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共8篇)
1.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一
江都市邵伯中心小学 张惠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迁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因素,拓展语言训练点,加大语言训练量,引导学生把对字词句的学习、感悟、积累进行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第三册《识字5》是一组关于冬天气候、动植物及冬令活动的韵文,看似孤立的词语,但经巧妙串连,创设学生所熟知的情境,进行句段的说写练习。如第一组词语,以“冬天到了”开头,让学生任选词语(不限个数)练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再以这一句话为开头,任选下三组词语(不限组数和词语个数)练说(写)一段话。通过启发,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思维活跃,积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看图,说(写)出了如下内容:(1)、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一会儿,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小朋友们跑到雪地里,有的滑雪,有的跑步,有的跳绳……雪地成了欢乐的海洋。(2)、冬天到了,刮起了北风,下起了大雪,天太冷了!瞧,蟒蛇、蚂蚁、刺猥都躲到洞里睡大觉了。只有蜡梅、翠竹、苍松勇敢地站在雪地里。他们真是不怕冷的小英雄!
当然,在说写训练中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去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发现新问题、探索新事物的动机和欲望。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独到的见解和新奇的看法都要予以鼓励、肯定,使小小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出来。举例来说 :《猴子种果树》(第四册)不停留在“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结果上,而挖掘课文潜在的隐性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只百灵鸟或其他小动物,能向小猴子提个好建议吗?”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练习说话。经过酝酿,他们提出了:(1)猴哥,猴哥,你不能拔掉你辛辛苦苦种下的果树,你可以在其他地方种杏树、桃树、樱桃。到时候,你可以吃到许多果子呢!(2)猴哥,猴哥,你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 他们思路开阔,见解独特,创新意识得到了发挥。对于学生的建议,教师充分给予肯定,鼓励不同结果。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建议写下来。
再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水上飞机》时,根据课文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点,进行篇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4自然段“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中的“又发现”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的契机:请你想象一下,雷奈克是怎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的?模仿课文第2段的写法,想象一个具体的情节。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1、散步时看到小孩玩竹竿传话的游戏;2、在街上听到笛子声;3、看到孩子单杠敲击钢管……且不去追究学生所想象的情景是否符合年代实际,重要的是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益的发展,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由于课文真正发挥了例子的功能而得到有效的培养。一学生是这样编写故事的:
18,法国巴黎流行了可怕的肺结核病。雷奈克看到许多病人痛苦的死去,心里十分难过。后来雷奈克用自己发明的听诊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有一次,诊室里病人多,噪声大,雷奈克用小木棍怎么也听不清楚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有没有办法听得更清楚呢?他整日思索着。
一天,雷奈克看到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拿着硬纸板卷成筒状,一人握住一端互相吹气玩。他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他高兴地跑回医院,把小木棍改成空心木管。他把空心木管的一头*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心跳声,呼吸声,听得更清楚了!后来,他又把空心木管的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水上飞机》是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起来颇有兴趣。对于“发挥它的新作用”一问,更是情绪高涨。学完全文后,一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小海鸥看到的不是海上救护机,而是海上灭火机或者其他水上飞机,那这个故事又该怎么编写呢?这样的设计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又利于灵活地再现了富有情趣的语言文字,真正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兴趣盎然地改编并完整地叙说了《水上飞机(二)》的故事。
作者邮箱: zhl_834@sina.com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说写训练(网友来稿)]
2.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二
在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实验课教学中,为了比较实验前精读和不组织精读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有何区别而进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初中物理实验课有效教学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 (概念较多) .
三、检测内容
本章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实验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08 (1) 班上时,要求集体精读:“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由于发声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比液体传声快,液体比气体传声快,真空不能传声.15℃的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对比第四节08 (4) 班不要求精读.2009年9月3日的第四节08 (1) 上课时也是集体精读上节重要内容“我们听到的声音的过程是声音→空气→外耳道→听小骨→骨膜→耳蜗→听觉神经”.然后再上新课,对比同日第二节08 (4) 班不精读.
