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精选12篇)
1.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 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2.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二
进行合理推理的先决条件是要理解题意, 四年级孩子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在日常教学中应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加以适当讲解,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就愿意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连乘计算的应用题时, 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
我拿出3盒圆珠笔, 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 根据实物逐步给出“张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 请学生仔细理解题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设计出板书——分别用黄色、蓝色、红色标出“盒”“支”“元”。
因为学生心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事物, 理解数学道理, 主要是靠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理解。由于教师演示具体实物, 学生从老师的操作中观察, 理解题意, 具体形象, 学生容易从中理解题意, 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环节。再加上老师鲜明对比的板书提示下, 学生自己找出对应条件, 成功得出解题方法。
二、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运用媒体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解决的就是生活中的问题, 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掌握并学会用数学规律解决身边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如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 采用植树节进行的植树活动为背景, 设计了如下情境:3月12日植树节, 四年级学生一共分成25个小组, 每组负责5棵树, 每棵树浇2桶水。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
运用媒体技术, 出示课本主题图, 逐步给出信息: (1) 四年级一共分成25个小组; (2) 每组负责5棵树; (3) 每棵树浇2桶水。接着问:能提出什么问题,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别用黄色、红色、蓝色标出25个小组、5棵树、2桶水, 引导学生提取问题中的有效信息, 训练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在学生读题、复述题目信息, 有效审题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你会解决吗?学生汇报之后得到: (25×5) ×2=25× (5×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思考、归纳概括, 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是:三个因数相乘, 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 积不变。
三、重视课堂练习, 加强有效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精心选题, 巧设练习, 及时巩固新知识, 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及养成教育的进一步规范, 所以,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在教学四则运算,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时, 我设计了如下训练题:
(一) 巩固练习
128减去28的差乘18与7的和, 积是多少?
先让学生判断解决“积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再让学生找到两个因数分别是什么? (半扶着走, 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 →只列式不计算→列出算式之后再观察运算顺序→要想先算加减怎么办?
(二) 对比练习
为了消除思维定势, 防止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 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
1.图书馆新购进科技书750本, 故事书1200本, 如果平均每个书架可放150本, 这些书共需要几个书架?
2.图书馆有13个书架, 每个书架有5层, 每层放120本书, 一共有多少本书?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 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 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乘法, 并且从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三) 拓展练习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 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多步应用题结构, 升华认识, 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期四 (4) 班举行读书周活动, 平均每天读3本书, 照这样计算, 剩下的60本书, 还有几天就能读完?要求将“平均每天读3本书”改成间接条件, 改完口头列式, 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 (学生改成“5天能够读书15本”和“女生平均每天读2本书, 男生平均每天读1本书”等) 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3.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三
【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而且计算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新课程对计算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枯燥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68-01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计算水平的高低,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课改的今天,计算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围绕计算教学展开,从以下四点进行探究:
一、调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比起其他学科是一个难度较大且抽象性强的学科,不感兴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将会是非常痛苦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内在动力。面对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数字,教师只有把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数学计算学习。
1.把计算教学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把生活化的情境植入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乐趣。对于“19+38”这样的练习题,假如教师直接将计算题呈现出来,对小学生而言肯定是一个没有乐趣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如果换一种说法:“小红从爸爸那里得到了34元的零花钱,从妈妈那得到13元零花钱,这时,她一共有多少零花钱了呢?”,这样提问则会激发出学生的计算兴趣。
