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2024-09-07

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共5篇)

1.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篇一

第二章信用: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到期收益率: 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1.信用形式的种类特点(1)高利贷信用(2)商业信用①商业信用主体是厂商 ②客体是商品资本 ③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3)银行信用 其特点为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 ②所提供的信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过程的稳定性(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5)消费信用: 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平均利润率,银行成本,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政策,商业周期,借贷资金供求状况,政府预算赤字,国际利率水平

第三章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一种形式。国债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进行反向成交,即债券持有者(融资方)与资金持有者(融券方)在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融资方在卖出该笔债券后须在双方商定的时间,以商定的价格再买回该笔债券,并按商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金融市场分类功能?答:分类:(1)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按中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讲解金融市场;(3)按金融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4)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和议价市场;(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6)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7)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主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家庭。功能:(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第四章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信息不对称: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1.简述金融机构的功能。(1)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2)创造信用货币,扩张信用;(3)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创造代替金融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支付中介2.试析金融机构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支付需要(1)异地交换和跨国贸易(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

(二)社会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

1、资金需求者——期限长、规模大;

2、资金供求者——数额小,期限短;

3、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中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需求

1、企业需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居民等资金盈余部门渴望更多的投资机会3、18世纪法国投资银行4、19世纪初信托投资公司

(四)经济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需求 防止意外事故的损失

(五)满足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第五章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活动:

1、票据业务: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

2、贷款业务:按用途可分为工商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按照贷款的保障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按照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3、证券业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和股票)4承兑业务。商业银行主要负债业务活动:自有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三种。存款:按支取方式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短期借入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借

款、回购协议等。“三性”经营原则的内涵关系: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盈利性:盈利是经营目标,盈利性这一原则占有核心地位无需解释的,是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2、流动性(清偿力)——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化的能力 银行经营中两种情况:(1)提取或兑付有一定规律,对此,银行能够预计并做好安排;(2)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而且客户集中用来——“挤兑”。

3、安全性——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三项原则的关系:

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2、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一般较低。

第六章 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银行的银行是生活当中人们通俗的讲法,指的是管理监督和规范各家银行正常经营的管理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区别?1.性质不同(国家机关,企业法人)。2.地位不同 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干预。后者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3.经营目标不同(经理国库,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4.职能不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经理国库。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各商业银行各自职能也有所不同。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央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通过央行管理商业银行。央行是发行的银行,它负责发行、调解、回收货币,货币问题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负责将国内商业银行联系起来,银行间的支付、汇兑都是由央行来负责中介的,它还可以为银行进行担保。央行还有几个直属机构,例如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外汇。

第七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货币乘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什么是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什么是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也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3)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第八章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

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流动性差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恒久性收入: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1)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2)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①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③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为:

MM1M2L1(Y)L2(r)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②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第九章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1、如何判断经济当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持续(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解释答:

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求,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又可说是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强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重视总需求方面,而忽略的总供给方面的变动。

2、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率。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进说有需求拉上开始,政府为促进经济,便刺激总需求,以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导下,致使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出减少,恶性循环,政府再次增加支出,导致物价呈螺旋上升。由于成本推进开始,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转嫁人工成本而提高物价,产出水平下降,致失业增加,政府便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而物价却进一步上升。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变动(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

5、通货膨胀预期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通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达到预期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有哪些治理对策?答: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有何危害?答: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

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危害:(1)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加深,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工资是刚性,因此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3)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因经营困难不能按时还贷,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可能引起存款人的恐惧心理,导致银行业的危机。第十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答: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什么样的指标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答: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第一、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第二、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第三、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根据以上几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又可分为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答:基本点即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市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凯恩斯他们认为,货币供应M相当于货币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的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后,通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又促成投资I的增加,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促成国民所得Y所得增加。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这种分析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批评,被称为“魔术箱”理论——进去的是货币量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用的途径规定得太窄,无法充分任何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第十一章金融创新:指在金融领域内对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与直接导因。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直接导因:(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从金融风险的定义、种类等方面掌握金融风险的内涵。

