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2024-09-19

对项目管理的启发(共11篇)

1.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篇一

价值链分析理论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启发

我阅读了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一书的第二章“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价值链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在书中之后的许多章节中都有展开的说明与运用。几乎是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感觉有些抽象难懂,姑且整理出如下三点启发。

1.管理企业内部时不能孤立地只注意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蕴藏在包括上游价值、渠道价值和买方价值链的价值系统中,在管理企业内部时不可忽略企业与供应厂商、销售渠道和客户的接触和联系。例如,当供应厂商产品质量高时,企业可简化进货检查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对整个价值系统的适合程度。

2.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建立在了解企业进行的各项活动的基础上。通用价值链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企业在做什么和需要做什么。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产业情况找出关键活动并加以重视,调整价值链以使之适应产业结构,同时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组织结构职能。

3.在管理企业内部时要充分理解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不能把间接活动和直接活动混为一谈。质量保证活动遍及企业各个部门,在许多产业,间接活动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并日益增长,对直接活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区别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

4.价值链内的联系对于竞争优势是绝对性的,但它们常常十分微妙并不为人所知。所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一定要优化和协调企业内部的联系,权衡取舍各项活动,已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认识和管理联系虽然困难,但它能使企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竞争优势。

2.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篇二

一、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中教学科研行政化倾向显著

当前高校中只有一种做法承认教师专业水平和挽留学有成就的教师, 那就是给他们安排领导职务, 这就助长了教师争权夺位的思想和倾向。教师的各个方面都混合到职位的竞争上, 包括: 社会地位, 待遇以及个人的成就。一旦教师与行政级别挂钩以后, 教师就把实现人生价值体现在竞争行政岗位上。这大大地偏离了教师的行业轨道。教师应该以教书育人, 促进社会发展, 为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努力的方向, 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

2. 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在我国高校中只有占总数的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 其中硕士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23%, 而有占总数66%的教师都是本科学历。 ( 《中国统计年鉴》) 可见, 高学历教师人数比例较低, 对培养高级专门型人才是非常局限的。从资料中可以看出, 一部分高学历人才并没有选择进入高校, 这说明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力度不大, 高学历人才没有把高校作为第一选择, 而是选择其他更具吸引力的企业。

3. 中专职教师和非专职教师比例不协调

在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全国高校各类教职员工总数在2002年有130万, 其中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到62万, 其他后勤人员、辅导员、行政人员占总人数的50%, 这造成了高校教师资源的相对过剩和浪费。高校专职教师的缺乏也是科研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这些一环扣一环就表明了我国高校的现状。

二、香港教师管理的优势

香港的学校管理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前进。其中有几点是大陆高校正缺乏的, 也是高校对教师管理时应该加强的部分。

1. 校本管理

学校管理从中央下放至学校。权利下放使资源运用更为灵活。自我管理对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更为有利。在权利下放到自我管理时, 高效能学校包括以下特征:

(1) 基本元素。一个共同使命, 一个鼓励学习的气氛。

(2) 达成以上元素的条件。目标明确, 共同的信念。紧密关注学生进度, 高期望。教师合作决策, 教学相长, 注重教学上课程。家长及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嘉许与鼓励。客观环境, 学生参与和责任分担, 领导教学趋势。学校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优秀的教师不仅对学校的发展有科研上的贡献,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更是吸引学生的法宝。

2. 教师的考绩与评估

香港高校对教师都会进行不同形式的考绩与评估。考绩的优势有: (1) 问责; (2) 素质保证; (3) 有效运用资源; (4) 晋升的根据; (5) 个人发展。

考绩对于教师而言是有压力的, 但是这同样给了教师改进的空间, 也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面对晋升的问题, 公平的考绩是一把利剑, 将优秀的教师提升到学校管理者的位置, 对教师与学校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3. 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政府为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精神, 提供了充分的培训和支援。对初入职教师提供职前教育, 为初入职教师提供了专业支持。对在职教师, 会通过系统的学习活动, 如教师专业发展日, 工作坊, 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校长也有相应的课程, 目标是提升校长的专业领导水平。

