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2024-10-23

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共10篇)

1.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篇一

课改论文征稿

追求和谐之美,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本文中,笔者拟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抒发一些粗浅的感受,投石问路,以期获得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和谐 本真 本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一些语文公开课太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太注重形式,盲目跟风,而全盘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时不去训练,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比较严重。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自然、和谐、本色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求“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正“自主”。一提“自主学习”,不少老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凸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困惑迷茫时。

2、抒发真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上汩汩流淌。笔者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1-

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一定已被作者母亲无私的母爱所深深地打动,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也许从作者身上,你还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写下你心中想说的话,可以对作者说,可以对作者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

孩子们有的说:“作者叔叔,我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我对妈妈的体重也一无所知。”有的说:“作者的妈妈,您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还有的说:“妈妈,十年来,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却不求任何汇报!”一时间,课堂上真情涌动,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对母爱的感悟。

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应该说,是母亲的胸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母亲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她充满期望的目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爱!”最后,在抒情委婉的音乐声中,再次齐读表现母爱的经典文字。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激发了孩子们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求“实”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底线”。然而看一看当前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语文课堂已经不堪重负,强加在语文身上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现在语文课已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语文味”。

有一位教师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他先让学生朗读比赛,读完后再让学生拿出竖笛吹一吹,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南郭先生吹笛的样子,最后小组合作,说一说南郭先生回家后的情景。

这样的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却没有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笔者在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始终都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

涵泳放在首位。请看:

师:请大家边读边划出自已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已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包上”、“装进”这两个词用得好,这样更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你有很强的语感,谁能上来做这两个动作呢(一生上来演示)师:他的动作对吗?

生:(齐)对。

师:对,谁能将这句话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轻?

生:这只小甲虫很漂亮,又得来不易,要好好珍惜。

整堂课中,教师“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演示、朗读、评述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做到了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地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语文课应该追求朴实。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该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

我曾听过我校姜红梅老师执教的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望洞庭》,她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欣赏一下大家心中所积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恰当评价。

2、导游洞庭,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湖南省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界,气象万千。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传世名作。其中,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描写生动,想象逼真。请大家轻轻朗读一下这首古诗,相信大家会深深喜欢上它的。

(二)、圈点“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1、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你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

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需要别人帮助的?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教师评价,学生互评。

2、说一说,介绍感受,一起分享。

3、画一画,画出意境,展示成果。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这就是笔者所追求的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淳朴、不刻意雕琢,回归本色,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三、求“简”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味。而有些简单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 异二月花。”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笔者认为,简单的语文课堂应该是:

1、内容简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笔者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时,原先也设置过一个问题:“你们先认真读诗,再说说应该怎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后来“磨课”时考虑到此诗意思浅显、格式跳跃、留白较多等特点,就将教学过程由复杂的“问题指引”改为简约的“自主感悟”。

师:大家才读了短短几遍,就能把书读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我们需要美妙的朗读,也需要用心地思考。现在请大家开始默读课文,一会儿自由交流读书心得,让老师倾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收获!

(学生研读,有时提笔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学情。)

生:文章两次出现“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这句话,我想,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好好观察,不断探索。

师:真行!相信你会说到做到!

生:书上写大自然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有鸣禽野花、青山绿水;更有广阔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我们应该时时做个有心人,发现奥秘,探索奥秘。

师:说得很对。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做个有心人。

2、媒体简便。即简单方便,为教学所用,克服浪费作秀。例如一位教师教《九寨沟》一课,先叫学生罗列了九寨沟的各处景色,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这儿的景色很美。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很认真,但课后课文的内容如“过眼云烟”,并没有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什么痕迹。同样一堂课,另一位教师自制简单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学生从片中欣赏着九寨的奇丽风光,深深陶醉其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但不是“自发”的,是水到渠成的。而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语言简洁。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炼、准确。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有一次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南沙群岛”在哪里?“充满魅力”是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宝库”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宝库”这个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之一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之一,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风一更,雪一更,追寻和谐本色课堂行进之间,终于发现:真实、朴实、简单、高效,真正返璞归真的教学,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真正课堂的和谐之美,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2.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篇二

一、认真钻研教材, 体验文学教育的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告诉我们, 人本与文本合一才称之为“人文”。作为一门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和谐的关键就是教师。教师如果能够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内容, 把握教材的结构,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等方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感情相互融合, 达到和谐的状态。