1、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其特点和内涵:(1)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2)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服务于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3)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利益作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2、金融风险的特定含义:对于金融风险,我们一般将其定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其实质含义上说,它更是特指那些可能给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金融隐患。

3、金融风险的种类系统性金融风险:(1)政策性风险(2)货币风险(3)国际收支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外汇风险(5)资本风险(6)竞争风险。非系统风险还有内外部非法行为引起的安全风险、银行结算过程中失误或违规造成的结算风险,以及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等。第十三章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答:(1)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预防性管理;

1、市场准入

2、资本充足性监督

3、流动性监管

4、业务范围限制

5、资产分散化管理

6、外汇风险管理

7、外债管理(2)对信息披露的监管;(3)对危机的处理;(4)对监管者的监管。

2.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二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第一次让我略微领略到金融魅力的,是电影《窃听风云》,但真正引领我逐步走向金融世界,让我建立起对金融世界的框架与对金融世界产生向往的,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这本书为我描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金融领域,可以说看了这本书使我从另一个方面观察了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角度,让我对全球经济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此书,于我可谓爱不惜手,我曾在数年前以及现如今分别再读此书,不同的年代不同年龄的我,亦可谓感受大为不同,但细细总结,《货币战争》带给我的领悟有以下三点。

一、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货币发行的源头。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这些中央银行就操作在金融寡头手。这些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国债或人民的税收作抵押的,而国家永远都不能偿还这些债务并且只会越积越多。银行

寡头每年都能收获高额的利息。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在为这些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美国人早就认识到私有银行发行货币的弊端,早就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抵制这些私有银行,甚至尝试由国家自己发行货币,而林肯的“绿币”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明。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所以逐利的银行家们不惜一切都要拿到国家货币发行权,因此制定了多起总统刺杀案,“1837年恐慌”“1857恐慌”“1907恐慌”“南北战争”等,最后,以巧妙地名目成立了美联储,掩盖了私人中央银行的本质。

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1、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

2、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三、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历史与意义。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包含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作者主张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认为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增大货

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但同时,在不久前我再次重新阅读时,我带着个人的思考批判性的重温,我也不禁有了自己以下的疑问与观点。

一、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与可能的威胁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震惊,但是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那么数字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二、“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处理不好黄金问题,是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的。在正常的社会状况下,废除金本位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是暴力革命,只有在极端特殊的情形下,人民被逼无奈才会被迫暂时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家需要严重的危机和衰退。”根据作者观点,他是对金本位抱以支持的态度。而我的观点是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严格限制下继续发展。第一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金银总量难以与社会总体财富量相适应。第二是经济制度本身。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大量开采,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在如此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迅速实现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当有限的财富无法跟上快速增加的社会财富总值的脚步,许多的劳动生产产品自身应有的价值将无法对应相应的财富。当用黄金白银青铜作为绝对货币,废除法定货币制度,并对货物天然最基本的食品做出定值,黄金白银

青铜等贵金属硬通货财富总值将被占用,这些天然少量的财富总值注定无法让剩余的大量货物服务诸如电子产品、服务业等体现出相应的价值,意味着压榨了劳动成果,极大程度的阻碍社会的发展。

3.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三

书中首次披露了作者多年心血研究成果——西方金权的人脉关系网 。这是正确理解当今世界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战争冲突、**政变、全球议程、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的指南针。

全书故事扣人心弦、语言通俗生动,以独特的金融视角解读世界重大事件,全景揭秘主宰当今世界的金融幕后推手的真面目。作者宋鸿兵先生堪比中国经济学界的“鲁迅”,言语犀利、逻辑严谨、敢为人先、忧国忧民,中国未来经济上的真正强大、领先,需要一批像宋先生这样的思想家!能成就出这样的着作,笔者认为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气,敢于挑战权威、固有观念的勇气;二是天赋,毫无疑问,作者对世界金融史的分析、判断绝不仅仅是靠知识的积累可以做出来的,这是一种知识积累、归纳分析方面的天赋。

看过此书,就不难理解了现今中东的以色列地区为何冲突不断;也就理解了世界顶级富豪们如洛克菲勒式家族“大道无形”的秘密、也就理解了世界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捐出所有财产成立基金会的真实原因……这些观点独特、新颖,相信不久的将来仍会引起广大媒体的.注意与讨论!