三、加强中国大陆高校教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培养各种行业的专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中心任务, 高校的中心主体应该是高校教师, 他们的积极性、工作态度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应该要运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 关心教师的成长, 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对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师徒模式, 以老带新, 更新教学观念, 拓展知识。开展公开课, 示范课等活动,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教学激情。评选优秀教师等活动, 对教师的工作做出肯定的评价, 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2. 关心教师的学习, 为教师更新专业知识

教师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更新还有对社会的认识, 与时俱进的能力。教师是走在最前沿的传授者, 要不断学习。学校要提供条件给教师, 发挥科研组的团队优势, 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

3. 关心教师的生活, 让教师受到尊重

教师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 是高尚的, 是爱的表现, 作为教师感情寄托的学校应该更多的给予教师关怀。教师的生日, 教师节等节日应该送上崇高的祝福。学校的尊重与关心也能够留住教师。文体活动, 增加设施, 热心教师生活上的困难都是教师存在这个岗位的意义。在这个方面, 香港的学校非常重视, 学校会采取多种手段献上学校的祝福。比如给教师寄生日、节日贺卡, 发邮件庆祝等。这种关怀是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学校的感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多方面的, 中国大陆最应该向香港学习的是对教师的在职教育、业绩评估和对教师终身发展的关注。教师对职业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是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和尊重, 让教师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梅, 曾宝成, 李君丽.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校论坛, 2006, (3) .

[2]刘爱萍.高校教师管理人本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黄炳文.课程教案[M].香港教育学院, 2014, 4.

[4]黄修钟.谈在管理中如何重视我们的教师[J].教育管理研究, 2011, (12) .

[5]赵雄燕.香港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17) .

3.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篇三

【关键词】学生党员发展 问题 临床路径管理 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9-01

党员发展工作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青年学生在入党动机和态度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问题。面对学生党员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充分保证党员的质量,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路径管理理论,探讨解决党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

当今社会,接受文化思想观念的途径多、速度快,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间对知识的渴求是比较强烈的,正因如此,一部分同学弱化甚至失去了对事物和价值观念的常规判断能力,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样性、复杂性,部分学生对党认识模糊,甚至有少数学生入党带有功利色彩,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

2.入党标准不统一

对于入档标准,由于缺乏具体的可量化的标准,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党务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的标准。而且,大部分党务工作者都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入党前提条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由于入党标准不统一,导致学生党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党员还不如普通同学表现优秀的现象。

3.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往往是通过支部大会进行集中学习,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接收和转正党员以及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或领导的讲话精神,然后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讨论,平时很少组织党员进行专题学习。

4.缺乏对学生党员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

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组织入党、轻思想入党,重组织发展、轻教育培养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不够强,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再加上个别高校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些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淡漠,没有形成成熟理性的理想信仰。

二、临床路径管理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启发

临床路径管理强调使病人按照规范的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这个与发展学生党员要经历的发现、培养、吸收、再教育等过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将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嫁接到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具备可行性,而且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以致用,当好科普员。党务工作者应当对党的纪律、规定和政策进行深入的学习并熟练掌握,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和媒介,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知识,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使学生清楚并从内心深处自愿接受即将面对的“洗礼”,避免留下“隐患”。

2.一丝不苟,当好检疫员。党务工作者要应当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发展党员工作的首位,坚持程序不减,标准不降。主动与入党积极分子沟通和交流,统一标准,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偷工减料,努力做到“去伪存真”,使真正优秀的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从源头上防止“病菌”入侵,为党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安全的新鲜血液。

3.手到病除,当好治疗员。党务工作者在把严“入门关”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准确把握每个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彻底清除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存在的一些顽疾,进一步提高后备力量的质量。

4.不厌其烦,当好记录员。党务工作者应经常与党员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途径时刻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要不厌其烦,及时做好记录,详细做记录,并定期对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下阶段“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避免出现只愿动嘴,懒得动手,做决定时全凭经验,甚至抱有侥幸心理的现象,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5.润物无声,当好护理员。党员的培养和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党务工作不能重“治疗”,轻“护理”,若“后期跟踪护理”不及时或缺失,极有可能导致部分“体质相对较差”的党员“旧病复发”,再加上不遵“医嘱”,极有可能染上新的“顽疾”,最终导致“交叉感染”。因此,党务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党员的“后期跟踪护理”,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督促,提高党员自觉“防病”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炯,李劲松.临床路径的实施与管理[J].卫生软学,2009,23(5):509-511.

