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后感

2024-07-05

看三国演义后感(共12篇)

1.看三国演义后感 篇一

《三国演义》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它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名著是因为它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丰富。

它介绍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纷争,烽火连天,硝云弹雨、战争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霸业,用尽心机,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不再宁静,安逸,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三国演义》也刻画了许多传奇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迈的张飞;仁慈的刘备;英勇的关羽;妒贤嫉能的周瑜,奸诈的曹操……

当我看完了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本,我仿佛穿越了一般,亲眼目睹了三国厮杀,现在,心中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我趴在床上,吹着空调,过着快乐而又享受的暑假,阳光洒在地板上,漾起金色的光芒,鸟儿在茂盛的树上哼着歌曲,一切是多么安详。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三国时期的孩子们只有冰冷的目光,我们有许多值得信赖的朋友,可是三国时期的孩子只有冰冷的剑,我们人与人和平共处,可三国时期却互相残杀……

也许,这就是命运,感谢上苍,给予我们的和平、快乐!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是来自著名作家毕淑敏阿姨的散文《提醒幸福》中的一句话,是啊!人们爱回味以往的快乐,却没有感受到此刻的幸福!

请珍惜此时的幸福,不用埋怨,嫌忌,和平便是一种幸福!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便是一种幸福!

2.看三国演义后感 篇二

一、草船借箭典故的起因就是抓住机遇, 战胜困难

有一天, 周瑜聚众将于帐下, 教请诸葛亮议事。周瑜问诸葛亮:“即日将与曹军交战, 水路交兵, 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说:“大江之上, 以弓箭为先。”周瑜说:“先生之言, 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 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 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 先生不得推却。”诸葛亮说:“都督见委, 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 何时要用?”周瑜说:“十日之内, 可完办否?”诸葛亮说:“操军即日将至, 若候十日, 必误大事。”周瑜说:“先生料几日可完办?”诸葛亮说:“只消三日, 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说:“军中无戏言。”诸葛亮说:“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 甘当重罚。”周瑜大喜, 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 置酒相待说:“待军事毕后, 自有酬劳。”诸葛亮说:“今日已不及, 来日造起。至第三日, 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 辞去。鲁肃说:“此人莫非诈乎?”周瑜说:“他自送死, 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 他便两胁生翅, 也飞不去。我只吩咐军匠人等, 教他们故意迟延, 凡应用物件, 都不与齐备。如此, 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 有何理说?鲁公今可去探他虚实, 却来回报。

草船借箭的起因可能有以下五点原因:第一, 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为了联合对付曹操集团;第二, 孙刘联合团队缺乏江面上作战使用的军事工具——箭枝, 困难重重;第三, 由于战备迫在眉睫, 孙权集团周瑜大将军限定刘备集团高参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枝箭;第四, 诸葛亮预计第三天晚上长江江面上有大雾弥漫, 可以诱使曹操放箭, 所以, 诸葛亮因势利导, 抓住机遇;第五, 周瑜阳奉阴违, 蓄谋暗地里吩咐本集团的军匠拖延推诿, 延误工期, 以期治罪诸葛亮。

二、草船借箭典故的经过就是借鸡下蛋, 孵化雏鸡

鲁肃领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说:“吾曾告诉鲁肃大人, 休对公瑾说, 他必要害我。不想鲁肃大人不肯为我隐讳, 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鲁肃大人只得救我!”鲁肃说:“公自取其祸, 我如何救得你?”诸葛亮说:“望鲁肃大人借我二十只船, 每船要军士三十人, 船上皆用青布为幔, 各束草人千余个, 分布两边排列。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 若彼知之, 吾计败矣。”鲁肃允诺, 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 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 只言道:“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 自有道理。”周瑜大疑说:“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 各船三十余人, 并布幔束草等物, 尽皆齐备, 等候诸葛亮调用。第一日却不见诸葛亮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 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鲁肃问道:“公召我来何意?”诸葛亮说:“特请鲁肃大人同往取箭。”鲁肃说:“何处去取?”诸葛亮说:“鲁肃大人休问, 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 用长索相连, 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 长江之中, 雾气更甚, 对面不相见。诸葛亮促舟前进, 果然是好大雾!

