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2024-11-09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精选8篇)

1.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篇一

《诗经》和《楚辞》对比分析

在浩瀚广袤的中国文学璀璨星空中,闪烁着两颗明亮耀眼的星斗,它们分别是《诗经》和《楚辞》,可以说,这两部著作是国学的精髓。虽然时光流逝已然数千年,但其伟大思想艺术光辉却丝毫不减,伴随着历史车轮的轰然前行,不断放射出更加亮眼的光芒。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诗歌305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风俗、文艺等诸多方面,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现实的广阔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一。《诗经》中的诗来自广大的地区和阶层,作者有奴隶、自由民、士兵、流亡者、乞丐、思妇、弃妇,也有从统治者内部分化出来的受打击、排斥的贵族。他们从不同的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社会侧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之长,背景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后来许多诗集都难以比拟的。《诗经》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二。作者大多能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揭露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也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及奴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反抗过程。《诗经》通过这些描写,真实地勾勒出周代怎样由全盛走向崩溃没落的历史。

《楚辞》是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论述,正确指出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传说中,岳麓书院悬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名联。此乃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惟”在这里是个语气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说“楚国出人才,而这里的人才又最为兴盛”。与《诗经》来自民间、经过提炼加工不断臻于完善一样,楚辞也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熟起来,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其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为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

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

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⑷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用,促成句式的变化。

六、表现手法不同。

①《诗经》

⑴《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

⑵《诗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②《楚辞》

⑴《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⑵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比喻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七、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①《诗经》

⑴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

⑵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⑶推动后世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真诗在民间”)

②《楚辞》

⑴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骚体”诗,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

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⑷绚丽的文采。

八、补充说明。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篇二

关键词:学习型词典,错误警示,用户友好,对比分析

1. 引言

没有不犯错误的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同步纠正无疑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错误警示被各主流英语学习型词典广泛采纳。宗旨都是针对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困难提供指导,但具体表达方式却各不一致。由于用户友好视角(user-friendly)是评价一部学习型词典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本文就以这个视角出发,来对比各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错误警示问题。

2. 对各学习型词典错误警示问题的比较

2.1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牛津高阶英文词典》(第六版,第七版)

《牛津高阶英文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高阶》)第六版、第七版中的错误警示都是以HELP形式出现的,且HELP只出现在具体词条的具体义项中,如:

forget词条的第二个义项提示“to do sth.(做某事)”中:

HELP you cannot use forget if you want to mention the place where you have left something:I’ve left my book at home.◇I’ve forgotten my book at home.

两部词典中的HELP无论是内容还是例句都几乎相同。

2.2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英文现代词典》(2003年版和2005年版)

和《牛津高阶》第六、七版的情况相同,《朗文英文现代词典》(以下简称《朗文》)03年版和05年版在错误警示问题的处理上几乎也是一致的。首先,在两部词典中,错误警示都以warning notes的形式出现的。中所收录的错误是根据具有一千万收词量的Longman Learner’s Corpus来挑选的。

其次,就其具体用法,既可出现在词目词的义项之中,又与其他用法信息(如Word Choice, Grammar)配合使用。

(1) 出现在词条义项中。如operate的第四项medical中:

Asurgeon does not“operate a part of a person’s body”He or she operates on it:they need to operate on her stomach (Not operate her stomach) .

(2) 与Word Choice配合使用

Word choice:type, kind, sort

Remember to use the plural types/kinds/sorts after all, both, certain, different, many, several, various etc.:

(3) 与grammar配合使用

Grammar

Worse is a comparative form:the problem got worse andworse.

Do not say“more worse”or“worser”.

Do not say“most worst”or“worstest”.

通过以上两部分对《牛津高阶》第六版、第七版和《朗文》03年版、05年版的分析可见,就错误警示的内容上来说,《朗文》的处理比牛津更细致,总结的内容更多,对用户学习是更有利的。

2.3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ndedition) (《剑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二版)

《剑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剑桥》)第二版的错误警示是用蓝色方框标出COMMON LEARNE ERROR统一出现在词条末尾。这些COMMON LEARNE ERROR是基于具有一千五百万收词量的Cambridge Learner Corpus中挑选而出的。

如在enter词条末尾有:

COMMON LEARNE ERROR

enter a place

The verb enter is not followed by a preposition

I entered the classroom.

