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2024-06-25

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共11篇)

1.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一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组织,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听班人员。特殊患者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患者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和分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资格及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值班医师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延误抢救。同时将情况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在其他医疗工作结束后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医生护士要密切合作,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执行。抢救结束后,医师要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五、抢救过程应由责任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中来不及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七、安排有权威的医务人员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涉及到医疗纠纷及法律法规的,要及时报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与患方签署《病危病重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归病历中保存,另一份交患方保存。

八、需跨科抢救的危重病人,原则上由医务科或分管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剂、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十、科主任、护士长应定期对抢救病例组织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水平。

2.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二

1.1 接诊过程的风险

(1) 无陪人或酗酒、斗殴、自杀等患者, 接诊护士责任心不强, 风险意识淡薄, 发生坠床、窒息等意外。 (2) 医疗设备和环境管理不到位, 如地面湿滑, 走廊、卫生间无扶手, 致患者骨折, 推车、抢救床无护栏, 患者坠床。 (3) 对急危重症患者评估能力差, 分诊不正确, 从而导致各科室相互会诊、协调, 从客观上拖延抢救时间, 从而失去抢救患者的宝贵时机。 (4)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 绿色通道不畅通。

1.2 抢救过程风险

(1) 年轻护士对危重患者评估能力差, 技术水平低, 例如静脉穿刺需反复选择血管, 临床经验不足, , 不熟知抢救流程, 对各种仪器使用不熟练, 加之患者本身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对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不到位, 以至延误抢救时机。 (2) 未严格遵守急救物品管理制度, 抢救物品未备齐, 仪器机械的突然故障, 例如洗胃机出入故障, 除颤仪电量不足, 心电图纸用完未及时更换, 往往耽误了抢救最佳时机。 (3) 医护及各科室之间协作缺乏团队精神, 特殊检查结果未及时通报。 (4) 护患沟通不到位,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缺乏沟通艺术和技巧, 或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对特殊检查治疗无交待注意事项, 如输液过程中患者家属自己调快输液速度, 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1.3 护理过程的风险

(1) 观察病情不细致, 预见性差。如护士专科知识不足, 经验缺乏, 粗心大意, 对病情没有预见性, 如患者猝死、突发上消化道出血, 以致处理不及时, 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容易造成医疗纠纷[1]。 (2) 注射安全、血液安全及滥用抗生素等隐患问题, 未认真核对医嘱,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造成加错药, 打错针, 不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3) 昏迷、截瘫患者感觉活动障碍, 对压力感知应对能力差, 病危病重期, 长期卧床都容易发生压疮。 (4) 护理人员对于法律法规认识不足, 平时只注重治疗及基础护理操作, 各种护理记录不及时、不规范, 患者发生意外时封存病历时, 病历未记录。医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易造成记录上的差异, 而至医护记录单不一致[2]。

1.4 转诊过程风险

(1) 急危重症患者经急诊室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 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 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因素, 如剧烈震荡、呕吐物窒息、氧气供应不足、静脉管脱出、突然心搏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坠床等。 (2) 后勤保障未准备到位, 电梯、呼叫系统突然障碍而延误患者抢救。

1.5 交接过程风险

(1) 与120急救车运送的患者交接不清。 (2) 院内在患者送入监护室或病房时, 患者的特殊性交接不具体。 (3) 科内匆忙的交班可造成治疗错误。

2 急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防范

2.1 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每月进行质控检查2次, 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决策等方面监督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发生差错事故后, 客观分析原因, 认真组织讨论,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总结经验教训。

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抓好护理人员安全教育, 规避护理风险是保障抢救成功的前提。平时注重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部及科室对新毕业护士实行岗前培训, 使护理人员能自觉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 减少风险发生。

2.3 更新业务知识, 护理部运用各种方法渠道培训护士增强其观察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常见病的观察要点及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技术, 并熟知抢救预案、流程, 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准确作出判断, 从根本上防止急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发生。

2.4 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制度, 急诊分诊抢救制度, 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患者, 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

