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经济论文

2024-09-09

美国教育经济论文(精选8篇)

1.美国教育经济论文 篇一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 -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 - unispace - pow...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嘛,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当时我看着连“Howareyou!”都听不懂的儿子,真是不敢相信弗丝女士的断言。但是后来的事情说明弗丝女士是对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里,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发现儿子拿着电话和他的美国小伙伴有说有笑地在聊天了!儿子英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流畅。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之前我就没有听他说过一个完整一些的英语句子呢?我不是搞语言学教育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当然,我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说英语,这倒不是因为听了弗丝老师的忠告,而是我怕孩子真有一天不会说中国话了,我会愧对祖先!感谢老天,我的这一要求让儿子至今一直保留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汉语口语没有任何障碍。但是随着他的英文越来越熟练,他也几乎不能用中文写作,对中文的阅读也日益艰难了。弗丝老师真的是在微笑中预见了一切。弗丝老师向大家问好后,带着几分神秘说:“今天对在座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确切地说,为你们送上这个礼物的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而是你们的孩子!”孩子们此时也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起来。弗丝女士说:“孩子们,请不要吃惊,你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因为两小时前,我们刚刚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取回来。但是,确实是你们创造了它。”这时,她向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示意,这位老师转身走出会议室,从外面推进一个有轮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绸布覆盖着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块儿。弗丝女士走上去轻轻地掀开了绸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新书。面对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弗丝女士很得意地说:“这个学期,我们讲授了英文诗歌的写作,我让孩子们试着写了一些诗,这些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同事们,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们汇集起来,印成这本诗集。我想,这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诗歌作品,是他们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请各位阅读吧。你们会比我更为孩子们的才能骄傲!因为是你们养育了他们。”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家长几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话。渐渐地,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几位西服革履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矜持,纷纷站起身来,迫不急待地要看那些书了。孩子们更是喧声一片。――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到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开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诗里述说着对童年友情的感受:我们都会长大,我们再见面时,可能都难以辨清对方的脸庞,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忆也会永远伴随我,直到我白发苍苍。天啊,离开中国,离开小伙伴,让儿子一下想到了“老”吗?他自己画的一幅画成了书中这首诗的题图,画面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地球,两个孩子站在地球的两端,仰望着天上的云。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这难道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社会学意义的解释吗?为这首诗配的图也是儿子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在拉着已经跳出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我不敢说这幅画有多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它确实反映出孩子对时间的理解。我一遍遍读着儿子写的诗,刹那间似乎对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先是感叹,但是很快就被一种自责的心绪笼罩了。我自认为平日对孩子不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关注的,我是职业记者,平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面对社会采写的也都是“深度报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儿子。但看了儿子的诗以后,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我这个比他大了30岁的父亲,对人生的的体会有的时候未必有儿子细腻,甚至在有些地方也未必有他深刻。我也十分惊异儿子对英文诗歌韵律的掌握。我记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还为他对英文报纸的一则广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释而恼火,和他严肃地谈过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实际上当然是教训他。儿子当时真是很老实的样子,我还为自己抓住了他的隐藏很深的弱点而暗自得意呢!看着儿子写的诗,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发生的变化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吗?捧着这本孩子们写成的“书”,我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本书里不仅有儿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书籍的英文诗作,而且记载着儿子到了美国后最初的成长历程,不仅是美国小学教育不同凡响之处的一个实证,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反省自身局限的镜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问弗丝女士能否满足我的要求。弗丝女士笑着说:“对不起,每个家庭只能有一本。这是绝版的印刷。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经费。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支持我们,让我们以后多做这样的工作。”当老师们推出一个巨大的蛋糕为孩子们祝贺时,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些美国的家长们忘情地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刚刚看到孩子从远方归来似的。显然,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一个晚上,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显得很兴奋,他们都神采飞扬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谈,笑声不断,显然他们在为自己骄傲。我也看到,家长们都不声不响地走到会议室窗台前,那里放置着一个捐款箱,家长们都在捐钱。这个时候,谁不觉得捐款是桩最应该做的事情啊!尽管很感动,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可能是想起我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回家后,我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儿子说,就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着玩的,又不是作业。我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要出版?”儿子说:“没有。老师就是说,你们写得很好,再努力写,你们中间会出现真正的作家。谁知道她真的把我们的诗给印成书了。爸爸,你说过,作家就是写书的人。现在我们也写书了,我们现在都是作家吗?”让我怎么回答呢?这本不起眼的诗集,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啊!可能就是这本小小的诗集,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未来的作家可能真会是从这里走出第一步!那天晚上,我发现,当天参加家长会带去的笔记本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记。孩子长到12岁以来,我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啊,而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对老师说的话作现场记录。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我发现,从那以后,儿子开始喜欢写点儿东西了,而且写得越来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写上几句诗一类的东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会写出一篇记事散文。尽管我和儿子都认定,他以后是要学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是推进人类进步的绝对的“物质力量”,何况咱们中国人是在美国,为了谋生,为了把日子过好,也都是重理轻文的。但是从那以后,儿子对写作的兴趣始终不减。我的一些留学生的朋友看过我的儿子写的一些文章后都说,他写作的天赋是受了我这个当记者的爹的遗传。其实,我根本不相信遗传之说,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的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那次家长会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让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叹美国老师的用心之良苦,他们通过把孩子们的作业编辑成书这样一个举动,完成了一个多么复杂的教育环节!――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变成了真正的书,而且让自己的父母阅读后真正受到感动,于是,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与此同时,每个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家长们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对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头脑的家长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败,从而去寻找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更为正确的途径。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长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严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的对策。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满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骂。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师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审判”。我的儿子在中国只念到小学四年级,我记得从他三年级开始,每次开家长会的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实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儿子显得特别懂事。实际上,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也从不为孩子考试高几分低几分而责骂他。何况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想做个好孩子,而且也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还是如此惧怕“家长会”。可见中国学校“家长会”的威严之甚。我们中国的家长会为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惧呢?教育为什么把它的服务对象塑造成了惧怕教育的人?这是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异化”现象?那么,究竟是孩子们在内心叛逆了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unispace d7Z!d9Z}b(文章来源:新浪网北京文学网络版)

