———激学生深度参与之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 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 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 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1.有 乐 趣 ———乐 学

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要改变一味的书面练习形式, 充分发挥其他类型练习的独特作用, 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 克服思维定势, 如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练习形式。六年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砸金蛋游戏。 (五个蛋中有三个幸运数)

1 2 3 4 5

(1) 第一位同学砸一个金蛋。

师: 他砸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结果砸中, 学生非常高兴)

(2) 第二位同学砸一个金蛋。

师: 他砸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结果砸中, 学生特别高兴)

(3) 第三位同学砸一个金蛋。

师:你希望他砸中吗?

生1:不希望他砸中, 如果他砸中的话, 剩下来的可能性就是0了。

师:可能性是0就是不可能砸中。如果砸两次, 两个都没砸中, 那剩下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100%。

师:可能性是100%, 就是一定能砸中。

通过游戏性练习, 学生兴趣浓, 劲头足, 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新鲜感, 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练习上来, 使练习更易让学生接受。

2.有 兴 趣 ———好 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使学生明确生活孕育着数学规律,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教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二、有“度”———探学生深度参与之法

1.有 区 分 度 ———拾 级 而 上 , 分 层练习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必须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综合的顺序来安排。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发散练习。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安排了这样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 :1/5= ( ) 15, 4/7= ( ) /35, 24/36=12/ ( ) 。

(2) 提高练习 :3/8的分子增 加12,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母应增加多少?

(3) 发散练习 : 比较10/15和2/5的大小。

练习安排一般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让学生经历三个层次的练习, 达到巩固和发展的目的。如果总停留在第一层次, 练习变得机械重复,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过早地进入第三层次, 未熟求巧, 则欲速不达。因此, 我们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 练习要有区分度, 有层次, 让学生拾级而上, 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2.有差异度———尊 重差异 , 弹性练习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 得到一样的机会, 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因此设计练习时, 要以中等生为主要对象, 面向全体, 配备必做题和自选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课堂练习设计有弹性, 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口味”, 更好地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让学生不仅“吃得饱”, 还要“吃得好”。

3.有疏密度———减负增 效 , 针对练习

在练习中存在搞题海战术的现象, 这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 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练习设计中, 要有针对性。

(1) 针对重点和难点 , 设计专项练习。一节课要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必须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设计如下练习, 在关键处突破。

根据148×23=3404,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 ×23148 ×2.3148 ×0.231.48×23

(2) 针对易错之处 , 设计专项练习。在设计练习时, 要抓住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薄弱之处下工夫, 通常学生因理解不透彻, 因相似因素的干扰而容易产生混淆, 容易出错。如六年级“分数问题”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因找不准单位“1”而发生错误。设计下列专项练习:甲比乙多1/5, 则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一本书甲看了它的1/2, 乙看了它的1/3, 甲比乙多看几分之几?

有选择性地做一些针对性练习, 才能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4.有灵活度———瓦 解定势 , 变式练习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适时地变换练习的形式, 瓦解定势, 使学生在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如五年级的图形面积计算:通过变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们从客观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时, 考虑最多的是真实且醒目地表示出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也总是先出现这样的“标准”图形。而现实世界里存在许多位置变化了的图形, 由于位置的变化, 淡化或者隐蔽了图形的本质特点。因此, 教学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图形上, 要提供“变式”的图形, 进行对比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形式, 形成对比练习, 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三、有“思”———升学生深度参与之质

1.发 散 思维 ———小 题 大 做

固定的习题, 固定的方法, 固定的结果, 何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 把空间增大, 让教学开放,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有了“自决权”的时候, 个性学习才有可能。如五年级《找规律》的教学, 我把一道原本平常的练习题改编成一道让孩子积极探索的学习材料, 让孩子们“小题大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1”, 对学生说:“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如果按一定规律写出三个数, 可能是多少? 请说明理由。”

A: 2、3、4, 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数大。

B:3、5、7都是奇数。

C:10、100、1000在1后面添一 个零、两个零和三个零。

接着又有一些同学说出他们的想法:“1、11、111、1111”“1、4、7、10”……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我又在1后面写上2, 然后问后面三个又会怎么样?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 :“1、2、1、2”“1、2、3、5”“1、2、4、8”……

