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

2024-08-05

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8篇)

1.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 篇一

公墓的建设,对于推动我乡殡葬事业改革,转变人们的丧葬习俗,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乡坚持以《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为指导,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和全省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将兴建、改造村级公益性公墓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基本建设计划项目来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绿色殡葬”为先导,综合运用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通过集中整治。

二是规范我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合理用地,绿化美化,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我乡群众居住的特点,人口密度等,科学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点,合理规划,抓好兴建村级公益性公墓选址,提高火化率,制止乱埋乱葬。

三是统一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墓穴用地面积,按照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遗体入土安葬的坟墓面积,单人墓每穴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选址前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本村老人、老干部老党员的意见,切实把公益性公墓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

五是严格审批备案。在选址时要征得土地,林业等部门的许可,经所在乡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县民政局审批备案。六是加强公墓管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合理的丧葬消费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合理制定公墓发展规划。在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上,与本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吻合;要对现有公益性公墓进行全面调查核实,以满足本村死亡人员骨灰安葬和安放的需求为原则,力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期分批实施。对人口聚集,离乡镇较近的村,鼓励搞镇级公益性公墓,便于节省投资,形成规模,避免村村建公墓,浪费用地;偏僻的村,可以联合建立村级公墓,便于村民就近就地祭祀。在用地规模上,建设公益性公墓一般可按人口年死亡率6‰和20年一个周期计算和安排总用地量,并对材料房、管理房适当留有余地。在具体选址上,尽量利用荒山瘠地,严禁占用耕地或在沿公路主干道、水库、河流、堤坝两侧和水源等区域和集中住宅区建设公墓。

(二)搞好绿化美化。

(三)治理乱埋乱葬。加大对建墓用地的监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制止和处罚非法建墓行为;对非法超标公墓、孤坟、无主坟和耕地、林区的散坟,采取迁移、平毁、恢复地貌等办法处理。积极组织开展“绿色殡葬”活动,大力推进生态葬法。

(四)加强公墓管理。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开展普查,制定方案。做好核查摸底工作,重点对沿公路主干道、水库、河流、水源以及集中住宅区的乱坟、私坟实行调查登记。第二阶段(2008年5月21日至9月30日):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做新型农民,切实支持殡葬改革工作。三是民政部门根据行业规定,安排专人对此项工作指导和有效管理。广泛动员,强化宣传教育。召开动员会,并结合实际运用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而充分的发动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尤其要加强对有关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专项整治的有关政策规定,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按照整治要求落实整改。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实行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整治超标非法公墓和乱埋乱葬坟区。对在公墓以外乱埋乱葬和建超标墓穴的,特别是在公路、河道两侧和水源等区域内乱埋乱葬的,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迁移。第四阶段(2008年12月31日至2009年3月31日):认真总结经验,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公墓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有关公墓整治方面的遗留问题,转入加强对公墓的日常性管理中落实解决。

四、职责分工

乡民政办负责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

由各乡直站所抽调工作组,各小组人员负责做好专项整治的有关宣传报道工作。

乡派出所负责专项整治的有关治安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乡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市容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制止和查处在辖区范围内的乱埋乱葬活动。负责整顿丧葬用品市场,取缔生产、销售土葬用品、迷信用品及无照经营墓碑墓料,打击出售墓地传销行为。

乡土管所负责区公益性公墓的规划、经营性公墓规划的审查和对镇公益性公墓规划的指导与审查。

乡林工站负责做好对占用耕地、林地和城市规划区内的墓穴的清理整顿的有关工作,查处占用耕地林地、乱建坟墓、毁林造墓行为,指导和督促有关拆迁坟墓的还林绿化工作,并配合规划分局共同做好农村公益性公墓规划的审核。乡卫生院负责指导拆迁墓穴的消毒、防疫和环境保护处理工作。

五、今后工作的重点

1、认识上要再提高。各有关部门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公墓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专项整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负起责任。

2、组织上要再加强。实行包干负责。乡党政办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完成整治任务。

3、宣传上要再深入。通过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宣传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宣传普及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增进群众对专项整治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4、责任上要再强化。各单位、各部门要立足本职,落实责任,尽责尽力地做好工作。

5、部门间要再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紧密配合。民政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沟通,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查处不力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 篇二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战略分析

0 引言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为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开发区建设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按照实施主战略和“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 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以大力发展和有效聚集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开发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贵州由于条件的限制, 现有的人才资源不能为开发区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发展途径。

1 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

1.1 在空间布局

贵州省开发区首期规划建设面积平均都在1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布于川黔、滇黔、黔桂、南昆四大铁路干线和贵阳至云南边界、至重庆边界、至广西边界、至湖南边界四大高速公路沿线, 紧依川、滇、黔、渝三省一市南下出海必经之地, 背靠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兴义、铜仁、凯里等省内中心城市, 全省主要交通节点、大中型工矿区和重点城镇均有分布, 对发挥各地经济优势, 开发利用本地资源, 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聚集优势产业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本上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2 重点发展领域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 结合地方优势资源, 贵州省开发区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主要依托三线军工企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开发区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聚集和优化医药企业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四是优化整合农特产品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工业。五是创新“一矿区一产业”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业。

2 开发区人才现状及预测

从贵州开发区空间布局及重点发展领域可知, 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 但实际的人才储备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其人才缺口更为明显, 具体分析如下:

2.1 开发区人才现状

2012年, 根据对23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人才现状的抽样调查与初步统计, 目前全省开发区拥有党政人士4219人, 其中博士9人, 硕士135人, 本科2595人, 专科1480人。对于从业人员, 以23个开发区的统计数据推算全省开发区, 达62.86万人, 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31.27万人, 其中博士386人, 硕士3548人, 本科9.58万人, 专科21.3万人, 专科以下31.59万人。管理人才9.75万人, 技术工程人才21.52万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区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基础薄弱, 优强项目和企业数量少,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导致人员配备不全, 人才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二是部分开发区管委会人员身份不明, 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影响工作积极性;三是开发区专业人才匮乏, 尤其是与开发区建设相关的规划、工程设计、项目包装、环保、质监、投融资管理等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 导致开发区统计与评价等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能力较差。随着开发区企业增加, 投资项目逐渐投产, 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及务工人员将逐渐增多, 这些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3 开发区人才需求预测

到2015年底, 预计全省70个开发区党政人才发展到5370人, 其中博士30人, 硕士110人, 本科4590人, 本科640人;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达126万人, 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62.38万人, 其中博士1090人, 硕士5210人, 本科19.15万人, 专科42.6万人, 专科以下63.19万人。管理人才19.40万人, 技术工程人才42.98万人。

到2020年底, 预计全省开发区党政人才发展到6904人, 其中博士87人, 硕士226人, 本科6591人;预计全省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达203万人, 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02万人, 其中博士2540人, 硕士1.1万人, 本科32.53万人, 专科68.16万人, 专科以下101.1万人。管理人才31.13万人, 技术工程人才70.92万人。

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呈现在表1-表3的数据。

(单位:人)

(单位:人)

(单位:万人)

分析表1-表3的数据可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 开发区人才需求总数是逐年增加, 而且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需求数量也在同步逐年增加;同时, 管理人才和技术工程人才的需求数量也是同步逐年增加。开发区党政人士随着学位进修的推进, 不仅博士逐年增加, 而且对专科的需求逐年减少, 到2020年降为零, 这是不断优化开发区管理队伍人力资源结构的结果, 有利于提高服务型党政队伍的执行力。