2.美国教育经济论文 篇二

关键词:美国宪法,权力分立与制衡,人身权利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同时也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 拥有着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因此, 有一个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如今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否受益于美国的宪法体制?换言之, 美国宪法所确定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究竟如何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神话。

一、美国宪法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权力的制约是任何一个权力主体均拥有抵制其他权力主体侵犯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性。权力的平衡是任何一种权力均不成为至上的权力, 不同的权力之间保持分立和制约的状态。权力平衡是权力分立和制约的目的。权力平衡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民主, 避免专制。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是颇具特色的。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州是最重要的两个权力主体, 其中又着重规定了行使联邦权力的三个主体———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联邦国会行使立法权, 总统行使行政权, 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激烈冲突, 但三者始终保持完好, 权力分立、制约的格局维持不变。

正是美国宪法所确立的这种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才使美国各个权力机关不敢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 只能各司其职。在这样一种高效运行的模式之下, 经济的大发展成为必然。美国经济体制是纯正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政治氛围是自由平等。而美国宪法所确定的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便创造了自由和平等的氛围, 没有任何人是可以独裁的, 没有任何机构是享有绝对权力的。政府的腐败虽不能完全杜绝却已被降至最低的限度。政府本质也是一个利益集团, 当它的权力不能肆无忌惮的滥用时, 社会各个利益阶层的利益便能够通过成熟完事的机制表现出来并得到维护, 经济便会得以发展。

