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700字

2024-08-03

读道德经有感700字(精选6篇)

1.读道德经有感700字 篇一

读《道德经》有感作文500字

鲍艺航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2.读道德经有感700字 篇二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说道:“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 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的“名”, 不是永恒的“名”。

永恒的道, 是不能言说的。道不远人, 却往往叫我们欲辩忘言。正如四季更迭, 正如空气之与我们的关系, 我们能感觉到, 能懂得其重要性, 却找不到恰当的言辞来言说其详。事物的名称也是一样, 叫了张三, 就不是李四了, 天地有万物, 其玄妙恰恰是无名。

联系到我们的教育, 很多环节恰恰正是不“可道”的, 可意会不可言传, 无声胜有声, 让学生去感知、体悟、觉察到的东西, 远在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后的收获之上。

董仲舒提出了“诗无达诂”的说辞, 意思是:诗是不能确切地训诂或解释的。这正和《道德经》的“道可道, 非常道”一脉相承。我们诗歌的教学也应该正是如此, 那种断章取义的解释, 那种现代人生硬的解读, 其实恰恰是对诗歌的戕害, 诗味顿失, 意趣全无, 还可能走偏。一杯用来品味的浓缩的琼浆, 偏偏要被稀释成白开水来牛饮。一个趣味盎然的有机整体, 偏偏要被肢解成齑粉碎块来学习。这也难怪, 一个对文学充满了热爱的孩子, 上上语文课, 就不喜欢文学了。很多大作家, 不是上学上出来的。倒是不少评论家, 才是念书后的结果。诗歌的学习, 包括很多课文的学习, 甚至推广到不仅仅是语文课, 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整体感悟, 而非肢解。当然, 对于相对晦涩难懂的诗歌, 适当的解释是必要的, 但必须点到为止, 更多的意趣, 需要学生在反复地读与背中去“悟道”。尤其对经典文献的读与背, 更需加强。十三岁之前的读经教育, 建议加强, 这要远比“小狗叫大狗跳”的教育更能惠及学生一生。吟诵传统几乎消亡了, 同样需要拯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感悟的力量是无穷的。

推而广之, 我们教师的教育手段, 也是需要处处“留白”的。

不可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 不厌其烦, 不厌其细。当借鉴绘画手法, 适时留白, 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譬如我们教育上的“启发”观点。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要等学生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只有在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这就是“留白”,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在那种愤悱状态之下, 才稍加点拨;而不是把“道”全给端出来, 不是把结论直接摆出来, 不是把饭在自己嘴里嚼烂了后直接喂给孩子吃。

推而广之, “标准答案”有时候也是戕害人的。

自然科学的学科, 譬如数学、物理、化学, 一是一, 二是二, 有标准答案, 这是必要的。当然, 也应该不全是标准答案, 很多领域还是有争议的。人文科学的学科, 例如语文, 譬如对课文的理解, 有时候标准答案就很害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为何要固定下来呢?为何要标准下来呢?这是对百花齐放的戕害, 是对人思想的禁锢, 是对创新火花的截杀。前几年, 曾经有个考试题为大家所争议:“学习了孔融让梨之后, 面对大梨子和小梨子, 你会怎么办?”一个孩子答:“我不让梨。”结果老师依据标准答案“让梨”给判了零分。显然, 这个题目, 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既然是让每个孩子谈自己的感想与做法, 那么让与不让, 都是每个孩子的所为, 不应该用道德评判的标准, 来给一个性本天真的孩子的语文题目判分。

大道至简, 永恒的大道却是不能言说详尽的, 是不能有着标准答案或者标准名称的。“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语言灌输的教育, 是低层次的教育, 甚至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以身示范, 学生用心感悟, 远在说教灌输之上。然而, 这种示范与感悟相结合的教育何其少矣!

3.读《人生》有感700字 篇三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人生》有感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人生》有感700字1

人生的道路很长,有些道理年轻时想不明白,直年老时才想通,但生命却快走到了尽头,所以人生的哲理还是早一点知道,才能少一点麻木,少一些弯路。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一本《人生哲理枕边书》吧!