例如, 教师在教《春江花月夜》时, 可以将《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乐曲作为配音, 教师朗读,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文章的精神意境, 沉浸到迷蒙的月色里、早春的水乡中, 从而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思。这样有利于实现心、神的和谐统一, 营造情感氛围。

在教材中, 我们处处都能发现这些闪烁着生命光泽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拥抱文本, 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 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 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 从而实现思想意识的碰撞、渗透, 最终实现优化。

二、丰富情感世界, 获得文学教育的善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向“善”主要是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情感的教育和道德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待人处事,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关注学生心灵的熏陶和情感世界。情感教育, 作为语文教育课堂的一部分, 它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获得欢乐, 获得情感体验。教师想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首先要利用激情来感动学生;然后要利用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陶冶情操。

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乡愁》, 引导学生理解余光中先生对故乡的怀念;通过教授《我的母亲》, 引导学生理解“我”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通过教授《沁园春·雪》, 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思乡之情、亲情、爱国之情等, 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和熏陶。

此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手势, 一句赞美的话, 或者是一个荣誉都可以让学生获得鼓励和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功经验, 不仅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和谐, 还可以鼓励学生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不断渴望成功, 从而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 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感悟文学教育的美

作为教育的一颗磁石, “美”不仅可以生情, 也可以激爱。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努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 充满想象的审美情景, 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美丽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四季的风光, 感受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 让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象的画面, 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 也为语文课堂增加生机与活力。例如:在教师教授《沁园春·雪》的时候,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北方纯洁的雪景, 宏伟雄壮的长城, 连绵起伏的山峦、波涛汹涌的黄河和广袤无垠的草原, 让学生感受中国广阔河山的美丽, 从而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雪》的理解。

四、围绕“人文情感”, 加强各种课内课外活动的开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 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价、文化常识等, 或侧重于情感的熏陶, 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 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文学社团等, 通过中华文化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 以此为根基, 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 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有中国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结语

总而言之, 语文教育是开发人的心灵的教育, 要让学生的眼界和胸怀受到精神濡染, 注重对人的尊严价值和真善美的追求, 从而实现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目标。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追求文学教育的真善美, 积极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目前在文学教育中存在的追求假大空的现象, 本文对如何追求文学教育的真善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教育,真善美,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杜迎平.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6) .

[2]杨道麟.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3]林红燕.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3 (10) .

3.和谐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 篇三

一.和谐教育

和谐课堂是“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亲切和蔼的表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感知、富有人情味的课堂环境,从而达到师生之间沟通无碍、轻松活泼的和谐的互动交流场景。和谐课堂下既能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能达到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追求和谐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它适应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使课堂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

1、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一改以往教师的“喧宾夺主”,教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掌控,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拥有了主人翁意识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才会敢说、敢做,爱说、爱做,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更有效。

2、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尽显个性风采。记得教《落花生》一课时,笔者先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绿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先覆盖后揭去)。加上角色扮演,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去,让他们写出一种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物体的品格。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随即写出一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小品文。光题目就有《石子》、《蜡烛》、《火柴》、《红》、《绿》、《铁》等等,充分显示出学习的活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吸收均衡的“营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深藏作家真情的文本,和谐的阅读教学,除了吃“白米饭”——掌握语言文字之外,更需要让他们在“菜肴”——情理中吸收营养,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的统一。

三.追求和谐的途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必须是:

1、平等对话——互动的课堂。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习惯运用“讲授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会不由分说地替学生安排各种练习,逼着学生去完成。新课改之后,我们追求自由、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知情合一——充实的课堂。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运用“讲读法”,通过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读出感情,训练语感。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知识,更应使我们的孩子悟出“情”,做到有“心”,有“情”,有“爱”。

3、整体把握——完整的课堂。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教师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注重生成——发展的课堂。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的思想与所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地磨击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冒出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更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除了轻松、快乐地学好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情的体验、融合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4.追求和谐高三议论文 篇四

有百花齐放香满园,亦有深谷居幽兰,风雪傲寒梅。

有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却认为众人欢愉有热闹繁华之美,一人独居亦有高洁清秀之风。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百家争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各家崛起寻找治国救世之出路。孔家万世师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孙武力求变革,励精图治,改革创新;老庄超然自在顺其自然,自在无为;墨客风骨,兼爱天下。这是争妍斗艳的时代,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风韵,奠定了华夏精神文明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养料。

