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2024-07-30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精选12篇)

1.“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篇一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在青岛有幸听到了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关于“后茶馆式教学”的一场精彩报告。以前对后茶馆式教学很陌生,但听了张校长的讲解后,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定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后茶馆式”教学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创新思维,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张校长讲的很实在,他就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展开分析,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说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讲或是老师讲了好多遍也听不懂,没有过多关注学生,以至于不了解他们的理解水平和原有知识有多少,即“潜意识”。通过对后茶馆式教学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新学期伊始,不管对于课堂提问,还是作业,我就采用分层式,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去完成学习任务。希望能把后茶馆式教学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去,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2.“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篇二

一、从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到后“茶馆式”教学

“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 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1]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文阐述了。他不但有这样的前卫教育理念, 而且付之于教育实践, 在当时的上海市育才中学进行着。

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教育理念指导下, 推出的一项在我国富有挑战意义的教学。段老在30年前写道:“我们的教法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2]

段老还告诉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师:这八个字的顺序不能换。有这么机械吗?换了就不能上了?上了就不行了?其实, 这些人都没有品味到这一教学的本质。其本质是颠覆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惯用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即以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而段老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 (还不允许换八个字的顺序) 是一个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这个读读, 是学生读;这个议议主要是学生议, 教师加入一起议;然后是学生练练, 最后才是教师讲 (也可以是学生讲) 。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 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

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归纳为茶馆式, 说明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议”。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构建的是合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而且, 这个茶馆式是有领导的, 它阐释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主导着学生怎么学, 同时, 教师也主导着学生学什么。

茶馆式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在应用性研究中的一个典范, 是教学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个“里程碑”。然而, 三十年以后的今天, 它就产生了许多应该发展的地方: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的学为逻辑结构课堂教学设计的唯一形式?

2. 如果不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一种形式, 那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 新课程的推进中, 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如何融入当前的课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一个核心:“议”为核心。

两个特征: (1) 学生自已能学会的, 教师不讲。 (2)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 (1) 教学的方式更为完善。 (2) 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 (3) 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从“一、二、三”中看出, 后“茶馆式”教学既传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学理, 又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教师不讲”, 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的学才是正确的 (或者, 教师怎样的教才是正确的) 。正是这样的学理, 产生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三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这三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无疑, 它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学理, 但又不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作为这一学理下的唯一形式。就“学生先学”, 可以学生先“读”, 也可以学生先“练”;可以学生先后提出问题, 也可以教师适当指导带着问题让学生先学;可以在课前先学, 也可在课上先学。而且三环节在一节课上还可以重复应用, 也就说学生先学在一节课上可重复出现。这样, 既坚持了学生学的逻辑结构, 又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且, 灵活选择的依据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 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 效果的价值取向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学才是学会了。教师正确的讲解离更多学生的真正学会往往相差甚远。只有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会, 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议。茶馆式、后“茶馆式”教学都把“议”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其本质反映了倡导者的学理———“学生怎样的学才是学会了”的理解。

茶馆式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局限在接受性学习, 解决的是间接知识的学习;后“茶馆式”教学, 增加研究性学习, 解决的是直接知识的学习。使“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 变成“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方式并存。

二、后“茶馆式”教学关注“最近发展区”什么最“近”

教育界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常常简单成一句话:“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样的解释是简单、易懂, 但是实在不够全面, 它仅仅解释了“最近发展区”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的努力”。

“最近发展区”至少阐明了三个教学中最本质的问题:1.学生学什么?“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清楚地表达了学生学什么不是学生自己去找的, 也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 而是由“教师提出”的, 教师确定让学生学什么, 期望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包括侧重面与达成度) ;2.学生应该怎样学?“最近发展区”提出了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 一个水平是学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 另一个是“教师的帮助下, 集体活动中, 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逻辑结构已经不是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 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这与后“茶馆式”教学的“三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教师不讲”是完全一脉相承的。3.学生怎样学才能学会?学生光有“独立地”学习, 教师仅有正确的讲解都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学会, 而需要“教师的帮助”、“集体活动”、“自己努力”才能真正学会。这又与后“茶馆式”教学的另一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相一致:“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与“议”为核心相一致。如果我们从以上分析去理解“最近发展”, 那么“最近发展区”, 最“近”的是什么?最“近”的应该是学生在第一个发展水平后的达成度, 或者是后“茶馆式”教学“学生先学”之后的达成度, 而不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学生处在什么水平。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或以这一理论支撑下的后“茶馆式”教学进行课堂, 那么最关键是能找到最“近”在何处。

要从“三维”来考虑这个“最近”, 即不但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需要教师去推测, 去预设, 甚至用方法去检测。因为完全有可能学生自己认为学会了, 实际并没有真正学会, 所以才要“引导暴露”。这个最“近”, 一定有差异, 这个差异不一定反映了学生的层次, 完全可能是你有你的问题, 他有他的问题。所以, 应该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看成一种教学资源, 让学生、教师共同解难。

