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精选11篇)
1.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篇一
从考研看政治复习
考研政治过线容易高分难,这是很多考研过来人的共识,为什么?第一,考研政治是用汉字写成的,只要是认识汉字再稍稍用功,糊弄个及格还是问题不大的------政治毕竟不是英语,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我们是中国人,现实中的很多政治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是一个不怎么讨厌政治的人,国家的大政方针在考研中是有所体现的,但是凭着平时的积累,再稍稍用一点精力去看看书,就能过关;但是要想获得高分(或者75分以上)就比较困难了,这说明说你必须掌握并正确解决75%以上的问题才能得此高分),就是说你的对错比是3:1,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达到这个要求是有困难的,因为50分的对错比是1:1,这说明要想多得25分需提高两倍的答对的几率-------这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成绩的提高是越来越困难,这就应了一句古话:百里之程九十半。
怎样才能取得政治高分?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些什么?
第一,要注意积累,因为政治知识点很多,20的大纲有540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理解并能运用是很困难的,需要慢慢的积累,要发扬小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点的学习和掌握,才能聚沙成塔。
第二,要注意政治的知识结构。政治的所有知识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的`,需要你在积累的过程汇总注意把它们连城框架,把每个知识点囊括在这个知识体系中,在回答问题时你就能够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形成知识体系还有另一好处就是你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从更深层次上了解知识的脉络合格章节的逻辑结构和逻辑顺序、区分和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年的考研真题中已经出现了各科知识点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出题导向。
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知识点会更省力。政治问题尤其是是哲学部分有些问题是很抽象和艰涩的,需要你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死记硬背有小但不能灵活运用,还会令人产生疲惫感和挫折感,非常不利于后面的学习。所以我建议对症不感兴趣和没有哲学基础的学生最好先看看教材在,在初步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诵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当你所理解和背诵的知识点多了,你对哲学理解就会发生质变,会更有利于你的政治学习。
第四。勤于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不是指生活中的实践,而是指考研试题的练习。经过适量的考研政治练习题的训练,慢慢总结经验教训,你的应试能力会慢慢提高。
综上所述,考研政治的高分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你很多精力和时间的付出。
大学网才研频道。
2.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篇二
从课程的视角看高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方式,它应当使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与未来公民素质的形成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使之在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事实上,再神奇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复制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知识,因此课堂学习的目的不是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1]甚至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1]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愿景,应当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态度的人——通过学习,无论他们将来成为工人、学者或者国家领导者,他们能够具备一个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课程的视角:知识是什么样的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但依然难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智慧。如何让知识发酵形成智慧,是教育领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原点来认识一下“知识”。
教材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一些知识,而没有出现那样一些知识?这是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出的困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类似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而不学那个?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价值的讨论,是对知识的“看法”。现代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培养人的内容,是形成学习者理解世界的思维框架。
从课程视角讨论“学什么样的知识”更接近现代知识论对知识的描述。在这一视野下,知识被作为促进学习者理智与精神发展,形成智慧的工具、途径或载体。不是“人”储存“知识”,而是“知识”被用于发展“人”。这一视野下的课堂学习过程,需要以完整而丰富的教学视野,为学习者营造一个“知识”与“人”可以交互运动的场景。学习“知识”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而是要增强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的迁移。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中两位教师的回答来说明这一观点。(见表1)
分析教师A和教师B的回答,我们会发现,B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场景”意识,即他更多地考虑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引导学习者用知识说明现实、理解现实一—处理国际事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也包含了实践的、伦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预测,是以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追求为背景的,更接近于完整地认识“知识是什么样的”。
从课程的视角对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样的”进行认识,其描述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将知识的学习更多地放在现实问题的背景中去理解、运用、评价和创造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经济常识中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会被描述为“我们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收益”;政治常识中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如何受到国家机关的影响,在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变迁中,我们的责任是什么”的思考显得比对“国家机关的类型和职权”的识记更有意义;哲学常识的描述也不仅是区分某一个具体的概念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而是解释人们因世界观差异带来的态度、观点、行为方式差异的必然性。这些对学习的知识描述的变化,是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些知识能够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形成关于政治学科特有的学科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视角下对“知识是什么样”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知识是学习者在课堂内外获得的、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解,而不是需要记忆的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的信息。即知识是具有建构性的。第二,知识不是静止地存在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里,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探究活动中。即知识是具有实践性的。第三,知识不是孤立的。学习者可以在运用思维方法的过程中,把知识与态度联系起来,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做出理智选择的行为。即知识是有价值标准的。
二、课程的视角:如何学习知识
正是出于对“知识是什么样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才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应该更努力地寻找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任何学习)。对“知识是什么样的”认识,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会因为对所学知识性质判断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同时又会促进我们对“知识是什么样的”产生新的认识。对“如何学习知识”进行探究的重要性,正如陆九渊所言:“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3]
每一门课程都要运用其独特的“认知进程”去研究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产业结构”这个概念时,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对学习的要求就有所区别,表2是对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分别进行访谈的结果。
从各门课程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来看,表2中的共同点体现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都必须思考怎样组织各种信息,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本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差异体现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所主张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即该课程要培养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
不同类型的思维有其特定的进程,或者说是有逻辑顺序的,因此就需要把知识按照特定的思维逻辑顺序来编排。这就要求特定课程的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参照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要求来设计问题或者一些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在学生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是思维的“调度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每类课程特定的、核心的思维方法,决定学生“思维路线图”形成的架构,而它需要一定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我们来看一个高中政治课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张“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图:
师:请同学具体描述一下图上的信息,从1980年到2008年,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是?