2.5 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做到: (1) 加强环境管理, 地面清洁干燥, 防止患者行走时跌倒, 走廊卫生间浴室设置扶手。 (2) 接诊患者后, 妥善安置患者, 对醉酒、昏迷、躁动或无陪人患者, 及时拉起护栏, 并适当约束, 某些有冒险行为或采取不合作态度的患者, 例如自杀自残时, 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及自杀先兆, 进行保护性约束, 心理疏导。呕血及大咯血患者一定要注意体位安置,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血液或呕吐物, 一旦出现窒息应紧急吸引。 (3) 对急危重症患者应准确评估病情, 正确的预检分诊, 可使患者及时得到准确、迅速、有效的诊断, 避免各科室相互会诊, 及时处理致病的原因及症状, 增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 (4)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最佳的语言沟通效果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安抚患者及家属, 使其冷静、镇定, 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病史和诊断依据, 给分诊急救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进行特殊检查、治疗、用药、护理前, 向患者告知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同时耐心答疑解惑, 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 减少护患纠纷发生[3]。

2.5 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当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时, 医师未到前, 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 如及时吸痰、吸氧、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加强与临床辅助科室及各专科病房有效沟通, 减少送检、转运过程的风险, 安全移交患者。

2.6 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 急救药品、器材、一次性物品数量配套齐全, 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应激状态, 并有明显标记, 不准任意挪动或外借, 班班交接, 每周大检查一次, 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2.7 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拒绝执行有问题医嘱。医师下大口头医嘱时, 护士应复述一遍, 抢救结束后所用药品的安瓿必须暂时保留, 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 并提醒医师立即据实补记医嘱。

2.8 注意用药安全, 掌握常用抢救药物的计量和用法, 注意抗生素应用指征, 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 应用贵重药品前应告知家属, 对于血糖水平不祥的患者, 先输生理盐水等。

2.9 严密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随着危重病救治率的提高, 对危重患者观察抢救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对于颅脑损伤患者, 护士应将脑部症状作为重点纳入观察的视线, 常规观察意识、瞳孔、肢体变化, 熟知颅内高压脑疝的临床表现, 及早发现脑疝先兆症状。

2.10 完善急诊登记、记录的管理, 危重抢救患者记录单及院内交接单采用表格形式, 详细记录患者来院的情况、就诊时间、医师到诊时间、主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抢救措施、用药等, 如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 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进行抢救时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员, 要统一抢救时间, 记录要相同。

2.11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交接管理, 强化交接班意识, 规范交接班内容, 无论院外、院内、或科内交接, 交班者均需对患者的特殊性要求、治疗具体交代, 接班者对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皮肤是否有压疮、液体有无渗漏、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等都应认真查对, 并交接签字。

急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防范意识及措施密切相关,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防范措施, 大大提高了我科护士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了安全系数, 降低了差错纠纷的发生率。

摘要:护理风险是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可能导致患者及护理人员本身发生护理目的之外的不良事件,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接诊、抢救、用药、交接患者等各个工作环节之中, 如何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安全护理, 使护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 保障患者及护理人员的安全, 结合多年急诊工作实践, 谈谈急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护理防范

参考文献

[1]吴洁, 牟利宁, 孙华.护理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68.

[2]雷雷, 曹慧.核查关键时间点确保医护病例一致[J].医院管理论坛, 2008, 25 (8) :38.

3.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三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訂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意识到通过急诊护理人员对于急诊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防控制以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質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4]张梅清, 吴耀建, 邹佩珍,等.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批量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308-309.

4.胃镜室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篇四

1、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病情危重应有家属在候诊时陪同等候,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遇到意外情况及时通知胃镜室医务人员。

2、如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时出现意外,应立即停止检查,并投入抢救。胃镜室医务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患者所在病区或门诊的值班医师、科主任指导抢救,同时报告医务科和分管院长。

3、胃镜检查室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受检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询问患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胃镜检查室备有氧气、抢救药品、简易呼吸囊等抢救设备。

5、科室人员按我院抢救车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抢救药品及器械,保证功能完好,处于可使用状态。

6、胃镜室护士应具有初步的抢救知识,在专科医生到来前,应做到给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

7、胃镜检查开单医生必须在检查单上注明下列情况:(1)是否有药物过敏史(2)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者(3)明显脊柱畸形患者(4)食道梗阻及静脉曲张患者(5)精神病者(6)耳聋者(7)怀疑有休克或者消化道穿孔者(8)相关检查有特殊情况者给予注明。

8、经治医生按病情要求,须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补记抢救病程记录。

9、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忙而不乱。必要时保卫科维护抢救现场秩序。

10、抢救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送入所在科室或ICU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5.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五

各部门、各科室;

为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连贯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诊疗以外因素对救治的影响,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根据《卫生部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若干意见》精神特制定本项制度,请遵照执行。