这本书呢!是由外国著名的编辑与北京出版社共同努力编制的。里面有很多充满人生智慧令人深思的故事。故事虽短,但每一个都藏着无穷的知识和力量。

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三个故事,分别是:“人生,乐观的心”,“人生,学会拒绝”,“人生,不可没有诚信”。

其中“人生,乐观的心”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海边小镇,镇上的人们个个都很有善,突然,有一天,一场超大的海啸袭卷了这座小镇,到处都是海水和妇女儿童的哭声,罗利也是这座小镇的一员,看,他正穿着靴子坐在院子里看书呢!邻居看见了,喊了喊罗利问道:“罗利,你怎么还是在看书啊?你不伤心吗?你不担心你的菜地被淹了吗?你不担心你的狗被水冲走吗?”“我不伤心啊?我有几天没有洗澡,我的菜也有几天没有浇水,正好海水帮忙。我也不担心我的狗,因为我的狗它自己会游泳”。罗利不慌不忙的一一回答。就是这样的心态使他成功的获得了小镇上的最佳心理奖。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感悟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人生虽然短暂,但路还是很长的,每个人都应该为了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而努力奋斗,不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停止自己的脚步。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很小,不懂里面的意思,但是又好奇里面的内容,总是瞪着无知的眼神眨巴眨巴的听着爸爸给我讲。

现在,我长大了,也慢慢的明白了这些道理。知道了一侧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人生,短暂也好,慢长也好,这天上是云,扑面的风,路边的树。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不必匆忙赶路,慢下来吧!看看周边的风景,单调的过程需要用心的感捂来润色,去慢慢的品味。”

让我们一起一起感捂道理,开启自己的成功之旅吧!

读《人生》有感700字2

人生有时是那么的具有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平步青云,下一刻有可能落至人生低谷。人生的路,起起伏伏,充满了迂回与曲折,还是该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走!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之不去巧珍哭着求高明楼再让高加林去教书的模样,高加林那沉痛的呻吟还震动着我的心。命运真是和高加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没能考上大学的他刚适应了教书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怒火。任双手鲜血淋淋,任身体精疲力竭,这也是他对权势压迫的无声无力的反抗。然后没过多久,命运又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转业回乡,他也终于再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通讯干事。这个满腔激情与活力,才华横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中大显身手,成为一个名人。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彻底被判回了黄土地,这一次他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对于未来的希望。

高加林本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同时拥有坚毅聪慧的心性,他应该拥有一个大的舞台来发挥他的才能。然而复杂的社会,错综的利益关系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他刚踏入社会还不久,虽然已经见识到了竞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但身处那个落后时代的农村,他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他被赶回农村,失意的时候,是巧珍这个纯真热诚的女孩儿再一次给了他希望,让高加林尽快走出了阴影,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既是村里人传出他们之间种种绯闻,既是自己的父亲极力反对,既是高加林回到城市工作,巧珍也从未对高加林有过一句怨言,反而一直为高加林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高加林向他提出分手之后也是强忍眼泪默默接受了,就算是嫁给了马栓也依旧袒护着高加林。用德顺爷爷的话说“巧珍,那就是一块金子啊!”。直到最后高加林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那样一个善良的好女孩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道德与利益做出选择,走过之后回想自己的人生,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传达给我们的真谛。

读《人生》有感700字3

这几天,我读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一书,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有关“”的小故事,如:爱国篇中的《让翠绿和清新永驻》,为民篇中的《小小点子撒真情》,科学篇中的《知识英雄王选》……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诚实篇中的《替父还债》了,这篇文章讲的是胡先生的父亲生前向朋友借了一百多万,大多没有留下欠条,父亲死后,做儿子的还是照样把钱还清了。读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与地,心中永远都要竖着一根诚信的标杆,无论是否有人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磊落、。

我们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讲诚信就是要说真话,求真知,做真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日常为人处世之中,真诚待人、严格自律。诚信就像一个标,它将一个人的人品、引入了的圣地;诚信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将它的美丽和芳香洒满。其实,诚信就体现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事中。就说上学期的那件事吧!那次,我向同班同学借了本书,由于没时间看,就把它搁在了一边。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发现这本书还没还给同学。这时,那位同学好象也忘了这事,我到底该不该还给她呢?如果去还给她,她会不会骂我这么晚才还,而以后不给我借呢?如果不还给她,那样我的心会不安的呀!“哎!到底该不该还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既然她已经忘了,自己藏着也好呀!”我真是拿不定主意。可要讲诚信哪!最后,我还是决定去还给她。如果我不去还给她,就算她不怪我,我自己也会呀!当我硬着头皮去还书,还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可她的态度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只说了声:“以后别忘了。”根本没有骂我的意思,也许是我的诚信打动了她吧!

这件事使我知道: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需要诚信。同学们,让我们守住诚信的阵地,笑看诚信之花遍地绽放吧!

