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共9篇)
1.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一
凤冈县第四中学“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申报材料
我校立足于“以教研树名校,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增效益”的目标,向全校教师宣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介绍最新教改动态和研究宣传成果、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科研考核评估、管理科研课题、评价和推广科研成果。学校教科研依靠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积极组织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学校把教育科研工作一直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认为: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抓住了教育科研的今天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明天。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教科研的建设,重视对教育科研的管理,保证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经费。因此先后制定了《凤冈四中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凤冈四中教育科研工作办法》、《凤冈四中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管理办法》、《凤冈四中教育科研考核与评估办法》等制度,并按要求落到了实处。我校的教师在参加的各级各类的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教科研兴教”、“ 教科研兴校”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选择。开展教育科研,不仅会增加学校的发展的生长点,更可以促使学校持续发展。
回顾我校的教研的发展历程,是极其不平常的,每一个脚印都走在了我县中学教育的前列。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村基础教育会议精神,以教师为核心进行教育科研,以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为目标,以深入学习、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保证,以课题、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活动为载体,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把“科学管理、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化差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科研工作的重点,突破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这个难点,坚决抓住“培优拔尖”、“控辍保学、转化差生”这两个主要予盾不放松,以兴办特色学校和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教科研兴校”这个战略目标。
回顾两年来的教科研工作,我们积累、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教科研工作组织领导,确保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认为,学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整体发展要上新台阶,稳步提升水平,科学规范是基本,将教科研此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基础、先导,使每一项决策,每一个创新做到行之有效,使之有方。
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校长简益华为首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简益华担任,成员有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各科教研组长、业务骨干等,他们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教科研经验,业务能力强。同时为了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落实,学校组建了教研处,对学校教科研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指导、调控。并出台了《教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及《教科研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学习、科研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探索和实践。正是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带领下,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稳步、有序,使科研工作从上至下,由点及面地得到了全面的开展与实施。
其次,把教科研工作当成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要求有一个科学的,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其常态化地开展。我们制定了《凤冈四中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办法从“计划和制度”,“组织和队伍”、“课题实施过程”、“科研档案”、“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详细的阐述,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
1有了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教科研工作真正渗透到日常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将教科研项目纳入到学校五年行动规划之中,通过规划,明确了阶段内学校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及行动方向;根据规划的布署,我们还制订出学校每年的课题实施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将科研工作的年度具体内容与要求具体落实到人员。
二.抓好过程管理是搞好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中心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质设施设备,我们积极参加市、县科研骨干培训,并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认真做好 “ 四个一 ” 的学习活动,即每天学一点,每周记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期初我们给每位老师配发了专门的笔记本,月底由教研组统一查阅,从中选出优秀的反思和随笔结集成册或在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交流。从批阅检查情况看,每位老师都能做到 “ 四个
一 ”,很多老师超额完成 “ 四个一 ” 的任务,按时上交率达 100%。就反思和随笔的质量和篇幅而言,教师学习反思和随笔篇幅较长,质量较好。
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推动学校教师的速度发展,学校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让教师从活动中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武装自己。如今年组织数学教师参加的凤冈县课题开题会,县教科局组织的中考复习论坛,以及省教科所组织的论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竞赛,我校教师每人都有论文或其他内容参赛。
我校教科研工作一向来有个好传统,那就是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师水平不平衡,所以我们对每位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对于一般老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教科研讲座,印发有关市、县教科研资料,阅读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掌握一些教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在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在研究中可以是一堂课,一种教法,研究范围尽可能小些,研究流程只要基本符合科研要求就行,让教师们在 “ 游泳 ” 中学会 “ 游泳 ”,这就是 “ 面 ” ;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任务,压担子,承担主要课题或担任课题组长,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教科研核心群体,依靠他们去聚合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这是教科研工作的 “ 点 ”。既然是 “ 点 ”,那当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之 “ 重心 ”,重就重在对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指导,突出的是选题的反复论证;重在对其实施过程中的测试、检查;重在不惜代价组织有关人员到教科研先进学校学习取经;重在总结时的分析研讨。这样,教科研骨干队伍的科研能力、教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并带动和指导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这种以点面结合形成一个锁链来抓课题研究,既保证了重点,又达到了全面练兵之目的,较好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今我校形成了多层次开展教育科研的局面,既有各科教师研究的课题,又有普通教师群体和个体研究的课题。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校教师在参加的遵义市英语教师、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上均获得一等奖。田东老师在省级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我校数学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2011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也有20人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我校40多位教师2011年在参加省级的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的比赛中,有35人获奖。我校本学期又申请了七个教育科研课题,基本覆盖了初中教育的各个学科。
