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

2024-08-22

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共9篇)

1.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 篇一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金融0902 严薇 012091594082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跨国、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增加了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复杂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巧,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摩擦和冲突,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交际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商务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家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一、中西方礼仪差异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统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重人伦轻自然,追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重群体而轻个体,强调人际关系、人情味,表达的是群体性、群体意识,注重人情世故,爱好面子,养成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性格。“重义轻利”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情、理、法,次序鲜明,任何事情,先看情、再讲理,法被排在最后,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典型特征。美国是迁徙的多民族融合,社会结构没有如中国一样固守本土的血缘基础,依靠的是契约,形成的是契约文化。西方人的文化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权益的实现,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起主导作用,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过于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在中西方国家的商务交际活动中,这种文化差异,使交际中的个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义利观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对商务交际活动中的礼仪,形成了潜在的障碍和深刻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务人员在商务交际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商务礼仪复杂繁多,包括吃、穿、行、礼仪赠品等,涉及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

1.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称作:贵、您,某某经理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2.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都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是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3.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这样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绝不会勉强客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最后,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4.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意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中西方人们在受礼时的使用的语言也各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就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及待,甚至是贪婪,举止粗野。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商务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推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窦卫霖.论价值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2):90-92 [3]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4]谭小辉.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M].现代经济信息.2007 [5]雷诗梅.中西谈吐礼仪文化对比分析.[M].池州学院学报.2009

2.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 篇二

近年来, 语用学理论的发展扭转了语言教育界一直以来的困局, 使得对语言研究重心逐步向实际功用方面靠拢, 逐步摒弃原来单纯的语言方式, 更加侧重在实践工作氛围下如何运用商务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语用理论即把语言的实际运用摆在第一位, 人们学习外语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掌握怎样确切领悟以及恰当运用外语, 培育跨越文化背景的交流、交往本领。语用学就是站在这种角度去实施研究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的。当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商务礼仪活动, 也应当以具备商务英语语用学这种语言理念的基本知识, 掌握商务英语应用交流、交往的方法, 将语言视为一个交流、交往的工具, 倡导在实践工作中加以掌握。

1 商务礼仪活动的实质与基本特征

商务礼仪活动是从事商务工作成员在商务贸易交往过程中本着建立自身和企业的优良形象的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是常用礼仪在商务贸易交往过程中的具体展现和运用, 主要组成元素包括了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宣传媒介、活动环境等。在商务贸易工作中, 言谈举止的表现应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对待客人有礼有节等等, 均为商务活动务礼仪的范围。另外, 商务活动礼仪也有其独自的特点, 它基本体现为五点:正规性、限制性、可行性、继承性与变化性。商务活动礼仪很多情形下利用语言为沟通工具, 实现与内部和外界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在商务活动中所利用的英语是商务理论和普通英语的结合体, 其本身具备一定的独特性。作为一类社会用途明确的语言变体, 尽管商务礼仪中的英语确立在交往用途基础之上, 然而它的来源毕竟是普通英语, 所以完全具备普通英语的语用特征。

2 商务活动礼仪的语用分析

国外语言专家帕雷特的观点是语用学展现了其交往性能、主体之间性能以及社会情况。语言实用学由于它自身的目标以及作用有异于对于语法的研究。它是对于语言自身的研究, 言者所传达的以及听者所理解的意思。我们不必将语用学只当作成语言学的一个部分进行讨论, 而应该使其置于语言运用有关元素的整体全面讨论研究。

首先, 国外语言学者奥斯汀提倡言语三行为的观点, 也就是表述性、施加行为性以及成全事物性言语行为。这就意味着, 通过商务英语表述施加的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用语言指导事的行为, 也就是用确切的语法讲出有实际意义的言语的行为;第二类, 用语言行事的行为, 也就是表述者在讲出一句话时所指的语言本意之外的行为;第三类, 用语言成全事的行为, 也就是听者在一句话施加后所产生一定影响的行为。语言专家、哲学专家塞尔在言语行为的观点之上创造了另一种言语行为的理念——“间接”理念。他认为有些话具备很多功能这就表示某类行为能够用其它方法施加, 这便是间接理念, 具体来讲, 它可分成规定性以及非规定性两种。至于怎样判断间接的话语本意之外的意思, 规定性理念是根据说话的人一贯的话语方式、习惯, 而非规定性理念是利用交往两方共同知道的话语信息以及所处在的特殊语言环境。商务活动礼仪中所运用的语言是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话语, 在运用语言的时候, 说者通常并非单一地想表述语言本意和字符单元的静态意思, 听者常常需要经过一连串内心判断去揣摩说者的真实用意。

