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

2024-06-30

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精选8篇)

1.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 篇一

第2课《暖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 暖流 兴奋 喜悦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2.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 篇二

预习案如下:问题导读(阅读教材58页和59页关于“滑动摩擦力”的部分,完成下列问题)①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②方向:总是沿着( )面,并且跟物体的( )方向相反。③大小: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 )成正比,用公式表示F=( )。

探究案如下:【小组探究重点突破】

【探究问题一】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问题1】用手按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滑动,手有什么感觉?结合实例讨论并归纳物体间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小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问题2】①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如图1,A、B都以1m/s的速度向右运动,A、B之间是否存在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可将一只手按在书上,并保持相对书静止,另一只手匀速拖动书。)②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如图2,B以1m/s的速度向右运动,A受滑动摩擦力吗?静止的物体一定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可将一只手按在书上不动,即保持相对地面静止,抽出书。)

【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之“相对运动”的理解】(结合以上两例)①物体能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跟物体是否运动( )(填有或无) 关。②接触面粗糙且相互挤压的两物体间必须有( ),才会产生滑动摩擦力。

【探究问题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问题1】用手轻压桌面并向前滑动,感受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小结】滑动摩擦力方向。【问题2】如图3,接触面粗糙的A、B两物体都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VA =2m/s、VB =1m/s, 请分别分析A、B两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可以用左手托书水平运动,右手按于书上并以较大速度同向滑动,感受手和书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小结】①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 ),充当动力;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 ),充当阻力。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 )相反, 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探究问题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1】进行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问题2】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怎样来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实验探究】实验仪器:弹簧秤、小车、钩码、毛巾。①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②滑动摩擦力和物体之间的正压力的关系。③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大小的关系。④滑动摩擦力和物体之间相对速度大小的关系。【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无)关,与速度、接触面的面积(有、无)关。

【小结】滑动摩擦力大小。①公式:Ff =( ),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 )比。②公式说明:1)μ叫( ),μ大小( )1(填大于或小于),μ( )单位(有,无)。2)FN指( )。

3.《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4.《军神》课时教学设计2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内容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教学时要切入中心,引导学生质疑、多层次读书解疑,自主探究,以深入理解、体会。

2、教学准备:

3、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图片、生平事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扣紧”神”,你怎么理解“军神”一词?设想一下,被称为“军神”的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发言。

经过预习,知道军神是指——刘伯承。由同学们谈对刘伯承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刘伯承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预习情况。

指导难写字“龄”“匪”“承”的写法,学生把13个生字正确书写一遍。指名读课文,并评价,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随课文理解个别新词,如“施行”、“由衷”、“肃然起敬”等。

质疑问难。

三、整体感知: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主要人物、主要事情)

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仔细再默读课文,尝试自读品味,根据描述人物的文章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作阅读批注,思考解决质疑中提到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留意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文中的几种表述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6年,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个军人在治疗受伤的眼睛,拒绝用麻药。沃克医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他是军神。这位军人就是刘伯承。

二、抓住中心,提挈全文: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刘伯承的令人震惊之处。上节课的学习中,许多同学很快就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动了,还记得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吗?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那段话并画下来。

读一读这段话。理解关键词,抓住学习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他“堪称军神”?)

三、体会“军神”,领悟写法:

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的描写,用“—”画下来。

指名汇报。

出示描写刘伯承在手术台上表现的文句:“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请学生朗读。

听了朗读,你有什么感想?

出示图,师描述图意,调动学生情感:看,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正以惊人的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楚——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地抓住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集体练读这段话。

刘伯承坚强、无畏的表现,让沃克医生大感意外。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很多,用“~~”画下来。仔细读一读,看看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

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说)

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变化?从他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汇报。集体练读。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具体地描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呢?分角色朗读刘伯承与沃克的对话,了解侧面烘托的写法。

四、升华探究,赞美军神:

1、读完全文,刘伯承将军的伟大形象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为什么“堪称军神”?(联系上节课收集的课外资料理解,随机板书)

2、出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抱负远大的刘伯承,让我们面对他,和沃克医生一道赞美他——齐读称赞军神的话。

五、课外延伸:

阅读拓展:《中华名将——刘伯承》。

学习了课文,结合阅读拓展,写写读书感受。

板书设计:

17、军神

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

刘伯承拒绝麻醉→强忍剧痛→受到赞赏——意志坚强堪称军神

5.aoouiu教学设计2课时 篇五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课程标准;

