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2024-09-29

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8篇)

1.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篇一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近十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采血管人们比较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问题。现在国内外专家也已注意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分析前误差通常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左右。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对此本文认为免疫室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

全面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15189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中,作出了重要的规定。文件将标本检测这一过程划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分析中和分析后检验质量控制,免疫室近年已有了较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室内、室间质控、试剂的商品化均有严格质量标准。但在分析前还有一些检验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如: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输过程是个薄弱环节。

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7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病人、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及运送标本的护工,潜在因素多,是最易出现问题,最难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往往难以单方面把握,直接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免疫室应制定“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使用标准采集操作程序(SOP),作为采集、输送、保存及验收标本的指南,其内容至少应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患者的准备;采集何种标本;标本量;是否抗凝防腐;采集方法;采集最佳时间;姿势;采集后的保存方法、输送时间和要求(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查的要求)及条件;容器及其他注意事项。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

正向管理办法和ISO15189所要求的,实验室要求医生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中有可能干扰实验检查或检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建立严格的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监控样品向实验室的运送过程,使其运送达到要求:

2.1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免疫定量的检测试验是超微量技术,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2.2 标本完整性和唯一性标识要逐个标本核对条形码的唯一性标志是否完整;检验申请单所填内容与标本是否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科别;送检标本的量及外观(有无溶血、乳糜、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等);容器是否完整;采集时间与送检时间的间隔;标本采集后的保存方法(如是否需要冰水送检等)。

2.3 拒收不合格样本在室内设立不合格标本登记簿。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当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可靠性时,可以拒收。拒收的标准要形成文件;如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书写清楚,并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解释时注意。

2.4 实行“首接”负责制 对暂不检测的特殊标本处理和超规定时间的样本,要随时登记和交班,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制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有相应的检查及考核制度及办法。这也是增强放免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方面。3 免疫试验的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问题与对策有研究表明,从受检人准备到标本采集送检所需的时间约占标本全部运行时间(从病人准备到实验室报告发出)的50%左右,这一阶段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室是无法通过内部质量控制(QC)来进行监控的。要求临床操作人员对各种影响试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

3.1 采血时间的选择 免疫试验检测的激素在24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具有昼夜节律性,应注明采血时间,如血清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渐下降,夜间及清晨最低。ACTH分泌峰值期在6~10h,低值期为0~4h,增加幅度为150~200%。TSH则变化较小,峰值期在2~20h,低值期7~13h,增加幅度为5~15%。女性激素如E2,FSH,LH,P等应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但生长激素正相反;呈脉冲式分泌的垂体激素如PRL,GH,LH,ACTH等。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使不同患者间,或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之间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这些干扰,一般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较好,特殊抽血时间要在“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中注明。因方便病人而采取“来即抽”的做法弊端多不宜提倡。

3.2 采血体位的选择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某些心血管系统激素对体位的改变影响非常大,如ALD,Renin,AⅠ,AⅡ的立卧位结果完全不同,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3.3 采血温度的选择 有些试验对温度特别敏感,采血后要求冰冻送检的有: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ACTH,AⅠ,AⅡ等,标本的采集与保存应在低温条件下完成。

3.4 有些血样的待测物质如TXB2,6-Keto-PGF1α,Renin,ET,ANP需加入特殊的抗凝剂。每次取专用试管时要附有“采集说明”给临床,防止采集错误。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强化全面质量保证的必要阶段和确保结果准确及时的前提。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控制质量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临床科室与放免室共同努力和参与,按照ISO15189质量管理要求,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结果。

2.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免疫学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113例, 检验的主要项目有: (1) 甲状腺功能的FT3、TSH及FT4; (2) 乙肝中的HBV; (3) 肿瘤标志物的CA199、CEA及AFP。收集的资料中包括检验的结果及临床影响因素, 共计113份血液标本。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免疫学检验临床质量控制表, 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实验标本: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标本的处理等; (2) 试剂:储存、平衡时间等; (3) 试验仪器:故障与维修、规定操作、维护状况、校准等; (4) 实验室环境:卫生、温度、湿度等; (5) 实验员素质:从业时间、专业资质、职称、学历等; (6) 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合格率、质量控制率、室内质评合格率等; (7) 实验操作:显色反应时间、加样、洗板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方法做多元性因素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113例免疫学检验患者的临床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免疫学检验患者质量的临床因素分析

影响免疫学检验患者质量的临床因素比较多, 各因素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本组血液标本发生质量问题的分析

