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共9篇)
1.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 篇一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真实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增进异地学生的交流,加强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教得轻松,学得自如。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2)改革地理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理论依据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建构,培养一种适应这个网络时代的,有道德及合作精神的、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着手解决问题的地理教学模式。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五、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具体准备采用下列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实践等方面内容,深入细致了解,收集并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性,总结筛选具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经验、方法的成分,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与学模式及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
3、个案研究法: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整合的教学设计,再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开公开课、听课)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形成初中地理课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
4、书写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和提高
理论水平。
七、研究措施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地理课程整合的新型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从最高层次考虑,大致有四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和“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地理每一个知识点的常规教学(这种模式可以深入地达到地理学科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则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教学。这四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大量实践证明:如能掌握这四种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定能取得深层次整合的理想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能真实有效的备学生,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
教。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 篇二
动画制作教学理念
动画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因此,选择学习内容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能够体现素材化、层次化。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确定恰当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相对完整的Flash作品,保存并发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Flash动画的魅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不断提高审美水平。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充满体验、探究、创造、实践的过程。
在进行主题创作前,首先,学生应掌握软件的相关知识。其次,动画补间是动画制作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学生需要掌握两种动画的区别。例如,形状不能直接创作补间动画,元件也不可以,需要处理后才能进行。最后,学会制作引导线动画。例如,太阳的升落需要创建元件,让元件按照引导线去运动。
动画制作教学实施步骤
步骤一:呈现Flash作品,明确学习任务;呈现Flash作品简明评分量表。
活动一:热身活动——起起名,打打分。
教师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制作的三个Flash作品,让学生给这些作品起名字,并根据简明评分量表给它们打分。
学生通过对照量表给作品打分,进一步加深对评价量表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己接下来制作作品时,需要关注哪些知识点,并关注这些作品中哪些技能是我们学过的。学生通过交流、回答的过程回忆已学技能,包括动画补间、形状补间、元件、引导层动画、遮罩动画等。
步骤二:小组分工,确定作品主题。学生用1~2分钟熟悉素材,小组内交流,确定自创主题。
活动二:头脑风暴——出声思维进行时。
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讲述本组的主题以及小组成员准备怎么做,包括用哪些已有素材,哪些自创素材,用到哪些Flash动画功能,最后的效果大概是怎么样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记录学生的作品主题。
排序题:如果把作品的制作分为六步,你认为这六步应该怎么排序?(规划、确定主题、调试与发布、组合动画、制作元件、收集与加工素材,小组推磨记录成绩)
到此为止,学生的操作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步骤三:组内合作,完成阶段性作品,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学生指导。各组汇报阶段性作品完成情况,教师集中解决问题。
活动三:请让我来帮帮你。
学生提出操作中的困难,当问题比较集中时,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加★”的竞赛形式,开展比赛。预设题目如下:
预设题1:★如何设置元件的旋转?
预设题2:★★怎样才能使元件按照绘制的路线来运动?
预设题3:★如何调整层次关系?
步骤四:完成作品,展示评价结果。教师帮助学生达成目标,集中解决问题。
预设题4:★★你会发布作品吗?
