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教学设计(共8篇)
1.书法欣赏教学设计 篇一
多媒体课件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西门小学-----王振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小学书法已成为造就跨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单调的黑、白色,枯燥的线条对于初学书法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会挫伤他们的兴趣。他们只是感到平淡、乏味。书法---中华艺术百花园中的这朵奇葩将盎然失色,传统的艺术教育将离他们更远。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普遍应用各个行业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卓越地位,而教育、教学也毫不例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单调为丰富、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有趣、丰富多彩,让学生爱学、乐学。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书法课件教学欣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才会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对于初学书法的小学生来说单调的黑白线条,机械重复的运笔过程,无疑会让学生不感兴趣,因而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书法教室的当务之急。
书法多媒体课件欣赏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因为多媒体课件是容声音、动画、图片三项为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动画,直观逼真的图片,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也是中华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经过众多的书法家千年前仆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单凭课堂上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干巴巴地讲解它的发展史,学生不但听起来枯燥乏味,教室讲解的难度也很大。在向三年级学生介绍汉字的发展史时,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先收集从殷商时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作品图片及相关年代的代表作家图片,再将它们按时间顺序串起来,再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及传统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一边欣赏音乐及书法作品过程中了解到汉子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学生恍然大悟,理解到汉字发展到今天,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汉字的发展又包含了众多的知识。把久远、陌生、抽象的食物变得可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试听感官上的刺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教学,陶冶学生情操。
在小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教材的德育成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书法教学也毫不例外。这门传统的艺术其中必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自己挖掘,方法得当,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如:在浙教版小学四年级的毛笔书法教材上有许多书法家故事欣赏,如:“王献之学书”、“柳公权笔谏”、“张芝临池”、“王羲之以书换鹅”等。发挥其育人功能,给学生以启迪,做学生的榜样,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人格上,学生将受到强烈的熏陶。以“张芝临池”的故事为例:晋代大书法家张芝,自幼刻苦习字。早起晚睡,勤奋好学。每次写完自后都要到家门口的池塘上去洗笔。日积月累,原来清澈的池塘变成了墨池。通过绘制出多张图片,配上恰当的儿童语言解说,再加上和谐的音乐,学生边看边听。特别是通过多张图片的串接变化,逼真地再现出池塘中的水色变化,终成墨池。学生目瞪口呆,极大的震撼了他们。让学生不得不佩服古代书法家自幼勤奋好学的精神。从中受到启发鼓舞,并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实际,学生升都能畅所欲言。立志向书法家学习,学习书法家刻苦、勤奋的自学精神,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书法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抽象性的难题。而单靠一只粉笔,几张幻灯片还不能更直观的表现出问题的实质,教学效果不佳。如在讲授“章法的欣赏及应用初步”中,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欣赏问题并不复杂,而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简单的章法格式是教学中的重点。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众多章法格式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简单的规律,就能突破难点,去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自行设计的章法欣赏多媒体课件演示,此法也很有效。在出示众多书法作品后,学生概括出了章法的款式主要有九种。而每一幅作品均由:正文、落款、印章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而又以横幅、条幅的形式居多。每一种款式均可横竖进行书写。正文须剧中,字形最大,落款随后,字稍小。这样各种样式相互对比,学生很快掌握了章法设计的简单规律。能够根据自己的作品内容独立设计出简单的章法格式来,为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突出了内容的重点,也突破了上述难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各类书法课件欣赏,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更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开拓、创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记得在讲“对联的书写常识”这一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各式各样的对联,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两个任务:其一,要在春节时,观察你周围地方对联的书写样式有哪些?其二,你能学会哪几种对联的书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结合课上的欣赏,都很出色的完成任务。收集到各式各样的对联,很多是我以前所没有见到过的。并且学生学会了多种对联的书写方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为家庭、邻里服务的同时还受到了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书法欣赏课件,能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高质地服务于教学。
2.书法欣赏教学设计 篇二
一、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
书法欣赏是书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书法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书法艺术的灵魂与生命全靠与欣赏者的共感来维系。书法作品离开了欣赏, 它只不过是一种没有灵魂的躯壳。