读《人生》有感700字4

我的太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身体健康,语言幽默。二十年前是老科协的局级干部。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记录了一本《人生记述》送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让我们从他的经历多了解一些那个年代的面貌。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这本书,书里面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有《照蝲蛄》、《放风筝》、《母亲纳的鞋底》、《第一次坐飞机》、、、、、、但最令我感慨的一则故事,是《老照片凝固的记忆》。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太爷在十四岁时的遭遇。那时他的家里非常贫穷,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给当时驻扎在本溪煤铁公司的日本鬼子当童工。每天上下班携带的劳工票上需要贴照片,于是由该公司劳务科给新入厂的工人拍照片。太爷爷的书上说:那时的照相机很原始,一只木箱上蒙着黒红两色的布,有长脚支架。他和其他人轮流站立在铁丝网墙下拍照,每个被拍照的人,胸前挂着一个编号的小牌子,活像临刑前的囚犯。在太爷爷给日本鬼子当童工的那段日子里,经常要受日本鬼子的打骂,哪里有脏活.累活他就要到哪里去干,饭不给吃饱,衣不给穿暖,日本鬼子从来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尤其是对待童工,非常凶狠,经常“摔柔道”(即从背后把人从头顶上摔下去),摔得你爬不起来,他们却在一边哈哈大笑。有的时候嫌你活干的不好,还捆起来罚跪一天。后来,由于忍受不了日本鬼子的虐待。加上过度劳累,太爷爷累病了,被辞退了。七十多年过去了,太爷爷还留着那张破旧的老照片,他说,这张老照片要让我们后人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个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人们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血泪史。太爷爷的一篇篇小故事提醒着我们这代人,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靠多少前辈和先烈用生命好汗水换来的。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读《人生》有感700字5

我们常常说,挫折使人成长。寒假里,我读了我人生的重要一课后,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诚实、上进的青年。同事的离职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从此,他认识到学习在社会生存中的重要性,从而奋发图强。从同事那里,他懂得了挫折给生活带来得变化。其实挫折,在为我们敲响警钟,为我们的生活轨迹平添更多的色彩;挫折,是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或许是一个更新的起点,打破以前所熟悉和习惯的一切,开始一个新的自我。正因挫折的存在,才会使我们原本简单的生活不再简单。正因挫折,才有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就如我自己,也曾差一点被小小挫折击倒。记得8岁的时候,妈妈送我一架钢琴,我抚摸着黑白分明的琴键,心里高兴的劲儿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仿佛自己就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钢琴家,鲜花、掌声铺满了我的人生之路……于是,我发奋练琴,以为自己通过三级的考试不在话下。可是,等考级成绩出来后,我完全傻了眼,竟然考了不及格,没通过!顿时,我的眼前一片漆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嘲笑我是个无用的家伙。静下心来,我反省自己失 败的原因,可能是骄傲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刻苦努力,终于通过钢琴五级的考试。

是啊,我要感谢挫折。挫折能使我们克服自命不凡的毛病,磨炼我们的意志。有的人会被挫折和困难所击倒,因为他们没有知难而进、奋勇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其实,只要坚持了,每个人都是强者。所有经历了挫折与困难的人,回头看看,都会觉得这段经历奇妙有趣。

也许有人会说:“我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困难于挫折,为何成功之路迟迟不在我眼前摊开呢?”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创造发明的每一件事物倾注了他的点滴心血。比如电灯,他为了延长电灯的使用寿命,使用了4200多种矿物及6000多种植物,最终,他成功了,他看到了用自己心血换来的最美丽的彩虹——成功之路。你看,连伟大的爱迪生都要这样经历风雨,我们这些无名小辈有什么理由来抱怨这迟到的成功呢?

阳光总在风雨后,有付出终将会有回报。你若想成功,失败、挫折、困难都在所难免,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路,但成功后,你会发现,没有失败、挫折、困难,你的人生会多少

读《人生》有感700字6

《人生的智慧》据说是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因为这书本来就是他晚年从自己的《补遗与附录》中选取要点,写给普罗大众读的,今天看来倒是有几分“科普”的意味。可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还是相对晦涩,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去领会他想阐述的道理。

叔本华在探讨人生之前,先精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划分的条目,作为决定人的幸福感的三大因素,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眼中的样子。

在叔本华看来,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交聚会的价值,也同时宣告了思想的破产。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也算在短期内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罢了。可惜的是,当牌局的结束,瓜子吃完,或者麻将打到深夜至各自的妻子前来催促时,这些能够交换思想的物品也就消失了,之前还乐在其中的人,慢慢意识到要回到原有的生活,他还是他,你还是你,不变的是各自的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的自身对一个人是否幸福起到了决定性、根本性的影响,这部分属于人的个性,若具有良好的素质,则是大自然的恩馈,包括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性情、持续的兴趣等。

而我们世俗中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大部分都是财富的积累。叔本华对此也有论述,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的财富盈余,对人的幸福影响不大。人总是会不断提高对财产的满足要求,期待与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会越陷入对财富的贪婪中。

除了财富外,身外之物还包括家人、朋友等等,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寄托于身外之物,不是长久之计,除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是会变的,最终重心会在身外之物中不停地转换,期间产生的空虚会时不时地侵袭我们的身心。