学生兴致高涨, 我乘机又写下一个4, 给学生一次新的挑战。学生思考几分钟后 , 迫不及待 汇报 :“1, 2, 4, 7, 11, 16”“1, 2, 4, 9, 23, 64”……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 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逆向 思维 ———借 题 发 挥

逆向思维是思维的反向重建过程, 可以使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时不仅从因到果, 而且执果追因地进行分析, 使问题得到解决。如五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借助小明 送画片这 个题目 , 变换送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1) 出题1: 小明原有一些画片 , 今年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后, 还剩52张。小明原有多少张画片?

(2) 出题2: 小明原有一些画片 , 送给小军一半, 又要回3张, 还剩18张。小明原有多少张画片?

(3) 出题3: 小明原有一些画片 , 送给小军一半还多1张后, 还剩18张。小明原有多少张画片?

(4) 出题4: 小明原有一些画片 , 送给小军一半还少1张后, 还剩18张。小明原有多少张画片?

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 在解答数学习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中,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道小小的习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升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的质量。

3.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三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元=60角.8元= 角.9元= 角.9元= 角.角=4元.40角= 元.元=20角.9元= 角.角=9元.50角= 元.40角= 元.90角= 元.20角= 元.60角= 元.角=3元.元=40角.50角= 元.元=40角.2元= 角.元=50角.角=4元.元=30角.元=70角.角=1元 27.8元= 角 28.6元= 角 29.9元= 角 30.角=5元 31.70角= 元 32.角=3元 33.90角= 元 34.1元= 角 35.1元= 角 36.元=80角 37.元=40角 38.角=1元 39.8元= 角 40.40角= 元 41.5元= 角 42.元=70角 43.角=2元 44.元=40角 45.6元= 角 46

元=30角 47

元=90角 48

元=40角 24.25.元=40角

角=3元

50

60角= 元 9元= 角

单位换算题-人民币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1元= 角.3元= 角.角=2元.4元= 角.10角= 元.9元= 角.50角= 元.80角= 元.70角= 元.60角= 元.元=10角.元=70角.70角= 元.角=2元.元=60角.5元= 角.角=5元.角=9元.80角= 元.元=50角.10角= 元.70角= 元 27.元=40角 28.元=90角 29.元=30角 30.元=70角 31.6元= 角 32.60角= 元 33.6元= 角 34.元=20角 35.角=4元 36.3元= 角 37.元=50角 38.角=1元 39.角=5元 40.7元= 角 41.5元= 角 42.30角= 元 43.元=40角 44.角=8元 45.90角= 元 46

元=60角 22.23.24.25.7元= 角 8元= 角 5元= 角 5元= 角

48 49 50

元=90角 4元= 角 90角= 元 20角= 元

单位换算题-时间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420分= 小时.小时=300分.分=7小时.2小时= 分.分=9小时.分=9小时.3小时= 分.分=8小时.7小时= 分.小时=300分.60分= 小时.6小时= 分.360分= 小时.分=5小时.小时=420分.分=4小时.分=6小时.分=5小时.分=8小时.8小时= 分 27.分=4小时 28.小时=240分 29.分=9小时 30.小时=420分 31.分=8小时 32.180分= 小时 33.60分= 小时 34.300分= 小时 35.小时=360分 36.分=6小时 37.小时=300分 38.6小时= 分 39.480分= 小时 40.小时=60分 41.小时=180分 42.分=8小时 43.180分= 小时 44.小时=360分 20.480分= 小时 21.分=5小时 22.小时=60分 23.分=5小时 24.小时=180分 25.分=4小时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 1.4小时= 分 2.分=2小时 3.小时=540分 4.7小时= 分 5.8小时= 分 6.小时=60分 7.分=7小时 8.分=2小时 9.120分= 小时 10.180分= 小时 11.420分= 小时 12.分=7小时 13.分=3小时 14.小时=300分 15.480分= 小时 16.240分= 小时 17.4小时= 分