在商务活动礼仪中常常采用不是常用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语句来表述特定的意思, 当事者必须利用互相知道的语言环境和相关信息才能够推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 例如:We are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you do experience some difficulties, and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but want you to get close to accept our payment terms related. (我们非常遗憾得知您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并了解了初步的情况, 但希望你能尽快近接受我们提出的相关付款条件。) 从字面上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是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困难的遗憾, 但是实际上, 却是“拒绝”的非字面施为用意。

其次, 在国际贸易的商务礼仪活动中, 尤其是函电来往和贸易谈判过程中, 语用的礼貌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 在商务礼仪中, 通常不会用到祈使句型, 而大多用陈述句表述自己的观点, 将行动的决定交给对方决定。例如, We are grateful to you immediately after receiving an invitation to make a response. (我们感激您接到邀请函后立即做出了回应。) 此外, 即使在表达请求的意思时, 也多使用比较委婉的方式, 如please…, be grateful等。有布朗和莱文森两个学者站在社会视角倡导礼貌观点, 他们提出人们对于面子的一般需求, 还指出了补救面子观点以及礼貌对策。

最后, 语言专家、哲学专家格莱斯觉得两方间应该遵循对话协作准则以及质的、量的、关系以及方式四个准则, 由于全部基于语言交往活动均是想要达成一个共同的结果或者双方均可以承受的方向, 交谈两方所谈论的均是围绕该目的进行。可是在实践中, 大多数人因为交往的一些需求, 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故意违背上述准则, 但是交谈者仍然处在协作联系之中。所以, 协作准则可以进一步地解答谈话中故意违背准则的语言情况。国外学者利奇针对人类需要遵循协作准则, 他倡导的礼貌语言实用准则包含六项准则:体面、大方、赞赏、谦虚、同等以及怜悯。实际上, 协作以及礼貌准则在商务活动礼仪中有着极高的相同性。商务工作的成功进行依靠很好的社会活动关系, 因此在交谈时应该清楚了解以及正确看待文化。在礼貌表述语句时, 模糊用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能。它不但可以增强语言表述的机动性, 还能够适时协调两方的关系;适度地赞赏对方不但可以拉近两方的心灵距离, 而且可以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 以维持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在交谈中用心倾听对方的话, 这不光体现了尊重对方, 并且也更加有利于交谈的顺畅进行, 很好地阐释了商务活动的礼仪。所以, 在国际贸易礼仪活动中, 应该留意交往语言的对策和艺术, 正确运用语言实用礼貌对策, 掌握好能够起到正面效果的语用对策, 进而达到交往的真正目的。

3 商务礼仪活动的文化元素

跨越文化交往专家皮埃斯的观点是文化是高度凝结了的人际交往, 而交往是移动着的文化。商务礼仪活动在交往中能够展现公司的文化底蕴、管理理念和道德水平, 还能够确立很好的公司形象, 更能够向对方展现自身的优点和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商务礼仪活动早就成了确立公司文化和当代公司制度的一项关键工作。一是有着可以符合某种文化需求的客体。二是有着一种具备文化需求的主体, 如果主体发觉了可以符合自身文化需求的目标, 并且利用一种方法得到该目标时, 就呈现了价值体系。

文化的出现是以生活阅历和生存体验为前提的。不一样的生存空间的激发与作用, 造就了人类对自己以及外界的不一样的感觉与想法, 当两个文化互相接近触碰之时所发生的抵抗状况便产生了文化冲击, 它是由文化的内在性或文化的实质所确定的, 是文化在逐渐发展进程中无可回避的一个必然情况。在跨越文化的商务礼仪中, 这种文化冲击特别突出。只有在熟悉西方文化风俗的前提下, 娴熟地利用外语进行交谈、交际, 才能够开展高效的商务贸易活动。通常, 不一样语言国家选取不一样的方法与语言行事, 语言实用法则随着语言文化的不一样而变换。一些人时常将母语的习惯转移到英语中。该社会语言实用差异常常造成不恰当的言语行为, 进而损害交谈中的贴近性要求。文化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述的, 不明白英国和美国文化, 不熟知英国和美国民众的风俗习惯就难以利用英语开展有效的交往。反之, 如果能够掌握所学习语言的国家相关历史文明、风土人情、人文习性等情况, 将有助于这门语言的学习和娴熟的运用。