2.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小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计算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计算水平,设置难度较低的必答题,难度中等的抢答题,也要适当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选答题,指导小学生开始计算比赛,激发各个层次的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在促进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大有帮助。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从审题、计算到書写,一气呵成,中途不能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鼓励学生读出来,这样就能提醒学生认真看清楚数字,当学生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再说出就不容易出错了。如果学生读出来后再写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率高,老师往往也会急于求成,这个时候,很多教师则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这样的效果适得其反,久之,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对计算有所排斥。假如教师要让学生做20道题,而且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去练习,细水长流地练,还结合一定的表扬或者鼓励措施激发学生去练习,学生自然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练习题了,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学生的计算效率也在稳步中提升。
三、组织多样化计算训练,激发计算兴趣
众所周知,计算教学的过程和演练的过程都相对枯燥,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都觉得计算很乏味,没有其他生动的知识那么新奇、有趣。而且计算还带有一定的抽象性,鉴于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指导学生练习。例如,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还能将抽象化的计算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或者也可以采用卡片进行分组限时计算。开展计算竞赛,提高小学生的竞技能力,还能加强小组间的共同协作,有助于学生间进行计算习惯的修正。多创设一些听算、口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保持长久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引导学生多分析计算中的错题
很多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且屡次在同一个地方出错,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错题以及错题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出错的原因,找到根源所在,争取在下次的计算过程中能有效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
例如,有一些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感知笼统的问题,很容易抄错题目,有时候还把加法当作减法来做,进位出错、退位出错等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些错题拿到课堂中进行讲解,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师生一起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粗心大意、不懂计算法则、运算不熟练等,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有效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五、科学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有教学就有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做好其他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评价环节,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对计算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发展,在鼓励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成绩奠定好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牵强附会的教学模式,传授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的道理。然后再通过多元化的算法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另外,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他们在计算数字的同时,发现数学学科的奥秘,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70
[2]余夕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
[3]邵晓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孙敬彬.“深度练习”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意义与构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
4.对小学数学作业讲评课的几点思考 篇四
作业讲评课是以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纠正作业或测验考查中的错误,鼓励先进,帮助后进,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为主要任务的课。
作业讲评课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试卷讲评课,常见的有单元试卷讲评课,期中及期末试卷讲评课。以单元试卷讲评课为例,单元检测后进行的作业讲评有助于学生对于单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效达成单元学习目标。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业讲评课也广泛地运用.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作业讲评的功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作业讲评课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根据教学的任务和重点,有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常见的有六种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测验课、作业讲评课。对于教师而言,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课,但对于作业讲评课缺乏一定的研究。
二、小学数学作业讲评课的教学基本流程
(一)单元作业讲评课
学生在各个单元信息窗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学习基础不同,数学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甚至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为引领学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由一道题拓展到一类题,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开展单元作业讲评课显得尤为关键。单元作业讲评课的基本流程
1.自改编,补偿练习
学生根据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改,分析错误原因。在作业讲评课前根据自己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自己认为在该单元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自我设计练习题,进行补救训练或强化练习。此过程不同于学生单纯的改错,而是由学生进行改错后,进一步编制相类的练习题,及时巩固与强化,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明晰解决问题的关键。
2.查原因,解决问题
教师选取典型错误、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学生集体诊断,查找错因。此环节在学生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同学们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引以为鉴。课堂中除了呈现学生的问题以外也可以展示学生独特的做法,找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3.找方法,提升策略
借助学生的错因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策略的提升是讲评课的重点与核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一道题看一类题,举一反三,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4.再运用,合作提高
学生在经历自改自编、查找错因、形成策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与拓展提高,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与策略解答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部分源于学生自编的练习,教师根据本课要解决的几个知识点,精选学生编制的练习;拓展与提高题的设计,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5.堂堂清,验证质量