在现在和未来计划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是智者避免过多忧虑的一种方式。关注现在,不要纠结过去和操劳未来,才能最真实的感觉到我们自身的存在。

读《人生》有感700字7

人生路上,匆匆走过,至彼岸,才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回眸,只为用那最后一眼写下这世间最难写的情字。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诗人写诗最动心的莫过于情字。班婕妤我是欣赏的。爱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深刻。她不苦求,也不屑苦求,却在汉成帝死后,独自为他守陵,为爱去守候。一个普通女子的爱,或许不值得文人骚客去歌颂。那份执着,却能深深感动每个人的心。“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是智者的情。一首《凤求凰》求得有情人成眷属,一篇《白头吟》换得浪子回头把家还。成帝有万古长青的倾世之才,班婕妤有波澜不惊的决然之美。他们共同书写了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往往更看重心境。拿唐朝三大女诗人说,比起“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鱼幼薇和“欲知心中事,看起腹中书”的李治,我更喜欢“众类亦已茂,虚心宁自持”的薛涛,她轻浮、偏激甚至狂妄,却也清醒、理性、内敛。一个人或许不能决定自己的身份,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心。因觉遭到抛弃而自毁人生,越这样,人们越不屑。可薛涛不同,她宁愿将自己置身事外。有平平淡淡的心境才能得享高寿,才能赢得更多的知己。

既然是诗词,就不得不谈诗人、词人。“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在大气繁华的唐朝,再恢弘的诗句也是陪衬。我倒更喜欢温庭筠的宫廷小诗,思比怨豁达。不过说起李杜,我倒是更喜欢那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至于词人,柳永、东坡、晏小山、纳兰则是我的最爱。“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虽此词的初衷为献媚、奉承,但此句却把江南美景写得淋漓尽致,更胜东坡的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但东坡是幸福的。他的一生虽然不顺,却得到了三个女人忠贞不渝的爱。至于小山,我更欣赏他那被骗无数次依旧选择相信别人的善。最后说纳兰,他的一生是短暂、幸福、痛苦的,只一句“家家传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便可概括。

诗词的长河永无止境,一片树叶、一缕尘埃都是诗人的美酒佳酿,都能留下一段值得传唱的美句佳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幸?是悲?未可知。但是人生因此而更精彩。因为它是结束,亦是开始。

读《人生》有感700字8

他,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快乐生活。他是力克·胡哲,澳大利亚的海豹肢症患者。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 扇窗。就像海伦·凯勒,虽然她看不见听不见也不能说话,但是她还可以跑可以跳,就像力克·胡哲,虽然他没有手,只有两只小小有脚,真正能用上的只有左脚,但是他还可以笑,可以冲浪,可以游泳。我们也一样,当你最落魄的时候,你就应该想:“我还活着,我还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

上帝创造了人,就是要让人在世界上快乐地过一生,没有人愿意沉浸在中直至老去。或许人们为力克的身世而感到悲哀,他的左脚还是畸形的!但力克不这么认为,他说:“上帝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他永远都爱你……他创造了你,就是为了证明他的爱。”他并不认为这一只“小鸡腿”是耻辱,相反,他为自己还有一只腿而感到庆幸——他可以踢足球。

你悲伤,时间溜走;你开心,时间溜走,何不乐观地渡过每一分甚至乎每一秒钟呢?

事实上,许多残疾人取得的成就并不比健康人少。

史蒂芬·霍金,举世闻名的“宇宙之王”,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动,像一滩泥一样瘫坐在轮椅上,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身体条件下,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很难想象他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苦,多少痛,但是霍金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他那狰狞的微笑,和他卓越的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和我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正是经受了非人的痛苦与磨难,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只有乐观地走下去,才会活得开心、活得精彩。海伦、霍金、力克,他们无一例外,都用笑容创造了自己的生命奇迹。

如果你的人生跌进了低谷,如果你认为生活没有希望,想想力克,想想他的话:“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读《人生》有感700字9

对于路遥这个人物,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他是当代的大文豪,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文豪,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曾经这样评价他:“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由此可见,这位作家的伟大,今天,我又读了他的中篇小说——《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荣获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本小说以城乡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人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本中篇小说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了我的心头。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思考到:“人生苦短,岁月匆匆,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经过反复观察,认真思考,仔细研究,我终于琢磨出来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来奋斗的!就是要努力开阔,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画出辉煌的一页,使自己的人生不留下如何遗憾!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来传承!为了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奋发图强,刻苦读书,掌握好每一门科目,长大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这——靠的就是我们去奋斗!很多人经常感叹:人生苦短,岁月漫长,人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要干什么的?难道就是要白白的走一遭吗?对于这句话,我的回答是——人生并不是要白白的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然后平淡无奇的离去的!人生,是要用来努力奋斗的!