学校教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发挥科研的价值,并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继续“教科研强校,教科研优教,教科研育品牌”的战略,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课改相结合、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校之路,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
乘教育改革东风,走教科研兴校大道,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明天,凤冈四中必将在不断探索中大踏步前进,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凤冈县第四中学
2012年6月18日
2.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二
中学高级教师是具备较高学识水平与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中学教师高级资格称号, 是具备中学高级教师条件, 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程序, 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评定、县级人事部门聘任而产生的。中学高级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中的瑰宝, 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 中学高级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处在弱化状态, 现状令人担忧。针对此问题, 笔者对苏北地区一所完全中学的高级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调查目的
了解苏北地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情况。
2. 调查对象
该校所有中学高级教师近五年教育科研成果。
3.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与有针对性的交谈。
4. 调查时间
2010年5月
5. 调查对象
6名年级主任, 1名教科室主任, 1名校长办公室主任。
三、调查结果
1. 教育科研成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校长办公室主任调查出本校近五年中学高级教师数、中级 (指中学一级教师和中学二级教师, 下同) 教师数。通过教科室主任调查出本校近五年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具体数字、中级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具体数字, 统计分析。
说明:发表论文、获奖论文和课题结题等三项成果兼有两项或兼有三项者, 其人数只计入一项。
(1) 高级教师近五年教育科研成果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 高级教师数在增加, 其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到2009年高级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29.5%。高级教师有科研成果的极少, 将近五年有成果的高级教师数与其总数的比例平均, 才有近6.64%的高级教师有教科研成果。抛开一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没有论文发表、获奖和课题结题这种极少的现象外, 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人已少得可怜。另外, 2005年有论文发表的这位高级教师到2009年一直有论文发表, 2007年有论文发表增为三位且一直到2009年都有论文发表, 且其中两位还主持课题研究工作。
(2) 中级教师近五年教育科研成果统计
调查显示, 中级教师数增加不大, 其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逐年递减。可以断言, 若一所学校教师数固定, 那么中级教师数应该逐年减少, 高级教师数应该逐年增加。中级教师有科研成果的较多, 将近五年有成果的中级教师数与其总数的比例平均, 有35.46%的中级教师有教科研成果。抛开一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没有论文发表、获奖和课题结题这种极少的现象外, 中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人占其总数的比例是中学高级教师的5.49倍。
2. 有针对性的交谈列举
(1) 有教育科研成果的高级教师回答为何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工作之余看看书, 会有些自己的想法, 就把它写下来。
科研确实能丰富自己。
写论文, 一旦入了门, 就不愁发表, 有时还约稿呢。
我每年有40篇以上的论文发表, 经济收入还不少呢。
工作中的问题就是科研的最好素材。
不提升自己会落伍的、被淘汰的。
(2) 无教育科研成果的高级教师回答为何不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做教师成名成家太难了, 全县一万多教师, 才一个正高级。
进了高级到顶了。
评价老师看的是分数, 又不是论文。
写一篇论文, 花五十元参加省级评选, 即使获奖, 学校才奖10块钱, 多数情况是白忙活。
不如整点儿家教。
老师辛苦, 尤其是班主任, 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照顾。
不评职称了, 费那个脑子干啥。
社会浮躁, 向钱看, 静不下心。
四、原因分析
中学高级教师是学校的顶梁柱, 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军人物,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经历了中学二级教师到中学一级教师再到中学高级教师的评聘过程, 这个过程十余年, 他们没有间断过教育科研工作, 积累了相当的教育科研工作经验, 本应继续坚持下去, 促进自己专业成长。调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中学高级教师中有教育科研成果的仅为6.64%, 而中级教师中有教育科研成果的为35.46%, 原因何在?
1. 评价偏向, 弱化教育科研工作
学校要发展, “质量”是生命。这个“质量”不是专家学者文献里的质量, 而是重点学校招生时看重的“质量”, 是家长、社会认同的“质量”, 是政府部门衡量学校的“质量”, 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质量”。这个“质量”就是分数。哪位校长敢轻视它?哪位家长敢轻视它?哪位学生敢轻视它?国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已十多年, 江苏省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五严”禁令一年有余, 这种观念转变不大。教师教育科研、专业成长, 校长支持, 家长也支持, 但教师必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教育科研了, 专业成长了, 学生的分数却下降了, 家长能说你好吗?校长能评你优秀发你奖金吗?笔者认识一位中学正高级教师 (本县唯一的一位) , 他自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持教育科研工作, 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中实施新课改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是他的学科成绩总略低于平行班, 因此, 他总在高一、高二循环, 上不了高三。2009年暑期, 他离开了这所学校到南方的一所学校谋职了。至此, 这个县没有了中学正高级教师。
2.“职称到顶”, 弱化教育科研工作
我国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要素是中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事实证明, 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最为有效的途径, 所以, 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中, 把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作为硬性条件或优先条件明确提出来, 这反映了教育管理部门的现代意识和远见。职称评定确实激发了中级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 提高了科研意识, 培养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促使他们专业成长。不晋升职称, 这个目标就不存在了, 绝大部分高级教师其职称晋升已经到顶, 他们教育科研工作戛然而止也就不足为奇了。晋升为高级教师, 依然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也有, 但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仅占6.64%, 比中级教师低29个百分点。
3.“向钱看”, 弱化了教育科研工作
调查中一位中学高级教师说:“高级教师只是学历和资历的认定, 思想觉悟不一定就高。高级教师也生活在实实在在以钱为尊的社会中, 在高昂的学费和房价面前, 往往低头反思披星戴月的付出与微薄收入的不对等。搞个家教、整点别的来钱还快还多。教育科研, 费那个心思?得不偿失啊!”他深有感触, 我无言以对。我知道, 教育科研是要摒弃功利的, 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真能如此的, 恐怕就是调查结果显示的6.64%吧, 而坚持下来, 最终能成名成家的, 更是渺茫了。
4. 繁重的其他工作弱化教育科研工作
教师工作的辛苦是全社会的共识, 也是应试教育使然。2007年教师节, 一位县委书记在全县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说:“全县的公务员如果都像教师那样工作, 我们县的发展就会有质的飞跃。”听了这句话不知道该喜该忧。笔者做过6年的高中年级主任, 六年中最大的希望不是名不是利, 而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每天晚上查完学生宿舍, 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坐在椅上不想动, 躺在床上不想翻身。读读书, 写写反思, 没有强大的毅力确实很难做到。教育科研, 力不从心, 顾及不了啊!