《货币战争》已经让很多人开始了解一些金融知识了,了解金融史和货币的发展和意义了。

《货币战争》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写起,通过这个金融界的绝对一哥的发展,充分了解了货币是个什么东西;充分展现了那些大金融家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剪广大人民的“羊毛”的;让大众了解了过去那些深藏在富豪和精英才懂得的游戏规则。不止中国人,就连生活在发达的欧美国家的人们恐怕也不曾知道,谁在掌握着他们的国家?货币和他们到底什么关系?美联储竟然是个私人组!而大银行家和大资本家当然希望广大人民永远蒙在鼓里,而只有精英才能运作这个机构。正如书中所说“你们早该想到,有权有势者和富人们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事的,这就叫资本主义。”

在《货币战争》展现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条线的基础上,《金权天下》详细描绘了出了一张覆盖各个国家的关系网。更广泛的介绍了欧美各个国家的银行家发展史,以及他们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关系网不断融合、合作、吸纳、完善,真正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货币是他们统治的最佳手段。宋先生从货币发展过程逐渐的让人们了解其中黑幕,先说事,后说理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告诫人们,这张网如今已经牢牢罩在了中国的头上,它的无数触角已经延伸到我们身体内部吸允着我们的血液。它控制着速度和进度,当它需要时,会毫不客气的用大力吸个干净,而我们却必须在半麻醉的状态下尽快醒来,拔除掉这些魔抓。

让人麻醉是因为他们不但控制着货币,而且利用货币不断地通过宣传和教育控制着舆论导向;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限定在了他们的框架之内,我们不但接受了他们的思想,甚至顶礼膜拜,大加传诵。这真应了一句话:让人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这如针一刺,激灵一下,让我们幡然醒悟呀,真切的希望醒悟的更多的是那些有中国心的精英们呀!宋先生在书中感慨,中国不缺少某一领域的专家,缺的是战略思想家!

4.读书笔记《货币的教训》 篇四

在读本书之前,说实话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印象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感触完全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从网上看到的任何分析都觉得说的挺有道理。比如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似乎也在不断出新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可现实却是通胀越来越严重。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也从未深究过,也从来未读到相关的文章可以让我信服的,直到读这本《货币的教训》。我对通货膨胀的梳理是这样的:通胀的根源---通胀的危害---现行政府的应对措施及问题---周老师的观点及我个人的一点点见解。

依周老师的观点,中国的通胀源于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在出口占据GDP30%-40%的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们金融界的老大,同时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与人民币汇率稳定。汇率的稳定是进行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因此各国都会努力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心照不宣的,因此央行相近一切办法维持汇率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人民币是以美元为比照对象,而汇率的稳定是建立在两种货币币值都稳定的前提下。当今世界不再是金本位的时代,因此美元也没有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币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而只要一只货币的币值不稳定,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就不可能稳定,除非其他 货币的币值同样也不稳定。而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央行似乎就是牺牲人民币币值稳定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这样的好处是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币值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人民币贬值,购买力减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得从央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手段入手观察。

我国的出口企业用人民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时挣回来的却是美元。一般来说出口企业的原料都是从国内获取,或者可以说大部分是从国内获取。那么出口企业要进行持续生产就避免不了把挣到的美元换成人民币。而在全球唯一可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按市场交易的规律,在那里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进行平等交易,出价高者购入美元,这样无论人民币与美元的最终交易比率是7:1还是8:1都是市场形成的。而形成的这个汇率就是均衡汇率,故均衡汇率不是专家们吵出来的二十市