二、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学界所公认。这一稳定性特征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宪法文本的独特品质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宪法, 自1787年沿用至今。二百多年来, 美国宪法只增加了27条修正案, 作了27次修改和补充。更重要的是,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在二百多年来始终没有改变, 而是反复得到重申或强调。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是建立在较高的灵活性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宪法历经二百多年, 虽然变化较小, 却可以适应二百年来美国的沧桑巨变。其秘诀在于美国宪法规范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发展。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 被称为美国人民的“准圣经”, 它的稳定直接导致了美国各项制度和法律环境的高度稳定, 便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比较重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 如对公民人身权利规定得比较全面详细, 对逮捕、拘禁、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对公民人身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毋庸置疑,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能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试想, 人身权利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和人身权利没有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相比, 当然是前者的工作热情更高, 创造力更强。这里涉及到社会学和伦理学中的一些类似研究。美国宪法将人权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后, 人们便会向更好的生活层次进行发展和努力。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其实间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宪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宪法所强调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立法实践中得以实现, 并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机制。我国在立法之初注重结合中国的国情, 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但其完善程度毕竟不如发展了几百年的美国宪法和它所确立的一系列机制。美国宪法认为没有稳定性, 宪法的威力不强大;没有灵活性, 宪法及最高法院的生命就会终结。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同样应该非常注重稳定性和灵活性。美国宪法是“他山之石”, 对解决我国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总的来说, 美国宪法对公民人身权利的规定比较全面, 也比较详细。其中, 尤为重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权利, 如禁止对被告实施酷刑和不人道的待遇,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 被告有获得公正、公开、及时 (迅速) 审判的权利等等。例如, 对逮捕、拘禁 (监禁) 、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这一点对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

3.美国人怎么看“美国新经济” 篇三

关于新经济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作用的看法不同。新经济论认为,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使智力要素超过资本和体力劳动要素,革新将比大规模生产更重要。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智力不能替代资本,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大:“尽管在新技术领域投入了成百亿美元,生产率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20年来只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在1950年~1970年的20年间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而新经济论者则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错误的,因为传统的工业生产率衡量标准已不适应以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经济。

二是,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看法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通货膨胀。1996年以前,美国学术界还认为,只要失业率降到5.5%~6%以下,就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近三年来的经济事实是:失业率在4%以下,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通货膨胀率却在2%以下。看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灵验,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不能并存的理论失效(菲利普曲线失效)。新经济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高新技术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通货膨胀并没有被消灭,仍存在复发的潜在危险。

4.美国法学教育 篇四

美国的法学教育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发展过程,从几乎没有专业标准,自由职业被男性白人有产阶级垄断的共和国早期,到让后殖民地时期,那些唯一受过的法学教育是在律师事务所短暂实习几年的小镇律师无法想象的现在。法学教育与它在20世纪最早的起步阶段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如今的法学院比几十年以前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一些新的课程,如公民权利法、妇女权益法、就业歧视法,以及最新的全球法研究,都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被直接补充到传统课程当中。

现在,美国共有185所获得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它们拥有约2000名全职的法学教授。(注:在美国,法学院必须达到美国律师协会规定的标准,包括设施、图书馆藏书、师生比例、课程安排等等,才能获得其认可)其中,107所为私立法学院,另外的78所为公立法学院。私立法学院的运行经费,依靠学生的学费和校友的捐助来维持,而公立法学院则依靠所在州立法机构的拨款来维持。美国的法学院为本科后教育,而非本科教育,(住:美国的法律教育没有本科生,在法学院就读的均是在其他学科获得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其准入制度相当严格,同时取决于本科期间的高学分和标准化录取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的优异成绩。例如,耶鲁大学法学院,有5000名申请者竞争170个名额。同时,高昂的学费也是一道很高的门槛。私立法学院的学生每年大约需要支付3万美元的学费和其它费用。即使是在公立法学院,那里的学生每年也必须支付1.5万到2万美元。因此,许多法学院的毕业生都负有10万美元或者更多的债务。

从1971年到2001年秋天,被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毕业生获得的是法律博士学位)的招生总数,已经从大约91225人增长到127260人。其中,有大约21000人选择的是非全日制课程项目,这种形式的学习,通常需要花费4年才能取得学位。余下的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全日制学习,这种形式通常需要3年时间拿到学位。2001年秋天,约有45000名新生进入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其中有49%的新生是女性,21%的人属于少数民族。

这些法学院不仅控制着让谁进入法律专业领域,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的机会。大多数精英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被高收入、高威望的工作录取,比如大城市的律师事务所。然而,比较差的法学院的毕业生则经常陷入找不到法律职业相关工作的困境。