1.建立“优先处置绿色通道”,提供绿色通道的部门包括急(门)诊科室、辅助检查科室、手术室、挂号收费室处置室等。

2.凡进入“优先处置绿色通道”的病人,实行“先抢救,后付费”,不需先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相关科室应立即给予抢救、优先检查,提供全程服务。

3.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进入“优先处置绿色通道”:各种休克、昏迷、心肺复苏、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患者。

4.“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工作要求:

(1)急诊科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接诊制。

(2)由急诊科值班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患者是否进入“优先处置绿色通道”,并在住院卡或相关检查申请单上加盖“优先处置通道”章,上报医务处(8小时内)或总值班(8小时外)。

(3)急危重症处置患者结束后,由执行科室护士协助患者家属缴费,并将加盖“优先处置通道”的检查单由检查科室领回至急诊科护理单元保存。

(4)进入“优先处置绿色通道”的病人,各相关科室必须简化手续,优先提供救治、检查,各科室间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5)当危重患者需入院抢救时,必须由急诊科医生、护士护送到相关科室。

(6)各临床科室应每日预留1~2张床位以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7)在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过程中,对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和科室,除按医院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外,还将按医院《医疗安全事件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给予责任追究。

5.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流程:

处置结束,由执行科室护士协助家属补办缴费手续

6.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篇六

患者病情评估是为了全面把握患者的基本现状和诊疗服务需求,为制定适宜患者的诊疗(手术)方案(计划)提供依据和支持。

1、执行患者评估工作的应是在本院注册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或经医院授权的其它岗位卫生技术人员。每一个专业进行的评估要在其执业、执照、适当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2、患者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门、急诊患者评估、住院患者评估、手术前评估、麻醉评估、危重患者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包括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等。对于外院评估资料超过30天者要重新评估,30天以内的资料医师可酌情采纳。

3、医院有患者评估程序,其中包括评估项目、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内容。

4、患者评估资料是供临床科室直接负责患者诊疗、护理工作的医师、护士适宜使用的,为制定诊疗(手术)方案(计划)和会诊、讨论提供支持。医师应将各阶段评估内容记录在病历中,护士对患者评估要有记录。

5、医师、护士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住院患者各阶段的各项评估。

6、当患者将院外完成的评估带入医院时,如果间隔时间未超出医院规定的范围,可作为参考资料,但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复审,如:院外评估的记录时间;重要发现;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计划;病情变化与目前的症状等。如果上述任何一项发生改变,均要重新进行评估,对评估所发现的任何变化都要记录。

7、评估的内容和异常发现要记录在病历中,具体内容包括:住院患者的医疗与护理评估必须记录在病程中;医疗、护理及其他有意义的评估要有规范的记录;手术前患者的初始医疗评估及各种相关诊断、检查结果必须记录在病历中。

8、初始评估如果显示患者有营养或功能方面的需求时,应由专科医师进一步评估。评估结果及根据评估做出的处理要在病程记录中体现。

9、初始评估的内容还包括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的专科评估。

10、再评估(即通常所讲的病程记录):对于初始评估后在治疗中出现营养障碍、药物毒副作用、输血反应及其他需要特殊评估事件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再评估。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多长时间内所需记录哪些内容,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执行。再评估的结果要记录在病历中。

11、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途径,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社会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情况。医师应对评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确定治疗的优先顺序,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12、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并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评估结果要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或家属在决定诊治方案时有决策权。

13、放射科医师、检验医师、超声医师及其它辅助检查科室的医师不具备临床评估资格,但有权发出报告。其检查报告是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病历的重要内容之一。

14、培训监督考核机制

14.1对于具备患者病情评估资质的临床医师及其他岗位卫生技术人员,由医务科、护理部每年组织1-2次患者病情评估培训,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14.2本制度执行情况将纳入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与绩效考核挂钩。

14.3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并限期整改。

7.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危重患者54例, 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7例, 年龄分布为28~86岁, 平均年龄61.5岁, 病程有2个月~13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分析与评价护理风险因素[1]

神经内科的患者病情严重, 危重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发生紧急情况的频率高, 同时使得需要抢救的工作量加大, 护理程序增多, 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重症科室, 有大量护理风险的存在。多数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且因语言能力表达不清, 当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得告知医生和护理人员。此外, 患者长时间昏迷病卧在床, 翻身活动受限, 且大小便失禁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引起褥疮的发生。