I entered in the classroom.

《剑桥》第二版的COMMON LEARNE ERROR统一只出现在所描述的词条末尾,用蓝色方框标出,非常清晰,用户可以轻松检索到,对比之下,《牛津高阶》和《朗文》则显得有点逊色了。

2.4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1st edition)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一版)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以下简称《麦克米伦》)第一版中的错误警示是针对词典具有两亿收词量的World English Corpus中所反映出来的语法错误,以红底方框的形式在词条末尾出现,并提供与词条相关的用法说明和比较。

如在ago词条末尾有:

2.5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2stedition)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中的错误警示是以Get it right方框为标志,出现于词条末尾。Get it right提示用户在诸如搭配,用词等方面可能会犯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用法。

Get it right:Accept

Don’t confuse agree and accept.When you want to say that someone expresses their willingness to do something, use agree with an infinitive.Don’t use accept.

×Some people readily accept to work at weekends.

√Some people readily agree to work at weekends.

×Small communities may not accept to be swallowed up by a general European system.

√Small communities may not agree to be swallowed up by a general European system.

通过对比《麦克米伦》第一版和第二版,发现第二版有以下进步: (1) 第二版的Get it right,先对该词条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描述,再用“×”给出错误示例,“√”给出正确示例。这样就更加直观,更有利于用户在比较中学习。 (2) 第二版中,第一版已有的内容无多大变化,但新增了很多内容(提供惯用搭配、过度使用词语的替换词;区分易混淆的词语)。这样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对比麦克米伦与剑桥:剑桥的只是指出学习者易犯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麦克米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第二版还包含有惯用搭配、过度使用词语的替换词、易混淆的词之间的区别等。显然,麦克米伦更贴近用户需求。

3. 七部词典的总体比较及启示

以上对七本学习型词典的错误警示进行了逐一介绍,以及两两进行了比较,现在以用户友好型为评价标准,再对七本词典进行一个整体评论。

从版面清晰角度看,《剑桥》第二版及《麦克米伦》系列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词典用户友好型的宗旨。因为此三部词典都选择将错误警示放在具体词条末尾进行处理,版面直观,易于用户查找。

从错误警示涉及的知识角度看,《麦克米伦》第二版是最好地反映了词典用户友好型的宗旨的。它包含的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齐全。这样,更有利于用户全面地掌握英语方方面面的知识。

对这些国外编纂的比较成功的学习型词典的错误警示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它们彼此间的优劣,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能够对中国人自己编纂英语学习型词典时,关于错误警示的处理起到借鉴、启发作用,站在用户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做到用户友好。

参考文献

[1]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th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 2003.

[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Updated4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5.

[4]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1st edition) , Macmillan Education, 2002.

[5]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2nd edition) , Macmillan Education, 2007.

[6]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6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被动语态常见错误分析和对策 篇三

一、被动语态出错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被动语态出错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中文影响根深蒂固,不明确中、英文的差异;二是学生缺乏被动语态的判断技巧,练习得不够,没有形成自觉的语法意识。

针对上述成因,笔者给同学们提供三种被动语态的判断方法:

1. 在汉语中,并非所有的汉语被动句都出现“被”字。如“作业做好了”、“黑板已经擦过了”。另外,汉语的“受”、“遭到”、“让”、“叫”等都有“被”的含义。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典型的标志就是句中出现by sb.或with sth.短语。如:

The door was locked by me.门是我锁上的。

The road was covered with snow. 马路上覆盖着雪。

2. 及物动词之后没有宾语常需用被动语态。如:

I __________ (ask) to answer the question.

解析:ask是及物动词,其后必须接宾语。但在此题中,ask 之后没有宾语。这当然不是题目出错了,而是ask的宾语“我”已经到句首当主语了,即动作的承受者做主语。故填was asked。

3. 谓语动词和主语在逻辑上是动宾关系时,应使用被动语态。如:

The blackboard _______(clean).