场形成的。但是央行为了人为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在这个交易中心每次都是以最高价购入美元,那么所有的美元就集中到了央行那里,无疑央行是拿人民币换的美元。问题就出在这里,若是央行拿自己的收入或者说国家的收入来买的话,也就是央行把自己持有的人民币收入换成了美元收入,那么市场中的人民币总量是不变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问题。但事实是央行不是普通商业组织,无从通过向市场出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收入,央行也不是财政部或税务局,可以向商业机构或者个人直接征税。央行购得数万亿美元储备付出的惊人庞大的人民币只与“基础货币”有关。众所周知,我们的人民币都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是《人民币法》规定了央行发行货币的条件,那么央行发行的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就形成了对国家或者说是对持币人得负债。既然是负债,拿酒必须要到期还本付息。我们查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知央行的负债再以每年巨速增长,但我们从未听说央行什么时候还本付息过。那么无疑,央行通过购买外汇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市场,这使得原本人民币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状态被打破。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那么当每年多出来数万亿人民币时本应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供给却没有生产出来,而用外汇换来的人民币与国内市场原先有的人民币在购买力上市没有区别的,物一定,钱却多了(等同于购买力变强),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CPI是最能反映物价上涨与否的指标。因为根据围观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收入增加的初期,或者在收入在某个收入水平之下时,随着收入的增加,那么对必需品的需求就越大,而食品是最起码的必需品。很显然,在市场中无故多出那些货币也就是某一部分人得收入增加时,购买力增强,需求增加则成了不争的事实。而社会总供给的食品类在一定时期又是固定的,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物价上涨成为必然趋势。大家想想近年CPI不断上升就明白了。在CPI的构成中,食品的权数为40%,那么当食品类的价格有稍微一点增加,CPI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增加值。

作为一个门外汉,或许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市场上增加的导致物价上涨的人民币就是央行用来购买外汇而发行的那些基础货币,倘若真是只有这样,通胀率也是不至于高到民众怨声载道。根据周老师的分析,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举世皆然的中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服务于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用货币银行学的术语说,就是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耐。如果说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政府低价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使用权,让后再以土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而由于我国的现状,政府信用的杠杆作用是异常强大的那么政府可以从银行贷出巨额款项,这又增加了市场上的购买力,这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负债率能如此高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那么中央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又是如何治理的呢?目前的最为普遍及最被认可或许加息与管价。加息是遇到通胀时的国际惯例,在美国历史上加息是最重要的对付通胀的手段,在我国加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周老师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我国与美国的加息是不同的。根据最后贷款人理论,所有的货币都来源于最高金融机构,我国叫中国人民银行,美国叫美联储。在美国加息是约束的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的关系,加息使得商业银行向美联储贷款的成本增加,使得社会中流通的钱相对变少也就相对变贵,其实是人为的增加币值的购买力。但在我国加息却是调节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相比于美国从根源上减少货币的供给量,我国的加息政策的影响力要小的多。而管价我觉得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或者说是糊弄老百姓不懂经济学的政策。因为管制价格顺应民心,一时绝对可以缓解民愤,但管价只能限制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在实际生活中还不是照涨不误,只是在涨与不涨最后的博弈中往往是涨胜利,只是涨的多与少的问题。经济学理论也可以解释管价的荒谬性假设在一定时期,货币与商品的总量是一定的,且货币量大于商品总量,那么货币代表的是购买力,故货币是一定要流通的,那么当管制一部分商品的价格时意味着不允许此部分商品涨价,那就是这一部分商品所需的货币量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货币量多于商品的那部分量将全部花在剩下的那一部分商品之上,此时必然会引起不限制价格的商品的价格突猛上涨。说到底市场中多出来的那部分货币要么央行收到库里不形成购买力,要么就增加商品供给使之与市场中多余的货币相对应。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是可取的呢?也许我们应该从通胀的根源寻找出路。上面说了通胀的形成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大量创汇,这固然是好事,但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利用基础货币大手笔购汇来稳定汇率,基础货币的发行使得市场中的货币增加,而在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是一定的,这就使社会的购买力大于社会总供给,当供不应求时必然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相应的通货膨胀形成。因此首先我们可以改变央行购汇的手段,即从其他渠道筹资或者说是从社会货币总量中划分出一部分来购买外汇,这样社会中货币总量并不会增加。这是从货币的角度来寻求策略。

