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2024-08-25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精选11篇)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一

XX社区关于开展“抢抓机遇、创新发展”

大讨论的实施方案

按照我区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的整体要求和部署,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街道党工委对大讨论的具体要求,特制定XX社区党委“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及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这次 “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突出社区党委提出的“提升素质做表率,创新服务谋幸福”这一主题,以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为民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以民为本,教育和引导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服务。为将社区打造成居民的温馨之家、幸福之家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的过程中,深刻查找与XX社区现阶段发展不相适应的

思想观念问题,清醒认识当前社区服务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运用解放思想这个利器冲破束缚、破解障碍,以新观念引领新发展,谋求新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意识贯穿大讨论始终,直面问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目标。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领导带头,把大讨论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与完成XX街道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社区服务民生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有机融合,确保两不误、两促进。

——坚持注重实效。深刻认知束缚社区现阶段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不怕亮丑、不怕痛的勇气查找差距、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务求实效。真正把“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体现在抓落实上,把大讨论形成的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创新服务谋求幸福的具体实践中。

三、目标任务

按照XX街道党工委对大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要在全社区迅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创新服务、为民谋福,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发展“新气场”,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发展 2

“新动力”,在转型升级中构建发展“新优势”,在改善民生中定位发展“新坐标”,在从严治党中强化发展“新保障”,在两委班子的表率下,凝聚力量,在提升素质中增强本领,在创新服务中,为民谋福。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站位和更开拓的视野,将社区打造成居民的幸福之家、和谐的家园。

“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重点要深刻学习和领悟我区和街道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相关精神,尤其结合唐区长在全区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提出的与解放思想大讨论不相应的十种现象,我社区党委结合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查不足,找差距,紧紧围绕社区党委提出的“十讲五结合”开展大讨论活动:

十讲即:讲政治、顾大局;讲学习、提能力;讲纪律、懂规矩;讲责任、敢担当;讲廉洁、树正气;讲创新、谋幸福;讲表率、做示范;讲做事、看效果;讲为民、重服务;讲做人、要厚道。与此同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一)进一步更新观念,统筹谋划全局。紧紧围绕习总书记精神开展大讨论,一是要把大讨论与高质量完成全年社区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把大讨论与解决XX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三是要把大讨论与着力提高XX社区党委队伍的整体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大讨论要与创新服务谋幸福这个主题结合起来;五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我区打造三城一区,建设幸福双阳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二)进一步创新举措,增强发展活力。开拓大讨论的

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大讨论为契机,以互联网+为载体,全力打造智慧社区,切实改进服务水平和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效率。

(三)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打造社区优质服务环境,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了“庸、懒、散”和“中梗阻”、“吃卡拿”等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履职能力、提升服务居民的水平和能力。

(四)进一步推进落实、密切党群关系。紧密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改革创新,突出落实社区的服务工作,即:社区服务工作更加注重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保障、更加注重在居民中反馈。

四、方法步骤及要求

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作为一项引领性工作,实行集中推进与持续推进相结合,坚持经常抓、抓经常。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将从现在开始,贯穿全年。整体活动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一)宣传动员,营造氛围。(3月下旬)

社区要根据党工委部署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对本社区的大讨论活动迅速做出部署。各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单位动员,引导全社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大讨论活动中来。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对大讨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

报道,形成强大的声势和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学习研讨,查摆问题。(4月—5月)

社区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来吉林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巴音朝鲁书记在长春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王君正书记到长春工作后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要求特别是来双阳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王明德同志在全区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唐铁生同志在全区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等。结合社区党委提出“十讲”的具体要求。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把握大讨论活动的主题和实质,在学习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每月召开一次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结合实际加强学习。

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习研讨,注重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工作和作风问题。重点对照大讨论活动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研讨重点和课题,通过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和班子扩大会等形式广泛开展讨论活动,找准社区在“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方面“不合拍儿”的具体表现,党员干部自身在服务发展、推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十讲”的具体要求,认真撰写社区和两委成员问题清单。问题清单要全面、准确、详实,两委成员问题清单要经社区书记把关确认,社区书记问题清单要经街道包保领导把关确 5