1、观察课文插图,能用一句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2、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学会声母与单韵母拼读及带调拼读音节。

内容与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图画,编顺口溜,让学生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和开火车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创新合作中求发展。创设情境学习ao、ou、iu。学中乐,乐中学──快乐大转盘游戏。

体验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3.根据情境会读课文中的句子,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3.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会读声母与ao、ou、iu组成的双拼音节,培养合作意识。

编号10李守福 评价设计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韵母ao.ou.iu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和韵母的拼读,在班级中成立互助合作小组,促进差生的转化。教具准备

趣味卡片图形、多媒体课件、录音磁带、拼音大转盘、小博士帽、实物玩具和拼音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ai、ei、ui

师:蓝猫从太空旅游回来了,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谁愿意上来摸出其中的礼物?

师:先摸一摸,想一想,读一读,比一比,说一句话,再把你摸到的礼物用拼音拼出来。

师:(引导发现)音节中有共同的朋友ai、ei、ui,回想一下,它们是由哪几个单韵母组成的?好,蓝猫看到大家的表现很高兴,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趣味奥运大赛。

二、新授ao、ou、iu 1.师:愿意和我一起去参赛、报名的同学请把小手高高举起,我们作为第二小组。现在请看第一小组运动员的入场仪式。2.猜猜竞赛项目。

3.课件展示ao、ou、iu。

师:它们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发音时嘴形从()向()滑动?

4.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余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写得匀称、紧凑。

5.师:我们这组竞赛,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目前难分高下,小动物那一组里,小牛跑步得第一。领奖时,蓝猫裁判给它一张领奖单,它不会读很着急。这时我们该伸出援助的手,帮小牛想一想《标调口诀》,并把领奖单上的音节读出来,好让小牛可以去领奖。屏幕显示

(iu和ui的区别将作为下节练习课的重点。)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指读抢答。)6.师:和最聪明的同学在一起真快乐!

三、课中操:《小青蛙》

四、拼读训练

1.师:经过激烈的比赛,动物们肚子都咕咕叫了,请大家给它们发食物,表达谢意。(课件展示课文图。)

(课件展示,把相关音节显示放大。)引出课文中的句子: 小猫爱吃鱼(māo)小狗爱吃肉(gǒu ròu)小牛爱吃草(niú cǎo)

师:你会拼,你真棒,请你来领读。2.出示快乐大转盘(见下图,配乐)。

(1)“拼音小博士”的竞赛。

师:先自己拼一拼,再找合作伙伴读一读;选取认真的小组旋转七彩转盘,让其他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们小组读得棒,还是其他小组读得更精彩。祝你们合作愉快!(2)探究学习。A.自由拼读。B.自己组织伙伴竞读。

C.和伙伴合作选择其他组同学读,并学会正确评价,正确欣赏。D.教师引导评出最佳合作奖,颁发“拼音小博士帽”,评出最佳“评价星”。

E.小组竞读,女生竞读,拉火车读。

五、趣味游戏

师:现在我邀请大家作为趣味奥运会的颁奖嘉宾,为小狗、小猫、小牛颁发奖品。师:看我这里有这么多的礼物,请你选择一个为它们颁奖。首先把礼物的名字拼出来,再说说为什么选择它作为奖品?(口语表达训练。)

出示实物玩具和对应的拼音标签:奥特曼、小猫、帽子、米老鼠、大笨狗、手套、牛奶„„

六、小结

6.桂林山水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三台乡中心学校

赵伟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桂林水和山的特点;(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优美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难点)

三、预习要求:

1、用“——”画出描写桂林山和水的句子,读一读,想想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特点。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桂林山水,可以用那些词语来描述桂林的山和水?

2、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去领略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神奇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明确)

过渡:我们看到的插图,让我们感受到了山和水的美,那在作者笔下,它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出示学习要求一: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体现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A、谁能简单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师板书小结。B、你是从文中那句话感受到的?﹙抽生读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谁能比他读的更静?更清?更绿?全部齐读﹚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不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清啊,请得可以看见。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这就是漓江的水,这样的水静得?清得?绿得?品读第一句话。在这样的水上,你能感觉到画中的小船在前进吗? 品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在体会桂林水的特点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感受到的呢?【板书 找重点句子】