五、实验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09年9月4日第二节08 (1) 班上时,先让大家精读;“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强,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对比同日第三节课08 (4) 班不精读.2009年9月8日第五节08 (1) 班先精读:“噪声是物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生活中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噪声是可以控制的,控制它有三条途径: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对比同日上第六节时08 (4) 班不精读.2009年9月9日第三节08 (1) 班新课前精读:“声音有两方面应用:一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二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对比同日第二节课08 (4) 班不精读.
六、结果分析
学完了本章的内容之后,为了检验对比实验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相关的知识试卷调查,通过对08 (1) 和08 (4) 同时进行闭卷测试,试题见附件1.测试结果见表1.
表1数据表明:课前精读的08 (1) 班识记类优秀率为76%,08 (4) 班课前不精读识记类优秀率为53%,理解类测试08 (1) 班优秀率为46%,08 (4) 优秀率为27%.
七、讨论
我以所上的两个平行班为试验对象,课前精读的班级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比课前不精读效果好得多.其原因在于,初中物理为启蒙课程一,物理实验现象非常有趣,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没有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学生心中没有一个知识的导入过程,上课不利于集中精力,不利于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通过对比实验我们认为在实验课前进行精读训练是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套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八、附件1:测试题目
1.发声的物体在声音的传播需要,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时, 传声最慢的是__, 最快的是__.
2.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___m/s,真空中声速为__m/s.
3.乐音有个特性,它们是__.
4.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女学生的说话声细而尖是指,闻其声便知其人是应用来辨别不同人的.
5.音调由__决定,人的听觉范围是__Hz
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三
一、引导读写结合,体验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这是众多诗文表达的永恒情感。例如《虎门硝烟》这篇课文,选取清代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题材,记叙了林则徐不畏强暴,不怕威胁,毅然决然地收缴洋人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的伟大壮举。展读课文,林则徐从容登台,命令硝烟,老百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洋溢着爱国的正义之气,勃发着动人的磅礴情怀,学生自能分明地体验出来。
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写出阅读本文的体会,也可以结合时政教育,启发学生认识远离毒品的必要性,在爱国之情的热潮中获得珍惜自我生命的教育。
二、引导深入探究,体验人事相生的崇敬之情
通常而言,人和事密切相关,事与情不可分离。因此,写人记事的作品,往往寄寓了深切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既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又获得思想上的理性认识。
例如《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记叙了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比较完善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带领徒弟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在古寺借宿,又连夜借助月光记录察访所得,表现了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负责的可贵精神,读来感人至深。课文的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发人深思的情意,怎样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呢?
一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寺谈“苦”,体验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而心甘情愿地吃苦的可贵精神;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寺记访,体验李时珍抓住时机,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求实进取的可贵精神;三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蕴涵在文中的对李时珍的钦佩之意。李时珍为什么能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甘愿吃苦,一丝不苟?关键就在于他那一颗“修好《本草》为人民”的金子般的心!这样的为人,这样的品质,还不值得我们崇敬吗?至此,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会贯通,结为一体,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定会溢于言表,自然地生发出向李时珍学习,学习他不怕吃苦、认真负责、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三、引导细品再现,体验记写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们伟大祖国的奇山大川星罗棋布,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自然风物令人心驰神往。因此,教材中不乏记写,诸如桂林山水、黄山美景、泰山巍峨、西湖娟秀……尽呈眼前,美不胜收,怎不让人产生对祖国山河的景仰热爱之情?譬如《九寨沟》一文,就给我们展现了四川北部山区保存了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色,读来真有奇幻无比、优美迷人之感。在具体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知这一自然景观生发热爱之情呢?可以细品两个重点——一是品九寨沟的自然景色,二是品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九寨沟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透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细细品味那“插入云霄,银光闪闪的雪峰”;那“犹如颗颗宝石,清澈见底,色彩纷呈的湖泊”;那“遍布河谷山坡的原始森林”;那“五彩缤纷,眩人眼目的彩池”;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的飞瀑”……这些景物构成了联绵不断的巨幅长卷,在学生眼前,脑海中次第呈现,多么神奇美妙,多么令人流连难舍呀!又有谁能不感叹九寨沟真美,祖国的山川风物真美呢?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了!