3 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3.1 大力营造开放型人才良好的培养引进环境

一是提升开放理念, 形成人才工作合力。通过对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开放型经济知识培训,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提升开放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培养开放型人才工作的合力, 加速贵州省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营造开放型人才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省人才网开辟开放型人才专栏, 搭建开放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为挖掘整合本省人才资源和引进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营造开放型人才良好的发展环境。对贵州省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开放型人才, 要敢于先行先试, 在待遇留人方面打破常规、吸引更多高层次开放型人才来黔服务。同时用事业和感情留人, 培养和使用好开放型人才。

3.2 加大开发区人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

一是大胆吸收借鉴外地政策措施, 研究出台住房、分配、医疗、创业扶持等方面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形成有特色的开发区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流动、保障等新政策。二是加大开发区人才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促进开发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贵州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培养开放型人才。

3.3 大力实施开放型人才培训计划

一是开展“走出去”培训。选派开发区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事业业务骨干, 到境外和省外知名高校强化培训,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开发区建设管理经验, 熟悉国际惯例, 增强垮文化沟通能力, 较快提升贵州省开发区人才素质。二是组织实施“请进来”培训。邀请专家讲学, 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黔集中开展外经贸业务知识、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业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提升开放理念, 充实开放型经济知识。三是挂职“实战锻炼”培训计划。通过与中央对口部门、央企和沿海、发达地区互派干部挂职交流, 加大贵州省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和开发区人才的双向挂职交流的工作力度, 较快提升开发区人才经营和管理水平。

4 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之所以采取上述建议和措施, 是基于全省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重要转型阶段, 以新的视角和高度, 大力发展和培养贵州开发区人才。目前各项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先后颁布了《关于做好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文件起草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等文件, 各开发区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以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

到2014年底, 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达125万人, 完成2015年任务的99.21%;其中博士803人, 完成2015年任务的73.67%;硕士5445人, 完成2015年任务的104.51%;本科33.55万人, 完成2015年任务的175.20%。仅博士的引进未达到2015年任务, 但随着2015年第三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的召开, 博士的引进应该不成问题。所以, 上述措施不仅可行, 而且目前实施的效果很好。

5 总结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才是使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贵州开发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 有重点、有选择地招商引资, 特别是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人才战略的实施对贵州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兵, 李嫄, 许刚.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2) .

[2]陈永明.论南沙开发区人才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4) .

[3]赵江平.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状况的分析思考与对策——基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需求状况调研[J].南方论坛, 2011 (2) .

3.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 篇三

记者:作为理工附中发展建设的掌门人和多年从事教育的管理者,请您谈谈贵校数字校园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陆云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和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促进应用模式创新,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实际服务需求,逐步施行多元开放的育人方式和大胆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上下通过努力,构建有质量、低代价、可持续的信息化数字校园环境,使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教育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服务、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能力等教育综合改革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基于此,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

记者:在理工附中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您始终强调信息化建设要依托学校核心服务需求去规划、去建设、去完善,那贵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有哪些?

陆云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定要借助各类信息化应用诊断、发现和读懂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及痛点。切实做好服务转型工作,尤其是服务于学生的在线教育类应用,务必要保护学生探究质疑的欲望。同时通过不断累积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挖掘出师生变化趋势,促进教育附加值和增量不断上升,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追求的目标和新动力。同时,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有这么几点:

1.服务教师

使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支撑创新的教学模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教师综合信息素养。

2.服务学生

通过一站式微课社区的建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服务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和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办公管理和服务环境。

4.效益优先

以实用、可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综合考虑学校实际需求、服务效益情况,理性选择成熟、易用、稳定的系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贵校有哪些基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服务转型建设优秀的数字校园成果,它们的应用为学校的教学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陆云泉:我校有三大块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比较有特色:

1.数字化办公平台

促进有效管理机制构建的数字化办公平台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为契机,改变以往单机文档打印下发、电话通知的办公方式,建设数字化办公平台,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无缝衔接在一起,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建共享和消息有效传递,促进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和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数字办公平台成功常态化的使用,为校园服务从个性化向公共化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2.教务教学一体化平台

我校教务教学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以提高效率为基础;规范流程为原则;更加关注师生主体对象,重视建设过程中“诊断”的重要意义。进行教学教务一体化的建设,我们以实际建设中凸显的问题为入口,深入诊断各类应用平台在师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善和加强之处,最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平台具体的应用系统包括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例如:

(1)其中教学评价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由各班教师组织评教的繁琐局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引发的评教偏差,保留实用的客观评价指标和评教流程,增强评教的合理性、客观性,体现了教育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成绩分析系统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学生个人了解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任课教师定位下一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好阶段性教学反思工作;还可以帮助学校纵观全校的学习情况差异和变化,及时发现相关问题,调整教改措施,找准教学策略,为教学改革方向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3.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2013年9月,理工附中成立了微课平台建设工作组,专门建设了教师微课工作室,开始进行微课平台的开发设计工作,由校长亲自给项目教师开展微课项目启动培训,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微课教学。学生利用微课社区,根据老师的指引,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拓了通过网络向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群学习的新途径。学生自主个性的学习欲望和探究质疑的学习态度得以保护,从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记者:贵校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思路可以与大家分享?

陆云泉: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建设经验。

1.建设前期

我校优先成立项目骨干小组,目的在于明确项目成员责任,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工作,对建设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聘请专家领导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完善管理,保障、引导各项工作向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有序化的数字校园建设。

2.建设过程中

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建设原则,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规划,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需求分层建设,边建边用;同时根据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建设系统贴合实际需求,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

3.推广过程中

采取分期分阶段推广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优先级,保证推广一个功能、稳定一个功能,由少到多,边建设边推广,不断丰富平台功能。同时,通过经验积累,总结出“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扩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益。

随着平台系统的不断建设和深入推广,我们将加大师生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鼓励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提升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重视教学资源的构建,除了积极引进优秀资源外,鼓励教师应用及开发,促进资源的积累,形成资源的生态化发展。另外,我们也期望数字校园可以成为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与生活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载体,使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发挥更大作用。

4.社会公墓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篇四

一文明消费的功能

死亡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绵延已久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相信人死后多变成鬼,鬼是要害人的,所以田野、林间山地出现的墓地,都给人以压抑感和恐惧感。殡葬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规范着人的行为,人们在祭、扫墓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一些潜意识的、迷信落后的东西;严重地侵蚀了人的心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现代公墓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另外,现代公墓环境幽雅、庄严祥和,使祭扫者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受到约束,自觉告别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悼念方式,如送鲜花代替烧纸钱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现代公墓对丧葬消费起着导向的作用。二绿化观赏的功能

历史上无论是皇家陵墓还是平民墓地,都比较重视绿化,一座陵、一块墓地,往往就是一片树林,外国公墓更是如此。现代人物质生活条件好,要求高,在丧葬上也希望故去的亲人安息在像公园一样的墓地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上的安慰。特别是以荒山瘠地为主建立的公墓,若绿化美化做得好,不但不会产生污染,还是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公墓是人文景观,一草一木、一亭一碑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情趣。随着时光的流逝,墓地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像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俄罗斯新外女公墓等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的现代公墓起步晚、时间短,完全可以用现代的眼光,把公墓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努力增加公墓的文化、艺术品位,努力营造墓地的可亲性,使其成为一个可供人游览的融自然与人文一体的纪念公园。

三历史文化的功能

墓地是古代文化的遗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山间的孤冢,还是城市郊野的墓群,都不仅是生命终止时的最后定格,也是记录墓主所生活时代的若干信息的宝库。一代代墓地的积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和回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由于战乱和时代变迁,记录人类活动的很多资料已湮灭无闻,给后人研究造成很大不便。幸亏有了墓葬这种古人有意无意留下的遗产,才使我们能够完整地考察、解读文明时代人的思想、生活、生产和习俗等。几十年、几百年后,现代公墓也将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的子孙后代若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或习俗演变,很可能也要借助于墓地这一实物形态。