总而言之, 商务活动礼仪利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的行为当作一个交往媒体介质, 发挥了社会字符的功能, 两方交谈人员大量领会了一些非语言的默示和目的、文化地位等元素相互作用后才能够开展高效的交往。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在商务礼仪活动中将商务英语当作交往工具, 在协作准则的前提下寻找契合和协作的机会, 并在实践交往中寻找最好的关联, 同时还要应当正确看待文化差异性, 使用恰当的礼貌语用对策, 消除因为文化差别造成的交往阻碍, 同时应该明白商务活动礼仪的特性和语言实用范畴, 才能够更好地抓住商业机会, 以便获得多方共赢的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 商务礼仪活动日益增加, 对基于语用学理论的商务英语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礼仪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本领和综合素质, 并有其自身的突出特征。本文通过总结当前语用学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务礼仪活动中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语用学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

3.咖啡的国际礼仪 篇三

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不宜先为的规则。有的事情,特别是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抢着干。做事要量力而行,知难而退。不是干什么事情都要冲在前面,当然也不能落在后面。要避免无端的牺牲和阵亡。所以我们经常说:“善于放弃,也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遇到一件事情,如果是可做可不做、不知怎样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贸然行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找一个参照物。也就是说,最好首先旁观别人的所作所为,然后再去采取必要的行动。看看别人怎么做,跟着大家一起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大家全错不叫错。只有你一个人错了,就叫傻。这种事情常有。

咖啡匙就是勺子,不能乱用。让它在碟子上躺着,它不会跳起来打你。用的话顶多也就两份差事:

第一,咖啡比较烫,要略加搅拌。其实这属于没事儿找事儿。为什么烫,是为了让你慢喝;

第二,咖啡里加了糖块、咖啡伴侣什么的,需要略加搅拌。

4.国际社交常用礼仪 篇四

一是单向性。一般的见面礼,如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等等,往往都具有双向性,即有来有往,彼此相互施礼。但是吻手礼却较为特别,它通常是单向施礼的,其施礼对象不恬以相同形式向施礼者还礼。

二是对象性。吻手礼大都是男士向女士施礼,接受吻手礼的女士,往往都是已婚者。按惯例,一般不应当向未婚女性施吻手礼。

5.国际社交服装礼仪 篇五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千差万别,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爱好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从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一般场合则可着便服。以下介绍几种服装的穿着。

西方国家的服装

各国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如各式外衣、衬衣、港衫和各式西装等均为便服。参加各种隆重的典礼仪式则应穿礼服或深色西服。西方传统的礼服有:

晨礼服(Morning coat or Cutaway):上装为灰、黑色,后摆为圆尾形,下衣为深灰色底、黑条子裤。系灰领带、黑皮鞋,黑礼帽等。这种礼服在白天参加典礼,星期日教堂礼拜,以及参加婚礼等场合穿用。

小礼服:也称晚餐礼服或便礼服(Tuxedo, Smoking dinner jacket or Black Tie):为全白色或全黑色西装上衣,衣领镶有缎面,腰间仅一钮扣,下衣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系黑色领结,黑皮鞋。穿着这种礼服一般为参加晚六时以后举行的晚宴、音乐会、剧院演出等活动。

大礼服(或称燕尾服)(Full evening dress or Tail coat):黑色或深蓝色上装,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样子。翻领上镶有缎面。下衣为黑或蓝色配有缎带、裤腿外面有黑丝带的长裤,系白色领结。配黑色皮鞋黑丝袜、白色手套。

妇女的服装种类、样式花色繁多,日常均穿着便服。礼服也可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等。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带帽子与手套。小礼服为长至脚背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式服装。大礼服则为一种袒胸露背的单色拖地或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配带颜色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项链等首饰。