45.540分= 小时

480分= 小时

60分= 小时

8小时= 分

180分= 小时

420分= 小时

单位换算题-时间

26.1小时= 分.分=4小时.60分= 小时.小时=240分.5小时= 分

31.小时=300分

32.5小时= 分

33.360分= 小时

34.240分= 小时

35.小时=180分

36.180分= 小时

37.分=2小时

38.分=7小时

39.小时=480分

40.420分= 小时

41.240分= 小时

42.120分= 小时 18.19.20.21.22.23.24.25.240分= 小时 180分= 小时 420分= 小时 480分= 小时

分=1小时

分=1小时 180分= 小时 小时=180分

43.44.45.46 47 48 49 50

9小时= 分

小时=420分

小时=360分

分=2小时 300分= 小时

小时=240分

小时=60分

分=6小时

单位换算题-长度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 1.2.3.4.5.6.7.8.9.10.11.12.13.14.15..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米=70分米

分米=8米

米=90分米

分米=2米 10分米= 米

米=40分米 8米= 分米

米=40分米 90分米= 米 30分米= 米

米=10分米 10分米= 米 4米= 分米 分米=8米 6米= 分米

分米=7米

米=90分米

分米=4米

分米=8米

米=60分米

米=30分米 40分米= 米 9米= 分米 3米= 分米 2米= 分米 9米= 分米 8米= 分米

米=60分米 40分米= 米 70分米= 米 16.17.18.19.20.21.22.23.24.25.米=40分米

米=10分米 70分米= 米 7米= 分米

分米=4米 5米= 分米 9米= 分米

分米=7米 80分米= 米 60分米= 米

41.42.43.44.45.2米= 分米 1米= 分米

米=30分米 70分米= 米 1米= 分米

分米=1米

米=30分米 60分米= 米

米=50分米

分米=2米

单位换算题-长度

班级: 年级 班 , 姓名: 1.2.3.4.5.6.7.8.9.10.11.12.13.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米=70分米

分米=8米

米=90分米

分米=2米 10分米= 米

米=40分米 8米= 分米

米=40分米 90分米= 米 30分米= 米

米=10分米 10分米= 米 4米= 分米

分米=7米

米=90分米

分米=4米 分米=8米

米=60分米

米=30分米 40分米= 米 9米= 分米 3米= 分米 2米= 分米 9米= 分米 8米= 分米

米=60分米 14.分米=8米 15.6米= 分米 16.米=40分米 17.米=10分米 18.70分米= 米 19.7米= 分米 20.分米=4米 21.5米= 分米 22.9米= 分米 23.分米=7米 24.80分米= 米 25.60分米= 米

39.40分米= 米

40.70分米= 米

41.2米= 分米

42.1米= 分米

43.米=30分米

44.70分米= 米

.1米= 分米

分米=1米

米=30分米

60分米= 米

米=50分米

4.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5.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篇五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6.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六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探索性操作。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这单元是“测量”的起始课,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导致结果的混乱无序,从而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及有序。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选择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观察、动手体验、用心感悟,形成长度观念。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运用价值,能活用还不够,更应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使生活成为学习的园地!从生命科学角度说:我们关爱的是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同时也要关爱师生共同的生命进程。只有将数学和与之相关的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内在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活用这些知识!

7.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七

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崖门镇田边小学

李宗宁

2017年10月25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会以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发学生好奇心。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测量单位。

2、师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量出有5拃长,而老师量出有3拃长,为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思考,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手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最后得出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索新知(这里我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

1、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

观察厘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全班交流。0刻度:表示起点。cm(厘米):长度单位。

活动

2、让学生找1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厘米尺,谁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 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粉笔长多少厘米吗?

活动

3、用尺子量纸条。

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条,小组合作探索,说一说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它有多长?这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

4、量一量图钉的长度。

这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建立1厘米有多长。

活动

5、找一找我们哪个手指最接近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食指宽约1厘米,学生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厘米。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深入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接着我又设计2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1、长方体的长是多少?2厘米。

2、圆柱体高多少厘米?5厘米。

3、小组量一量你们各种学习用具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强调测量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线对齐,右边所指的数字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拓展新知

再次激发学生探索厘米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这种测量方法对不对?纸条长多少厘米?