五、建议
1. 评价教师应以专业成长为依据
“教育是一项严肃的社会活动, 教师是一个严谨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践者, 承载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新知识、发展文化等一系列重任。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 是教育赖以生存的前提。”[1]评价教师“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1]。虽然随着规范办学行为实施“五严”禁令的推进, 评价教师也在改变之中, 但仍没有从以“分数”为重要依据转变为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重要依据。许多学校评价教师简单化、表象化、功利化。比如有的学校在评价教师的德、能、勤、绩中的“勤”时, 仅以教师代课多少、是否出满勤为依据, 代课多、出满勤, “勤”这一项就得满分, 而反映教师勤本质的勤读书、勤思考、勤研究、勤实践未涉及, 把持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抛到一边。这种教师评价直接导致了教育短期行为和教育功利思想的蔓延, 对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弊无利。
2. 扩大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评定份额
1986年始, 对中小学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资格, 此举对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和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相联。对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 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就已经到顶了, 评上后就能歇歇了。没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育科研、专业成长就没了劲头。按现行的职称评审政策, 笔者算了一下, 一位本科毕业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二年就可评聘为中学二级教师, 第六年就可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 第十二年就可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毕业生一般为23岁, 加上完成职称评聘这十二年是34岁。换言之, 一位本科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 经过正常的努力, 到34岁就可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十二年中若工作特别努力, 即能破格提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34岁左右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就已经到顶了。没有了追求的“目标”, 职业倦怠, 工作疲沓, 充当起了撞钟的和尚。这种“34岁歇歇”的现象在本地区不算少数。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 一位同事看到了, 惊讶地问:“你评上了高级, 还写论文干啥?”我当时憋得脸通红, 接不上他的话。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只是听说而已, 可望不可及。笔者所在的县一万多教师才一名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不到万分之一。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Vroom) 提出的期望公式M=∑V×E (M表示激发力量, V表示效价, E是期望值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来计算, 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对一般中学高级教师的激发力量几乎为零。笔者认为, 这个比例应提高, 如果根据巴莱多定律 (也叫二八定律) , 正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应占中学高级教师总数的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第十七章第五十五条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这, 也许是中学高级教师持续进行教育科研的“内驱力”。
3. 制定并实施针对中学高级教师的目标激励方案
中学高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教育科研能力较强, 已经完成了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过程及由适应到成熟的过程。他们教育科研成果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应该是全体教师队伍中排在前列的。他们本应该是贯彻新课改精神, 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改革的主力军、排头兵。作为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 应当制定针对这一群体的目标激励方案, 激励他们不停下教育科研的脚步、不停下专业成长的脚步, 给他们铺就一条由成熟到成名成家的道路, 铺就一条由“经师”、“人师”到“大教师”的道路, 激励中学高级教师在这条道路上奋勇向前。
这条路不应该是一站式的, 应该是多站式的。走完一段, 就能获得什么名誉、享受什么待遇, 再走完一段, 又能获得什么名誉、享受什么待遇, 让坚持走的中学高级教师持续地感受到成功感和幸福感, 以此激发他们一段一段地走下去, 一直走向教育家。
参考文献
3.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三
新学期即将开始,教科研室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开拓我校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上海市二期课改行动纲领为导向,立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要抓好“自主教育”课题的实施,形成教育与科研一体化运行机制,把教科研工作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为此,我们特制订如下新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狠抓“自主教育”课题研究的总结、宣传、报道,在全校形成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教科研室在总结了23期《xx之光》全面宣传报道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课题研究促教学改革的思路,充分利用校刊《xx之光》“自主教育”课题研究专栏,将全校教师中“自主教学”的创新做法、先进经验及时总结、宣传、介绍,供大家学习推广。
教科研室特别要对“自主教育”课题的深入开展作宣传报道,使“自主教育”课题深入人心,从而使教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二、抓课题的深入开展。
1、按我校《“自主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决定:20xx年2月~20xx年6月,外语组、数学组将投入“自主教育”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
2、外语组、数学组需订出“自主教育”的实施计划。
3、校中心组有关老师须深入课堂,对实施课题的教师跟踪听课,及时指导老师分析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切实指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并写出课题实施的研究报告。
4、定期组织外语组、数学组相关老师学习“自主教育”相关理论,讨论并总结实施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这项活动本学期暂定进行四次:
(1)第一次放在开学第三周
(2)第二次放在期中考试之前即第六周
(3)第三次放在期中考试后即第十一周
(4)第四次放在学期结束之前即第十六周
5、语文组继续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写出课题实施总结报告;外语组、数学组,本学期须各推出两节实验研究课,请专家指导和校中心组会同研讨。
6、抓好其他教研组实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本学期重点抓外语组、数学组,其他各组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应开始启动课题的实施。
7、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积极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1)继续进行随堂课听课活动(排表)。这样做可以促进教师抓住开一堂课的契机,深入钻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跟踪听课。对有关老师、有关学科,教科研室将与教导处密切合作,组织老师跟踪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指导老师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这样的听课,每人每学期不少于三次。
8、继续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我校优秀的教科研文章,每学期不少于10篇。
9、继续组织我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社会上学科专题研究和教科研资料编辑活动,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10、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训内容。20xx年度我们将继续推荐各学科青年教师参加岗位培训工作。
11、编辑高质量的《xx之光》三期、《中学生自主教育专题研究优秀教案》一册、《教科研成果集》一册。
4.第四中学创建太极特色学校总结 篇四
——第四中学创建太极特色学校总结
第四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增大校园内涵,以特色创建为窗口,展现校园文化,体现精神面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校委会多次酝酿、研讨,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制定以太极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创建方案。对这一方案,全体教干、班主任、体育教师都参与了审议,最终一致认为本方案现实可行,且具有前瞻性。
【太极特色的内涵】太极文化创建的内容是很广泛而又具体的。太极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重德育、讲中庸的儒家思想;有吐纳导引的健身医术;有源头久远的太极理论;有强身健体的太极拳法;有自成一家、颇具特色的太极功理论。目前老百姓的健身意识逐步增强,社会全面健身健身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具特色,太极拳以它的简单实用、健身效果明显,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权威资料显示,全球太极拳爱好者的数量近三亿。泗洪县有太极协会,不少市民晨练的时候都打太极拳,有不少地方都有集体表演,总之我校的太极特色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为众多的家长所接受,为多数学生所喜爱。
【取得成效】我校太极文化气氛浓郁,在县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家长都知道四中学生学练太极拳。现太极协会也积极与我校联系,以便共同推广太极拳。在中国·泗洪螃蟹节的开幕仪式上我校800名学生参加表演,不仅展现了四中特色,也体现了泗洪人民的精神面貌。我校在县中小学开幕式上的表演,深得领导和同行的赞誉,不少学校也争相效仿。
【现有状况】经过两年的大力推广,逐步完善,目前我校的太极特色创建已初现规模,打下了厚实的功底,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全体学生能熟练的演练陈式48式太极拳,为了使太极特色走向深入,我校又新增杨氏24式太极拳。在教授太极拳的同时注重太极氛围的营造,在运动场南墙和北墙喷塑了太极文化,使180多米的太极文化墙使整个校园的太极特色跃然眼帘,学校每年都举行两次太极拳比赛,分集体个人两种形式,对于比赛集体和个人给予称号和物质奖励。为了让学生了解太极的基本理论,我校太极工作小组成员到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进行考察学习,计划编写四中太极拳校本教材,目前前期准备工作业已完毕,即将刊印。教材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教材中有太极四大金刚之一王西安大师与其他太极名家与我校编写组成员的合影,太极名家题字,太极的流源,基本的功理功法等等。