[2]孙川,石志成,王立等.临床路径在医疗改革新形势下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1):1-3.

4.对自己有启发的名言 篇四

2.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7.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9.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0.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2.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13. 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14.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15.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16. 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

17. 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18.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19. 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20.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21. 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22.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3.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4.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25.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26.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27. 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后行。

28. 不要诉求困难会终止,而要诉求有颗征服困难的心;把别人的失败当着做自己教训的人,你的成功机率将会比别人多。

29. 种子如果不经过坚强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就永远不能发芽滋长;人如果不经“雨雪冰寒凄风苦难”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浮起你理想的风帆。

5.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篇五

在足球训练当中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队员参与度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存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冰山理论”来对这些影响足球训练成果的现象加以提高和改进,在下文中我们将以“破冰”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冰山理论: 概念:

能否破冰是达到训练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呢?因为通过破冰可以让队员与教练,队员与队员之间离开怀疑、猜忌、疏远,而最终达到相互信任和默契,最终起到团队合作的效果。区别:

有一个明显的可以混淆的内容需要跟大家说清清楚:“热身”或者是“热场”与破冰并不是一回事情。有些队员即使做好了热身,但心理的状态并未达到一个“OPEN”的状态,随之身体也不一定达到理想的状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昏暗灯光下和明亮灯光下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昏暗灯光下人会越学越无精打采,而在明亮灯光下学习会越来越投入,效果也更好,往往会超出预期效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明亮灯光就将人的学习动能逐步的打开至“OPEN”状态了。目的: 1.让队员达到忘我的状态,在训练和运动过程中革除外界没必要的想法;

2.让参与队员之间形成直接、亲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愉悦和快乐,摒弃队员之间的隔膜,而不是表面热情,内心中筑起一道高墙;

3.自我消除,让队员在破冰过程中体验到彼此隔阂的真实存在,并且利用破冰的行动来用自己的力量去消除隔阂‘ 4.提高队员对训练和比赛的专注度,注意力。过程:

破冰的活动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所有队员仅仅通过一堂课就能彻底打开自己,欲速则不达。

切入一个游戏,我们来感受一下在球场上孩子们的表现:

队员两两背对背站立,各自前方3米初放置一个标志盘,教练发出指令,比如头、肩膀、膝盖之类,球员依照指令用手触摸这些部位,这个时间尽可能的有多变性,而且时间不要太短,当发出标志盘的指令时,看谁最快反应过来抢先拿到标志盘。

游戏很简单,也不在于谁先拿到,而要很好的利用在拿到标志盘之前的这个融洽的、欢快、嬉笑的过程中逐步的吸引参与者和旁观队员进入角色,投入自己的状态,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过程。游戏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改进,也可以让所有的队员都参与进来,也可以让队员做指挥官,教练也可以参与进来,目的只是通过破冰把大家的状态拉高到同一高度,破冰活动过后,每位队员的状态都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OPEN的,进而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互相之间会用正能量积极的影响队友和自己,这样的状态孩子们岂有掌握不好训练的成果?

如果训练需要培养观察力与团队配合,那么就需要把游戏的关注点由简单的点线转移到面,一些拆散重新再组合的团体,让所有参与队员都不纠结与不想和谁在一起,想和谁在一个团队的复杂情绪,去互相了解,并且形成理解的氛围。破冰,很容易让孩子消除紧张不安,迅速融入群体,孩子愿意开放自己源于熟悉的人和环境,让他有安全感而且容易展示完成的动作。