草船借箭的主要经过有:第一, 周瑜部下鲁肃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了诸葛亮, 第二, 周瑜部下鲁肃暂时为诸葛亮保守了向他借船、借人、借布、借草的秘密, 第三, 周瑜部下鲁肃为诸葛亮准备了二十条船, 六百个士兵, 每条船上还用青布制作了幔帐以伪装战船, 并在每条船上用草物扎成假人千余个充当作战士兵;第四, 诸葛亮用他平日掌握的天文知识和水文知识及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 于第三日凌晨江上大雾时进发北岸曹操驻军营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谜魂阵或诱兵之计。

三、草船借箭典故的结果就是神机妙算, 载誉而归

当夜五更时候, 船已近曹操水寨。诸葛亮教把船只头西尾东, 一字儿摆开, 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 如之奈何?”诸葛亮笑道说:“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 待雾散便回。”却说曹寨中, 听得擂鼓呐喊, 毛蚧、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曹操传令:“重雾迷江, 彼军忽至, 必有埋伏, 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 合计六千个弓弩手, 火速到江边助射。少顷, 旱寨内弓弩手亦到, 约一万余人, 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诸葛亮教把船吊回, 头东尾西, 逼近水寨受箭, 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 诸葛亮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 排满箭枝。诸葛亮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喊:“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 这里船轻水急, 已放回二十余里, 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却说诸葛亮回船告诉鲁肃说:“每只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 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 却不甚便!”鲁肃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 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 工匠料物, 都不应手, 将这一件风流罪过, 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 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佩服。船到岸时, 周瑜已差五百小军在江边等候搬箭。诸葛亮教于船上取之, 可得十余万枝, 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拜见周瑜, 细说诸葛亮取箭之事。周瑜大惊, 慨然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吾不如也!”

草船借箭的主要结果是:第一, 诸葛亮命令将士将船只沿江边一字儿摆开, 佯装进攻曹营。第二, 曹操误认为江东偷袭江北, 命令弓弩手放箭射击, 第三, 诸葛亮待船只一边受满箭枝后, 然后又命令每只船只调整方向, 让没有受箭的另一半边面临曹营, 诱使曹营继续射箭, 直至每条船只上的草人受满箭枝为止。第四, 当每条船只受满箭枝之后, 诸葛亮又命令二十条船只凯旋回师。此时, 曹操方才知道中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后悔不已。

四、草船借箭典故的贡献就是中国会计文化建设

从筹资学的角度出发, 诸葛亮做到了以较少的成本,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筹资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租用二十条船使用期三天;二是借用了六百名军士;三是二十条船上使用的青布幔子;四是使用了二万多个草把子, 其成本较少, 但取得了十万多枝箭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草船借箭典故中, 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有如下好处:第一, 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原材料, 如竹子、翎毛、胶漆等;第二, 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军工费用;第三, 缩短了制造十万枝箭的生产工期七天;第四, 增长了孙刘联合团队官兵的士气, 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第五, 重挫了曹操集团的锐气, 削弱了曹操集团的战斗力。在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诸葛亮, 正因为诸葛亮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 看阵图, 明兵势, 才获得如此大捷。在通天文上, 诸葛亮利用了江面大雾这一天然屏障;在识地利上, 诸葛亮利用了长江水域来去自由的特性。在明兵势上, 诸葛亮利用了鲁肃的朋友义气与曹操多疑的性格, 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应俱全, 不费江东半分之力, 已取得十万余箭的筹资效率。

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 英勇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地精神榜样。“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每一个时代精神, 都是人民群众的激情创造, 都是国家智慧力量的不断提升, 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拓展。作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神机妙算”行为, 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聪明智慧和知识内涵, 标志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雄心和壮志。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部分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特别是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 使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必须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的产品, 转化为高人一筹、无可替代的品牌产品, 使模仿型、跟踪型、低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 才能经得起风吹浪打。”中华儿女要以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与智慧, 激励更大的信心, 更强的奋斗, 更多的创新,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把发生在东汉末年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写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筹资决策理论的实践。今天, 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 能否运用这个典故启发我们的筹资谋略, 从中汲取智慧养份。