本组113例血液标准中, 有15例 (占13.3%) 血液标本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5例 (占4.4%) 血液标本在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存在质量问题,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免疫学检验的临床方法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免疫学检验工作也是诊疗工作的关键, 其结果关系到临床的整体质量效果[3,4]。在临床上, 免疫学检验主要包括以下4种检测方法: (1) 免疫荧光技术; (2) 放射免疫检测;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4) 免疫胶体金技术。

注:与常数对比, *P<0.05。

从放射免疫检测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或者抗体来检测细胞中或者组织中的血清。由于荧光抗体具有灵敏以及安全的特点,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免疫荧光检测领域中[5]。从放射免疫检测的角度来看, 主要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体或者抗原, 在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抗原结合后, 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角度来看, ELISA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ELISA方法主要是将二抗标记上酶, 与此同时把酶催化底物的作用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实验结果。免疫胶体金技术方法操作比较简单, 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中。从上述研究来看, ELISA方法是临床免疫检验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 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影响因素较多, 需要通过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严格按照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来进行操作等措施来有效避免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影响因素。除此之外, 在免疫学检验的临床过程中, 需要注重细节问题, 继而保证检验的整体质量。

摘要:目的 综合分析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影响因素, 为进行免疫学检验的患者提供质量控制方面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免疫学检验患者临床资料113例, 采取自行设计的免疫学检验临床质量控制表, 主要内容包括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标本的处理、实验室的温度与湿度、相关试剂的准备以及洗液更换等情况。结果 影响免疫学检验患者质量的临床因素比较多, 各因素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影响因素较多, 需要通过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严格按照实验室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等措施来有效避免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影响因素。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临床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武国华, 王志云.浅析基层医院临床免疫学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 (1) :54-55.

[2]任洪波.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方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21) :19-20.

[3]鲁石, 贺宇.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70-71.

[4]张金飞.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液HLA-B27的临床参考值的预测[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2, 25 (3) :319-322.

3.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篇三

【关键词】质量控制;免疫检验;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1-01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直接对免疫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产生重要影响,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尽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利于改善免疫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并对临床多种病症的准确和有效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即对免疫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及相关情况探析,以为提高免疫检验质量提供参考。1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检测试剂及仪器设备的因素在免疫检测工作中,试剂的选用是否合理,检测仪器与设备是否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等,均会直接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在检测前,对实验室的湿度计、恒温箱、分光度计、酶标仪等精密仪器如不能进行准确校正,会直接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另外,如在试剂的选购中,对生产厂家不能进行严格把关,则试剂的性能将较难保证,并直接影响检测结果与质量。

1.2标本因素标本在采集与运输以及存储等各个环节,均存在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在采集血液样本时,采集的姿势是否符合要求,采血时间是否合理等,均会对样本效果产生影响;而样本的运输中一旦出现失误,将会导致样本失去部分效能,影响检测结果和质量;在存储中,如存储温度偏高,会导致样本出现失效,导致检测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在标本的检测中,对样本中的干扰成分如不能恰当处理,导致样本检测中受到过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也将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

1.3检验人员的因素免疫检验的质量与检验人员也有着重要相关性。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检测中是否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操作技术是否熟练,以及对检验结果分析时是否认真且予以综合性考虑等,均会对检验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加强免疫检验中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2.1免疫检验前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

2.1.1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严格保证试剂质量应注意对免疫检验中需用的各种设备仪器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设备的精确度进行检查,并给予专业性的保养,一旦发现误差仪器,及时予以调整;尤其对各种精密仪器,应缩短检查的间隔时间,并保证每次检查严格到位。另外,各种检验试剂应严格保证质量,选购时应进行严格的验收,并尽量避免试剂生产厂家的频繁更换,以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2]。

2.1.2严格做好标本采集至检验各环节的工作标本采集中应保证采集姿势、时间等的准确性,同时嘱患者认真遵守样本采集前的要求,如,抽血一般需要在空腹12h后进行,采集血液前2周应尽量保证规律性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等。在样本的运输中,应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对部分因特定目的需用的尿液、粪便以及脑脊液等,应防止在处理前出现样本变性现象。另外,血液样本需要存储时,一般需放置于冰箱中,并注意严格掌握保存的适宜温度;同时,在保管中,应认真将样本对应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相关的基本情况详细标注清楚,以防出现差错;在样本送检时,应对样本进行严格的验收,避免不合格样本进入检验流程[3]。在具体检验中,应按规定合理处置样本中的干扰因素,至样本至检验要求时方可行检验,以尽量减少检验误差。

2.1.3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应注意日常对检验人员加强相关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等,以让检验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及较高的责任意识,能在检验工作中严谨细致,认真完成每项检验,并保证较高的检验质量。