我们再谈谈训练中为什么要加入游戏环节的真正原因,游戏不仅是游戏,游戏不是打发时间,游戏不是热身,但游戏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兴趣这么简单,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不要因为游戏而游戏,通过游戏让他发掘自身潜藏的能力。比如有些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达到从未尝试的那种高度,又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发现新的友谊。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适当的引导有助于他们主动思考。而这点对培养球商的养成,也同样是至关重要。破冰后的总结方式的研讨: 作为教练和队员都应该在每节训练课和每场比赛后都要进行总结,而往往的总结基本都是有教练一人发出,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决断性,而当孩子们伴随着破冰成功后的状态下有没有考虑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一下(这时候的孩子们是很真诚也很愿意分享的),听听他们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又是怎么认识队友的?又是怎么理解训练和比赛的?有没有新的想法和启发?如果能从这些角度出发的话,教练能很好的掌握孩子们的进步和变化,(这个我想应该可以做记录哦)我想作为教练也会因势利导的去设计和提高教学方式,避免已往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原始方式了。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提到基础训练,所以请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这只是提供一种让队员在训练中充分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并非说基础练习不重要,基础同样需要时间来打磨。但请记住,青少年成长期兴趣的变化频度是转换得非常快的,要让他们对足球保持热爱保持兴趣,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而破冰,能够非常好地保证这一目的的达成。

6.《论语》对当今大学生的启发 篇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从小学我们就接触到《论语》,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一直从小学一直伴随着我们到大学,它教诲我们学习和做人,但是现在我想阐述我对《论语》其他方面的读书心得,我相信,这对我们大学生涯以及出到社会的工作与磨砺有很大的帮助。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在这里详细分析了共同求学之人,共同求道之人,共同求立之人,共同求变之人的同与不同之处。孔子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追求尽管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想共同之处是都可以有彼此借鉴和帮助的地方,不同之处,应该是彼此的利益关系会有所不同。

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利益不发生关系时,比如大家都是同学,彼此之间并无太大利益关系,那么彼此差异很大也没有什么障碍,一样可以继续一起求学。但是如果彼此的利益发生了碰撞,比如一起经营企业等,彼此之间如果没有高度的默契和共识,就很容易发生矛盾。

所以在朋友之间为了求得某种利益而共同合作时,我们一定要预先制定好明确的规定,包括怎样去投入,怎样去分担风险和收益,怎样去管理,怎样去发展,怎样去用人等等,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开始以仇人结束的悲剧。

再有,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过程来比喻一个人学习的过程,暗示我们的学习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不努力,很可能在学习期满后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我觉得所有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都有应该以这一条提醒自己,不要以为只要进了大学就一定拿到毕业证书,混到毕业以后就一定能有好的前途。现在已经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具备足够的真才实学,是很难预期有好的结果的。如果不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很可能成为一个“秀而不实”的空头大学生。

在谈论了如何地学习,接下面我要讲述一下我们要如何地交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评论你的不是者,乃诤友也。孔子曰:“益着三友,损着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能同事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矣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吗?最后,怎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的人交往呢?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力,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因此,我们看待事情和问题,不仅在别人身上看起,更要从自身看起,交朋友是反省自己也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难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完美。这里提到了反省的三个方面,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一个人的所有方面:其一,对

待事业是否敬业;其二,与人交往是否诚信,虽然文字上是说“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但是我们可以扩大到与人交往的范围;其三,是否能温故知新,这一点与前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相呼应的。

一个人是否能具备反省的能力,就自然会变得谦虚不傲慢,变得彬彬有礼不自以为是,在与人交往时也就能善于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自然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盲从。因此,我以为,一个人身高具备反省能力,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善于反省自己,才能在大学生活中活得多姿多彩,在朋友亲人中亲近而无话不谈,在工作中独立而出色。

7.对项目管理的启发 篇七

一、“全球水供给课程”教育项目概述

1.实施背景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美国水文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宣传组织都很多,水组织即是一个这种性质的机构。[7]它一方面致力于募集资金,帮助非洲、东南亚和中美洲很多缺乏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的居民;另一方面积极在美国乃至在全世界开展水文化,特别是与全球水危机主题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宣传工作。“全球水供给课程”[8]即是其为中小学生开发的一个水文化教育项目。