现在神经内科存在的风险[2]主要有: (1) 突发意外:神经内科的患者年纪较大, 自主能力较差, 而且很多人存在肢体功能的不便, 很容易发生日常生活危险事件如摔跤、走失等。 (2) 并发症的出现, 很多患者卧床, 翻身活动受限, 且大小便失禁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出现褥疮。瘫痪的患者因反射活动减弱经常出现误吸食物等而窒息。 (3) 护理人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在患者入院后, 没有详细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 从而引发很多不便。 (4) 神经内科患者病情严重, 医务人员工作量大, 处理事务多, 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在这种疲倦状态下很容易发生差错, 引起医疗纠纷。 (5) 很多时候, 患者及患者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 对病情的理解与医生不一致, 从而引起很多误解的出现。

1.2.2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5]

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 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实施管理, 对试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使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 减少护理过程中差错的发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按照以往的程序进行。

1.3 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 采用非参数检验 (Z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经过护理风险培训之后, 患者出现危险的概率下降了28%, 前后危险发生的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及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

3 护理体会

3.1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疾病特点[4]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病情特殊、复杂, 而且极易发生变化, 患者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意识障碍, 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对于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 适当抬高头部, 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巧、仔细, 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6]。

3.2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对策

(1) 制订严格的护理规章制度[3]:对于危重患者需有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 例如消毒岗位责任制、轮流班制、药品的妥善保管制度等, 对于这些制度每位护理人员都需严格执行。 (2) 改善病室的周边及室内环境:危重患者的病房应该设置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周边噪声不能超过55分贝, 病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 地板、走廊等要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患者滑倒, 对于平车、轮椅等要定期进行维修, 以便发现存在的危险[7]。 (3)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要加强健康教育[8], 家属或护工给食时要耐心、细致, 切不可麻痹大意, 要轻轻将食物放至患者的口腔近舌根的地方, 三餐要适量, 若患者进食时容易呛咳, 则不宜喂食干食, 要把食物搅拌成糊状。 (4) 预防褥疮[5]:褥疮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褥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时翻身拍背1~2h, 并按摩皮肤的受压部位, 定时协助活动肢体, 以防关节变得僵硬、畸形, 以及肌肉的萎缩。 (5) 收费制度的管理:医院应该把常规用药和检查的收费价格显示在显眼的位置, 以便让患者对医院的收费管理制度有所了解, 护理人员也要严格按照公开的价格表收费, 不能自行确定费用[8,9,10]。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 进行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对策, 可以防止发生护理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也可以减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 评价影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 探讨针对护理风险的对策, 训练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预防概念, 确定每位护理人员的责任, 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经过护理风险培训之后, 患者因护理不善出现危险的概率下降了28%, 前后危险发生的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而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及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结论 进行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对策, 可以防止发生护理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也可以减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白如雪, 孙青娟, 等.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与临床, 2010, 14 (1) :65-66.

[2]邱亚华, 高玲玲.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7) :4121-4122.

[3]黄进清.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 (4) :440-441.

[4]陈彩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0) :274-275.

[5]张云, 田素林.基层医院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9) :93-94.

[6]凌秋平.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74-75.

[7]唐玉平, 熊爱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护理研究, 2006, 20 (6) :1473-1474.

[8]齐志华, 吴冬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部医学, 2010, 22 (5) :962-963.

[9]胡玲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 :81-82.

8.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八

【关键词】实施;专人监管制度;危重病人;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6-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我院在最近两年实施了危重患者专人监管制度,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每组各50例。男60例,女40例。护理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22±10.80)岁。对照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0.9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就是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服务[2]。

第一,弹性排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计划表对自己工作时间需要负责的危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护理监督,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同时在记录中要规范自己的书写,这样便于其他护理人员能够在交接过程中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在护理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3]。

第二,明确职责[4],护理人员在确定了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后,就需要对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管理操作,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就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信息掌握不当,从而对护理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前一任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情诊断记录等对下一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量、不良反应、精神状况等需要进行很好的记录和告知[5],这样能够保证下一任护理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危重患者开展辅助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需要及时的汇报给临床医师,降低危重患者的危险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護理书写记录和医院感染的护理质量结果分别是92.00%、92.00%、96.00%、96.00%和94.00%,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危重患者是属于我院的重症监护区域,该区域的抢救设备是比较齐全,通常情况下,危重患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患者的病情是变化多段且负责的,因此对于这类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那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同时一旦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实施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对于提高危重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09:12-14.

[2]戴晓珍,张立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157-159.

[3]曲云云.危重病人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305-306.

[4]吴益芬,郑艳萍.ICU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讨论制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01:44-45.