这种法学教育体系,包括:本科后的三年教育、专职的教学人员、标准化的课程、案例教学法,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时,这种体系还几乎不存在。在美国人反抗英国统治的革命中,他们拒绝贵族和垄断。在美利坚合众国初期,这种意识发展成为对专业特权和专业组织的强烈的民主怀疑。在大多数州,他们不再强制设置对律师的教育背景与资格考试的要求,而最多只要求几年的律师事务所实习经验。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些法学院成立了。例如位于康奈提格州西部的著名的利奇菲尔德法学院和与威廉及玛丽法学院、哈佛、剑桥有联系的几个大学法学院。这些早期的法学院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培养了许多法律职业的领军者。但是,这些法学院对入学者仅要求高中学历,并且仅安排一到两年的学习。他们只聘请兼职法律从业者授课,学生们通过听课,阅读与法律相关的论文和评论来学习。

变幻之风于19世纪70年代吹起。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欧洲大学(尤其是德国大学)的名望、工业管理和政府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才的渴求,这一切造就了对经过训练的专家的信任以及对组织化的专家的需求。为了建立进入法律专业的新的教育和考试标准,以及对律师与法官队伍中的腐败和不合格人员的淘汰机制,那些行业领导者成立了新的律师协会,例如,在1870年成立的纽约律师协会和1878年成立的美国律师协会。

改革者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提高法律职业者教育、实习和能力的标准。但是他们也希望借助这种新标准将在新移民浪潮中来自南欧的律师排除在法律职业之外。他们的目的是取消以前律师行业的准入标准,例如,见习期、在夜校和非全日制学校的学习等,而将法律职业保留给那些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尽管那时候只有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大学学历。直到20世纪后期,上述最后一个目标才得以实现,到那时人口中超过25%的人拥有大学学位。

哈佛法学院是领路先锋。从1870年到1900年,哈佛的Dean C.C.Langdell 和他的同事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哈佛要求入学者经过大学的训练甚至是拥有大学学位。它建立了一种三年连续学习的课程,在此期间每门课程都有定期的考试,并且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予以淘汰。为了将法律作为一门严密的科学来讲授,哈佛将法学课程限定到私法领域,规定了第一年教学计划,包括侵权法、合同法、物权法和民事诉讼法,这也被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采纳并延续至今。它聘请全职的法学教师。哈佛的老师出版了第一部法学教科书,并且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法律案例的关键材料,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来积极、互动地学习,而不是消极地听讲。每个班级的优秀学生将被挑选出来编辑《哈佛法律评论》,该期刊刊载法学教授的学术成果以及法学院学生对案例和法学发展的见解和评论。法律评论的经历将视作成为高等法院法官、大城市律师事务所成员和法学教师的一份重要资格证明。

哈佛的法学教育模式在各个学校之间传播,最终被所有的学校采用。批评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几乎很少涉及与法律实践相关的内容。没有涉及审判技巧和起草法律文书的训练、没有涉及立法和行政裁决的内容,而这些已正在取代判例成为最重要的法律渊源、没有涉及社团组织法和管理法的内容。辩护者则认为,上述情况的确存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教授的是一种“像法律职业者一样思考”的普适技巧,这种技巧可以被毕业生灵活地运用到任何实践情况之中。法学院的其它课程,例如“模拟法庭”,是案例教学法的补充,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能够在真正的法官团面前,对虚拟的案件进行辩论。

1920年以后,一群名为“法律现实主义者”的批评者对哈佛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只教授一些形式上的法律和法律原则、法律教条。他们说,法官给出的判案理由很少是做出决定的真正理由。他们主张,法律应该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来研究和教授,它产生于社会矛盾之中,并且为社会利益和政策服务。现实主义者敦促学者们使法律与社会科学融合,引入对法庭和法律机构、法律程序的经验性研究,并且教育学生在社会政策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实主义者的这项计划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中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新政吸纳了大量的法学教授作为法律起草者和大量律师进入政府部门。新的联邦管理体制吸纳了大批法学毕业生进入律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新政中有经验的人在二战结束之后,被法学院聘请为教师,同时,他们也为法学院带来了新的立法领域的课程,包括税法、劳动法、证券法、反托拉斯法和工业规制法。案例教科书变成了案例及资料教科书,这些资料包括情况说明、行政机关规则、政府报告和社会科学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剧变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几波新的变革浪潮。种族平等运动和女权运动为公民权利法和反就业歧视法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公民权利法也第一次成为宪法的核心主题。新的社会调整内容,尤其是对环境的调整,创造了对于新的部门法——环境法的需求。