四教育纪念的功能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一生都或多或少地都为社会留下了精神、物质财富。墓地是他们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们的纪念形式。无论是倘徉在巍峨壮观的大禹陵、黄帝陵,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公墓,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到生命的短暂,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纪念、缅怀的名人和普通人,如果把其墓做好,通过墓碑来体现他们的贡献和价值,适当地加以宣传和策划,不但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而且可以昭示激励后人更加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使命感和为后代留下财富的荣誉感、责任感。当然,公墓的上述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高屋建瓴,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它作为现代城市的组成部分来管理、建设,把其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才能体现出现代公墓历史与现实价值,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所以综上所述蓝田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精神文明的发展应该把这个关系到蓝田及西安城市形象以及蓝田及西安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尽快来实施。3.2 市场预测

第四章 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1 项目区概况。

本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贵人岔(紧邻环山路)地理位置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县 县境东西长 64 公里,城距西安 22 公里,南北宽 55 公里,总面积 1969平方公里,辖 29 个镇,519 个行政村。G40 高速、312 国道和 107、101 省道过境。自然资源状况蓝田县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蓝川、白鹿塬相间,北部是华胥横岭。海拔 418—2449 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宜林、宜牧、宜粮。农业资源极为丰富。蓝田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目前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 38 种,已探明储量的有 21种,高岭土矿储量 6000 万吨,高品位石灰石矿储量 1.2 亿吨,优质花岗岩储量 8 亿立方米,蓝田玉储量 100 万立方米。探明地下热水四处、已开采利用三处,矿泉水 16 处,经地矿部门评审鉴定,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薯类、豆类等。中药材有天麻、五味子、党参、柴胡、杜仲等。林产有油桐、漆树等,辋川白皮松是名贵树种之一。矿产有玉石、铁、钨、白云石、石棉,尤以玉石有名。蓝田玉、金川牛为主要特产。2010 年蓝田县全年 GDP 为 70.18 亿元,同比上期增长 12.8,实现连续三年涨幅超过 10。根据规划,蓝田北部的工业园区将成为拉动蓝田经济的重要板块,到 2013 年,入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35 亿元,到 实现工业总产值 30 亿元。2020年,入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62 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60 亿元。同期蓝田 GDP 总值将达到 125 亿,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现在增加150。4.2 项目建设条件 1 土地资源

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县,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县城距西安 22 公里,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全县总面积总面积 1977平方千米,全县耕地面积 76 万亩,林地面积 163 万亩,荒山荒坡面积 50.4 万亩,最低海拔 418 米,最高海拔 2449 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本项目占用的为贵人岔(尖嘴山)片区,土地使用问题已经完全得到解决。2 交通条件

312 国道贯通全境,蓝田—小商塬二级汽车专用线已建成通车,省道县道四通八达,县乡公路形成网络,投资 3.4 亿元的西蓝(西安—蓝田)高速公路缩短了蓝田和西安的时空距离,全县实现了川塬地区乡乡通油路,山岭地区乡乡通砂石路,全县村村通路的目标。3 其他基础条件

目前全县市话容量达 10000 门,出局对缆 12000 线对,农话交换点达 25 处 8528 线,全县农市话户达 10659 户,市话普及率、农话普及率分别达到每百人 11 部和 0.76 部。346 个行政

村通电话,全县电话进村率达 66,建成移动通讯机站 5 个,移动电话全部并入西安市话网,全县实现了通信传输光缆化、程控化。西北大电网、双回路,供电充足。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5 座变电站供出 10 千伏线路 23 条,配电线路 721 千米,配电变压器 1030 台,7.75 万千伏安,年售电量达 1 千亿千瓦时。蓝田供电分局自 1996 年 10 月推行用电社会服务承诺制度,成立了事故紧急修理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理调整中小学布点。实行三级办学、分级管理,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90 年全县有初、高中 64 所,(其中职业中学 2 所)在校学生 23565人,教职工 3162 人;小学 387 所,在校学生 68429 人,教职工 3297人。县城的北关中学、城关中学以及蓝关镇初中,成为全县教学设施比较完备,教师实力较强,在校学生最多的学校。成人教育也有长足发展,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如党校、工人职业学校(班)、文化职业学校、烹饪技校等日臻健全完善。据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 6 岁以上的 497044 人中,大学文化程度占 0.62%,高中文化程度占 8.36%,初中文化程度占 33.3%,小学文化程度占 39.9%,文盲半文盲占 17.82%。

随着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方针的实施,蓝田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时局,积极实施quot科教兴蓝quot工程,教育事业驰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谱写出了穷县办大教育的华章。截止 2012 年 3 月全县现有高级中学 9 所(其中民办高中 2 所),职业中学 2 所,初级中学 39所(其中民办初中 5 所),小学 366 所。在校中小学生 12 万。县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 所、多功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1 所及教师进校1 所,基本形成了满足群众要求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所以说,本项目的建设条件完全适合项目的开展,能够满足项目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交通、电力等需求条件。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 项目建设理念

1.符合国家殡葬改革政策和省、市人民政府相关之规定。

2.充分尊重当地丧葬习俗。

3.提炼升华佛教习俗和中国风水文化。

4.充分考虑本项目公益性及用途的特殊性。

5.规划设计一步到位,公益性配套公墓分期建设。

在全面考虑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同时,按布局紧凑、交通便捷、互不干扰、分流有序,并适当考虑改、扩建和分期建设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5.2 建设规模 5.3 建设内容

第六章 企业组织及劳动定员 6.1 生产组织机构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措施 7.1 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1)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项目对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影响主要有:新建的道路对原有景观布局进行重新分割;新建的各种人工构筑物增加了区域的人工景观。这些新的景观格局带有强烈的主观思想,从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观点出发,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景观功能状况的优劣,决定了人们对自然法则的尊重程度。

如果人为开发强度过大,人工景观建设得过多,不注意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结果势必彻底打破原有的景观格局,从而破坏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少量植被,从现场踏堪情况分析,除园中道路、人工构筑物建设需对局部植被清伐,由此降低植被盖度,也改变了地表径流,可能造成冲、淤、涝、渍等影响;此外陵园山地通过植被类型的局部调整和改造,其正面影响是使区域内物种比例更加合理,提高区域内林地的异质性,从而更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引种和林分改造的不恰当,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破坏原有植被生态群落。(3)对动物的影响

陵园施工和营运,噪声强度和特定日期因祭扫、纪念活动人流量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则对动物产生迫近效应,影响鸟类的生活。2 大气、水、声、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施工期:陵园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土、沙石,如果将这些废土、沙石直接排入水体,将会堵塞溪流,使水体的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增加,污染水体。施工期间,施工营地还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这些生活污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COD、BOD 5、油脂等,这类污水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导致当地水体质量下降。特别是在古楼水库边修建建筑物和道路时,如不加强管理,建筑垃圾很容易被直接抛入水体。营运期:陵园建成运营后,来宾大多市在逝者忌日或者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前来祭奠,来宾带来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如果不集中妥善处理,随意排放,有可能会对区内水体造成污染,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2)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陵园建设施工期,施工作业所产生的粉尘、扬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短期的,随着工程的结束完工,这种短期影响也将消失。大气主要污染来自停车场附近的汽车尾气以及来宾祭奠活动烧香所产生的烟气。

(3)声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期噪声和项目投入运营后机动车辆行驶带来的噪声。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但是这类噪声强度较大,据初步调查,区域内没有声环境敏感点,所以施工期的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有太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工程完工而消除。运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石材加工厂的打磨机、来宾的喧哗声等。本项目的噪声强度不大。