九寨沟何止是景色优美如画?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养育着世界少见的珍稀动物——体态粗壮,机灵活泼的金丝猴;善于奔跑,疏忽出没的羚羊;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大熊猫;以及行动敏捷,饶有趣味的小熊猫……看到这些描写,学生细细品味,心底里一定会涌动着不胜向往、渴求一见的期待,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自不待言了。在品读完课文之后,播放一段《九寨沟》风光,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把文字、想象与实景相融合、相交汇,学生深入境中,情由境生,自我体验必然更为真切,进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的殷殷情意。
四、引导透过表象,体验叙事状物的寄托之情
如果说,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人事相生的崇敬之情、优美景色的热爱之情还不难循文察情、获得体验的话,那么,作者叙事状物,有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却又含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流连其中,反复体味了。
例如,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优美散文《落花生》,被多家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其中。这篇状物叙事的散文通过叙写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议花生,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的情意寄寓其中,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深入体验——作者简要叙写“种”和“收”,侧重在后面的“议”:花生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花生埋在地里,难为人知,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红艳耀眼,招人喜爱。两相比较,花生的特点突显出来: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我们做人呢?文章由此及彼,引申开去,得出了关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花生?实质上是借助花生来寄托感情,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质。确实,许地山一辈子摈弃浮华,崇尚质朴,这种思想感情寄寓在花生这一普通物品之中,我们指导阅读该文,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就难能求得真谛了。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并且联系许地山的为人,体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牢记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要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4.主题阅读教学例谈 篇四
新课标语文教材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如:五下教材是按照“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组织文章和进行教学的。而“主题式”单元编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给了学生一个无限丰富的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生活的可能。但正如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所担忧的那样,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只安排了四至五篇例文,学生很难透过文字上升到文学、文化的层面。因此,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主题阅读”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呢?下面我以五下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统整教材,凝炼主题。
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和凝炼主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单元学习之初,教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各部分入手,提炼和发掘主题。(如: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建立了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
二、细读文本,解构主题。这是“主题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要通过细读文本,了解相同主题下不相同的内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构主题。
1、多时代、多国度反映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属唐代作品,《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属宋代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属近代作品、《儿童诗两首》属现代作品,《童年的发现》属外国作品。透过一篇篇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而“主题相同”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2、多种题材展现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有唐诗、宋词、回忆录、自传体小说、儿童诗、记叙文等多种体裁。通过对比阅读,可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
3、多侧面解读主题。“主题”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解读主题,会使学生由文生意,由意生情,由情至理,进而有思考、有吸收地读书。如:“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笛弄晚风三四声,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悠然自得,因而重在表现 “童乐”; 《舟过安仁》描写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奇思妙想。“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重在表现 “童真”;《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重在表现“童趣”。《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重在表达“童年的回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有阳光、有人物,而一切都是自由的,重在体现“童年的自由”;《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重在展现“童年的发现和创造”;《我想》以奇幻的想象描写了童年生活中的神奇遐想,重在表现“童年的幻想”,而《童年的水墨画》则以跳跃的镜头刻画了童年生活的典型场景,重在表现“童年生活的美好”;而“口语交际”重在体现“难忘童年”;“习作”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出真实感受,重在表达“享受童年”,“日积月累”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重在突出“童年应积极向上、惜时如金”。所有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就是对本组文章主题的一个多元化解读:童年生活多么美好,充满欢乐、充满率真、充满情趣、充满幻想、充满自由,童年是难忘的,是值得回忆的,而童年又是富于发现和创造的,童年应当积极向上、惜时如金。这样解读,由单元主题到人生主题,符合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感受文化的规律,从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已知到未知,逐步去探寻文化的本源。
4、多种语言风格描绘主题。本组文章有的语言凝炼传神(《古诗词三首》),有的饱醮情愫(《冬阳·童年·骆驼队》),有的活脱清新(《祖父的园子》),有的想象奇特(《儿童诗两首》),可以诵读,可以积淀,可以仿写,可以进行创作。教学时,可抓住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引导儿童学会个性化表达。