解析:“擦”与“黑板”在逻辑是动宾关系,故用被动语态,即“黑板”被“擦”。故填has been cleaned。

二、用错位相加法掌握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

高考中要求掌握八种时态和情态动词的用法,这样就有九种被动结构。如下表:

由于结构比较多,考生虽然能明白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以下简写成“be+过去分词”),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地写出各种时态的结构。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用“错位相加法”提高被动语态的正确率。

1. 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只需要把be动词改成相应的am /is /are 或was /were。如:

Linda, make sure the tables are set before the guests arrive.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2. 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就是“一般将来时+ 被动”,即:

一般将来时:will + 动词原型

+)被动语态: be + 过去分词

will + be + 过去分词

类推:过去将来时的被动语态:would be +过去分词。如:

No decision will be made about any future appointment until all the candidates have been interviewed.(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3. 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现在进行时:am is are + 动词的现在分词

+)被动语态: being + 过去分词

amisare + bei + 过去分词

类推: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was were+ being+过去分词。如:

The church tower which is being restored will be open to tourists soon. The work is almost finished.(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4. 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现在完成时: have has + 过去分词

+)被动语态: be + 过去分词

havehas + been + 过去分词

类推: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had + been+过去分词。如:

The children have been told many times not to play with fire.(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5. 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情态动词 + 动词原型

+)被动语态: be + 过去分词

情态动词 + be + 过去分词

如:Bad things sometimes can be turned into good ones. 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

总之,我们要在了解结构掌握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训练,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感知被动语态,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巩固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You’ve failed to do what you ____________ (expect) to and I’m afraid the teacher will blame you.

2. People say that a smile can (pass)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but acts of kindness from strangers are even more so.

3. When research (assign),the professor expects the student to take it actively and to complete it with minimum guidance.

4. The policeman’s attention was suddenly caught by a small box which __________(place)under the Minister’s car.

5. —What’s that noise?

—Oh, I forgot to tell you. The new machine_________(test).

6. I like these English songs and they _____ (teach) many times on the radio.

7. In Indonesia, where Obama lived as child, hundreds of students at his former elementary school erupted in cheers when he __________(declare)winner, pouring into the courtyard where they hugged, danced in the rain and chanted “Obama! Obama!”

8. Progress __________(be)so far very good and we are sure that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on time.

参考答案: 1. were expected 2. be passed 3. is assigned 4. had been placed 5. is being tested 6. have been taught 7. was declared 8. has been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区曲江中学)

责任编校 蒋小青

4.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篇四

By:sunddy

1.发布机制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的评论:

1)默认评论内容收起,只显示评论数,用户点击评论,在同一页面展开评论列表,显示当前的数条评论,规定区域内显示不全的评论则点击查看更多到针对原文的一个专门评论页面,

2)用户可以对原文或任何原文评论者的任何一条评论以“回复”形式进行再次评论。评论形式如下,以“回复@xxx: +评论内容”,同时支持添加表情,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评论发布后的呈现形式如下,评论者可再次对自己的评论做回复,可删除该条评论

的对话:

1)如左图,对话功能相对隐蔽,鼠标移到某条微博上才会出现对话入口。对话是一对一的,对方能收到的你的对话内容。你跟某人的对话内容不会在自己的微博产生一条新微博

2)在自己的微博页面收到某人对自己的对话,自己可以再次对话。对话原文是默认收起的,鼠标停靠在“查看对话”可以查看。对话发布后的表现形式为“xx对xx说:+对话内容”

同时通过大小头像,很直观地呈现谁是主人,谁是对话发表者,如下

3)你到已关注的好友的微博主页中,可以看到该好友对AA的对话,并可以对该对话再次对话,但并不能对AA的原对话进行对话,这个是跟 的评论最大的区别

2.不同的机制带来的不同结果

的评论:

评论看上去会比较热闹,重于评论和原文的传播广度,用户比较自由,可以对任何人的任何评论进行评论,这样相对也难以保证评论的质量及原文的博主的持续互动,

可能因为中间的某条评论,大家转移注意力都对该评论做反复的评论,而偏离了最初原文的讨论点。

总结为几个关键词:发散、自由、多方互动、容易偏题

的对话:

短话形式强调两个好友之间的互动,也有三个人之间互动 ,但也是对基于A对B的对话,再跟A就该话题进行互动(对话),这样更能保证互动的质量,但原对话的传播力度相比 的评论要差很多。

总结为几个关键词:封闭、话题专注、单一维度互动

3.从产品的定位看两者的区别

的评论:

新浪做媒体起家,名人资源丰富,微博中讨论的话题也以社会新闻、娱乐八卦、名人观点或行踪居多。本身更重内容的传播力度,传播广度,所以评论的设计形式贴合其产品的定位,实际产生的效果也不错。

的对话:

腾讯是以IM起家, 的推广形式也是通过以QQ绑定、用户可直接在QQ面板中发布微博。据权威机构的调研报告, 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发布个人心情、平时个人动态为主、对社会焦点等公众话题的讨论相对弱一些,所以对话的形式也很好的贴合这一定位和用户群特征,强调个体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保证交流的质量。

4.谁优谁劣?

可以说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对错之分

若我们要做一个类似的功能,参考谁?或者创新一个?衡量标准还是由下面三点决定:

1)产品的策略和定位

2)产品用户群的行为特征和心理期待

5.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篇五

雅思写作题型特征介绍

在雅思考试中,除了口语外的三门学科都是采取笔试的形式。写作任务中的议论文部分则要求考生在40分钟内写一篇至少为250个词的文章。参加过培训或者实际考试的考生都知道,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常常会让学生留4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写议论文。因为相对雅思写作任务中的另一项---图表描述作文来说,议论文所需要的构思时间和思考表达方法的时间都要长一些。而在字数方面,雅思考试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如果写不到规定的字数,考官会认为考生没有完全完成任务,没有提供足够多的语言资料来让考官评判考生的英语水平,有的考生也会因此而在考试中失分。因为雅思写作的两个部分在写作总分计算的时候所取的比例不相同---图表作文1/3;议论文2/3,议论文成为了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托福写作出题特点分析

新托福考试在写作的考试形式上则略有不同。从议论文角度来讲,它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至少300个词的文章。这个“30分钟”的要求是不可变的。也就是说,考生即使在第一部分的综合写作任务中没有用满规定的20分钟时间来完成,那节省下来的时间也不可能被叠加到第二个部分的独立写作任务,也就是议论文的写作中去。所以单从考试时间和字数要求上来看,似乎新托福要比雅思更严格一些。但是,在分析了新托福满分范文后却发现,很多文章都没有达到 300个词的最少字数,却一样得到了满分。可见,新托福可能更注重议论的方式和语言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在字数上做文章。另外,新托福写作考试的两个部分满分均为5分,考生最后的得分是平均了这两个写作任务的得分后得出的。而目前考生对综合写作任务的掌握情况比较陌生和不适应。相反,对于议论的逻辑和方式则比较能够掌握,所以,新托福的教师和考生至少在这两个任务上要花相同的精力去应对。甚至,在综合技能写作上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

托福写作更重视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新托福考试的宗旨是最大程度模拟考生在海外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Academic Settings),因此采用的是电脑键盘输入的方式。这一方式对于考生来说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是:因为考官在评分过程中会考虑到考生写的议论文是第一稿,所以很多小的拼写错误,甚至是不影响理解的语法错误都不会导致考生直接失分。而缺点为:很多考生因为不熟悉键盘输入的方法或者盲打的方法而导致在考试中遭遇表达障碍。

托福考试作文独立写作范文:在决定长期工作前年轻人应尝试不同工作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several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 term career.

(A/D)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term career.

题目大意:在决定长期工作之前,年轻人应该尝试不同的工作。此题并不难,思路也很容易想。建议,选择同意,理由一可以获得多种技能,理由二可以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职业。

写作参考一:

Currently, with th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job-hunting has been brought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mass media. The senior and experts strongly proposed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aking a lifelong career, while the youngsters may hold the opposite viewpoin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 view is more reasonable, with the reasons listed below.