认。积极开展对标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突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民生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结合《全委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适度上调指标要求,形成社区工作目标清单,工作目标清单要突出重点,指标量化。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

(三)整改落实,督导检查。(6月)

社区要以“问题清单”为靶子,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对策,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真抓实改。社区两委成员要带头进行整改,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机制体制,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措施,要坚持把问题整改与推动工作密切结合,以整改推动落实,以整改求得实效。做好大讨论活动阶段总结和上报工作。

(四)持续推进,成果转化。(7月—12月)

社区党委要精心做好成果转化工作,真正把大讨论的成果体现在加强党的领导上,体现在科学决策上,体现在机制体制的突破上,体现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进一步加强典型选树引领,树立宣传一批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着力在全街形成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在大讨论过程中,注重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抓工作落实的能力。积极推动形成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共创佳绩的鲜明导向和良好氛围。

五、组织领导

大讨论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进行。社区书记是推动大讨 6

论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社区党委要成立“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吴飞龙担任组长,副书记姜鹏程任副组长,两委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附件:XX社区“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XX社区“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讨论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副 组成

长:吴飞龙员:朱金荣刘益彤王 丹王金玲李 伟刘丽波宋晶波李春雷刘雅辉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 社区党委副书记 社区党委委员、副主任

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 社区党委委员 社区副主任

社区副主任 社区副主任 社区居委委员

社区居委委员

社区居委委员 8

XX 长:姜鹏程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二

一、推广城市社区传播的意义

(一) 社区传播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众对于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能够加强民众作为城市一员而应产生的共同体意识。然而当前我国城市里, 大部分社区与居民之间都缺乏互动, 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极低, 更谈不上对城市的归属感了。当然, 文化背景与经济实力的差异对于归属感的形成会具有一定障碍, 但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问题, 有效的社区传播才更具有影响力。

社区传播具有多种传统传播模式的特征, 比如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而且, 社区传播又具有易于和政府进行对话, 方便居民主动参与的对外和对内两种特性。所以, 社区传播的信息介入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建设发展。并且, 通过培养民众的社区参与意识, 也有利于加强城市的自我防御机能。因为社区传播并非单向说教, 而是能够互动沟通的, 能够大力提升民众对社区对城市对政府的信任感, 从而减少各类不必要的纠纷, 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

(二) 社区传播应成为民众主动参与的媒介平台

民众参与社区传播, 是推进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然而, 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的发展现状看来, 民众对于参与社区传播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即使民众参与了社区传播活动, 也多是被动参与的性质。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区传播并没有形成鼓励民众自主参与的氛围, 二是民众并未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加入的观念。

社区传播必须创建民众自发性表达的平台, 形成互信互助, 共同信守社区公约的精神风貌。当社区内民众都通过这种沟通, 成为一个信念共同体的时候, 也就自然构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三) 社区传播是构建正面舆论议题的指向标

前文提到, 社区传播具有传统大众传播的特征, 因此社区传播也就肩负着政府组织与普通民众进行沟通的责任。但是, 它不能够只作为政府的传声筒, 而必须同时成为民众呼声的一个窗口。社区传播应该通过互动沟通, 及时地反映民意, 关注民生话题, 加强政府与民众的和谐关系。因此, 社区传播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监督力量, 它以民众的角度来呈现社会问题, 并以民众的讨论凝聚共识。

从以上三点分析来看, 社区传播具有民众平等参与、舆论传播广泛以及话题讨论自由的特点。对社区传播善加引导与管理, 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二、社区传播的基本框架

参与社区传播的主要人群可以分为三种:普通社区民众、社区工作人员以及企业。其中, 社区工作人员属于政府代表。城市社区传播的参与机制, 应根据这三种用户群体进行设计和构建。

我们提供厦门今年的社区传播行动的案例, 对此进行说明。

自2008年起, 海峡导报社区新闻中心每年年底都会在厦门各社区开展“送服务进社区”活动, 并坚持每周走进1-2个社区。自活动开展以来, 受到厦门市各区各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活动过程中, 居民热情高涨, 参与度高。现场更是吸引近千名居民到场了解相关内容。