1. 书法欣赏是书法艺术创造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 书家创造作品, 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活动,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功能, 并产生社会作用, 向社会提供人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缺少了欣赏这一环节, 书法作品只对书家个人有意义。其次, 书法作品的客观效果也是由欣赏来检验的。书家赋于作品以潜在的生命, 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过程, 作品所蕴含的一切才可能获得现实性。只有经得起反复欣赏的作品, 才能成为社会的文化精神财富而受到珍爱并得以流传。
2. 审美是书法欣赏中最重要的功能。
欣赏活动首先是对书法美的发现过程。书法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切审美内涵, 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欣赏实践中, 才能由浅入深、由隐到显地被认识和揭示。其次, 欣赏活动又是对书法美的体验过程。欣赏者对书法作品有所发现而受其艺术魅力所吸引, 就会进入欣赏的更高层次, 并在审美观照中为作品特有的情境所感动,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满足, 得到美的感受。欣赏活动还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开发过程。欣赏者在对作品的有关形式、内在情感及神韵意蕴的欣赏
外表还要涂上亮金漆, 以显得金碧辉煌, 并在耀目的光彩中取得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潮州木雕继承我国传统木雕技法外, 经过长期摸索和发展去拙求精同时吸纳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民间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 形成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6]
潮州木雕的工艺流传久远, 宁波的“朱金木雕”也属于潮州木雕体系, 这种木雕主要依仗漆工的修磨, 素有“三分雕, 七分漆”的说法。
(3) 潮州木雕的表现形式
潮州木雕通常与建筑物、家具、神器结合在一起, 大致可分成建筑饰物、家居饰物、神器饰物, 再加上案头摆设四大类。在建筑装饰的风格上, 潮州木雕主要采用几何形图案, 主要形式有:拐子纹、步步紧、回纹、斜、方豆腐块等。多采用格律体构图, 以几何为基础, 巧妙构思, 从左右、上下、奇偶、大小、主宾、虚实之中安排布局, 创造出千差万别又格律严谨的图案。
通过这些工艺美术形式的呈现, 充分体现出岭南特色。这些工艺形式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气候, 物产丰富, 以及盛产奇珍异宝, 诸如珠玑、玛瑙、象牙、犀角、美玉、菊花石等, 更使得这里吸引到络绎布局的商贸交易。此外, 工艺品在原料、题材的选取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都通过民俗生活逐渐形成了岭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山水兼备且临江靠海的自然环境下, 在远离中和把握中, 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是人类追求的更高一级的精神生活层次。
3. 书法欣赏对书法学习或创作者来说, 是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
欣赏中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运笔、结体、章法等技巧会有更深的领会和更具体细致的认识, 不仅使审美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 还使书法实践的表现能力也得到加强, 书法学习和创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 欣赏扩大了艺术视野, 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书法作品是书家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的再现, 欣赏者在欣赏中培养了比较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 并且有了较为宽广的审美视野和思维空间。再次, 欣赏能加深学书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明确书法实践努力的方向, 激发其书法学习或创作的高度热情。在欣赏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沿着正确的道路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 从而进入理想的境界。
二、书法欣赏的特点
书法欣赏是能动的, 也是主观的。书法欣赏只有建立在书法审美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反复, 不断深化, 赏中有评, 评中有赏才是公正的、客观的。
1.书法欣赏具有主观性。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而, 欣赏过程中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面对同一件作品, 不同的欣赏者褒贬不一, 对同一件书法作品, 同一个欣赏者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文化修养、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感受也会不尽相同。这是由认识的主观性质而决定的, 但这也并不等于说书法欣赏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欣赏过程中片面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性而否定书法美的普遍规律, 或只片面强调书法美而排斥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 两者都是有害的。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 只有建立在相应的书法美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其欣赏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2.书法欣赏具有能动性。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中, 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补充, 仅把书法作品看成是一些抽象的符号, 那就无从谈及书法
原文化的承接的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岭南文化, 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他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形式, 不但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其资源的丰厚程度, 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丰富的图案, 精巧的技艺, 独特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艺术表现形式, 将为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中国元素的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理解和把握岭南文化的精髓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梁国昭.五岭与古代交通[J].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1995.:12.
[2][3]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34.
[4]陈朝辉, 蔡人群, 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67.
[5]袁忠.岭南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 2008, (04) .[6]粤东一绝[Z].广州:广东省博物馆, 1997.:5.