2.2免疫检验中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

2.2.1保证仪器和试剂合乎要求检验中应保证检测仪器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中,且保证所需试剂在整个检验中性能的稳定性;对于配置而成的试剂,要保证配置成分和浓度等的合理性。

2.2.2检验室内环境达标对样本进行检验时,应严格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控制,保证检验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并嚴格保证室内的无菌化,同时,室内的通风情况、照明情况等均应达到检验的既定要求。

2.3免疫检验后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检验工作结束后,相关工作人员应保证严格进行信息核对和记录等,具体包括仪器的审核、信息的核对和录入,以及填写检验报告等,检验结果应由2人以上进行核对和分析,并听取临床医师的相关意见,以及时弥补检验工作中的疏漏,尽量减小和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注意将检验结果留存适当时间,以便于需要时能随时查对。3小结

免疫检验质量能否有效控制直接对多种疾病能否进行临床合理诊断产生影响,而免疫检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检验设备和试剂、标本因素以及检验人员的因素等均是对检验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应在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以上相关因素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按照既定的要求严格进行,并保证各检验细节的合理性,以尽量减少检验中的误差,提高免疫检验的质量。参考文献

[1]瞿新.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8):2281-2281.

[2]庄婧.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0):96-96.

4.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流程 篇四

为加强产品在采购、生产制造、调试试验、包装出厂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质量、降低质量损失,特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的控制和检验流程进行统一化与程序化。

所有检验必须依据《产品检验调试规范》、《工艺文件》、标准、图纸、设备明细表、合同要求等。

一、外购、外协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外购、外协产品进司后堆放在待检区或指定区域,由经办人员对其数量、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附件资料等进行自行检查、核对;

2、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送检单,要求准确、详细,涉及到专用物资应备注,连同图纸、设备明细表等相应文件一并递交检验员报检;

3、检验员按送检单内容,对外购、外协产品进行资料收集、质量检验并填写检验报告,对质量检验状态进行标识,将检验结果在送检单上明确标注;

4、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合格的办理进库手续。不合格的进行隔离并采取退货、更换、返工、维修等方法处理,自检合格后重新履行送检程序;

5、试用件的质量由质管部负责跟踪,并适时提供给供应部;

6、检验员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7、仓库和其他任何使用方不得接受不合格的外购、外协产品。

二、钣金油漆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钣金油漆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外观颜色、防腐级别、装配构造等;

2、机架组的制作的底座、机架在拼装前对已氧化、锈蚀的材料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对于外形尺寸较小、无保温材料的可以制作成型后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3、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下料、折边后需油漆的,进行自检、互检,检验员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4、承水盘、电控箱、安装板、壳体、门板等需外协镀锌、喷塑、发泡的,必须提前将应存在的马脚、接地柱、导线板、螺丝孔等全部制作好,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加工。风冷分体空调如因导线板、马脚等不能预先焊接好,应采用二次装配,试装后再外协;

5、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拼装时,隐蔽部位或以后防腐有困难的部位,必须预先做好防腐处理;

6、钣金组最终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所有产品的机组标识卡、部件标识卡要求填写完整、准确,经检验员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7、所有工件、部件、机组油漆前,表面的油污、氧化层、锈蚀、焊渣、飞溅、锐边等必须清除干净,并得到质检员的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油漆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必须及时得到处理;

8、油漆涂装结束并确认干燥后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出,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检验员必须定期检查、测量油漆涂层厚度;

9、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10、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11、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三、传热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传热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装配构造等;

2、壳管式换热器的筒体喷砂前、铜管翻齿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

3、壳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在折流侧的成型长度不得超过管板端面2mm,所有自制件应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其中筒体、换热管、管板、端盖必须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

4、壳管式换热器组装、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5、套片换热器的管板、盖板镀锌前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

6、串片管必须按胀接要求和收缩量的大小确定下料长度,机胀伸杆对面的扩口内径不得大于弯头外径0.5 mm,所有扩口不得开裂;

7、所有部件喷砂、喷砂焊接后8小时内一定要油漆,防止生锈。冷凝器下转后不得再次焊接;

8、所有自制件应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其中串片管、汇集管、分布头内部清洁度等必须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

9、套片式换热器组装、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10、压力试验要求:水冷冷凝器、蒸发器、冷风机试验压力2.40MPa以上,风冷冷凝器试验压力2.80MPa以上,蒸汽加热器、水冷却器、冷凝器水腔、干式蒸发器水腔试验压力1.0MPa以上,保压24h无泄漏。所有密性试验都必须得到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消除压力。

11、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12、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13、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四、电器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电器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控制功能、进出线位置,检查底板是否合格等;

2、控制箱的动作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后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方可转序或包装,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3、机组布线进行自检、互检后报检验员确认合格方可转序,总装车间在机组转序前需确认布线工序是否合格;