事实上,除极少数国家在个别场合还有些规定(如在隆重的典礼活动中,禁止妇女穿长裤和超短裙)外,大多数国家在穿着方面均趋于简化。很少有人穿着上述传统的男士礼服参加涉外活动,而穿着燕尾服的人更是微乎其微。目前着装除样式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很多隆重场合只是穿着深色质料好的西装。

相当数量的国家规定民族服装为礼服,在国庆、民族节日等重大庆典和最隆重场合穿着,其他正式场合着西装。

我国的服装

我国没有礼服、便服之分,但一般地说,男同志的礼服为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配黑色皮鞋。便服则为各种样式的外衣与长西裤,配颜色相宜的皮鞋或布鞋。着西装参加正式活动应系领带。总之,应朴素、大方、整洁。

在国内参加对外活动时,男同志可穿中山装、西装或各民族的服装。参观游览时,可穿各式便服,穿西装,亦可不打领带。夏季出席庆典仪式(包括吊唁活动)、正式宴会、领导人会见国宾等隆重的外交活动,除穿中山装、民族服装、西装外,还可穿两用衫。

女同志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

几种特殊场合的服装

最隆重的场合应穿着严肃、大方的礼服。如国家庆典仪式、国宴、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国王登基、国家元首任职、元旦国家领导人团拜、大使递交国书、授勋等等。这些场合,我男同志一般着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西装或长裙(最好是单色连衣长裙)。

在国外名剧院看剧,听音乐会,一般穿礼服。我男同志可穿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西装或长裙。

参加葬礼和吊唁活动,我男同志一般可着黑色或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深色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

参加婚礼,到朋友家做客,参加联欢会等,则尽可能穿得美观大方一些,女同志应适当装饰打扮。

郊游、远足,可穿上下装不同颜色的便装。

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旅行,可穿便装。但如在登机、上车以前,或下机、下车以后,有迎送仪式,则应考虑更换服装。迎送仪式应着礼服。

6.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 篇六

一、加强礼仪课程的比重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而如何能作为一个国际汉语教师, 2007年国家汉办出版发行《国家汉语教师标准》, 《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了全面描述。由五个模块组成, 包括了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师综合素质。在文化与交际这一模块中, 有描述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 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礼俗、习俗与禁忌。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礼仪、节日等等。更清晰地表示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备的文化的传播、推广能力, 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培养对象未来肩负的是文化传播的任务, 他们从事的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而人与人的交流需要遵守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既要体现个人代表的本民族的礼仪文化, 同时也要尊重交流对方的礼仪文化, 否则轻则无法顺利交流, 重则引起激烈的矛盾甚至冲突。看一下下面的一些实例。

在中国,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同性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举止亲密手挽着手行走、同性在舞池共舞的现象。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成年的同性共居于一室之中, 在公共场合携手而行或是勾肩搭背, 在舞厅里相邀共舞等等, 都会有同性恋之嫌。

在中国送一对新人百合花表示美好的祝福, 意为祝愿对方百年好合。而在加拿大, 白色的百合花则被用于悼念死者, 所以绝对不能以之作为礼物送人。

中国的老师对学生往往关怀得无微不至, 因此对一个因为工作耽误了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一天一天退步的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告诫学生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尽管语气是委婉、语重心长的, 还是会遭到学生的反感, 甚至会产生对抗的情绪, 学生因此甚至不愿上课, 或者转班、转学。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用的多是鼓励、肯定的语言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时使自己完全处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创造一个平等、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时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机智灵活、客观地处理一些学生对本国文化、社会现象的不理解、有时可能是表示出来的不满意的言论, 造成课堂上出现激烈的辩论、甚至争执, 这些都是既有失自己的风度又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可见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在人际交往以及国际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 因为礼仪不当、对礼仪文化知识的缺乏造成的交流困难不仅这些。礼仪文化涉及的范围也不仅上面所提到的。礼仪的内容不仅包含个人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还有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与多门学科关系密切, 尤其与民俗学、传播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要想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不了解本国的礼仪文化, 不了解国际交际惯例和各国不同的礼仪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来分析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对象 (中国学生) 的知识结构状况

纵观几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招生状况, 在考生中, 其本科专业的背景, 具备不同程度的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知识的考生只占30%左右, 他们的专业为汉语汉字和对外汉语专业。换言之, 有70%左右的考生缺乏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就算是那30%具有中国文化知识的考生, 也不过是在本科程度上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语言文学等专业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中国文化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至于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