另外, 参与活动的生活顾问团涉及各行各业, 有来自钟表行业、皮具护理行业、家政服务行业、宠物护理行业、律师行业、医生行业等等, 每周顾问人数达10余名。这些企业商家参与活动后所起的宣传效果事半功倍。送服务进社区活动的全方位铺展、多角度宣传、长时间渲染, 都将为赞助企业活动形象的提升、品牌宣传展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城市社区传播的参与机制, 应该立足于民众, 携手企业, 争取政府支持, 如此一来将会形成“三赢”的局面。

三、发展社区传播的策略

(一) 主流媒体

现在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本地新闻之外, 都纷纷增设“走进社区”、“关注民生”的板块。社区新闻也已成为一些地方报纸的主要版面。这些内容对准社区, 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小事情。主流媒体通过对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空间的关注, 提供有效的“谈资”和“叙事话题”。还有一些鼓励居民参与的社区节目, 更有利于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

因此, 社区媒体应保持与主流媒体的沟通, 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积极地提供本社区的新闻素材。或是利用一些专题节目的机会, 展现本社区的风采, 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二) 社区媒体

社区媒体是指以社区为传播范围的制度化的媒体, 主要的形式有社区报、社区活动等等。社区媒体与主流媒体相比, 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更近, 也更有针对性。社区媒体在促进居民对社区的关注, 加强对社区的了解等方面将起到其他媒体难以替代的作用。

此外, 在社区媒体建设方面,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 如网络、微信等。现在很多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在这个虚拟的社区空间里, 反而使居民们的直接交往大大增强了, 这对于促进社区归属感影响深远。社区管理者还可以利用微信来发布社区内部的相关信息和通知, 这种点对点式的交流, 将有利于彼此之间关系的促进。

(三) 社区内的交流

主流媒体和社区媒体是通过增强居民间接交往来加强社区归属感的, 但邻里交流这种直接交往的行为模式无疑仍是构建社区归属感的最佳方式。社区管理者可以为邻里交流提供机会, 丰富社区传播的参与方式。比如通过一些社区活动:足球赛、“跳蚤市场”、歌咏会等, 社区民众自然就能加强邻里关系。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来提高邻里交流的几率, 比如小公园、便民建设设施等, 还可以通过优化社区的经济、教育、治安的环境, 去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四、案例分析

2014年, 厦门市的海峡导报新创办的社区周刊《厦门星期六》推出并免费在厦门400多个中高档楼盘赠阅。《厦门星期六》以贴近民生为主, 可读性、服务性、实用性较强。

为了将服务做到极致, 也为了让《厦门星期六》更加贴近民生, 接地气, 2014年6月起, 海峡导报社区新闻中心将“送服务进社区”活动改为常规活动, 在全市400多个中高端楼盘所在的区域巡回走访, 将服务实实在在送到居民家门口。

活动以实实在在为居民免费服务为核心, 围绕400个中高端楼盘展开。每场活动现场人流爆满, 每个生活顾问面前排起了长龙, 预计每周至少有近两百名居民享受到免费服务。

小结

社区传播是一个意义重大、内涵丰富的课题。完成这一课题的应该是社区管理者, 它最好是能来自于政府, 而能融于社区民众。在城市社区传播参与机制的构建过程当中, 积极地善加利用传播, 促进社区民众对城市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0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三

【摘要】营林生产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然后许多单位在进行营林生产工作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林业生态问题,造成营林生产工作与林业生态产生了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对于我国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种现象。加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提升二者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是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重点。本文将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营林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要明确营林生产工作与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其实是并不矛盾的两项工作内容,在营林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单位一样可以很好的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面貌。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相关单位首先应该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成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两项工作进行过程中的全面应用。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奉行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其指的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讲,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就是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分解,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1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指的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使用率,同时包括人均收入、人均效益以及效益的增长率、资本的可代替性以及资源的储量等等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指的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发展建设,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具备生态还原能力、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生态化境的有效承载能力,保证经济发展不会产生损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1.3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社会资源中的人口总量、人类素质、生活方式、文化道德、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稳定性等等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社会资源不会因为经济建设而产生相关能力受到损害的现象。