目前, 许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作“学情分析”。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学情分析”分析哪个阶段, 如果仅仅是教师授之前或者说“学生先学”之前的学生“学情分析”, 是不够的, 应该还有“学生先学”之后的“学情分析”、“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常常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的是预设的, 有的是生成的, 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后“茶馆式”教学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区域”最大化。这里的“化”, 正说明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议”为核心, 坚持了课堂教学学生学的逻辑结构, 而使教学的方式更加完整, 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那么, 必然带来了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性。这样, 需要证明的是后“茶馆式”教学的这些变化, 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业效能的提高, 是否在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静教院附校在研究后“茶馆式”教学的同时推行了一种新的教育科研方法———“循环实证”[3]。这种方法不同于过去的“对照班”、“平行班”的实证方法。比较好地控制了“变量”, 以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进行干预, 适当、灵活地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 测试课堂通过干预之后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地“循环实证”, 证明后“茶馆式”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在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开始从中学的物理学科, 然后又推进到中学的数学、语文学科;之后又从中学推进到小学, 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 研究开始重点放在考试学科。我们的认识是: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 进一步提高质量, 仍为当今教育界的重要命题。而学生负担重, 重的主要在考试学科, 不提高这些考试学科的教学效能, 是不可能提高全面的教育质量。也正因为推进了后“茶馆式”教学, 不但提高了这些考试学科的教学效能, 从而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投入”少, “产出”多。据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上海部分区的中、小学校评价, 结论是静教院附校不但学业成绩好, 而且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育活动多、艺术活动多、实践活动多;补课少、测验考试少、回家作业少、师生关系好、学生普遍喜欢学校。这说明, 在社会、家庭环境基本相仿的情况下, 追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还是有可能的, 也是有作用的。

这里还需指出的:追求最大, 不等于无限,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基础也是有限的。因此, 课堂教学的目标也一定是有限目标。

四、后“茶馆式”教学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 而且还会影响“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这里, 可以从案例谈起。我曾经在一所中学教高三物理。这一年我区所有选考物理的学生都用我校的考场, 包括本校学生。下午考物理, 中午时分一位女同学急急忙忙走进我的办公室, 说:“张校长, 我还有三门多重选择题不会做, 您能否帮我解一下?”我看了看表, 啊?仅有二十分钟就要高考了。于是我说:“马上就要高考了, 不要再做了……”听了我的话, 这位学生站着不走。不但不走, 还“威胁”我说:“张校长, 万一下午考到了怎么办?”我经不起她的“威胁”, 只能拿起了笔。题目不容易, 当我全部解出已经临近考试。这位女同学高高兴兴进考场。我作为主考官去巡视, 自然关注了物理试题。巧了, 真的有一题是这位女同学问到的!这时我感到庆幸。考试结束后我遇到她, 说道:“这次你可多得5分!”万万没想到, 她沮丧地对我说:“张校长, 这道题目我还是做错了。”这位同学是否智商特低?不是, 这年, 她考上了医科大学, 毕业后就在我区的中心医院工作。那么为什么中午讲的, 下午就忘了呢?

其实,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 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 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 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 有时可以帮助正确地概念掌握, 甚至可能超越文本成为“闪光点”;有时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 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迷似概念”等。“相异构想”可能是不正确的, 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如果在教学活动之前, 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那么教师组织教学也就简单, 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一个个“杯子”里就可以了。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 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跑掉了, 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当然, 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 与正确的认识“碰撞”, 再放入学生的脑中, 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最近发展区”明确指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 而且把第二个水平命名为“潜在的发展水平”, 而这个“潜在的发展水平”的获得, 一定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集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后“茶馆式”教学不但把“议”作为核心, 而又有一定“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 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进行课堂干预。其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最近发展区”质量。我们要避免学生貌似已有了很大的“最近发展区”区域, 但是在这“区域”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五、后“茶馆式”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 有的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实, 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 而且还有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作用在于后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曾作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小学五年级毕业之前 (上海为五、四分段) 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毕业后进入初中, 在六年级学习之初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把中学检测成绩分到原小学, 与该校五年级的成绩进行比较 (都转换成了标准分) 。结果, 差异明显。何故?这段时间大部分在暑假, 学校没有上课, 课外读书分布也应该是均等的。原因应该在原来小学教学中“过程、方法”目标的达成度。因为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与“过程、方法”有关, 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与“过程、方法”有关。

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相比发展之一就是教学的方式更完善, 即从过去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 发展成“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这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型课程中, 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该是两种学习方式并存。后“茶馆式”教学还提出了在基础型课程中适合使用“做中学”教学方式的三点依据:1.一定是核心知识, 或核心概念。2.学生学习这一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经历, 或有经历, 经历不全面。3.一定要能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主题。这样, 教师有了操作依据。教学中不但有两种方式, 而且在这两种方式中都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我们不但关注“最近发展区”究竟最“近”什么, 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还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十余年来, 静教院附校一直围绕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主题进行着研究与实践。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 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其中, 一个是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另一个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后“茶馆式”教学又是“最近发展区”的具体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段力佩.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 1984, (2) .