作者简介:
1.黄蓓,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2.黄华明,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
欣赏, 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能动的。只有通过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形象结合起来, 书法欣赏才得以实现。然而, 仅仅发挥想象和联想也是不够的。任何一件书法作品, 总是历史的积淀。其中不但有作者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倾注其中, 而且总是留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因此, 欣赏书法时, 欣赏者必须对作者、作品作详细的了解。
3.书法欣赏具有反复性。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而必须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即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局部到整体,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如此循环往复, 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化。欣赏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仅是作品的外在形式, 如书体、大小等。在此基础上, 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 形成知觉形象。由于知觉的刺激而产生想象和联想, 对作品进行取舍和补充, 如此循环往复, 使书法欣赏不断提高品位和档次。
4. 书法欣赏具有批判性。
就书法欣赏而言, 欣赏与批评伴随欣赏活动的始终。只要书法作品陈列出来, 欣赏者即使不是行家, 也总会评头论足。欣赏过程中, 常常可以见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赏而不评, 把欣赏看作是非理性的、游戏性的活动;一是评而不赏, 把欣赏看作是纯理性的、批判的行为。赏中有评, 评中有赏, 这才是唯物的、客观的、正确的书法欣赏。
三、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书法作品是从一点一画开始而后组成内在紧密联系、气脉贯穿的完整作品, 它的每一笔、每一字都是不可割裂的。书法欣赏首先要从全篇着眼, 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精神风采, 获得对作品的总体的气势、总体的印象。有了总体的感受, 再由整体联系到局部, 从整体的特色、神采联系到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及其组合、分布的情况, 既认识书家所显示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了解其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 体察其情感与神采的流露或宣泄, 然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 把对作品的总体性把握引向更高、更深、更全的层次上。这样欣赏活动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不断反复, 对书法美的认识也就一步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 达到越来越完美的境地。
1.整体把握。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 即一幅作品的整体美或章法布局之美。如果失去了整体美, 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书法作品集点画成字, 集字成行, 由行联篇, 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 照应严谨, 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 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 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 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 在笔势的管束下, 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 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些作品虽然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 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 而整体却相当凌乱, 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 不管高、中、低音, 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 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高亢、优美, 但失去了旋律, 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2.局部分析。一件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 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 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 组合得好, 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局部分析主要包括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
(1) 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 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 而字的结体不好, 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 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其精妙处, 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 那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2) 笔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 就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 但“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 (线条或点画) 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 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 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的线条饱满、结实, 具有浮雕感, 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 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如果用笔偏侧, 写出的线条则扁、薄、浮、弱, 抛筋露骨, 就无美感可言。“涩”者, 不浮滑, 不流畅之谓也。即在用笔上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 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 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正如我们所说的“屋漏痕”, 不仅是圆的, 而且也是涩的。同时,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 涩也是要笔锋直立, 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 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 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 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 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 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 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 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 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 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3) 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 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肉生于墨, 血生于水”, 字缺乏血肉, 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 将浓遂枯”, 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之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 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 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墨气淋漓幛犹湿”才是理想的用墨, 即使过许多年, 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 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总之, 书法艺术的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 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 对作品做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摘要:书法艺术的功能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实现。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 对提高书法的审美感受能力和书法实践的表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书法,欣赏,意义,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