人生就要奋斗——这就是路遥先生的作品《人生》带给我的启示。

读《人生》有感700字10

寥寥千把字,短小精悍文,得以造成我目光的停驻。

季老出名已久,却一直沒有深层次触碰的机遇。顺手阅览季老散文集,不经意发觉此篇优秀作品,心里诸多得以释怀。

季老刻骨铭心地了解,人生并不是用文本能描述得完的,故务求精减。

人生的主题必定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绝不避讳的引出来此言。其次,谁又可否定?食,处理人生存的难题,色,处理人发展的难题。生存和发展是人们存有不会改变的主题。针对入世极浅的人而言,如我,这一回答毫无疑问是实际而准确的。

万物皆通人的本性,这便有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说。

一样是性命,或少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负重而生。这就是绿色植物的人生观。主导权在自身手上,出路在哪里,均由自身操控。

入世,有的人善始善终,处变不惊,任外部自然环境对其造成一切危害,一直坚持着明确的路面。此后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种人果然地抵达了终点站,他能够理由充分地为大家宣布,印证自身的聪明,但他不容易那么做;另一种人鬼使神差地偏移了航向,乃至不知所从,最后将被别人唾弃、耻笑,但他迫不得已那么做。

且人性的发展务必有一定的停止。天地万物得以有规律性地生存与发展,正应验了这一大道理。从细微处讲,一切都须有一个度。一类人人生一世无所不为,张张杨扬地渡过了一生,终究却发觉忽视了许多致命性的关键点,遗恨终生。另一类人,难能可贵的胆怯性,促使他一生无所作为,虽平安无事却欠缺一些热情,一样遗恨终生。此上两例虽为极端化的情况,只求表明天性的发展不能无度,无度则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那样的觉悟,彻底反映在他本身的为人处事上。自其对語言痴迷,就一心刻苦钻研梵文等,终有一定的就。老来平心静气,却仍然为工作拼搏着,就算在抵御病痛的医院病床上,其坚强不屈的恒心依然展露无遗。把拥有度,便能至善至美!

中国哲学史上,曾争执人性善還是性恶,实际上没有必要。人与生肯定全是处于被动的,大家所需做的,便是授予它各有不同的颜色,完成最大的使用价值。

或许这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文学类风采所属,直言不讳,简明扼要,让人回味无穷。走入文学大师,让高手引导大家迈向取得成功!

读《人生》有感700字11

愈是有热心的人,愈需要有冷眼!使你不失之主观、不反应过度、不意气用事!使你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世的恩恩怨怨,都能冷冷静静,一一化解。有一天终于顿悟:这就是人生!

人情冷暖,承受了越大的悲喜,所体会的又是更多,或许你领悟的是彷彿人生就是如此,再也没有值得感到愤怒亦或者是感到雀跃,其实重要的是,你够冷静吗?你够理性吗?愤怒常是沖毁脑袋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情绪,喜悦常是化解内心最后一丝防备的情绪,你真的够冷静吗?

看一些伪君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些人会感激他们,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藏在光鲜亮丽外表里的丑陋、邪恶,有时却需要一个事不关己则清的心,才能看得透澈,正如作者提到:“小时候,你只看一个『点』。然后学会了将点,连成『线』。而今,则将线移动,成为『面』。但那可能只是平面,你也只是用自己心中的那把『直尺』,衡量平面的世界!但我希望你能把面组合,成为立体的人世间!由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

这本书,大部分都是讽刺的笑话,讽刺人性的黑暗、人性的虚伪,其中“桃『礼』满天下”点出了──所谓“免费”的广告,不过是吸引你的一个噱头,当你一上当,就很难脱离这个泥沼了,到后来,它只会慢慢的、慢慢的,让你掏出钱却还认为这是为了“免费”才付出的小小代价,结果是如何呢?你花的喜孜孜,他也赚的笑嗨嗨!“真假钟馗”中,提到的则是,如今在社会上的人,只因标榜了“大师”,而受到所有人疯狂的推崇,尊敬,其实呢?不过是在虚假的外表下,掩藏了自己的身分。

书前,作者提到:“幼年时,我们要看喜剧,憧憬快乐的人生。青年时,我们要欣赏悲剧,磨练脆弱的灵魂。中年,我们要看悲喜剧,在悲中找喜、苦中作乐。老年,我们欣赏默剧,于沉寂中感悟人生。”幼年时正憧憬人生的美好,所以需要美好的事物,而青年,已踏出社会,需要的是多的磨练,中年已经历尽波折,在大起大落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丝温暖,而老年,年华已垂垂老去,需要的是能抛除繁华的心,看开一切。而我们就在这青年时期,就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性险恶磨练我们,所以,各位都必须保持一颗冷静、沉着的心!更热切希望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顾虑!