生:逐渐下降。
师:第二产业?
生:也不断下降。
师:第三产业?
生:上升。
师:大家觉得在哪一个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得最快?
生:从1990年到2000年。
师:对,因为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第三产业线的——
生:斜率最大。
师:上海的这种产业结构对我们就业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是什么样的?
生:减少。
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呢?
生:上升。
师:那么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紧密的联系。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关于配第-克拉克定律的介绍,看看书上是怎么描述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课程的视角,我们可以将这个充满“问题”和“对话”的教学过程改造为一个教学活动:
步骤一:依据教材(知识)的描述,结合“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图,在给定的坐标图上绘制“上海改革开放30年就业结构变化图”,并说明绘制的依据。
步骤二:展示多个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说明绘图依据。
步骤三:教师出示真实的“上海改革开放30年就业结构变化图”和学生的作品进行比对,并请学生观察、说明真实的统计图和学生的理想模型之间的异同。
改造后的教学设计让学习者在了解“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经济数据分析说明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知道有一个“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它所采用的学习方式——设计、比较,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政治课程倡导的核心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表现,是引导学习者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尝试将提取的信息、获得的经验、领悟的感受,通过政治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从而推动认知结构的发展。这样,就为学习者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态度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学习方式给学习者创造的学习经历是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的,因为它的意图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能适用于广泛新情景的认知。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出色的成员,成为优秀的思想者、决策者,就必须让他们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拥有清晰的、精准的思维路径。这种学习方式变革的期望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归纳、整理学习经验,学会构建研究问题的“学术视角”;帮助学生在接纳共同、多元的观点的基础上,学会构建分析问题的“个性视角”,鼓励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帮助学生能够在复杂情景中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使知识、能力和态度形成相互联结的统一的整体,并能够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课程的视角:如何评价学生学业能力的表现
评价的作用在于能否实现激励学习者学习的持续性,具体表现为科学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巩固。从评价的主体来划分,我们可以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外的其他主体的评价(简称为外部评价)。在课程视角关照下的评价,重视如何通过外部评价机制的运作,促进内部评价机制发挥作用——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地展开学习,致力于思维的培养,作为让知识发酵成为智慧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是把握教学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持有这样一种理念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学生及教师的个体发展和体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接受这样一种教学评价,就好比参加一次健康体检,检查者的关注点不是在介绍药品上,被检查者也不只是拿到一张充满了各项专业数字指标的体检报告。检查者对被检查者本身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既要指出被检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健康水平,应该改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要为被检查者留下自我反思与进步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评价要有助于教师把抽象的目标转变为一般的教学策略,再转变为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怎样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怎样运用学科知识应对真实的社会情景,怎样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这种外部评价的特点,比较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它们给予在个性、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习者平等获得激励的可能性。(见表3)
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变革进行评价的愿景是:其一,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仅要看它是如何呈现给学生的,还要看它是如何通过活动实际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其二,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潜在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意识,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实际、进行辩证思维,建立对复杂社会问题讨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第三,学习方式能否鼓励学生尊重、理解对立的观点,展开认真、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表面的“热闹”争论,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存在差异的学生获得共同进步。
四、课程的视角:需要关注的几个常见问题
“课程”与“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人”的意识。“学科”视野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着眼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而“课程”视野因为对“人”的关注,需要着眼于人的社会参与行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课程视角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首先,了解课程的视角特殊性,必须将“课程”与“学科”区别开来,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课程与学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科的或专业的知识总是有益的,但又总是难以满足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现象或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课程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需要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把他们学到的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去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并能思考在真实的情景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逻辑性的否定,而是一种验证与推进,是以“学科的”为基础,同时又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其次,要防止以“课程的视角”的名义,进行没有“标准”的课。这种担心也是基于对“课程的视角”开放性的分析。课程视角的开放性,要求教师能够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得以呈现和锻炼的平台。杜威认为,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4]这样的论述引导教师积极地在课堂学习中为学生模拟甚至还原生活场景,使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生活场景的还原并不指向课程实施的意义。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当促进学生“动脑”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参与学习,掌握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开展一些似有若无学术价值、教育价值的“动手”活动。
再次,要避免把教师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形成个人观点的自由和权利。在课程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师生要共同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直面真实的世界,但不能忽视的是,课堂学习关系中教师天然的权威地位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暗示或压迫。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当倡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有争议的问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自己观点的建立承担起责任。
学习本身是变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感受。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提供一种更为适切的学习方式,以推动它的不断变革。课程视野下追求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应当可以有效提升每个学生——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各种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83,283.
[3]陆九渊集,卷二十[M].
3.从企业辅导训练看启发式充电 篇三
乍看来,辅导训练(Coaching)能起多大作用还蛮令人怀疑的。
辅导训练是一对一的训练,教练不一定是学员所在的行业领域高手,他可能是位心理专家,也可能曾是另一个行业的领导者。辅导平均每月会做两三次,但大部分时候是用电话沟通,而不是面对面。而且教师可能是个外国人,不在国内,也不一定熟悉你每天的商战环境。每次辅导时间大约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辅导的形式主要是提问,很少会给你回答和建议。最后,辅导训练的价格相当昂贵。《华尔街日报》报道,辅导训练每小时的收费常在300美元以上。
这种看似松散的辅导训练实在是颠覆了我们对培训的习惯看法,好的培训不是应该时间长、信息量大、教师专业、贴身授课、给出解决方案的吗?