(4)固废影响分析

陵园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如果将这些固体废物随意堆放,不仅影响环境,而且会使水体受到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陵园建成运营后,祭拜高峰期时每天垃圾产生大量垃圾,以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不集中妥善处理,随意排放,有可能区内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7.2 环保措施是对拟建 1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保护和优化生态建设对策及措施建议如下:

(1)运用生态原理按照植物生态与造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达到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阳生与阴生相结合提高植物组合的叶面积系数和绿量使植物群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景观效果的稳定达到较强的生态性、观赏性和多样性以及节约工程投资和养护费用的经济性。

(2)从景观角度关注生态问题注重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艺术.配置从而达到陵园环境的生态结构优化和整体协调体现陵园生态园林的价值 生态、环境保护、美学、社会公益和经济等价值。

(3)充分重视和重点实施园区大型景观林木培养与构建,定位培育大型景观木或片林,以提升本陵园的生态景观底蕴。

(4)充分重视强化园区水库湖景、山涧溪沟、水塘等的水源涵养。力求保障枯水期水库、水塘等亦能“山明水秀”。对现状水库库区、山涧溪沟、汇水山面等重要水源涵养地带的植被,应严加保护与优化,对不利于水源涵养的各项建设应以避免。

(5)充分重视现状林相与植物种类的优化。树种选择应严格选择地带性山地森林树种,保持园区自然植被生态属性;充分重视和重点实施现状荒坡荒地的植树造林,包括对不具景观林相的低质果园,实施退果还林;充分重视乡土树种的合理选择和利用,避免城市化绿化树种大量涌进陵园;避免因林相改造性导致的不应有的地带性植被的转变和破坏;警惕与杜绝生态入侵的潜在隐患。

(6)充分重视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处理好乔、灌、草之间的层次、比例关系,使植物在生长环境上形成一种和谐的物质能量交换,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发展,既展示园林三维空间景观的丰富多彩,又能更好地发挥陵园人工环境的生态效益。

(7)充分重视景区景观山石的保护与避让。充分重视对园区各式大小山石的严加保留保护,尤其是园区车行主次干道路或建设用地开挖整地或轴线景观、人行游步道开辟,无论是地面或挖地新显露者,所遇出露的景观岩石,尤其岩石群组,凡直径或尺度在 0.5m 以上,均应严加保留保护和因地制宜地环境处理,严禁对其破碎作路基铺垫或作为砌坡材料。

(8)重视景区建筑物的景观设计与景观要求。园区各类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园林小品、铺装以及服务设施等构筑物的规划与建设,要求其体量、体态、色泽、质感、风格等,必须与立地及周边景观环境有较高的相融与协调,并顺应山理与沿袭地方民风民俗文脉。充分利用植物的人文属性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运用景观学理论,根据功能的需要赋予不同空间以功能意义和感情、文化色彩,营造出具有城市生态园林式陵园特色的空间。

(9)建筑、道路施工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施工现场,其建设会产生一定面积的水土流失。当雨季来临,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否则裸露的表土、松动的石头不仅产生水土流失,还可能产生地质灾害。具体的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应按照建筑、道路工程的水土保持规范要求执行。(10)在蓝田公墓项目的开发过程保护好当地的鸟类资源,不仅对蓝田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景观资源。从鸟类的种群的维持和增加角度来讲,生态类型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维护鸟类多样性,吸引更多的鸟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施工期间,尽量保留沿线区域植被多样性生境,维持溪岸、库岸的自然状态,保持生境的连通性;减少对现有林地、果林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以免由于植被生境的变化,而造成鸟类较大程度的迁离,以至导致区域农林虫害的发生。

■优化园区绿化建设,重视乔灌草生态环境的综合建设,使植被的层次多样化,尤其重视乡土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植物种类可以选择一些当地适生浆果物种;重视灌草丛植被的覆盖情况和自然恢复;林下的落叶不要清除,创造鸟类栖息、觅食与繁衍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加强管理,限制进入森林公园的车辆并禁鸣喇叭,严禁游人在陵园内高声喧哗,让鸟类在相对安静的区域中栖息;严禁打鸟、猎鸟的行为。因此,陵园的运营应该追求人与自然保护和谐的理念。

(11)其它综合对策措施。包括:加强与落实景区防火规划,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措施,严禁在园区内焚烧树叶修枝和垃圾,严禁园区随意携入火种与使用火种;加强管理与宣传,严禁游客攀枝、摘苗、林地践踏等对植被生态有破坏性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加强园区生态保护意识宣传及明牌警示等。其他环保措施

(1)为了避免来祭祀活动烧香影响陵园空气质量,则应通过管理措施:在各墓区人流相对集中的位置,结合管理用房设置了 个室外焚烧炉,统一由管理员管理,满足丧属焚烧香纸的祭拜习俗需要,同时焚烧炉应尽量设置在下风口,以免对园区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焚烧炉周围的植物多选择抗烟、吸尘树种。此外陵园应积极倡导文明鲜花祭拜,逐渐消除传统祭拜陋习。

(2)固废防治措施: ① 固体废物收集方面:设置防渗漏的垃圾收集站,设置果皮箱,由专人捡拾游人乱丢弃的废物等。

② 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将收集在垃圾站的垃圾进行分类堆放,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出售,一般生活垃圾定期清理。

③ 向前往祭拜的来宾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告示来宾不要随地乱丢固体废物。第八章 劳动安全、消防、节能措施 8.1 劳动安全 1 设计依据和原则 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分析 3 设计中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 8.2 消防 1 设计依据 2 消防设计原则 运营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消防水源和消防水量 4 消防措施

8.3 节能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9.1 项目实施计划 9.2 实施进度安排 1 项目实施进度 2 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章 工程招投标 10.1 概述 10.2 发包方式 10.3 招标组织形式 10.4 招标方式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11.1 投资估算 1 估算说明 2 编制依据 3 编制方法 4 总投资 11.2 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财务效益分析 12.1 评价依据 12.2 财务评价 1 财务评价参数 2 评价指标 3 财务费用 4 财务效益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6 财务敏感性分析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13.1 结论

5.某某城市公益公墓区建设方案 篇五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致使人们的丧葬理念发生变化。为了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规范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经市政府及民政部门勘察、研究,拟在XXXXX兴建公墓区,XXXXX公墓以“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为设计主题,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地表景点布局把传统的美好神话传说和体现现代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构筑物以及回归自然的生态园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使XXXXX公墓的未来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

1.1 项目概要

a)项目名称:XXXXXX城市公益性公墓 b)建设地点:XXXXX c)建设规模:XXXXX公墓区地块一用地面积约165442.96平方米,配套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可建设2.6万个墓位。

d)建设工期:五年 e)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亿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135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161万元,土地成本费用5224万元,基本预备费1089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70万元。1.2 编制依据 a)XXXXX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 1.3 项目建设背景

公墓是社会公共设施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公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搞好公墓建设正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墓建设也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公墓建设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进步。综观其他城市的公墓陵园,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历史、人文的景观。公墓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文景观,更应成为重要的人文纪念公园。因此,一个城市应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做好公墓建设,提高公墓的文化含量。

XXX公墓建设主要以推进殡葬改革、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规范丧葬行为,改变封建的丧葬习俗,美化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发展。力求打造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丧葬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建国以来,殡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基本上树立了正确、文明丧葬观,丧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本身具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一旦条件允可,很可能死灰复燃。加强墓区建设与管理,提供多元化的骨灰处理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起到引导殡葬消费的作用。因此,XXXXX公墓区对促进我市的发展具有多方面极其重要的意义。

1、建设项目:XX革命烈士陵园迁建工程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亩,拟规划建设的子项目如下:

(1)办公(生活)设施:拟建设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3个办公设施;

