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

2024-08-21

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8篇)

1.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 篇一

《七律 · 长征》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以及其饱含的感情。

3、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填空: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zâ],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4、长征故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三、学习指导:

(一)、品味感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答: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答: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

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诗歌散译: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合作探究:

1、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2、“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答: 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比喻、夸张。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4、怎样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

答:“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5、怎样理解“大渡桥横铁寒”中的“寒”字?

答:(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6、“更喜岷山千里雪”在结构上,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表达上: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7、怎样理解尾联? 答: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8、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答: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当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逶(wěi)迤 巍(wâi)峨 葳(wãi)蕤 ...B、磅(páng)礴 螃(páng)蟹 傍(bàng)晚 ...C、山崖(yá)岩(yán)石 亚(yǎ)军 ..D、开颜(yán)睚(yá)眦 推衍(yán)...

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

B、气势雄伟的样子()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

3、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

3、这几幅画卷如同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歌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歌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这几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你能默写出毛泽东描写长征的其他诗词吗?试试看。

翻译:(伴你学36页)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晏子的本意是指责景公,说他重鸟轻人。但是晏子却以谴责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委婉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2.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勿杀!寡人闻命矣”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译文】(伴你学46页)王东亭(小字法护)与谢公(安)两人结下冤仇。王东亭在东边(会稽)听说谢公去世了,就赶到京都(建康),拜访王子敬(王献之),说想去哭吊谢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听到他的话,就吃惊地起身,说:“这是我对于法护您的希望。”王东亭于是前往谢家凭吊。谢安手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我们长官在世时,从来不见这位客人。”王东亭也不和他多说,一直走到灵前哭吊,非常悲痛,结果也不和末婢(谢琰小字,谢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来。译文:(补充习题59页)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还是离开这儿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贼兵来了以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撤军回去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译文:(伴你学55页)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2.第3课_土地改革_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目标: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导学重点:土地改革

三、导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导学过程:

活动一: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改革的开始:___________

3、颁布的文献及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地改革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地改革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

3.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 篇三

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

1、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2、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学习难点】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2.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3.12世纪初,将改造后的计数法传到。4.16世纪,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此后传遍全世界。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2.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是怎样的?他在中国到处游历生活了多少年?从课本中《马可·波罗行纪》描述日本的情况说说他是否去过日本?

3.说说《马可·波罗行纪》对世界的影响。

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交往也日益频繁。请结合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和平交往有哪些好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国际交流的使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三、归纳总结:(请用图表的形式归纳你在这节课上所学的主要内容)

四、牛刀小试:

1.今天的0,1,2,3,4„„等数字符号的发明者是()

A.古代埃及人B.古两河流域人 C.古阿拉伯人D.古代印度人

2.古代世界,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A.印度人B.波斯人C.阿拉伯人D.意大利人 3.下列不是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来的是()A.伊斯兰教B.伊斯兰文化C.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D.基督教

4.古代阿拉伯人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突出表现在()A.生物和化学方面B.数学和医学方面C.生物和医学方面D.造船和航海方面 5.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6.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受到哪个皇帝的热情接待()

A.元世祖B.元成帝C.元明宗D.元顺帝

7.约翰阅读完一本记录东方见闻的游记后,发现该游记对日后欧洲航海家的地理探险运动曾产生不小的鼓舞作用。你想约翰应该是阅读()A.《 马可·波罗行纪》B.《西游记》C.《唐吉柯德》D.《天方夜谭》 8.“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话出自()A.穆罕默德B.马可·波罗C.释迦牟尼D.屋大维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

A.17岁从出发前往中国B.在中国生活了17年C.出使日本D.与日那亚人作战

10.对连接古代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的商路有三条,有海路也有陆路,其中包括著名的“丝绸之路”

B.这些商路不仅使各地的商人们可以通商,而且还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C.中国的罗盘、造纸术、火药就是通过这些商路传到欧洲去的D.这些商路都以大西洋沿岸为贸易中心

4.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知识点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你能行)① 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是 意义② 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 和 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这时期“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是、、和。

二、巩固训练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2.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王进喜B邓稼先 C焦裕禄D雷锋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4.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5、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7、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

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是在()A、电子工业B、钢铁工业C、石油工业D、航天工业

5.时间和位移__导学案 篇五

课题:第二单元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黄河,母亲河

主备:

审核:七年语文组

时间: 2013.03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提取并整合各类材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三、情感目标: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2、主持人致辞:

黄河汹涌的波涛声时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它的气势,它的勇猛激励着我们,遥想黄河,闭目深吸,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澎湃。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式开始。

二、第一站 走进黄河

1、集体朗诵《黄河颂》

2、黄河知识知多少?