“全球水供给课程”以水意识、水危机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等为主题,致力于在美国中小学生中开展水文化专题教育。它包括各个层次的课程计划,与美国国民教育课程标准完全一致。水组织的学者在制定水供给课程项目时,先分析英语/语言艺术、地理学、技术、公民学、经济学和数学等中小学生课程的国家级教学大纲,然后以此为指导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特点和水文化教育要求,制定出以全球水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核心主题的水文化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样开发出来的水文化课程项目可视为原有中小学总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由于符合美国中小学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这个课程可以按照主题分化开来,直接融入各门原来已经开设课程的讲授中去。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修改、拓展和突出一些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而已。

2.主要内容

水组织为“全球水供给课程”教育项目提供的教学材料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图表、阅读材料、字谜、游戏及实验指导、音频视频和网络信息等。其按照主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小学层次、初中层次、 高中层次和附加教学资源。

(1)小学层次的教学材料[9]包括六部分,可概括如表1所示。

(2)初中层次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9],可归纳如表2所示。

(3)高中层次的教学内容[9]包括五部分,可概括如表3所示。

(4)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水组织还提供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额外材料,供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使用。这些材料包括水危机讨论指南、水事实清单、水危机新领域和一些国家水危机现状等。

3.主要特点

由上述课程介绍可以看出,此种视角的美国中小学生水文化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符合美国国民教育课程大纲要求。每个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大纲都是相关教育专家和管理者长期思考的结晶。它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的产物,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具体教育方针和政策。水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性、专业性的主题教育,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在国民教育课程大纲的基础上来开发这类课程为相关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教师一方面可以将水文化教育分化开来,融入英语和数学等中小学生原有的课程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出专门的主题教程,开设专业的素质性教育课程。

(2)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庭问卷调查还是“水是生命”网站搜索活动,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好相应的课程,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你家都用水做什么用途?这些水来自哪里?它最终又会流向哪里?这类问题对大部分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小孩来说,确实既有意义还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用水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还无形中培养了节约用水等水文化观念。 类似运水体验和模拟清污实验等实践性较强的一些教学内容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从诗歌研讨会到构词游戏,从用水的一些科普知识到数学中对用水、取水的计算,这个教育项目在授课形式上多种多样。这种做法既丰富了授课内容,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能够较好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具体主题的选择上,这个教育项目既包括对世界水危机等与水资源相关的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也涵盖有《尼罗河流域日趋恶化的紧张关系》和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这充分体验了其主题选择的“全球化”,可较好培养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积极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的责任感。

二、对我国中小学水文化教育的启发

从美国中小学层次以全球水供给为核心主题的水文化课程计划来看,我们在今后的中小学水文化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教育政策层面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与美国体制不同,我国的水利部和教育部都是水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主管部门。虽然水利部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规划中小学水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问题[10],但在具体工作中依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因此水利部和教育部应该通力合作,在结合水利部水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家层面水文化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教学要求,并组织专家和学者编写对应的教材和素质教育读本,为在全国中小学生中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全面展开水文化教育提供课程上的支撑。

2.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结合生活实际

正如美国小学水文化课程计划中给出的全球水意识事实清单所列举的那样,水是所有生命最亲密的伙伴,任何人每天都离不开水。正因为如此,小学生水文化的教育更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水使用现象的观察和与父母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水文化知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为改善全球水危机而努力的观念。

3.在教育形式方面要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8.我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认识;“启”和“发”

自从春秋教育家孔子最早实行启发式教学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推崇启发式教学,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所谓启发式,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后的教育家、学者又对这一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发。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长期使用这种方法,经不断研究探索,获得如下浅见。

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经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钻研问题,最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中的“启”和“发”是两个概念,但又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启”与学生受“启”而“发”,归根到底是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的问题,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样。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上的窗户,开拓他们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把要讲授的内容,形象地、直观地、有分析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把要讲的东西一股脑儿推给学生啃,这样才能“启”在节骨眼上,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茫然不知所措,当然就谈不上引导了。

有人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就是“启发式”了,这要看问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要动脑筋回答。如果不假思索就可以简单地说出答案,即使百问百答也不应看做是“启”和“发”。另外,一般的搞一问一答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不懂装懂。相反,教师如果在学生不易懂的地方或关键处进行讲解,即使一堂课没设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也是一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课。因此课堂上教师讲得多了点,不应一律籠统地加以指责,而应有分析地看待。“讲得多”与“满堂灌”不能划等号,该讲的就必须讲,少讲一点也不对,不该讲的,多讲一点也不行。教师讲课时,遵循认识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讲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式”。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散文,学生接触很少,教师就得多讲点。