(2)园区设施:拟建设陵园大门、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纪念馆(含前广场)、墓园区、烈士名录碑墙、烈士人物雕塑群等7个纪念烈士设施;

(3)附属设施:包括征地、平整、护坡、排洪、道路、景观、水电、消防及公共厕所等附属设施;

(4)其它设施:园区围墙、墓区停车场、园区休闲活动区等3个设施。

2、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

迁建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亿元,建设规模及估算详见民政局提供的附件1。

3、适用范围

(1)原XXX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公墓搬迁;(2)全市散葬烈士墓落实集中安置管理;

(3)社会见义勇为和参加抢险救灾牺牲,被评为烈士对象。

(二)公墓区建设

在公墓区开发建设上,坚持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和谐殡葬的理念,建造成安葬祭拜、人文教育、休闲观光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陵园。

1、建设面积

经营性公墓区用地约800亩。

2、适用范围

(1)属政府项目征地搬迁坟墓的重新安置;

(2)属见义勇为、抢险救灾牺牲的,但未被评为烈士的社会人士。

(3)社会上需要墓位存放骨灰的群众。

3、建设项目

经营性公墓区工程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800亩,拟规划建设的子项目如下:

(1)基础设施:主要建有陵园大门、广场、停车场、祭祀大厅、进出(分流)道路等项目设施。

(2)公墓区建设: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出各个片区。(3)附属设施:主要有景观绿化、亮化工程、亭园和水电、消防、安防、公共厕所等项目建设。

(4)其它设施:主要是休闲活动场所等项目设施。

(三)布局需求

陵园建设布局按照烈士陵园和公墓区建设标准,设置接待服务、礼仪服务、公墓(骨灰)安置、办公生活、休闲活动等功能。

1、总体规划设计应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有效控制现有生态的破坏和恶化,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把殡葬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满足群众文明祭祀的需要,体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应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区划分与组合、出入口位置、园路系统、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系统等做出综合设计。

2、革命烈士陵园搬迁建设应本着传承文物古迹,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力求古迹原貌搬迁,按照园林式设计建设,重新复制。

3、功能区划分,按照建设规模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功能区的规模和特色,做到分区明确,相对独立,功能区的组合应满足殡葬流程要求,并使流程短捷、方便。

4、道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墓规模、人流总量和功能区域管理需要,确定陵园内道路的路线、分类、位置和特色,合理规划进出陵园的道路建设。

5、陵园内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应根据当地气候状况、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条件,结合环境景观构想、防护功能要求、殡葬审美习惯等确定,在充分绿化的基础上满足殡葬审美要求。

6、设置的业务、办公、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类用房宜合建,以便于管理、节约用地、节约管线长度,降低能源消耗。

二、建设地点及现状分析

建设选址时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近期以来,我司与XXX民政局、市规划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多次接触沟通,对XXX城区周边山地进行现场考察比选和规划认定,并组织易经协会人员现场论证,选定村XXX作为项目用地。

1、地块特征:

(1)、该山位于北侧,山势朝向南,二重山,可征用利用山地面积约200亩以上。整体地形由东、西、北山地围合,向东南方向平缓开放,整体地形比较狭长,坡度较陡,山势雄伟。

(2)、地质条件良好,植被良好,有山地水源。在大环境内,已基本具备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功能。

(4)、山体上居住家庭8户,人口约40人,有两户养猪场,周边没有居民,山体以村集体为主,征地工作较为容易,拆迁成本较低。

(5)、通往XXX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沿口处,经东侧公路,到达陵园,总长约4.5公里;二是出开一条新路,直达陵园,长度约1.5公里;三是沿石庙南侧公路改造后直接到达陵园,总长约5公里。

2、建设思路:

(2)、陵园涉及风水学,按照地方习俗,群众参观选位都会带上风水地理大师,经我司组织易经协会人员现场论证,认为应将原先设想的陵园朝向进行调整,陵园主轴朝向调整为正南偏东20°左右,调整后,烈士陵园面朝水库,远眺大溪,形成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左右有抱的格局。

(4)、公司对水库及周边进行治理,水库周边作为山门广场、办公服务配套建设用地,将该区域打造成烈士陵园的入口景观休闲区。

三、投资估算

(一)建设投资

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土地划拨补偿、烈士陵园迁建、道路修建改造、公墓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估算,约投资12亿元。其中:

〈一〉征地费用:参照的林地征用费用,每亩非经济林地每亩15万元估算,征地1000亩约1.5亿元(含林地报批费用、土地使用税)。

〈二〉建设费用:

(1)基础设施建设:约14180万

1、规划及设计费

2500万元

2、进园道路建设

2200万

3、园区内主干道:

1500万

4、陵园接待服务中心:

800万

5、骨灰楼建设:

1800万

6、广场建设及配套:

1000万

7、山体护坡防护:

1500万

8、公共景观及绿化美化:

1500万

9、园内人行步道:

500万

10、园区围墙:

280万

11、水、电、监控及配套:

300万

12、工程不可预测费:

300万(2)革命烈士陵园迁建:

(3)公墓区建设:83320万元 按照公墓区建设标准,墓区利用率为70%(除去服务区、道路、广场等配套用地),800×70%=560亩

1、土方平整分层:560 ×5万/亩(土方量2500方左右)=2800万

2、墓区砌坡防护:560×10万/亩=5600万

3、墓区硬化:560×3万/亩=1680万

4、墓区绿化:560×5万/亩=2800万

5、过道石板硬化560×4万/亩(200㎡×200元)=2240万

6、墓区台阶步道:1000万

7、公墓墓碑建设:560×100座/亩×1.2万=67200万

(二)效益估算

按照公墓区建设标准,每亩可建造约100座坟墓,整体利用率按70%计算,有560亩可作为墓区开发,可建成56000座坟墓。一期开发300亩,除去配套设施用地后,约有200亩可作为墓区开发,可建造约20000座坟墓,每座平均售价2万元左右,创造产值达4亿元以上。

四、建设步骤

(一)准备阶段:建设规划和用地征用()。主要工作: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区分任务,明确职责; 二是现场勘察,初步拟定建设布局;

三是制定建设筹划和方案,组织立项、规划和审批; 四是编制可行性报告,进一步研究论正; 五是组织前期用地征用工作;

六是上报并协调市、省、国家相关审批手续。

(二)实施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工作:

一是组织项目招投标;

二是按照建设规划方案,展开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督促建设进度和质量; 四是协调处理建设中的相关事宜。

(三)验收阶段:建设项目验收(项目建成后)。主要工作:

一是市相关部门对新建陵园初步验收,后上报相关部门验收;

二是做好烈士陵园搬迁工作; 三是做好迁建坟墓的安置工作; 四是协调处理后期相关事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公墓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五大战役”民生保障项目的一项建设内容,强化对陵园建设的领导。为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成立烈士陵园建设工作筹备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一名领导任组长,市民政、发改委、土地、规划、财政、水利、环保、建设、林业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并指定一名领导为成员,负责领导、协调和参与整个烈士陵园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明确工作职责。建设XX公墓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工作措施,各司其责,共同推进。民政部门要加强对陵园建设的监督检查;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陵园建设用地的管理,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林业部门要依法从严审批陵园建设征用占用林地;环保部门要加强陵园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加强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严防水源污染;规划部门要将陵园建设纳入相关城乡规划,并加强审批和监督。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切实帮助解决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6.公益性公墓建设可行性报告 篇六

一、总论 项目概况

1、名称:富堨镇公益性公墓项目建议书

2、性质:新建

3、地点:富堨镇富堨村

4、建设单位:富堨镇人民政府

5、项目负责人:曹雄威

6、项目投资2010万元 编制依据

1、《富堨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2、《富堨镇村级道路建设总体体规划》

3、项目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有关资料

二、项目背景:

富堨镇地处歙县县城北郊。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6个村委会,总人口17054人5366户,其中农业人口16428人。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3675元,镇政府驻地富堨距县城7.5公里,城许公路沿富资河横贯镇内南北。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实施,遗体火化率有所提高,迈出了殡葬改革目标的第一步。但如何解决好死亡人口的遗体、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则是殡葬改革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富堨镇镇政府按照歙县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生态是歙县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必须守住红线和底线,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这一要求,努力抓好殡葬整治工作,提升“三沿五区”环境风貌。经过研究认为建立公益性农村公墓是占地面积小、维护费用较低、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死亡人口的遗体及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美好乡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现在实际情况看全县死亡人口的遗体及骨灰都实行土葬。将遗体及骨灰土葬的主要原因是“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就应该将遗体及骨灰埋葬起来。因此全县每年的死亡人口都用棺材进行“土葬”使耕地、林地里出现大量坟头。目前我镇公益性公墓山严重不足,群众乱埋乱葬及私墓大规格建造势头难以遏止,导致“青山白化”山林土地破坏严重,给村居建设、环境保护、文明创建、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这不但没能节约土地和木材,反而使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也使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死灰复燃,与殡葬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土葬”也成为伴随殡葬改革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好遗体安葬和骨灰处理问题,不仅对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也是建设新时期美好乡村的必然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应按照走群众路线这一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群众安葬和处置骨灰的实际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遗体安葬和骨灰处置的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美好乡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彻底解决群众乱埋乱葬、私墓大规格建造势头难以遏止的严重问题。方便了群众祭祀,对破除封建迷信陋习、节约土地,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必要的。

农村公益性公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经党委会会议研究,决定选址富堨村建设富堨村公益性公墓。墓区离县城约7.5公里。服务范围为富堨、徐村、中溪等6个行政村一万多人口。项目的实施对破除丧葬陈规陋习,建立完备殡葬服务设施和殡葬管理服务网络,反对封建迷信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我镇现实情况都是可行的。

四、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投入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由富堨镇民政办、国土所负责。公益性公墓建设由富堨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牵头。具体实施由富堨村委会负责。项目建设周期1年,贯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等方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绿色殡葬、生态殡葬”为目标,实现生态化、园林化、规范化的公益性公墓建设要求。建设规模:根据富堨镇建设规划,集中建设一所2028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公墓占地面积控制在30573平方米折合46.13亩,其中包括公墓入口大门、香烛、纸钱集中焚化点、公墓管理办公室、公厕及绿化。公益性公墓每座墓穴占地不超过5平方米含绿化面积,双人合葬墓穴占地不超过8平方米,墓碑要小型化。

具体的建设内容为:

公墓管理办公室占地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75平方米。

2、公墓入口大门,主入口设计为一座大门。大门高5m、宽10m。

3、香烛、纸钱集中焚化点2方米。

456784千米。9千米。

10长1200111米。

4330平方米。

面积50平方米。

200平方米。

60%

20000平方米。

6300平障公墓安全。

12、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

公墓按“五个一”的建设标准建设即一个大门、一条道路、一个醒目的标志或标志性建筑、一个规范的名称、一个明晰的界线。四边栽种花椒树、冬青树、槐树等组成篱笆墙。建设公墓用为荒瘠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用地时统筹安排、五、阶段和进度

工程于二○一五年六月开工,施工期六个月,本年年底前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六、资金预算及筹措 一是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公墓入口大门、香烛、纸钱集中焚化点、公墓管理办公室、公厕、垃圾堆放点、防火隔离带、供电系统、完善给排水系统,并对空余地、庭院内空地及公墓四周进行绿化、美化、供排水、环卫、供电等设施的施工费用和其它费用等。具体估算标准是:

建筑工程根据相同结构的类似工程决算指标计入。

安装工程根据有关规定及设备安装类似工程决算以设备购臵费为基础,按指标形式计入。

设备购臵按设备生产厂家报价及产品样本价格计入。其它费用按有关规定计取。

预计总投资为2010投资构成如下:

1、公墓管理办公室占地70平方米。拟投资50万元。

5m宽10m。拟投资85万元。

香烛、纸钱集中焚化点275万元。

30平方米。拟投资20万元。50平方米。拟投资30万元。

200平方米。拟投资60万元。

60%投资230万元。

通向墓地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柏油路面宽6米,长约4千米。拟投资665万元。

4米。拟投资315万元。

3千

20000平方米。拟300平方米。拟投资

27512001米。拟投资80万元。

臵公墓安全。拟投资150万元。

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拟投资250万元。三是资金筹措 富堨镇公益性公墓及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投资2010万元。资金分两部分,一部分由村民自己筹措,另外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建设。四是项目管理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富堨村委会。为做好富堨镇农村公益性公墓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街道决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设计、报批与实施等工作。

1、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施工招标制和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原则进行管理。

2、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参建单位的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

3、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过程中聘请有资格的监理单位和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理抓好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

4、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设过程中接受计划、审计等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建成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

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七、社会效益

建立公益性公墓山减少了土地、木材、资金的浪费。兴建公墓山于国于家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通过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能有效倡导文明办丧极大的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的关联带动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会泽县的旅游基础设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利于优化旅游资源布局,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业发展。

富政﹝2015﹞108号 签发人:曹雄威

关于富堨镇公墓建设项目要求予以立项的报告

县发改委:

建立公益性农村公墓是占地面积小、维护费用较低、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死亡人口的遗体及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美好乡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公墓山建设、公墓入口大门、香烛、纸钱集中焚化点、公墓管理办公室、公厕及绿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010万元,现呈报贵委,请予以审核立项。

特此报告

7.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 篇七

一、校企合作面临的难解之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虽然校企合作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1. 校企合作究竟孰“热”孰“冷”。一直以来,见诸各类媒体报端的是对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的剖析和不断强化,认为企业缺乏积极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对企业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关于校企合作中的“冷”与“热”,一方面,一些学校对合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这样很难点燃企业的热情;另一方面,合作并未让企业在实质上受益,对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这种状态势必导致企业的态度不温不火。近期一项对浙江省近3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 在当前企业面临技术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满足其内在需求[1]。

所谓校“热”企“冷”其实指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问题。学校只有主动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不盲目、不等待,抓住企业的核心需求, 从企业的利益点出发提升校企合作的品质,深入挖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二是校企合作中的发展性问题。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未能完全对接,学校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企业需求与院校间的断层,导致合作缺乏动力,影响合作效果。因此,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上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从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不断探索、改革校企合作的形式和途径,注重学生能力、经验、实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才能真正激发合作方的内在动力。

2. 传统“订单”培养模式局限性日益突出。“订单式”是校企合作中最传统和典型的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完全按照企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培养目标清晰,岗位指向明确。但在运行中,“订单式”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如“订单”企业合作顾虑重重、合作难以维持长期稳定、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明显、“订单”规模不大、“订单”培养不确定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当前,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国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浙江这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一定渴求,但这些企业在资产、经营、人员等规模上相对有限,对于“订单式”培养的吸纳力明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对“订单班”学生照单全收也心存顾虑,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途径有选择地招收真正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不断转型升级,“订单式”培养的滞后性有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需要对传统“订单式”培养进行反思和超越。

3. 校企融合尚未真正实现。“合作”代表着 两个或多个利益主体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从本质上讲,“合作”体现的是一种配合,其行为可以根据目标的达成而随时终止。而“融合”则强调融为一体, 更多地体现了事物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传统的校企合作正在从“三合作”走向“四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同发展的目标,但真正实现校企融合才是校企合作较为完善的发展阶段。