通过巩固与拓展练习,学生对于本课的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出示堂堂清,验证讲评课的教学质量,并进行正确率的统计与分析,促进学生反思内化。最后由学生总结收获,教师则适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单元作业讲评课的教学,将作业讲评与学生的平日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改错,并编制相类的练习题,自己进行解答,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编制的练习题除了发挥自我矫正的作用外还可以用来全班练习,资源分享。当学生自己编制的练习题被选用,他们会感到由衷的兴奋与自豪。
学生给学生出题,改变了以往一贯的由教师出题测试学生的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数学课堂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作业讲评可以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学习出现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堂作业讲评,将作业讲评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我校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数学课堂作业讲评,其运作的基本流程为:
1.新授学习,掌握知识
课的起始阶段和新授课相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新授部分的学习要求做到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2.巧设练习,巩固深化
学校要求教师每一节新授课,设计相应的“堂堂清”练习,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堂堂清”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巩固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3.当堂反馈,发现问题
“堂堂清”练习后,由教师组织进行集体订正或者在学生小组内开展评价,发现问题,组内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此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就是本课中出现的难点。
4.全班讨论,深化提升
各组根据组内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对于仍然存疑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同学讨论,对于发现的易于出现的错误,提出来供全班同学共享。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5.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形成技能。强化练习一般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环节可根据新授课的容量与课堂教学时间灵活安排。
6.课后反思,内化知识
教师布置针对性作业,学生在课后加强反思,进一步内化课堂学习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三、作业讲评课的有效策略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项经常性工作。做好作业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现状,通过讲评使学生能够做到发挥优势、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激发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评时,不能简单地就题讲题,应当根据依据作业的知识点由此即彼,建立广泛联系、形成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能力。
1.搜集样题,统计分析
“数学老师要用统计的思想来教学”。统计分析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作业讲评课前的备课阶段。作业统计、分析是为讲评做准备,教师应建立班级的“错题集”,记录错误率高的题目,统计错误率,错误的根源,以及导致错误的原因,为课堂讲评提供充足的证据。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也是我们开展有效的作业讲评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统计一般以全班学生为样本,统计作业正确率。如果开展测试,则应分析全班的平均分,优秀率和达标率,及各大题的正确率。统计作业情况的时候,建议重点关注两点,其一:学生的典型错误,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二:学生的独特思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独特
做法教师也应当注意搜集。只有做好课前的统计工作,教师在讲评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明确目标,认真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前期搜集样题的基础上确定讲评课的目标,讲评课的重点是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避免练习中的错误再次出现。明确目标后教师应认真备好课,从方法和策略提升的角度考虑选取哪些典型题例进行讲评,如何借助题例使学生把握本质,推广应用。为落实知识点,应当选取怎样的习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为拓展应用,又应当设计怎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3.合作探究,自主讲评
作业讲评课展示的是学生的典型错例和独特做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以教师讲评为主,中高年级则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寻找错因并进行自主讲评。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还可以主动质疑,引起争论或者开展辩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自主讲评也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表述中发现问题,为教师的深入点拨奠定基础。
4.总结方法,提炼策略
教师应将方法和策略的总结作为讲评课的重点,方法和策略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方法、寻找策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解答。但在解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假设”、“对应”等思维方法。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这也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讲评中,教师要善于传授方法。
5.学生编题,提升练习
课前由学生针对作业中的易错问题自改自编练习题,小组汇总后交给老师,老师则根据讲评课知识点与突出的重难点精选习题,进行巩固练习与拓展提升。选取学生的自编题,可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还可以让编题学生进行练习讲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共性问题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题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
【案例1】“宇航员到了月球上以后,体重就只有地球上的1/6。一位体重78千克的宇航员,到了月球上,他的体重减轻了多少千克?”
学生正确率为57.2%,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题意不理解。为此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同时重新设置一组题。
(1)小芳的妈妈参加瑜珈训练,她原来的体重是75千克,训练后的体重是60千克,她的体重减轻了多少千克?(意图: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训练后体重比原来体重减轻了多少千克?)
(2)小芳的妈妈参加瑜珈训练,她原来的体重是75千克,训练后的体重是原来的4/5,她训练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小芳的妈妈参加瑜珈训练,她原来的体重是75千克,训练后的体重是原来的4/5,她的体重减轻了多少千克?
通过题组的模拟练习,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案例2】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易于出现混淆,教师有意安排这样的练习,可以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根据问题和算式补充条件:
海水浴场组织沙雕比赛,一堆沙15吨,--------—,另一堆沙有多少吨?