2、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就是将上述三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到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单位应该既保证营林生产工作的经济效益,又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持续进行,进而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资源不会出现损害的现象。具体来讲,实现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2.1加强营林生产工作中林木结构的调整

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中应该加强对种植品种中林木结构的调整,有效的达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营林生产工作中林木品种的选购优化工作,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中采用的林木品种能够有效的适应当地的地区環境特色,能够具备较高成活率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尽量选购林木品种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森林整体生态和谐的林木品种,既要考虑适地适树,又要做到造林树种的合理搭配,进而实现营林生产工作中生态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双重发展;其次在林木品种的采伐以及交易阶段,相关单位应该充分的加强对林木产品的深加工应用,减少直接使用原木交易的现象,避免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匮乏而导致大量原木采伐现象的出现;最后相关单位在有效的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林木产品更多经济产生方式的扩展应用,例如建设精品森林旅游区、建设高级林木品种培育区、建设生态游览居住区等诸多方式,实现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双重发展。

2.2加强营林生产工作中科学技术的应用

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中,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强引进先进的营林生产技术以及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技术,更加有效的提升营林生产工作的质量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水平。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首先可以采取引进先进的技术专家,利用技术专家丰富的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帮助国有林场实现科学的规划,帮助林场查找并且改善自身在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升自身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相关单位可以采取引进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例如引进先进的营林防火监测系统、营林培育监测系统、营林自然生态监测系统等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掌握整体林场的建设发展过程的同时,更加有效的提升营林生产工作的质量,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从而提升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

2.3加强营林生产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完善

当前阶段我国在法律内容上仍然缺乏对于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标准制度规定,因此相关单位应该结合省市政府的相关规定制度,综合考量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首先相关单位可以针对营林生产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进行清晰明确的调整,其次相关单位可以针对营林生产工作中外来人员的行为责任进行完善的定义和责任追究制度,最后相关单位可以针对整体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原则制度内容进行完善,保证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的有效施行。此外,相关单位还应该建立林业生态建设评价制度和营林生产绩效考核机制来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中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应该综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确实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营林生产在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有效的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12.

[2]刘玉善.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5,(2):287.

4.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四

随着人们对我国社区生态旅游的不断推广,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但目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问题,进而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其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与常见的个人旅游和集体旅游具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是以社区内的居民为主体,并且在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在旅游的同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使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生态旅游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而且其管理的机构也不固定,管理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得到完善。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发布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5.城市的生态环境探析与发展 篇五

摘要

现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生态失衡,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因而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态度和认知。新的地域性生态化理论概念在现在社会环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是人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也是当今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建设发展的地域性、生态化、可持续化生态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的目的就是结合沈阳现今的概状,通过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引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沈阳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改善所做的不屈努力的痕迹。然而在人类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使得生活的环境及生存存在了许多危机。因此,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沈阳城市环境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沈阳城市建筑速度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风格各异的小区不断涌现,城市整体形象不断丰富起来;城市的整治力度也加大了,建设大路、青年大街、浑南地区等一些主要街道建筑都开始做出了整体的调整,提高了城市整体性,增加了亮化工程,突出了夜间城市的整体形象,世博园的到来也使得沈阳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问题也相应突出,引发人们许多思考。

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沈阳大面积的用地开发,城市中的空地与日俱减。虽然沈阳的城市景观有很大的改观,增添了许多绿化和水景,但往往人们只能敬而远之。沈阳的青年公园新改造的河流分增几块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很容易

看到建筑的存在与建筑技术每一步的进步,这些都是人类在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处处留有为改变不利于人类生存居住条件

水域,新引的水流不到几日已浑浊不堪。因此沈阳城市环境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沈阳的城市的形象,关系到我们的健康、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一)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

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因此,在这个系统中的主体是人,基础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征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组成的复合式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营造