【积极影响】我校的太极特色创建已经有两年多,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
首先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增强了体质,太极拳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益处早已为人所知,学生每天大课间的演练对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是有很大益处的。
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动作比较复杂,需要反复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要领。要想熟练的演练一套拳,起码要下一个月的功夫,这一过程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有利于锻造学生的吃苦精神。每一动作要求到位准确,也培养的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太极比赛要求集体参与,对于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也有一定的帮助。
太极文化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的太极思想和理论,窥探了古代医学、导引、气功的奥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文化,传承了传统的太极思想文化。太极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
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不偏不倚,这来源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平时与人的交往中就近似于和谐理论。学校要求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要冲动,要平心静气,方能达到人际关系融洽,有益自己,有益班级,有益学校。
太极拳是内家拳法,重内在修为,这也来源于儒家的重内在品德修养,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校以此教育学生不要过于在意吃穿,而要注重内在的品德养成和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自己德业并举。
【推进措施】
1.为使太极特色创建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王杰校长任组长,全面领导。主管体、艺、卫的副校长杨军负责具体筹划工作,学校有太极功底的几位教师为小组成员协助杨军校长开展工作。包括编写教材和筹划太极文化墙,营造太极文化氛围等,体育组和班主任为执行组员。
2.聘请太极拳嫡系传人为太极拳教练,亲授学生,保证了太极拳传授的质量,在教授中各班级体育教师要参与监督和学习,一是保证太极教学的高效开展,而是为以后太极的教学打下基础。
3.体育教师要学会学生演练的太极套路,做到动作准确、规范、到位,学校体、艺、卫处负责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不合格者要求其限期学会。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太极过程中,教科室负责监督,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使太极教学做到一丝不苟。
4.编写校本教材,由正规出版社审核出版,学生人手一本,便于学习和传承。教材内容应涉及太极拳的发展、流源,对太极的理论,基本功理功法要有介绍。整个教材对于学生的太极拳练习,太极原理的理解要有所帮助,以有利于传承为主。
5.购置太极服,着装统一,以使演练整齐富有美感。服装颜色、样式要体现太极拳的古朴。集体演练要有音乐伴奏,选用古曲,以便与古老的太极拳的韵味相和谐,具体操作由体、艺、卫负责。
6.加强培训,提升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太极拳演练和理论水平。利用集体备课和业余时间体育老师讨论、交流演练心得,取长补短。邀请知名太极教练老指导太极拳教学,利用假期派教师到太极拳发祥地去学习。
7.设立四中太极拳研究会,对太极拳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均可参与,研究会每学期活动不低于四次,主要是研讨太极理论,通过看视屏和与名家面对面交流来理解太极技艺。
8.比赛制度化,原则上每学年一次,形式为个人集体两种。比赛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各班级选派至少3名选手参与比赛。比赛形式要隆重,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比赛来营造氛围,带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9.每天的大课间要集体演练太极套路,要按照音乐节奏整齐演练,班主任要到队督促。早晨和下午课间活动,各班级可以到制定的区域练习。
10.每年力争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内外学校开一次太极观摩会,发放资料,全面展示我校的太极特色创建成果。
11.不断归纳、总结“太极精神”,使它成为促成学风、班风、教风和校风建设的育人手段,使太极起到育德、益智、强志、健体、养性的作用,培养“勤学、合作、敢拼、创新”的师生风貌,带动学校工作迈上新台阶。
12.经费及时到位。每学年学校依据现有财力投入一定经费,用于购置服装,组织各类培训及比赛。
太极拳特色创建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相信在全体四中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太极特色一定会蜚声县内外,成为第四中学乃至泗洪亮丽的窗口。
第四中学
联系人杨军
5.中学教科研年终总结 篇五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科研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创美好的未来”的发展理念下,我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两因:“因人因材施教”;两真:“真心真情育人”。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为达成学校“人人有发展,个个能成功”的办学目标而服务。一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目标,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较为迅速,成果较为显著,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先导,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学校要始终保持地位,决定因素是思想,是人的精神状态。因循苟且,犹豫无为可以一时,而不可旷日持久。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充分满足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不可一日停止学习。我们倡导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群体”,从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看:个人的自我超越可以促进学校的自我超越,学校的自我超越也可以强化个人的自我超越。,我们提出“学习是教师教育生命之源”!让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1、率先垂范,校长成为首席学习官。学校行政领导均积极投身教科研,校长都有自己负责的各级课题,并担任主持人或研究组组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以及阶段小结、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校领导的身先垂范,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2、创设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制订了教师学习制度,要求教师每人每月写两篇以上的教学随笔,每学期交一篇论文。这学期起,还专门完善了教师阅览室,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作好摘录,写好读后感与案例分析。对行政人员和有称号教师的要求还要上升一个台阶。并在每学期结束时,对教师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按照制定的学习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给予先进的教师激励。特别是在本学期,我校特意完善了教师图书阅览室与阅览制度,为教师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
3、以校为本,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搭建学校的学习的平台的。首先建立系统的学习组织,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领导学习系统,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学习系统。以获称号教师为中心的骨干教师学习系统等。这些组织又相互联系、沟通,交融。其次大力加强校本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为目标,立足于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有每两周一次交叉进行的骨干教师讲座和案例研。有备课组开始前十分钟的组员轮流主讲制。有专题研讨活动,有结合课堂实践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活动。我们认为,学习一定要为实践
服务,从实践抓住学习的契机。
而学校“锤炼”师资的“四大工程”——龙头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夕阳工程,都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前三个工程,要求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从最基本的行为研究入手,从课堂中搜集研究案例,提炼理论;又从课堂中检验研究成果,凸现研究亮点。依托师资工程建设,极大的地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现在,一个人人参与教科研的浓厚氛围已在我校形成。
二、点线面有机结合,积极有序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所谓点、线、面,分别指具体的立项课题、教科室常规工作、学校教科研工作思路规划三个层面。在教科研工作实践中,我校注意做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积极有序地展开教科研工作。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和目标,教科室制订了《吕良中学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吕良中学教师学习制度》、《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并认真组织实施。教科研室从课题立项、目标制订、步骤安排、方法采用、课题研究总结等各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加强过程管理。教科研室制订了“立项课题研究阶段情况报告制度”,要求课题承担者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做好数据采集、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确保在预定的时间内拿出研究成果,并一月一汇总,上报课题研究月报表。
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学术活动,了解教改动态。对县教研室或片中心组织的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是踊跃参
加。我们要求各课题组成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带头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己,使自身发展与群体发展共同进步。并把这一要求纳入教师考核范畴。推行撰写“教学笔记”制和学习摘录,并有感即发,及时记下心中所感、所惑。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每月写800字以上的教学心得或教学小论文等。并按要求打印成稿由有关领导检查,给出评语。
6.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六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教科研活动,问题,对策
一、教科研效果不佳
1. 课题的价值意义不大。
新课改条件下, 课题的选择应符合新的要求, 能反映教师自己的新意, 让别人一见到题目, 就能引起对论文和课题的关注。时下一些中学教师的选题过旧, 缺乏创新性, 题目的陈旧所反映的不仅是教师遣词造句的“小”问题, 更反映出他们的新课程意识不强, 生搬硬套, 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 有时候甚至有抄袭别人研究成果之嫌疑, 课题价值意义不大。