读《人生》有感700字12

我看见你匍匐在命运面前,不敢抬头也不敢出声,那副诚惶诚恐的样子真是好笑。你面前有一堵透明的厚墙,透过墙你看到了美好闪光的未来,你回过头对着命运感激涕零三拜九叩,却不曾想会撞个头破血流。你疑惑地看着,明明那些繁华笙歌就在眼前,近的可以感受到对面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们脸上的笑纹,你用力撞一撞面前的厚墙,结果仍是令你不可思议,你颓废的坐在墙根,一脸茫然的看着面无表情地命运——你曾经热情的称赞他,激动的祝福他,死心塌地的相信他。你一心的想要越到对面去,去感受那灯红酒绿烟酒繁华,可是命运只是不屑的笑笑,对渺小的你说,这就是生活。当你一无所有时给你希望,让你得以见识这花花世界,而当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时又把你掷于原地,让你重归一无所有的生活。于是你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开始咒骂,开始沉沦,开始试图挺起你匍匐的身体,然后给生活一记重拳。你想尽办法、绞尽脑汁要打破眼前这层看似脆弱不堪的玻璃,誓要回那花天酒地温柔乡去,到底还是命运推了你一把,将你从土地里连根拔起放在你魂牵梦萦的大都市。于是你如鱼得水,你以为自己把根扎在了这里,你以为你的雄心你的抱负终于得到了地方施展,你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你觉得这才是你的亲生母亲,这才应该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你在艳羡的目光中得到了满足,你不再是那个卑躬屈膝祈求命运眷顾的你,你要改变这个世界,你要展现的雄才大略,你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你要让生活在你面前低头!

你永远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你以为你那深深的根扎在富贵地里是永不会被拔起了。你像个可笑的小丑,兴冲冲地规划着未来,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样子。你以为这就是生活,你以为生活就是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施展抱负,来使自己名垂青史。可是,你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啊,你的平凡,如同其他生灵一样,在生活面前,你的那些谋划,根本就不值一提。于是,再一次的,你被打回原形,你又一次不得不独自面对着那堵厚墙,你疑惑,那个曾经亲身感受过,风光过,热爱过的地方,怎么突然就变得那么遥远?你来回踱步,你抓耳挠腮,你百思不得解。这不是说好的那种生活啊。终于有一天你低下头,看见了你一直想要逃离的那片土地,你回转身,看见了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看见了他们额上的汗,看见了他们宽阔的肩。你突然沉默了。其实在你的血脉里,在你的骨子里早已经种下了这土地的烙印,任你怎么挣扎都是摆脱不了的。他一直以他的厚重在你身后默默的包容你,收留你,在你受伤之后给你一个疗伤之地,让你忘掉疼痛之后再去打拼。你似乎明白了一点生活的样子。你跪了下去,亲吻了那片土地,那片曾被你视为羁绊和耻辱的土地。你看到那堵厚墙消失了,你笑了笑,重把自己的根植进深沉的地里。

你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埋怨深厚的土地,不再盲目的憧憬所谓的崭新世界。放下了一切,你的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人生》有感700字13

人生就是一场戏,拥有悲剧,喜剧,当看到尼克胡哲写的那本《人生不设限》时,我突然明白我真是幸福的不像话。因为世界上还有一些人面对着比我们更严峻的挫折;尽管这样,他们依然坦然面对现实,为自己而活。就像力克胡哲一样。

他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得了海豹肢症,一出生就失去了四肢。从此渐渐长大的尼克在学校中讥讽,嘲笑,渐渐地他开始抑郁,但是他却从不于命运给他一切。年仅25岁的他,便拥有美国两项大学学位,拥有了一家,这是多少人能做到的?我曾经看过他的,许多人在他的过后都没注意他是否有四肢这一问题,并且每一个人都喜欢上了他。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就他不屈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口才所带给人们对他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生活的追求,为自己而活。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对于我来说,我必须认清自己:我是谁?我想干嘛?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这梦想努力去追逐过吗?在生活中许多人否定你,轻视你,你,为什么?你要记住不是你自己不够好。否定是一扇门,取决于你是否打开。但是前方会有许多形同虚设的阻碍,意志坚定的人直接冲了过去,反之,不坚定者会苦于其中的。看看尼克的经历吧,哪一件事我们做不到:上大学;开;环游世界。但对于他说,就是去接个电话都好比登上珠峰。但他就是意志坚定,顺利的攀上对于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物。我们还有什么抱怨的呢?我们都会,于自己所深身处的境地。但是谁知道接下去就一定变坏呢?就算是天气预报也无法准确的报出未来的天气,何况你呢?不要胡思乱想,再坏的问题也有解决的办法,苦于他人对自己或者自己对自己的抱怨,还不如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案。像我,经常受同学的嘲笑,因为我黑;胖。常成为他们的对象,但是我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他们如何笑我都打败不了我,正应如此我才有更好的精力运用在正道上。向他人展示出更好的自己。