3.《卖炭翁》“后茶馆”式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并通过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适时评价:读得字正腔圆;读得节奏分明;读得声情并茂……)

2.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朗读。(以后进生为突破口,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请同学们把易读错字的读音带到文章中去反复读。

5.再次指名读文。

6.生自由读文,画一画本首古诗是如何停顿的。生边画边练读。

7.师领读,学生修改停顿并跟读。

8.指名读文,要求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质疑,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生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汇报,生生互相解决字词情况,师在旁加以指导。

4.再次读文,小组合作试着说说诗意。师巡视。

5.指名汇报诗意。(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如有不明白之处,师再加以引导)。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古诗,体悟作者情感)

1.生自由读文,并思考: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卖炭翁?

2.生答:可怜的、落魄的、脏兮兮的……

3.生带着以上感受读古诗,读出卖炭翁的落魄、可怜……

4.指名读文,师指导。

5.生自由读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作者白居易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深入刻画卖炭翁的形象。(明确:采用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等写法)

同学们,这首古诗课文里只节选了前八句,后面还有十二句。后来卖炭翁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想,就请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看看卖炭翁之后又会遭遇怎样的状况。明天我们再一起交流。

4.后“茶馆式”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后“茶馆式”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后“茶馆式”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七月底,顶着高温,夹着暑气,我们全校教师100来人浩浩荡荡地走进上海,走进上海市静安区,聆听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听了张人利校长研究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讲座。   初进静安学校,右手边墙面大大的校训发人深省:   不比阔气比志气   不比聪明比勤奋   不比基础比进步   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人文内涵。听完讲座,精神爽朗的张人利校长笑咪咪地问我们:“讲得可以吗,听懂了吧?”我们都声称今天听君一席话真的是洗脑了。这绝对不是阿谀奉承的话。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也在他的讲座中融会贯通,他喜欢性地说一句话:“你还不信是吧,那我就摆事实给你听,来证明我的观点。”他的理念听之似乎很平凡,都是来自前线的经验总结,大家从早上8点到近12点,居然没一人思想开小差。细细品味却有高度有深度有维度。我想他的讲座这么吸引人,也离不开他在“后茶馆式”教学中提出的相异构想。   静安学校从创办至今,历史悠久,他们拥有很有的荣誉称号和敏感指标。全校倡导:没有早自修、晚自修;全校开设近校本课程近100门;全校不订教辅材料;保证每人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静安学校九年一贯制,学生几千人,学校却小的连像样的操场也没有);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表演;每学年一次的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注重生活质量,注重学生品质,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得该校每年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平均分让人看得瞠目结舌,他是当之无愧的一所名校。 常态情况下,老师究竟怎么教?学生究竟怎么学?据张人利走南闯北后归纳出如下几点: A、老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学习方式单一,老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 B、学生“潜意识”暴露不多,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老师仅仅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面批就非常重要,直接交流,直接聆听。物体不受力不动,一受力就动。现在的学生就是如此。   C、许多老师不明白自己每个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包括曾经流行一时要求上课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其实更多是追求课堂的一种花俏,仔细了解,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不多。 那小组讨论,什么问题值得讨论,其实是相异构想越多的越值得讨论。 后“茶馆式”教学挑战教学弊端。教师面对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时,一定回首过去,审视今天。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而今天所谓后的“茶馆式”教学就是发展后的“茶馆式”教学,发展的趋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方式更加完善,后“茶馆式”将书中学(学生获得的间接知识)与做中学(学生获得的直接知识)有效结合,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习。 2、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中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教学方法。   3、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过程与方法实际决定了学生掌握东西的牢固程度。 归根结底,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怎样把这些细节都做到实处了,做出效果效益来。由于静安学校是九年制,张人利校长就抓住这点优势,告诉所有的教师,教学的.科学完全有必要跨学科、跨学段的有普遍意义的课堂教学,关键就取决于“干预因素”。这两个“干预因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师不讲。经常拿到教材进入课堂,所有重点、难点在教师心中有谱了,那偏重的教师本位。注重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才是关注学生本位。 其次教学中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有的教师喜欢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其实越是聪明的学生越是有相异构想的碰撞。 一个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暴露学生的问题,然而这样理念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这也把教师从文化认同提升教师与学生文化自觉的要求上来。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备课要备学生。教师要精讲,精致解读文本内涵,广度增加,深度增加,确定教师认为的文本重点和难点。学生作业要精选,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我们还牢牢记住了张人利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点,我只要改进一点,兢兢业业的改进一点,勤勤恳恳地改进一点,扎扎实实地改进一点,而这一点是你坚持做下来,那你就成功了。