2. 中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大的提高。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科研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学教师的教科研偏重于教育行动研究, 注重普遍的借鉴意义, 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科研。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并没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仍然没有领会如何进行教科研的要领。
二、教科研动机不良
1. 为职称而进行教科研。
新的课程背景下, 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标准中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硬性指标, 不少教师为了职称评定而发表教育科研论文, 导致中学教育科研进入误区。
2. 为评优而进行教科研。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不少学校把教科研与评优挂钩, 突出教科研成果在评比中的意义, 这就客观刺激了那些有强烈个人追求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三、教科研管理不善
1. 教科研管理思想不端正, 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中学领导为了应付上级专家和领导的检查, 不惜粉饰门面, 在教育科研上表现得有声有色, 机构、人员、制度一应俱全,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历史等冷学科更甚。一些人对教育科研有误解, 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2. 科研评价不到位。
新课程背景下, 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一些学校存在着极端倾向, 或认为教师只要把课题教学搞好了就行, 忽视教育科研;或者认为教师应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需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写文章、出书, 以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评价教师的优秀与否, 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导致形式上的教育科研。科研评价中更是忽略了语、数、外、理、化等学科之外的历史等学科。科研评价对中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具有导向、鼓励与管理作用, 学校和上一级领导对教科研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科研。
四、应对策略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历史等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深入开展刻不容缓, 特别要加强历史等非主干学科。为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 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教科研是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桥梁。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新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观念意识指引。新的课程观念、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又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能够充分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沟通起来,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从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新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加强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参与性, 形成正确的教科研观念。要重视和加强历史等学科的教科研工作, 各学科并重, 全面开花。
2. 增强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教科研不是简单的模仿, 也不是单纯的对教育教学行为和经验进行总结, 而是深入地进行研究, 采用科学的方法,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 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 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中学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不是内发的, 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教科研培训, 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其培训和指导, 教师自身也需要提高自主性、积极性, 广泛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课程, 学习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
3. 加强教科研的管理, 为教师教科研提供时间保证。
许多教师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 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减少教师课时量, 相应增加教师的教育科研时间, 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7.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七
牢固树立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意识,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加强课例研究的探讨和实践,强化课题研究,深入实施校本教研,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课改,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使教科研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为学校管理决策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现将2012年教科研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课题课改水平不断提升
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工作创新,强化精品意识,学校课题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学校一批教师在研究中尝到甜头,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科研的信心,教师个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1.加强课题管理,凸显科研实效
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调动教师自主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想问题,组组有课题,成果有特色”的教科研氛围。另一方面,细化管理过程,加强对教育科研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主要内容:检查专题研究计划、专题研究过程的记录,专题研究成果。对结题课题提出具体要求,做好成果送审评比及相关材料整理工作。立项课题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改进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有2个市级课题和2个区级课题顺利结题,有3个市级课题成功立项,另有1个课题被推荐为省课题。目前在研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4个。
2.突出龙头课题,打造科研精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学校重点研究课题,也是创立学校科研特色的有力载体。为了使课题研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课题成果能真正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我校有效教育研究系列活动,我们着力抓好“四个结合”:一是课题研究与常态课相结合;二是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三是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四是课题研究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积极开展课例研讨。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安排,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课例,选取典型课例,举行课例研讨会,围绕课例撰写、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反思。目前,该课题正在有计划地研究实施。
3.强化主题教研,彰显学校特色
全面推行小课题研究工作,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教研组、教师个人均可向学校提出小课题研究申请。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就是学期教研主题。小课题研究工作总体要求:工作扎实,研究真实,资料翔实。具体要求:完善进度,系统研究,基于课堂,注重过程,及时总结。课题组每月上交一篇(多者不限)质量较高的小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章。课题研究材料专盒存放,学校定期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各教研组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已步入正轨,正在扎实推进。
4.积极践行课改,构建高效课堂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进行“学案导学”和“EEPO有效教育”的研究。对 “课型方式”、“备课方式”、“教研活动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训练、探讨、改进,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特色,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在全国第九届中小学新课改研讨会讲课比赛中,刘丽老师和牛红岩老师分获中学组一、二等奖。
二、健全队伍,完善机制,教育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1.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上岗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快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组织其学习教育理论,围绕学科建立短、平、快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着重帮助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为保障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由业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具体负责并由骨干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科研组织,形成业务校长,校教科室,教研组,三层渠道畅通的教育科研与管理的格局。建立健全了教科研系列制度,制定了先进教研组评选办法,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的局面,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3.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①教科研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②教科研信息保障。订足购齐教科研所需材料和有关理论书籍,今年,学校为每个教研组加订了书籍数量,全校共订教育教学书籍80余种。③科研时间保障。学校尽力为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方便。④教科研活动保障。创造条件,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为课题实验老师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或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