人要为自己而活,再多的困难都会形同虚设,这是我的。我知道不同的人在读同一本书时,各人从书中品味出来的感觉不尽相同。力克的故事精彩绝伦,《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更是内涵丰富,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品味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读《人生》有感700字14

一个人要挣脱这个纷杂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很难。但是,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如果你要幸福,你的心灵就必须拥有一份淡定。唯有淡定,才能让你的内心安静下来,才能细细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深的感受。

这是一本讲述收获的书。因为它成熟、睿智、沉稳、平和。全书共有七辑。分别讲述了生死之爱、平淡流年、琐事中的爱、无望之爱、幸福的秘密小径、缘起缘灭和宁静的心灵。作者有一只流畅而优美的笔。全书从头至尾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淡淡讲述着,却使读者情不自禁被深深打动,放下心灵的重担,看淡一切,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像那个思考者,什么也不做,只是思索人生。《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就是这样一本恰到好处的读物,很平易,很浅显,然而很真实。静静读下去,说不好在什么时候,当你注目哪个故事时,你心底那根生锈的弦,就被悄悄拨动了。

做为一名教师,更需要拥有一颗淡定的心。教师要面临来自社会、家长、学校和学生的多重压力。教师即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工作,又要满足家长和孩子的要求,而且在制度细节方面,还规定了很多老师不能触的高压线。另外,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仍然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学校、家长要的是成绩,而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就要从严要求学生,而学生又摸不得,打不得,一旦有一点小事,学校和老师就成了永远的被告。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我们要坦然面对,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善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作一件幸福、快乐的事,不要怨天尤人、牢骚牢骚。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我们不高高兴兴的度过每一天呢?此外,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和自然的空间,要有爱心、耐心、要呵护,要维护,要有静等花开的情怀。千万不要试图改变孩子,只能顺势而为。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情,等着我们的孩子慢慢进步、慢慢成长。

读《人生》有感700字15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海伦·凯勒的这句话我向来一知半解。直到读了《“吻出”精彩人生》这篇文章,我若有所悟,文章的主人公是20xx年的香港高考状元曾芷君,她患有失明、弱听和十指触感障碍。也就是说,她无法正常上学,更无法用手去阅读电子感应点字书。面对种种困难,曾芷君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比别人更有毅力地花几倍时间去摸索,去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录取。

每一个听到或看到这个女孩事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惊叹:究竟是什么支撑这个命途多舛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出灰暗的角落,走向光明之路的呢?

支撑曾芷君持续努力的,是她过人的意志。她从小与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世界相隔绝,她难以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也无法看见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更无法通过指尖在浩如烟海的书本里感受知识的熏陶。可是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疾病而觉得低人一等,而是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用笨鸟先飞的觉悟来走出了自己的坦荡大路,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未来蓝图。

其实,像曾芷君这样坚强的人物,古今中外可谓数不胜数。在我国,自古就有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报仇;苏秦悬梁刺股,终于成功合纵六国,实现夙愿;还有韩非子发奋读书,开创法家学派,名垂青史。如今有张海迪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完成了轮椅上的梦;史铁生不向厄运低头,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国外,也有许多拥有过人意志的人也值得我们敬佩:海伦·凯勒坚持不懈,如饥似渴的学习,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还有与世隔绝的辛蒂,致力于帮助和她一样易被化学物质伤害的人们……

4.读《活着》有感700字 篇四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5.读《看见》有感700字 篇五

今天先说说柴静的《看见》,几个月以前,我读过她写的一篇博客《日暮乡关何处是》,写的是作家野夫,一个孤怀激愤、大山一般的男人。我读完几乎不能安静下来,印象里写得出这样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诒和,那种满纸淡墨中的丰厚,有些唐传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看见》这本书我用了不到八小时浏览了第一遍,又用了三天时间细细品读了第二遍,感想很多,趁着冷却之前决定捋一捋。

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似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原因),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认为,所有的章节里,《无能的力量》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教育。既不可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该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发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因为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决定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可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别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6.读道德经有感700字 篇六

《道德经》第七章, 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 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 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这是老子的辩证法。得“道”的人, 即老子所言的圣人, 他们不怀私欲, 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利害, 而结果反而使他们赢得尊重、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从而让自己真正“身先”“身存”。就是说, 一个人没有私心, 以公为先, 生时人人敬仰, 死后名垂千古, 其实也正是成就了自己的大私。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公者千古等等词汇, 都能咂出这种味道。