另外,可以从社会总供给来寻求策略,那就是人为的创造供给,例如,盘活土地的流通,国有资源纳入社会总供给。

周老师的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筹集代替基础货币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包括从缩减一部分财政性支出,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及发行专项债券例如看可以叫稳定人民币汇率债。首先,缩减一部分一部分财政性支出是有可能的,我国每年有着巨额的财政性收入,但年年处于赤字状态,每年报出的各级政府盖豪楼,公款吃喝玩乐以及公款消费现象层出不穷,而似乎这一部分支出与他们的政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有效监督财政性支出的去向及用途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府的公共性能还可以缩减财政性支出,我国政府如此庞大的系统,倘若真的能有效运行起来,我想可以缩减相当可观的财政性支出。其次,利用国有企业获得的利润。从历年的国有企业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可看出,国有企业近年的利润是相当客观的,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从概念上讲,国有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属于国家,属于人民,那么当国家需要时拿出来用是当然可以的。但现实却没有这么简单,利润毕竟在国有企业的账上,若让它拱手归还国家,显然它是不乐意的,避免不了会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的积极性。、那么倘若用这一部分资产来购买外汇,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只是账上存储的币种的性质变,币值却是不变的,那么国有企业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外汇改进自己的技术及设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此时也可以真正了解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故,国家应用自己的钱来购买外汇理论上当然是可能的,且同时还能起到别的附加作用。最后发行相关债券,国家每年都在以各种名目发行各种债券,那这种为了稳定汇率的债券当然也是可能实行的,最起码那些害怕汇率变动的单位与个人肯定是乐于为汇率稳定贡献一部分的。倘若能把这三部分利用好,我想每年购买外汇的数万亿人民币绝对是够的且有可能绰绰有余。

其次,当货币总量大于商品总量时,粮食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工而已产品的加工也需要一定的周期,那么此时某些原来没有进入市场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可以人为的把它变为商品。例如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都能有效地吸引同时冻结一部分货币。当然根据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通胀时陈云实行的挑出几种进口商品且相对高价出售从而来回笼货币,现在我们同样可以放开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也许奢侈品会更好一些),或者是通过一些外国商品经营店由于外货经营店同样由国家控制,这当然可以和60年代通胀时期的政策起到一样的作用。

5.货币银行学 篇五

专业:注册会计师班级:注会10—3任课教师:唐炜 姓名:学号:成 绩:

浅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正日益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自2011年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三次下调,而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分析近两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原因,及探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商业银行、影响

一、前言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它的盈利模式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处于传统业务型的盈利模式,即银行的收入来源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一直处于转型中,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息收入依然占到了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央行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两种途径,一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二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2011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六次后,于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24日央行再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今年5月18日则是自2011年12月5日起第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此时下调准备金,意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增强经济 1

运行活力。此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6.5%。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存在巨大影响,此次下调可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4000亿元左右。每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为何选择在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这样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一)这是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所决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指出,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政策进行“预调微调”。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基于“双稳”(稳增长、稳物价)而做出的科学决策。

(二)这是根据流动性规模和流动性结构做出的科学预判

央行发布的201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55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00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无论是流动性的规模变化还是流动性的结构变化,都在呼唤着货币政策的“微调”。当然,如流动性规模的口径按M2计,目前流动性已经超过70万亿,表明货币政策虽然需要调整,但调整步伐不宜过大,只能是“微调”。