三、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拓展阅读可从主题出发,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书或多本书,应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发,让儿童从小能够对自身、社会、民族、世界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思考。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入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明确主题意旨”;二是从语言积累入手,达到“积淀主题知识”;三是从读书与表达入手,达到“表达主题思想”。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主题同内容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吕岩的《牧童》后,可拓展阅读袁枚的《所见》,让学生品读诗中两个牧童间的异同点。
2、同主题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拓展阅读他的《桑茶坑道中》:晴朗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比较诗中儿童生活场景的不同以及其中情趣、写法的不同。
3、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阅读只有栖居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才会慢慢开出娇艳的花朵。而称得上文学的文字都是有一些美的基本面的。因此,在提供儿童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富有文学情趣,美学内涵的作品。如学习了本组文章,拓展阅读柯岩的儿童诗《绝交》体会“我”和同桌间在矛盾冲突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欲说还羞,欲做还羞,从而使儿童认识到“童年之谊”;还可拓展阅读高洪波的《陀螺》,体会陀螺外表的憨态可掬、丑陋可笑,陀螺旋转争斗时的摇头晃脑、人仰马翻以及陀螺胜利时,我的欢呼雀跃,陀螺惨败时,我的沮丧之至。共享童年的喜与乐;也可拓展阅读秦文君的《剃头大师》,分享童年的“恶作剧”;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体会“童年的教训”;赵丽宏的《追“屁”》,体会童年的无知和因此带来的惩戒;韩晓征的《微尘》,体会“童年的耻辱”;刘庆邦的《吹柳笛放风筝》,体会“童年戏耍之乐”;马克·吐温的《童年》,体会“童年的懵懂、荒唐”;这种阅读,增加了主题的内涵,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使主题更加鲜活、灵动、多样、深刻,大有“曲径通幽”之感。
4、同主题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或多本式的阅读。这是主题阅读的终极目标。学习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儿童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品读林英子的善良、可爱;疯子秀贞、小桂子母子俩的不幸;宋妈的艰难、无奈。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引导儿童走进她的《呼兰河传》,品读里面可怕的“大泥坑”,盛举时的热闹,祖孙之乐,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古怪,“磨官冯歪嘴子”的希望等等,进而体会茅盾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也可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品读伟人童年的清贫、艰苦、好学、上进。这样,儿童会把这一“主题”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一个座标,一个叩响心灵之门、命运之魂的清脆之音,由此而引发开去的意义不需言说。
四、“阅读”习作,表达主题。
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的。我一直不赞同过多地讲习作方法,看似走捷径,其实在教孩子们“写八股”。讲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发觉得没味了,连最开始的那种萌动也一下子泯灭了。如果我们先让孩子们反复读同一主题、不同题裁、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这一组文章连起来比较一下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只怕不去讲什么孩子们也能写出一篇好文来吧!在阅读中学写作是慢火煨汤,咸鲜淡雅、汁浓味厚、香辣醇和、营养兼备,怡心养性。培育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有形却似无形的手法,一种先精神而后章法的格调,一种妙趣天成、超凡脱俗的写作境界。我认为“主题阅读”中渗透“写”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置换角色,感受语言之妙。如在学习《牧童》一文,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学《祖父的园子》一文,让学生把自己置换成文中的景物、人物,边读边体味,边读边赏析,品评写法中的妙不可言。
2、先仿后创,学习语言形式。如:在读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就可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这段写得有趣吗?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从而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场景,借助类似的写法来写《童年趣事》,再如:学习儿童诗《我想》,就可以让同学仿照诗的语言、形式续写诗歌。
3、主题习作,学会多样表达。按阅读主题习作学生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大可取代日记和日常零散的小练笔。(1)以品读作品中的人物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牧童》后写“我眼中的古代牧童”;(2)以品读作品中的事件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写“留在我脑海中的骆驼队”;(3)以品读作品中的景物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祖父的园子》后写“那个充满自由的菜园子”;(4)以品读作品语言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品评“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句写“逝去的童年”。(5)以联系生活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写“教室”、“操场”、“家庭”、“放学路上”等。(6)以对主题的思考为主的习作练笔。习作是语言和思维的体操,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想,才会创作出形式迥异的习作。如:学习了“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写“我眼中中外孩子的童年生活”或“我眼中古今孩子的童年生活”。(7)以对整本书的深入解读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生读了林海音的《南城旧事》,可写《小英子童年生活中的喜与悲》。这样练笔,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既有对阅读的深层理解,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长久下去,学生必会在一个个主题的引领下,与文本相互印证、相互呼应、相互共鸣、相互默契,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习作来。
5.小学语文网络阅读教学例谈 篇五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辅助手段的观念已成明日黄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相得益彰,是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作一探索。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阅读教学
【正
文】
跨进新世纪的门槛,就如同驶入一个巨大的入海口。在我的眼前,突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汹涌澎湃、海浪激荡的宏大洋面,这个大洋就是省农远工程。近年来,农远工程掀起的网络信息化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小学,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援。所谓网络教学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化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学习内容扩展学习资料,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农远工程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对我们实施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呢?