在《道德经》里, 在这段话的前面, 还有一段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把得道的人, 和天地相比。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 就在于“不自生”, 也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天地是没有私欲的, 它的生存是为了万物, 所以能够长生。得道的人也一样, 没有私欲, 先人后己, 反而声名长存。

得此精髓者, 当莫若范仲淹。范某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遂成千古绝唱。范仲淹一心为公, 戍边则戍边, 太守则太守, 兵将拥戴, 百姓叹服, 反而让范仲淹最终位居宰相, 成就了大私。同时, 又名垂千古, 成一代楷模。

老子并不是提倡让人一点私心也没有, 这不符合人类的本性。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 是至高境界, 可追求但很难达到。老子总是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总是站在一个至高点上, 俯视芸芸众生——有了利益, 先让大家分享;有了危险, 把自己置之度外。

老子的这种“后其身”的境界, 现在能做到的实在不多, 倒有不少杨朱似的人物。杨朱主张“贵己”,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杨子, 如果对天下有利, 你拔根毫毛, 可以吧?”“不干!凭啥让我拔根毫毛呢?”现在很多人, 喜欢占小便宜——只要是好事, 事事跑在前;只要是坏事, 事事缩在后。这样的人, 只能占得小便宜, 占不了大便宜的。这样的人, 人际关系会很被动, 口碑不会太好, 好事虽然或许能暂且事事“身先”, 几年下来, 同事鄙视, 朋友远离, 上级不入法眼, 其实并不利于自己发展, 往往落得个“身后”的结局。相反, 那些厚德之人, 见到好事, 发扬高风亮节, 先让给他人, 这样的人可能会吃小亏, 但往往能得到大的便宜:或者口碑好, 或者被重用。“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做人当自强, 但需要拥有厚的德行, 才能承载担当起大的责任。那些世间小人, 能够捡到点小便宜就算不错了, 一般是做不了大事的。即使有, 往往结局不好, 一朝事发, 身败名裂。

尧听说许由是位贤人, 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 因而临水洗耳。“这坐天下的位子还是让给别人吧, 别脏了俺的耳朵。”赶紧到河里去洗耳朵。我所在的青州城东有条洗耳河, 据说正是许由洗耳之处。许由的朋友巢父听了, 冷笑一声说道:“哼, 谁叫你在外面招摇, 造成名声, 现在惹出麻烦来了, 完全是你自讨的, 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 别弄脏这清溪玷污了我的牛的嘴巴!”说着, 牵起牛, 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许由觉得自己的名声可能太招摇了, 于是到箕山隐居起来了。今天, 青州城东洗耳河的东边有山, 现在叫香山, 原来名字恰恰叫箕山。天下, 在许由眼里, 不过是身后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把最大的大梨子让给父母, 稍大点的梨子让给哥哥, 自己年龄最小, 就拿个最小的梨子。一个小小的梨子, 照见了小孔融的优秀品质;一个小小的梨子, 让孔融得到了一个大便宜:至美的名声, 并在中华大地流传至今。

陆绩怀橘的典故, 和孔融让梨的意义如出一辙。《三国志·吴志·陆绩传》记载:陆绩6岁时, 在袁术处作客, “术出橘, 绩怀三枚, 去, 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袁术问:“怀揣橘子做啥?”陆绩回答:“想回去分享给母亲吃。”袁术十分赞叹陆绩的做法。陆绩的孝道, 倍受后人赞誉。陆绩怀橘后被归入“二十四孝”, 后来就以怀橘表示孝敬父母。

鲁迅评价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觉得也是如此。易中天评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你看曹操, 打仗取胜了, 归功众将士, 自己不争功;打仗失败了, 自己找原因。胜利了, 大哭, 哭自己阵亡的将士谋士;失败了, 譬如华容道, 大笑, 百折不挠。曹操唯才是举, 量才使用, 谋士众多, 将多兵精;相比袁绍, 刚愎自用, 先考虑自家小事, 为了自家的孩子, 都不惜错失战机, 并把主张立刻开战的忠臣田丰囚禁, 兵败似乎早就注定。曹操和袁绍两个人性格不同, 在功劳和利益面前, 身先身后各异, 带来的结局也是不同。

春秋时, 晏子让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 三士二桃, 三壮士因相争而死。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这借刀杀人之法, 用的正是人性中的劣根之“争”字。这就不如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佳话中蔺相如的做法, “让”一步, “退”一步, 让出美好, 退出海阔天空。

再看范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后, 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范蠡脱身而走。文种坚持不走, 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 正是该享受的时候, 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不久, 勾践就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 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 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了, 还剩下四种没有用, 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 举剑自杀。

上一篇:简历评价自己的话下一篇:建筑师的20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