过渡:同学们,桂林的水太美了,但看着眼前的这幅美景,如果桂林只有水,你还能说它美吗?﹙生,不能﹚对,桂林除了水美,其实还有山美。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吧!【二】出示学习要求二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找重点句子的方法,概括出桂林山的特点,读一读相应句子,读出自己的感情。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A、抽生说桂林山的特点,师板书。(奇、秀、险)

B、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像。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像 的,像 的,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C、同学们,文中是怎么描写泰山的?用一个词来说是(峰峦雄伟),但它却比不上桂林山的险,它险得。。。

同学们,文中又是怎么描写香山的?用一个词来说是(红叶似火),但它也远不及桂林山的秀,它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其实,桂林的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奇,像老人,像巨象。D、师提示,出示中心,对,前边我们看到了桂林的水美,现在我们又感受到了桂林的山其实更美,这样水美、山美、如果你再次看插图,用一句话来形容,你会怎么说呢? 引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品读课文第一段。

【三】品读课文第四段,升华情感。

既然我们领略的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吗?

如果让你来概括现在游览桂林山水的感受,你能说了吗? 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同学们,其实,不仅仅是桂林的山水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那一片片核桃树,早就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请你写一写。

五、当堂训练。

1、仿写句子

家乡的核桃树真 多 啊,多得。家乡的核桃树真 啊,得。

家乡的核桃树真 啊,得,好像。

2、运用上比较的句式,把家乡的核桃树写的更完整。

我看见过 的,欣赏过 的,却从没看见过三台这么美的核桃树。

六、课堂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出示学习目标),在学习桂林山和水的美,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桂林的山水,你会怎么称赞呢?现在让你乘坐小船游览桂林,你会觉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7.冰灯教学设计2课时 篇七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切合学生实际

After learning this section, the students will

(1) learn how to draw conclusions,

(2) learn more about desertification,

(3) be able to present their points of view.

在这三个目标中, 既有知识目标, 又有技能目标, 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 为下两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2. 诸多教学思想的渗透

(1) 遵循了英语教学中“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

通过我的口述及录音培养学生听及推测的能力, 然后根据所听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2) 巧妙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如在导入阶段, 我先告诉学生“I’ve just been to the hospital”, 学生得出了若干个结论, 有的说“Are you ill?”有的问“Who did you go to see?”甚至有的学生问我“Are you going to be a doctor?”而后, 我又告诉他们“The doctor asked me to take some medicine.”这时, 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You are ill.”我问道“你们应该说什么, 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呢?”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I’m sorry to hear that”。

(3) 运用了“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 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 学中有思, 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第二》) 。例如, 在Step 2 Skills building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灾难下会出现的情形, 然后播放听力材料, 紧接着请学生回答问题, 最后补充听力中出现的新词汇。

3. 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Task板块在整个单元中所占的篇幅最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在本板块的教学前需要教师及学生做一定量的准备工作, 甚至需要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讨论, 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部分老师及学生不愿意做这样的“无效劳动”。在这种现状下我试着摸索适合Task板块教学的新方法, 本节课便是“三步走”教学模式中第一步的尝试。

4.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做了如下努力: (1) 创设情景, 让学生进入角色。利用多媒体呈现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像。 (2) 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如在请学生回答“What is desertification?”这一问题时, 我本以为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问题, 所以叫了一位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回答, 可没想到他站在那一言不发, 这时我没有责备, 也没有让他立即坐下, 而是将听力内容倒到开头, 请他再将第一段听一遍, 这一次他准确地回答了这道题。这样做看似浪费了一些教学时间, 而事实上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 导入环节准备不充分

原本只想用多媒体呈现楼兰遗址导入沙漠化的主题, 可没想到学生对楼兰遗址特别感兴趣, 而我课前却没有在这方面做较好的准备, 只好寥寥几句带过, 错过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反思:以后课前备课不能只想着如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定要多想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或知识衔接处的漏洞。

2. 板书偏少

教学中, 我说得较多、学生听得较多, 忽略了板书, 以至于最后临下课请学生总结缺乏依据, 且直观性较差, 不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巩固。

反思:以后的教学中注重板书的作用, 书写应条理清晰, 以求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启发学生的思维。

3. 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力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本节课讲述的是沙漠化的问题, 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难事, 尤其是Step 4.Listening to a lecture and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部分的最后一道题:“Who should be concerned?”只要略加几句便可达到德育渗透这一效果, 而我却一句带过了, 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8.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八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上一篇: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下一篇:个人党小组民主生活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