屈原一身决然,我身虽死,心不死,千古留存;苏子长叹沧海横流,一身旷达;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下。他们,孤芳自赏如宇宙洪荒中耀眼的明星,点缀浩瀚天宇,同样也给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骚人气节与傲人的.风姿。

个是众的基础,个是个体,他体现独特性,追求标新,他是荒漠里的那头狮子,高贵孤独,他是独;众是多,他体现数量,追求统一性,他是草原上的狼群,速杀锐利,他是团。个依托众而存在,团因为独而鲜明。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现在的大时代里,我们不提倡为保全大局严重危害个人利益,同样反对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全局安全,我们追求的是和谐,和而不同,和而有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统筹兼顾,共同发展。

5.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篇五

本学期,在“教育局2012年全旗教育工作要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中提到: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要聚焦课堂、提理念、找模式,即提自己所教学科的理念,找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根据我校实际,结合专家引领、借助共同体教育平台就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效果,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现就近期的工作开展情况与各位领导、同仁予以交流,以此寻求得到大家的指导与帮助。

一、统一思想,理论引领

全旗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于3月6日,旗教研所组织各小学校长、教研员召开了“达拉特旗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校长座谈会”,会上各位校长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就本校如何“聚焦课堂,提理念,找模式”提出自己的做法与困惑,会上王铁副局长提出:一定要围绕全旗“和谐教学”的核心理念,把握课程标准方向,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体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以学科引领为切入点将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放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上”。至此我校正式拉开了“追求小班化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系列工作。

1、深入学习理论,把握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3月 8日,学校举行“创建高效课堂”动员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全旗教育工作要点、学校学年工作要点,使全体教职工明确“聚焦课堂,提理念,找模式”的工作思路。3月12日召开全体行政干部关于如何开展“追求小班化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研讨会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题领导小组,确定了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切入点,“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随后,我以“如何打造小班化教学下的‘高效课堂’”为主题,从教育教学与学生德育两个不同的侧面,对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进行了专题培训并确定了教师研讨的主题与内容,并提前告知参会教师相关研讨题目并要求进行认真准备。

3月 15日、16日,语、数、英各学科组在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进行研讨,如语文组讨论的问题是:(课件出示)

1.现在“高效课堂”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何谓高效?何谓高效的语文学科课堂?

2.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学科课堂?

3.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4.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面对班级中水平各异的学生,该怎样去实现每一个学生有效发展,建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5.高效教学对教师、对教学有怎样的要求?

通过研讨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了在课堂上落实三维目标的思想,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对于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认识到了什么是高效课堂?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也认识到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而这样的研讨学习为实施“追求小班化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课改活动做好了理论准备工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2、深入研究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

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学反思,深入剖析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乃至无效的行为、环节(如总结出我们现在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并分析造成低效乃至无效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学校创建高效课堂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

(1)、坚持校长听课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这里始终应是校长了解教学实际的现场。听课是校长掌握教学情况的主要方式。听课既可以了解教师的教,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可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帮助;也可以发现好的经验方法在全校总结推广,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措施。实行课堂开放、推门听课以及领导听课制度,通过推门听课、巡查听课、指导听课、解剖听课、诊断听课、教学效果检测听课等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研修,进行课堂诊断。

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创建行动。一是组织好每两周一次的学科研修组集体研修活动,每周一次的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二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加的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三是每学年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四是组织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展示研究成果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通过推门听课对教师的常态课情况进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我们的诊断重点有四:一是教学占的时间不在过长,而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都具有实效性;二是教学的内容不在过深,而在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三是学生的作业量不在过多,而在这些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四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在过重,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以及保持的程度。推门听课后,我们还相机检查备课和访谈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和平时教学的情况,并判断该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是基于教案、高于教案,还是教案、教学两张皮或不备课的上课,以督促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群体优化。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1、创建“高效课堂”初期,虽然组织了动员会、研讨会但依然有教师处于观望状态,对上级教育部门坚定不移搞课改的决心认识不到位,甚至在思想意识上把高效课堂改革等同于临时性的中心任务,没有产生课改的紧迫感,针对此种情况,校领导身先示范: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分别执讲“高效课堂”研讨课,使学校从上到下各环节、各学科统一了思想、端正了态度。