一、善用网络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进入跨越时空的网络,根据学习需要提取个别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形象感知,激发求知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的感悟和体验。【案例1】《鲸》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感觉到鲸确实很大,你们看见到过鲸吗?(同学们摇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鲸的录像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鲸——这“海中之王”的雄姿吧!(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鲸在大海里遨游的录像片)看完录像,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纷纷议论:鲸真是太大了!)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鲸到底有多大?我们一起上网搜集资料。
(学生汇报搜集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的重量做比较、用一个人站在鲸的嘴里、四个人在鲸的嘴里围着桌子看书做比较,结合课文提供的一些数据,说明了鲸到底有多大。)
案例1中,教学伊始导入新课,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出发,以简短而饱含激情的导语询问学生:同学们,初读课文,使我们感觉到鲸确实很大,你们看见到过鲸吗?学生纷纷摇头,产生了求知的兴趣。接着,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鲸的录像片,让学生领略一下鲸——这被誉为“海中之王”的动物的雄姿。一时间,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鲸在大海里遨游的录像,从感官上认识了鲸,感叹鲸的巨大。接下去,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学生颇感兴趣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鲸到底有多大?然后和学生一起上网搜集资料。
[ 评:丰富的网络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从个别化学习搜集的生动、形象的音像和文字资料中,体会了鲸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情感饱满,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善用网络平台,认知导航,授之以渔
阅读教学是十分强调品味的,古人称之为“涵咏”。一个“僧推月下门”让文人们推敲了千百年,又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诗作文者感叹了千百年。炼字、品词、析句,这些涵咏品味的功夫,是阅读的传统,也是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而孩子们的语言也就在这样的雕琢的过程中精细起来,精美起来,中华文化也在这样的浸润的过程中,滋长起来,丰满起来。
信息化教育环境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在师生、文本、媒体对话中,为学生的学习认知导航,授之以渔,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拓宽学习时空,挖掘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案例2】 《秦兵马俑》教学片断:
学习《秦兵马俑》一课。引导学生感悟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师:看过秦兵马俑的人,没有一个人不为之震撼,没有一个人不深深陶醉。课文作了生动的描述,请大家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兵马俑,认真读读课文,并结合图片想一想,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体会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
(学生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有的观看秦兵马俑纪录影片,有的在书上圈点注释,有的全神贯注地朗读。)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我是用搜集资料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我从网上搜集了秦兵马俑的图片资料,(出示有关图片)从这些图片音像资料中,我体会到了秦兵马俑磅礴气势。
生:我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最喜欢将军佣。他身材魁梧,头戴金冠,一身铠甲,手握宝剑,威风凛凛。他站在队伍前列,指挥着千军万马,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将军。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我从播放的秦兵马俑录像中看到秦兵马俑最壮观的景象,(接着,学生借助媒体指导和教师范读,一起练习朗读课文。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对秦兵马俑发自内心的赞叹。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真正理解、感受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案例2中,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过“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壮观景象,很难想像秦兵马俑军阵的磅礴气势。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秦兵马俑军阵的磅礴气势。学生从网络找出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开始进入自主学习。当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学习收获时,学生更是欢呼雀跃。有的是用搜集资料的方法理解课文,从网上搜集了秦兵马俑军阵的图片资料;有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的,从网上查到了这些词语的解释,还找到了相对应的图片;有的是用朗读的方法理解课文的。
[ 评: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展现出无可替代的魅力,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秦兵马俑》一文的学习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跨越时空的网络上,学习方法是自己决定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资料是自己查找的,学习体会是自己总结的,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善用网络平台,合作交流,整合信息
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的积累,这是符合人类的语言发展规律的。孩子的语言是在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的,这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实质上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积累的过程。因此,加强语言的积累,在孩子的头脑中储备丰富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还强调知识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在积累中获得发展。因此,有人认为:阅读重在积累。