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创建了一个由联邦资助的法律援助计划,以服务那些贫困的委托人,并代理他们进行诉讼。这一计划和其它基金会资助的“济贫法”计划,促使法学院建立了实习律所,即学校内的律师事务所。在实习律所里,学生在法学院学习的同时,不只是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而且,还可以在开业律师和实习律所教师的监督下,学会为真正的当事人代理案子。

这些新社会运动也改变着法学院的人数。到20世纪70年代,南方的法学院还拒绝接受黑人学生,北方的法学院也只有极少的黑人学生;那时,黑人和拉美学生只占每个班级的10%左右。1970年以前,法学院对女学生有严格的限额;在1970年到1990年,女性学生的招收比例从4%上升到了50%。为了容纳这些新学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美法学院规模扩充了一倍。

行政管理和规制法,济贫法和环境法,公民权利法,都是对外部挑战和改变的回应。法学院也开始对学术界内部的知识挑战作出回应。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院没有认真对待其它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些其它的社会科学都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20世纪70年代,法学教师开始主动将其它学科引入到法学研究和教学中来,它们包括道德和解析哲学、社会历史学、男女平等地位研究、政治学和犯罪学。最有力和最深入的联盟是法学与经济学。一个又一个的法学领域,开始借用经济学去解释哪一种法律规则和规制是高效的,并且应该大量采用。自从几位著名的法律经济学教授成为了联邦大法官,经济理论和经济原因现在普遍出现在大学的法律文献中,也经常出现在法庭意见中。新的法学教师,尤其是那些精英法学院的教师,现在经常在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同时,还拥有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或社会学的博士学位。

5.美国大学教育 篇五

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1、1、鼓励师生间的接触2、2、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3、3、鼓励学生主动学习4、4、给学生及时的反馈5、5、强调学生必须刻苦学习6、6、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7、7、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学习方法

美国大学教育教学方式的特点1、1、灵活的教学方式2、2、“预习式学习”的教学方法3、3、案例教学法4、4、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5、5、先进的网络手段

美国大学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1、增加期中考试和阶段考试,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2、2、增加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树立一种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理念4、4、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美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1、1、教室“灵活机动”

2、2、课堂生动活泼但井然有序

一般来讲,在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会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教学方法。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大致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在讲授结束后,教师通常都要安排讨论或小组工作等活动。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或提出问题供小组讨论,或布置案例由小组研究,或由小组汇报前次课布置的课外小组工作的结果。这时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解答老师、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介绍自己的看法和相关经验,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的参与通常都非常积极,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参与较少的,外国留学生一般发言不多。

不论是在那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并不在意自己的讲课被学生所打断,相反,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到学生清楚满意为止。正因为课堂上有较多的师生问答交流,所以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

3、3、教师考学生,学生评教师,各尽其责

6.美国教育1 篇六

http://view.QQ.com2008年07月28日12:05南方网聂圣哲我要评论(132)

——美国教育的特征与经验

聂圣哲,诗人、导演、知名实业家,安徽休宁人,198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后下海经商,近年来致力于平民教育,现任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

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

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尤其是商界的人士。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的,一流学生不会读完书的。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

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学位,会被别人视为怪物。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读完博士应该去做研究。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某制药公司研发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向我抱怨说,他很想回国,可如果回去,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可能三本的学校都不会要他。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美国人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的。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他就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中国的教育,这方面要补的课程太多了,远离现代教育有很大的距离。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我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女儿在美国就读的学校,校长是一个5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们家长把车子开到学校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待命,学校发生了重大危机。我到了学校,看到学校上空有六架直升机,校长拿着一个大话筒站在学校的楼顶上,说劫持人质发生在附近另外一个学校,枪声也来自那里,希望同学们不要惊慌。