2、聚焦课堂,立足实际,大力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积极尝试构建适合于我校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对于在新课程理念下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不同课型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力求创建适合于学校小班化的实际和新课程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识字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型进行了初步的摸索。首先,在研究了一年级四位老师5节识字课后,初步创建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识字,渗透学法—— 游戏巩固,识写同步——优化过程,说话练习——拓展阅读,知识整合——练习表达,实践运用”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研究了二三年级六位老师的新授课后,初步创建了“两类结构与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两类结构是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提出两类结构的目的:一是解决我们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教的不是简单地教科书的知识,而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体的知识体系;二是解决“每种知识都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也就是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这一类知识或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就可以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就是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学生就能自主地学习,独立地学习,高效地学习。两类结构重点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我校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是进一步研究新课程课堂“怎样教”的问题。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具体为:“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提升”。第一步,激趣定向,目的是要创设最佳情景,明确学习目标,这即是激发学习动机,也是为本课学习勾画出基本的路线图;第二步,自学探究,是学生依据定向目标,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下一步互动交流准备;第三步,互动交流,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将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当堂的测验,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第四步,归纳提升,是围绕既定学习目标或生成学习目标对本节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总结,使知识形成系统,让学生提升能力。

我们认为学校在试验中创建的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的基本思想,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也符合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对于帮助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不够成熟,我们也准备了这两种课型的研讨课等待咱们教研员的蹲点指导,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与提炼。

另外,习题和试卷评讲课,我们提倡“三讲三不讲”。“三讲三不讲”指的是:学生会了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要讲,即使讲了也不会的不要讲,要讲重点和难点,要讲易错点和易混点,要讲规律和方法,注重知识点的延伸。这周开始我们正在对习题和试卷评讲课进行磨课、研讨,还没有形成最后的具体模式。

3、收集整理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整个研讨、实践的过程中,第六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教师也积极参与我们的研课活动,共同探讨、总结,提升,借此对合作校的各位领导、教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我们特别注重各环节、各步骤资料的的整理和完善,并在第一时间上传学校共享文件夹,让所有的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课改动态、进程,同时借此让所有参与的教师体验成功的乐趣。

聚焦课堂,“追求小班化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发展”,探索中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有迷茫、有忐忑、有挫折但也有进步、收获的喜悦。今后的课改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6.19《千年圆梦在今朝》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背景:

本篇课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19课,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六年级学生能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本篇课文重点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科技内容的叙事性作品时,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学习本课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感悟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要加强合作,突出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独立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神

五、神

六、神七成功升天,并成功着陆;而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宇航员也成了中国的太空人。)

2、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飞天梦想实现的那刻,你们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自豪,骄傲,激动……)

3、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指名读课题。课题还可以怎样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学生对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很崇拜,交流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中国人为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进行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成功的一件事。

3.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学生汇报自读收获: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可例举)。万户是明代官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乘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设计意图:教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充裕的独立阅读时间,既梳理了文章脉络,又领悟了文章内核。这个环节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学生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

三、细读文本, 升华情感.1、师: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努力呢?让我们来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作好批注。

2、我们一起来交流,谁先来说说?

(1)从万户乘坐火箭飞天的事例中体会到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飞天的梦想了。他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板书:勇于实践)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努力。”从“无数失败”我体会到中国航天人不怕失败,尽管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他们的梦想仍然是不会动摇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我从“十多年的努力”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付出了很多。联系资料我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而中国当时并不富裕。中国人有这样的决心是非常了不起的。

“十多年”中国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所以才换来了——(2)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3、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神州五号”能顺利飞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快速默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圈圈画画,还可以作上批注。

(1)杨利伟在走下飞船接受采访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这三句话找到了吗?这三句话是——

(2)指名读(英雄的声音应是洪亮的;英雄的声音应是铿锵有力的;英雄的情感应是激动和自豪的。)你怎样理解杨利伟这三句话?(3)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的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4、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潮澎湃,中国航天事业继“神5”之后又有哪些喜讯。神七让全世界华人为之激动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资料:神舟七号飞船(以下简称神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在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其中,翟志刚完全出舱。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飞船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5、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神舟五号能顺利升天,应归功于哪些人?研读第七自然段。具体的说说他们付出了哪些代价?