关键词: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筹资决策,会计文化,建设贡献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 1986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语文第十二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读《三国演义》,看关云长 篇三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云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点塑造的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书中描写关羽出场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后关羽在战争中勇猛表现和过人的才能更是增添了人物的英雄色彩,先是对付黄巾军时的先斩程远志,后又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这都是关羽的神勇表现。从古至今,关羽集忠、义、胆、勇、智一身的人物特点使得后人将关羽奉行为“武神”,也是《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唯一一位在死后仍被后世所膜拜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丰功伟绩和忠义性格进行了大量的渲染,也从侧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缺陷,最后关羽的死更是赋予了人物浓重的悲剧色彩。现在大多文献仍将关羽放在“神”的背景下进行讨论,本文则力求运用辩证的思维来解读关羽这个人物,并对关羽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做综合的分析。

关羽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首先,关羽对“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的忠诚在书中便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关羽贡献出许多的功绩,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羽身上的忠更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关羽在投降曹操期间,在曹操尽其所能对关羽实行各种礼遇面前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并且在此期间,对二嫂也依然敬重,凡事都向其禀告。关羽在得知刘备投奔袁绍处后,在向曹操辞别多次未果之后,只身带二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刘备,关羽对刘备的忠心可见一斑。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又何止关云长一人!也就是说,关羽之所以被后人推崇除了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外,全靠《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义”的着重渲染。然而反观历史人物中不乏义士,刺秦王的荆轲、精忠报国的岳飞等比比皆是,但为什么唯独关云长这个人物被神化呢?这都与《三国演义》中关羽“义”的独特行为有关。以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例,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关羽念及曹操的恩义,又见曹军惶惶,心中不忍,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关羽的一次投降和一次不降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更是将“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关羽在下邳附近为曹操大军围困,关羽若不投降而战死的话将有三罪:其一,负当年之盟誓。其二,负使君依托之重。其三,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以逞匹夫之勇。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关羽提出三约,才有了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千里走单骑寻兄”的义举。再看关羽第二次的“不降”。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已正式建立蜀汉,而关羽刚愎自用失守荆州,即使能够再回到蜀汉,便让刘备背上“因私废公”的不义之名,因此关羽的死既成就了国家大义,也是成就了兄弟之义。

然而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辩证地评价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并清楚认识到正是由于关羽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最后的悲惨结局。罗贯中在整个著作中都没有正面提及和评价关羽的性格劣势,但从“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的描写中不难看出晚年时期的关羽求功心切、自我满足感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达到顶峰,这才使陆逊知趣荆州的计谋成为现实,可见关羽英勇一世最终却被自己打败。关羽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严谨性。关羽性格莽撞早已显露无遗,特别是在问题处理上的不够严谨。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通过共同联盟来以此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之下将孙权之子比作“犬子”,首先关羽的表现狂妄,缺乏一个大将应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其次关羽忽视孙权欲意结盟背后的本质,其不谨慎的态度破坏了诸葛亮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此时关羽的狂妄更是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权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最终导致关羽失守荆州。第二,恃才傲物。关羽倚仗功绩高大,在后期表现出的恃才傲物便越发明显。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中刘备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却认为黄忠区区老卒岂能与自己同伍。从这里不难看出,关羽的恃才傲物已影响到局势的发展,后人评价“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也不无道理。同时关羽的骄傲也影响了同僚之间的关系。同样在第七十三回,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的“稍有差池、二罪俱罚”为二人的叛变投敌埋下了种子。另外关羽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心存怨气,孟达和刘封在关羽败走麦城后的冷眼旁观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原则不坚定。关羽的“义”是个人成就的根本,但也成为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不仅破坏了诸葛亮“算计”华容道的战略,反观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将个人恩怨放在政治原则之上,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刘备政治集团的利益。