 

5.后茶馆式的教学报告会心得 篇五

------《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会心得

有幸听到谦逊的张人利校长所做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会,收获实在颇丰,报告会中经典之词、之句不胜枚举,他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其实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他那种将实践与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的艺术,不仅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某些理论知识,更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将这些深奥的理论与课堂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他把“相异构想”的理论摆在我们面前,用通俗易懂又兼杂些教育理论的话语告知我们这个概念的含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潜意识,这些都是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这些想必早已根深蒂固,要想驱走这些“杂念”又是何等不易?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潜意识----不同于其他人的思想,因为相异构想越多,越值得讨论!正确的越容易忘记,错误的越容易记住。我们应该去激发这些潜在的思想,也许这些思想不那么准确,有错误的、有正确的、有稀奇古怪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去尝试挖掘这些构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去追寻真理,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与老师在追寻中探索真理,汲取营养,丰富已习得的知识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研究学习中获得一种“克服困难”的成功动力,激发追寻真理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不同人的思想在交流中迸射出灵感的火花,让创造性思维的脑细胞随之而活蹦乱跳起来。

当然在追寻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执教者更应该在教学中反复地思考如何追求更高效的课堂。后茶馆式的教学所追求的就是这种课堂。这种教学颠覆了以学科为线索来教学逻辑结构的局面,变为学生自身学习的逻辑结构的学习方式。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执教者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提出一环扣一环、富有艺术性、又与课堂目标相一致的问题,把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其自然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教授的《祖父的园子》这节课为例,教师自始至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萧红的五彩缤纷、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让孩子们与作者一起享受那无拘无束的童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就在富有童趣的文字之中自然流露出来。情感教学目标与解读文本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当然课堂目标具有相对的有限性,我们必须追求在这有限性中做到重点突出,尽量做到一节课攻破一个重点,万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一线工作的我们应深入解读教育教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后茶馆式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地运用到教学探索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设置更高的人生目标,在研究探索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我想用这句话来评价后茶馆式的教学-----相异构想,殊途同归,不知恰当否?

6.后茶馆式教学 篇六

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学生作业减负情况下增效都依赖于校长张人利教授的后“茶馆式”教学。何谓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它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创新思维,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后茶馆式教学简介:

1.本质:让教育走向对话与合作。

2.价值取向:以学论教。在学生的基础已确定下,学生是否得到有效的、充分的发展,决定于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业效能为导向,以学生效能的高低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3.基本要素: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不确定用时、不拘泥应用完整、不规定教学顺序。“议”是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议”的本质是对话,是学生相异构想的充分暴露。

4.基本特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一定是有对话的。

5.理论支撑: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有幸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让我对后茶馆式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学生“议”为中心,把教师废话时间还给学生,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从而提高学习效能。简单一些,就是让学生先思考,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思维或不同方法呈现出来,一同来讨论,达到更正错误方法,开拓不同思路的目的。后茶馆式教学使我们心中的一串串的沉重疑问得到释放。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等等问题,带领他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才是好课,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后茶馆式教学的现场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

后茶馆式教学

推荐

一、常态教学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讲的太多,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即便有学生自己学习的环节,但学习方式也是单一的。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的错误应该最早的暴露出来。

3、许多老师不明白自己的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提问的意义何在,讨论的意义何在,等等,面对这些目的,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

4、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除了布置大量的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二、后“茶馆式”教学突出了两个关键干预因素: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强调“书中学”“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书中学”为主。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一些只是、概念和方法,经历本身也是一种知识。

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背后蕴含的东西却十分深刻,如果不增加学生的时间经历,仅仅告诉他们最后的结果,那么过一段时间之后,正确的只是跑掉了,留下的还是错误的。通过做数学,逐步构建概念。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

尽早的暴露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为什么讲了重点和难点,效果并不好?

上课听的懂,回家做作业困难。问题出在哪里?其实,老师老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是能自己看懂、学会的,其实只是把一句话理解就行了。这样的课怎么上才能高效呢?先让学生自学,形式是阅读文本,然后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力争解决这些相异构想。

大量的时间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讲学生不会的,也只有暴露了学生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特别关注那些自己没有学会的学生,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纠错。在教学中,教师不让学生先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能,而且还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另外,要让学生建构自己的只是,只有别人的讲解,没有自己的暴露是不够的。

三、教师该改变什么? 教师讲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吗?