这位校长站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拿着话筒讲话,这就是一个示范,让孩子们都知道有秩序地去做某件事。有学者说中国是紧缺经济,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获益。比如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4000多人顺利的撤退。如果像某些学者说的资源紧缺,这条道是最紧缺的,大家都去挤,我估计800人也挤不出来。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

在美国,所有中小学是不能开除学籍的,但大学是可以开除学籍的。在大学里,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撒了三次谎,肯定就被开除,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即便是布什总统帮你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可见诚实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公平、公正的观念也是美国教育必须确立的观念。如果我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我的女儿就会指责我。她的潜意识当中,这种平等、公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民教育,要求所有人都平等,对于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现在美国百分之百的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所以在美国,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昂头挺胸,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克林顿成绩总是60多分,他可以在讲堂里演讲,如果在我们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美国学校,有一个不需要写进校训的校训——“人生六诫”,这是我这个平庸人的第二个发现。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高压线。这些都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联系:

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崇拜;

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几个美国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女儿找到我,说要跟我商量一个重大的事情,说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就是报道他们的帮助俱乐部的。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帮助盲人看橄榄球赛、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等。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7.美国教育的秘密 篇七

数年前曾读过一则短文, 说中国孩子画完画, 经常问老师“像不像”, 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 “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 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 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 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教”美国孩子学画画, 老师往往不设样本, 而且不规定模式, 让孩子自由“构图”, 这样, 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 孩子画的画也完全是一种“创作”。正因如此, 美国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的孩子, 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 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

又例如, 美国五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 就与中国同龄孩子不同。中国是一个班级几十人做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题目, 而美国则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 他们称之为找课题 (project) 。在中国, “找课题”往往只有对在读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写作、自我创作、我写我思, 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因此, 在美国小学教室里, 你会看到学生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 有的提着一个有小白兔的笼子, 而有的拿着小鱼缸。不用奇怪, 因为也许他们正在做与之相关的课题。

由此说来, 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

中国教师常常会说,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在美国, 教师经常说的也有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 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 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美国教师认为, 教育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 那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在这样的观念之下, 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 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为此, 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 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 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 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 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美国教师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

“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尊重特殊性差异, 才能挖掘潜能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 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 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 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 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 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 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 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 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孜孜以求。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 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 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 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 才能有大工业, 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 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 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 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 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 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 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 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 进而超越自我。

历史科最难, 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 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那么,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 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 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然而, 老师的这一声询问, 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 进行思考, 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我在想, 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 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 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 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 不是数理化, 不是英语, 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 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 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 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 而是理解美国历史。例如, 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 打印出来, 要双空行, 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 (如网上、书籍等) , 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 (BLACK-AMERICA) 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 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 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 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 要把想法写进去, 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 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 孩子能说不难吗?

可见,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 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 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 看上去和玩一样, 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 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 是放纵学生, 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 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 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 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 孩子进入中学后, 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 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8.美国教育经济论文 篇八

一、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07年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和由此产生的2007年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是引发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那么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如何制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呢?

曾先后担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和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首席经济学家的Woodward分析了次级按揭贷款大量产生的原因。她首先回顾了过去30年里在美国发生的金融监管的变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并指出其中的三大变化使银行发放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在制度层面上成为一种可能。

第一,1980年美国各州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所设定最高上限,使商业银行可以合法地通过高利率来平衡向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提供贷款的高风险。

第二,从1990年起,美国的一些商业机构开始用一个类似于股票价格指数的信用指数(CreditScores)来量化贷款人信用记录上的各种信息,这一信用指数体系逐渐流行,在1996年后大行其道,成为美国金融业评估贷款风险的行业标准。信用指数使定量比较不同贷款人的信用记录成为可能,同时它带来的副作用是:有了信用指数为参考,银行开始敢于发放头款(Down Payment)比例较小甚至是无需头款的按揭贷款(Mortgage), 这在没有信用指数的年代被认为是有风险的行为。