在国内的大学, 礼仪课, 在公选课中, 有的专业有, 有的专业没有, 即使有, 很多系也并没有开设, 而追溯到小学、中学时期,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 追求升学率, 虽然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主要还是在智方面, 德育方面重视不够。在家庭中, 由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 家长们对孩子百般呵护, 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加之家长把孩子升重点中学、进入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 导致对孩子放松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中礼仪方面教育。在社会方面, 由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仪文化、价值标准等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拜金主义泛滥, 各种不文明、有失礼仪规范的现象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几个方面的礼仪文化方面教育的现状, 导致当今的大学生存在着对精神方面的要求比较漠视, 在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 在公众场合下言行举止粗鲁缺乏礼貌等问题, 日常生活中不尊敬同学师长等情形时有发生。当今的大学生亟需补上礼仪文化知识的课,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每个人不单纯代表着一个个体, 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 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举止有方、表现得体, 成功地完成工作任务。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对象 (外国学生) 的知识结构状况

根据对近几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来外国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生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 其他的专业依次还有经济学, 亚洲学, 新闻传播, 教育, 英语, 日语等, 与文化交流有关的专业少之又少, 因而关于中国礼仪文化以及国际交往礼仪方面的知识缺乏。急需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这些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汉语教学、从事的是跨文化交际活动, 如何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 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以及其他地文化交流活动, 在工作中如何避免发生文化误解和冲突, 就需要了解掌握目的语国家礼仪文化知识以及国际礼仪知识, 这会帮助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更快、更好地与交流对象沟通, 那么如何准确得体地与中国人交流也就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技能。

综合上述, 礼仪课在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并不应该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这样也就使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于礼仪教育极其匮乏的中国学生来说, 无法提高中国礼仪和国际礼仪知识修养, 对于外国学生而言, 虽然有的学生对于本国的礼仪知识很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礼仪以及国际礼仪却知之甚少。因而,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大礼仪课程教学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赵春珍.交际礼仪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7.国际礼仪的学习体会 篇七

第一则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某国元首举行宴会。一位赴宴的旧中国使节在入席后,用餐巾去揩试刀叉。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这仿佛是嫌主人准备的刀叉不干净。主人见此情况,便命侍者将席上的餐具全部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感到十分窘迫难堪。另一则说,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应俾斯麦之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的礼仪习惯,竟误将吃水果后洗手用的一碗水端起来喝了。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便也将自己的洗手水一饮而尽。参加宴会的其他文武官员见此情况,也只得忍笑奉陪。

我无法亲自考证这两则传闻的真实性,但却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在进行国际交往活动时,应该了解并掌握好相关的礼仪。通过本学期《国际礼仪》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礼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外事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几点:

(一)忠于祖国。外事人员在外事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心怀祖国,把祖国利益放第一位。遵守此项基本规则,通常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政府等基本方面。

(二)不卑不亢。在遵循不卑不亢原则的同时,根据惯例,应注意和维护自身形象,注意个人形象六要素: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作为外事人员必须意识到“外事无小事,事事是大事”的原则要求。

(三)求同存异。在外事活动中,面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外事人员必须予以正视,并坚持做到求同存异,尊重习惯。正所谓“十里不同疯风,百里不同俗”。

(四)重信守诺。言而无信是人际交往之大忌,因此,重信守诺、遵时守约是外事活动中最基本的要求,外事人员在交往中不仅要重视承诺,更要慎于承诺。

(五)尊卑有序。在外事交往中涉及会议、就餐等聚会活动中应该遵守尊卑有序、以右为尊的交往原则,避免失敬于人的事情发生。

外事接待

(一)礼宾规格指的就是在礼宾待客时所必须遵循的已被先期正式规定的具体要求。它具有稳定性、规范性、礼宾性、简约性和差异性等主要特征。它的原则是:服从外交、身份对等、一视同仁和有所区别。

(二)在同时接待多方外宾时一定要按照以下次序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对等原则;重视“尊卑”有序;④安排细致周到;⑤公平平等待客。

(三)制定外宾接待计划,是做好外宾接待工作的前提,其总体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礼待来宾、周详具体、节俭务实、规模适度、灵活机动、先期制定、及时批报、通报对方、以我为主、督促总结。