9.遂川县中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篇九

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四、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

五、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

(一)在科主任(护士长)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

(二)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适时的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三)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

(四)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

(五)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

六、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

(一)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

(二)按照相关制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三)手术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

(四)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进行集体评估。

(五)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

(六)患者入院经正确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七)对出院患者要进行出院前评估,完成出院记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七、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

(一)初次评估:

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初次评估并记录,主要内容包括:①生理状态;②心理状态;③费用支付及经济状况;④营养状况;⑤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⑥患者安全;⑦家庭支持;⑧教育需求;⑨疼痛和症状管理;⑩出院后照顾者和居住情况。

2.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及帮助、(二)再次评估

1.护士至少每班对危重、手术前一天、手术当天、术后三天内患者进行评估、记录,主要内容:①按医嘱定期测量生命体征;②生理状态;③心理状态;④营养状况;⑤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⑥患者安全;⑦家庭支持;⑧教育需求;⑨疼痛和症状管理;⑩治疗依从性。

2.在下列情况下,需对患者及时评估及记录;评估重点内容按医嘱及病情需要决定。①判断患者对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反应;②病情变化;③创伤性检查;④镇静/麻醉前后。

八、教育监督考核机制

(一)对于具备患者病情评估资质的临床医师及其他岗位卫生技术人员,由医务科、护理部每年组织1-2次患者病情评估培训和教育,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二)本制度执行情况将纳入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与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和奖金挂钩。

(三)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并限期整改。

10.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篇十

一、病区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l、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各级医师应当全力以赴,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2、各级医师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法定代理人或重要家属详细告知病情的严重性、预后、院方采取的抢救措施、需要代理人或家属配合的方式等等,并向他们发出书面“病危通知书”,请收到者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病危通知书”一式三联,一联交给患者代理人或直系亲属,一联粘贴在该病人病历上,另一联送医务处备案。

3、对重危病人要加强三级查房,住院医师(含进修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应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查房。针对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副主任以上医师要在“病危通知”发出以后的三天内,每天对该患者进行查房,在病情需要时,随时查房。查房内容主要是病人当前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措施和方法。在病人病情突变,进行抢救时,应由当班最高年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

4、要按要求及时写好病程记录,重危病人(报病危病例)每天要有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记录病情演变及抢救过程(注明参加抢救的人员以及起止时间、方法效果等)。

5、对重危病人,每天除了口头交班,还要有书面交班,有的要进行床边交接班。

6、当疾病涉及—个以上科室时,要及时邀请会诊,涉及多科时,可组织全院大会诊或进行远程会诊,必要时邀请院外专家会诊。医务处要做好院内外大会诊的组织、协调工作。

7、对重大的抢救病例,科室要成立抢救小组,由科主任任抢救小组组长;对特别重大的抢救病人,要成立全院抢救小组,由医院分管院长任抢救小组组长。主管科室为主,各相关科室、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一起参加,共同制订研究抢救方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

8、医技科室、后勤保障部门要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满足临床抢救病人的需要。

9、节假日,科室要安排好足够的医疗力量。

二、门急诊重危病人抢救制度

(一)、急诊抢救工作须组织健全,分工周密,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分秒必争。

(二)、抢救工作事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各种抢救的预案,抢救时应快速、准确,争取时机,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进行抢救。

(三)、抢救危重病员应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复杂情况决定抢救组织工作。

1.一般抢救由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和当班护士负责。

2.危重病员抢救应由急诊科主任(下班期间由值班医师或科二线班人员)和急诊科护士长组织抢救。

3.遇有大批伤病员、严重复合伤等情况时由急救科具体组织有关医师共同抢救,并上报医务处。启动医院应急预案。

4.对送到抢救室已经呼吸和心跳停止的病人,除了向家属或陪送人员交待病情以外心肺复苏至少进行30分钟,如果无效须经家属或委托代理人同意(须有书面签字),才能放弃抢救。

5.对送到抢救室是无名氏或经济困难者,先做必要的处臵,然后联系家属或有关部门,必要时报请医务处、总值班。

(四)、急诊室护士应提高警惕,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遇有危重病员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体温、血压、脉博、呼吸等。

(五)、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既有明确分工,又耍密切协作,避免忙乱,不得互相指责、埋怨。应做到一科抢救,多科支援,一科主持,多科参加。

(六)、抢救工作中遇到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要随叫随到,迅速参加抢救工作。

(七)、—切抢救工作和会诊均要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并必须注明执行时间。

(八)、按照要求可执行的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土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处方。