当今世界,人类无不为自己取得的文明成果而自豪。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同时也承受着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紧迫感,城市社会生态学研究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效用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人既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城市设计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城市生态环境重点就是建立人与生物互惠共存的协调关系,也是城市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城市及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关系,处理好城市、维持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如何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会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利于人类的发展与建设。因此,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沈阳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对策建议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目前沈阳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既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设计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正如丹下健三所说:“为了把城市规划作为直接同人有关的问题,作为我们每天用五官所感触的生活环境来加以实现,也就是说,为了城市环境具有人性,就必须进行城市设计。”

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努力创

造优美、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而且在建筑布局、环境色彩、照明、空间利用、使用材料及工作的满意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主观性心理因素方面都应该注意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要在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等因素中注意人的需求,更多的还要注意从人的心理等多方面出发。例如在城市色彩方面,城市社会生态学研究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效用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城市建筑色彩组织不当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就会产生所谓的“色彩污染”。因此,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系统都应注意人的重要性。

(二)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开发新材料的应用,综合有效的利用能源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建筑发展一个重要部分。新材料的应用主要是结合自然能源的有利条件研究和开发的新的技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材料,是指根据当地地域文化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越性,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

理,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节约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有效利用生态建筑,合理分配资源,达到节约能源综合运用的作用。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冬季采暖多用油、煤做燃料,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设应平衡采暖效率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炎、潮湿,自然防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它为人们创造一种协调、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因此,节约材料资源的同时也节约了自然资源,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

建设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出行与

交通、生态材料,提倡生态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公民公德心,提高人民素质也是城市环境人性化的一大重要保证。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行列迈进,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是城市发展赋予的任务。

(四)加强科技创新,改善人居环境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加强科技创新,改善人居环境,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利用新材料,合理运用生态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生态建设发展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结合自然能源的有利条件研究和开发的新的技术,它合理有效地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的技术材

料,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态非常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例如德国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大面积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可以供应城市电网。

其次,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例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已是所有城市创造生态环境的共同要求。最近沈阳也开始在公共区内设立生态厕所,开始试行新的科技应用空间。可

以预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展,奥运会的到来沈阳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会逐步步入更正规更实际的生活当中,逐步实现人类居住生态化的美好理想。

总之,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去创造高质量、人性化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环境与人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和谐。参考文献:

6.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六

西安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的七大发展对策

通过实际调查,运用生物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绿化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七大战略措施,为西安、关中以及相似植被区城市的生态化的实施和实际操作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作 者:韩洛川 HAN Luo-chuan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陕西,咸阳,71 刊 名:陕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731.2 关键词:西安   城市生态化   生态景观绿化  

7.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 篇七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

住房短缺,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 相反会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面临着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急剧膨胀的人口包袱双重危机, 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目前, 全国大中城市有660多个,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建设生态城市, 不仅是保护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

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 凡有远见卓识的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应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议题加以考虑。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种群间相互协调, 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 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 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 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2.1 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米至100米高度空间内的气候, 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 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 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 比裸露地面低6℃~7℃, 比柏油路面低8℃~20.5℃, 而在冬季, 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2.2 改善环境质量

2.2.1 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维持碳氧平衡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 主要有SO2、NOx、Cl2、HF、NH3、Hg、Pb等, 在一定浓度下, 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2.2.3 吸滞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 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 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2.2.4 衰减噪声

植物, 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树木能减低噪声, 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 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 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 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 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 使建筑“锦上添花”, 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3.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 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3.1.1 美学原则的应用

运用节奏与韵律, 统一与微差, 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 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 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 富有季相色彩, 给人以美的享受。

3.1.2 意与形的统一

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 寄托感情。如利用苍劲的古松, 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 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 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 白花象征宁静柔和等。

3.2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3.3 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 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 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 引起共鸣和联想。

3.4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 并与环境协调, 既满足市场的需要, 又增加社会效益。

4 生态化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 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 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 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 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 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 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风格多样, 量力而行”, 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 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 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 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 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 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 增加绿地的色彩, 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 景观优美, 绿化充分, 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 扩展绿化的范围, 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 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 增加城市绿量, 美化城市景观, 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总之, 园林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 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 起着改善城市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园林、城市、人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 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和生活方式, 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目前, 人类不仅要和自然作斗争, 也要和自身作斗争, 而生态城市将结束这场自我毁灭的战争, 结束和自然为敌的状态, 创造一个舒适、宁静的人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龚春.城市绿化的生态园林意识[J].江西林业科技, 2001.[1]龚春.城市绿化的生态园林意识[J].江西林业科技, 2001.