小组必答题环节:每组必答一个问题,答对一个加十分(基础分50分)①、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②、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

③、黄河流域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 ④、沿黄地区总有耕地多少亿亩? ⑤、黄河流域居住着多少人口? ⑥、黄河全长多少?

抢答题环节,答对一个加十分,答错一个扣十分:

①、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

②、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③、黄河最终流入哪里? ④、黄河全长多少?

⑤、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齐名的黄河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⑥、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

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⑦、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又被叫做什么河?

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哪四座?(说出一个)⑨、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说出一个)⑩、黄河流域的著名古战场有哪些?

三、第二站 黄河的文化

1、小合唱《我的中国心》

抢答题:

2、讲黄河的传说 :

①、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哪位治水英雄,他用的治水方法是什么? ②、简单讲述“李自成一夜愁白头”的故事 ③、讲述“黄河得名的由来”

④、讲述“壶口瀑布的传说”

3、说黄河的成语、俗语:

①、说出关于黄河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的意思

②、说出关于黄河的俗语两个

4、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不少于两个)

5、你知道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不少于两个)

必答题:

1、关于黄河的诗文:将诗歌题目写在纸上(三分钟时间,比一比哪组写的多)

然后将诗歌写在黑板上

2、完成下列有关水的成语,写在纸上 :

波(澜)壮阔 一(泻)千里(轩)然大波

百川归(海)

翻江(倒)海

(急)流勇退

主持人: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很多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朗读《倡议书》,见课本75页)

四、第三站 黄河的忧患

1、观看图片:

2、小组探讨:

①、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②、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3、独立思考,然后抢答:

①、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②、你最愿为黄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五、第四站 治黄措施

1、小组合作探究:

你认为如何治理黄河?

2、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六、结束语:

黄河,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华夏民族,更见证了炎黄的历史。黄河,我的母亲河,她是中国人民永远压不垮打不倒的坚强象征。从祖国的南疆碧波到北国胡杨,从东海渔火到雪域高原,从古代文明到现代辉煌;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连,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并肩,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都有一个强烈震撼的声音:爱我中华!

一把把黄土塑造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五千年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我们生长在辽阔广袤的国土,群山记载着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江河流淌着中华儿女心中的热血。高山可以作证,江河可以作证,世界可以作证,今天的中国正走在前所未有的时代里,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辉煌。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唱响这样一首歌:《保卫黄河》!

七、作业布置:面对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展望黄河的未来,写一段文字,可以抒情和描写,也可以记叙和议论。话题是:“我心中的黄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喜欢写诗歌的也可以。

三.本节课的心得体会

【相关资料】

一、黄河知识知多少?

1、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第二大河:5464km(第一大河是长江:6337km)“几”

2、黄河发源于哪座山?注入哪里?黄河全长多少?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最后流入渤海

3、流经我国哪些省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4、黄河流域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居住着多少人口?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1亿左右人口。

5、沿黄地区总有耕地多少亿亩?共有2亿多亩耕地

6、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齐名的黄河的水利工程是什么?黄河小浪底(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7、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又被叫做什么河?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8、你知道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b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yīn(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9、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哪四座?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10、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遗址有哪些?“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有河南仰韶、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11、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渭河、汾fén河、泾河、清水川、洪水河、步青河、湟huáng水河、洮táo河

12、黄河流域的著名古战场有哪些?牧野古战场、崤xiáo山古战场、巨鹿古战场、昆阳古战场、官渡古战场。

①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②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③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④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⑤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13、与第一次农民起义有关的古战场是哪个?巨鹿古战场。成语“逐鹿中原”即由此而来。