或者我们需要更新一下培训的观念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教导式培训未必是最好的模式。
高层管理者缺少的不是技能
当我们还是个新人时,传统培训课程中的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听来样样新鲜,这时技能会成为我们上升的瓶颈。如果你已经是个高层管理者了呢?充其量用七十年,这些知识都会掌握。这时你的困惑和挑战会是什么?阻碍你上升、让你不快乐的原因又会是什么呢?
一位通过了ICF(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辅导训练教师谭海引把目标客户的特征总结为:“他们年龄偏大,事业上比较成功,有钱但无闲。他们想改变自己,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用。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和生活严重不平衡,每天戴着面具。他们想有所突破,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找不到方法。另外,公司也愿意为提升员工效率做更多付出。”
卡夫食品中国区销售总监徐俊在两年前开始接受公司为他安排的辅导训练,那时他正要打一场公司和人生的大战役。2008年,卡夫食品收购了达能集团全球的饼干业务,徐俊要对4500人的销售组织做重新整合,一下子徐俊觉得自己的压力很沉重。“公司对我的期望很高,我的家庭也期望我的事业更好。我自己除了希望把握住机会,能管理好各层级的关系,也希望能平衡照顾到家庭和生活,不仅仅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卡夫了解到徐俊此刻要面临的压力和抉择,于是卡夫为徐俊找了一位辅导训练教练。“他是一位50多岁的英国绅士和心理学家,帮助一些大公司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工作。”辅导训练开始不久,徐俊就发现这和他以前经历的培训很不同……
提问让人们自己去找答案
“老师会和我很开放地沟通,他不主导话题,只是不断地提问,帮我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比如他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未来这一个小时会对你有用,你想聊些什么话题?”
辅导训练之所以要用提问题而不是给建议的方式,因为有时建议并不能帮助学员找到最好的答案。建议只能带来两种结果:让人遵守它或者拒绝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方法,而是一种内在动力。建议可能会左右他人的思想,而当周围的资源足够多时,其实人们可以通过问题自发思考,去找到答案,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Chan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总经理Rainer B Schmitz说:“教练并不是来教学员硬性技能的,不是告诉你‘该怎样’,而是在对话中帮助学员来厘清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你怎样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教练帮助学员保持方向,让每一个回答都更接近答案,过程中学员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曾经在卡夫食品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Rainer在人力资源领域有22年的从业经验,在离开卡夫后,他选择成为辅导训练专家,专门面向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商业/战略辅导和头脑风暴培训班。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练与学员并不是亲密无间的,而是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教练会了解学员,但不需要像学员的老板或下属一样对他了解那么多。用电话进行辅导,可以方便配合职场人繁忙的日程。教练和学员也可以不在同一个国家,可以让教练远离学员的圈子,这种距离感会增进教练对学员的洞察力和客观判断。
辅导训练对于发掘人内心潜力的好处,卡夫食品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唐文夆深有体会:“同事之间很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冰山上的部分:技能、态度、表现,但教练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可以通过提问挖掘到你冰山下的部分:动机、想法、理念、价值观。他们用剥洋葱(Onion Peeling)的方法,从表面的东西慢慢深入到根本原因。教练会通过四个渐进的阶段——达成一致(Align)、参与其中(Engage)、提升能力(Enable)、承担责任(Take accountabilily)——来与学员一步步增进了解。”
徐俊以前认为自己是个比较侧重于思考和理性的领导者,感情不大外露,似乎也不大容易被把握和了解,工作局面也不大容易打开。教练从他在亚太区一次年会上的表现谈起,徐俊说自己不很擅长表演节目,教练就问他平时哪些东西会令他不舒服,哪些地方是他不愿意去做的。“联系到我平时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往,我意识到,因为一些活动我不参加,所以同事觉得我不易亲近。而且教练让我明白:展露情感本身并没有坏处,这可以让我更快地与别人建立信任,让人觉得我是可以被触摸到的人。”
教20%~30%的经验就足够
徐俊经过了这两年的辅导训练,也开始学习用“剥洋葱”的方法与下属交流。“我学会了多用提问,而不是示范。我会问他你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解决,你有怎样的意愿去解决,我大概只会用20%~30%的时间去做经验分享,更多是用提问帮他找到答案。”“这就是我们投资在中高层经理人辅导训练上的真正意义,学员会运用同样的方法去coach下属,这样coaching的文化就可以逐步根植到卡夫食品的企业文化里。”唐文夆说。
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潜力和能量的人,自己当然首先要具有很大的能量。唐文夆说:“辅导教练大都需要通过认证,不一定在每个实战领域有经验,但一定是有很丰富的阅历和管理经验的。”
辅导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培训理念,正被市场所认可。尤其在去年的经济衰退时期,辅导训练精简、高效、见效显著的培训方式很受欢迎。《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经济下滑的时期,特别要让高层管理者发挥高效,当机会减少时,每个机会都要抓住。能够让管理者完善人格、提升积极性的辅导训练增长了10%以上。”
4.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篇四
从考研政治真题看考研命题趋势,越是到了考研冲刺备考阶段,越是要重视考研政治的历年考题,考研教育网建议考生从考研政治真题中发现命题的规律、掌握考研复习的方法和答题技巧,如此定能事半功倍快速提升20考研政治的得分率。下面我们就从的考研政治真题分析开始: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马哲答题技巧
・考研政治经验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考研政治热点问题解读 道德建设
・考研政治试题
一、强调学科重点
从34题要求我们使用的考点来看,主要使用的一个是辩证法的考点,第二就是认识论的考点,每年的34题都会考到辩证法的原理,或者单独考辩证法,或者既考辩证法,也考另外一部分可见辩证法认识论是最重要的,今年34题需要我们用到的原理和考点一个是辩证法的,一个是认识论的,只要我们把这两部分的原理搞清楚,34题应该说不在话下。