校企融合是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过程,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高校具有人才、科技创新优势,而企业生产对人才和科技创新具有内在需求,二者正好形成互补。校企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 摒弃双方劣势, 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双赢[3]。因此,只有深入地在长度、广度、深度、效度上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强化技术引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运作机制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把双赢或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校企融合。

4. 以生为本需要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 求。随着社会大环境的飞速变革,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发生着改变,高等教育整齐划一的育人功能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理应成为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基点。体现在合作教育中,一方面,“订单式”培养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强,学生就业范围受限;另一方面, 对自身有职业规划和学业成长需要的学生,需要在校企合作中有更多有方向性的选择余地,需要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在这样的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充分体现个人利益为主的思路,充分满足个性化成长的需求,为不同个体成长创造多样化路径。

二、构建一体多元的“1+”模式,形成开放型校企合作新格局

浙建院从破解校企合作困境入手,探索构建了一体多元的“1+”模式。所谓一体多元的“1+”模式,是指在广泛的校企合作中, 以学校为主体或主体之一,从满足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校企共荣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采用不同的形式与路径,构建多种合作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从本质上讲,一体多元的“1+”模式创造性地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是校企合作形态演进与深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高度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样态,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特点,而且使校企关系从“合作”走向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现阶段一体多元的“1+”模式包括:

1. “1+1”企业合作学院模式。“1+1”企业合作学院,第一个“1”是学院,第二个“1”是企业。企业合作学院是建立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础上的,保持校企长期、稳定的“一对一”合作关系的模式。针对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和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浙建院在积累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基础上, 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发,着手“1+1”企业合作学院模式的实践。学院先后与浙江亚厦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强强合作”,成立了亚厦学院、五洲管理学院、绿城学院、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等企业合作学院。在4个学院的运行中,亚厦学院以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共同实施学院运作、共同遴选组成人员、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共享基地、共同管理亚厦基金的“六共同”原则培养装饰专业人才;五洲管理学院以“场中校”形式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绿城学院以现代学徒实习培养智能物业人才;金都学院则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绿色技能与理念。企业合作学院主要以满足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培养为前提,使定向式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对接,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经常遇到的专业性不足和稳定性差的难题。同时,学院又不完全采用简单的“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和学生创设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2. “1+1+X”行业联合学院模式。“1+1+X”行业联合学院,第一个“1”是学院,第二个“1”是行业协会,第三个“X”是行业协会各中小型企业。行业联合学院是多个独立法人组成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体, 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专款专用”的管理模式,形成“学院-协会-企业”共建共管、权责明晰的办学体系。这一模式是在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少而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诞生的。浙建院先后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装饰幕墙行业联合学院,分别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建筑工程技术(BIM信息管理方向)、装饰工程技术(幕墙施工方向)等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生达250余人。

“1+1+X”行业联合 学院是由行业 协会与学院 共建共管的新型办学模式,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打通了行业协会中小型企业参与学院合作办学通道,实现了合作办学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型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储备平台,更为学生的就业实习创造了更为多元的选择空间。同时,在“1+1”两个主要办学主体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每年每期的“X”参与单位的不断更新,“1+1+X”的合作办学模式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3. “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模式。该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学院(合作的主要平台是在某个特定专业基础上),“X”是指多家与该专业相关相近的多种类型的合作机构,包括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目前,学院主要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点,协同“X”家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以“创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组建一体化的师资团队、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体化的中高职体系”为保障。以楼宇智能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为例,该联盟包括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以及7所拥有建设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原则指导下,学院主要通过设立组织机构、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开发合作项目、创新校企合作成果共享体系,成立发展联盟、搭建人才共育舞台等拓展联盟发展的空间。在“X”家机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步形成由KONE提供的楼宇智能交通系列课程、由浙江中控等33家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系列课程、清华同方提供的楼宇设备能源管理、楼宇智能系统集成系列课程、商达环保提供的智能3G远程监控可视化“云”管理系列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素质教学、专业支撑能力、素质拓展、岗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五大模块,全方位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三、为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供有效保障

浙建院创建的校企合作一体多元的“1+”模式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和清晰的顶层设计, 覆盖面广、辐射面大、系统性强,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1. 注重调查研究, 科学设计校企深度融合 的路径。为助推浙江“建筑强省”战略的贯彻实施,浙建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学院全面了解和把握近5年来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概况,认真梳理浙江省建筑行业的主要特点,在当前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省外产值、转型升级工作、整体实力、产业结构优化均居于全国前列的总体形势下,审慎分析建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在促进浙江省建筑业转型升级、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过程中,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两大现实瓶颈。学院从调研实际出发,分析本校办学所积累的经验、优势和不足,提出实施建设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行业联合、校企融合、校友缘合的“三合一体”开放合作办学联盟体的体制机制,全力整合多方资源,强调校企合作的多赢性、开放性和辐射性,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借力政府加强行业统筹, 合力发挥建设 理事会职能。浙建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主导作用, 于2009年成立了以省住建厅牵头的“浙江省建设行业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 由省住建厅全面引领省内建设行业的产学研工作。学院则与其他成员单位初步形成了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为学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省住建厅牵头组建了“浙江省建设行业促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理事会”, 这是国内较早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为领导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实体,是行业引导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行业性领导组织, 是学院产学研工作组织架构中的核心领导机构[4]。随着理事会的运行,浙建院校企合作 走向更加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的发展道路。

3. 深化职教集团协作功能, 整合全方位 资源实现共享。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是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和促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008年,浙建院牵头组建“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以推进浙江省建设业快速发展为目标,以院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合作教育为主要形式, 以校企多赢为基本目的,吸收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中职院校、行业协会、骨干核心企业等,在浙江省教育厅、建设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与监督下开展工作,开创了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新局面。与占相当比重的职教集团从建立之初便处于沉睡之中的“集而不团”[5]的情况相比,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采取真抓、真动、真干的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形成有132家成员单位的规模,并取得了真正的成效。理事会与职教集团的成立,使浙建院形成了完整的“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职教集团-院系合作部”校企合作三层组织架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统筹作用,发挥了行业协会主导和桥梁纽带优势,对校企合作的完善与深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整合多方之力,形成了依靠行业指导、地方带动的需求链,中职高职本科一贯制人才培养链,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与当地政府合作的服务链[6]。在此基础上,学院依据不同的专业基础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和形成了“1+1”企业合作学院、“1+1+X”行业联合学院、“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等校企合作模式,创造和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不仅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且在共建研发基地、实训基地、工程师流动站、共同制订工法标准、组建专业团队等方面深化合作,充分实现了学院作为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源、应用源、信息源的社会价值。

4. 建立机构 实现一站到 底 , 多层对接 保障高效率运行。 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组织架构中在校级层面成立了“发展合作处-产学研办公室”,全面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工作的管理和运行。发展合作处-产学研办公室实施“一站到底”工作机制,对上联系省住建厅、省建设行业促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理事会,对下联系学院各系部、专业委员会,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畅通运行,使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实现了全面归口,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四对接”的工作机制,在第一层面,由省住建厅对接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省建设行业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第二层面,由学院对接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友总会;第三层面,由系部直接对接企业;第四层面,由各系专业委员会直接对接职业岗位。通过建立这种良性的“多层对接”机制,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转。

8.万安公墓 风光绮丽的地方 篇八

公墓由来

公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人管理的公共坟地”(区别于一家一族的坟地)。

公墓在我国的起源比较早,从原始社会开始出现。那时候,没有家族姓氏,部落成员死后,葬在一起,并举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入私有制以后,开始出现一家一姓为单位的家族墓地。

公墓是在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出现的,如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统治者的墓地,都是商王及其族属的墓地。