关羽是中国的历史漫漫长河中家喻户晓的人物,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这个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逐渐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由以上分析可知,关羽作为民间崇拜的圣人与他的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密不可分,而当对关羽这个人物全方位分析时又不难发现这个悲剧英雄背后的性格缺陷。一生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却因骄傲轻敌,兵败麦城。后人有诗叹道:“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4.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四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二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之前是因为对三国事以及人物不太了解,每当同学之间聊起三国,我都是旁听者不知道三国的历史。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每个人物有着不同的地位、身份、性格等等。之前一直听同学之间聊天,蛮喜欢刘备这个人物。但是经过自己的看过之后,我不这样,我觉得曹操这个人物更加的值得称赞,人们都说他诡诈,其实在兵书里说了兵不厌诈。但是不管曹操的魏、刘备的蜀,还是孙权的吴最终还是归晋。乱世之中的英雄豪杰最后一个个逝去。当初的豪勇壮志,随着他们的离去,渐渐远逝。

三国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以智谋和奋勇来依次叙述,但是我认为智谋永远是胜过奋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每一次战争离不开勇武过人的将领更离不开那些运筹帷于帐中,决胜千里外,的谋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证实了这个观点。有用而无谋往往只有失败的阶境。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验证了永远也扶不起是阿斗啊,纵使之前有诸葛亮的辅佐,但是在诸葛亮远征北伐魏国的时候,他何时不在担心蜀国。《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司马懿乘势直逼汉中之咽喉街亭。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守街亭。诸葛亮令王平同去,又派高翔、魏延领兵一万随后支援。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强违孔明的嘱咐,擅自在山上下寨,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敌人。司马懿围困马谡,断其水源,蜀兵几次突围都失败,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马谡的纸上谈兵,有勇而无谋。

这些英豪,再看看蜀国。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整个吴国可用之才真是屈指可数。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赤壁之战,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还有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臵。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我尤其怀疑借东风这件事。我认为完全是诸葛亮借自己对自然的博学,知道三天后有东风。

在我看《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次出征伐魏,常为诸葛亮每次使用的计谋而感到诸葛亮真乃神人也。例如:暗渡陈仓、空城计、走为上、木牛流马、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等。

而今吾已第二次看《三国演义》,感受尤为颇深,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作者

主题概括

好词

《三国演义》以三国争雄为题材,从儒家政治道德观出发,但历史发展进程恰恰与理想背道而驰—— 暴

在三国风云变幻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描写来解析英雄人物的才能和道德,《三国演义》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震撼力,主要是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冲突,49初出茅庐50锦囊妙计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2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本人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4宁教本人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本人(曹操)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 十拿九稳耳(关羽评张飞)

12非恬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使远(诸葛亮)

13本人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本人决一死战(张飞)

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22鞠躬尽瘁,死然后已(诸葛亮)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5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篇四:《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字

《三国演义》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三国演义》让我领略了足智多谋的无尽魅力,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了了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勤奋的道理。在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话语权,也才能掌握未来。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从现在开始,我一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篇五: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作者

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三国争雄为题材,但历史发展进程恰恰与理想背道而驰——

暴政能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主要是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好词:

49初出茅庐50锦囊妙计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2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本人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4宁教本人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本人(曹操)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十拿九稳耳(关羽评张飞)明志,非宁静无致使远(诸葛亮)

13本人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本人决一死战(张飞)

5.看三国演义后感 篇五

看《三国演义》动画片有感

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的农民军就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所扑灭。而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官宦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官宦,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此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重卓,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刘备则先困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三顾茅庐,然后刘琮降操,孙权刘备连手赤壁之战,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派兵袭击占领了关羽的后方,关羽败死,刘备要报关羽之仇,却全军丧亡殆尽,自己也病死白帝城,刘备死后,因为刘禅无能诸葛亮姜维都先后死去,刘禅出降,司马氏夺魏,最后,灭了东吴。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6.从三国风云看国美争夺战 篇六

《三国演义》正文首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直被奉为经典,因为“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确实常常惊人的相似”。古人这样,黄光裕和陈晓也亦然。黄光裕和陈晓从国美、永乐跑马圈地之争,到国美收购永乐之“合”,再到今天“国美”控制权的争夺,充分演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哲理。