[2]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3.浅谈书法欣赏 篇三
书法的欣赏,由于欣赏者的审美观和欣赏者的素质等各方面情况不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书法属于艺术,而艺术又不同于自然科学。如数学里题目有一具体的答案,二加上三等于五,是个准确的数字,如有任何偏差,结果则不成立。艺术则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
由于每个人的喜好兴趣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看法则也不同,就像发酵过的臭豆腐,爱吃的人觉得香,不爱好的人觉得臭,感觉截然不同。对于书法来说就更明显了。同样一幅作品,如果两个各持不同意见的人,争论不休,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然而,一个人的审美兴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有了变化,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所持的观点也就不一样,这要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格、修养、情绪、环境以及时代风尚等有关。如对同样一幅作品来说,开始是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低,对书法艺术真谛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因此也可能把一幅好的作品误以为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再由于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地学习,自身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则可能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和过去截然两样。
有时还因一个人对这门艺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看棋赛。有时一个妙棋的出现,不会是所有观众都能理解的,程度高的马上叫绝;程度稍低的要想一想才叹服:程度差的,要再看几步才渐渐领悟;再差的。可能就什么也看不懂。这就是由于水平的层次不同,看问题的程度也不同。
可见,书法艺术的欣赏,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也不必强求统一。那么,是不是说对书法的欣赏就毫无标准可谈了呢?前面所说的只是影响书法欣赏的不同因素。其实具体的欣赏原则也还是有的。
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句话说到了书法欣赏的妙处。同时也指出,欣赏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看书法作品所具备的神采:一方面是要看作品的形质。神采和形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形质,是我们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是具体的实在的。它包括点画运笔的刚柔、轻重、粗细、缓急,结字的符合法度,章法的安排,墨色的处理等。通过形质既可以辨出一幅作品的优劣。而且还能透过形质,去看书法的艺术活力,就是上面讲的“神采”,既指书法作品的精、气、神等方面,也指书家的个性、修养和书写时的思想感情。“神采”所指的内容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欣赏过程要靠欣赏者去认识、理解,往往不容易言传。
这里先从以下几方面谈书法的欣赏,即点画、结字、墨法和章法。
一、点画
关于书法作品中的点画问题,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基本点画都没有处理好,那怎么能说它是一幅好作品呢?既然是欣赏点画,那么什么样的点画才叫好呢?这里的形态又和用笔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点画的形状是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用笔要有停蓄敛放。姜白石关于用笔的快慢问题有论述:“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这说明用笔的快慢,已决定点画形状的美丑。至于点画的形态效果的优劣,古人作了精辟的论述,晋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夫者点,皆磊磊似大石之衢,或如蹲邸,或如蝌蚪,或如瓜辦,或如栗子。或如鹗口,尖如鼠矢。”这段话就是对点法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横画如千里阵云,给人以空灵之感,意境深远,如多横并列,取势变化。竖画,悬针锋芒毕露,垂露则内含圆润。单竖则如万岁枯藤,苍劲有力。多竖组合则有相向相背,也叫相吸相斥之别。其余的点画的形态和组合形式,不一一举例。
陆维钊先生曾说:“字之间架,则如人之骨相,务须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反之,如头大身细,肩歪背曲,手断足跷,即不致如病人扶床,支撑失据,也必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残疾于一堂,能不令人对之作呕?”这段论述,即指出字的点画安排要有机组合,且遵循着一定的整体构成法则。其总的宗旨是运笔如锥画沙,笔笔中锋,行笔如屋漏痕,因势运行,自能有姿。反之,则粗细不称,残缺不全,勾若蟹爪,竖若死蛇,点画安排不自然。
二、结字
结字,也是书法欣赏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字,是由基本点画组成,如果说欣赏字的点画是从局部来看的。那么欣赏结字则是从整体而言的。
明项穆说:“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这第一要也正是针对结字而言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清整”的结体,只能说是结字中一种方法或形式。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八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说的也是有关结字的问题,所讲的平正,则是指最后追求的是在点画的变化中寻求结字的平稳。有人曾把结字比成“七巧板”,这充分说明点画组合的灵活多变。字的结构,只要符合字结体规范,各人可有各人的安排方法,总的原则是结体协调,灵活掌握变化、呼应,讲究自然的姿态,使整体浑然一体。也正像人面孔,同样是五官的组合,但每个人的面相是不一样的。
结字也属小章法,因此也强调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偃仰向背。阴阳相应,以及避就、顶戴、穿插、意连等等。尽管这些已被普遍承认的法度,即匀称、平稳,但也各人有各人的风貌、气韵。这就是在法度、准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创新又不是无本之木。
三、墨法
书法作品中用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艺术的效果。《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的是作品中不能单一地应用。古人有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欣赏书法的墨法,最重要的是要在自然中见匠心。卫夫人的《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也是在讲用墨。多骨的筋书和多肉的墨猪,其实是用墨中的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我们在欣赏中要善于区别墨猪与厚重,筋书与病书。要做到用墨得体,善于将浓淡结合。燥润相间,流动自然,这是用墨上的可取之技。
四、章法
品评一件书法,从章法上去分析,就是对书法作品进行整体上的欣赏,是品评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款式,即作品的形式,如对联、中堂、条屏等。二是指分行布白。古人说:“计白当黑”、“知白守黑”都是关于布白的经验总结,有的书法作品。字写得很好,但整体缺少合理的安排,布局不协调,使书法的效果大为减色。通篇的位置经营,虚实照应,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邓石如曾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说的就是章法布局的虚实问题。总之,品评书作的章法,最要紧的也是要看其是否自然。字的位置经营,要随笔势而出现错落、大小、偃仰、平直、振动、燥润。且不能做作、或随心所欲、或机械地安排一个字大一个字小,一个字倾左一个字倾右。或一个枯一个润。这样人工雕刻的痕迹较为严重,就是不自然了。因此,新颖出自功力和修养,否则,一味追求“险而奇”则成为“怪俗”。
以上所描述的点画、结字、墨法和章法四个方面,是书法作品中能直接看到的,具体的方面,属“形质”范围。