4、电控箱转序或包装前应检查壳体内外部是否存在碰伤、损坏、涂层脱落等,所有接线端子螺丝全部拧紧一次;

5、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6、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7、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五、总装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总装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产品结构、机组配置等;

2、冷凝器筒体上不得焊接;电控箱内外部存在碰伤、损坏、涂层脱落等应拒绝接受,否则上道工序视为合格品,若再发现受损现象则由总装车间承担;

3、机配件装配结束前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检查、确认;

4、检验员对机组配置、操作人员等信息按要求详细、准确地记载,以便于查阅、追溯;

5、压力试验要求:水冷机组、冷风机、直接式空调器试验压力2.0MPa以上,风冷机组试验压力2.60MPa以上,保压24h无泄漏。蒸汽制热、风机盘管、间接式空调器试验压力1.0MPa以上,冷凝器进出水管路及水系统试验压力民品0.6MPa以上,军品1.0MPa以上,保压无泄漏。所有密性试验都必须得到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消除压力。

6、机组装配完工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转序前检验员应确认机组布线工序已经报检合格;

7、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8、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9、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六、调试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测试中心在调试前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产品结构、制冷剂使用、电源控制等;

2、对待调试机组进行全面核对、检查,所有接线端子螺丝全部拧紧一次;

3、按照试验大纲、调试规范要求对机组进行检测、动作保护整定、运行试验及系统验证;

4、详细记录测试过程技术参数;

5、调试结束放尽系统余水,上齐所有阀帽、螺丝、闷头等,确保转出与转进一致;

6、机组调试完工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如有不进行调试或仅进行动作试验的的产品应在机组标识卡上注明并进行信息传递,以便总装直接转序油漆;

7、检验员对调试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8、测试中心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9、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七、整理包装与发货质量控制与检验

1、电器、钣金油漆、总装等车间分别对已调试、油漆的产品进行修整、整理,各自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各工序均合格后方可发放机组铭牌;

2、成品标识卡、警示标识等粘贴时不得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质量;

3、最终需报检验员确认全部合格后方可包装,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4、有包装箱的需在包装箱上再次标识,并得到检验员确认;

5、检验员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6、总装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7、不合格的成品不得包装、发货;

8、产品完工后质管部出具完工通知单至销售部,并说明是否调试、制冷剂加注等情况,一并传递至服务部、成本办;

9、销售部发货前应核查出厂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符合性,按合同、技术规格书、技术图纸等的要求、内容进行产品全面性汇总,将需发货的机组、材料、配件等列出清单,与质管部一并确认;

10、质管部应参与装车发货安全性检查。

5.准备中心质量控制流程及考核办法 篇五

一、施工任务(计划、图纸)的接收:

准备中心外部施工联系事宜单、计划(包括施工单)等应由经营主管接收,并做《文件接收登记》。接收后应根据准备中心钢材库现有材料情况,由钢材库管理人员配合做好材料的缺料购买申请、代料申请事项。并在施工计划上标明工期后下达到技术室做技术准备。

二、施工计划的准备:

技术室在接收到施工任务后,按顺序编写内部施工编号,并根据施工任务的工期合理安排数控编程切割零件库的绘制和施工单制作。

1、切割零件库的绘制

所有需要施工零件的下料的尺寸必须要经过互审并做好互审记录,确认尺寸无误后方可下达车间。

2、计划图纸的整理

所有需施工的图纸背面应加盖首件检验单表格,数控板材图纸应按照材质规格装订成册;坡口切割图纸每张应附上《批量坡口加工质量控制及计件卡》及施工明细;管棒材下料图纸应付上《批量管棒材加工计件卡》及施工明细。

3、计划图纸的下达

施工单和图纸应下达给施工班组负责人;施工计划下达给收发。签字确认后并做好《文件发放登记》。

三、施工计划的实施

各生产班组在施工前应对所接收到的计划与生产图纸进行核对,确认后按准备中心所制定的生产工期进行生产安排施工。

1、数控火焰切割

编程切割:数控班在接到生产计划后,编程套料人员应按照生产计划钢板材质规格进行钢板数据的测量,并根据所测量数据进行数控编程套料,套料完成后,应亲自为切割人员指定所需要切割的钢板,并把已编制好的程序输入切割机内,同时附上填写完整的数控下料编程交接单。当切割花纹板时编程人员应当向切割人员说明花纹板放置要求。