总之,启发式有多种形式,凡是能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都应视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9.浅谈乔布斯对我的启发 篇九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离世。对于他,大多数都会从他对苹果的创造以及这又如何改变世人生活入手去怀念他。因为我在这方面了解甚少,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从现在全世界对于苹果产品的狂热追求以至于有学生为买苹果而卖肾,可见乔布斯真的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一个世界,甚至于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苹果。

没有乔布斯,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帝国:1977年的Apple II、1984年的Macintosh、1998年的iMac、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的iPad;没有乔布斯,也就没有苹果这个商业神话!

然而作为一个刚刚走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要我从计算机的角度谈谈乔布斯的贡献,可能我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我还要跟老师继续学习。所以,现在我更希望从乔布斯本人一生的发展轨迹以及他的名言来浅谈一下乔布斯对我的启发!

敢于面对现实,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客观冷静地从失败中分析自我,反躬自省,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拿得起放的下,是乔布斯给我的第一个启发。事实上,乔布斯也被冠之以乔帮主的美名,这或许和他在苹果时从一个创始人的身份被扫地出门不无关联,看来乔布斯的事迹也有一些豪杰情节。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并不是他的这段经历,而是他在面对这颇有讽刺意味的情节时所持的态度!我想这或者是他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侯,从自己一手创立的事业被迫离开,我想很多人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乔布斯在事后提到说这件事时却评价,“当时我没发现,但是现在看来,被苹果计算机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诚然,苦难是把双刃剑,苦难也能锻造人的品格。再次回归苹果的乔布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对同事谦逊有礼。我想正是这次打击和苦难给了他进一步剖析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而这也为他后来重返苹果带领苹果迈向更大成就埋下伏笔。我有时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种打击,将会以何种态度面对?我会怨天尤人,或是牢骚满腹?我想乔布斯给了我答案。

对任何细节都不要放过,追求完美,是乔布斯给我的第二个启发。当一名工程师在工作一天半后终于上交了第一台Mac电脑的Finder软件时,乔布斯问他这是否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好程度,该工程师否认,但表示自己对此已经很满意,乔布斯将软件归还给他,并要求其重新再做一遍,当达到最好程度时再上交。我想正是乔布斯的这种对自我和属下的苛求以及对自身潜能的不断开拓才造就了苹果的前卫和其事业的成就。现在我们这一代人总是习惯于得过且过,习惯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差不多行了”,我想这种思想是极为可怕的,它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失去一个又一个开拓自我的机会。所以我想,人有时就该逼自己,逼至极致,成功方可在望!

随时保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惜时如金,更重要的是牢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这是乔布斯给我的第三点启发。“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我想这段话让我感触颇多,常常我们习惯于认为还有一个明天,还有一个明年,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很多机会。如果,换个想法,把每天都当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那么我们每天生命的质量和效率必将得到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考将会帮助我们摆脱众多羁绊,让我们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自由!

追随自己的本心和直觉,做自己的神,让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真正活出自由,是乔布斯给我的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启发。“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被很多世俗牵绊,我们可能会每时每刻做着我们并不喜欢的工作,我们可能在忙碌中忘记自己真正要选择的路,我们可能会在追随别人中了却一生。如果是这样,我想很有可能,我们的一生即使不是碌碌无为,也必将是了无生趣。因此,大胆追随自己的脚步,才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10.一件小事对我的启发作文 篇十

宋老师的技术显然不太好。总是打在墙壁上反弹回来掉落在地上。我在一旁看着都为她着急。但是宋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地把球捡起来继续练习。不过她还是没有成功,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落了下来。她停了下来看着墙壁若有所思。

后来,她改变了打乒乓球的方法。她手握球拍将打球时的力道缩小了一些这样方便接住。她的眼睛始终盯着乒乓球。她的脚随着乒乓球来回移动。她的嘴里总是发出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鼓励自己的话。终于我看到了奇迹,宋老师连续打了七八个来回。我惊呆了,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为宋老师能打如此多的来回而震惊。这件事给了我启发。只有坚持不懈,不言放弃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我相信做事只要有恒心,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11.对“周小平现象”的认识及启发 篇十一