欣赏中并不是单独分析其形质的优劣,还要透过这些形质去看“神采”。“形质”是具体的东西,属于技术部分,“神采”是抽象的,则指意境。神采是通过形质来表现的,不可能存在没有形质而有神采的作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形质好,神采不佳。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大的,“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段话说出了字的点画组合与书写者的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幅好的作品,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并得到美的享受。西汉杨雄称书法为“心画”,晋王羲之称之为“书意”,唐孙过庭称之为“佳境”,五代贯休称之为“神力”,明徐文长称之为“书神”,这些都可说是书法的生命力的显示,书写者情感、个性、修养等的寄托。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正是此理。
4.书法作品欣赏 篇四
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朱 毅 江 行 楷张 鸿 宾 书 法 作 品石文生书法作品欣赏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
苏轼《洞庭春色赋》“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并且能够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为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言简意赅的笔墨线条背后,蕴涵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文化。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文字创始的契刻阶段,先民们在刻下远古的图画文字时,就不仅仅注重文字的记事功能,还有意识地作出修饰,强调文字的美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步。
在接下来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宗法社会,书法艺术也伴随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发展。到唐初,书体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稳定,中唐以后,中国书法从书体的变化演进发展到了一个注重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自觉时期。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大多数时候具有艺术之外的实用目的。因此对后人而言,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事实上,书法艺术一直以来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因此,书法艺术的历史,即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学习书法艺术,必然也会相应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赏甲骨文,除了审美的愉悦,还能透过文字了解殷商时代人们的活动;欣赏作为大篆代表作的青铜铭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间的征战、受封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欣赏宋代以降的文人书法,可以感受艺术家诉诸笔端的才情逸致。苏轼《寒食帖》书法艺术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中国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张“贵中尚和”。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强调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整齐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即所谓“和而不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的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达,也是每一位书家穷其毕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要兼顾整体的和谐。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单个的字表现出倾倒险绝、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险峻彼此呼应,反而形成了摇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书法艺术反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而道家与儒家的刚健截然相反,主张阴柔。老子《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相传孔子问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声”,一言不语,只张开掉了牙的嘴,伸出舌头,向孔子示意齿亡而舌存,告诫孔子以柔胜刚的道理。中国书法艺术兼受儒家阳刚之美和道家阴柔之美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画的刚健有力,也强调笔画的刚柔相济。世人给王羲之书法以极高的赞誉,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正体现了书法艺术刚柔相济的美学标准。
这种刚与柔的审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受晋代士人虚静无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而在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异族统治的抑郁愤懑情结,文人满腔的抱负转移到学术考据和艺术追求,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颜真卿《祭侄稿》书法艺术体现中国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道家的虚静无为、虚实相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道家虚实相生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法书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等。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篆刻艺术对方寸之间空间的经营、虚实的对应更是成就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艺术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地,艺术背后隐藏的是艺术家鲜明的情感、意志甚至精神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因此,透过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创造作品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内心。后人也是通过作品,进入书法家的世界,来感同身受,提高个人的修养。
自古以来,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东晋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挥毫慨叹,世间便存有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唐“安史之乱”颜真卿丧兄亡侄,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祭侄稿》便成书法佳构;宋代文豪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苦雨小屋写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际王铎由明降清,身为“贰臣”,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内心孤独苦闷,发而为书,成就了险峻奇崛、风规自远的行草书。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5.书法欣赏课 篇五
朱瑜
教学目标
1.掌握书法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2.掌握书法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钤印方法与技巧 3.提供平台让学生能够从多层次、多方向地去获得有关书法艺术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书法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
2、掌握书法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钤印方法、教学难点 正文的章法布白、落款以及钤印的方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深具美感。学习书法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教师PPT展示五种不同书体作品
二.欣赏学习
书法作品创作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
1、观看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A、立轴(条幅、对联、中堂)
B、横轴(横幅、手卷)
C、其它:折扇、团扇、斗方、册页、匾额、镜芯、四条屏等(五尺三开,四尺三开)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书法作品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正文、款文和印章。(详解)
4、教师:概括补充(A、正文书写形式设计
B、落款的要求、形式
C、钤印的方法
5、何为书法的章法?何为布局?它们有何区别?书法的布局形式一般有几种?