二、注重理论基础
尤其是从选择题来看,20考研政治考试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各门课程的学科重点,基础知识来出题的。比如原理的题目,考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考到质量互变规律等等。都是围绕每门课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来出题的。
三、关注社会热点
考研教育网老师总结从35题到38题都可以看出来,他们是紧扣着社会热点来出题的。
35题主要考到的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这么多年来社会一直很关注的一个现象,在我们的28题里也有专门的题目,强调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36题讲的是辛亥革命,当然,它侧重于考察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对它的思想学说,理论贡献和它的实践作用的继承和发展,去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我们也强调辛亥革命在年是最有可能考分析题的一个问题,今年确实考到了。
37题考的是诚实守信,考的是道德观,去年发生了很多道德方面的一些现象,有正面的,也有很多负面的现象,假冒伪劣等等,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应该说也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们28题专门有一个题讲诚实守信的问题。
38题主要涉及到的一个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以及反恐,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和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强调过今年考研当代部分有两个热点问题我们都要关注,一个是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问题,第二个是中东局势,今年主要涉及到反恐,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我想这四道题应该说是紧扣着去年国际国内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时政,时事方面的东西,社会很关注的问题来出题的,这个特点是今年的命题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四、突出理解能力
很少有死记硬背的题目,除了选择题,你把一些知识点背好就能选出来,分析题都是结合材料,结合实证考察了学生的比较能力,综合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材料本身的理解的能力,没有直接的把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直接移植到试卷上就是标准答案的,没有这种题,强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的测试也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5.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篇五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6.从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看考研英语 篇六
准备考研的同学们大家都很清楚,完形填空在考研英语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并非很高,但是这点内容绝对不可或缺,在被正式录取前,我们是无法理解少一分、两分的遗憾的,但是这点内容的考察决不能忽视,也许,就在这一分之间我们需要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痛苦、遗憾,今天和大家谈谈关于考研英语完形填空部分的备考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参加考研的同学们有所启迪、帮助。
其实,相对而言,无论考察的形式是如何进行的,考研英语的内部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对对文章整体的分析和把握,还有我们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这些内容包括阅读理解、翻译,然而,完形填空的考察更倾向于给大家缓和气氛,引导大家进入考研英语的正途,这就需要对考研英语完形的考点进行把握和分析。
勤做练习、多做分析
我们分析历年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的真题发现,每年考察的基本内容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内容上有了略微的调整,这点大家可以在课下观察一下,考研英语的完形填空题主要考察这么几个知识点,他们分别是:名词、固定搭配、介词短语。
在做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发现名词的、固定搭配的和介词短语的考察内容,并学会罗列和总结,这点毫无疑问,做的多了,便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倘若你发现了其中的玄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历年考察的名词、短语、搭配全部摘抄下来熟记,不能让它再次出现的时候成了我们的拦路虎,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了,那实在是遗憾。
认识考题、分明主次
从近十年考题的研究来看,我们所经历的考研试题所涉及到的范畴有心理学实验、美国历史、经济农业等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规律行,但是,我们可以了解的是,我们需要对这些行业所涉及的词汇要进一步熟悉,阅读起来降低难度系数,提高胜算几率,目前在完形填空中还没有涉及的行业有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同学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多涉足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在阅读这些课外文章的时候注意你所不熟悉的内容,查缺补漏,包括语法、词汇、常见的搭配等。
从文章的写作类型来看,历年的考题出现过社会报告、记叙文、说明文和叙事类文章,这些内容大多说理的内容比较多,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分析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考察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也就给我们有了提醒,需要我们把握考点内容不动摇。
日积月累、积沙成塔
无论从考研英语还是英语的学习方面来说,这点功夫必须要有,否则很难把英语学好,纵观历年的`考研真题,我们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培养这样的学习方法,勤做读书笔记,学会摘录,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同时也会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这点是无法逃避的,在日常的练习中考察自己的对某些词汇的认识和理解,看看自己会不会真的应用了,如果是这样的方法学习的话,无论何时,我想,我们都会有收获!