(九)、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瓿、输血空袋等用完后暂行保留,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十)、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急诊室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值班护土要班班交接,并作记录。用后归放原处,清理补充。(十一)、病员经抢救病情稳定或需转入病房或手术室治疗者,急诊室应派人护送,病情不允许搬动者,需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对已住院的急症病员定期追踪随访,以利提高救治水平。

(十二)、对经抢救病情稳定,费用不存在问题的病人,相关科室有空床应优先收治抢救室的病人;如在抢救室滞留超过48小时以上的上述病人,由医务处协调相关科室病人收治工作。

(十三)、检查总结,应由急诊科主任(或主管医师)或护士长于抢救后组织总结。内容如下:

1.病员到院后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2.组织是否得力? 医护配合如何? 3.抢救中有何经验教训?(十四)凡发生下列情况者,应严肃处理:

1.抢救中不积极主动,不负责任,强调客观而延误抢救时机者。2.抢救中互相推诱,借故拒绝救治,造成不良政治影响者。3.听到抢救召唤,而借故不到抢救现场,或召唤后久不到场,因而延误抢救时机者。

11.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我院收治的125例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80例, 女45例,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35岁。正常血糖值为3.9~6.1mmol/L。其中血糖值正常者15例, 血糖值大于正常值0~1倍的患者60例, 大于正常值1~2倍的患者20例, 大于正常值2~3倍的患者20例, 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10例。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 均无糖尿病病史, 配合治疗,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参与观察的125例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监测血糖, 在密切监测血糖的同时, 安慰患者, 避免患者心情激动, 避免产生恐惧心理。采用鱼跃跃准Ⅱ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 商品标号781030, 为全自动免调码的虹吸式血糖测试仪, 商品产地为江苏丹阳, 每3~8h复查1次, 清理创面进行包扎止血, 进行身体各方面检查, 防止遗漏出血点, 情况严重者立即施行手术抢救患者生命。随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计算创伤性急危重症死亡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血糖变化程度患者的死亡率和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值高于正常值3倍以内经抢救后, 无死亡者, 血糖变化程度在3倍及3倍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前者, 经抢救死亡人数为5例, 血糖变化程度为3倍以上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在车祸、高空坠落等剧烈创伤后患者皮肤组织受损, 器官破裂, 这些危重情况在临床上称为创伤性急危重症, 在确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同时做好充分的抢救工作, 以挽救患者生命。大量失血造成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血糖值越高, 患者生命越危险, 病情越严重, 呈正相关的函数特点[2]。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 不仅随时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而且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3]。

在创伤性急危重症的死亡患者中大多数为血糖值高于正常值3倍及3倍以上的患者, 本文显示血糖的变化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影响, 控制血糖的变化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价值。正常血糖值范围为3.9~6.1mmol/L, 血糖值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时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病情严重的患者呼吸肌麻痹, 心搏骤停, 进行呼吸机给氧、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也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急救过程中经患者静脉输入新鲜血浆补充血容量, 清理创面并进行包扎可防止血浆持续性丢失, 使血糖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具有重要价值, 在抢救过程中, 密切监测血糖值, 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有积极作用[4]。糖类是人类身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身体各器官和组织提供需要。对于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测量血糖采用的血糖仪为虹吸式的, 由于患者在创伤中失血过多, 应避免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大量采血[5]。虹吸式的特点为所需的血液样本较少, 使用的酶为葡萄糖氧化酶, 对葡萄糖具有专一性, 精确度较高, 测量出的血糖值较为准确, 在临床抢救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 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程度越高, 血糖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患者死亡率更高, 在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值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安全、有效, 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及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125例创伤性急危重症的患者, 行抢救后, 根据患者血糖变化程度, 比较各组患者死亡率和成功率情况。结果: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值高于正常值3倍以内经抢救后, 无死亡者, 血糖变化程度在3倍及3倍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前者, 经抢救死亡人数为5例, 血糖变化程度为3倍以上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结论: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程度越大, 患者越危险, 血糖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患者死亡率更高, 在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值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安全、有效, 应该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关键词:创伤性急危重症,血糖变化,病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旭, 王迪芬, 等.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关系的前瞻性观察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 (9) :538.

[2]李璐, 李建国, 杜朝晖, 等.综合ICU重症患者入室血糖与预后的关系[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9) :645-647.

[3]李杰锋.综合ICU重症患者入室血糖与预后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8) :32-33.

[4]万娜萨, 何先弟.多发伤患者入科血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2) :1218-1219.

上一篇:公基写作范文社会公德下一篇:金融与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