6、教师小结:
(1)章法就是指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布局是书法的宏观模式,而章法则是微观意义上的一种构造。
(3)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有四种。即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有列无行、无列无行
三.自由创作
学生们准备不同的纸张写自己擅长的字体,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四.互相点评
1、引导学生点评部分完成作品。
6.名言名句书法欣赏 篇六
2)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3)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4)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5)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6)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7)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8)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9)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10)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11)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2)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3)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14)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5)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16)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7)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18)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19)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7.书法欣赏之我见 篇七
一、传统信息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从甲骨文到楷行草, 前人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 供我们学习借鉴。因此, 根据不同书体, 以学习传统经典法帖为学习书法之不二法门。如:行草书以二王为宗, 隶书、楷书以汉隶、唐楷为正统等。常言道, “取法二王”, “魏晋之法”虽不是准则, 但自小学书之人大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根据自己所好, 选择适合范本, 至关重要。所以,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 看作品中是否有传统信息, 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是欣赏作品的先决条件。如果传统信息不明确, 点横撇捺不知源自何处, 任笔为体, 聚墨成形, 不入“道”, 即使结体再美, 章法再好, 也是俗品, 没有欣赏价值。有的人写了几十年的“书法”, 仍旧徘徊在书法大门之外, 其中的原因, 就是没有认真地学习传统, 临习法帖, 或者说没有深入进去, 写出的作品多是个人“创作”, 没有传统根基, 犹如空中楼阁, 这样的作品是不会被认可的。学习书法一定要从碑帖入手, 一笔一画临写, 揣摩古人入笔、行笔、收笔的过程, 与古人对话, 领会其书写时境, 抓住范本要点, 细心研究点画美之所在, 掌握基本规律, 取法于古, 广采博收, 融会贯通, 才能有所收获。古人对如何学习书法有很多经验之谈, 例如“学书一字一笔, 须从古帖中来, 否则无本”;“早矜脱化, 必面规矩, 初学一家, 精深有得”等, 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我们应当扎扎实实在传统上下功夫, 找准适合自己的开采“矿点”, 深入 进去, 才是正道。除此, 无其他捷径可走。
二、神采意境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仰之弥高的艺术, 取决它所承载的深厚意蕴和包孕着广阔的精神内涵。形式与笔墨只是一种过程, 它的价值在于表情达意, 抒发性灵, 字里行间, 于千姿百态的抽象点画中表现出神采意境、精神品格。这种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 从作品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都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清代的郑板桥, 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 于书法上大胆尝试、锐意革新, 创造出“六分半书”。其章法如“乱石铺街”, 却“乱”出法度, “乱”出神韵, 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傲世风骨。现代书家弘一大师, 他的书法充分体现佛教精神, 点点画画蕴藉有味,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作为欣赏者, 面对一件书法作品, 不仅要视点画结构墨色的变化, 更要力图窥见其中作者的情感因素。书法为形式艺术, 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 更要领会作品的内容, 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兰亭序》, 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书风, 表现出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朝廷岌岌可危, 侄子不幸身亡中写出来的, 悲愤之情夺腔而出, 才出现圈圈点点、涂涂抹抹、瀟洒粗犷的气象;而《颜子家庙碑》则反映出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再如, 岳飞的《满江红》, 周恩来的《大江歌》,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 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伟人的气魄。