14、沿黄河各省区著名的石窟有哪些?有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龙门)、炳灵寺石窟(甘肃永靖石积山)、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县)、须弥山石窟(宁夏固原)和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等。其中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号称我国四大石窟。

15、“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哪位伟人在什么时候说的?1948年3月解放军取得宜川大捷后,东渡黄河到华北去 时毛泽东在渡船上说的。

16、请列举出与黄河有关的名人至少三个:大禹、郑国、王景、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

17、请列举黄河上有名的水电站至少三个: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18、请列举关于黄河的成语并试做解释:1)、中流砥柱

2)、河清海晏 3)河山带砺

4)

泾渭分明

5)、鲤鱼跳龙门 6)、俟sì河之清

7)、波涛汹涌

8)、惊涛骇浪(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河山带砺: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19、你知道下列传说吗?1)李自成一夜愁白头

2)黄河得名的由来

3)壶口瀑布的传说 ①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②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③壶口瀑布来自神话传说:两千多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由于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使龙王无处藏身使尽全身力往地下钻,终于凿出这个长达几十米的瀑布和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龙王吐水人民遭灾。天上玉皇大帝先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下凡征服龙王。九员大将被龙王杀死。玉皇大帝得知大怒,顺手将板桌上的一把茶壶抛出,将龙王收到茶壶底按放在瀑布之下。这就是“壶口瀑布”之来历。

20、关于黄河的谚语、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21、黄河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1)、泛滥之灾: 黄河中游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黄河中游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黄河下游地处平原,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后,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10余米的“悬河”。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决、善淤的危害,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2)、干旱之灾: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黄河断流已不是个简单的水文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反映。黄河断流始自1972年山东省利津,后来日趋严重。1972~1998年的27年间,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90年代,年年断流,且首次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已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黄河源头1997年开始出现断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现了首次断流,完全暴露的河段达8公里。3)、污染之灾: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到44亿立方米。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工业污染多年来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大量污染物。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同时,沿黄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加剧了污染。

6.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 篇六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导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导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蹩进().....譬如()国粹()..

guān miǎnlìnsâxuánbiãgēngzhìsuǐcànxǔjuã kēpáihuái biãpì cuì

4、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

礼尚往来大度 .

残羹冷炙冠冕堂皇 ..

孱头玄虚

国粹

5、填空题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精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熟悉课文内容;

2、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段)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3、第3段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它采用了类比的认证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也可以理解为 “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5、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2)“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二、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自学引导

一、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错误态度表现比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

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阅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四、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三: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7.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篇七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8.《流浪人_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篇八

主备人:田红霞 审核人:史翠萍

【作家作品】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这里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搪瓷()

甲胄()窗帷()

啐掉烟头()

吞噬()倒坍()

惬意()

烟熏火燎().解释下列词语。

(1)管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襁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1)基本要素:

(2)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3)高潮、结局:

2、认真阅读全文,思考回答:(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3)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想法,可各抒己见)

(4)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点拨

《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课堂小结: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在三个月前参加战斗,而后受伤竟然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学生成了伤员,学校成了战地医院,而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竟然成了血淋淋的欺骗,让年轻的“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双臂和右腿。而在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更是无可名状,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痛。而这一切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本身所作的反思与抗争: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

【及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花篮里花儿香

聂兰锋

查房的时候,曹医生又提着一篮鲜花,跟前几天一样,顺手放在窗台上。这时候,早晨的阳光正好透过窗纱照过来,照得花枝微颤。

曹医生将手插进白大褂的衣兜里,摸出听诊器挂在脖子上,笑盈盈地弓着腰伏在我爸爸耳边问:“聂大爷,今天感觉怎样?”一直闭着眼睛的爸爸浅浅地睁一条缝,稍后说了两个字:难受。接着又把眼睛闭上。曹医生将听诊器塞到耳朵里,另一端在爸爸的肚皮上移动,问这儿疼不那儿疼不,爸爸的回答均是两个字:难受。

曹医生走后,爸爸依旧闭着眼,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拿走。我心领神会,将花篮挪出爸爸的视线。