三、以校为本,多方联动,教师专业成长逐步加速
立足校本教研,创新培养方式,促进教师成长。采取“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位一体”的形式,使教师获得深层的、持续的、科学的发展。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战略,坚持做到“三动三结合”。“三动”,即“名师带动、帮扶助动、课题推动”。“三结合”,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本学年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自主研修。根据各教研组提供的书单,定购了学科教学理论用书,为教研组理论学习提供便利。编印了2本《校本培训教材》,向老师们推介全国各地课改先进经验。
2、帮扶助动。开展新教师“师徒结对”工作和“n+1”培养工作,抓好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验收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课题推动。深入开展校级课题研究,编印了校本教训教材《小课题研究专辑》,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增强教师对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自觉性。学校各教研组的小课题研究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等各级课题研究。
4.校际联动。积极参加教育集团联片教研,有效教育共同体教学教研,加强了校际交流,促进了教师业务成长。
5.专题培训。今年暑假,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学习新课标专题远程研修,9-10月份,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了“携手助学”专题培训。进行了多种教学教研活动方式的学习训练,老师们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6.多层次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根本是个性发展,不同个性教师参与研究的方式应有所不同。我们通过不同形式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刘秀娟老师、李前进老师、王霞老师参加了省优质课观摩活动,吕延军老师参加了省尝试教学观摩活动,胡志军老师参加了“全国第九届中小学新课改研讨会”暨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培训,张健民老师和冯丽娜老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培训,田玉珍老师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新课程教学培训,柴建老师参加了EEPO有效教育培训,王刚老师参加了省级信息技术培训,另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市、区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专业信心。
四、辛勤耕耘,春华秋实,教育科研工作成果喜人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12年,我校被评为“泰山区教学创新学校”,英语、生物、历史三个教研组被评为“泰山区先进教研组”。李洪、王爱勤、田玉珍等3位老师被评为泰山区“教学能手”。刘丽老师获全国第九届说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牛宏岩老师获全国第九届说课大奖赛中学组二等奖,王爱勤老师获省目标教学讲课比赛二等奖,耿雪蕾老师获2012年泰安市中小学“健康山东”主题教育课件评选二等奖。另有多位老师在市、区讲课比赛中获奖。刘丽教师的文章《学养比课堂教学技巧更重要 ——由参加教学研讨会引发的思考》在《新疆教育》2012年第5期发表,胡志军老师的两篇文章在《信息教研周刊》发表。另有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刘秀娟老师的文章《成功是成功之母》获中国教育工作研究会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张健民、孙玉梅等6位老师在省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张雪梅、滕军、秦元平3位老师的远程研修作业得到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的推荐,王霞、孙艺等4位老师在泰山区“携手助学”学习成果评比中获奖。学校将老师们的科研成果结集印制成《凤台中学教科研成果汇编(2012)》一册。市级课题《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指导经典案例研究》成功立项,市级课题《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研究》和《学案导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理论研究》顺利结题。
过去的一年,有艰辛的付出,也有丰硕的回报。展望未来,相信明天会更好!
8.2010市第四中学女工委总结 篇八
20010年,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市教育工会、市妇联有关精神,以2010年工作要点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学校各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女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重点宣传《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以及全国和自治区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和规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平安和谐理念,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女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我校现有教师316名,其中女教工203名,占全体教师总数的64%。全校17个教研组长中有11个是女教师,76个班主任中有49位是女性,如何维护好女教职工的权利,激发女教职工的积极性,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党委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知识竞赛、考试、板报等各种形式检测、巩固这些知识,提醒教师时刻记住要遵纪守法,提高师德水平,增强责任感。
2月26日,校行政会议通过,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并结合今年“五五”普法验收年,决定在广大女教职工中开展一次“庆三八,懂法律”竞赛活动。3月3日又接到教育工会 《关于联合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通知》的通知,于是结合上级精神在全校女教职工中开展“庆三八 万名妇女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全校在职女教工207人,共收缴试卷205份。3月6日女工委邀请校纪检书记贾书记、初高中女教工代表数名,进行了抽奖,抽出一、二、三等奖各十名。
学校女工委于4月20日发出活动通知,活动以“岗位读书”活动为载体,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标语宣传、知识竞答等宣传工具,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重点,包括《婚姻法》《母婴保健法》中的法律条文为主要内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全校掀起学读书、学法、用法的学习高潮。活动帮助广大女教职工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增加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中,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学校女工委发放了100份宣传资料并悬挂横幅进行宣传。全体女教职工做了一套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共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提高了女教职工的维权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领导对“巾帼文明岗”的创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女工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立足本职岗位,以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积极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敬业奉献,在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按照市委和市妇联党支部关于在市妇联系统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女工委在校党委的带动下,校女工委全面发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突出组织特色,贴近妇女实际,将创先争优活动主旨融入各项具体工作中,坚持“党建带妇建”,注重在打造先进女教师示范点,为进一步增强党员身份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举办了以“我承诺、我践行、我奉献”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将“我承诺,我践行;我奉献”标准、程序、时限、责任公开向群众作出承诺。
在“我承诺、我践行、我奉献”活动中广大女教职工积极创先争优,女工工作坚持“党建带妇建”,注重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推动我校女工委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新学期来临,有不少莘莘学子来到我校,在这当中,有不少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党委知道以后,立即发起一个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全体党员为17名学生共捐出5160元。校女工委积应党委号召,鼓励女教师党员积极捐款,此次捐款女教师党员捐款3360元。
10月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有关知识,通过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但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二、把女工委建成温暖的娘家人。
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在工作上压担子,更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会办成真正的教职工之家。
学校教职工遇有婚、丧、产、病假,学校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去慰问,把学校的关心送到每个教职工的心坎上。今年慰问教职工29人/次,慰问金6000多元.真挚的关怀为广大教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校事当作自己事,积极地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学校管理和建设中,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年初,正值科幻片《阿凡达》热播,学校积极联系,协调各方关系,为教职工提供团体票,丰富了教师们的业余生活。
3月初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此活动是围绕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年”的工作目标,为更好的开展“贫困妇女扶贫创业、贫困女童公益助学”项目,改善贫困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我校的此次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全校教职工,最低捐赠额度1元,上不封顶。倡导各家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节约一份开支,捐献一份爱心。仅一天时间共建款700元,超额完成任务。