网络阅读更强调阅读的交往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已经不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了。近年来,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这为实现网络阅读的交往功能提供客观条件。同时,在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没有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起来。这为实现网络阅读的交往功能提供了主观上的条件。【案例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你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一下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我从网上查到了有关图片资料,再现了圆明园当年“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喧嚣的买卖街、宁静悠闲的山村乡野”,(出示风光图片)我还查到了平湖秋月、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等景点的图片,(出示景点图片)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使我们流连忘返,使人感觉真是“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样的美景被侵略者摧毁,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圆明园的收藏时,我知道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从网上搜集到圆明园珍贵的收藏品图片: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尤其是从香港竞拍归国的三樽铜首更使我叹为观止。(出示珍宝图片)文中所介绍的稀世珍宝在侵略者的疯狂掠夺下,或者化为灰烬、或者遭受破坏、或者流失异国他乡,这些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所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请同学们再来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英法联军凶狠无耻的抢掠、肆无忌惮的毁坏、灭绝人性的焚烧,无一不表现出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
(学生悲壮地齐读课文:“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洗刷国耻的民族正义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强烈地震撼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案例3中,由于时代的久远、历史的变迁,课文介绍的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毁灭惨景已无法再现,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小组合作讨论、整合网络信息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展示从网上查到的圆明园辉煌景观图片资料,有的展示从网上查到的奇珍异宝图片资料。教师从网上下载并为学生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重要片断。最后,学生在悲壮的朗读中,发自内心地赞叹圆明园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侵略者对人类文明的疯狂践踏,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评:多角度的探究阅读,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多方位的合作交流,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阅读质量,同时使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传输到每一个学生的终端机,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资源共享,还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内容进行大胆、创新的整合,进行多角度探究、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平台,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农远工程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不断推进发展,传统的教学系统中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转变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平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窗口,在网络教学中,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方式是自由的;学习的手段是任君选择,灵活多变。由此见得,网络教学使学生在真实“自主”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成了农村教育腾飞的双翼,而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要让这双翼更丰满、更有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6.“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例谈 篇六
在阅读教学方面,经过长期的探讨与实践,我创造了两种实用的、得到专家和同行公认的教学技法。
一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板块式思路”。
一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本文重点谈我所创造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
一
1993年3月,我的系列论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开始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第一篇文章就是评点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维老师的《<白毛女>选场》教学案例。在评点文字中,我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同时提出来的,还有“板块式”这种说法。(见《中学语文》1993年第3期《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我在评点中说道:
……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个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板块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
……
从此以后,“板块式”和“主问题”就成为我倾力、倾心的研究目标。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它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请看几个“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
1.课文《说“屏”》:
选几个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精段品一品
这是从“学生活动和能力训练”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2.课文《行路难》:
欣赏课文中的美句
解析课文中的难句
这是从“课文理解”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3.课文《泥人张》:
学习活动之一:概说课文
学习活动之二:细品课文
这是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4.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阅读欣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阅读欣赏《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阅读欣赏《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这是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读课文:我们读懂了什么
讲读课文: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6.《云南的歌会》:
话题一:《云南的歌会》的结构层次美在哪里?
话题二:《云南的歌会》的民风民俗美在哪里?