In the first place, different jobs will equip the young with multipl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various fields. As we know, the completion of every job, simple or complex, requires differing abilities and expertise in certain area. As a result, young adults who take different jobs will grasp the knowledge in a new area and increase their potential capability to a large extent, thus having th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To be specific, to be a waiter or waitress in a restaurant enables us to cultivate interpersonal skills since we may encounter ton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eing a manager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leadership, because the successful running of a department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leaders. Undoubtedly, those people with more than one skills will have an edge over other competitors in the future job market.

In addition, another conspicuous benefit of taking different jobs before you settle on the lifelong career is that the young have the chances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It is never uncommon to hear that many employees who have worked for three or more years complain that the work they take is not what they are good at or what they like. Consequently, their enthusiasm or passion for their jobs is relatively in a low level, which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company.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the above problem is to allow youngsters to try different types of work at first and take the one which suits them most. The experience of my friend, Kozer, is a good case in point.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Beijing University, Kozer was recruited by a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 due to his excellent English. Unfortunately, he was too introverted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strangers, especially with foreigners. Then he resigned from the position and became a teacher in a high school. The same problem occurred again. Finally, realizing hi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rom the above failures, he foun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for himself was to be an editor for China Daily, the most famous English newspaper, because there was no need to talk with many people in this job.

Admittedly, some opponents may assert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young adults to try different jobs, because it will waste lots of time and even make them miss out some opportunities. However, the above reasoning is far from the truth. To illustrate, only when we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work can we find the one which most fits for us. So the time spent on every try is worthwhile.

In a nutshell, it is safe to conclude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term career, in order to gain more skills and find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By Zhaobo,548words)

写作参考二: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job hopping have never failed to be the center of debate among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of corporations. Whil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constant job hopping brings more benefits than pitfalls, others state that the disadvantages of switching between jobs before settling down greatly outweigh the benefits. Personally, I think trying out different positions is beneficial to one’s future career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Admittedly, switching between jobs will make your employers suspicious about your judgment and question your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the company, however, the taking different jobs gives a professional countless benefits, like diverse background, broadened social network, better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etc.

First off, more job experience provides an individual exposure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mor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eventually it is conducive for someone to find his or her real expectation and ultimate career goal in the long run. In a small company, employees might have intimate and close friendship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 procedure of daily business operation. However, in a colossal corporation, employees have a clear professional boundary and they have to follow strict regulations and procedures when conducting business. Having a chance to work in both small and big companies will help individuals to know which type of company fits them best and they can choose their future career according to their preference. Also, having working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various sized companies makes the employees mor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in distinctive working environments. Future employees will value those who have exposure to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can bring new ideas and changes to the company.

Additionally, working in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gives an individual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new social networks and thus enjoy a much more promising career in the near future. An individual can expand his or her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networks after having worked in different places, where one can plant roots and farm relationships and eventually these connections will prove to be very helpful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oday’s overly competitive job market, a dynamic and active professional network will probably help you to land better jobs in the future.

6.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篇六

对反力式滚筒试验台的`静态检测和平板式制动试验台的动态检测时的汽车受力状况进行了比较,阐明了如何准确地检测汽车的制动性能,并分析了影响检测汽车制动性能的因素.

作 者:焦国昌 孔祥文 刘国东 Jiao Guochang Kong Xiangwen Liu Guodong  作者单位:焦国昌,刘国东,Jiao Guochang,Liu Guodong(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孔祥文,Kong Xiangwen(七台河市公共汽车公司)

7.偏误研究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篇七

目前全世界刮起了汉语热,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 那么对第二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给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是一种中介语现象, 对习得者的偏误进行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偏误研究中加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也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以更好地用于教学中, 也可以使学习者发现目的语的规则, 逐渐接近标准的目的语。以下就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对偏误研究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进行探讨。