大凡成功之作, 不仅怡人眼目, 更表现书家情怀, 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自然流露于笔下, 让人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虚实相生, 正侧相映, 书法的大与小, 敧与正, 黑与白, 形与意, 局部与整体, 一切从矛盾中展开, 一切在对立中和谐, 充分体现老子对立统一思想。书法的“实”是有形的, 是作品的技术层面, 包括用笔, 结构和章法。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 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 点画间有方圆大小、俯仰向背、敧正敛张之态, 还讲笔势笔力, 结字的疏密、违和等法理, 用墨的干湿浓淡, 章法的主宾、避让、气脉贯通、行列形式等表现手法。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书法的“虚”是无形的, 是作品的精神层面, 包括神采意境, 它是书法的灵魂, 其实质是点画线条及空间组合的整体和谐。前人有“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的古训, 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 神则无存”, 可见, 形与神需要兼备。神采之美, 只有通过点画形质的美才能表现出来, 形美是前提, 神采是内涵, 形与神互为表里。知白守黑, 懂得“形”与“神”、“虚”与“实”才能感受作品的神采意境, 造型空间。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 常计白当画, 奇趣乃出”。由于书法自身特点, 线条艺术, 如果把它比作音乐, 那么, 线条元素等于音乐的音符, 光有音符是无法构成一首交响乐的, 只有当音符在一定节奏序列中被交叉, 产生各种和声, 变调等组合效果时, 音符才具有意义。书法亦如此, 只有当线条进行各种空间组合构成造型效果时, 线条才会显示出书法特有的价值。书写者可凭借自己的线条功夫、笔墨技巧和艺术构思, 创作作品, 表现个性风格。不同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形式, 形成不同风格特点, 有的作品宽舒静谧、虚白空灵, 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气势磅薄。书法作品中计白守黑, 虚实相间, 表现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审美修养, 如二王尺牍, 怀素《自叙帖》中, 随处可见。“虚为实所参, 实为虚所映, 虚实之际, 互为所系”。虚与实的空间组合效果, 给观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一件好作品任意截取一个块面, 其造型都是美的, 如取一行, 一字, 甚至一个点画。正如黄庭坚在《论书》中讲的:“字中有笔, 如禅家句中有眼”。因而, 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线条质量点画组合, 整幅的外形, 还要看它的神采意境, 能否叫人回味, 让人产生情感激动和感官共鸣。譬如, 我们欣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 无不为其深邃的意境, 跌宕的章法所动。个中的悲壮与恢宏, 冷峻与激荡, 跃然纸面, 让人回味无穷。
三、时代特征
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书法与时代进程息息相通。改革开放30年来, 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中国书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书写目的与手段以及表现形式各方面与过去大相径庭, 书法创作已成为一种在不失汉字本体的前提下, 纯艺术的创作行为。从实用到艺术, 从阅读到欣赏, 由书斋走进展厅, 由文人的相互玩味, 发展到展现个性的艺术创作。就形式而言, 手札、长卷、对联、尺牍、扇面等, 不同笔性的把握, 不同质地色彩的纸张选择, 以及线条墨色节奏的控制, 甚至在章法、印章内容风格的配置, 乃至装裱尺幅裁定、形式设计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书法艺术也形成了以中国书协为主导, 各社会性书法团体的兴起为标志的发展新格局, 回归传统的程度不断深化, 风格日趋多元化, 也将在发展与进步中不断地闪现出自身诸多要素的光芒。学习古人, 不违背时代精神, 创新不流于时俗, 不脱离审美主流, 充分展现时代的审美趋向。
“植根传统, 立足当代, 张扬个性, 引领时尚。”书法艺术既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它就脱离不了时代的文化背景。书法的本质也不仅仅是文字的线条、结构问题, 它还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明尚态”, 而今崇尚意趣, “趣”生妍、生拙、生百态, 是当今书法艺术追求的主流, 只有顺应时风, 才能借古开今, 立足当代。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观, 在全国大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而言之,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了解书法, 认识书法, 懂得如何欣赏书法, 既有利于面向大众普及书法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 又有利于帮助书法作者和广大爱好者, 以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学习书法,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从而, 促进中国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地推陈出新, 让这古老神奇的书法文化之花, 绽放得更加灿烂多姿。
摘要:了解书法知识, 提高鉴赏能力, 有利于面向大众普及书法, 弘扬传统文化, 以促进书法事业繁荣发展。书法作品欣赏, 应具备以下看点:传统信息, 神采意境, 时代特征。
关键词:书法,书法作品,欣赏
参考文献
[1]陆一帆.新美学原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9.
[2]徐利明, 谭学念.孙过庭书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
8.如何欣赏陶瓷书法艺术 篇八
我以为,陶瓷书法作品有四美。哪四美?