(1)算式:15÷2/5条件------------
(2)算式:解:设另一堆沙有x吨。x×(1-2/5)=15条件--------—
(3)算式:解:设另一堆沙有x吨。x×(1+2/5)=15条件--------—
(4)算式:15+2/5条件------------
(5)算式:15×2/5条件------------
(6)算式:15×(1-2/5)条件------------
(7)算式:15×(1+2/5)条件------------
(8)算式:15-2/5条件------------
通过这样的补充条件的练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单位1”,理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反思:对作业讲评课实践的思索
1.讲评模式应以生为本:作业讲评课模式要因班级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低年级适合教师讲评为主,中高年级可以以学生讲评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的能力。
2.作业讲评中,让学生自改自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数据错误或者常识性的问题,教师在选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修正学生编题中的错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认真计算。
5.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五
姓
名:
董
艳 联系方式:***
时
间:2012年5月2日
学 校:乌市第106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几点教学策略
〔摘要〕整理与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传统的整理与复习课教学长期处于“知识回炉”、“冷饭热炒”的状态,不断的在重复与再现,结果是学生乏味,教师烦恼,花了很大的力气确没有达到效果,事倍功半。那么,怎样将整理与复习与重复与再现不画上等号,如何让整理与复习课充满生气、切实提高学生能力成了广大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关键词〕
梳理
自主
发展
整理与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一种课型。整理与复习课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行,竖成线”,从而构建知识体系;第二,要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安排相应的练习,并对学生学习缺陷进行弥补;第
三,要延伸、拓展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第四,要着眼发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人就对小学整理与复习课教学心得做如下几点阐述:
一、注重情境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
其实,无论是什么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调整好学生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怎样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呢?复习内容和形式不宜原样重复照搬,我们应从另外一个角度以新的形式在新的构建体系中再现出来,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引生入境,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的教学情景问题,这对具有“喜新厌旧”特性的小学生来说更具有奇效。如果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进行复习,学生就会倍感枯燥乏味、产生自满和厌学心理。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喜闻乐见的动态情境中,学生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复习教学中去。因此,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也应从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将学习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复习在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生命的流动和交触的氛围中进行。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
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此,整理与复习课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如:复习几何知识中的体积的计算时,创设了小金鱼搬家情境。为小金鱼准备了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玻璃缸,然后往金鱼缸内倒水,分别让学生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通过对比归纳,概括为V=sh。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导入时,用《闽东日报》上有关土地拍卖的广告,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参加土地拍卖事先要了解什么。然后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组合成大图形,进行复习整理。
2、创设游戏、竞赛情境,改换问题情境。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如在对“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通过一节“比一比谁的一天是时间安排最科学”活动课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整理。通过把抽象的知识与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推进了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
比如,在进行“数的整除”的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老师的电话号码是8位数,每一个数字的密码依次是:(1)最小的质数(2)2和3的最小公倍数;(3)最大的一位数;(4)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5)最小的合数加1;(6)10以内的最大质数;(7)
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8)能被2整除的最大一位数。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破译老师的电话号码。(26935768)。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将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密码写在纸上,让同学猜一猜。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相关的知识也一一激活,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联系,使之串联成线,连结成块,形成知识结构。
二、注重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建构能力
知识的梳理在整理和复习中是核心与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主观的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果来构造“知识链”、“知识网”,并强加给学生,这样是不可行的,也与复习课的目标:“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整理和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就需要他们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和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感悟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系统的领悟和把握知识,逐渐丰富、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例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把一根两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每段长()÷()=()米=()/()米)让学生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以联想这个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书写整理图标,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网络图;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和创造讲本单元的这只是进行了整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讲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挂钩,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当然,整理时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平时备课的不足处、上课的失误处、作业的问题处、思维的疑难处进行整理复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学生复习中的疑难点要进一步分析,抓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注重练习设计,关注个体差异
练习是复习课的重点,因此练习习题设计是复习整理课的灵魂,教师要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一是练习有坡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习题应突出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习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知识整合,做到知识螺旋上升。
练习设计可以跨不同学段,在不同的学段中分层递进。通过几个学段复习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知识的连贯,知识的整体性,最后运用比例尺在具体的运用中,使知识螺旋上升。
2、选择习题弹性设计,做到培优补差。
在内容选取上应考虑学生差异性,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整理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出示如下作业纸题目:小明集邮20枚。小华集邮30枚,?请你提出有关分数问题并解答,要求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并解答。如此简单的开放题让学生的思维跳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得到练习,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3、针对知识重点,讲究习题实效性。
例如在复习数的整除的复习课时,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出示12÷3=4这一简单算式;多让学生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
4、重视复习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老师请学生去统计本年级几个班的同学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并自己绘制统计图