教师要讲嘘声自己不能学会的。重点不一定学生自己学不会,教师认为难点的,也许学生不认为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也许就是学生的难点。以学定教。

1、要判断学生是否自己能学会,一定要让学生先学。2让学生先学,这个先学是课前学习,还是课上学习?

3、学生先学,有很多方法,那种方法的效果最好,比如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还是做练习?是讨论,还是做试验?

4、如何检验学生那些已经学会?哪些没有学会?

5、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认为已经学会了,实际还是没有学会,怎么办?如何解决?如何让他们暴露问题?

6、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有的还没有学会,教师又该怎么办?

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单强调了先学,而且强调了教师教什么?另外,教师教的时候,学生还在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贯穿始终的。

目前,许多的教学,教师只是在学生头脑中错误的想法之前加上正确的,过了若干时间后,正确的跑掉了,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还是原来错误的,怎么办?补课?再加以一点正确的,又跑掉,再补课。

其实,在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对事物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看法,又的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甚至超越知识,更多的错误或者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只有教师有意识地、适当地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充分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有效果。

“后茶馆”式教学内涵十分丰富,强调了先学,反对老师讲的太多,指明教师该讲什么,又强调教师可以是学习的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学习。教师不仅是传授只是,更多的是让学生的“潜意识”暴露,是议论,是学生自我的建构。

读——议——练——讲——做。

上世纪,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教学改革为全社会所关注。老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个字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为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而且至今仍产生著深远的影响。当时,段老又把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称之谓“茶馆式”教学。

为什么把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称作“茶馆式”呢?我们认为:虽然有“读”、“议”、“练”、“讲”四个环节。但是,“议”却反映出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本质特征。从认识论角度看,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的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些看法及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往往大相径庭。教学上称这种学生的想法为“相异构想”。广义地理解“相异构想”,可以是错误的,可以是不全面的,也可以是正确的,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讨论、对话,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冲突,对“相异构想”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称之为“有意义学习”或“有效学习”;对教师而言,进行的才是启发式教学。而且,课堂上的某些教学内容,学生的“相异构想”数还不是一、二个,多则甚至有几十个,如高中物理的分子运动论。这样,如果仅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显得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此,“议议”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不但要有竞争,还应该有合作。特别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时,一个人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需要有团队的共同参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重大的项目常常不但要有人领衔,还有一支强有力的团队。这个社会学的基本原则也应该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段力佩校长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课堂教学方式归纳为“茶馆式”教学正是一种精僻的阐述,也凸现了上海育才教改经验的本质特征。新课程推进中,有人提出“教学要走向对话”,“教学要走向合作”,这种“议议”的“茶馆式”教学不正是走向对话、走向合作的一种方式吗?

基于学校本体,为了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认识、提高的过程。虽然教师与学生处的位置不同,但是,人的认识过程还是有类同的。尤其是,当校本研修进入教学,聚焦课堂时,就从教育的基础性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进入应用性研究(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而教育的应用性研究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必然也会在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上产生各种“相异构想”。在教师教育中,报告、讲座,要吗?要的,够吗?不够!教师教育恐怕也要走向话对,走向合作。“议议”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不亚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光靠一、二个教学骨干远远不够,需要团队合作,整体提高。目前,校本研修的方式已有很多:讲座(报告)式、论坛式、自研式等等,为了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也从认识论和社会学层面来解读教师教育,能否可以把“茶馆式”引入校本研修?可能有的学校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雏型,是否应该明确冠以“茶馆式”校本研修的“名称”,并且使它个性更加突出,目的更加明确,操作更加规范?

教育部基教司下达的是校本教研,教育部师范司下达的是校本培训。上海市教委下达的文件中用的是校本研修,还规定校本研修要记入教师教育总分。我们的认识是在中、小学具体实施中应该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加以整合。校本研修不但要开展,而且要规范。目前,我院的实验学校——静教院附校正在教研组为单位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积极推行“茶馆式”校本研修。这种“茶馆式”的校本研修有三部分组成:

一,研修活动之前写“茶馆式”校本研修活动方案设计; 二,研修活动中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

三,研修活动之后写“茶馆式”校本研修的回顾与反思。其中,“茶馆式”校本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六个要素:

1.产生研修主题的背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总目标,了解教师在学科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各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在心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困惑的、热点的问题,归纳后提出研修的方向。

2.研修主题。通俗易懂,甚至要口语化。便于教师发言。一次“茶馆式”校本研修时间有限,所以主题宜小,容易使谈话内容集中。一个研修方面可以一次校本研修完成,也可以分若干次校本研修完成。

3.研修目标。这里反映的是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的目标,它既不是近期目标,更不是远期目标,而应该是直接目标。

4.研修问题。以研修主题为方向,为了达到研修目标,应该在研修前设计若干便于讨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性。

5.研修准备。没有准备就不可能达到提高教师研修的有效性,研修之前要把研修主题,讨论的问题告知所有研修人员,要求作好充分准备。

6.研修期望的结论。本次研修活动期望我们全体参与研修的教师知道些什么?