操作人员在开始切割前应对数控切割机的枪嘴垂直度、割嘴型号进行调整;对钢板的材质和厚度、程序号与数控下料编程交接单进行核对,当切割花纹板时应按照套料人员要求切割,严禁对钢板镜像后切割,以上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切割。在每班开始切割第一个零件后,均需对补偿量进行校核,对连续切割上班程序的也应对补偿量进行校核,如果当班操作工发现上班确定的切割补偿有问题时,应及时向车间值班人员反应。如补偿量没有问题就检查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如未填写时,应立即停止,配合当班检查员对此工件进行首检,如发现有问题应向当班值班人员汇报;如确认无误后由当班检查员填写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相关项。当班程序切割完毕后,应配合套料人员如实填写数控下料编程交接单后交当班检查员交检。

切割件打磨要求:⑴、主体结构件的主筋板类:主筋板与顶板纵向接触的非机加工表面的切割面的氧化皮应清除,允许残留部分难以清除的氧化皮,允许残留面积应在切割面面积的20%内,且残留部份在厚度方向不允许超过切割件厚度尺寸的三分之

一、长度方向上不允许超过切割件长度尺寸的1%;

主体结构件:顶梁、掩护梁、底座、前后连杆类、尾梁。

⑵、隔板类:切割面的氧化皮应清除,允许残留部分难以清除的氧化皮,允许残留面积应在切割面面积的20%内,且残留部份在厚度方向不允许超过切割件厚度尺寸的三分之

一、长度方向上不允许超过切割件长度尺寸的5%;

⑶、贴板类:有三角焊缝的切割面氧化皮需清除、与顶板接触切割面的氧化皮应清除,允许残留部分难以清除的氧化皮,允许残留部分面积应在切割面面积20%内,且残留部份在厚度方向不允许超过切割件厚度尺寸的三分之

一、长度方向上不允许超过切割件长度尺寸的5%;⑷、大耳板类:有三角焊缝的切割面和与顶板接触、非机加工表面的氧化皮需清除。

2、机械手火焰坡口切割

编程切割:坡口切割班在接到生产计划后,操作工应按照生产计划数量,并根据图纸要求进行编程切割,操作人员在开始切割前应对机械手枪嘴角度度、割嘴型号进行调整。在开始切割第一个零件后应检查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如未填写时,应立即停止,配合当班检查员对此工件进行首检,如发现有问题应向当班值班人员汇报;如确认无误后由当班检查员填写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相关项。当班程序切割完毕后,应如实填写批量坡口加工质量控制及计件卡并交当班检查员交检。对切割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车间值班人员反应。

坡口件的打磨要求:⑴、主体结构件的封板类:坡口切割表面的氧化皮需清除;切割表面允许出现锯齿,但峰谷值应在0.1mm内;峰谷值上限为0.2mm内,但长度应在单个坡口加工面10%以内。⑵、贴板类:坡口切割表面的氧化皮应清除,允许残留部分难以清除的氧化皮,允许残留面积应在切割面面积的20%内,且残留部份在厚度方向不允许超过切割件厚度尺寸的四分之

一、长度方向上不允许超过切割件长度尺寸的1%;切割面允许出现锯齿,但峰谷值应在0.2mm内。

⑶、顶梁、掩护梁死侧和活侧的封板类:坡口切割表面的氧化皮应清除,允许残留部分难以清除的氧化皮,允许残留面积应在切割面面积的20%内,且残留部份在厚度方向不允许超过切割件厚度尺寸的四分之

一、长度方向上不允许超过切割件长度尺寸的1%;切割面允许出现锯齿,但峰谷值应在0.3mm内。

4、弓锯床锯断

综合班在接到生产计划后,操作工应按照生产计划数量,并根据管棒材库管所指材料与图纸核对无误后进行切割,操作人员在开始切割前应对弓锯条的齿条磨损进行检查;调整管棒材切割长度与锯条的垂直度。根据批量管棒材加工计件卡所示工件长度并逐步夹紧,在开始切割第一个零件后应检查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如未填写时,应配合当班检查员对此工件进行首检,如发现有问题应向当班值班人员汇报;如确认无误后由当班检查员填写图纸背面的首件检验单相关项。当班切割完毕后,应如实填写批量管棒材加工计件卡并交当班检查员交检。对切割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车间值班人员反应。

弓锯床下料要求:管棒材直径大于等于φ80mm下料尺寸公差不能超过标准下料尺寸±2mm。施工中如发现有超差尺寸应及时调整校核管棒材与锯条垂直度。

四、工件的检验检查

“三检制”是避免产生批量不合格品的必要质量控制程序。准备中心所生产加工的切割件属批量生产,生产过程中批量不合格品的概率非常大,为此,必须加强准备中心生产过程中的“三检制”(首检:即首件切割的自检,由操作工和技术人员负责;巡检:由操作工、质检员负责;完工检:可采取抽检的方式,由质检员负责)。