学生提交作品,教师将学生提交的作品发给每个小组观看,学生讨论并评星。
活动四:你的作品,我来评。
教师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小组代表讲述本组作品的制作情况,是否达到当初预设的效果等;根据学生评价的能力情况,教师可示范如何评价Flash作品;学生继续评价作品,根据时间情况,学生可选择1~2个作品作深度评价;围绕评价量表,师生小结制作Flash作品的要点。
小组内表现评价设计(如下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定了简明的小组合作评价表,力求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客体多重化;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
动画制作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对动画制作单元的教学实践及反思,认为动画制作单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精心选取素材
成熟优美的动画作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出发点,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欣赏,播放如《人生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视频片段,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对制作动画产生巨大的兴趣。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动画制作本身的操作性非常强,只有兴趣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通过实例来解释一个个概念,如帧、关键帧、引导线等。每个知识点至少用两个实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不仅学会优秀作品的制作方法,还能从尝试模仿中掌握动画制作的内在规律。
3.引导学生巧妙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整体作品构思的能力,让学生做导演,并让他们整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笔者虽然在教学前精心设计,但教学时依然存在不足。1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某些操作技能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导致某些环节失败,如图层被锁定、元件制作粗糙等。这是由于学生的操作技能基础不够扎实,分不清图层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后面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容易出错的操作点。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有部分学生坐在那里看别人操作,自己不动手操作。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学习兴趣低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
3.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教学例谈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 信息技术 整合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8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优秀成果。这一技术手段功能强大,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其功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为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对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蕴含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要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然事物,掌握世界各地人地关系、生产发展和人文特征,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由感性认知过程向理性认知过程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逼真的效果,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并且将这些知识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例如,海陆的变迁、降水的变化、大气运动等内容抽象性强,依靠教师口头阐述很难讲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动画模拟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的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理解知识体系
赫巴特曾经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挂图、地图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这样的地图即使投影在大屏幕上,也是静态的,甚至有的是模糊不清的,学生观察起来比较费劲,也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突破教材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了不同气候的差异,而且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不同气候特征,展示不同气候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际来加深学生对气候差异的理解。最后,我们还可以开展小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自发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读图是一种基本技能,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读图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正确读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概括、综合、推理和判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地图”时,其中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地理事物入手,通过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引入地形图的讲解,逐步引出山谷、山脊、缓坡、陡崖等地形特征,并在地形图上标出等高距,借助立体垂直切割的方法呈现两个山顶之间的相对高度,由此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引入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克服使用挂图教学而导致的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等弊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教学“地形图的绘制”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闪烁功能来凸显山顶、山谷、河流、山脊或陡崖,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地理空间事物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延长知识存储期限
初中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几乎很多年都不变,例如中国及世界的地形图、地图图解、表格、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影像资料等,都是长时间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表述方面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同的信息储存在U盘或光盘中,只要有相应的器材设备就能长期使用。只要建成了配套的信息系统,就能在地理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一来,地理教师的备课效率就大大提升,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和研究,从而发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知识储备的期限得到延长,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减轻,再加上信息技术程序中除了有教学内容与地图以外,还可以存储同步习题、期末测试题、期中测试题等,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只需要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即可,还可以省下更多时间进行教研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其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行为、能力等方面,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合理运用共享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延长地理知识素材的存储期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乐安.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的研究[J].商,2014(6).
[2]曹巍.也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3]袁佳敏.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
作者简介:
4.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篇四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5.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 篇五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便是我们为之研究、探索、实践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出发,从分析思考与研究对策两个方面对该现状进行评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现状 对策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技能培训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信息技术教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中学计算机老师,我感觉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程的时候都是抱着可以上网、玩游戏等心态进行学习,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他们来说只是提供了一种更先进、更有乐趣的活动课程。有些学生把学校的机房当作网吧,刚进教室的时候就开始下载游戏,上课的时候玩得不亦乐乎。在网吧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来上网聊天、看电影、游戏的,而真正的用于查资料、工作、学习的并不多见(虽然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但还是有许多原因使部分学生进入网吧);同样在家庭中的电脑也是用来娱乐的居多,而真正用于学习、工作的计算机往往会忽视(有的是看到并不知道是计算机),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熏陶”下,学生自然而然的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娱乐的工具(或玩具)。每当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呢?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模式: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1.同学们不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不明白到底要学些什么,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导致他们上课玩乐最主要的诱导因素。