第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4年取消了对投资银行的资本要求,其后果是投资银行的资本对资产比例(ratio of capital to assets)从2004年前的1:12猛增至2004年后的1:33。失去了有效监管的美国投资银行也在大量制造次级按揭贷款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Woodward进一步指出,在所有这些制度变化的基础上,最近20多年来的美国宏观经济环境是次级按揭贷款大量产生的催化剂。截至2003年,美国政府已经成功的维持了长达20年以上的低通货膨胀率。随之而来是按揭贷款利率连年下跌:30年期固定按揭贷款利率达到了一个历史新低点5.25%。在此贷款利率已无下调空间的情况下,为了拓展按揭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开始大幅增加向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贷款人发放的房屋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从1999年的5%到15%猛增到2003年以后的25%到35%。大量次贷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拉动了整个房地产价格,泡沫就这样产生了。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与会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房价大幅度下跌(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引发的整个建筑业的萎缩正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8第3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的罪魁祸首。经济数据显示,直到2008第3季度美国企业的设备投资支出仍保持强劲势头。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Rogoff把当前发生在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与历史上发生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金融危机作了定量的对比,他认为美国当先的金融危机完全是沿着以往金融危机的轨迹发展(The US run-up had gone right along the tracks of previous crisis. There is nothing unusual about it)。对以往金融危机数据的研究显示:房地产价格下跌一般持续5年,下跌幅度可达36%;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可持续3年半,下跌幅度可达56%;失业率上升可持续5年之久,达到9-10%,更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政府债务的增加,增幅可达86%。

现兼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Blanchard认为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显著特征是主观上的不确定(Subjective Uncertainty)。他认为这种主观上的不确定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投资者在资产组合(Portfolio)的选择上呈现了强烈的风险规避倾向,放弃高风险的金融资产,转而持有相对安全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T-Bill)。与此同时,大量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企业大量地把投放在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国家的资金抽回。

第二是在消费和储蓄方面,消费者和企业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推迟了大量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三、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

哈佛大学的Rogoff教授指出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他认为美国拥有的金融体系虽称不上完美但在整体运作上还是基本良好的。造成金融危机的是美国经济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所长期处于的严重失衡状态(Global Imbalance):是长期而庞大的对外贸易赤字和政府预算赤字最后使得美国的金融系统不堪重负而出现危机。

曾担任美国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的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Shiller则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有较为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造成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的人类自身所有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以美国股市为例,Shiller教授在回顾了所有的发生在最近100多年里的股市泡沫后指出:股票价格的涨落很难用常用的经济指标来解释和预测,所以Shiller教授认为驱动股票市场走向的基本动力只能是存在于股票投资者自身的难以预测的动物精神(或者说是投资信心)。投资者信心过度膨胀导致价格泡沫,投资者信心在短期非理性的崩溃又导致价格泡沫的破裂。具体就美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产价格的短期上涨非理性地刺激了投资者:他们误认为这是自身财富水平的“真实”提高,这种表现为投资信心过度膨胀的错觉又进一步推动了过度的投资行为,吹起了一个更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此同时,Shiller教授也承认美国商业银行大量发放次级按揭贷款对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也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Blanchard教授持有和Shiller教授相似的看法:长期的经济繁荣和景气使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产生了非理性的乐观,过低地估计了潜在的投资风险,最终导致了泡沫的产生。

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Blinder则在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这个问题上与Shiller教授和Blanchard教授意见相左。

首先,Blinder教授认为从人类创造金融市场开始,价格泡沫就是个长期伴随金融市场的现象,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历次金融泡沫破裂(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在1987年和2000年的股市泡沫破裂),这次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对整个美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把整个美国经济拖入深度衰退。Blinder教授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投资者动物精神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而是出现在美国金融体系内部的严重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无法正常运作的复杂体系(Dysfunctional Complexity)。他指出,如果美国的金融体系运作良好的话,房地产市场即使存在泡沫,也绝不会对经济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Blinder教授进一步指出:包括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在内的众多的失灵最终造成了当前美国金融体系的整体运作失灵(There are lots of failures leading up to this mess),其中尤其以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最大。