国美黄光裕和陈晓的争斗仍在继续,事情发展到今天,是谁开的第一枪?动机为何?真相目前还没有被揭开,恐怕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探讨都是在假设中完成。那么,不妨我们先从古人那里寻找些什么。

既然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就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三国演义》入手,来解读一下黄光裕和陈晓之争吧。

古代的两位“职业经理人”

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目前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或许与古代君臣的关系有某种相似之处。

古代臣子有两种: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忠臣的极致是君王禅让天下而不取,奸臣的极致则是处心积虑,夺君王天下而后快。忠臣可流芳千古,奸臣遗臭万年。三国里面忠臣的代表是诸葛亮,奸臣的代表是司马懿。

巧合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半生几乎雷同——都是忠臣,惟独在年老时,两个人面对夺权机会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抉择。选择不同,而获得的名声也不同:诸葛亮流芳千古,而司马懿却遗臭万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总结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一贯的“忠”,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阿斗)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没有背弃诺言,没去获得唾手可得的江山,最终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阐释了“忠臣”的含义而流芳百世。

诸葛亮:堪称现代经理人典范

司马懿的大半生和诸葛亮有惊人的相似。传说他也是一位世外高人,二十岁出头时被曹操看中,曹操派人来请,他称病不出。曹操发现之后,就派手下人警告司马懿,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杀死。迫于无奈,司马懿也只有“被”出山。

司马懿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用50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随后,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被托孤”——曹睿病危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睿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进宫后,曹睿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由此可见,曹睿对司马懿的看中,这一点绝不亚于刘备对诸葛亮的看中。当时的曹芳只有九岁,这也就意味着曹睿把国家和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司马懿。接下来已经六十多岁的司马懿,完全可以和诸葛亮一样,选择做忠臣终老,同样可以留下美名。可是,他在70岁的时候开始篡位,而后其子司马昭在篡权夺位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司马懿一生的名节也因此毁于一旦,最终遗臭万年。

职业经理人要学诸葛亮,还是司马懿,每人心里自有评定。

陈晓像司马懿,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出山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这一点陈晓和诸葛亮不同。当年曹操请司马懿的时候,是你不为我所用就杀之的做法,是一种强迫,所以后来司马懿对曹家不忠或许是对当年的一种报复。

陈晓以前是永乐公司的董事长,2006年永乐“被收购”,国美将其纳入旗下。

永乐是陈晓亲生的,一口一口奶大的,直至上市。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当年的家电市场恰如三国鼎立之前的诸侯乱战,谁都有机会,永乐也有霸王之相,但是,永乐不幸遭遇了国美。不过,按照当时的情景来说,永乐的状况远没到非要把自己卖了才行的局面。陈晓当然也不愿意把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卖给黄光裕。后来,传出的消息让大家很惊讶,永乐不但被国美收购,陈晓居然空降到国美当起了总裁,成为国美二号人物。这一局面让大家纷纷猜测,陈晓出卖永乐是被黄光裕逼到没有退路,面临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消灭的地步,还是黄光裕开出的国美总裁位置相当诱人,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对于真相是什么,黄光裕没说,陈晓也沉默以对。但确定的是,陈晓从此由老板成为国美职业经理人。

从这一点上陈晓和司马懿有相似之处,都是“被出山”,这段恩怨是否是今天陈晓和黄光裕争斗的前传?还是陈晓当年委身于国美,仅仅是像勾践一样是卧薪尝胆而已?这仅是猜测,或许其中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抓之后,陈晓临危受命一直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事实证明他接替黄光裕担任国美董事局主席是“无缝对接”,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国美没有受到黄光裕被抓的影响,公司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这一点上,陈晓和诸葛亮相似,都是奉命于危难之间。从这点上来说,作为职业经理人,陈晓是国美的功臣,老板黄光裕理应感谢。如果陈晓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他的人生经历会和诸葛亮一样完美。

进入2010年,陈晓和黄光裕之间的争斗拉开帷幕。当然,现在我们无法求解出二人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媒体有两种猜测:一是陈晓先对狱中的黄光裕发难,二是渡过危机的黄光裕要卸磨杀驴。但或许还有第三种、第四种原因。不过,导致争斗的原因再多,摆在陈晓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学诸葛亮,另一条路学司马懿。一条路获得美名,一条可能是骂名。陈晓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揣测二人争斗的结果,我们也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在这场争斗中,陈晓败了,古话说得好:“胜者王侯败者寇”,陈晓的结局不言而喻。