在做到以上的这些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生词的分析和理解,如果在陌生的文章里遇到了我们该如何应对,不仅仅是针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这里所考察的任何内容都有内在练习,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所以要尽可能多的和其他的考察内容联系,多思考,哪怕一天只做了一篇完形填空或者阅读理解,但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局部与整体,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链条原理”,每一环对我们而言都很重要。
7.从工作职责看辅导员专业化 篇七
一政策文本中的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这一角色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为贯彻“教育工作为政治服务”的方针, 高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自1952年颁布《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 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员”以来, 在政策文本中先后出现了“政工干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师”、“德育专职教师”、“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和指导者”等。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令2006第24号) ,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可概括为: (1) 政治教育工作, (2) 思想教育工作, (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参与处理突发事件, 维护校园安全, (5) 贫困生资助工作, (6) 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7) 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8) 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共八个方面的工作职责。这些职责是探讨现阶段辅导员专业化是否可行, 如何进行专业化的前提。
二辅导员工作调查
由于辅导员的配备及其工作职责一直都是通过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因此人们习惯于通过政策文本认识辅导员的工作, 故高校在设置辅导员时也只注重政策上的合法性, 而没有关注操作上的可行性。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 深入访谈了X学校和Y学校各2名辅导员, 随后参加了一个辅导员工作交流座谈会, 听取不同学校辅导员的工作心得, 进一步印证访谈的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1. 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一位辅导员说:“凡跟学生沾边的吃喝拉撒的事都得管”, 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广泛性与模糊性。通过整理访谈资料, 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党务工作, 如党组织关系的管理、党支部活动的开展, 党员的发展, 政治教育与宣传动员工作等, 有的辅导员还负责上党课; (2) 思想教育工作, 如一位辅导员说:“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共产主义信仰这不可能, 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3)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做好防范工作, 协助心理咨询室工作; (4) 突发事件管理。正如一位辅导员说:“平时工作做得再好, 突发事件没有处理好, 一切完蛋”, 许多高校要求辅导员24小时开机待命, 而且经常有领导“查岗”; (5) 学生资助工作; (6) 就业指导与服务, 主要是举办各种就业指导讲座, 进行宣传动员工作, 办理就业推荐手续和离校手续; (7) 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8) 开展各种学生活动, 有常规性活动和特色活动; (9) 配合除了学工部以外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 如协助教务处完成注册工作、查课工作等; (10) 领导交付的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及其他事务, 如有的辅导员负责电脑维护工作等。
2. 各职责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为了便于分析, 将上述辅导员工作职责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 (1、2项) 、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日常事务管理 (5、6、7项) 、职责外工作 (9、10) 六个方面。根据调查, 这些职责的作用和地位不尽相同: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 “一切工作都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 其中, 政治教育是重点, 思想教育是难点;第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协助专业部门, 专业要求不高;第三, 突发事件处理工作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也是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一大来源;第四, 日常事务工作相对简单, 但事无巨细, 工作量大, 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第五, 职责以外的工作, 这与各学校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及领导风格有关。
3. 各职责在学校相关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诸职责中, 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 总的来讲,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中辅导员扮演的是主角, 基本上由辅导员独立处理相关工作, 只有当遇到特殊情况才向上级领导或部门求助;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教育中的特例, 即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处理时做好学生与专业机构之间的桥梁;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一种协助性、事务性的工作, 专业的指导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来做, 故这一工作可纳入事务管理范畴;突发事件有的由辅导员独立处理, 超出辅导员职责和能力范围的, 辅导员只是协助相关部门处理。从总体上讲, 辅导员工作具有纽带作用, 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辅导员们多次提到“我们是一条战线, 不是孤立的”、“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等, 这些字眼就反映出这种纽带地位。
4. 入职前的知识准备和培训状况与工作所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辅导员入职的条件看,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招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二是招聘教育类专业学生;三是招聘对口专业毕业生。其中, 不管所学专业是什么, 都必须是党员, 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从岗位培训方面看, 有一所学校没有辅导员岗前培训;有两所学校进行了所谓的岗前培训, 主要内容是教师资格培训, 校情、党建、教育法和工作职责培训, 与一般教师上岗培训无异;有一所学校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在工作中学习, 其他的专业培训则是不定期、非系统化的培训。从理论与专业技能方面看, 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上手比较快, 学教育的辅导员认为理解辅导员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帮助, 而专业对口的辅导员认为可以给学生学业、方法方面的指导。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在理论学习与研究方面, 大部分辅导员认为理论学习和研究无论对做好本职工作还是个人发展都很重要, 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工作压力大, 工作时间长, 虽然有研究的想法, 也做过一些研究, 但不成熟, 效果不好。
5. 辅导员对工作的看法
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辅导员是否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问题, 一所学校提出了辅导员终身制的设想及职务、职称晋升的办法 (还没实施) , 因此认为辅导员终身化是可行的, 但认为辅导员终身化必须老、中、青搭配, 把辅导员作为一个团体, 负责不同的工作。其他几个学校的辅导员都认为辅导员不可能是一种终身的职业, 无论从时间、工作经历还是体力来看, 年龄都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差距太大不利于师生沟通。 (2) 为什么选择辅导员职业的问题。除了个别辅导员表示喜欢这一职业以外, 其他辅导员都认为辅导员工作是通向行政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桥梁, 在辅导员工作期间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为转岗做准备。 (3) 对辅导员工作地位的认识。有的辅导员认为是校园的夹心层, 有的辅导员说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也有的辅导员认为这是一种良心活, 工作可大可小。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分析
1. 现行制度下辅导员专业化不可行
国际社会通常有三条公认的专业标准: (1) 成员的职业实践有系统理论作依据, 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 有不断的研究作支持; (2) 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 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 (3) 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 有专业性的自主权。而现行制度下辅导员专业化不可行。
首先, 辅导员工作职责泛化难以建构专业理论框架, 不利于辅导员专业理论的研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不明确, 加上辅导员工作的“学生事务”性质和“纽带”地位成为工作泛化的土壤, 使其他专业机构不能完成或不愿完成的工作纳入辅导员工作范畴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工作职责泛化意味着涉及专业理论范围广泛, 难以整合成为系统理论, 不利于理论研究。