二、正确区别失误和偏误

对第二语言进行偏误研究就要注意区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是失误还是偏误, 这是学习者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失误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 只是由于一时疏忽出现的错误, 这是可以自行纠正和避免的。譬如学习者已经掌握了第二语言的中级水平, 但却把初级中学习的汉字或语法知识写错, 这时学习者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自己找出错误点并进行改正, 改正之后下次不会或极少再犯。偏误是指学习者缺乏语言能力, 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 由于目的语语法规则的掌握还不够准确和全面造成的错误, 这是学习者对同一类的错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并且不能自行纠正的。譬如学习者可能造出句子“他结婚了玛丽。”那么在此情况下学习者就产生了偏误, 他可能会说其母语是这么说的, 学习者并不能自己改正错误也不知道“结婚”这个词的具体用法, 所以对于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偏误就不能象失误一样对待, 要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巩固让学习者掌握新的知识, 使之以后能够正确运用。

三、对比分析

二语习得研究中不可忽视偏误研究, 只有对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才能找出正确习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提到对比分析就不得不提到母语迁移, Ellis有这样的观点,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 (母语) 知识影响二语 (外语) 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1]那么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 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一) 母语的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 刚好这种借用符合第二语言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母语的正迁移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类型上。

例句:Give me some money please.

词译:给我一些钱请。

句译:请给我一些钱。

英语单词some可以翻译成汉语里的“一些”, 在此句中翻译为“一些”正合适, 这就属于母语的正迁移,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学习者对此类词语的掌握没有问题。再者, 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例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都存在, 学习者学起这些句式来也不难。

(二) 母语的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 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结果就产生了偏误。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 不同点往往成了学习者的难点所在, 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以下就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产生的偏误进行举例分析。

1. 例句: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I would love to go there.

句译:我喜欢去那。

第一语言里的love和like两个语言项同时对应第二语言里“喜欢”, 此类对学习者构成的困难等级为一级。

2. 例句:It is difficulttofinish allthehomework.

词译:它是困难 (表方向) 完成所有 (定冠词) 家庭作业。

句译:完成所有家庭作业困难。

第一语言里的it, to, the这三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的句子中不存在, 此类对学习者构成的困难等级为二级。

3. 例句:What are you doing?

词译:什么是你在做?

句译:你在做什么?

第一语言里的what语言项对应第二语言里的“什么”语言项, 第一语言里特殊疑问句的疑问词放句首而第二语言里疑问词不能放句首, 还是置于相对应的宾语位置, 语序没有发生改变, 此类对学习者构成的困难等级为三级。

4. 例句:Give me a pencil please.

词译:给我一铅笔请。

句译:请给我一支铅笔。

第一语言里的a语言项本应对应第二语言里的“一”语言项, 而此句中多出了个体量词“支”, 把a翻译为“一支”, 英语中没有个体量词, 所以两种语言没有相似之处, 此类对学习者构成的困难等级为四级。

5. 例句:John or you are in class Two.

句译:约翰或者你在二班。

例句:Rain or shine, I’ll go.

句译:不管下雨还是晴天, 我都要去。

例句:Make haste, or you’ll be late.

句译:快点, 要不就来不及了。

第一语言里的or一个语言项对应第二语言里的“或者、还是、要不”等多个语言项, 此类对学习者构成的困难等级为五级。

根据以上提到对比分析等级及难度等级, 可以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偏误总结并分类, 然后对目的语和母语中相关语言点进行对比, 找出母语负迁移对偏误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偏误分析。

四、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把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作为研究的对象, 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 (实际是中介语) 与目的语本身固有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 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3]偏误分析不等同于中介语也不对立于中介语, 它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初学者产生语际偏误的比较多, 而经过学习的发展到了中级则表现为语内偏误。对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要从传统的语法和数学范畴两方面进行分析。在传统的语法范畴上一般包括词类、句子成分和句式上的偏误。在标准数学范畴上, 以下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常见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偏误解释。

例1, 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学习者母语中用be表示被动, 翻译时自然翻译为被动句, 而他又掌握了汉语中用“被”字表示被动关系, 所以“被”字被误加在此句中。

例2, 他在广州住了六月。学习者母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ix months, 所以会直译为“六月”, 而汉语中“六月”属于时点词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六个月”属于时段词往往放在动词的后面, 此句中学习者没有注意这两个词的区分, 遗漏了“个”造成了句子的错误。