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3月8日上午,在我校五楼会议室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第四中学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暨先进女教工表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我校35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刘书记宣读了对我校2009年先进女教工表彰的决定,狄应迪、王彦勤等34名女教工受到表彰,吴校长在讲话中指出,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正值两会召开,女教职工们要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认真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立足家庭推进社会和谐,再建新功。贾书记宣读了在“庆三八 万名妇女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女教职工名单。
本次表彰活动简洁、热烈,充分体现了今年 “ 三八 ” 妇女节 “ 和谐、创新、发展 ” 的主题;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凝聚力建设。新的一年中学校全体女教职工将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3月3日,我校响应市妇联的号召,积极参加市妇联,“红羽毛”女性健康工程组委会和红十字仁爱医院组织的“十分钟,护一生”梨城女性“两癌”筛查健康公益活动,引起女教职工对女性健康的关注。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 3
震发生后深深牵动着我校广大教职工的心。4月22日学校工会立即向全体师生下发为玉树抗震救灾积极捐款的倡议书:让我们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携手同心,与玉树灾区的同胞共渡难关!我校女工委也号召女教职工响应工会号召积极捐款,截止4月28日共收到捐款15790元,其中女教职工捐款10590元。
一笔笔带着四中教职工深情厚谊的爱心捐款,纷纷投入到募捐箱内。工会副主席孟建新十分感慨说: “这笔捐款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工会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捐款汇到指定账号上”。
整个募捐活动,充分体现了四中全体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庆“五一”座谈会上,学校为各教研组,准备丰盛的水果,教师们畅谈工作、学习、家庭。融洽了关系,密切了联系,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
当代妇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的进步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家中还肩负着侍奉老人、抚育孩子的重任,压力巨大,心力交瘁,尤其人到中年,各种病魔不期而至,为解除妇女们的后顾之忧,在上级工会的联系指导下,2010年5月我校女工委积极为女教师办理妇女十大疾病保险,广泛宣传、征求意见,归纳汇总,最后选定参加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险种,先后为多位女教职工办理好了保险手续。
为了丰富女教师们的课余生活,缓解教学工作中的压力,2010年女工委为各巾帼岗教研组订阅各种杂志,高中英语组《21世纪英文报》,高中语文组《家庭生活指南》初中语文组《都市丽人》初中英语组《上海服饰》数学组《家庭医生》等,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三、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隆重庆祝第10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使广大女教职工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3月5日上午,我校30名妇女,代表梨香园社区参加州妇联、市妇联联合举办的“万名妇女健步走”庆三八活动。
女教工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从风帆广场出发,经滨河路绕狮子桥、建设桥返回,约2公里有余,一路上女教职工认真遵守比赛规程,坚持不掉队、不串行,始终保持整齐的队形,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展现了我校女教工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新时代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崭新风貌。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工会的号召,代表市教育工会,3月8日上午,我校50名教职工代表教育工会参加由市妇联主办的库尔勒市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我校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排练,在比赛中更是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我校教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市教育工会赢得最佳表演奖的殊荣。
10月22、23、24日,库尔勒市教育系统在团结体育场举办第29届运动会以及同期开展的教职工比赛上。我校女教师教师冯丽娟憋足了劲,将铅球抛出,为我校赢得了第一份荣誉。跳大绳比赛冯丽娟、林海霞、辛晓霞、高春秀、辛维英、等女教师积极参加赢得小组第一的好成绩。4X100米接力赛上,彭娟、钱昭君协同两位男教师飞一般的力箭冲向终点,以47秒9的成绩获得的小组第一
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各女教职工的积极性,依靠党政领导关心和职工群众支持,使我校女工委各方面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女工委(妇委会)
9.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论析 篇九
教材结构是由教材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表现形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结构性”是教材质的根本规定性。教材结构研究是教材设计最优化的奠基工程;是教材评价科学化的有力保证;是教材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1]。建构科学的教材结构理论是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的关键。
一般地, 人们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观点认为, 教科书的结构指构成教科书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外部样式和内部样式两个方面。从外部样式来看,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包括目录、课文、作业、图表、附录等。从内部样式来看,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指历史知识的体系或历史知识的结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部结构, 就是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为指导, 通过对有关历史事实的叙述, 历史概念的归纳以及历史原理的阐述, 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2]。另有学者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分成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课文系统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 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组成。包括基本课文、补充性课文、绪论性课文、史料性课文等。课文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图表、课前提要、课旁提注、习题等[3]。
以上对历史教科书结构的分析虽然能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性, 对教材的表层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同时也看到教材结构中的知识要素, 但是, 他们对教材结构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平面式的思维, 没有看到教材结构的层次性, 缺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透析。教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性, 基于这种观点, 有学者将教材结构划分为由深层到表层的三个层次, 即教材内容、教材程序和教材形态。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制约, 共同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4]。同样, 我认为, 这种对结构的划分方法也适用于中学历史教科书。
二、新世纪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以下将以新世纪出版的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统称国标本) 、上海出版的二期课改教科书 (简称上海本) 以及部分港台本为例, 从教材内容、教材程序、教材形态三方面对他们的结构进行初步的分析, 以从中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1. 教材内容
对于处于教材结构最深层次的教材内容, 要素主义者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有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 这些要素具有一种能够保证社会平衡的共同核心, 学生必须学习这些作为理智行为之根基的基础知识, 以保存社会文明最优秀的传统, 来促进个人智力的成长。要素主义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教材的核心。选择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教材内容, 它大致应具有三性:教材内容应具有基本性, 主要阐述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具有反映学科发展阶段的理论结构特征;教材内容应有范例性, 也就是具有典型性。所选择的事例、理论和技能都应具有范例性;教材内容应具有简约性。用最少的篇幅来阐明有关内容, 在有限的篇幅内阐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4]。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 新教材包括国标本、上海本、港台本都大量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社会史的内容, 使历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具有时代性, 特别是突出了科技文化内容。人教本、北师本每单元用2课时讲述科学文化, 华师本则把文化史设计成独立的单元。上海本则明确提出, 以人类文明发展史建构教材体系。香港本则把整个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乙部课程采用专题史体例, 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发展沿革, 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 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使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教材程序
教科书结构的第二层次教材程序制约着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实际进程, 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杜威最早分析了教材程序的基本要素, 他认为, 教材具有双重特点, 即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前者代表教材本身, 后者代表教材与儿童的关系。”[5]布鲁纳进一步指出, 教材设计必须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求知者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三方面的要求。“知识本身的性质”主要涉及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 后两者则代表儿童的心理顺序。