话题三:《云南的歌会》的描写片段美在哪里?
这是从“主问题”设计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从以上教学思路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板块式”思路的比较明显的特点:
1.简洁,实用,好用。教学过程非常清晰,非常有序。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大面积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绪不清的问题。
2.课堂教学明晰地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态势。“块”与“块”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3.由于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
4.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
5.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6.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7.实际教学之中,“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由于“板块”内涵的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所以它可以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8.以鲜明的逻辑步骤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
可以说,“板块式”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于传统的教学思路而言,“板块式”思路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是一种具有实力的挑战。
二
教学思路设计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如果没有教学思路的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一片混沌。
“板块式”思路因为“简明”而可以成为大面积上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的首选。其操作要领如下:
1.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线条简洁”的主要特点是,一个课或者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活动的角度非常清晰但教学的步骤又不是很多。
如《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
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
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
这一节课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课文。板块一“文意把握”是“面”,板块二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既整体式地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又集中力量欣赏最美的片段,从而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思路的设计应该确保在“清晰”前提下的“重点突出”。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步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大多数的教学步骤都关涉到某个教学内容,以显现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显现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板块式”的,同时又表现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和阅读技能训练。
3.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即给课文的教学有意地贴切地假设一种教学的情景,但同样的,这个课的教学又是步骤清晰、线条简洁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的创新设计: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
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4.从“活动充分”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应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和教学技艺成熟的标志。根据“学生活动充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
如《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创意。
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中语汇
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
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这个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充分”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地占有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并进行着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实在是“美”,真正是“实”。
……
总之,“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除了一个“课”之外,它可以“小”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它也可以“大”用到一个单元之中,使这个单元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7.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例谈 篇七
下面笔者以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为例,浅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练笔的一些做法,尽力做到以读促写,读写整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动笔,多练写,在短平快的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写句子
句子仿写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内容及情境,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写话的练习。这种练习有课文内容所提供的特有场景,所以要求不高,学生都有话可写,都能写会写,写完还能马上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且所需时间短,有短平快的效果。如:
【例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读完这一段课文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点什么?请写几句话。”或者也可以这样要求:“同学们,如果你是这村庄里的一员,此时你有何感想?请写几句话。”对于类似的要求,学生都会有话可写。
【例2】《路旁的橡树》里有这么一段话:“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学到这里,老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如果你是这棵橡树,你会对筑路的工程师和工人们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几句话。
【例3】学了《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可以提出:“同学们,学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想对那个人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练笔写话。同样,学了《南辕北辙》之后也可以是同样的练笔:“你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
总之,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训练,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可以在学到课文中的某个场景时进行,也可以在总结全文时进行。
二、写片段
写一个片段的训练与写几句话一样,也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内容及情境,设计练笔的环节,只是写的内容比写几句话要多些。如:
【例4】学习《检阅》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博莱克和他的队员们听到观众的称赞和掌声时,他们的心里想些什么?”让学生围绕“他们”写一段话。
【例5】《画杨桃》一课,当学到老师请那几个取笑“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之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那几个同学的心里想法写一个片段。
【例6】学完《太阳是大家的》一课,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续写一两节诗歌。教师可以连接着课文的内容,像讲故事那样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说:“清晨,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小朋友从甜蜜的睡梦中醒来,他们会看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说到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创作出一两节诗歌来了。
写一个片段所需时间比较多,最好能创设出一个能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情景,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故教学设计要更加巧妙。
三、写篇章
写整篇习作的训练一般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情境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或仿写等,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所需时间最多。如:
【例7】《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可这样设计写的训练:“小鱼昨夜做了什么好梦呢?请发挥你的丰富想象,以《小鱼的好梦》为题写一篇短文。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写。”为了使训练有梯度,可以先指导学生说,再指导写。
【例8】《绝招》一课最后两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小柱子高兴地说:“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得是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伙伴们都说行。
小柱子一握拳:“就在今年暑假!同意的举手!”