其次, 辅导员职业非终身化难以建立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前所述, 辅导员工作是转入教师岗和行政岗的跳板, 再加上辅导员职业声誉低, 缺乏认同感, 因此辅导员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有辅导员说:“把工作做好绝对没错, 这样容易被领导发现极早提拔”, 这种思想虽然对辅导员工作本身有一定的好处, 但却不是专业化要求的“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
再次, 辅导员制度的政策性违背专业发展逻辑。从辅导员诞生之初, 其职责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 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个人都缺乏弹性和自主性, 这种状况势必成为专业化发展的障碍。
2.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条件
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 准确定位辅导员工作。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学生事务性质和纽带地位, 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事务的方方面面, 但只是需要辅导员主要负责的工作才能列入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根据各职责在整个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才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且这两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是手段,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 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 掌握学生信息, 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其他工作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 辅导员不可能同时成为许多专业领域的专家, 涉及的相关工作只能是一般性的、事务性的, 而非专业性的。
其次, 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确定应尊重专业发展的要求, 无视专业发展需要而确定辅导员职责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由于当前辅导员工作职责是用教育部文件的形式确定的, 使学校和辅导员对辅导员专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涉及辅导员的只是一般性的、事务性的工作, 但学校及辅导员均认为是专业性工作及专业化考虑的范畴。
再次, 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有赖于其他学生事务机构的专业化, 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的专业化。只有当专业机构承担起相关学生工作以后, 辅导员的职责才能相对单纯, 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建构理论体系和培养机制。
“所谓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就其群体而言, 是指高校辅导员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就其个体而言, 是指高校辅导员个体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实现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兴国.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7
8.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篇八
关键词 辅导员 90后大学生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导师,在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90后大学生,如何在处理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对新时代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
1 养成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通过家庭、社会的配合,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督促大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及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养成教育由自然人过渡社会人的教育或者是使个体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表现
目前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以及笔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发现当今90后大学生主要表现出如下特性:
(1)个性张扬,但集体观念淡薄。90后大学生是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相比70后、80后来讲,所受的家庭教育更加宽松。在此环境熏陶下的他们在个性方面更为张扬、独立,他们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善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然而,不少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不良现象采取事不关己,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或者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差,集体意识缺乏。
(2)信仰自由,但价值取向功利。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面对藏独事件、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事件等重大政治问题,他们能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理性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在入党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有着“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追求,但也有少数同学入党却是为了就业或其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目的。
(3)敢于挑战,但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是富有激情活力的一代,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追求进步,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和挑战自己。但由于从小成长在优越、无忧无虑的环境下,导致他们面对逆境时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情绪低落,缺乏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武汉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4)喜好交往,但文明礼仪意识薄弱。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表达,爱好交友,但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忽视文明礼仪。当前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说脏话,教室、宿舍、食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遇到老师不打招呼,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大学生应该是懂礼貌、讲文明的高素质群体,这些不文明行为与大学生身份确实不符。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迫在眉睫。
3 90后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1)养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参与。没有规(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00页)矩不成方圆。高校的文化制度建设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文明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作用,制度规范对养成效果的扩张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任何制度都不能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是间接地传授于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平常工作中不仅仅是传达和解释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更不是强压式的管理,而应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制度的制定过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不规范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倡导的行为,将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实现由“辅导员管”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2)养成教育应该抓好有效的教育契机。不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今后养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时期。以笔者的经验,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新生抓起。重视新生入学的每一个第一次,在每一次的接触中,注重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独立自主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与集体主义观念,为大学四年的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利用讲座、座谈会和开展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新生转变角色,学会独立,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养成教育应该重视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和表率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亲近的老师和朋友,他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辅导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跟学生讲清道理,更要以身立教,注重修养,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学生做表率,用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