[2]葛盛.关于生态建筑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建筑, 2007 (5) .[2]葛盛.关于生态建筑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建筑, 2007 (5) .

[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

[4]王浙浦.生态园林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的理论基础[J].中国园林, 1999.[4]王浙浦.生态园林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的理论基础[J].中国园林, 1999.

[5]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 2001.[5]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8.发展生态经济 创建生态城市 篇八

如今,我们再一次来到钱江源头,感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姑娘们多彩的衣裙,小伙们轻盈的步履,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时时处处展现了“浙江绿源”衢州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壮丽画卷。

在这个春阳醉人的日子里,《绿色中国》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绿色中国》:厉书记,您好!据了解,早在2003年3月29日。衢州就正式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吗?

厉志海:你好!我可以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2003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我们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地区,又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钱塘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衢州的生态市建设,直接影响全省的生态建设。衢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可以为浙江建设生态省做贡献。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市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浙江”建设中去。

《绿色中国》:如此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一定有着较大的优势?

厉志海:2002年春,我开始到衢州任职。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衢州在浙江虽属欠发达地区,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衢州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小区48个。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哪个地方生态与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越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就越大。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生态优势是衢州最大的后发优势。因此,衢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充分开发生态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有衢州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绿色中国》:2003年11月21日至22日,衢州市委、市政府曾与国家环保总局和人民日报社一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此赞赏有加,称衙州生态市建设的实践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您是如何理解、衢州又是如何实践生态与经济“双赢”的?

厉志海:感谢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以我的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只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保护,或只谈保护而不发展经济,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建设生态市,说得形象些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是要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设生态市,必须确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建设生态市,必须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衢州生态市建设启动早,见效快,工作实,具体做法为:

一是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规划,确立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

二是研究政策,探索机制。衢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干力口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初步建立起一套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项目推进,加大投入。《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经济重点建设工程、生态社会重点建设工程、生态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共64个项目,总投资约275亿元。每年以生态建设“六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部门,加强督查,确保项目抓实抓好。

四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市每年抓20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村和40个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点,以促进面上的生态市建设。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2003年10月,我们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动征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题词,“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便是从400多条中选出的最能体现衢州特色的一句。2004年6月,衢州籍著名演员周迅出任衢州生态旅游形象大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旅交会上,打响了“神奇衢州,山水名城”的品牌。

《绿色中国》:2004年7月出台的《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可以说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根本大纲,也为未来的衢州构画了美丽的蓝图,您能谈谈这份规划吗?

厉志海:当然可以。按照《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衢州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近期目标是2002~2005年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期目标是2006~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远期目标是2010~2015年建成生态市。其中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今年底一定会实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一定会崛起在钱江源头。

《绿色中国》:在即将召开的浙江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您会提出哪些相关建议?

厉志海:作为浙江省和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把衢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通过建议的形式向上反映,以期推动衢州区域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改定书》,也给衢州带来了机遇。可以预见,生态建设将会引起全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对衢州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市建设,真正成为“浙江绿源”,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绿色中国》: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愿衢州早日实现理想!

9.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篇九

赵 斌

2007年第1期 ——社会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十堰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目前,十堰城区已建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1300多名,服务人口40余万。张湾区、茅箭区先后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张湾区同时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县市也从实际出发,积极在城关地区举办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个,覆盖人口47万余人。实践表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直接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实惠的医疗消费,同时也对整个城镇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过去,十堰城区市区两级和驻市的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同一区域交叉重叠设置,拥有三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5所,一级医院2所。一方面卫生资源条块分割,在总量上趋于过剩,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群众就医主要集中在大医院,既不方便、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就医需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之初,我市即着手整合卫生资源,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调整城市卫生工作重心,把社区卫生服