教材程序内在地包含着两个要素, 即客体 (教材内容) 的逻辑顺序与主体 (学生) 的心理顺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教材程序的构成。
传统的教材设计者在设计教材时, 照搬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忽视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此带来了种种弊端。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对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改造, 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材组织方式。例如, 上海本教材在课文编写上, 注意吸取上海乡土史的内容, 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如在第24课《从开放到闭关》中特意提到徐光启是上海人, 并出了一道思考题: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因徐光启而得名的, 找找看, 徐家汇地区还有哪些与他有关的地名芽而文达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则开辟了“寻根溯源看香港”课文类型, 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实用而有趣的资料, 按照不同时期介绍香港演变的史实, 将其独立成课插入相应的章节中。
3. 教材形态
最后, 谈谈历史教科书最表面的一层结构———形态结构 (即显性结构) 。从“教”的角度, 我们将教材的形态结构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课文系统由绪论性课文、基本课文、活动与探究性课文等课文类型组成;课文辅助系统包括课前提要、文献资料、注释、图片、习题等。
依我所见, 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和程序结构上, 与过去相比, 有很大进步, 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新教材主要在教材的形态结构上改变较大, 与旧教材相比, 有耳目一新之感。似乎编者旨在通过优化教材的形态结构来完善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态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三、呈现多样化趋势的教科书形态结构
下面, 我们以国标本、上海本《中国历史》 (七年津大学出版社、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教科书, 主要以龄记本为例;台湾本主要以龙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教科书为例来说明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形态结构上变化很大, 教科书的形态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第一、新教材在课文类型上有所突破, 除了传统的基本课文, 还有活动与探究性课文、绪论性课文、专题研习课文、“寻根溯源看香港”等课文类型;第二、基本课文的构成部分有所增加, 新设了许多栏目;此外, 新教材在课前提要和图片这两部分设计上有所创新。
1. 课文类型增多
国标本和香港本开辟了新的课文类型,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及加强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如国标本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性课文, 香港本有绪论性课文、专题研习课文、“寻根溯源看香港”等多种课文类型。其中, 活动与探究性课文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
活动与探究性课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设计的一种课文类型。人教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了“活动课”, 全书后安排了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北师本在每一单元中安排了“学习与探究课”。华师本安排了“探究活动课”。虽然在不同版本中, 编者对这些课文的称呼不同, 但其目的都是大同小异, 即主要想通过设计这样一种新的课文类型, 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 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 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 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我们把这一类型的课文统称为活动与探究性课文。
2. 基本课文的构成部分增多
新教材基本课文中新设了许多栏目, 如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史海拾贝、史海指南等。我们可以大致按照其类型和功能将这些新设栏目分为以下三类。
(1) 训练形式、活动形式多样化, 突出活动与探究
人教本的“活动与探究”、北师本的“活动建议”通过设计一系列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 如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 与现实生活联系, 综合学习的能力。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加强了问题设计, 不仅在文后, 而且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训练形式。如人教本在文中有“动脑筋”, 文末有“练一练”;上海本力求作到一目一训练, 课文当中的每一目基本上都设计有问题, 形式有“各抒己见”、“小论坛”、“动手动脑”等。香港本不仅在正文中开设了“训练站”这种课堂练习形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联想力、分析力等技巧, 并指导学生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而且还结合课文设立“教育站”, 以各种问题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操守品德, 建立其对本民族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台湾本在正文中提供“资料”, 并在“资料”旁边提出问题。古文资料皆改写为白话文, 同时录有现代学者的重要见解, 以便于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讨论, 必能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在于经由资料与证据方能对过去有所理解, 也能够藉此练习强化思考与分析能力。总之, 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活动形式、训练形式多样化, 而且在设计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实践与探究能力。
(2) 补充资料, 拓展课文内容
由于课时所限, 很多版本采取了新设栏目的方式将正文中无法讲, 但又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收录其中, 使教科书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化。人教本“自由阅读卡”主要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有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扩展性的内容, 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北师本“每课一得”采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正文中没有讲到的但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常识;“材料阅读”多选择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几句或一段原始材料, 多为文言文, 与译文同时出现, 有时加以提问,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及利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本的“史海拾贝”采用一段约200—300的文字及一幅与之相关的精美图片, 或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化补充, 或者对某个文明史知识点简明扼要的介绍, 或者是写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香港本的“探索站”, 旨在补充有趣历史知识, 并令学生就资料进行研习。
(3) 指明学习途径、便于自学, 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条件
人教本整本书后列有好书推荐, 历史学习网站。华师本文中有上网的训练形式。上海本文后开设了“史海指南”, 其具体形式有阅读书籍、上网、参观博物馆等。这些栏目的开设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知识急剧增长的需要, 为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香港的历史教科书在结构设计上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在每章开始前附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故事连环画对本章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每课前开辟出“学习目标”和“预习”两个栏目,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以各种形式的问题将本课要点罗列出来,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在每章末附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点列式的复习大纲。教学活动建议包括问题讨论、故事讲述、资料收集、戏剧演绎、模型制作等, 使学生从适当的活动及习作中, 触发新的认识, 引起新的兴趣。复习大纲使学生易于复习和记忆。所有这些栏目的设计, 都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 课前提要、图片设计有所创新
国标本、上海本在课前提要、图片设计等形式上有所创新, 其功能也大为扩大化。一些版本在单元前采用巨幅真实的文物照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课前提要。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 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另外, 新教材在教材设计上都做到了图文并茂, 图片的使用量大大增加。图片在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教本在课前集中设置了反映课文重要知识内容的图片;北师本图片的分布错落有致, 与文字丝丝相扣, 采用了一些小巧可爱的图标来点缀课文。华师本和上海本选用的几乎全部是考古实物图片, 在编排设计上, 一些图片占了一整页, 甚至跨页设置, 和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交相辉映, 显示出一股磅礴的气势, 增强了历史审美感。最后, 新教材图片设计还呈现出以前没有的两大趋势。这在华师本和上海本中表现尤为突出。首先, 图片配以了一定量的文字说明, 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得益彰, 相映成辉。图片决不是装饰或点缀,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仅插入一张图附一些简单的说明, 为图而图的局面。其次, 新教材还结合图片提出问题, 创设一个新的情境来测试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了对图片进行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
[2]朱煜.历史教材学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4]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
【第四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23年教科研工作计划(胜坨中学)06-17
李集中学教科研过程管理经验交流07-26
中学科研汇报会08-07
石桥中学语文教科研活动汇报材料10-01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七课呵护我们的身体》教案10-18
彭阳县第四中学隐患排查及整治工作总结08-29
2023年南平第四中学保卫科工作计划10-24
皋兰县第四中学简介08-27
教科研会议总结08-10
镇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