陈晓:真能胜利吗?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从蜀国大义来出发,当年如果诸葛亮将阿斗取而代之的话,蜀国可能已灭了魏国。我并不否认这种假设的可能性,但是,人们称赞敬仰诸葛亮的最主要原因是四个字:“鞠躬尽瘁”,而这四个字必须有一个承载体,这个承载体就是国家,他所忠于的国家。而在那个时代,国家的代表就是君王,就是阿斗,倘若诸葛亮真的将阿斗取代,即使他得了天下,也不会受人敬仰。当年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被骂成什么?

司马懿父子和诸葛亮想得不一样,就取缔了曹操的重孙子曹芳篡取了曹家的天下。司马懿父子赢了天下,失去了民心,留下千古骂名。

其实,对于后人来说,是司马懿父子抢天下还是曹家父子坐天下,关系并不大,让我们放不下的是,在夺与不夺的过程和最后结果中,当局人传达出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就像今天,我们关注老板黄光裕和职业经理人陈晓争斗,其实谁最终控制国美对我们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把它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精髓是“忠”、“义”。所以,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晓,对老板黄光裕发难即使赢了,恐怕也会遭受很多责难。所以,对于陈晓来说,赢或是输其实结局已定。

那么,老板黄光裕会是赢家吗?

黄光裕:该做刘备,还是曹氏?

刘备——用人不疑。刘备和曹操及其儿子,在霸业未成的时候都选择托孤,这些君主都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获得的天下被大臣取而代之。

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若嗣子(阿斗)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个时候的刘备,对国家即将失去掌控能力,而阿斗尚小,即使他不说这样的话,如果诸葛亮有夺位之心也是挡不住。这就是刘备的聪明之处,他是绝不愿意把自己的江山给诸葛亮的。可是当时他已无力掌控局面,干脆用人不疑,这反而让诸葛亮深受感动,鞠躬尽瘁,一心辅佐阿斗而绝无二心。

曹操一族——疑人不用?曹操启用司马懿以后本想重用,但是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心里就犯嘀咕了。何谓狼顾之相?据说狼最怕从身后发起的袭击,走动时常常警惕地回头看看,而它回头,身子却不转动。人如果是这样,是有雄心豪志的歹人。所以,曹操临终的时候,嘱咐后人不要重用司马懿。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睿临终前托孤之人都是司马懿,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把江山托付给司马懿代管是非常惴惴不安的。后人对当时情境的经典描述是:“魏国不用司马懿亡于蜀,用了司马懿亡于晋”。

刘备和曹操及其后人,都是在为难的时候进行托孤,但两者心态不同,这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结果,当然也许这仅仅是一种巧合。

我们不知道,当年黄光裕被捕以后是以一个什么心情将国美“托孤”于陈晓的。但是,当陈晓把国美挽救于危局之后,黄光裕随即对其宣战,总难免有卸磨杀驴之嫌。假设黄光裕能赢,其他职业经理人恐怕对于进入国美也心存畏惧了。而输,黄光裕是输不起的,所以无论黄光裕最后赢还是输都将被动至极。当然黄光裕走到今天的处境,对于老板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对于其他公司的老板来说是一个警醒。

谁敢说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一帆风顺呢?出现危机的时候,你能选出诸葛亮式的“托孤”之人吗?恐怕老板们现在就该想想了。

7.我看三国 篇七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无能,黄巾起义爆发,诸侯群雄并立,镇压黄巾起义,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英雄,诸侯群雄并立。北方军阀董卓这时又乘虚而入,另立了汉献帝,自己摄理朝政。后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集团这时一直处于弱势,没有军师,毫无英雄用武之地。直到得到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胜了曹操军团,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和益州。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是随后,刘备的弟兄关羽和张飞相继死掉,刘备在讨伐吴国的路程中,被陆逊打败,病丧白帝城。曹操也在关羽死后病逝。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就是诸葛亮北伐魏国,前后几次讨伐,不是因为司马懿就是内部起内讧,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一次次失败。最后,操孙刘三家都没统一全国,反倒给司马炎统一了。