【关键词】周小平;爱国

一、基本介绍

周小平,一位80后的“草根”网络作家,其作品以抒发爱国情怀和传播正能量为主,文章内容积极向上,敢于对现实社会中的错误现象进行批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2014年10月15日,以网络作家的身份参加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受到习总书记的鼓励和寄语。在此之后,参加了多档由外交部、工商总局以及各省市部委组织的有关“网咯时代的信息与舆论”的相关讲座和交流。

但也有人对周小平进行抨击,称他是“自干五”,认为他的文章存在造谣、不实的情况。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网友们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大家对爱国、舆论话语权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了新的看法。

二、对“周小平现象”的分析

首先,当我阅读过周小平的文章以及各大网站的相关评论后,我想我是赞同他的观点的。之所以认为他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得到了许多权威传媒的认可,也不是因为他的“剑走偏锋”,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是在以事实说话,能够引起我的共鸣,产生认同。

其次,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反对的声音,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周小平的努力和成绩使一些网络大“V”们产生了恐慌。网络上的部分大“V”是以美资平台为后盾,进而发起对中华文明的文化冷战的平台。他们眼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舆论氛围就这样被周小平的正能量所击垮,心有不甘。他们认为周小平是异类、是不入流、是“自干五”,要极力排斥和贬低,甚至处之而后快。因此,利益的损失是产生反对声音的根本原因。第二,有人认为周小平是在献媚,不是真正的爱国。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有些人自己某些不正当目的没有达到,看到他人的努力眼馋罢了。试问,如果周小平的爱国是在献媚,那么献媚何以会产生共鸣,难到大家都是将爱国作为一种手段,进而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么。如果是这样,中华文明就不会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如今也不会发展壮大了。

第三,随着对周小平的广泛热议,大家最为好奇的是为什么是周小平和花千芳去开会。正如周小平所说,“中央党校不是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吗?既然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在文艺战线上非常重要的平台,高层就没有理由视而不见。我们去的一个意义,可能在于我们这些80后,既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又熟悉当下的民意表现形式,像网言网语、微电影等。”是的,当在繁忙的世界里,大家急需给自己充电,会选择互联网等方式阅读相关文章来丰富自己,享用着“文化快餐”,促使了互联网的发展。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周小平等人的文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当下使命之一是凝聚共识。如今,国家富强了,人心却散了。改革是中国从一个大一统的一体化结构再次回到了原子化社会结构。因此,如何将分化的中国社会聚合在一起,如何在多样化的中国社会中建立共识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所以,凝聚中国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体到实践中时,需要找到像周小平这样能够引起大家爱国共鸣的人树立标杆,使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三、对周小平作品的认识以及支持的原因

打开周小平的博客可以看到他的文章基本上是爱国情怀的表达,其中有些看上去是对时事的评论,但大多落脚在爱国上。从2005到2014年,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着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寄予字里行间,始终如一。

周小平的文章虽然都是爱国情怀的表达,但表达方式不同,主要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揭发以前误导民众的谣言来恢复国民的爱国情操。例如,在《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这篇文章中,对以前某凤凰网某著名时评人借助“大陆人在香港路边给婴儿提尿”的新闻进行了反驳,告诉了我们文章决口不提婴儿的母亲使用了纸尿裤并装进塑料袋提走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婴儿父母之所以激动是在于一个“职业闹港”者用手机拍摄婴儿私处的事实。这些类似的文章内容可能有人会评价其有瑕疵,但却给不明真相的群众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其次,通过批判错误观点来进行表达。在《警察、城管、执法者》这篇文章中,周小平提醒了我们不能因为其中个别人有问题就否定了全部。他在文章开头中就提到“如果一开始他们打死城管,你为其叫好。后来他们又杀死警察,你还为其鼓掌。那么有一天,当他们冲进你的房屋,抢夺