“茶馆式”校本研修的回顾与反思包括三个要素:

1.原设与生成。虽然校本研修之前有方案设计的原设,但是,由于是“茶馆式”的,教师的发言,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上的实际看法往往带有生成性。甚至“共识”都不一定能产生。“回顾”中应该把这些凸现出来。

2.精彩片断摘录。精彩片断包括教师在研修中的话语,也包括教师之间的争论等等。3.理性思考。本次研修究竟达到了什么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改进? 从静教院附校“茶馆式”校本研修的要求和具体实施过程看,“茶馆式”校本研修既相同于茶馆,又不同于茶馆。过去,段力佩校长曾把上海市育才中学的“茶馆式”课堂教学方式的名称之前加了“有领导的”四个字。成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也正说明育才的茶馆式教学相同于茶馆,又不同于茶馆。“茶馆式”校本研修与茶馆相比较:

相同之处在于,自由、宽松、愉悦、和谐。发言自由,不规定发言顺序、不规定发言时间长短,可以“插嘴”,可以打断对方发言,可以群体说话,可以说给全体听,也可以与旁边教师先商量一下。内容宽松,甚至偶然说些似乎与主题无关的也可以。形式宽松,讲可以,放段录音、录像也可以。正因为自由、宽松,一般不会产生话语霸权,教师谈话愉悦,和谐。

不同之处在于,有主持人。对“茶馆式”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有主题,围绕主题,还有问题设计。即使有有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发生,那么其出发点也应该以原设的问题为起点。有研修目标,使整体“茶馆式”校本研修能朝著预定研修目标发展。

“茶馆式”校本研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以下三个方面最为关键:

1.研修主题、议论话题一定是教师感兴趣的,而且能议论的。从理论上说,这些主题,问题应该在这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之间是有差异的,各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要设法寻找各不完全相同的“最近发展区”的公共区域,即它们的“交集”。主题、问题应该在“交集”之内。期望在共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也能解决教师的一些个性问题。

2.为了达成研修目标,要有“专业引领”。专业引领不等于专家引领。在一次“茶馆式”校本研修活动中必须有人对这一研修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与认识。这个“有人”,可以是组长,可以是组员,也可以是外聘专家。因为,校本研修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但又不限于学校。

3.组长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能把握全局。能够“轻”“重”自如。

对过去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都有一个继承、发展的问题。特别象对全国都有影响的上海育才教改经验更是如此。现在,我们把过去育才的“茶馆式”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教学移植到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校本研修中来,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另外,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手段、方式也有变化。例如网络、录像、录音、研究性学习等等,完全可以应用到“茶馆式”校本研修中来。当然,“茶馆式”校本研修同时又继承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议议”。

7.后“茶馆式”教学简介 篇七

(一)后“茶馆式”教学的产生缘由 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教学模式”,他们对我们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贡献。然而,他们都试图用一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来概括所有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需要传承、发展和创新。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模型”

1.教学方式更加多元——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茶馆式教学仅有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即有意义接受性学习,让学生获得间接知识。而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以“做中学”方式进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从“读读”开始,到“读、议、练、讲、听”等多种方法选择。茶馆式教学不仅有教师讲解的用时规定,而且,学生先学都从“读读”开始,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必然会因学科、学段、课型不同而陷入困境。而后“茶馆式”教学,不规定“读、议、练、讲”等的用时,不拘泥“读、议、练、讲”等的应用完整,不确定“读、议、练、讲”等的教学顺序,教师可以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3.教学手段更加现代——教学手段的创设,从讲台之上延伸到讲台之下。“教师的讲堂”,教学手段变化一般都在讲台之上。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创设,既有讲台之上,又有讲台之下。讲台之下的教学手段,不是用于教师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它是一种学具。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过去,强调教师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师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两者是有区别的。“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是“学生会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学。独立学习是一种“非同步教学”,结果往往是有人学会,有人没有学会;有人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没有学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成为很自然的选择,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成为教学资源。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非同步教学”。2.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历,这些知识、经历,有的能帮助新知识的掌握,甚至会出现“闪光点”,有的却与新知识掌握相悖。“相异构想”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还可以都是正确的,但思考的角度不同。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在乎教师讲得正确,是灌输。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教师充分对话,才是启发。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源的同时,提出学生先学的明确要求。包括学习的侧重面、关注点,学习期望达成的目标等等,作学生先学的引导。