三国可谓奇才辈出。武有吕布关羽,文有郭嘉诸葛亮。虽说这个故事的结局不太好但中间的计谋却神出鬼没,打斗也胆颤心惊。

8.看《三国》有感 篇八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人物是被刘备称为“一身都是胆”的子龙,他一生杀过曹操猛将好几百员,大军约在十五万左右,一生攻陷城池无数,战功卓越,为西蜀五虎上将,排名第三。

他一生坐过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那就是————在长板坡上七进七出勇救阿斗。再做完之后深的刘备的器重与信任,还让曹军问风丧胆。被诸葛亮称为西蜀的长胜将军。

我来给你们说一下七进七出勇救阿斗的详细介绍,可要听好了:“当时刘备刚刚得到了诸葛亮,曹操要灭了诸葛亮,可被诸葛亮料中了,刘备连夜率大军撤退可他安全了,他的孩子阿斗,赵云主动去救阿斗。刘备同意了,他第一趟救得是刘备的夫人,他当时带领精兵五千和一名将军去的,可是他带领精兵五千在殊死奋战。可那名将军却受了重伤。赵云送下刘备的夫人之后又去了第二趟,他要救出自己的`将军,于是就又把自己的那名将军送回了大营。下面我也有一点迷糊了就用省略号代替吧!…………六趟过去了,最后一趟赵云以是筋疲力尽,可甘夫人投井,只剩下阿斗自己了,赵云现在浑身是伤,又遇到了曹操的佩剑将军,他大叫一声挥动涯角枪一下子斩了那人的首级,成功的把阿斗送到了刘备的身边,赵云的精神与一样黄忠,即使死,也要在完成主公交给他们的人任务之后再死,我很佩服他们的这种精神。

9.《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九

骁勇善战的军队,形象鲜明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刮骨疗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我既感慨周瑜的过人机智,又为那一鞭鞭地抽打而忍不住心痛,明知是假,却不由得同情黄盖;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在城墙之上,悠然自得地抚琴退兵时,我吓出一身冷汗,生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当多疑的司马懿中计退兵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也为诸葛亮精妙的空城计而拍案叫绝;当赵云在曹军的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孤军奋战,单骑救主时,我不禁为赵云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当关羽身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与刘备的结义之情,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坚决回到刘备的身边,如此义薄云天,怎能不令人感动……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精髓,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的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江苏省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五(1)班

10.我看三国曹仁 篇十

上中学的时候,每月只能回家休息一两天,走进家门总要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走进荧屏内的精彩世界。人长大了,每天都可以看电视,却发现每天烦心事一堆,电视没什么可看的。暑假打算看看新拍的三国,转眼都开学了,才看完一半,观看期间虽有过激动,有过伤感,只不过却麻木了,懒得去思考什么。今天强迫自己写点什么吧。

曹仁是魏国人,在电视剧里不很出彩,一直是个挺窝囊的将军,其出场的桥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战前很得意,开战就中计,败多胜少,屡屡丢城。真实的.曹仁却并非如此窝囊,历史对他的评价极高,有“曹魏首将,开国元勋”之称,从册封的官职上来看,可以说是魏国第一将军。

翻看史料记载后(主要是百度),我对历史的评价终于有了理解,真实曹仁与电视剧和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出入不大,勇猛和智谋均不算出色,但奠定他功勋的三次败仗,却次次败得精彩,勾画出了他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战役一,曹军在宛城被守军突袭,曹操儿子与爱将战死,曹操及将士皆胆寒溃不成军,此时曹仁阵前挥臂大喝,激励将士,竟然重振军威反击得胜。

战役二,曹军赤壁之战惨败后,东吴周瑜率五万得胜之师追袭,辅以关羽游击切断曹军补给,此时曹仁独守江陵,面对兵临城下的五千先锋,只率几十骑兵出城,两次突入敌阵杀敌,扼住了来犯大军兵锋,使曹军重拾士气。之后以悬殊的弱势兵力据守江陵一年之久,且与吴蜀名将精锐斗智斗勇,屡有斩获并射伤周瑜,为曹魏的大败赢得了修养和恢复时间。