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心下移到社区。二是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两所区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东风公司21个专业厂卫生所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民营个体医疗机构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鼓励引导多渠道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民营个体补充的原则,采取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和以奖代补,企业医疗机构、市区属医疗机构投资改造转办,民营医疗机构转办等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缓解了政府短期内大量投资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卫生资源,提高了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卫生资源的结构。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过去,城市公共卫生的基础性任务一般由综合医院承担,职责不明确,网络不健全,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形成,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自然形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和基础性建设,大力推进预防、保健、中医药三进社区,形成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力量。特别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了贴近居民的优势,在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消毒通风、监测管理发热病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和优化

社区卫生服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大力转变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打开了局面。首先是提供快捷方便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布点,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减少了就诊挂号等繁杂环节和程序,病人随到随诊,极为便捷。第二,提供主动式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医生改变坐堂行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深入千家万户上门巡诊,应诊、急诊随叫随到。第三,提供全程连续的社区医疗服务。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体检,进行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发现病人及时提供诊疗服务,治疗期间送医送药、连续观察,愈后指导康复、定期复检。第四,提供了多层面的社区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疾病防治与护理等卫生知识教育。社区卫生全新的服务模式给广大居民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

政府统一构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布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税费,减轻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组织动员大型医院人员进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定点单位,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市、区财政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的举措,保证了社区卫生机构能以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回报社会,惠及社区居民。减免挂号、注射、诊断、出诊、处置等费用,对诊疗和药品费用进行限价,从整体上控制了城区医疗费用的增长;适应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居民免费煎制送服,免费使用康复器械,直接降低了医药费用;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病人合理分流,减少了小病大治、大病延治造成的不合理费用,等等。近几年来,十堰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量稳定增长,已占城区门诊总量的29.4%人均门诊医疗费用保持平稳近期抽查为57.8元/例,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11元/例,住院费用每床日144.23元也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每床日381.48元有效控制了医疗消费的快速增长,明显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社区综合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直接联系居民、沟通政府与居民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及社区都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建设规划,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卫生部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卫生服务率先进入社区,深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基层街道、社区居委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推进社区文化场地、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治安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卫生保洁设施建设,促进和带动了社区综合建设。此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承担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等职能任务,通过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去年,十堰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十堰市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强化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政府把解决城市居民就医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大事实事来办,在增加

卫生投入的同时,调整投入结构,财政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倾斜。就发展卫生事业而言,政府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导向,使卫生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实现了从建设大医院解决单一的就医问题向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上的转变,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二是实现了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的转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成为本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三是实现了从注重效率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转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了政府办卫生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改革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改变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结构和数量,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使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宏观调控卫生资源的能力,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搞活,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活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政府引导和控制卫生物价,合理调整物价结构,总量上控制卫生物价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富裕人员、不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部分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问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良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0.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篇十

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地处苏鲁交界,南接徐州、西邻微山湖,是山东的“南大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1938年春中日台儿庄大战的发生地,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全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28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到10万人。规划到201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近年来,台儿庄区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水平和档次。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初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镇建成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城市。近日,在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上,介绍了我们的经验。一是在“水”字上作文章,坚持以水兴城。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是生态城市建设之源。台儿庄区地势低洼,城区海拔仅有24米,比微山湖底还低7米。境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大小坑塘星罗棋布,京杭运河横穿全境40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水的优势,大作水的文章,创造出了水乡特色。依托穿城而过的古运河故道--月河,开发了沿河风景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上广场。坚持城市扩大到哪里就把水引到哪里,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借助国家投巨资治理京杭运河的机遇,开挖了20公里长的环城河。目前城区水面已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占城区面积的12%,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区河流网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城郊大力发展以无公害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为主的三水农业,形成了10万亩水稻、1万亩水田藕、2万亩水面养殖基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城区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资2500万元,对5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使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投资400万元治理了污染严重的小季河;城区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取缔了一大批燃煤锅炉,使城区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加强了城区供水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开挖西二环城河,实施涝洼地的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二是在“绿”字上下功夫,坚持以绿美城。绿色是一个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可以说,造绿就是造福。我们围绕“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和“三面荷花处处柳,河流绿带绕城走”的目标,在城区大力实施了植树造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工程,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区绿化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平方米。坚持建设一条路、绿化一条街,实现了一街一树、一路一景、一河两带(50米宽绿化带)。我们把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使城市绿化随着城市框架的延伸不断发展。在旧城改造中,拆房建园、腾地造绿;在新城建设中,留足空间、广造绿地。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受益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形成了全民搞绿化、筹资多元化的格局。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府前广场、城区植物园、运河沿岸森林公园等30多处街头绿地,在大运河和月河之间形成了50公顷的水上绿岛。加强了城区周围农田林带、公路防护林和经济园林网络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1.5%。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平原绿化先进县,1994年跨入了“山东省卫生城市”行列。三是在“文”字上求突破,坚持以文立城。文化是城市之魂。我们坚持以开发运河文化、弘扬大战精神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先后对古街、古祠、古居等古建筑进行了普查修缮,挖掘整理和保护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使台儿庄成为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沿岸明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增加了城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古运河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旅游开发和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1995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20家世界华侨华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我们还先后建成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文物陈列馆,以及鲁南革命烈士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对城市建筑突出地方特色,赋予民情文化,兴建了亭、廊、桥等造型别致的水体景观。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战遗址、田园风景、运河风光三条游览线,先后规划建设了台湾街和3条具有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增强了台儿庄对外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成为苏鲁交界和山东南线的重要旅游基地。同时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种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质,已达到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标准。