(1)“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工程。”从三个“最”中你体会到什么?(2)两个数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三千多”是协作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这么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板书 : 团结合作 锲而不舍)

(3)一组排比句: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有的人……;有的人……”我体会到为了实现梦想,航天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忘我的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板书:默默奉献)(4)引导理解“积劳成疾”“风华正茂”“华发早生”“猝然长逝”四个词语,再体会这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①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你感动吗?谁来读?(指名朗读)就这一段,还有想说的吗?

②如果你现在是工作人员,每天苦战攻关,还会积劳成疾,华发早生,猝然早逝,你会继续工作吗?继续的站起来,不继续的坐下。[辩论] 是的,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数千年的梦,航天工作者仍然在工作着。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喧的科学精神。

③是啊,为了“神州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是——生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的人……”这个句段。

6、孩子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你们知道吗?为了保证“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吧!“有的人……”

7、正是成千上万的人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快速浏览下文,通过语言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8、加强朗读,回归整体,感悟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梦──就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中国人能够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圆──是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

千年──离近了: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

9、“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课题,飞天的梦想在今朝得以实现。孩子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10、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取得了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千年的梦想,经过几代人这样的付出终于在今天圆了。这一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又产生了哪些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呢?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本环节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学习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教师的关注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四、再读课文 体会写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飞天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所有科学家的这些科学精神。(板书:科学精神)而这些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说明的。这种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简称为叙事说理。

2.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1)本文安照时间先后顺序,并运用了排比句来升华情感

(2)将第一自然段与第十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首尾呼应,给人完整、严谨的感觉)(3)找出文中的两个过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将课文划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分别写万户乘坐火箭飞行没有成功、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结、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五、课后链接.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而感到骄傲,一首小诗表达了这样的心情,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阅读链接中的《炎黄飞天梦》。

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齐读这首诗。(齐读)

设计意图:课后链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读文本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课后搜索、获取祖国航天事业相关知识的兴趣。

六、总结收获,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了,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孩子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等着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喝彩!设计意图:激情总结,感情升华,让学生感悟加深。

七、课后拓展延伸.1、交流搜集有关中国航天方面的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2、给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理想。设计意图:语文课的课外延伸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收集可以让学生更系统的吸收知识;学生的练笔可谈自己的近期想法及人生志向,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它既基于课堂又比课堂丰富灵活,富有选择性和个性特征。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科学精神

勇于探索 团结合作

默默奉献

锲而不舍

设计意图:词语式板书是一种常用的板书形式,它将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说明科学精神机地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有机地把握。

7.追求“情”与“智”的和谐共生 篇七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含的情感相吻合, 当喜则喜, 该怒则怒, 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 从而使得教师间课堂“情意”浓浓, 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语文充满了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同时又充满智慧, 语文重视“双基”, 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 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 是学生对语文的再生能力。技能也不等于智慧, 被动的、机械的操练, 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 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 只能抹杀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 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 泯灭的是智慧的火花, 无智慧可言。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智慧的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情感人, 以智育人。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达成情智交融、情智和谐共生呢?怎样进行有益的尝试, 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地开启, 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 充盈着情感的魅力、智慧的魅力呢?如果将文字转换为具体可感的有声有色的画面, 直观形象, 学生沉浸其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孕育着智慧的火花。同时, 集众人智慧, 商讨如何把文字也变成有声有色的影片, 巨大的角色效应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 展示自己的智慧。

巧用情感契机,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智慧, 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慧, 生成学习的智慧。语文学习工夫在课外。学生应在不断地接受经典阅读的熏陶中, 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 生活经验与民间传说中的世界实现对话, 产生融合、撞击、互动、升华, 在传说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理解传说。学生不仅获得素养的提升, 更获得智慧发展的营养液。

深层次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索。宏博的人文精神, 激活、唤醒和培育着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在引导学生探询、体验、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的同时, 已潜移默化地将人文内涵分娩于学生主体。在发展智慧的同时, 不忘情感的熏陶, 以情启智, 以智冶情, 情智交融, 和谐共生。从而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他们乐于探索, 乐于表达, 激荡着自己的才情, 可以倾诉自己最真诚的想法。由此, 我的思考也就更为深入地进行着……

孙双金老师批判当前缺少的是魅力, 缺少思想的魅力, 文化的魅力, 情感的魅力, 艺术的魅力, 个性的魅力。他甚至认为“情感、态度”目标应放在三维目标之首。因为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一堂课缺乏兴趣, 缺乏情感, 哪里谈得上学好这门学科?哪里谈得上“知识和能力”?哪里谈得上“过程和方法”呢?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 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 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为了民族的未来, 我们呼唤智慧的教育。薛法根老师认为“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 来自于深刻的思想, 来自于鲜活的生活。”