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首检:主要目的是检验本道工序切割加工是否达到技术要求;首检内容如下:

⑴、每个批次的切割件,均需对此批首次切割的零件进行切割程序的确认。此项工作的责任人以当班检查人员为主,当班操作工为辅。并按要求填写“首检检验单”。

⑵、操作工每班在开始切割第一个零件后,均需对补偿量进行校核,对连续切割上班程序的也应对补偿量进行校核。此项工作的责任人以当班操作工为主,当班技术人员或套料工为辅。并按要求填写《数控下料编程交接单》。巡检:

⑴、主要目的是检查、发现因切割变形及首检失误造成的不合格项。

⑵、对每个程序巡检的检查数量,不低于该程序中每种零件总数的30%,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⑶、此项工作的责任人是当班质检员。并填写“数控切割检查记录”。完工检

⑴、主要目的是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

⑵、对每个程序巡检的检查数量,不低于该程序中每种零件总数的30%,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⑶、此项工作的责任人是当班质检员。并按要求填写《数控下料编程交接单》。

五、工件的转运 所有需转运的工件,需由收发填写《准备中心转运单》,经质检员检查无误的情况下盖章确认,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六、考核办法:

1、不合格品的分类

(1)废品: 不可再利用的不合格品;

(2)回用品: 可再利用的不合格品(大改小);(3)返修品: 即经过返修达到图纸要求可再利用的不合格品;

(4)降级使用品: 即达不到图纸要求,但可以降级使使用的不合格品。

2、考核

2.1 不可再利用的不合格品

对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最低限度为50元。

2.2回用品(大改小)

对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最低限度为50元。直接损失为:

一次加工费+材料费/一次利用率,最低限度为50元 2.3 返修品: 对责任人按返修费总额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最低限度为50元

2.4 降级使用品:按该件(批)不合格品计件工资定额的50%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最低限度为50元。

2.5 如同一品种发现同一批次5%以上的不合格品,质量检查员承担漏检责任,对责任质量检查员考核50~200元。2.6 样机的不合格品加倍考核。

3、质量事故 3.1 质量事故分类

直接损失在500~1000元以内的,为一般质量事故; 直接损失在大于1000~5000元的,为严重质量事故; 直接损失在大于5000元以上的,为重大质量事故。3.2质量事故考核

3.2.1 造成一般质量事故的,对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考核,并对责任人记内部警告一次,另对责任班长、质量检查员、质量主管分别按直接损失5%考核。

3.2.2造成严重质量事故的,对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40%考核,并对责任人记内部严重警告一次,另对责任班长、质量检查员、质量主管分别按直接损失10%考核。

3.2.3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对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30%考核,并将责任人转交公司技术培训中心或劳务派遣公司。另对责任班长、质量检查员、质量主管分别按直接损失15%考核。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解除劳动合同。

3.2.4 当年受到一次内部警告处分的减发一个月的年终奖; 当月受到一次内部严重警告处分或两次内部警告处分的减发三个月的年终奖;当月受到两次以上内部严重警告处分或三次以上内部警告处分的取消全年年终奖。

准备中心

6.铝合金门窗生产流程及质量控制 篇六

铝门窗产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影响铝门窗生产、施工安装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那么如何生产优质的铝门窗产品,及获得在房屋建筑施工安装上的优良工程结果呢?就铝门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上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在这里做一介绍.一、门窗生产几大工序

1、查看制作工艺单

2、下料工序

3、机加工序

4、挤角工序

5、组装工序

6、检查验收发货

二、各工序的操作流程:

1、查看制作工艺单

仔细阅读制作工艺单 要点,1、分清门窗类型,內平开窗、外平开窗、推拉窗、外悬窗

2、所用型材及颜色,型材数量是否够用

3、五金品牌配置是否明确

4、组装连接方式及包装

5、工艺其他要求

2、下料工序

铝型材锯切下料质量控制主要是严格控制长度尺寸和角度的准确性。门窗框料长度尺寸通常控制为正值<0.5~0.0mm:门窗扇料长度通常控制为负值-0.5~0.0mm。门窗框、扇料中具角度的开料,必须使被开出的铝型材端头角度准确,并进行实物对接试验,使之满足设计要求。具体如下:

1、取料:抽查并确认型材规格及其数量并认真检查型材表面有无质量问题;

2、查看工艺单:确定锯切方式(a双90度b单切90度45度c双45度d特殊角度);

3、调试设备:根据图纸要求的长度进行设备调整;

4、首件加工:查看角度及下料长度等无误后进行批量加工;