一、文字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作品以文字为素材,其文或为历代著名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或为古今大诗人的名诗,如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浪淘沙·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或为众多善男信女心默口诵的佛道经文,如《道德经》、《心经》、《般若波罗密经》,更多的是为广大人群所熟知的名言、警句,如“上善若水”、“宁静致远”、“难得糊涂”。而其字,则多为反映人们心中的图腾如龙、虎及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愿景的福、寿等。这些文字(包括散文、诗歌、经书、名言警句),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读后能使人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陶瓷书法文字的内涵美。这内涵美一点就明,可以不必多说。
二、书法的形式美
陶瓷书法作品除文字的内涵美之外,还有书法的形式美。
这形式美,来自于书体的多样性及同一书体的不同流派的差异性。
中国字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甲骨文象形简古、劲健挺秀;金文圆浑古朴,富有变化;篆书形体扁长,匀圆整齐;隶书横平竖直,结字繁密;楷书笔画平整,形体方正;草书笔划连绵,书写便捷——称得上种类众多,风格齐全。
不仅如此,同一字体还有不同流派。如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有汉隶、唐隶之别,楷书有颜体、柳体、欧体、赵体;草书则有所谓章草、今草(亦谓小草)和狂草(大草)——都各具特色,有不同神韵。
陶瓷书法作品以瓷器为载体,将这些不同书体不同流派的特色和神韵表现出来,自然就会具备一种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这种美,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意境隽永,回味绵长。
三、工艺的装饰美
陶瓷书法作品文字的内涵美、书法的形式美与一般用宣纸书写的作品相同,而工艺的装饰美,则为其所独有。
陶瓷书法家在瓷上作书,过去常用的方法是用毛笔单料在釉上或釉下书写,近年来,则创造了许多新的工艺手法。如刀刻、剔字、捏贴、堆书等。
刀刻,分釉下釉上两类。釉下为坯刻,又分阴刻与阳刻。阴刻是将字的笔划凹下去;阳刻是将字的笔划凸出来,犹如浮雕。釉上为瓷刻,是用坚硬而锋利的合金钢凿子在瓷器釉面上细心琢磨出书法作品,以阴刻为主,刻好后再用陶瓷颜料染色烧成。
剔字。在坯面或瓷面上喷洒色釉,然后在上面用毛笔蘸墨书写,再将字的笔划剔去,称为留地剔字,烧成后露出白字,类似阴刻;也有将底色剔去把字留下,称为剔地留字的,类似阳刻。
捏贴。釉下捏贴是先创作书法作品,再按照书法作品中各个字的字形特点,逐一用水调粘性精致陶瓷泥料捏制出来,稍干后根据各字在作品中的不同位置,用瓷泥贴到已喷色釉的陶瓷坯胎上,再入窑高温烧就。釉上捏贴方法与釉下大致相同,但烧制温度较低,所用的原料是低温釉。
堆书,是用毛笔蘸色料在瓷坯或单色瓷器上反复涂写,使字上的色料不断增厚,当堆到所需要的厚度时入窑烧制,一次成功。
运用刀刻、剔字、捏贴、堆书这些新工艺制作的陶瓷书法作品,不仅保留了书法本身的韵味,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加上适当的器型与色地的烘托,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新颖的创意美
除工艺的装饰美外,当今的不少陶瓷书法家在构思作品时刻意将器型、色彩、画面与文字巧妙结合,使作品产生出一种新颖的创意美,如陶瓷书法家徐明文的《曹雪芹红楼梦菊花诗十二首》,将一块大瓷盘设计成一朵大菊花,花分六层十二瓣,从内往外,中心为第一层是作者姓名,其两边分别为“辛”、“巳”二字,表现制作年代,这些构成花心,又代表图章和年款;第二层为过渡层,写着吉祥语:花好月圆,人寿年丰,是为了增加菊花的层次感;第三层为作品名称《曹雪芹红楼梦菊花诗十二首》,计十二字,对应12首诗;第四层是诗的作者;第五层是诗的正文;第六层是诗名。这件作品采用了大篆、小篆、摹印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在十二个诗名中有十二个菊字各不相同。颜色由红、紫到黄、绿、蓝,俨然如一朵大菊花。这件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日本、韩国展出,无不认为构思奇妙,设计精巧,书写得体,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体现了陶瓷书法新颖创意美的精品杰作。
【书法欣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怀素草书书法欣赏09-18
隶书书法欣赏论文10-27
四字书法作品欣赏09-11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07-15
书法课堂教学设计07-21
书法教学课件09-15
小学书法教学创新策略08-01
硬笔书法社团教学设计08-31
兰亭序书法教学设计09-02
毛笔书法的教学计划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