2.学生自己学习最大化策略。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达到最大化,逐步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3.预设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策略。教师预设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于暴露学生疑惑(包括学生自己认为学会,实际没有学会),也用于教学评价。预设问题设计应该突出学科“重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4.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教师关注学生典型错误,关注学生不同思维,尤为关注学生有创意的“闪光点”。

5.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策略。在独立学习时有学生对自己评价;在小组合作时有学生对学生评价;在全班合作学习时既有教师对学生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评价。

6.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策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疑,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都没法解疑时,教师才进行解疑。

7.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可以单独应用,更多的为结合应用,还可以多次应用。8.“书中学”与“做中学”并举策略。“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不是一种对另一种的取代,而是并举。面对目前学生实践太少,探究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做中学”方式的应用。

8.后茶馆式教学模式 篇八

茶馆式”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带头试行的。原来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探索的活动,也称之为“发现法”。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这是把外国人的方法名称,强加在中国人的改革实践上,不妥;他提出可以叫“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IT整合”等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3)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这种学生差异不仅包括学业成绩好与学业成绩差的差异,还包括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9.“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篇九

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段力佩先生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风靡全国。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在于颠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长期以来,甚至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是以学科体系为线索。教师课堂设计水平高低只是体现在这个结构框架下的变化:有的线索清晰,反映了教师的条理清楚;有的教学方法多样,但还是在这一逻辑结构基础上,只不过某一环节的教法更加灵活。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已经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变成了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我们反思当年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恐怕不是。课堂教学十分复杂。课的类型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段不同,一种形式很难涵盖所有的课堂教学。

第二,新课程推进中产生了“研究性学习”,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低估,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到实处呢?

第三,既要坚持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又要使教学的方法、方式更加多样,我们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呢?

后“茶馆式”教学在继承和发扬茶馆式教学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发展。首先,教学的方式更加完整。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并存,而且后“茶馆式”教学确定选择“做中学”学习方式的三点依据,一是学科中的核心知识,二是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少经历或者经历不全面,三是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不确定“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用时,不拘泥“读、议、练、讲”等各种方法的应用完整,还可以加入其他方法,如“做做”“想想”等,不规定“读、议、练、讲”的顺序,提出“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课堂教学三环节。然后,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即以提高教学的效能来判断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后“茶馆式”教学又提出了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以这两个关键干预因素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干预,逐步形成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后“茶馆式”教学主张“学生先学”,还强调学生先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而且还阐释了教师在“学生先学”之后应该怎样教。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作课前的预习,但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并没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仍是以学科体系的架构重新完整地进行讲解。由此可见,仅仅强调“先学后教”是不够的,关键是“先学”之后的怎样“教”。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师应该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包括学生个体能学会的,还包括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能学会的,这些都无需教师再讲,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后“茶馆式”教学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具体顺序和方法不作硬性规定,追求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0.“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篇十

张人利

一、源于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两多,两少,一改善”

以上分析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学校通过课程与

教学改革,学生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凸现了“两多、两少、一改善”的态势,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改善。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刘云山、陈至立两位中央领导对我校课改均有过批示,中央教科所专家曾专程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评价很高。

4、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空间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学校,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力图通过提高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负担。并且把这项研究首先直落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

常态情况下,教师究竟怎样教?学生究竟在怎么学?在“大样本”的观课之后,归纳出四个突出问题:

a)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

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

b)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

c)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

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许多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表现茫然。

d)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怎么针对学校的教学问题,提出方法,转变教师每天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基本的课题。

二、后“茶馆式”教学挑战教学弊端 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寻找研究的方向:其一,空间维度。全国、上海市、静安区已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存在于本校教师中好的教学方法;其二,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今天;其三,目标维度。新课程推进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当我们作以上三个“维度”上的分析、归纳后,惊奇地发现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不但在当时为教育部肯定,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赞同,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当今许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也能找到与“茶馆式”教学有许多共同点。

为什么茶馆式教学会有这么大影响?为什么

近30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或

有意识,或无意识受到“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呢?因为,虽然这一方法简练成八个字,而且又把这八个字提练为“茶馆式”教学,说明“议”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议“是对话的重要方式。“茶馆式”教学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教育走向对话,教育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

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今天,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诉求。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发展后的“茶馆式”教学称为后“茶馆式”教学。

后在何处?要回答的就是发展在哪里。发展主要 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式更加完善

(主要发展)。80年代“茶馆式”教学仅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学”。新课程推进之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书中学”,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另一种是“做中学”,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知识。其中“做中学”包括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等。可以说,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不但在校本课程中产生了研究型课程,而且在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也应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例如:在初一数学、科学课中的三个专题:“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海上”,“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氧气吗”,学生自己“做数学”,用归纳的方法真正感悟了“无限”和“不循环”的概念。“为什么能浮起”,一个班中的学生竟会产生十多个“相异构想”,学生通过自己做实践,建构起了正确的知识。怎么检测氧气存在,关键是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也是学生自己做实验,逐步形成“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思路。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