(四)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任何一个外事人员都必须对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和礼仪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

(五)介绍往往是会晤中的首道程序,外事人员务必按照一定顺序正确进行。

(六)适用会晤外方来宾座次排列的形式有五种:相对式、并列式、居中式、主席式和自由式。

(七)合影作为外事活动一项环节不可忽视,应对其充分准备并合理排位,有些场合还必须按照有关国际惯例进行排位。

(八)迎送工作并非简单的一项礼仪之举,特别是在外事活动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礼仪上务必掌握详情,关注细节,熟悉其程序。

(九)外事翻译是外事接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准备上充分、知识面要宽。

出入国境

(一)需要持有合法证件(护照与签证),需要经过必要的检查(出入境检查),还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购买机票、办理保险和准备行李等)

(二)为了顺利出入境,涉外工作人员应了解护照与签证的办理方式与办理过程,做好出入境准备工作,明白检查流程。

社交应酬

(一)国际社交应酬的基本准则:入乡随俗、热情有度、女士优先和尊重隐私。

(二)涉外介绍礼仪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涉外问候及称呼同样是涉外交往礼仪中的基本方面。问候时要“眼到、口到、意到”,称呼亦有多种讲究。

(三)握手礼仪。

(四)对外馈赠礼品要做多方面考虑,还要务必知晓“对外交往九不送”和对外馈赠“六W规则”。同时,要用正确的态度接受馈赠。

(五)其他日常礼仪。

出行与住宿

(一)涉外人员认真遵守出行礼仪。乘坐飞机,最重要的礼仪要求是遵守航空公司有关乘机的各种规定。在不同国家乘坐轮船、火车、巴士和出租车也要遵礼而行。应尤当注意步行礼仪。

(二)掌握相关涉外住宿礼仪。

公务活动

(一)公务参观也是执行公务,在参观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二)涉外公务活动,应按照国外惯例而行。

(三)应对媒体要掌握政策、遵守纪律、注意分寸,又要沉着机智、落落大方、举止得体。

宗教礼俗,(一)尊重宗教教徒的信仰、不干涉正常宗教活动。

(二)了解宗教礼仪,有利于对外交往工作的成功。

重要国家的礼俗

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礼节。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相互来往,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我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接待外国客人时不能只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各国的礼仪做法,都会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我们在国内接待外宾,按本国的礼仪习俗办事,外宾客易理解,但有时也难以接受。综和各章所学的国际礼仪知识点,我体会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速,正在迅速进人国际社会、国际市场。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基层,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有许多对外接触的机会。中国人日益成为国际人,因此,我们要有国际人的视野、国际人的胸怀以及遵循国际人的规则。懂得同际通用的礼仪知识,不但对许多人是工作上的急需,而且也是我国人民文明素质的一种体现。我国既需要培养一批懂得礼宾业务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大力普及国际礼仪的一般知识,这对于我们发展国际交流是一种迫切需要。

基于我们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特色要求我们去了解并掌握好国际礼仪知识。在其他英语专业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也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可见,掌握好这门学问,对于我们学业和个人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懂得了更多日常生活必须注意礼仪。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在庞大的就业人群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在面试中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一直是困扰每个毕业生的最大问题。而很多公司在招新人,除了考虑学历,更会观察是否有良好的礼仪规范,从最基本的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主考官可是尽收眼底。因此,有人说礼仪是面试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礼仪表现会给面试主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取得他们的好感、尊重与信任,没有什么会比信任更为重要了。能够在面试的种种细节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相信在与客户洽谈时也一定不会有差池,同时还能代表公司形象。面试官怎能不倾心?拥有良好礼仪素养同时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礼仪对于现代企业最看重的团队精神的塑造是大有裨益的。

在学习国际礼仪知识时,老师采取的是书本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单一授课形式的弊病。这点我很喜欢。但希望老师在以后授课时能够给我们讲述一些最新的礼仪规范、乡土文化,让我们这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孩子们更好融入异己文化。

曾经了解国际礼仪知识,只是为了避免在对外活动场合出差错、丢丑、“出洋相”。但现

在,自己已深刻认识到,这里还有更加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当我们熟悉掌握各种国际礼仪的程序、方式、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借此获得许多机会,以结交朋友、增进友谊,交换信息、开展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礼仪知识就是我们开展对外工作的重要手段,它也是为我们整个事业服务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他们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已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而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体面,影响到买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一条就说:“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法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士对你的国家的评价。”