例3, 小王比较跑得慢。此句中“比较”为副词, 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 它应用在形容词之前, 学习者把“跑得”和“比较”错位使用了。

例4, 小李通常迟到。学习者没有掌握好“通常”和“常常”的区别, “通常”比“常常”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发生的情况是有条件的, 可以说“小李常常迟到”或“小李通常迟到10分钟”在此情况下学习者把两个词语进行了误代。

例5, 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多了。学习者把“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了”和“日子过得幸福多了”两个正确的句子杂糅在一起, 生成了一个错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偏误, 有些偏误属于无法用母语迁移解释的非对比性偏误, 对此类可以分为替代、类推、回避、简化、诱发五类。[4]研究中要对其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学习者只有通过反复地纠正偏误, 他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才能逐渐接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那么在未达到目的语的标准形式时,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建构的既不同于母语, 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 [2]这就是中介语, 它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的发展阶段。中介语理论研究有利于揭示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和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偏误分析受益于中介语理论, 但同时它也促进了中介语的发展。

五、结语

对外国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细致地进行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有助于学习者不断地接近标准的目的语, 也有助于对外汉语的教学。目前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研究越来越重视, 也越来越深入, 对于偏误产生的其它因素, 例如:学习者面对大量的目的语的输入, 一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 便将其简化为一种简单的系统。这是学习者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 但这种简化也可能是运用交际策略的结果。[5]把学习者为了应付交际, 避免言语不连贯, 省略了暂时不影响交际的功能词, 特别是学习者注意力放在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这种情形并不是简单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 所以对学习者的偏误研究还需要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l985.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10) .

[3]杨文全, 胡琳.中介语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偏误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 (3) .

[4]周小兵, 李海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8.“又”和“再”的对比分析 篇八

关键词:又 再 近义词

“又”和“再”是现代汉语中一对常见的近义副词,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语言教学中,往往习惯用“再”解释“又”,或用“又”解释“再”,而通过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词既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但也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在某些语境中二者可以替换,但并不代表二者完全等同,据此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又”和“再”做了以下对比分析。

一.语义层面的对比分析

“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表示重复或继续”,如“今天又下雨”。在《现代汉语八百词》有五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表示一个动作(状态)重复发生,两个动作(状态)相继发生或反复交替”,如“洗了又洗”。

“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五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如“再次,再衰三竭”。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有五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重复或继续,多指未实现的或经常性的动作”,如“别急,再坐一会儿”。

从词典的解释中看,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动作(状态)的重复或继续的意思,但它们在语义上还是存在着差别。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二者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互换。如例1中的句子:

A.你怎么又来了?

B.我复习完英语再预习政治。

C.他又/再看了一遍。

虽然“又”和“再”在例1的三个句子中都表示动作的重复,但A、B句中的“又”和“再”不能互换,只有C句中“又”“再”可以替换。这说明“又”和“再”在表示语义上仍有不同,它们在语义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又”和“再”在表示动作重复的含义时,各自涉及的时域不同。“又”既可以涉及过去的时域,还可以涉及将来的时域,可以是“未实现、未然”,也可以是“实现了、已然”,其中“又”在表示未然动作的重复时,可以表示预测带有规律性的情况将重复出现;而“再”所描述的动作(状态)与将来有关,表示“未实现、未然”。如例2:

A.这支笔很好用,我想再买一支。(表将来,未然)

B.这个人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表发生了,已然)

C.你也是身不由己,保不准明天又会生出什么是非来。(表将来,未然)

D.明天是周日,又是去教堂的日子了。(表将来,未然,有规律性)

第二,“又”和“再”在表示动作重复的含义时,主客观不同。从陈述者角度看,“又”可以表示客观陈述,有时也可带有陈述者的某种主观情感,表达吃惊、厌恶、责备等态度;而“再”更倾向于客观陈述。如例3:

A.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表客观陈述)

B.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表客观陈述)

C.你刚吃完饭怎么又吃馒头了。(表责备)