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一般有三点依据:1)学科中核心知识;2)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乏经历,或者有部分经历而得出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结论;3)主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据说杜朗口中学在教

师“讲”的用时上有过规定,每堂课不能超过15分钟、10分钟。80年代育才中学也曾有过讲解的用时规定。我们认为:在针对学校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滥,制定校规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因为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先“读”后“讲”,对吗?也不一定。一堂课,完全可能是先“练”后“讲”。也可能是不“读”、不“练”、不“议”、不“讲”,而是先“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

(1)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3.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的选择。(1)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率,对时间的变量。效益,对于时间之外对于其他投入的变量。效果,确定一定价值取向之后的达成程度。

11.尝试“后茶馆”教学后的课堂改变 篇十一

在传统的高三总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是把数学知识点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习题。课堂上的这种直接抛知识的方法,无论老师讲的多么精彩,学生都会因为只是扮演了旁观者和欣赏者的角色,而很快的将知识还给了老师,或者就是最多把高

一、高二所学的一些知识如放电影般的再脑海中呈现了一边。因此在本学期学校大力提倡的“后茶馆”式教学,我体会到这时的教师不是给学生放电影,而是让学生去演电影,参与到其中去。自然地,这样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后茶馆式教学的一个核心是“议”,我认为数学课堂上应该是议与练的结合,适当减少读的时间的分配。也就是说当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方法时,先让学生议,议完了之后得到某些结论后再练,这样学生的理解的更深,记得更牢。以前一般在数学课堂上,我都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来说明一个主要的解题方法或者思路,再让学生通过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也就是上面讲到的放电影式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教师讲了之后,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身体做这道题,其遗忘性一定最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是把上课讲的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在作业中以原题形式出现作业中,结果仍旧有很多同学出现差错,甚至白卷,可见会的依然会,不会的依然是不会,这样的课堂效率效果非常的差。现在我的课堂做了些调整,再给出题目之后,先不忙着讲,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懂题,去做题,然后观察学生自己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自己暴露出问题。这时可以通过提问其他同学,师生一起纠正些典型的错误,做到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在做题期间更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给予肯定。这样整道例题基本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完成,最后再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彻底的巩固。

例如:一次在课堂教学分析了向量与三角函数问题,并且再次在作业中出现,后来效果很好,仅有个别同学做不来,正确率也很高。我是这样来分析的。

例如:a(3sinx,cosxsinx),b(2cosx,cosxsinx),xR函数f(x)ab.(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2)f()6,[,],求cos2.542步骤:议议:与某位同学一起完成了向量与三角函数结合的题的一些基本运算; 练练:请同学动手完成我们所需的三角函数型(发现问题:运算化简);

问问:问什么是f6; 5练练:学生求解(发现:解法一:联立方程组,运算碰到问题;解法二:巧用已知角与未知角,进行拆角的运算。);

议议:目标:(1)掌握向量运算的转化问题,基本属于运算较烦型;

(2)掌握拆角的方法,简化计算。

12.后茶馆式教学1 篇十二

一、后茶馆式教学的起源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教育部肯定,也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的赞同。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教育要走向合作,教育要走向对话,教育要走向学习共同体。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只有继承才能更快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教学方法的发展称作后“茶馆式”教学。

“茶馆式”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带头试行的。原来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探索的活动,也称之为“发现法”。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这是把外国人的方法名称,强加在中国人的改革实践上,不妥;他提出可以叫“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教学方式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一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三、为何出现茶馆式教学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IT整合”等教学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3)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这种学生差异不仅包括学业成绩好与学业成绩差的差异,还包括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好处

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学的特色。发言自由,不规定发言顺序、不规定发言时间长短,可以“插嘴”,可以打断对方发言,可以群体说话,可以说给全体听,也可以与旁边教师先商量一下。内容宽松,甚至偶然说些似乎与主题无关的也可以。形式宽松,讲可以,放段录音、录像也可以。正因为自由、宽松,一般不会产生话语霸权,教师谈话愉悦,和谐。

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并不松散,“茶馆式”教学每次活动都有主持人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为了达成目标,“茶馆”里也有专业引领。这里的专业引领不等于专家引领,在一次“茶馆式”活动中必须有人对这一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与认识。这个“有人”,可以是组长,可以是组员,也可以是教师。

五、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

茶馆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在于一个“闲”字,往往存在着教学主题不明确、教学过程自由散漫、缺乏思维深度、浪费时间和道听途说等诸多问题,使教学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其受指责最多之处是致使学习者浪费时光。

上一篇:自我介绍完美下一篇:铁路防灾系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