学完这篇课文,可这样设计写作训练:“假设你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想想你有什么绝招?这绝招是怎么学会的?在暑假的绝招比赛中你准备怎样向小伙伴们展示你的绝招?如果你现在没有绝招,你准备练什么绝招?为什么要练这个绝招?你准备怎样练?同学之间先交流,再写下来。”这个练笔,教师设置了许多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估计学生在交流了这些问题之后,会有话可写。
【例9】《一面五星红旗》中的第10自然段最后写:“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里的习作训练可以这样设计:“联系上下文,想象我晕倒以后,面包店老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写一篇短文,注意写出面包店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个练笔,既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层次地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篇八
关键词:语文 阅读 主问题 设计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参与性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也叫“中心式问题”或“上位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短暂的应答式提问或问题而言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对生动丰富的文本进行肢解式、图解化、抽象性的分析,然后灌输给学生。这是无视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体验、文本体验,以概念化、抽象化的结论取代了学生个性化、人文化的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严重缺席。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语文课堂上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以为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过多的无效的“问”与学生无奈的“答”代替了语文课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间“问答课”。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可供学生深读深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主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它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显示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多问”的艺术效果。
二、设计“主问题”的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主问题”的设置与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语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3.在语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下面以余映潮老师《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从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
2.在语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
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点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它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不同侧面对课文进行解读,形成以下几种见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酒而偷,深刻揭示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着重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嘲笑和哄笑,都与“偷”有关。由“偷”而引出“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酷、人际关系的冷漠。
第三: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孔乙己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脸上时常又添上新伤疤,以致最后被打折腿。但他始终没有醒悟过来,最终落得可悲的下场。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这个人。这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看法。此问题的抛出,在课堂上又形成了一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新高潮。学生或从身份、肖像、语言、动作上谈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或从习惯、性格、命运上谈对孔乙己的深层认识,或从人物塑造、小说人物的典型上谈对孔乙己的再认识。
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具体说明了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与运用的基本规律。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主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指导作用。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名家大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现了这点。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宁鸿彬老师的“主问题”观点也主张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比如宁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课时,他为了引导学生更快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设计的第一个“主问题”是:粗读课文后,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说这是个爱美过度的皇帝,或说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或说是一个虚伪爱面子的皇帝等。教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更好的解读。
三、设计“主问题”的多种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的设计,它有多种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
1.从文章的内容方面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多的一个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珍珠鸟》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个性化发言。以下是学生的部分答案:课文中写了一只生活在鸟笼中的小鸟,一只肥肥的好象是一个蓬松球儿的小鸟,一只红嘴红脚的小鸟,一只有银灰色眼睑和灰蓝色羽毛的小鸟,一只对人信任的小鸟,一只让作者有了深切感悟的小鸟等。还有在教《华南虎》时,我让学生自读文本并思考“我从 (诗句)中读到了一只 (特点)的华南虎”和“我从 (诗句)中读到了一群的观众”两个问题。在一阵读书声和一番圈点勾画后,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我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读到了一只向往自由的华南虎;我从“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的沟壑”,读到了一只渴望自由,勇于抗争,不屈于压迫的华南虎。还有一生说:我从“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读到了一群缺乏同情心、冷酷残忍的观众等等。
2.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语言是一篇文章的外在形式,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关“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我上冰心的《纸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诗歌的语言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的心灵,最能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通过设计这个主问题,可以将诗歌的朗读、分析、语言的品味、感情的把握全都融合在一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在这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再如教散文《散步》时,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为进一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看似朴实却蕴含着浓浓的情意?从而引导学生既掌握了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又感悟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感情。
3.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这部分的内容要加以重视和引导。比如我们在教学《羚羊木雕》主体内容后,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将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再如一位教师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当引导读好“我的两次哭泣”之后,见机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上面,你的父亲可能会怎样救你下来?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让你去救文中的“我”,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4.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有什么感受?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由此看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设计“主问题”的价值思考
首先,它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谈话式、问答式、讲析式的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拥有思考、讨论、探究、质疑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其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问题”的设计一般都具开放性,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独到的感悟和体验,学生的阅读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探究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读”09-17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10-24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11-08
“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02
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点金术09-14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10-15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08-05
拓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论文09-1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11-04
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