2.教材的内容有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素质,比如初三年级要学习的DREAMWAVER与FLASH两项,书中的内容太空洞,例如只是讲解了创建与编排网页但是却只是停留在此,没有介绍链接部分,试想只有一张张精美的画面而只能单独浏览那怎么能称为网页呢。
3.现在的教学都普及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的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这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计算机学习兴趣偏向而出现教学误区。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偏重在于娱乐上面,而真正想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并不多。就出现了学生在上课时出现了“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想听则听,不听也罢”的现象。同样,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也有多种,例如当今的考试制度还是以中考、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机是“无所谓”的一门学科,不需要参加中考,也不要参加会考(初中),高中的计算机虽然要参加会考,但考试难度不大,很容易过关,所以计算机这门课往往会被忽略。这样导致学生、家长、教师都不重视,出现了下面的一些现象:(1)其他学科老师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留几个学生来辅导甚至占用了信息技术课,上其它学科;(2)部分信息技术老师送课给其他学科老师上的现象也比较严重;(3)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所教的是一门小学科,只要学生不吵闹就行,上课只注重纪律的维持,而忽略了教学;(4)部分学生在新授课的时候会做其它作业,或者是没有用心去听,完成操作任务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一心想要去上网或游戏。
3、软硬件设施缺乏而导致操作技能低下。
信息技术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知识、理论上的教学,更是在技能与实践上的教学,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和环境。目前,新建或改建学校大都能满足上课时“人手一台配置精良的机器”的条件,而一些条件较差的老校,电脑设备相对陈旧(有的达不到所需的软件要求),甚至是有一些学校在达不到人手一台机器的标准备配置,上微机课时二人一台,甚至三人一台,这样上课的效率可想而知了。另外比较老的机器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必然会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打断了老师正常的上课顺序。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开不足额定的课程。例如要求每周二节的,由于人手不够只能每周一节(甚至有些学校索性不开设),这样老师一直在赶进度,忽略了学生平时操作技能的培养,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学而不精,学而不会用,正如笔者所教的初一的一个班,平时测试考得不错,但综合操作起来,他们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这样的学生时间一长,必然就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还有每周只上一节课的学生,一星期后所学的知识早就忘记了,更不要说在原有的知识上更上一层楼了。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对策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有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也有一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尽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针对以上的五种现象,笔者提出以下五种对策,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1、纠正错误认识,引导学习兴趣。
面对学生对计算机错误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应用来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肯定娱乐的同时重点介绍在学习、工作中的应用,另外也可以通过提示学生一个事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让他讲述他如何得知这个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也可以让他完成一些与其有关的一些数据处理,如全班的一次成绩统计(如平均分、名次、总分之类),让学生感觉计算机的有用性,从而来否定计算机并不单单是游戏机,休闲娱乐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更主要的是一个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小帮手。
2、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偏差和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充分重视并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和成功体验。另外,计算机教师也应该从教学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类、游戏类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例如本人在小报制作这节教学中就利用了AUTHWARE课件来教学,并且让学生参与制作,并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放一周看各个作品的点击率,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热爱学习计算机,另外其家长感觉自己的小孩的作品能上网(感觉好像发表一样),从而也会支持他们学习计算机。
3、采取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得其所。
面对学生考试成绩“贫富悬殊”,我采用分层教育的方法。如果给学生制订一个他无法完成的目标,他就会放弃这个目标。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采取分层教学,如好的学生或班级在掌握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补充一些培养其兴趣的、本知识点的延伸,学生感觉学习上有乐趣了,自然而然会每次都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同时那些学习困难生见到学完基础知识可以得到一些有乐趣的新知识,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了。另外每堂课的课堂练习也进行分层设置,让每一个学生在当堂都能完成,并且让完成较快的学生设置一些奖励(如上上网,打打益智类游戏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成绩自然而然的上升了。
4、强化软硬件建设,实现资源最优化。
面对学校教学设施完整与否我们是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使其这些设置达到最好。如在上课前最好检查一下我们机器是否出现问题,应该说我们的计算机课一般不会出现在上午第一节课,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堂课的时间来检查我们的机器,使机器的性能发挥至最好状态。面对学校机器无法达到每人一台,只能尽可能克服,如果实在克服不了的我们可以采取帮教的形式,让好差搭配,主要让困难生操作,好生辅导,也可让好学生演示,困难生学习。二者互相交换,这样双方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样他们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友谊。
5、合理实施考核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考核评价方面,我觉得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现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计算机了,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理解力。所以,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应该多使用“模块式”、“任务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模块式”就是说我们每学完一节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测试(检查),模块设置不宜过大,能花10到15分钟完成较宜。而“任务化”就是我们指定一个任务,如设计一个动画、制作一个电子小报、制作一个网页,每项任务应有简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任务,但不要干涉学生的思路,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
6.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 篇六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在发达城市,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可在落后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局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定的困难,但同样可以努力的有效整合。本文简单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和探讨,侧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服务,并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如何处理在英语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环境
引言