二.语法层面的对比分析

1.“又”和“再”都可与能愿动词连用,但“又”的语义指向为能愿动词,一般用在能愿动词的前面;而“再”的语义指向为行为动词,修饰的并不是能愿动词而是行为动词,因此一般出现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如例4:

A.徐光启说:“既然有这样的好书,您又愿意指教,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出来。”

B.我要是能再多待一会儿就好了。

2.“又”和“再”都能与否定词“不、没、没有”等连用,但“又”只能放在否定词的前面,而“再”既可放在否定词的前面,也可放在否定词的后面,不过“再不”比“不再”的语义更坚决。如例5:

A.啊,下雨啦,我又没带伞。

B.这书他看了一遍,就不再看第二遍了。

C.她发誓,从此以后,再不跳舞了。

3.“又”和“再”都能与数量词共现。“又”“再”都可以加数量词,可用“又/再+量词”的格式,此处“又”“再”的意思是“另外,又”(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又”与数量词搭配的常见格式还有“又+数词+量词”或“又”前后重复同一“一+量”,表示反复多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或用来表示数目的零头和为数。“再”与数量词搭配的常见格式有“再+数词+量词”或“再+形容词+一点儿/一些”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如例6:

A.我们再次成功了。

B.他又一次迟到了。

C.学校的楼房盖了一幢又一幢。

D.三又二分之一;四年又五个月。

E.我国政府就此事再一次发表声明。

F.再漂亮一点儿。

4.“又”可以与结构助词“了”共现,如“他睁开眼看了看,可一会儿又睡着了”;而“再”很少与结构助词“了”“的”共现,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在否定句中,如“能不能消停会儿,别再烦我了”。

5.“再”的构词能力强于“又”。《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了26个以“再”开头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有名词如“再世”、动词如“再版”、副词如“再度”、连词如“再者”等,还有如“再接再厉”“再衰三竭”等四字成语;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收录了一个以“又”字开头的词“又及(动词)”,且这个词一般用在书面语中。所以,“再”的构词能力强于“又”。

三.语用层面的对比分析

语用层面主要从句类选择、轻重音选择和行为暗示三个方面对“又”“再”进行对比分析。

句类指的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在句类选择方面,“又”和“再”有不同的选择。对于陈述句和感叹句,“又”和“再”都可以进入。在祈使句中,只有“再”能进入,如“再等等,不急”。而疑问句又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我们主要从是非问和正反问来分析“又”“再”对疑问句的选择。首先看是非问句,“又”“再”都可进入是非问句,如“你又要出去吗?”“从那之后,他再没去过上海吗?”。再来看正反问句,正反问句又分为三种情况即V不V、V不、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又”和“再”都可进入加“是不是”的正反问句中,不过此时的“再”通常与能愿动词连用,如“他们又在外地旅行,是不是?”“他们想再去外地旅行,是不是?”。对于加“行不行”“好不好”的正反问句,“再”可以进入,而“又”不能进入,如“你再帮我一次,行不行/好不好?”。

在轻重音的选择上,与“又”“再”的语义指向有关。“又”的语义指向是能愿动词,重音应落在能愿动词上;而“再”的语义指向是行为动词,句子的重音要落在行为动词上。如“他原来想再回家一趟,现在看来也不行了。”“他原来又想回家一趟,现在看来也不行了。”。

在行为暗示方面,“又”一般表示不希望重复动作,如“你又来啊”“你又出去玩了”,而“再”一般表示欢迎、希望重复动作,如“你再来啊”“你再出去玩吧”。

四.结语

“又”和“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近义副词,都有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继续或重复”的含义,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将二者混淆。但是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又”“再”在语义、语法、语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外国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异同,才能在使用中运用自如,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规范准确;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们也需要对它们进行区别教学,这样外国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们,正确地运用它们。总之,“又”和“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应将它们区别开来,不能完全等同视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小红.留学生重复义副词“又、再、还、也”的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陆梅.对外汉语教学中“又”和“再”的对比分析[J].群文天地,2012(10).

[8]张瑾.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又”“再”的偏误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3.

上一篇:大一下学期期未自我总结下一篇:赞美红色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