8.今朝: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 篇八

当前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都倡导我们追求一种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课堂和谐应是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追求。而教师作为和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以下两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美好情感,重构学生人文精神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已被很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情感态度作为目标之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青年学生的内心是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设置背景、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实现,并使之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徜徉流溢在教学本体之外的美丽动人的幻影,而是发自语文文本幽秘之处的人性之光,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概括为八个方面:健康人格、高创造力、主体意识、求实求真、乐于竞争、个性和谐、乐观开放、热爱生活。

2.倡导文本的多元解读,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重对话。

如《项链》一课,有位老师围绕小说主题展开讨论,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课文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在学生发言中善于点拨,全班有学生说出了关于“虚荣、梦想、欲望、变化、回归、贫富、诚信、感动、女性”等主题,我认为这一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本身具有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

我教《雷雨》时,发现学生在分析侍萍的性格时也能说上几点,如善良、正直、刚毅,但他们对剧本中侍萍那抑郁平缓的语调,对那些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台词却不甚理会,侍萍在他们心中仅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此时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又如:学生一致认为周朴园是虚伪的,这显然是浅层次的认识,这时,我问学生:周朴园为什么要在鲁侍萍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家居的原状?而当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主动开了一张支票给她,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否真诚地认为这张支票足以补偿她30年的情感伤害?他在开支票时是真诚还是虚伪?让学生进行广泛讨论。

又如孙绍振先生执教徐志摩《再别康桥》时,他说:这首诗在名义上是告别,实际上是没有和什么人告别,是向自己告别。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雄辩地表明了这是诗人的默默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懂得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体验最后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默默的回味中,离开了,从客观世界没有带走什么东西。

所以教师要点拨,让学生体验,引发奇思妙想,让学生透过纸背,穿过时空,仿佛觉得作者款款而来,与之问答、切磋、请教。

课堂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乐园,课堂的生命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在于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和谐之花在课堂绽放呢?

1.教师应是不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心得。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如李镇西、王荣生、王尚文、倪文锦、邵瑞珍等人的著作,我总觉得光借鉴他人的经验,没有理论作为支撑就很肤浅。

2.教师应具有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

我想语文教师要通晓文、史、哲,对其它知识只要有足够的宽度就行,深度倒不必去追求,无论天文、地理,还是体育、军事、时事政治等都要感兴趣。我们面对的是兴趣广泛、流满活力的年轻人,所以,在我们知识的仓库里要贮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话题,这样也可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特别是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素养要求,知识面越广,你讲解起来越能深入浅出、从容不息、游刃有余。“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饱学之士”的形象。学生对只晓得捧着教参死啃课本的老师很反感,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也要不断学习,光靠几年大学所学,是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的。在学生遇到疑问时,能给他们圆满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你的尊重,对语文的热爱,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教学威信。

3.语文教师应讲究课堂艺术,要富有激情,善于挖掘文本细节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艺术的科目,因此,我们要对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我觉得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是空灵。我们都知道那种对学生强调句子结构的划分、段落的概括、中心的提炼已经不适应时代了,高中课本所选的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我们应注重整体理解、体验品味,走进作家内心深处。知识点要落实,但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我们学生与作者、编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老师每学期一定要上好第一堂语文课,这一印象在学生心目中是永不磨灭的。我记得我给这届学生高一时上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我这样设计导语:我有一个梦想,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在朦胧的月光下,划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深处,清风徐来,我们一起吟诵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样一个简单的导语,唤醒了学生诗一般的情致,当场有同学描述了另一种情景:师生围坐在荷香飘溢的西湖里,淡谈的月色,依依的垂柳,我们一起品味《西湖曲》中“低头弄莲子”的优美意境。所以,好的开场离课文教学目标已接近一半。

语文课最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张力。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有激情语调,要有顿挫,上出语文课的滋味来。老师千万不要拉着脸进行传道布径,要与作者、学生一起同喜、同悲、同哀、同乐。老师也不要老占据着那神圣的讲台,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威压,应多到学生身边,用微笑、用眼神等,让他们能感受你的关爱、鼓励。这虽是一个极细微的动作,但师生间情感的融洽,能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不易觉察的细节,这些细节有助于对人物个性、主题的把握,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林黛玉进贾府》时,她从左边的角门进去,为什么?这就暗示着她寄人篱下的地位。

为什么曹雪芹描写贾府的奢华时,却让王夫人房子的陈设如椅子、被褥、窗纱全是半旧的,这是不是曹雪芹失语?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家中陈设全新的是暴发户,全是旧的是破落户,而半新半旧正体现了这个百年望族、钟鸣鼎食之家的特点。

如鲁迅作品《药》写到夏瑜被押往刑场时,路上碰到有很多狗,为什么一只都没叫?