Blinder教授着重强调的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由于某些扭曲的激励(Incentives)机制而产生的无效率的经济结果。这些扭曲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针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和金融市场交易人员的奖酬制度(Compensation Scheme)的设计存在重大问题,结果是极大地刺激了企业高层经理人和金融市场交易人员从事高风险商业行为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机制,这进一步使得高风险商业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董事会没有发挥对企业高层经理人的监督作用,同样,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也没有对金融市场交易人员进行有效监控。负责发放按揭贷款的商业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同时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个对按揭贷款的发放进行监督的全国性的监管机构,外部监督也不存在。由于风险评估机构(Rating Agency)从证券发行机构获得报酬,风险评估机构未能有效的对市场风险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估,使得投资人收到很大的误导。

Blinder教授一再强调:所有这些导致美国金融体系整体运作失灵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Man-Made)的,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四、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政府对策

所有与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首先必须要向市场明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稳定经济的强烈意愿和决心,任何政策走向上的不明确都可能加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疑惑从而引发更大的市场恐慌。有些经济学家还批评了美国政府在2008年9月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后所采取的走向不明的政策,他们认为这极大地削弱了投资者对政府救市的信心,从而使金融恐慌进一步加剧。Blinder教授甚至认为,正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失误才使金融恐慌在2008年9月失控,从而引发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所以他个人认为当前的经济衰退是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那时才开始。与此同时,经济专家也提醒公众:即使是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遏制经济衰退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一般而言也需要12到15个月才能显现。

就刺激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而言,专家小组的一些成员指出扩大总需求中的公共开支应该是美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当务之急。但是也有些成员认为,政府庞大的公共开支往往伴随着低下的经济效率和大量的寻租活动。为了启动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Blanchard教授建议:美国政府可以把出售国债所得的资金以购买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办法再大量地注入到那些急需资金的企业中去以启动业已萎缩的投资行为。至于如何启动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与会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布什政府在2008年所使用的退税刺激方案将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美国民众只会把收到的退税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但他们在如何改进相关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需求这个问题上则有不同看法。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的教授Hall建议美国各个州政府应该降低销售税(Sales Tax)的税率以刺激消费,同时联邦政府向美国各个州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以弥补它们的销售税收入的减少。Blanchard教授认为Hall教授建议的办法不会对消费起到太大的作用。他认为用退税刺激消费的方法可以继续使用,但退税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直接针对那些受到收入限制无法释放真实消费需求的美国家庭。同时他建议美国政府采取某些法国政府曾使用过的刺激消费的办法:比如在限定的时间段内,政府向购买新轿车的家庭提供大额补贴。

就刺激经济的政府的货币政策而言,Rogoff教授建议,鉴于美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应该采取容忍轻度通货膨胀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因为轻度通货膨胀将使深陷债务危机的美国金融业得以喘息,这远比通货紧缩对美国经济有利。Rogoff教授甚至形象地比喻:通膨胀之害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害就好像麻疹相对于横行的瘟疫。

专家小组成员都认为重新塑造受到重创的美国金融业是新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他们在采取何种措施这个问题上则存在尖锐分歧。

一方面,Blinder教授强烈呼吁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对金融市场行为进行规范,比如应该通过相应的立法来监督房屋按揭贷款市场上经纪人的活动。

另一方面,Shiller教授认为人们不应当因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就对通过金融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美国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心生畏惧,转而过分依赖政府的金融监管。他还以历史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作比喻:人类没有因为一次事故而放弃使用那些精密而复杂的航海船只;相反的,随着人类对造船技术的改进,远洋船只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Shiller教授大胆地呼吁:人们应当将这次金融危机视为一个改进美国金融体系和推进金融技术发展的机会。他说,“在(20世纪)罗斯福时代,我们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危机,但是我们作出了很多延用至今的金融创新: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的建立”就具体措施而言,Shiller教授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使私人投资者获得更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更丰富的金融知识;同时,美国政府应该考虑建立房地产风险市场(比如,房地产期货市场)为投资人创造对冲的机会和价格的发现。

上一篇:科比演讲稿英文下一篇:形容历经辛苦终成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