(4)养成教育需要创新的工作方法。9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辅导员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网络在学生中的广泛影响,积极发挥网络作用,开展行为养成教育。可以采用论坛、BBS、QQ群、微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正面引导教育,提倡鼓励各种文明行为,批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积极营造、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良好氛围,進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对学生在思想上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和不健康舆论的影响和冲击。也可以通过浏览微博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真实更直接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成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习惯成自然则需要更大的努力。如果仅仅靠辅导员一方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2] 李智,童政权.90后大学生低年级阶段养成教育探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8.
[3] 庞然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9.观点:从考研作文看中国足球 篇九
不是我凭空杜撰,此标题绝对是论据可靠,考证严密,今年的考研作文又与“足球”建立某种关联。想起去年研究生考试结束,参加阅卷的我,着实开了眼界,见了世面,长了见识。作文题目是“孝道”,有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个老人,由“足球”表示,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女儿四人皆为“守门员”,四个人将“足球”踢来踢去,谁也不让“足球”进门。言简意赅,题意十分明确。
一万多份试卷,花团锦簇,蔚为大观。绝大多数考生无奈功力是浅了些,写不出脍炙人口的美文,但始终能够准确把握主题。虽一类卷寥若晨星,多数作文还能让阅卷老师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终于获得机会在及格分上拼命挣扎。青年教师眉宇间流出几分英豪之气。那是,当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如今对学生一定要“严”字当先,否则怎能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样的作文,能及格就不错了!小青年虽初来乍到,但观察敏锐,悟性极高,不久已经牢固掌握阅卷要领,笔走龙蛇,眼光犀利如倚天屠龙,出手判分似水银泻地,图章一敲,尘埃落定,铁价不二,谈价议价者放恶狗咬之。席间传来笑声朗朗,老师们“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天下文章”,嘴不停―吃水果,耳不停―讲笑话,手不停―“杀人”如麻。而兢兢业业,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虽然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心地却极为善良。他们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勾画间,烂词烂句灰飞烟灭。凡文辞达意,声泪俱下者,一律高分。碰到这样的阅卷老师,当学生的,自是感激涕零,永志不忘,恨不得学唐僧当面尊教授一声“观音姐姐”。
至于作文如“老师,请你行行好吧,我今后一定努力”,或校园打油诗之类,在移送“最高检察院―复查组”之前早已被斩首示众。然而,不可否认,此类文章对有助阅卷老师身心,活跃现场气氛确有奇效。年轻老师遇此,无不呲牙狂笑,高声朗诵,引来笑声阵阵。然后因证据不足,情节轻重无法判断,一律判为“死刑”,零分处理。
阅卷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不容小觑。教了一辈子的.课,吃的粉笔灰比盐还多的老教授,天天上高速,到松江的、到闵行的、到洋山港的,颠得骨头都散了架,老眼昏花,还念念不忘学生,个个敬业精神和共和国刚成立时的劳动模范有得一拼。他们每天一上讲台,记挂的不是“身体最要紧”,而是“审题最要紧”。老授们杜鹃啼血,用心如此良苦,可惜总有人没听进去,行话叫“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本以为阅卷工作就此收工,水波不兴,波澜不惊,老师们饥肠辘辘,舒展筋骨,刚要打道回府,忽然闪出一篇奇文,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文章通篇紧紧围绕“中国足球有没有希望”,大谈特谈如何保持先进,如何锐意改革,如何引进人才,出奇制胜,力挽狂澜。文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立意高远,眼光独到,议论精当,承转起合,妙语连珠,直书胸臆,一气呵成。阅卷老师拍案叫绝,好!好!好!妙!妙!妙!大叹中国学生确有难得一见的英语奇才,教学改革有一线希望的曙光,这是在举国穷尽人力物力财力忘记母语的浪潮中折射出太阳光辉的一朵小小浪花。阅卷组美文共赏,争相传阅,连连称奇。这是考试作文的神来之笔,阅卷工作的点睛之作,论证严密,似乎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时间仓促,水平毕竟有限。这样的文章,写得再好,说得再妙,只能得零分……本作文是要写“孝道”,不是引进人才,不是足球外交,明显偏题。瞧瞧,不听教授言,亏就吃在眼前。
于是,青年教师心中顿生无数感慨,叹道:到底是教授,早有先见之明。
假足球前脚刚走,狗年的考研作文又来了个“足球”,没得说,这次还真的跟足球沾上了边,没准就是着意让去年“认栽”的另类奇文重拾自信。帅哥靓妹,对于英俊少年贝克汉姆,无一不能有感而发。谈谈明星热,追星之见,无论男女,老少咸宜,中国考试、居家旅行必备之话题。
也不知出考研试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去年考研也是“足球”,今年的考研也是“足球”。中国人的足球冲不出亚洲,中国人的考试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举世瞩目。看来将足球捆绑在中国考试上,实在是高!还能让广大考生兼球迷在试卷上过一把“足球”瘾,借足球东风充分发挥英文余热。至于有无奇文出现,看来只有拭目以待了。
10.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 篇十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07政教班 张淮
这次大选是在现任美国总统和戈尔之间竞争,在此之前戈尔已经赢得1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总共262张选票,而布什也有29个州的246张选票在手。但是据我们所知要想入住白宫最少要有270张选举人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还是只有一个州的选票没有得出——佛罗里达州,这个州还有25张选举人票,因此,不论戈尔和布什,只要在佛州取胜,谁就算拿到了进入白宫的金钥匙。其中佛罗里达州的计票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双方的竞选人团都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而这个州的选票在而与我咋的下几易其主,但是不管其中的经过怎么样,那不是我研究的重点,我只说最终是经过法院根据佛罗里达州的法律判决把这关键的25张选举人票给了布什,从而这美国选举上的百年的奇观也最终落幕,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不管是谁入住了白宫都讲是不可避免的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的最弱的一个总统。
经过这样的选票战,律师战,我们就可能是会很迷惑这个美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怎么这样的在中国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到美国会成为这样麻烦的一件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其中也几个是其中的“三权分立”、联邦制。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这一学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希望据此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以后,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在当代,尽管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权分立仍然是它的一个根本特点。对于这种制度,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非常推崇,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才是民主和法治的标志;不实行这种制度,就是专制。
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不断传播,并被法国著名人物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该学说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证。
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独裁者的产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这样也就不容易出现我们中国古代的那种封建专制,权利之间的制衡可以更好的确保征服的决策的正确,当政府的决策在国会看来是不很好的话,就可以否认这项措施的实行。也就达到权利的制约平衡。
其中三权是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美国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是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还有立法倡议权,即建
议国会立什么样的法。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行政权属于总统。但是行政机构的设臵和所需经费须由国会批准,国会还有权监督行政执行情况、经费开支和官员行为。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行政机关颁布的规章条例违宪;还能通过案件的判决对宪法作出新解释,扩大或限制总统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法院。但是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最高法院法官人数和联邦其他法院的设立,均由国会决定,总统亦可施加影响。国会可以通过批准对法官的任命或弹劾法官的办法,来改变法院的组成。国会和各州一起,可以用宪法修正案推翻最高法院的裁决。
三权分立也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表现在:
①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②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③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而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还有就是根据的是佛罗里达的法律来判决的,这就是体现美国的联邦制,我们就来看下它有什么特点。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根据这个就是我们通俗的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美国的联邦制下,各州可以制自己的法律,前提是不要与联邦的法律相违背。其实在我们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联邦制下的各州还有可能是有一定的外事权…….向这次大选选票的归属问题在美国显然是不使用联邦的法律,所以是只能是用佛罗里达州的法律来判决,这也就体现的是联邦制下的州有一定的立法权而且是有独立的司法权。