自从信息技术在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开始,尽管大家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很多教师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在落后的地区,英语教学的资源,师资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仅仅利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对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要获得更好的方法和资源,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本文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中,使得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学能够很好的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运用贫乏
新世纪下,我国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都非常重视。特别给一些落后中小学都给予了一定多媒体资源,有专门的机房,多媒体教师等设备。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却不到位,真正让学习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和培养都很少,基本都是一种摆设,也几乎很少有几个教师能真正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另外,许多教师都不怎么会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主要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日常和专业培训,还是一直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转变教学观念和培养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思路。
二、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之整合的意义
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体现在诸如电子教案和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更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智能化地、最大限度地、直观而生动地处理各种动画、声音、文本,并十分逼真地在英语授课的同时描述事物不同的变化背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其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英语教学规律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资源工具
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知识背景和文化拓展方面,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进而获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2、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交流工具
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开设一些英语讨论专题,放假时期通过E-mail往来,或者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将日常所教授及课外的知识传上去,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语感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3、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
英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引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边想、边做、边练来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播放相关英文节目以及相关中英文化差异的影视欣赏,营造浓郁的英语氛围,然后学习“Listen and match th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pictures.” 同时,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4、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探究工具
英语教学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名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的情景的场面。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整合使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它强调从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缺乏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尤其是落后地区。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优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二)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因为想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渠活水。落后地区的教师,同样要不断的追求更完美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紧跟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尊重学生个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扶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觉发掘课文特征,自觉收集信息,自觉处理和发布信息。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体性。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活用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与当前初中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正在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学习资料作为教材教学与学习的拓展。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
总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应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惟存教育网站
7.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 篇七
●创设技术应用情境, 忽视分析与解决过程
案例1:“Excel数据表的排序与分类汇总”教学
教授“Excel数据表的排序与分类汇总”伊始, 教师创设情境:在学校网站上对初二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投票调查, 收集的数据如下页表所示 (表中1表示上网有进行该项内容, 0表示上网没有进行该项内容) 。同一班级的学生因投票时间不统一, 数据被分散排列在表格中。现在要统计各个班级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浏览信息、游戏聊天及其他项目的准确人数。如何应用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解决呢?
呈现调查表后, 教师一边板书:将初二学生上网内容调查表中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一边示范操作:用自定义排序如何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接着, 师生一起回顾排序的操作步骤, 教师同步板书步骤, 并要求学生参考导学课件或板书, 操作实现。多数学生完成操作后, 教师板书下一任务要求:在初二学生上网内容调查表中, 求出各班学生上网各项的总人数, 将结果填入标签名为“统计数据”的表中, 并示范分类汇总操作。师生共同回顾操作步骤, 同时板书。学生参考导学课件或板书, 操作实现利用分类汇总统计各班学生上网的总人数。
课堂观察: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 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整个操作过程都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不需要思考和关心其意义, 只要记住“自定义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分析思考: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但呈现情境后, 直接给出教师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缺乏分析与解决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用、如何应用。例如, 案例1, 教师精心设计了在Excel数据表中如何统计分散排列的某类数据的总和的问题情境, 但是教师没有与学生一起经历以下的分析过程: (1) 任务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用已掌握的Excel求和技术能否解决?显然用SUM技术对大量不连续的数据进行求和, 不是好的解决方法; (3) 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技术, 分类汇总技术可以简单实现同类数据求和, 但分类汇总技术的实现条件是同类数据排序到一起, 从而引出“自定义排序”技术; (4) 形成解决方案:先用自定义排序将调查表中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 再利用分类汇总技术实现同类数据求和等。而是以完成两个子任务的方式直接给出教师的解决方案, 把学习过程放在自定义排序、分类汇总技术的操作上, 学生仅凭这些操作步骤, 无法理清为什么用该技术、什么情况下用, 也许多数学生在“去情境”下能完成自定义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但在新的应用情境下, 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应用。技术应用教学中, 对学生来说, “怎么做”是基础, “怎么想”比“怎么做”更重要。
●经历技术应用过程, 忽视科学性
案例2: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管理计算机文件”教学
教师展示四位闽籍运动员奥运会夺冠的照片并提问:如何对文件夹中四位奥运冠军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在学生了解了使用“资源管理器”对计算机文件进行管理和创建文件夹、查找、移动、复制、删除、恢复文件等操作之后, 教师用课件展示三种方案。方案一:分别给每一位奥运冠军建立一个文件夹, 并把每位冠军的相应资料放入文件夹中。方案二:根据文件类型分别建立“图像”、“文档”、“视频”等文件夹, 并把对应类型的文件资料放入文件夹中。方案三:把方案一和方案二结合起来, 分别为四位奥运冠军建立一个文件夹, 再在各自的文件夹中, 建立“图像”、“文档”、“视频”等文件夹。
师:说一说哪一种方案最好呢?