5、文明生产:加工完每批次做好标识,分类分区码放,并清扫工作区域

3、机加工序

机加工序主要是对门窗料的铣、钻、冲、剪切这些机械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依据铝门窗设计图纸和工艺技术卡片确定的尺寸及有关质量要求。为了减少误差和不必要的损失,工作前需准确调试好相关机械设备的刀、模、钻头等,尺寸调试确认无误后,才能投入大批量运行生产。同时注意剔除少量质量不合格的铝型材,防止流入下道工序。另外,在运行时要间隔2-3支,进行检测加工过的物件尺寸,防止机械故障导致出现的偏差,再是对机械加工操作平台、夹紧器表面应控制洁净状态,清除铝屑异物对铝型材饰面的损伤划花。必要时,在开料前就将铝型材饰面采用保护胶纸包起来,以保证产品质量。具体如下:

1、查看制作工艺单,根据图纸要求及使用部位方式进行加工,做到明确加工工艺要求;

2、统筹计划:依据图纸要求计划所需加工型材加工的种类,数量;

3、检验上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所用型材进行核实;

4、按工艺要求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①端铣:主要负责各型材间连接部位的断面铣削工作,端铣部位的具体尺寸需用计算得知,确保外形尺寸,例如双工。型材如需端铣一端时需考虑端铣方向的一致性。端铣假中挺时应根据视图方向,开启方向选择端铣端,铣削深度需计算并实际测试。

②仿形铣:主要负责门窗结构的排水孔,五金锁具孔以及其他特殊形状的铣削工作。

排水孔按照要求开设到位;锁孔的规格也是需根据锁的固定孔直径,中心距,锁拨叉的行程测量得知。

③冲铣:主要负责各型材破切和五金铰链位置的冲铣工作。在门窗加工当中主要用来冲铣铰链位置。

④打孔:主要负责安装孔,按照要求开设到位。

⑸文明生产:加工完每批次做好标识,分类分区码放,清扫工作区域。

4、挤角工序

⑴审图:确定开启方向,型材规格,明确加工工艺,检查上道工序完整性。

⑵统筹计划;依据图纸要求备料分类码放有序;

⑷首件加工:调试设备首件加工,组角平整无缝隙

⑸批量进行加工组角。

⑹控制点:审图明确,机械调试,数量准确,码放有序。

5、组装工序

组装过程的质量控制组装对铝门窗产品质量影响较大,是质管部门和质检人员进行监督检验的重点工序。铝门窗的组装依据设计图纸和工艺技术卡片,具体如下:

⑴查看制作工艺单,明确组装要求。

⑵统筹计划备齐所有材料及五金辅料等。

⑶检验上道工序完整性。

⑷首件加工,无误后在批量加工。

⑸组装,分为两大项工作:

①半成品型材的组装,主要负责组装中挺与外框连接和扣条的配切工作。

注意:组框是要保证开启位置尺寸的精确性以便开启扇的开启灵性;

②五金配附件的装配

A密封胶条

B合页,铰链

C锁:需了解内开内倒五金的工作原理,掌握传动杆的计算方法

D 风撑,伸缩臂

注意:风撑一般用于平开窗安装时应保证开启角度90度;伸缩臂一般用于悬窗开启角度30度为宜,保证两侧的同步性

⑹包装:注意合页位置

⑺控制点:审图明确,搭接量,开启灵活,标示清、分类清!

6、检验合格发货

根据工艺单对成品门窗进行细致检查验收,确保每道工序无误,安装到位使用开启灵活后包装编号发货签字。

总结:各工序的衔接关键点:勤沟通,检查上到工序。

参照点:各工艺标准,制作工艺单。

控制点:执行力度,设备调试精准度,组装完整开启灵活性。

7.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篇七

1测量原理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采用反射光度法原理, 在微电脑控制下, 利用球面积分仪检测双波长条件下试带上的颜色变化。试带上含有数个检测各种项目的试剂垫, 各自与尿液中相对应的成分反应, 显示不同的颜色, 在光源照射下, 其反射光被球面积分仪接收。当球面积分仪光电管被反射的双波长光照射时, 光信号转化为电讯号, 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被转换成数字信号, 经微处理器处理而显示结果。

2临床应用

2.1 参考值

尿蛋白、酮体、葡萄糖、胆红素、尿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阴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pH:5~7;尿比密:1.010~1.025。

2.2 临床意义

2.2.1 尿隐血

阳性见于:血管内溶血, 如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各种感染如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等。

2.2.2 尿胆红素

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肝细胞性黄疸或梗阻性黄疸时, 尿胆红素在血清胆红素升高之前即可出现。