表,提出建议。这样,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不仅巩固复习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真可谓“一举三得”。
四、做到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对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及时有效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6.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六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虽然,我们已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教材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在上课之前,还是应该通读教材,对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知。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尽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说,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自己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对于本班学生而言,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全面,就是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外,还应该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数学原本就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数学。
2.教学设计,应该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同时注意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抓准教学重点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听好课的关键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杜绝华而不实的热闹场面。有些老师一说到多媒体教学,就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份课件,不进行修改就为我所用,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突出重点。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好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不会太多。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来帮助解决。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们身处农村教学第一线,我们的学生和城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每一届学生、任课的每一班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上,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引入新课
师:这是一张2014年的日历,老师在这里圈出了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猜看,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
生:生日
师: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哪日吗?用笔在你的年历卡上圈出你的生日。
生:(动笔在日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
师:每个小组里都有2014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1:每年都有12个月(老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31天,2月是28天
2、引出大月、小月、2月
师:说的真好!那今年的每个月各是多少天?请大家先观察年历,再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
师:请大家观察这张根据年历整理的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有29天。
师: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它们呢都有各自的名字,有谁知道?
生: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板书:大月(31天)小月(30天)
师:请大家拿出水彩笔,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师:(指名回答)看着你的涂色说一说大月有哪几个月?(一边听回答,一边板书)
小月有哪几个月?(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师:那既不是大月也是小月的是? 生:齐答二月(教师板书二月)师:二月是多少天呢? 生:28天、29天
板书(二月:28或29天),这个问题,明天数学课我们会继续研究。
师:我们来一起数一数一年中大月有几个?(7个)小月几个?(4个)还有一个是?(2月)
3、找规律并找方法记忆
师:请观察你填好的表格,12个月中大月、小月、2月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交流)
介绍拳头记忆法,注意提醒两点:一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八月又是从哪里开始数的?二是: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介绍完后,老师带领大家用拳头记忆法数一数大月、小月。
三、课后练习
1.师:我们来看年历,你能在年历里找到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我国的国庆节、我国的教师节吗? 2.填空题。
①儿童节的前一天是()月()日。②教师节的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3.师: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65,很有意思的一个数。但我们要自己再来算一算,验证一下,一年是不是365天?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位具有代表性算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讲解。
四、小结:
7.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那么, 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 现整理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让学生学会数学式的思考方法, 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 去解决问题。但在实际中, “说做两张皮”, 教师讲授知识方法填鸭式, 解题训练机械模仿式, 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成为装知识的“容器”。
2、利用考试评价学生学习依然存在负面影响。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加班加点, 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室主任翟静多年来接待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她说, 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症”。有的孩子因为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或者在班级里的名次后退了, 就感到焦虑、厌学, 有的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她认为, 不公布成绩名次、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压力。
3、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众人皆知,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自主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欲望, 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学会学习。
4、应用意识培养不够。
教师在使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钻研不到位, 数学问题中联系实际生活较少。新课程改革中, 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所谓“学以致用”, 应用意识的培养能够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有利于学生建构学习模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广泛。
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够。
针对教学内容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增强。
7、学生观偏颇。
有的教师眼里只有少数的几个学习优秀的学生, 视为掌上明珠, 只抓这几个优秀学生, 做的是“精英教育”, 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被“打入冷宫”了。
8、普遍对学生缺少心理方面的研究, 教学中缺乏对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 而是有意无意偏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好胜心”。
综观上述问题, 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来自社会、家长对升学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望子成龙”渴求, 也有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中的弊端, 还有教师自身方面问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考虑,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 如何进行呢?借鉴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的做法, 现提出如下思路, 以供参考。
1、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 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3、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触点, 激励创新教学的热情;
4、倡导问题研究, 增强创新的意识。
总之,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源于用心, 创新不断。只要我们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进取, 就一定会取得“创新教育”的丰硕成果。
摘要: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品质, 体现创新、自主精神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奏响序曲。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 而有可能同时是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数学概念,数学素养,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肖玉明.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学周刊, 2011 (22) .