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出文件资料归类整理时, 缺少信息处理的需求背景阐述, 随后的追问:哪一种方案最好呢?学生无法依据信息处理的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给出的结论片面而有失科学性, 从表情上感觉到学生接受了教师给出的结论。
分析思考: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比较结论:那个文档 (文字) 不如这个文档 (图文) 漂亮, 那个文字表达不如这个表格表达清晰, 那个表格数据不如这个图表直观、明了……在经历技术应用过程中, 简单地评判哪个技术方法好、哪个技术方法不好, 忽视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技术。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 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应用目的才能体现技术的价值。案例2中, 不同的文件夹结构适合于不同的信息处理需求, 如果要分别对四位运动员的图片、文档、视频资料进行编辑加工处理就可以选择方案三;如果要分别为四位运动员制作PPT宣传片, 可以选择方案一。文件夹的层级过多, 查找文件不方便, 但文件夹的层级过少, 而文件夹内文件数目过多亦不便于文件的查找, 因此, 只能依据需要规划出相对最佳的方案。案例中, 教师在没有信息处理需求的前提下, 简单地评判哪种文件夹结构是最佳方案, 具有片面性, 无法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应用技术。所以面对技术应用, 教师要重视科学性的体现, 每一种技术应用都要按照相应的科学方法和原则, 不以简单、主观、臆断操作而代之。
●完成技术应用的学习任务, 忽视运用技术的条件
案例3:“上网浏览和保存信息”教学
课上, 教师示范了IE6.0浏览器的“收藏夹”、“历史”等按钮的操作后, 向学生提供中国生物大观园网址, 布置任务: (1) 使用IE浏览器, 登录中国生物大观园植物世界, 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于是学生开始行动起来, 启动IE,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中国生物大观园网址, 进入中国生物大观园网站后, 单击选择IE“收藏”菜单下的“添加到收藏夹”, 在“添加到收藏夹”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 几分钟过后, 全班学生都完成了。教师接着布置任务; (2) 根据常识及生物课上所学的知识, 浏览网页找到“柳杉”的介绍材料, 将它的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里, 文件名为“柳杉”;再将介绍它的文字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里, 文件名为“柳杉.txt”。几分钟过后, 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操作。
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操作完成任务, 课后调查学生“什么时候你会使用IE‘收藏夹’功能”、“什么时候会使用‘历史’功能”, 初次接触因特网的学生茫然, 不明确。初学者不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 只是被动地完成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的操作。
分析思考:技术应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学会应用技术, 并能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认为, 要实现可迁移的学习, 学习者最起码要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 即运用的条件是什么, 知识不能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这类有条件的知识。因此, 学会信息技术操作不等于能够合理运用技术。技术应用教学不但要有技术操作的学习, 还要有关于为什么用该技术,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用等内容。
分析案例3, 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应用“收藏夹”的学习任务, 没有体现什么时候、什么条件运用“收藏夹”的任务背景。观察课堂的学习过程, 虽然以“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这样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内容为载体, 但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对“收藏夹”是将经常要访问的网址保存、作为上网最重要的索引和书签、供后续再次访问网站时调用网址缺乏明确的认识。进而也无法认识到:为了避免重装操作系统后丢失收藏夹里自己最重要的资源索引, 备份收藏夹是很有必要的等有关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将来应用好“收藏夹”的关键所在。忽视了技术的运用条件, 学生虽然学会了操作, 但习得的是课堂任务情境下的操作技能, 不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应用, 无法形成新问题情境中恰当应用技术的能力。
案例3在教学设计时可以Web2.0时代的应用需求出发, 设计开放的学习任务, 如在微博上分享生物大观园的图文素材。学生为了及时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 记录自己的感想、灵感, 与他人分享有关生物图文资源, 需要在活动中探究包括浏览器“收藏夹”在内的各项技术的应用条件。其学习是在经历真实的技术应用中体会技术应用的价值, 有利于逐步形成新信息问题情境中恰当应用技术的能力。
8.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继进步,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多地区已基本普及,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综合体现,也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因其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尚无固定的模式,所以长久以来,随着课程的逐步普及,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关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信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硬件、软件配置严重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政府和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既使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配置很低,数量很少,与城区学校的配置存在很大差距,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差距甚大。缺少专项经费购置软件资源,比如购置优秀课程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等软件资源。由于计算机数量少,经常出现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甚至好多学生没有信息技术课本。学校计算机坏了,学校没有维修的经费,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就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很多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至今没有连接因特网,从而无法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被改为其他学科的自习课。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瓶颈。
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目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确是一种社会现象,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很多农村的学生初次接触网络时很容易被网上五花八门的内容迷失自我。其实,如果我们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的做法,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完成“网上冲浪”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把网络运用于学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当然,在“冲浪”前,一定要首先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对于学生能不能上网,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也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
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小学没有资金购置计算机,好多学生在小学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部分同学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亲自操作计算机,所以来到中学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胆小害怕,不敢操作,坐在计算机前发呆。有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安装了计算机,这一部分学生会简单的打字、画画等操作。另外有个别小学配有几台计算机,安排课时数量少,间隔周期长,学生当时学习的一些基本操作没有得到及时巩固,结果收效甚微。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学生就把计算机当成游戏机、VCD等娱乐工具。有小部分学生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对以上问题的个人见解及分析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技术软硬件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课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要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需要购置一些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录音带、投影仪等来充实学校资源库。但这些硬件设施耗资很大,农村甚至更加偏远的山村初中是没有足够经费支持的,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加大农村初中这些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应该适当增加少量信息技术设施,增加日常运行、维护的经费,购置一部分稳压器保证计算机教室电压稳定,提供不间断电源,以确保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各设备能正常投入使用。