2.2.3 尿蛋白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等[2]。如各种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移植排异反应;重金属中毒和某些药物反应;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晚期、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等。

2.2.4 尿亚硝酸盐

该指标可作为泌尿道感染的过筛试验, 但NIT阴性不能排除感染。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和尿培养联合检验, 可诊断尿路感染。

2.2.5 尿pH

尿pH降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及服用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具尿素酶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使用噻嗪类或潴钾利尿药及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者。食用过量蔬菜或高钾食物。

2.2.6 尿比重

增高表示尿浓缩,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流灌注不足, 泌尿系梗阻、心功能不全以及尿中含较多蛋白质、葡萄糖等。降低见于大量饮水,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 尿崩症、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影响尿浓缩功能的症状。

2.2.7 尿白细胞

尿蛋白>5 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Ⅳ或庆大霉素等药物时, 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结果。尿中如甲醛污染或高浓度胆红质时, 可产生假阳性。该项检查, 凡筛选后阳性尿必须镜检。

3尿液分析仪应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相结合

无论尿液分析仪还是尿沉渣分析仪都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 只能作为过筛试验, 因为尿液分析仪无法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细菌、精子、结晶等有形成分, 即使尿十项或十一项分析仪对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也只限在化学检查范围内, 且尿分析仪所受的干扰因素很多, 与实际镜检有一定差距。因此, 当尿分析仪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 应结合显微镜检查报告结果, 并以显微镜结果为准, 因为这些有形成分对肾脏和尿路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不可忽视。

4质量控制

由于尿液干化学分析存在局限性和影响因素较多, 容易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因此, 必须重视尿化学分析仪和多联试带质量控制。应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之前, 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及尿试剂带说明书, 熟悉本室尿干化学分析仪的SOP文件。每台尿液分析严格按照尿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使用最佳温度在18℃~25℃, 相对湿度在30%~80%。尿标本和试剂带无需冰箱储存, 保存在相同室温条件下即可。半自动型仪器, 当检测台上有过多的残留液体时, 应用吸水纸擦拭干净, 以免影响下一个标本的检测。使用完毕后应用吸水纸擦拭和清洁检测台, 并关闭电源。需要有专人维护和保养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建立专用的仪器登记本, 对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维护、维修情况进行登记。

摘要: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快速诊断的依据, 可以提高红细胞检测的灵敏度, 对尿液红细胞被破坏的样本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许多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使用不当也将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影响临床诊断。特别是在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上必须配合使用显微镜检查, 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绍林.临床检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9:274.

8.临床化学、免疫学质量控制流程 篇八

血涂片评价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一、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 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二、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一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5、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为宜。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染而无法检查。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7、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核呈暗紫红色,染色质结构能辨,粒细胞的颗粒呈固有种特异颜色。

四、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标本,在制片时就要特殊对待。如:贫血病人、WBC特高疑为白血病人、腹水或胸水。个人:由检验师(士)完成涂片、染色、计数、分类。两差比较:由主管技师计数、分类。

双份技术标准差评价法:由检验师(士)及副主管技师计数、分类后 比较。

质评:A级(优):90~100分。B级(良):80~89分。C级(中):70~79分。D级(及格):60~69分。E级(不及格): <60分。检验士→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

质控目的:1避免或消除技术误差。2缩小固有误差。质控评价:1常规考核标准。2变异百分数评价。3经验控制。

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制定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检的标准并加以评价,建立适合我院的分类计数的标准。方法:通过对200份临床标本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评价仪器提示结果与手工分类计数的一致性和标准执行的可行性。复检标准的标本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显微镜镜检,以免造成漏诊、误诊现象,提高血液学分析质量。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低倍镜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好的部位,转油镜下计数100—200个细胞,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

二、细胞分布:头体部以淋巴细胞较多,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单核细胞较多,片尾部异常大的细胞较多。一般选择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地方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移动视野。

三、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包括在分类百分率中。如遇到不能确认的细胞,应另列入分类不明一项,如实报告,并保留血片。如发现有核红细胞,应报告分类100个白细胞所见有核红细胞数。检验人员必须能对所有常见白细胞进行分类,并了解大多数白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参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动机和专心程度是关键因素。因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主观性很强 的工作,影响分类计数的因素很多,有检验人员的态度、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工作量等。

四、血涂片考核

考核样本选择10份样本。样本必须包含7种类型白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按照要求,每份样本制备5张血涂片,按照第节所述方法染色,统一标签,但检验人员不知道样本来源。玻片分成5套,每套包含10份样本的玻片各1张。

五、检验人员考核分发给参加检验的人员一套考核血涂片,要求每张血涂片做

上一篇:读《细节决定成败》感悟下一篇:学游泳作文 记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