在我觉得联邦制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自主性,并不像单一制下的是中央集权,上面的是命令而联邦制下的就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适合自己地方的情况政策,更好的使政府的决策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有利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它也是有很大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的或国家的有些决策可能是考虑到大局而地方就是仅仅看到的是自己的视线,并不理解就会转化成反对故而有很大的难度来推行,典型的就是有印度,根据我老师的讲,现在的印度应该是世界上大国中唯一一个没有高速公路的,而其中的一个就是因为在地方上的意见不统一,互相的不让步致使不可行通。其实这些应该都是相对的其中与所在国的综合国力是不可分,现在的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也是联邦制国家,可是在我们表面看到的是美国是一个比较统一的国家,这就应该是得益于其综合国力,也就是使其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样及会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办起事来就相对是比较简单。
这次2008年的美国大选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应该
说是一次不仅是对美国综合国力的考验还是对其制度的锤炼,其中也就很显然的出现一个好的方面就是在政府要做出7000亿救市的决策时,并不是政府说的算而是经过国会的讨论、缜密思考最终通过,这也就轻易的避免独断专权。
11.从地缘政治看南海争端 篇十一
关键词:地缘政治 南海争端 南海战略
经历几百年的演变后,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流派有海权理论与陆权理论。虽然各派别关注的地理空间不同,但无疑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来探讨国家行为。从地理层面看南海争端,无疑能更深入地认识争议。
一、地缘政治理论概括
目前,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如下:“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但无论怎么界定,相同点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探讨政治。
目前,主流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马汉的“海权学说”与麦金德的“陆权学说”。马汉是“海权学说”的典型代表,其核心论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要想控制世界贸易与财富,夺取世界霸权,必须控制公海。这就要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有作战基地,拥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陆权学说”的杰出代表,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理论,把欧亚大陆中心部位称为“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新月地带”,由此他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地理性和政治性是地缘政治的两大基本特征。所谓地理性是说,国家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目的或为资源、战略位置或为生存空间等而相互行为。也正因如此,地缘政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所谓政治性是指国家间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发生相互行为的目的是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定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结成的组织,为了国家利益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交往形式。
二、南海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对地缘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再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南海所处的环境,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南海问题。
(一)南海是亚洲的“立交桥”
地处“十字架”的南海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桥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线。据估计,每年有41000多艘船只通过南海,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要航经南海海域,每年有一半多的世界商船队驶过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航经苏伊士运河的多3倍,比航经巴拿马运河的多5倍。另外,对于中日两国,南海有特殊地位。众所周知,日本资源短缺,据统计日本进口所需石油的80%,铜的42%,铁矿石的17%要经过南海,每年仅进口总额的半数以上都离不开南海。因此,日本称南海海域为“海上生命线”。同时,南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线”。在我国通往外国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要经过南海海域,60%以上的外贸运输要经过此海域,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
(二)南海是亚洲的“聚宝盆”
南海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根据中国地质部门调查,“据南海生聚油气的地质环境,整个南海至少有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将成为大型油气田”。俄罗斯的《外国地理研究》认为南沙群岛储存着大约60亿桶石油。在能源紧张之际,南海石油的发现无疑提升了此区域的地位。此外,南海水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已知的鱼、贝、虾、鸟等资源就有数千种。仅鱼类就有2千多种,是中国渔民传统的捕鱼场所。
(三)南海是亚洲的“火药桶”
南海是众多国家较量的场所,各个国家的南海政策与行为,使这一地区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首先,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南海争议国是主要责任方。由于南海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显著,越、菲等国不顾历史事实,利用地理优势大肆抢占南海岛礁,甚至曾挑起中越西沙海战、南沙海战,引发美济礁事件、黄岩岛事件及仁爱礁事件,南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主权意识的增强,越菲等国得寸进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行动越发频发,态度更加坚决,有力地回击了越菲等国的挑衅。另外,美、日、印在南海的“利益”助长了南海局势的升温。美国的利益,一方面体现在遏制中国的需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上,但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显示其世界霸主地位。印度与日本的利益体现在南海的战略位置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及与越菲等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企业利益。因此,美日印出于自己在南海的各种利益,频频干预南海问题。
三、从地缘政治格局思考中国南海战略
南海是中国的战略屏障,是战争期重要的缓冲区,是和平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脉线”。同时,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之,南海是中国的重要利益区。中国需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重新思考我国南海战略。
(一)同时兼顾维权与维稳
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无论何时的国际法都证明中国拥有南海主权。鉴于越菲等国对南海岛礁的不断侵蚀以及南海岛礁在我国国家利益层面上的地位,中国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维护南海主权。同时,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国内外矛盾突发期,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处理南海问题应从大局出发,在应对菲律宾等国强势姿态时应努力使局势降温,尽量避免冲突,维护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
(二)同时兼顾区内外国家
南海争端不仅有各方,还涉及美日印等区外国家。因此,我们在思考南海战略时要同时兼顾区内外各国。对区内国家来说,我们应从多个领域与层面主动和它们加强联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强战略互信建设,培养区域认同。湄公河开发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便是典型的举措。此外,我们应加强同区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沟通协调,建立战略互信。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地区主导性地位,但也希望以低成本维护这种地位,因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这是中美双方在南海地区沟通协调的基础。对于印度和日本,我们应通过多个领域与手段加强接触沟通,表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三)同时兼顾软硬实力
南海局势的紧张与缓和主要由越菲等国决定。由于东南亚南海争议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依赖性较大,国际政治影响力小,军事发展远不如我国,因此,我们在应对南海挑衅时要做到软硬兼施。面对他们无视我国底线而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南海主权时,我们应整合各种维权资源主动出击。同时,我们也不忘记软实力的应用,要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对他们进行经济制裁,利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国际地位,努力让区内外其他国家站在中国一方,取得舆论制高点。
【从考研政治学习看辅导班】推荐阅读:
考研英语?从真题看三大从句译法11-17
考研复习学习政治的“三步曲”08-05
【考研英语辅导班】考研英语同义词汇总08-29
南京审计学院考研经验--南京考研辅导班总结大全--南审考研经验总结09-18
北京考研辅导班08-17
考研英语 从单词到语法从语法到阅读08-11
考研政治时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