把计算机教室连入因特网,通过上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O%”。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提高教师教学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它有极其丰富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工作、娱乐、生活、教育、新闻和商业等各种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逐年呈上升均势,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网络的出现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因沉迷网上聊天而降低。对于这样的群体,作为教师、家长、社会,都要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明辨是分。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自身的重视程度,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关注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在21世纪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宝生.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高级教程.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9.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 篇九
【摘要】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相关信息。通过上网,可以搜集我们想知道的大部分信息,可以查阅和锁定各地的相关位置。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非常必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要性;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相关信息,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时下的意义已经由纸质的书本转换为电脑科技的支撑。通过上网,可以搜集我们想知道的大部分信息,可以查阅和锁定各地的美食城、电影院等相关的位置。这些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电脑这个媒介的支持,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我们必然要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刮目相看”。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使得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通过计算机这个平台,初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更方便地传递更多的有益信息,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当然,通过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顺畅的制作课件,制作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还可以为学生搜集到世界各地关于某些课程的相关信息,极大地便利教师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在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方便而熟练地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查阅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等等。其次,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作的关系。除了专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业内精英人才之外,多数人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都是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和部分与工作内容相关的软件,需要应用计算机与其他人员联系,写工作计划和总结,制作PPT展示等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那么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比较被动,与其他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的差距,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来讲是不利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初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再次,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使得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亲密,远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通过MSN、QQ、人人网、微信群等各种方式进行联系,而这一系列联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和了解这个前提。再比如说,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直接在网络购物、交话费、订车票、打车等等,对于一个不会使用基本软件,不懂信息技术基本功的人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纵然计算机信息技术用途如此广泛,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在初中校园内具体地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却没有收到该有的礼遇,这主要源自于学校及其广大师生的普遍不重视。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多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在进行上机操作的实践练习时,很难做到人手一部电脑,很多学生不得不几人合用一台电脑;而且,有的电脑还存在部分软件不能使用,鼠标等硬件设施失灵等问题,这些设备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由于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接受情况没有很好地认知,导致学校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存在教材难易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阶段不符合等问题,教师在配置上也难以有专门的专业化出身的教师任教。这些问题的堆叠,使得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变低,整体的教学环境较差。在新课改的新环境下,要想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存在各自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直接成为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降低的关键性因素。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态度不积极,因为计算机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只需要学生懂得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可,而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很多学生家庭中都有电脑,因此教师也疏于对学生这方面教学的关照。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老套,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计算机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和练习的机会,而非教师一如既往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课方式陈旧,不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懂得如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这些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却因为学校电脑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教师配置非专业出身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计算机上机演示教学变得难以进行,这直接促成了学校计算机教学不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学生本身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远不足,却对电脑游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衷,在上课的过程中把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等等,这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信息继续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钟钱.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与体会[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1,(02).
[2]王为杰.浅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09-23
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08-11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8-18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07-1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10-09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07-26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反思07-19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09-04
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