8.国际商务礼仪的概念 篇八

跟英国人坐着谈话,两膝不可张的太宽,忌架二郎腿。与东南亚国家的人相处时也一样,若跷起二郎腿,并无意间将一只脚颠来颠去,以至鞋底朝向对方,那就非常失礼。

2、忌问年龄

向西方人打听年龄是很不礼貌的。他们一般不肯将自己的真实年龄告诉任何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极其不吉利的,就象有些数字那样,会给人带来某种危险,在一些场合,当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年龄告诉别人时,他们也要将自己真实的年改动一两岁,或者凑成一个整数。他们认为,这样做,别人就无法利用这一数字来危害自己。

3、忌在同一盆水中洗手

很多西方人认为,在洗手时,自己体内的一些精气会随同污垢被水冲走,所以他们在洗手时都十分小心,特别注意遵循以下两条规则;一是不与他人同在一盘水中洗手,当不得不与他人同一盆水中洗手时,必须先用食指在水中划十字,然后再去洗;二是洗手时不将肥皂递给别人,当两个人合用一块肥皂时,他们不用手将肥皂递来递去,而是先将肥皂放下,再让另一个人拿起。

4、摸头顶禁忌

亚洲许多信佛教的国家及地区,人们忌讳摸别人的头部。即使大人对小孩抚爱,也严禁用手去摸他们的头顶。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去接触别人头部有关的动作,均在忌讳之列。按照传统佛俗,佛教徒认为头部是人的最高贵的部位,抚摸或其他有关接触别人头部的动作,都是对人的极大污辱。拿着东西越过他人的头部也是不允许的。

5、忌拍他们的肩背

与英国人交往,即使相处关系很好,也不能用手拍对方的肩背来表示亲切;但是与德国人、俄罗斯人交往时,为表示亲切与友好,两个男性互相拥抱并拍背则是热情的表示。巴基斯坦人认为,拍后背是警察逮捕人时才用的动作。

6、用筷的禁忌

9.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 篇九

可以看出, 武术和跆拳道, 它们都是民族文化和竞技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都是一项技击术, 又把民族文化中的处事态度、人生价值紧紧的和运动项目联系在一起, 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还具备了内外兼修的作用。练习者通过不断的吸取营养和智慧, 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将两者的礼仪教育联系在一起, 毫无疑问, 这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跆拳道礼仪与中国武术礼仪。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有关跆拳道和中国武术礼仪的文献资料。分析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武术礼仪之间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跆拳道礼仪的来源与体现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 是朝鲜半岛流行的一项技击运动, 是利用手和脚进行格斗的具有鲜明朝鲜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运动, 说其古老, 是因为跆拳道是以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跆跟为基础的, 历史比较悠久。说其新颖, 是指在1955年, 韩国的传统武技跆跟、手搏技术和空手道相结合, 才形成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跆拳道。

伴随着跆拳道项目的产生, 跆拳道的礼仪和精神也逐渐形成和丰满。要求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技术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的养成, 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 而“礼仪”是跆拳道精神的外在体现。表现为以“行礼”的方式的外在形式, 比如“握手礼”和“敬礼”, 都是对对方的尊重的表现。也有发自内心的内在表现形式, 表现了习练者的自身修养和个人素质。

跆拳道运动把礼仪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 礼仪教育时刻融会贯通到跆拳道中, 可以积极的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促进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 它的礼节和礼仪包括握手、敬礼、举手礼、跪姿、坐姿, 其中最常用的礼节表示方式是向教练和同伴敬礼。虽然跆拳道是以双方格斗的形式进行, 但是其目的是提高技艺和磨练品质, 要求练习中不是以好勇斗狠为宗旨, 而是要保持向对方学习的敬意和学习。礼仪贯通在习练和比赛的全过程, “以礼始, 以礼终”是跆拳道始终强调的精神。