夏四奶奶清明上坟,为什么写那年春天特别冷,到清明青草还没有发芽,有何用意?

这些细节,均可细细咀嚼。

4.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能联系影视中的拍摄方法,主题选定,色彩、声音的使用,把思维的触角穿透钢筋水泥框架,体现出语文的课堂在生活这个特点,也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譬如前十几年电视剧琼瑶《梅花三弄》结尾是一双白狐在沙漠中欢快奔跑,这可启发学生思考,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渴望,以此联系到梁祝,焦仲卿、刘兰芝以及《诗经》中的《氓》等。还可谈谈张艺谋导演最成功之处是色彩的运用,如影片《红高粱》中主色调是红色,红高粱、红裤、红鞋、红酒等,大片的红色在画面闪耀、涌动、翻滚,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这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生命力的热烈的渲染和称赞。到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告诉学生这里面影片主色调有何用意?《雷雨》中繁漪穿何种颜色的衣服,有何用意?《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米拉达只有两套服装:红色长裙和白色长袍,这些内容的讲述,一定会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也为他们写作服务。

让我们在三尺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痴情于教学,醉心于艺术,走进一个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艺术世界。

9.《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篇九

————人教版国标本六年级第十二册

特级教师 王先如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六年级学生能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本篇课文重点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科技内容的叙事性作品时,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学习本课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感悟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要加强合作,突出团队精神。【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精神。【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美国及前苏联载人飞船文字及图片资料,我国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的部分录像资料。

⒉学生准备: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引出课题。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现在请大家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实在中华民族的航天历史上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他的名字叫“万户”,万户做了什么?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呢?请打开课本第19课。

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对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很崇拜,交流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抛出“万户”,由于万户其人学生非常陌生,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⒈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⒉学生汇报自读收获。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仅例举)。

万户是明代官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乘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没有航天工程人员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⒊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条理。

将第一自然段与第十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找出文中的两个过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将课文划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分别写万户乘坐火箭飞行没有成功、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设计意图]教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充裕的独立阅读时间。这个环节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学生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教师在了解学生阅读认知之后,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预设中有但学生确实已经读懂的,教学时可以删去,预设中没有但学生确实尚未读懂的,教学时必须增加。

三、重点研读,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研读第七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两个数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三千多”是协作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一组排比句: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先引导理解“积劳成疾”“风华正茂”“华发早生”“猝然长逝”四个词语,再体会这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了集体,飞天成功既是千万人的个人努力,更是合作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研读第四第六两个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抓两个过渡段带动全文,认识中华民族的航天历程,从中感悟到: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不怕失败,不怕付出惨痛代价,永不放弃,坚定而执着地追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避免面面俱到的琐碎分析,要抓住重点,针对教材特点,针对教材所承担的语文教育任务,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此教学环节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出发,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导引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思想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加强朗读,回归整体,感悟“千年梦圆在今朝”。

1、学生自愿起立读课文,可以读全篇,也可以读感兴趣的几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民族自豪感。

2、感悟课题。

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千年——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

3、播放美国及前苏联载人飞船文字及图片资料,我国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的部分录像资料。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观看教学录像,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⒈学生齐读蔡桂林的《炎黄飞天梦》。

⒉片断练习:给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练笔可以采用前后照应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谈自己的近期想法及人生志向,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 遨游太空 梦想 时间顺序

万户飞行 没有成功 尝试 前后照应

卫星上天 振奋不已 执着 排比句式

神州飞船 成功飞天 梦圆 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词语式板书是一种常用的板书形式,它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词语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有机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四行左边的12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右边的4个词语揭示文章写法。【特别建议】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叙事性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并没有多大困难,教学时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远离文本的空泛讨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热烈讨论”,不能给学生心灵留下深刻印记,更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本真;二是以教师的琐碎分析代替学生的自读自悟,这篇课文牵涉到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讲古代传说,可以讲万户飞行,可以讲卫星的原理,可以讲飞船的构造,但就这篇课文承担的语文任务而言,以上内容不是“本”,只能留给自然课去研讨。