[2]张朝辉.浅谈高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 2011 (19) .
[3]杨秀琴.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4]卢振平.浅析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N].学知报, 2010.
8.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计算教学;计算能力;计算习惯
我任教小学数学有十几年了,在教学中,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而且错误率也较高,与其他数学老师谈论时,他们也深有同感。为此,我们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计算教学”开展了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究,获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与大家来共同分享。
一、抓好基础教学,灵活选择做题方法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问题。如:有些同学运算定律掌握不好,有些同学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记得不清楚,还有些同学出现知识混淆等多种问题。因此,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例如在学习完了小数除法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下面的题目:24÷25÷4,很多学生都习惯地从左到右计算,按部就班,结果既费时,正确率也降低了。在计算0.5×32×0.125时,对运算定律运用不灵活的学生也会按部就班地先算0.5×32,再用乘出的结果去乘以0.125,出现了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而对运算定律掌握熟练的同学就会灵活地把32分成4×8原式就变成(0.5×4)×(8×0.125),这样就把一道较复杂的计算题变成了一道简单的口算题,不仅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计算的结果也不易出现错误。而对计算法则混淆的同学会写成(0.5×4)+(8×0.125),从而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马上去批评学生,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掌握这一类题型的基本做题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淡化了算理和计算法则教学,书上没有现成的算理和法则介绍。而是让学生多经历计算,自己去探究、发现、总结、归纳,得出计算方法,着重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合作,教师的引导、点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效果。
二、不搞题海战术,创设实效性练习
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除了让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外,在选择习题时也需要下一番工夫。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们教师不能认为多多益善,而是要注重科学性,讲究实效性。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每节课课前安排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口算训练。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每天练习,学生才能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教师还要结合生活现实,出示一些与实际相关的估算、求近似值的计算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计算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计算的正确率下降。比如把“56”写成“65”,把“+”写成“-”,把括号丢了,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做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卡片、ppt课件、小黑板等形式出示题目,由我计时,看每组学生做完给出的题目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做对了多少道题。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做对的人数最多,用时少,哪组就为本周的计算优胜组,并给予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后对于学生的作业也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而且对检查的结果要及时通报,做到奖罚分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做到及时纠正错误,有效地防止错误,实现从教师的计算教学到学生人生行为习惯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中的计算教学既扎实有效,又能体现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杜波娜.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需要理性回归,2006.