你的一切时,同样也有人为之喝彩。”所以,如果连保护自己的人我们都加以排斥,那么出现险情时谁来维护我们?这对一些没有理智的爱国者是很好的一剂药。第三种表达方式是通过揭露某些伪公知的真面目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十问李开复》文章中,周小平通过揭发李开复曾经在网络上的各种质疑和各种事件,让公众了解到其实一些所谓的“形象人物”只不过是通过各种手段包装自己,进行理论营销,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综合周小平的文章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瑕疵,但仍然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就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所说的那样:“周小平的文章,当然还有诸多缺点和问题,带着年轻人的不成熟,但这些文章给我们的是中国年轻人的志气和梦想。这种志气没有被舒适的生活消磨,没有被虚幻的忽悠所沉迷;这种梦想没有被生活的浮躁所摧毁,也没有被物欲所困顿。而是努力认清自己的命运,承担自己的责任。”

其次,对于周小平的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他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在那里夸夸其谈。他写作的主要目的是爱国的,是在为我们年轻人这一代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而呐喊,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第二,传播正能量,宣扬积极思想。曾经网络上曾出现一些“反鸡汤”的段子,虽有时可能出于让大家努力时要认清现实的目的,但看多了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其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越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越是要发奋图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不是得过且过。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并不足够强大能支撑自己的理想,所以,更需要这种文章来激励我们。第三,周小平的文章说出了我们这一时代年轻人的心声。我周围大多数人都怀揣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在前进的路上,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闯出一片天地,并不像网络水军说的那样每天怨天尤人,抱怨体制不好,满腹牢骚。所以,他的文章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使自己进步,产生认同。

四、启发

首先,在还没有仔细了解周小平的文章之前,最大的印象是他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在网络怪圈现象中坚持自己的观点。网络早已成为了我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却存在着歪曲事实、贬低英雄、污蔑国家的歪风邪气,久而久之影响了网民的看法。当有人公开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遭到的却是鄙视和谩骂,使正确声音越来越少,使我们越来越不敢表达。而周小平和花千芳等作家,却敢于站出来进行反驳和澄清。对此,我认为对自己要进行反省。每当自己想要发表观点或者评论时,都会思前想后,会担心大家是不是不认同我的观点,尤其是当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时。当谈论到爱国时,明知道自己胸怀祖国,但在网络上对于错误的观点,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批判。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以致于忘了我们的思想是独立的。所以,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网络不再是水军的阵地。

其次,周小平告诉了我们如何理性爱国。曾经每当看到有关伤害民族情怀的报道时,总有一种想扛着武器去战斗的冲动,而没有仔细认真的考虑问题。爱国不是打打杀杀,不是口水战,而是需要理性思考,以实际行动去报效祖国。更不能被网络上的谣言迷失了心志。就像其他网友评论的那样,我们要感谢周小平,他有力的回应让我们从中清醒,明白爱国并不是那些所谓的“JY”、大V渲染的那么羞耻。

第三,他的文章让我坚定了自己实现理想的信心。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年代里,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阅读,不能因为网络水军说些体制不好、没关系就没未来等内容就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就失去了信心。外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辨别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也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五、总结

周小平的文章虽然还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却能够引起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鸣。可能我们内心曾经也挣扎过,对自己的国家产生过疑问,但种种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是爱我们的,我们对祖国也怀有满腔热血,只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被一些无良的公知夺去了话语权。在今后,我们要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敢于坚持和发表正确的观点,让这个时代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烨泉.《周小平惹着谁了》.法制网.2014年10月23日.http://www.legaldaily.com.cn/xwzx/content/2014-10/23/

5811033.htm

[2]孙华.《为周小平说几句公道话》.中国青年网.2014年10月24日.http://pinglun.youth.cn/ttst/201410/t2014102

03260.htm

[3]张涛甫.《“中国梦”的文化解析》.重庆出版社.2014年6月

[4]周小平.《警察、城管、执法者》

[5]张颐武.《周小平的意义》.人民网-环球时报.2014年10月17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17/c100

3-25858415.html

【作者简介】

刘艺(1991.10-),女,黑龙江人,外交学院2014级国际法硕士,院系:研究生部,专业:国际法,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上一篇:口腔考研真题及答案下一篇: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