本设计包含五个组块,其中二、三两块是教学的重点,在进行第二组块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说,不能浮光掠影。第三组块教学是重中之重,既要解决语言训练的问题,又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要边读边议,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到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外,还要加强合作。

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但不能放在教学的开始,农村学校若没有播放条件,教师可适当做些文字补充,结合课后的“拓展连接”让学生阅读。

10.《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

(2)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梦想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

(1)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读

3.读了课文之后,你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吗?

(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谁圆了谁的什么梦?(学生说)

【此处教师还注意了让学生说话的准确性。】

(3)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

学生说:中华民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成了美好的现实。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飞天梦的实现是靠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使梦想变为现实。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种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文章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4.仔细读这几个事例,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还可以做上批注。

5.交流感悟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预设:

(1)万户飞天:壮志未酬身先死,虽败犹荣,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人类飞天史上的先驱。

(2)人造卫星:激动不已(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感情朗读,快速浏览课文,那些语段还能表达这种激情?为什么喜欢读这段。

(3)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的决心和勇气,航天员将付出的代价

(4)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规模大,人数多:可追问这么多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什么精神?(团结协作)

(5)夜以继日:忘我精神,(默默奉献)

(6)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航天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抓重点词四字词语。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更多人的代价)仿照排比句说说。

(7)课件展示,师:这座烈士陵园安息着600多航天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虽然一座座丰碑不会说话,但铭记着航天人感天动地的献身精神?此时,你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字眼?你想对这些无名英雄说些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话写下来。(8)成千上万、终于

(9)飞天情景:壮观(想像)

(10)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平淡,对幕后英雄包含着崇高的敬意,对祖国饱含着无限的热爱。(你读懂了句子背后的意思把句号读成了感叹号,真棒)

(11)意义;这是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可齐读。

7.小结: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的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五、拓展延伸主题

2、时至今日,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生接,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这一梦的实现要靠在座各位,而且,2009年三月一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千年梦圆在今朝,缘起今朝,让我们踏上寻梦之路,相约未来。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重点句子课件。

1、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请大家看屏幕,一起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说)(预设: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年的“梦”今朝圆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打开课本105页自由的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字音要读准。读的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1、生自由读文。

2、谁能说说你通过读都知道了些什么?

3、生自由汇报。

(预设:我知道了千年的梦是飞天的梦,我还知道了神舟五号圆了千年的梦„„)

三、观看神州五号飞天,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不想再次重温那梦圆的一刻?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神州五号飞天的录像)

1、同学们当我们再次观看神五飞天的情景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2、生自由畅谈。

3、老师也和你们的心情一样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但我在激动和自豪之余,还有很多的疑问?谁愿意猜猜老师到底有哪些疑问?

(预设: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有哪些人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作出了贡献?在圆梦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

四、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这些同学说的真好,一下说出了老师的疑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1、请同学们再次读文,边读边画。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果自己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现——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在圆梦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你从哪些事例和语句中体会到得?(出示: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却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同学们,面对重重失败,到今天神州五号胜利发射需要的是什么精神?

正是因为中华的炎黄子孙坚定执着,不断努力。才有今天神州五号的胜利发射。

六、细读文本,寻根溯源

“神州五号”能够顺利飞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话。并在感触深的地方批注。

1、生自由回答。

(预设:杨利伟是功臣)出示:(杨利伟的图片)同学们一起说他是谁?

2、是啊,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3、那么中国的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仅靠杨利伟一人行吗?还应归功与谁呢?

4、生自由说,(还应该归功于参加研制的单位及个人)出示:(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5、从这些数字你明白了什么?(参加研制、建设、发射的单位及工作人员多。)

6、这么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同心协力、团结合作)

7、是啊!只有团结合作,同心协力,才能完成“神舟五号”这样大的系统工程。

8、“夜以继日”这个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默默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

是啊!为了“神州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生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有的人„„”这个句段。(生朗读)

9、同学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你们知道吗?——出示:(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点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成功的壮丽场景。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生齐读。

10、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七拓展延伸

上一篇:健身俱乐部营销管理制度下一篇: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