爸爸不喜欢鲜花。平日里爸爸在花盆里栽种的是韭菜菠菜之类,他甚至用花盆种地瓜也不养花。他说养花最浪费人的感情,浇一季的水看不两天就没了,是最不中用的事儿。爸爸还说鲜花最没个性,恋爱结婚生孩子生病都送鲜花,人死了还得被花包围着,从不讲究个喜怒哀乐,一副同样的面孔出现在迥然不同的场合。

从爸爸生病,病房里就没断过鲜花。光那些宾朋好友就够受的了,偏偏碰上个曹医生,执著地每天送一篮鲜花。

刚把花安置在角落里,护士端着小盘子进来了,是那个态度和长相都甜美的小刘护士。该挂吊瓶了。我一边询问今天用的什么药,一边看着纤纤玉手熟练地操作。接着一位穿淡蓝色衣服的护士进来送每日清单,这是昨天的支出:4080.32元。我扫了一眼顺手将清单塞进床头柜的抽屉里。反正花多少钱不用我这个当儿子的掏。爸爸是离休老革命,药费全报。所有我能做的除了服侍吃喝拉撒就是每天将那些鲜花处理掉。

小刘护士调好了点滴的速度,用大眼睛递过来一个微笑,我刚打算把花篮送给她作为回报,曹医生又到。

曹医生依旧笑盈盈的,依旧弓着腰伏在爸爸耳边:“聂大爷,根据您老人家的情况,今天给您换个方儿。”

这时候护士长进来了,满脸的无奈:“曹主任,14床的老太太没药了,让她续费,他儿子问能不能先用药,钱他回家筹备。”曹主任的脸“呱嗒”一下拉下来,将护士长叫到门口压低嗓音说:“废话!出院!” 曾主任只用四个字就处理了护士长看来很棘手的事。

护士长走了,笑容重新回到曹医生的脸上,曹医生竖起她修长的食指:“聂大爷,今天给您换个方儿,加一个血浆。这东西缺着呢。”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独自吐着芬芳。

我盯着那些花,康乃馨、百合、非洲菊、富贵竹,中间一朵红牡丹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用手摸摸,果然,被众鲜花包围着的是朵绢牡丹!我说呢,深秋里怎会有自然开放的牡丹花?有也是花妖。

待到小刘护士来换瓶的时候,不等她递给我微笑,我就让她把花篮提走了。可那枝绢做的红牡丹被我留了下来,刚好插在窗台上空着的石膏花瓶里。

寂寞的空花瓶一天天热闹起来,爸爸的病却不见一丝儿好转。„„

阳光依旧,花儿依旧。

爸爸的生命长度却敌不过一朵绢做的牡丹。

当曹医生踩着崭新的阳光提着花篮笑盈盈地来到病房时,爸爸已经奄奄一息,他努力地睁了一下眼,然后闭上,离开了这个满是鲜花的世界。

曹医生尽情挥洒她的悲伤的时候,我在医院门口的花店里打公用电话。付费时听见老板娘吩咐正在剪花的小姑娘:“记住了,小刘再来送花,少给她十块钱。好好一篮花,把个牡丹给留下。本来这些人买花就不花自己的钱,人情白赚半道上还有小动作,下作„„”

在老板娘的骂声中,我明白了这些鲜花每天都有个周转。但我还搞不清“下作”的含义以及买花不花自己的钱花谁的钱。

回到病房,曾医生早已不在。

花谁的钱?我问爸爸,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吐着芬芳。

因为有担保,过了些日子我才去结算。在护士站遇着护士长,她告诉我曹主任调走了。本来因业务量完成得好已经提了副院长,结果因账目上的事情被人举报,她才不情愿地走了。

停了一会儿,我才说:噢。(选自《天池》2007年第12期)1.小说分三次写曹医生给爸爸治病的经过,每一次都用大量的文字写与鲜花有关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答:

_____ 2.曹医生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笔锋一转,写“我”在付费时听见老板娘对剪花的小姑娘的吩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哲人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含义。

答:

上一篇:综合实践听课心得下一篇:饮料广告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