战役三,关羽引几万精锐攻打樊城,恰逢大雨引发洪水,曹军被淹,城墙冲毁,将领兵卒皆投降,面对几万关羽军队的多重围困,唯独曹仁引几千残军守城,在城内缺粮,内有洪涝,外无援军,消息不通的情况下,激励将士,将自己战马推入洪水,立誓守城。最终固守至关羽退军。

曹仁的故事说明,失败也可以标示一个人的成功。做事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不怪天时地利人能,尽自己所能,胜之皆大欢喜,败之重头来过。不可能每个人都成功,但最成功的人首先具有坚韧的精神。遇到困难挫折就摇头郁闷的我,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11.看三国落泪的歇后语 篇十一

【看三国落泪的歇后语】

看三国掉泪歇后语—— 替古人担忧

【相关阅读: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12.看三国演义后感 篇十二

评价:刘氏集团董事长

特点:最擅长空手套白狼

刘备这人,武力有,不太强;谋略有,不太多,但他为人宽厚、礼贤下士,企业文化搞得颇有成效。他不似曹总(网友对曹操的昵称)好面子、喜奉承,也不似袁总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导致官渡之战的惨败。正因为刘总(网友对刘备的昵称)的谦卑,才能“三顾”求得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关云长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获死罪时,刘总亲自跪求诸葛亮,如此做法,怎不令人为之诚服呢?

不过刘备不算是天生的领袖,能够招到的人才终究有限,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庞统这样的精英团体,但与曹氏集团的“豪华阵容”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因此,刘氏集团还是很快走向衰落。

高希希分析:曹操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但刘备则反其道而行之,高举“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大旗,这种企业文化让员工觉得他特别可亲。

但同时这个领导也有很多意气用事的时候。如刘备临死前所谓“托孤”其实是对诸葛亮说:“不遵从我的理念的话,你必死。”当时的诸葛亮吓得头都磕破了。

曹操

评价:曹氏集团最佳的执行董事

特点:5才出一个的杰出领袖

作为曹氏集团的总裁,曹操被认为是五百年才能出一位的杰出商业领袖。他通过打造的“诗赋”企业文化,与员工共同进退。他善于挖掘人才,因此集团内人才济济。他与麾下众人既是上下级,也是兄弟关系。为此,手下人也没有不为他卖命。

像处理关羽的问题时,曹操充分展现了自己爱才、惜才的一面。他曾说:“赵子龙,吕布死后,很多年没有这样的战将了,我爱死他了!”但也有说法认为曹操作为企业领导还是“太可怕了”,原因是他知错改错但从不认错,下属没法猜出他的想法,

高希希分析:作为一个企业家,曹操久居高位,也有两面性。如果他不爱才,他的企业不可能稳占当时绝大部分市场。他有资本、有策略,所以能带领企业一路发展。因此,曹操绝对是最成功的企业领导。

诸葛亮

评价:史上最优秀的CEO

特点:最明白老板的需要

三顾茅庐也许仅仅是个传说,但诸葛亮在营销整合和替企业运筹帷幄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当年诸葛亮到刘备那儿面试的时候,拿出的是一份商业计划书,清楚标明刘氏集团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具体

策略。正是这份量身定做的计划书打动了刘总,让诸葛亮立马当上集团CEO。诸葛亮的成功之处在于吃准了刘备,知道刘备的问题是什么、希望是什么,那就是说,他知道老板需要什么。

身为CEO,诸葛亮还是有其自身魅力的,征服了一些像马超这样的有才之士,也使得刘氏集团迅速得以发展。很多人甚至认为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氏集团的宏图伟业。但也有观众认为,在识人用人上,还是有所欠缺。不然,他也不会错看马谡失了街亭;因不喜魏延,觉得此人日久必反,屡次挤压、怠慢他。

上一篇:公务员学习考试答案下一篇:浅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包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