2.2 我国武术礼仪来源与体现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时, 野兽横行, 物质匮乏, 人们的安全和生存没有保障, 祖先们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 斗争的成败决定了是否能保存自己, 获得食物和生活资料, 在这种环境下, 先人们逐渐总结各种动作, 并且经常演练和交流, 逐渐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后来, 人类为了争夺财富, 创造了各类的武器, 并且形成了军队, 人们在斗争中, 不断的总结和积累, 形成了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在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各种专项技能和派别。但是, 无论地域或派别的差异, 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习武之风, 为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国武术准备了合适的土壤。“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 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目前武术行礼方式可分为:徒手礼、持器械礼、递器礼、接器礼。徒手礼中的抱拳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 并赋予了新的涵义, 这是在国内外一直本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

2.3 跆拳道礼仪与我国武术文化的比较及差异

2.3.1 跆拳道礼仪与我国武术文化的相同点

跆拳道和中国武术, 都是具有地域特色格斗对抗性项目,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 跆拳道和我国武术在形成过程中, 具有着相似之处。从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形成看, 它受中国儒家文化及中国武术的影响最大, 跆拳道的“道”从字面上讲, 是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把人生道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统一到“道”里, 和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仁”、“礼”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性。

韩国把跆拳道礼仪作为一门思想教育的必修课, 在精神锻炼环节中进行教育和熏陶, 促进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不仅要求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时刻讲究礼仪, 并且要求习练者在生活中也要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这是跆拳道精神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武术的流派众多, 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武德的发展植根于社会的发展当中, 始终把武德作为习武练武的先决条件。形成了“尚武崇德”、“尊师重道”、“师承严格”等一系列的准则, 并且这些准则不断的发展和充实,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传统, 更加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所以说, 无论跆拳道还是武术礼仪都是以崇尚健全精神, 完善人格、服务社会为其的最终目的。

2.3.2 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礼仪之间的差异

习武之人首要的要求就是武德修养。跆拳道和武术表现方式不同,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华武术的抱拳礼, 跆拳道上的鞠躬礼。虽然抱拳礼与鞠躬二者在动作上都较简单, 但是体现出来的礼仪味道则大不相同。

抱拳礼的动作内涵是:左掌象征高尚情操, 德、智、体、美齐备, 屈大拇指表示不以老大自居, 不自大, 不骄傲,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表示, 表示不以武力至上, 为人处事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武术抱拳礼内涵丰富, 但是他涵盖的精神没有推广, 不为人所知。据调查, 大多数人不知道抱拳礼的含义, 认为其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 忽视了抱拳礼所蕴涵的精神, 不利于武术礼仪的推广。

跆拳道礼仪体现则在鞠躬上, 鞠躬礼贯穿跆拳道运动的始终, 单个动作时的鞠躬, 对练开始、结束时的鞠躬, 对观众、教练的鞠躬,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鞠躬是国际通用的礼仪, 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无形当中, 对运动员、对观众都进行了礼仪教育。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知, 中国的礼仪是内敛含蓄的, 还有待加强人们对礼仪的认识, 而跆拳道的礼仪是直观有效的, 对人们教育方面, 跆拳道的武德教育是占用优势的。

武术 (套路) 练习虽也是一种群体性活动, 但动作完成本身是个人单独完成, 相互协作的动作有限。而跆拳道练习是两名或多名队员之间协同完成, 用各种合理打击方法彼此对抗、练习, 同时配合动作发出呐喊。相比而言, 跆拳道更能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呐喊中还能克服练习者腼腆性格、培养练习者的胆量。

3 结论

3.1 跆拳道与中华武术礼仪存在着差异

跆拳道与中华武术礼仪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跆拳道的礼仪不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 而是从实战中区训练, 培养人的优秀品质。武术是“重礼精神”要求“未曾学艺先识礼, 未曾习武先明德”这一传统“尚武崇德”的精神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的原因所在, 结合武术自身的情况作出对应的推广、普及策略, 只有如此, 才能使中华武术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跆拳道与中华武术礼仪共性

跆拳道与中华武术礼仪都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及国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完美的讲处事态度、人生价值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应将跆拳道“内外兼修”的宗旨和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工作及社会道德规范之中, 把他们都作为手段和方法, 来促进体育发展, 以及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此过程中注重技术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并重, 一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罗远东, 李海英.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原因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2.

[2]黄腊梅, 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1) :32-33.

[3]孟俏龙.跆拳道入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7.

上一篇:户口迁移书面申请下一篇:关于事业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