封建社会里也有公墓,家族墓地更加发达。另一种公墓是大都市地区的义园义地,是慈善的性质。老北京的义园义地,隶属于各地方会馆或行业会馆,只安葬客死在这里的家乡人。

1928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倡导各地建立公墓。同年12月26日,北平市政府令土地局、社会局、卫生局、工务局在城郊空旷地带寻找百亩以上之公地数方,由卫生、工务两局前往察看附近情形是否合宜,由工务局兴工建筑。

1933年,万安公墓在西郊建成。《香山名胜录》载道:以前,这地方叫龟蛇汇,因有积水潭,时产金纹丹晴色和黑质红章之蛇,体皆清秀,性也灵驯,因以为瑞。乾隆闻之,前往察看,信然。钦天监谓:山川灵毛所钟,故产此灵物,因此划为禁地。

万安公墓的开办得到北平市政府的批准和支持,允许此处稍后开办免费墓区。1940年修订后的《万安公墓章程》明白地指出,该墓创始“迎合社会,而利公葬,爱惜土地,发展民生。”又云本公墓谋人类幸福,存亡俱安。表彰名绩,提倡善良风俗为宗旨,凡被葬人不分国籍,不论宗教,不分阶级,均可入葬。

该公墓之中央特建礼堂、追远堂、经室、休憩室、办公室、殡舍及道路、桥梁、亭台、牌坊、碑碣、围墙、池沼暨树木、花草,俱采中外最优美方法布置之。公墓大门内青牌楼,至今犹存。

王明德是一个很规矩的商人,他把公墓的经营管理作为自己唯一的事业。他平时住在公墓里。城里有家也常回去,常亲自巡夜。墓地植了很多树,成林后常有人偷出甚至盗墓,他一听到动静,不鸣枪警示。他从不惹是生非,办事谨慎小心,总是倾听业务员和客户的谈话。解放后,因为这里安葬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经常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祭扫墓地,问到公墓的情况,他都一一如实相告。

李大钊朱自清“百年之后”成“邻居”

70年来,这里安葬了两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少称之为“名人”的人,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以相当的影响。是的,这里安葬的大多数是普通的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确信:死对于人都是一样的,无论高低贵贱。也正是他们在百年之后选择了这里,使万安公墓更具有现代公墓的意义——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切合了当初万安公墓创办者的本意“不限国籍,不论阶级,凡属清白人士均得认购穴地。”

请看看这些“名人”吧!

李大钊(1889~1927)及夫人赵初兰墓。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牺牲于反动军阀张作霖的绞架之下。1933年4月23日,北方地下党和北京各界群众将烈士公葬于万安公墓。1950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万安公墓内建立李大钊烈士陵园,以纪念和缅怀这位20世纪初中国的“盗火者”。1983年10月29日,即李大钊诞辰94周年纪念日,举行了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彭真、万里、杨尚昆等以及烈士亲属和名界代表500余人参加的落成典礼。建立陵园时将其夫人赵初兰墓迁入陵园,并在原葬址恢复原来墓地旧貌。李大钊原墓碑由刘半农撰写,陵园墓碑下面为邓小平题写,背面为中共中央撰写的两千余字的碑文。陵园大门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生平事迹陈列室匾额由彭真书写,《万安丛书》有《李大钊传略》专辑和赵初兰的《巾帼英杰》存传。

邓文辉烈士墓。邓文辉(1898~1927),与李大钊一同牺牲的国民党北方负责人之一。1934年建墓,墓碑为方座尖塔状,尖塔正面题“烈士邓文辉之墓”,方座四座刻碑文。

韦素园墓。韦素园(1902~1932),文学翻译家,著名文学团体“未名社”的重要成员,安徽霍邱人,墓碑后有鲁迅先生撰书之碑文:君以1902年6月18日生,1932年8月1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

梁振蒲墓。梁振蒲(1863~1932),字照庭,河北冀县人。15岁入京学估衣行,故人称“估衣梁”。幼年曾随秦风仪老拳师学弹腿,16岁时拜董海川为师。董先生1882年谢世,所以梁先生真正受教董先生不过两年有余,其八卦掌法多学自尹福和和程庭华二位先生。梁先生深得八卦掌之精髓,功夫深厚,曾因为马家堡械斗打死20多人入狱,1990年随炸狱逃出,回家隐居,晚年在河北省立十四中学教拳术,弟子学生很多,最著名有由秀峰、郭古民、李少庵等人。

王以哲墓。王以哲(1896~1937),字鼎方,黑龙江省宾县人。1922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东北军,历任排、连、营、团长,后又历任东北陆军24师师长、101师师长、东北陆军一旅旅长、独立旅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所部退入关内,驻北平。1931年2月任陆军107军军长,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被调往陕北进攻红军,失败。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12月参与发动西安事变,后代张学良主持东北军工作,因与军内少壮派意见分歧,于1937年2月2日被少壮派枪杀身亡。著有《步兵操典详解》和《韩光第将军遗集及讲话录》。墓碑为邓颖超题写:“爱国将领王以哲烈士之墓”。

韩复榘墓。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910年人陆军冯玉祥部当兵,1926年任冯部第八军军长。国民革命被直奉联军击败后,一度被晋军收编,后冯玉祥回国,再回冯部,并参加北伐。1929年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在山东与冀军作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在山东抵制蒋介石势力在山东的渗透,长期保持半独立局面。1937年抗战开始后,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为保存自己的实力,放弃济南,一直退至鲁西南,在开封被蒋介石逮捕,24日以丧失师地罪处死。其墓为80年代重修。 朱自清墓。朱自清(1898~

1948)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扬州。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背影》文集而成名。1931年留学英国,次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8年签名拒绝领取美国面粉救济,8月12日在北平病逝。其民族气节堪称典范,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1988年出版有《朱自清全集》。1990年前,其墓碑及墓盖有“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字样,夫人去世后,于1990年与先生合葬,墓碑等式样全部更改。

张西曼、魏希昭夫妇墓。张西曼(1895~1949),又名张百禄,湖南长沙人。1908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入京师学堂,1911年到海参崴入帝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1912年到莫斯科考察,1919年回京,协助北京大学恢复俄文系并任教授,与李大钊等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一生奔走国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1922年建议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改选国民党。1930年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教授和陆军大学政治教官。抗战期间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以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的身份奔走国事,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5年在南京发起创办“中苏文化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抗战胜利后,1946年担任“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理事长,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他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共建民主新中国。1949年毅然从香港回到北京,拥京。遗体将心肝脾胃捐献作研究之用。墓碑下面由周恩来提碑碑阴郭沫若题字,有“心肝脾胃永照汗青”句,墓盖有生平事迹为田汉撰,李济深书,缀有小碑为其夫人魏希昭墓,其碑后有柳亚子赠诗。

魏希昭(1914~1976),张西曼夫人,协助张西曼从事社会活动,1976年去世后合葬于张西曼墓,墓后刻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赠魏希昭夫人诗:蓬莱宫阙旧婵娟,肯以疮痍负盛年。白璧自应尊美质,红莲更喜侍高贤。批茶意气环瀛史,道蕴才华步障缘。民主辛勤科学瘁,燃黎大禄喜新篇。

万安公墓每年要接待前来祭扫墓地的群众十余万人次,尤其清明节最集中,前后两个星期祭扫人次多达数万。人们到这里来悼念逝者,倾诉亲情、友情,就像家人或朋友团聚,万安公墓成了真正的“感情的纽带”。

我相信,现在90%以上的人都是唯物主义者,不会相信鬼神的存在,灵魂的不灭。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力地保存先者,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还要吸取他们的智慧,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

编辑

上一篇: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阅读答案下一篇:读五倡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