(三)这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货币政策的相机决策

目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4.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涨0.7%。虽然1月的CPI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节日期间市场容易推高物价,而去年物价较高的翘尾因素对1月的物价指数贡献率较大,所以1月份的物价水平实际上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物价运行的趋势。根据目前物价运行的特点和物价运行走势,预计接下来几个月中,物价将稳定回落。

三、下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增加资金来源

在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之际,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常被视为“猛药”。而在流动性紧张、经济下行之际,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像给身体虚弱的人吃“补药”。央行此举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调整、业绩增加等良好效应。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增加资金来源。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约释放出银行体系近4000亿元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考虑到货币乘数效应,银行业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这对于一些商业银行达到银监会要求的日均存贷比考核标准有所帮助。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放贷资金增多,增强盈利能力

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因为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就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松,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例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2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2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1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增加到81万元。

商业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结构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为银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赢得空间,如腾出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趋紧,加上监管部门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从严考核日均贷存比等,使得不少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紧张,在此形势下,商业银行想多拿出资金投放于小企业和“三农”等民生项目及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项目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央行连续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情况将有望逐步改善,从而有利

于加快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

但是此次调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仅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足以稳定经济。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银行体系资金较为紧张,银行界同业拆借率不断上升。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提高了1个百分点,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客观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能够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降低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从而降低了资金的管理水平。

四、措施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虽然缓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压力,但只是短期内有效,商业银行仍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控制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危害甚大,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流动性风险真正形成硬性约束,使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

(二)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商业银行放贷创造条件

政府要从全局的高度协调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关系,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制定统一的抵押品登记和评估操作规程,凡涉及小企业抵押贷款或贷款担保相关登记、评估工作,应组成联合办公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缩短登记评估时间,延长登记评估有效期限,适当减免部分困难企业的费用,切实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登记、评估、公证、保险等费用,减轻企业负担,为商业银行放贷创造条件。

(三)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为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赢得“空间”,那么,银行更应抓好这次机会,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第一,可以强化信贷结构的动态监测。商业银行应建立必要的统计分析制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对宏观经济分析与判断,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银行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及时把握,定期发布。第二,提供配套制度的支撑和服务能力。银行应明确总揽的信贷政策、制度发布的归口部门,并对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同时,应形成定期的制度梳理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存在矛盾、或不合时宜、或存在风险隐患的办法、规定以及操作流程;并在信息服务站或相关系统中提供制度的便捷查询通道,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使得银行体系资金较为紧张,不利于商业银行对资金的管理,所以,商业银行要加强管理信息体统建设,从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五、结论

总的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第三次下调后,商业银行收益颇多,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信。即缓解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增强了银行的信贷投放,增加了经济运行活力,以及实现相对宽松的资金面,但是银行体系资金较为紧张,不利于资金管理。前面本文已经论述了针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商业银行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是否就能稳定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存款准备金率是否还会下调呢?彭文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

有进一步的宽松举措。结合通胀下行和增长放缓的趋势,他预计明年M2增长目标在14%左右。预计通胀率将下降,M2实际增长将比今年显著上升。这意味着,明年新增贷款需要有比较大的上升。他认为,未来央行还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一个可能的时点是明年1月份。所以,商业银行应在保持原有措施的同时,针对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的运营。

参考文献:

1.《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几点思考》彭秋玲,2012(02),[J]科技广场。

2.《十二五期间如何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程风朝,2012(01),[J]金融论坛。

3.《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

4.《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陈武,2012(06),金融经济。

5.《央行“降准”意料之内,专家称利率有下调可能》2012年,中国新闻网。

6.《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存准率》魏晞,2012年,中国新闻网。

7.《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第三次下调》,2012年,京华时报。

8.《银行业重大事项点评: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加银行可贷资金》2012年,http://stock1.cf8.com.cn/news/20120220/360858.shtml。

上一篇:医疗技术预警机制下一篇:首席质量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