2、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眼睛片的长度?

(六)、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长度单位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七、课堂设计理念

8.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篇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

说出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先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课本第76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7页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书上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最近我们研究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那什么是面积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用手势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1、现在我要变化这个长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变之前和变之后什么变了?(课件演示:面积变化:一个长方形--长变长--宽变长--长和宽都缩短)

2、现在请你来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板书:猜测。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通过实验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实验

3、实验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学具盒里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长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来的长方形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好后,小组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拉一拉

姓名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发现了 (2)刚才我们通过拉一拉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我们再用拼一拼来验证一下这个公式的准确性(板书:验证):请小朋友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将自己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汇报给组长。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看着表格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对吗?

(3)反馈:老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单

拼一拼

动手拼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姓名 面积(平方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12

12

12

12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验证出 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用--生齐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请你来算一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迁移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书上第78页做一做:

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叫什么?  板书:正方形    那么这条长、宽在正方形里边叫?   板书:边长。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那有没有信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板书:应用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2、我校篮球场的边长是30米,它的面积是(                )

3、我们学校教学楼的正前方有4个花坛,每个花坛的长都是30米,宽12米。请问我校的四个花坛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办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这块玻璃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经知道它的宽是4分米,你们帮我算算这块玻璃要买多少长? 。

5、我来当个小小设计师:请设计出一个面积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了什么收获?

2、请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学校游乐场、风雨球场、家里客厅、卧室、卫生间的面积。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8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猜测--实验--验证--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9.湖南小学三年级数学一单元练习题 篇九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2.12×5=60,12和5都是乘法中的()数,60是乘法中的()。3.6个418的和是多少?列式与得数是()。4.要使“341×□”的积是三位数,□内最大可以填();要使积是四位数,□内最小可填()。

5.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6※.算式X÷Y=15„„3,当Y为最大一位数时,X=(),当Y为最小时,X=()。

7.对折3次后的绳子长度是5厘米,这根绳子长是()厘米。8※.小苗看一本105页的连环画,第一天看10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应从第()页看起。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1.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2.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的一个因数大。()

3.已知A×B=0,可以确定A、B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们的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1.不计算,比较大小,879×5()879×8。

A.>

B.=

C.< 2※.a×5=b×3,则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3※.480×2×6的结果与算式()的结果相等。A.480×

4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B.480×8

C.480×12 1.在○里填上+、-、×或÷。

0 ○ 10=10

○ 0=0

○ 0=23 4 ○ 4=1 ○ 5=0

2.估算。

398×4

502×2

983×7

636×7 4638×9

2386×3

6299×5

6809×4

3.列竖式计算。

235×7

649×5

5084×9

4.脱式计算。

6×409-2300

528+323-60×8

1100×5-(560+690)

7×(555-377)

200-(76+40×3)

220-(45×3-60)

5.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117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2)一个数比145的4倍少68,这个数是多少?

(3)180减去175的差,乘124的积,结果是多少?

4207×5 2(4)37的5倍减去55,再乘8,积是多少?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1.李老师去商店买办公用品,他要带多少元钱?(填表即可)

2.学校图书室买回科技书240本,文艺书320本。买回的故事书是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和的3倍,买回的故事书有多少本?

3.一台录音机229元,一辆自行车236元,1000元够买3辆自行车和1台录音机吗?

4※.冬冬一家三口寒假准备去广州探望外公、外婆。如果乘火车,票价为每人253元;如果乘飞机,票价为每人850元。往返车费必须控制在3400元以内。你能帮冬冬一家设计怎样买票吗?

5.玩具店里有玩具熊130只,玩具狗的只数比玩具熊的5倍多12只,玩具狗有多少只? 6※.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7.1只猪平均每月吃饲料205千克,8只猪4个月一共要吃饲料多少千克?

10.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篇十

西乡塘区金陵镇广道小学

林耀松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赞美帅哥的幽默句子 夸赞帅哥的搞笑句子下一篇:护理系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