11.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9-02

1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研究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财政补助、编制标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药价管理、医院支援、医疗保险和中医药服务等方面。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写到: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務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

(1)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导致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虽然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已经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全部理相互关系和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出现的医保政策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一方面,居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的观念,在这方面的支出少;另一方面居民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出于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质疑。

2.2 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的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益性产品,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普通的治疗也要求零利润,而转型的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构的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添制,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培训以及未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费用,药品零利润的差价等等,只有实现财政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补给,社区卫生服务才不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局面,工作人员才能完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1)全科医学人才缺乏。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足。其次,政府对于全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培训资金的支持。其三,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2)人才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地位相对低,工作辛苦,然而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却与大医院医生存在明显差距;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等问题也是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的原因。要开展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六位一体”工作尚有一定难度。

3 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为参保职工提供就近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并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既保证基本医疗,又降低成本,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了新型医患关系,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在坚持政府支持为主的前提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缺乏问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

3.3 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放宽对民间投资主体和投资比例的限制,将各类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轨道,并扩大国内外各界的捐赠渠道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来源。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债券、彩票,加大征收烟草或酒类等税收来筹集资金等方式调整公共卫生筹资政策;政府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私人部门作为生产者,通过签约外包方式来获得公共资金;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非政府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卫生事业。

3.4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全科医生到上一级医院的制度化的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卫、护理、药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卫生人才队伍;组织大医院的医生为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或技术支持;组织社区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学习,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业务补助、电话补助、交通补助等形式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3.5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临床疾病診治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吸引患者前来就诊,关键是要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1)政府应该在资金配置、人员配置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配备基本医疗所必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配置适合社区发展的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2)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发挥自身广泛性、高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势,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妇女和儿童保健等疾病,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提供多样化和主动性的特色服务。(3)社区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服务,改变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家庭医生、健康咨询、个人健康顾问等医疗保健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

3.6 构建合理分工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其一是加强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安排住院等绿色通道,同时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社区,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局面。其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的联系。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在社区卫

3.7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政府的监督管理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一下工作来完成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1)完备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会管理制度。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结果作为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的依据,只有达到规定的质量考核标准才能获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2)建立由卫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医生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居民反映的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向卫生部门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解决措施的公开透明的投诉制度。(3)加强行业监管,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群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安全。(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施行有效的监管。(5)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分配机制,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收费的直接联系,在药品方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定点生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压缩流通环节,降低的费用全部让利给群众,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4 结语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陈孟阳,葛素红,王莹•城市居民你离“小病到社区”有多远[M] •社区出版社, 2004.

[3]刘钧,相琼.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

[4]国务院十一部委.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199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2009.04.

上一篇:空间个性名字下一篇:汽车行业分析报告