9.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九
时 间:
小 花2014年7月13日
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特别是重难点知识,增强解题能力。这样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教师“牵”着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忽视了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合作技巧、自我反思等的培养。笔者认为复习课应该确定复习课的目的,拓展复习课的功能,来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思想。
一、完善整体的知识结构
巩固“双基”、查漏补缺、建构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功能,在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师要认识到查漏补缺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由“点”到“面”的系统知识。
时刻谨记复习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查、自补,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明确查和补的内容不应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收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举例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
顾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内容,并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较强的记忆,为以下的复习做好铺垫,以便形成知识网络。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完善知识的建构,重视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练习经常是查漏补缺的方式。复习课应以基础题为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题目,调动各层次水平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发展性练习。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小学六年级了,学过很多有关图形的知识。我们要对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形成知识网。自学完成以下图1的填空,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长方形是通过数方格来推导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的,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动图为图2)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像——树。”“这多像一棵知识的“树”啊!图形与图形之间紧密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哪个位置?”“对,是‘树根’,是基础”。这样的复习过程,既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思考、反思。复习课上的反思,是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基础上的活动。反思目的是让学生自纠、自补,最后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反思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既可以回味学习过程中的心里感受,也可以自查学习效果,还可以回想思考问题的过程。例如复习《数的认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多而杂,学生感觉知识点一多就乱!在复习整数、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分数、小数等概念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思绪比较乱,就停止引导归纳,让同学们看书76页,看看书对比,老师还有什么知识点遗漏复习了。这样让学生通过跟教师一起复习整理、自己看书对照、与同学交流等活动,发现知识网络中遗漏的知识点,同时自己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查、自补来达到“温故知新”的功能。在复习阶段,让学生反思学习历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清点自己学习的成效和收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实际上,学生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自我反省才能牢固,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深刻。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的适时指导、点拨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形成非常 重要。
三、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
复习课上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应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综合性的、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当应用已复习的知识点时,教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一个平面图形,量出所需的数
据(取整厘米数),并算出面积。请选一个图形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单位:米)
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一方面,在复习和整理有关的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寻找这些知识的现实背景,尽可能从这些背景引入复习;另一方面,在设计和编制复习题时,尽可能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和发现这些题材蕴含的数学问题。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把握好复习的总体要求,精心编写复习计划,设计复习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侧重知识点的掌握与熟练运用转向侧重学生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品德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同时,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还要重视对蕴藏于数学知识技能背后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平洛小学教师张小花
10.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都对它是一片赞扬之声,但大家在评价的时候大多时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较好的一面。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
[1][2]下一页
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再比如,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模拟小小商店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让他们在生活化的任务当中逐渐体会相关知识,在感悟数学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以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资源,有意识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与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59-01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是一种重要课型。其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师在上习题课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编习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从“减负增效”的角度谈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以及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和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类:
1、形成性习题课
形成性习题课是指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
2、小结性习题课
小结性习题课是指一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对某些知识点认识模糊的再认识,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的习题课。
3、专题性习题课
专题性习题课是指学完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块,或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而设置的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三针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揭示“规律”。数学题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老师可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掌握之。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组:(1) (-a+b)(-a-b) (1) (-m+5n)(m+5n)
C组:(1)4(a-b)2-9(a+b)2 (2) (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12.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1.美轮美奂的动画展示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动画展示功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在数学教学中, 函数图像的变换、空间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圆锥曲线的形成, 若能利用FLASH动画、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会让学生不仅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 进而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课堂容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大大减少教师因过多板书而浪费过多的时间.计算机辅助可视性强.借助于图文展示说明, 可以达到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课上, 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 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 教师在准备向学生介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照片, 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由柱体、椎体组合成的建筑物、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等.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上.这种方法的弊端是老师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说教,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 不利于学生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在内容和组织上采用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图片和动画结合的模式, 让数学学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活动.
5.基于新课程数学教材自身的运用
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 有一些内容直接需要计算机来完成.比如在统计、概率等章节中, 计算机都有涉及, 这对数学教师掌握计算机的要求更高.
二、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 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 每一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 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 至于什么内容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 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
(1) 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 如:函数;
(2) 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如:
三角函数, 点的轨迹, 圆锥曲线;
(3) 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 如:
柱、锥、台;
(4)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如:数形结合
(5) 教学资料的汇总, 如:
图片、声音、录像的合成,
(6) 探索性问题, 如:
多边形的内角和, 等方面.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 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 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 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畅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之外, 还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教师应该能够灵活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原理, 去理解多媒体课件中所表现的学科内容.高素质的教师也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学科教育、教学经验.所以, 为适应多媒体教学, 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层次的学科教师群体.
4.加强交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同级备课组之间、同专业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于合作, 制作适合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尽量使课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辅助教学, 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08-26
给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10-24
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1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几点看法10-2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王好08-28
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09-05
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08-30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09-19
对今后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07-21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